第一篇:农民工创业典型材料
董军,男,汉族,1954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富裕县,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双融篷布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市诚信工艺品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
董军年轻时就在生产队任过队长,在村小学当过民办教师、教导处主任。由于家庭人口多,家境贫寒,在学校工资低,生活极为困难,他天性好强能吃苦耐劳,始终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拼。1994年,董军一家来到了山东青岛胶州李哥庄,最初是给单位或企业打零工,当过保安、包过医院食堂、开过饭店,什么活都干。后来有很多家外企在这里落户办企,他又到企业找活干。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短短的时间内就摸索出了做副食生意的门道。经过几年的努力,个人手头上有了一些积蓄,通过自筹,在XX年5月他开办了一处首饰加工厂,自己单独开始经营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他逐步摸出了两条制胜之道:一是注重商品质量,绝不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保证所售货物货真价实;二是诚信经营、礼貌待人,从不坑蒙欺骗,坚持诚信第一的原则。由于他经营有方,管理到位,商品货真价实,他的商品总是能赢得顾客的信赖,生意十分红火。随着生意的做大,他又于XX年在山东青岛注册了诚信工艺品有限公司。面对全新的领域,他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他认为,开公司、办企业,就不能像以前开加工点那样,只要诚信经营,雇佣三、四个人就行了。要把企业办好一定要真正的会经营、会管理。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益、管理促发展。在注重借鉴传统管理经验的同时,他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在实践中他摒弃了一些旧的用人做法,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原则,全面推行多劳多得、工效挂钩的工薪制度,大大增强了员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内容纳入规范之中,全方位、高标准地规范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和工作行为。他不惜重金,高薪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操作。经过不断磨合与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量化考核,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管理链,使全体员工由他律到自律,进而潜化为自觉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管理之中,形成了一种值得借鉴的企业管理文化。
创业的征程无疑是艰辛的,董军一步一步、坚定不移的迈向自己的奋斗目标。从XX年创办企业开始,他在山东青岛已拥有2处固定资产达500万元的工艺品加工企业,在山东菏泽一处。2011年,他在青岛胶州李哥庄又注册了青岛双融篷布责任有限公司。董军善于掌握市场信息,虚心向同行学习,看准了篷布生产市场,大胆地干起了篷布加工企业。现如今,生意红火,销售市场畅通,年平均效益可达200万元。
短短几年之内,董军从一个打工仔发展到拥有几家公司的大企业家。取得这样的成就无不与他的务实肯干、敢干敢闯、平易近人、秉公守法、诚实守信密不可分。无论是卖货还是做企业,他始终坚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从未借故不缴或少缴税款,更未弄虚作假,偷逃税款。作为一个依靠自己双手先富的致富者,他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始终惦记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爱护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只要他们遇到因难,他都及时去帮助解决。员工和老乡家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必定到场。在工作中理解员工的疾苦,在待遇上向苦、脏、累岗位倾斜,尽最大可能改善劳动条件,营造和平共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劳动保护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和全体员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员工中享有很高威望。
董军的经营之路向人们昭示着一种经营管理理念的成熟和成功,也向人们证明了一个创业者艰辛的奋斗历程。对于56岁的董军而言,前行的路依然漫漫,荆棘与光明同在,机遇和挑战共存,但是有理由相信,他会一步步走得更好、更平稳,从而在经营管理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做的事业会像青松一样四季常青!
