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枝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衡阳分公司李枝德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层次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作用已成现代企业发展的一项迫切要求。作为国有企业,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充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作用
一是化解内部矛盾的作用。虽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人平等,但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都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利益分配也存在你多我少的问题,可以说,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作为石油销售企业,基层加油站员工相对就是弱势群体,他们在白天黑夜上班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得到的回报远不如外人想像的那么多,部分偏远低效站点的员工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矛盾是必然的。在改善基层条件、改进管理方式、完善分配机制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发挥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化解矛盾作用。
二是创造和谐企业的作用。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对个人成功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直接目标之一,中国石油更是倡导“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公司 —1—
中,由于不同员工的工作岗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观察问题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对利益的追求、对事物的认识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要化解内部矛盾,进而创造和谐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员工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达成更多的“共识”,在面对问题、处理矛盾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和相近的做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际摩擦,减少“内耗”,从而化解矛盾、理顺关系,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
三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的作用。公司员工来自不同的社会层面,学历高低不同,社会阅历各异,思想素质更有高下之分。而员工的思想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想素质较差的加油员,对客户的服务态度肯定会经常因自己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甚至经常与客户争吵,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客户减少,从而影响加油站的销量和效益。因此,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必要任务。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向员工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服务与效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全面、系统地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是每一个企业政工干部都应该重点思考的课题。
二、正确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四个问题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作为石油销售公司,虽然是国有企业,但在现今形势下,市场竞争压力大,部分领导干部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认识出现偏差,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抓生产销售经营抓安全,工作千头万绪,哪有闲暇再去顾及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搞思想政治工作那一套没有什么用,产生不了效益;甚至有些党务干部对自身从事政治工作缺乏光荣感、责任感。具体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却并不重视,单位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不积极、甚至不参加。
二是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员工在进入公司后,从入职到见习、到成长进步,每个阶段所处的位臵和地位不同,思想认识和工作表现也就不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员工的阶层、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公司针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整套系统规范的基本教材,使思想政治教育长年处在材料缺乏、东拼西凑的状态。因此,交叉杂乱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缺乏针对性,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让职工深感“内容重叠、安排随意、应付了事”,从而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
三是教育时间难以落实。石油销售基层单位工作紧张、任务繁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提销量、降成本、抓安全、增效益上,再加上多种视频会议、各类大检查、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岗位对标考核等,员工唯恐自己所做的工作被评为末位;唯恐
自己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不及格,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奖金和收入,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经营相关工作上,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相对被挤压。就是有了一定的时间,不少员工也是心不在焉,使教育达不到预计的效果。
四是教育手段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当前,不少单位的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老生常谈,台上口若悬河,台下无精打采。由于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使得习惯于网络冲浪、手机飞聊、电脑游戏的青年员工不愿意坐下来听课。
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基层分公司直接管理着加油站和一线员工,应该始终把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首位,不断完善教育机制,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改善教育方法,力争取得最佳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基层党支部要从领导班子入手,统一思想认识,做到经营管理和思想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企业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员工开展的活动,要针对员工的成长、成才、成功,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既要紧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公司的指示要求,又要贴近员工的思想实际和目标需求,不搞空对空,讲究实打实,让员工喜于倾听,乐于接受,易于消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围绕“人”这个字眼来进行,做到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全面地感化人、培养人、塑造人。
2.区分对象层次,明确教育目标。由于不同层次的员工有着不同的认知接受能力和学习目标,机关员工与基层员工、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工作岗位、成长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制订计划和落实教育时都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区分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具体教育目标:对刚入职员工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侧重使他们熟悉了解公司,增强热爱中油企业的自觉性,实现从地方青年、学校学生到公司员工的转变;对管理人员和骨干员工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侧重让他们做到立足岗位、勤于总结、善于钻研,锻炼和培育他们忠于企业、大胆管理、创新经营的意志和能力。在这种区别教育下,可以大大提高员工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上下互动的良性循环。
3.健全教育机制,调动全员热情。一是要健全教育考核机制,支部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考试考核,给员工施加学习压力,定期检查学习笔记,督促学习过程。二是要健全教育参与机制,改变过往“领导讲、员工听”的“填鸭式”教育,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职责、任务,把一岗双责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头上,形成领导带骨干、骨干促员工、支部教党员,党员教群众的教育机制,做到人人都在思想教育的网
络之中,从而极大地调动全员参与教育的热情。三是要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在经费使用上,要确保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4.创新教育方式,确保教育落实。作为石油销售企业,基层加油站分布点多面广,经常性地开展集中授课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和个人自学的方式,创新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机关管理人员下站蹲点、各类检查、每月盘点,对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可以同时进行检查、辅导,使员工在自学中遇到的难题能够得到解疑释惑。此外,多媒体教育方式能增强员工的认知接受力,对一些重要的课程可以由专人制作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刻录成教学光盘下发到各基层单位,由站经理组织员工学习,确保公司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方位覆盖到基层每个单位、每个员工。
第二篇:中小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小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世界性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行为和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中小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更大限度地凝聚企业员工的向心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是当前需要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新的形势下,更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职工的思想状况、新问题和新方向,通过分析和思考找出原因和对策,拓展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会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才会有所创新。
一、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所谓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
从性质与内容上分析,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四个层次内容:1.政治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内容是党组织的需要,是党委使自己的组织团结统一,就需要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党组织要 发展 壮大,就需要宣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2.行政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民主法制教育、经济形势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内容是政府的需要,一个国家政权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需要借助于民主法制的武器,就需要普及民主法制的基本知识,一个政权要达到上下政令畅通,就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熟悉。3.经济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企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厂规厂纪教育以及直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所进行的日常教育等,这一层次的教育内容是企业本身的需要。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协调内部关系,消除各种矛盾,要想发展壮大,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建设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4.对个别职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个别职工的思想问题、协调职工之间的关系。这一层次的教育内容是个别职工的需要,人们思想上有了矛盾,有了问题,需要有人去帮助解决。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一样,也属于企业治理的软件,也超越了一般治理的层次,它也是一种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理想信念的文化建设。第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种单一物质的文化建设,而是包括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建设。
第一、二层次的教育内容,属于宏观政治文化建设,第三、四层次的教育内容——属于微观的企业文化建设,由于第一、二层次的教育内容不是企业的直接需要。因此,缺乏整体观念或缺乏政治观念的企业领导人,往往把它当作额外负担而加以排斥,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完全对立的东西而加以排斥。
二、企业员工思想教育的方法
思想教育工作既探讨和选择从实践到熟悉的方法,获得思想教育信息,也探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从熟悉到实践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讲求 科学 性原
则,即实事求是原则、平等信任原则、正面引导原则和讲求实效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得上,运用观察体验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信息分析方法等基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上,讲求原则,准确把握决策分类,重视抓主要矛盾,严格按照决策科学程序进行决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上,主要运用理论教育法,通过理论讲授、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运用实践教育法,通过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受到教育;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其中受益,充分熟悉自我和他人,从更深层次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从思想教育方式上来看,主要运用疏导教育、对比教育、典型教育和个别教育等方式。疏导教育,重点在疏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大家敞开思想,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地发表出来,然后加以疏导。这种方式主要包括分导、引导和开导等形式。对比教育,是将两种不同的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结论,用以提高思想熟悉。该方式主要包括比较鉴别、回忆对比和类比等方式。典型教育,即示范教育,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熟悉。该方式包括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等方式。个别教育,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熟悉问题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该方式包括谈话法和家访法等。思想政治教育还高度重视对自我教育方式的运用和引导,引导员工通过自我反省、反思和自我改造的方式来提高自身修养,同时还注重被教育者的自我治理,通过自律和自制的方式,提高被教育者的自我治理水平。在运用这些方法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配合感染教育法,通过形象感染、艺术感染和群体感染来达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业务工作之中,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工作相结合,强调养成教育、治理育人和奖惩教育等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非凡注重预防教育,通过明示法、启示法、暗示法等防患于未然;注重运专心 理学 的有关知识和方法,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疏通受教育者的心理障碍。高度重视思想转化方法,借助于一定的路径,实现受教育者的思想转化。同时还运用冲突缓解方法,认真分析冲突发生的原因、条件、类型,积极缓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妥善处理冲突,及时教育员工。思想政治教的方法往往不是孤立使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度重视综合教育方法的运用,综合处理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将家庭教育、本组织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相互滲透,多角度、多侧面,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地位