第二篇: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材料
高飞在大山上的领头雁
(乡镇 上报人员)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
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日 期
(姚海定火龙果基地)
第三篇:果园乡技能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
技能型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
刘永飞,果园乡果园沟村三组村民,一个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六年来,他硬是凭借着自己毫不动摇的决心和不服输的性格走出了一条汽车修理的精彩之路。目前,刘永飞所经营的鑫海汽车修理服务部拥有员工4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集汽车修理、汽车维护、汽车配件经销一体化的综合汽车服务部。
爱好让他当上汽车修理工
刘永飞从小就非常聪明,总喜欢在各类机器上敲敲打打的,独自琢磨着、思索着……为什么汽车会转动?为什么人做进去就能跑呢?为什么拖拉机加的是柴油而汽车则加汽油。曾有几次,刘永飞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一个人就把父亲的“ 心肝宝贝” 拖拉机拆成了几大坨。父亲一怒之下,当场就对刘永飞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刘永飞必须把拖拉机的零件全部装好,不然就要“ 黄荆条子出好人”.,可令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小年纪的刘永飞竟然在两个小时内将拖拉机原封不动的全部装好了。至此,父亲便发现了刘永飞对机器修理的一种天赋,就决定送刘永飞去学习汽车修理。
上中专学技术成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15岁的刘永飞初中毕业了。父亲就把刘永飞送到酒泉职业中专学校学习汽车修理专业,学期2年。2003年刘永飞中专毕业。为了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曾先后到兰州、嘉峪关等地的修理厂当学徒,跟着一个个有经验修理师傅学汽车修理。想起那段学修理的日子,刘永飞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充实、最
艰难的日子,饿了,啃几个冷馒头;累了,躺在车间里靠一会儿……就这样,刘永飞学会了大中小各种车型的维修技术。
2008年12月28日,22岁的刘永飞投资4.5万元,创办了自己的汽车修理部,真刀真枪的干了起来。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刘永飞还买了各种汽车资料积极自学,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展成为汽配销售、汽车维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部。服务
“ 人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理想就能成真!” 这是刘永飞常常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刘永飞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只是开始,时间会见证他的进步和成功。
第四篇:农民工创业
农民工创业.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关于大冶市农民工返乡及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冶市
一、我市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去年10月开始到今年2月底,全市返乡回流农民工6.19万人,占我市外出务工农民工的19.7%。目前我市回流农民工已有1.1万人参加了就业培训,重新就业1.7万人。总体看来,我市目前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工作基本实现软着陆,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农民工返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返乡主要原因: 47%因企业停产或裁员而返乡;19%因企业降薪,收入水平下降而返乡;15%因家庭原因而返乡;16%因合同到期或工程结束、身患疾病等其他原因而返乡;3%回乡创业。
(二)返乡农民工主要特点:一是年龄普遍较年轻。35岁以下的占47%,36岁至45岁的占35%,46岁以上占18%。大都属于青壮年群体。二是文化程度、业务技能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7%;高中学历占11%;中专技校高职及以上学历占2%。三是从事职业的技术含量低下。原从事加工制造、建筑、商贸流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占返乡总人数的76%。四是省外返乡农民工占绝大多数。省外占93%,省内为7%。五是外出务工仍是返乡农民工意向的主流。滞留人员有再继续外出务工意愿的占的90%。同时,有15%的返乡农民工有意愿立足家乡创业,有65%农民工的愿意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农民工返乡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增大。二是农民增收的压力增大。三是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农民工大量返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影响。
二、我市应对农民工返乡及再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应对农民工大量返乡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政策落实到位,运作规范有序,取得了较好效果。
1、调查摸底,出台方案。去年10月底,我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农民工回乡较往年同期增多的情况,制定出台《黄石市迎接农民工返乡就业工作方案》、《关于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制度。召开全市定点培训机构负责人大会,布置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发布农民工免费培训公告、公示定点培训机构、报名点、招收专业,组织农民工免费培训。
2、深入开展“四送”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为主要内容的“四送”活动。全市召开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10场,进场招聘企业561家,提供就业岗位4.4万个,进场求职3.5万人,招聘成功或达成意向1.7万人。
3、增加就业岗位,就近就地转移返乡农民工。全市上下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民工。如大冶市引导和鼓励各类工业园区开辟创业基地,落实促进返乡务工农民创业的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阳新县通过项目建设消化一批富余劳动力,安排农民工就业1.4万人。
4、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出台了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他们创业致富。据统计,去年至今全市先后有100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涌现出了一批回乡创业的典型。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失业后再就业难。企业停产或裁员,无技能,文化低,年龄大的农民工是被剔除的首要对象,如不妥善引导、安置再就业,不仅造成农民增收困难,我市经济也会相应受到冲击。
2、返乡农民工创业难。一方面,返乡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想在家乡创业,但由于不了解家乡政策、市场行情,加之缺乏技术、经营理念、个人资金不足等实际问题,导致他们观望徘徊,不敢大胆创业。另一方面,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政策并未落实到位,如农村劳动者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与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量整合利用不够。目前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机构包括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形成了一些权利真空,统筹安排的难度大,各种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不足。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培训投入基本是以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投入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明显不足,导致三个不利局面:一是转移培训的普及率不高。上级下达的转移培训指标太少,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培训补助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对因学习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中长期培训的培训对象吸引力不强。三是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尚未建立健全,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全市712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