工作的社会职能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根本性职能和具体性社会职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社会职能,是指它在人类三种根本性的社会实践,即社会政治斗争、社会生产斗争和人格塑中所担负的重大任务。假如从 哲学 的意义上来讲,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类的两大根本任务——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社会职能,就是它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所担负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性社会职能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斗争服务,为生产斗争服务,为塑造人格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社会职能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任务分为:灌输、转变、调节、激励、落实等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是同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职能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价值是完成它的社会职能而产生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价值,充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2)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3)塑造人格的主导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社会结构性地位和社会功能性地位。所谓社会结构性地位,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机体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和所具有的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结构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立足点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组织基础。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性地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或在某一社会群体活动中的基本功能和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国际化趋势,这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国外的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把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思想表现关注,看作是与企业命运相关联重要治理内容。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企业员工非凡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思想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引导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与社会现实的条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随意性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享受与创造型的关系,增强个体主动的接受教育和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分辨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篇: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提升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种文化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之间相互吸引、相互靠近的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研究,当前主要有“教育过程”“课程要素”“亲和力要素”三种视角。跳出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角度探讨亲和力的研究范式,探究“如何提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既要体现理论研究的现实观照性,又要提升教育活动的理论抽象性。既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现实”等基本理论问题,又需要深入探讨“语言表达”“幽默感”“游戏化”等具体对策。这样才能够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亲和力”作为一个化学用语,原是指物质之间结合时的相互作用力。被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后,学者们就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问题进行探讨。早在 2004 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提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①这里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都是“亲和力”的具体表达。2016 年 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②()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③以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呈现出“井喷”状态。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和“如何提升”这两大问题上。尽管它们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但是由于切入点不同,或众说纷纭,甚至截然相向。因此,迫切需要跳出经验的总结,从理论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提升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文化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是理论探讨的基本前提,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④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⑤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⑥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亲近感、趋同感和接受度。⑦五是让教育对象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亲近感和悦纳感的力量。⑧
这些观点尽管众说纷纭,但大致都遵循了把“亲和力”作为一种“力”的范畴思路去探讨。“力”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之所以能够存在,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不同质”的两个事物,一方为施力方,另一方为受力方;二是这两个事物须具有一定的关联,相互吸引或排斥,形成“相互作用”的状态。以此为思路的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关于“施力方”的分析。一是“教育活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出来的;()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通过具体教学方式体现的;三是“教育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通过“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等人的因素体现出来的。其二,关于“受力方”的表述。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教育者”,或者“教育对象”“大学生”等“人”的形式存在,另一类是“人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素质”等“观念”的形式。抛开各种观点的具体研究背景,从“亲和力”的本质看,它表达的是一种亲近和认同,形式上的“亲近”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容上“认同”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其三,亲和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认为既是施力方对受力方所施加“力”的过程,也是受力方在力的作用下向施力方的靠拢和亲近。但是,关于“力”的内容却存在差异。一方面,是从施力方对受力方产生的力的角度看,有研究认为,施力方是因为具有“功能”才产生了“力”的作用,如“亲近、吸引功能”。⑨有
些研究直接表述为“力”,如“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⑩、“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11)。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吸引”“亲近”;“感染”“感召”;“影响”“渗透”“融合”。另一方面,从受力方对施力方所形成“感”的方面看,主要表述为“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12)、“亲近感、趋同感”(13)、“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14)、“亲近感、趋同感和接受度”(15)、“亲近感、悦纳感”(16)。因此,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本质,需要对“施力方”“受力方”和“作用方式”进行系统分析。
第一,亲和力中的“施力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双重主体要素”,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亲其师”,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吸引,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亲近;从内容上看,表现为“信其道”,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说服,教育对象从观念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前者是“亲和力”的外在形式,后者是“亲和力”的实质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真理”,自身具有真理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7)但是,理论的彻底,只是“说服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真理”自身具有权威性,而权威使人产生敬畏之心。但是,这种“敬畏”表达的是一种“距离的远”,感受到的是“冰冷”,“敬而远之”体现的则是“亲和力”的对立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强烈的政治性,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很强的理论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距离。”
(18)因此,要把“敬畏”转化为“亲近”,则需要通过教育者来完成。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真理的力量往往附着在教育者身上。()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亲和力产生的基本前提。只有形成了“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19)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通过相应的教育技巧,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和“系统”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场景和教学设计,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和力。
第二,亲和力中的“受力方”。受力方是教育对象及其自身的思想水平。教育对象自身的精神需要,是他们能够主动向真理靠近的内在动因。正如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所以美味的食物会对他们产生亲和力。同样,思想的成长也需要营养。只是身体的饥饿感是生理的直接反应,而精神的“饥饿感”则需要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20)因此,需要探究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文化这四个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其主动靠近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亲和力中“力”的作用方式。“亲”和“和”都需要通过“力”来完成,这个力不是物理化学状态的“自然力”,而是一种“文化力”,通过人文的力量,把不同的人群聚拢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实践活动,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心灵距离,使其情感达到交融状态。一方面,是施力方对受力方的吸引、感染和融合。“吸引”是通过“吸”的方式得以空间靠近;“感染”是以情感的方式得以心灵熏陶;“融合”是交织的方式得以思想影响。因此,“吸引”是前提,“感染”是过程,“融合”是目的,这三个力正相关而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是受力方对施力方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施力方对受力方作用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施力方对受力方的“吸引”,引起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受力方对施力方产生的“亲近”的感觉。这里的“亲”是一种情感,“近”是空间距离。用距离的“近”来表达情感的“亲”。施力方对受力方的“感染”,使受力方对施力方在情感方面能够更好地“悦纳”。施力方对受力方的“融合”,必然引起受力方对施力方产生的“认同”。因此,“悦纳”和“认同”体现的“和”,是情感交融而达到的共鸣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学术 视角及其反思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只有对其内在要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才能研究其功能的发挥。而功能的发挥过程,也就是亲和力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这个实现过程,则离不开具体的条件。因此,当前学术视角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节的角度,研究其如何提升亲和力。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人格、教育话语、教育目标、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要提升教育目标亲和性、教育主体亲和性、教育介体亲和性、教育对象亲和性、教育环节亲和性,(21)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情境、教育者等要素来完成。(22)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不是单个要素能够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整体的方式才能完成,要处理好教育要素与整体、过程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关系。(23)这种亲和力的研究,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节角度进行的。尽管具体的表述有所差异,但是,大致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境。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体”被表述为“教育者”“教师”“教师人格”等,“客体”的表述为“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学生”等,“介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目标”等,“环境”表现为“情境”等。
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其亲和力的提升。有学者认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全方位入手;(24)要聚焦教材、教学、评价。(25)要从教学内容(前提)、教学针对性(关键)、教学话语(基础)、教师言行(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升其理论魅力、实践魅
力、话语魅力和人格魅力。(26)教学目标要有“高度”、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过程要有“温度”、教学方法要有“效度”;理论讲授要有“底气”、教学话语要接“地气”、教学形式要有“生气”、考核方式要有“灵气”。(2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化。当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研究主要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进行的,比如,“教学内容”亲和力的研究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亲和力依据的是“教育方法”等。