四、几点建议
1、加快农民工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一是相关部门要继续开展调查摸底,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数量、需求、意愿和流向,全程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加强与输入地的劳务合作,要巩固已有的劳务基地,开辟新的劳务合作领域,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三是积极培育劳务品牌,把阳新鞋匠等劳务品牌做大做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加大投资力度,开发就业岗位。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与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尽可能多的安排本地农民工就业。要抢抓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工转移就业空间。
2、加强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一是加大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针对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技能单一的特点,及时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返乡农民工提高市场就业能力,增加技能储备。二是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率。三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创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建立健全村级劳动保障联络员制度,县(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立,对村级劳动保障联络员每人每月给予100元补助。
3、落实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精神,鼓励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政府要在用地、工商登记、纳税就业服务等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二是建立农民工创业激励机制。对于返乡投资创业的农民工,享受外地客商来黄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合伙创业,在经营场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对由返乡农民工创办并安置农村劳动力达100人以上的企业,由市级财政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三是农民工创业享受城镇创业人员同等待遇,将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扩大到农村创业者。四是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对吸纳农民工达100人以上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按照每安置一个农民工补贴100元的标准发放给企业。
4、发展特色农业,以产业吸纳就业。要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及观光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挖掘农业产业化安置就业的潜力,使农村劳动力利用现有的土地、产业资源实现就地转移。
第五篇:少普乡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
少普乡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之三:
联盟村林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少普乡联盟村箐脚组王勇)
王勇,男,穿青人,出生于1977年8月,小学文化程度,少普乡联盟村箐脚组农民。他于2003年外出打工,长期在云南养殖场工作,喂养过鸡、猪,也种植过中药材。为了学习养殖、种植技术,他一方面向带工师傅学习,另一方面自己购买书籍自学。在他刻苦努力研究下,他终于学懂并掌握了一定的养殖、种植技术。经过几年的在外拼搏,他不仅学到了本领,还积累了项目启动资金。
多年的打工生涯使他一方面积累了虽项目资金,同时也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他说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也想过在举家外迁,但是,一想到家里的双亲,想到自己的根在少普、情在少普、心在少普,也知道农业是基础,没有农民的富裕,终究是虚假的繁荣,根本谈不上“共同富裕”。所以他想,应该创造一种环境使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既能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又能为广大农民致富铺路,同时也带动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才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事业。所以2011年决定返乡创业。
经过几番选择,最后决定同本村几个村民联合成立联盟村林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本专业合作社5人合伙每人投资12万元总投资60万元,种植药材类有:党参20亩,前胡18亩,桔梗20亩,南沙参20亩;种植果树类有:核
1桃60亩,梨树10亩,桃树10亩,枇杷10亩;养殖类主要养殖:土鸡2000只,山鸡500只,跑山兔1000只。养殖面积200亩。联盟村林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于2012年5月9日揭牌,目前专业合作社兴建生态农庄1个花费10万元,兴建鸡棚花费2万元,建兔棚花费1万元,建水池花费2万元,挖掘机开山花费3万元,药材进价约12万元,果树进价约6万元,土鸡进价约2万元,山鸡进价约5000元,跑山兔进价约3.5万元,兴建农民合作社过程中请小工费用达18万元。本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解决15人长期就业,建社过程中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2000人次以上。
目前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已步入轨道,种植类正在生长过程中,但由于今年早期干旱,而近几月雨期长导致药材类药苗受损大存活率低。果树受虫害严重,正在处理中。养殖类土鸡、山鸡、跑山兔均在生长期间。
王勇说实践出真知。敢于创办专业合作社,勇于尝试新项目。最主要的经验来源于在外打工期间的实践操作。从2003年开始经过八年的学习,摸索和精心饲养,加上自己有时间就看养鸡技术书籍,细心专研鸡饲养管理技术,在没黑没白与鸡打交道中自己逐步掌握了养鸡技术,也在实践中学会了一套鸡防疫程序。返乡后和在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搞好市场调查,掌握市场行情和信息,还要引进优良品种,于是在以前养鸡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联盟村林山农民种养
殖专业合作社。他认为其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条,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敢于投资,敢闯敢试;其次,要引最优的品种,这是养好鸡的基础,靠品种取胜,如引进土鸡、山鸡等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三是把好配料关;四是把好管理关;五是把好防疫关,动物的防疫特别重要,一个环节防不好,就会影响全局,从进雏到成熟期防疫程序一项都不能疏漏,同时要做好定期消毒,每周消毒一次,确保物种的成活率,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技术和经验不封锁,奋斗没有止境,小富不能即安,他相信,只要勇于开拓,奋力进取,并为之所钏爱的事业,洒下辛勤的汗水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同时他也提出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在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养殖方面,一是,经验不足;二是,饲养技术有限;三是文化低。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够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