第三,从亲和力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括感性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两者是由浅入深的转化关系。(28)从层次上看,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分为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从要素结构的角度,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亲和力包括人的要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和“物”的要素(内容、方法与手段、情境),动态亲和力是这些要素互动所形成的“合力”。(29)这种从“力”的层次和结构对“亲和力”的研究,是试图对“过程要素”研究思路进行超越的一个全新尝试。但是,不管是理性亲和力和感性亲和力,还是静态亲和力和动态亲和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
这些提升的对策和路径研究,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则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其一,对“教育要素”亲和力研究范式的批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不能讲“这些要素分别具有亲和力”,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而产生的“合力”,各个教育要素都只是产生“合力”的内在因子,它们的作用只是存在内部相互之间的,而不是直接外在指向它事物的。如同一个拳头的力量,固然离不开各个肌肉群的相互作用,但不能单独衡量每一块肌肉对外力量的大小。因此,教育要素只有作用方向性质相同、运行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吸引、感染和融合的共同作用“合力”。
其二,“提升亲和力”研究的理论前提性思考。当前的诸多研究,其思路和方法相似或雷同,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观点争鸣”或“理论批判”,出现了“自说自话”的“研究窘境”。“争鸣”和“批判”是一个理论走向深入的必要过程。批判就是要“澄清前提,划定界限”。明确“亲和力”研究的边界,在自己划定的边界内,依据发展的历史过程,探讨其逻辑结构。当前,不管是“三条对策”还是“四条路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边界确定,才可能有“照着讲”的继承发展,或者“反着讲”的批判争鸣。
其三,亲和力提升研究的实证性问题。当前的研究缺乏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策或路径的现实可操作性相对较弱。“对策”或“路径”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们是过河的“船”和“桥”,是必须要具有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的。有些对策的研究,是从理论出发,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现实的观照。()有些对策的研究,是从“经历”出发,从经历到经历,多讲述的教学活动自身,缺乏必要的提炼和总结。当然,“经历”不等于“经验”。“经历”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只有对这个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并佐之于相应的理论,才能够形成“经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研究,必须把“实践”“经历”“经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处理好其“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亲和力”本是一个现实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来,又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但是,它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去研究,就需要超越教育教学现象自身,不能只是对教学活动的简单总结,须经过思维加工,上升到学术高度。“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30)因此,作为一个学术探讨的“亲和力提升”研究,是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现实”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系统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理论形态。“现实”寄予“现象”之中,但它不是“现象”。“现实”不是“现存”,而是思想政
治教育活动之所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有些研究只描述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而不生产理论,其本质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同一。如果只是对现象的阐释,而把握不住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本质,这也只是一个从现象到现象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对策的研究,需要用理论来观照现实,即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此岸性”,(31)体现的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大路径对其进行探讨。理论维度的研究,可以更加抽象的方式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现实维度的探讨,是一种定量的从具体可操作性的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体现了提升亲和力研究的思维深度,可以高度抽象的方式观照现实。缺少基本理论的支撑,研究就会流于经验的总结。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讲明白作为文化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现实”三个基本问题。
其一,“何以可能”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现实可能性”,这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它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究亲
和力的“要素—结构”“结构—功能”模式,跳出单一逐个要素探究的误区,从整体上研究其功能的发挥。还需要研究亲和力的“矢量”,既要关注亲和力的方向,更要研究亲和力的大小。“方向”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即使表现为“亲和状态”,也是无效的。比如,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的“娱乐化”倾向,通过迎合学生低层次的需要取悦学生,这种“亲和”的方向是相反的。“大小”是定量的分析,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亲和力;同样的教学课程,不同的教师授课,也会产生不同的亲和力。因此,需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亲和力的矢量变化。
其二,“何以必要”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具体条件性”,这是思维的逻辑中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能够超越单纯的经验总结,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角度进行探讨。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实现更加具体量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研究亲和力的基石,教育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特定活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提升亲和力就是要提升具体人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文理工艺”等不同学科大学生,思维差别需要从其学科背景中去寻找。还需要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对于“提升亲和力”的具体方法,如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 Mhrebian)的《无声的信息》就提出了“亲和力原
则”,认为“亲和力”是通过“接近”或者“躲避”体现出来的,还分析了语言、称呼、应答等对于亲和力的影响等。(32)
其三,“何以现实”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感性实践性”,它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如何提升”的问题,这是思维的逻辑终点。提升亲和力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矛盾,“化”即用理论去解释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深刻理论”化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教育对象关心的重大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导和疏解,化解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因时而进”的“时”是事物存在的条件性,“进”即跟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宣传讲授也要依据不同的条件,进行跟进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势”是事物发展的大的方向和趋势,宣传教育要根据社会的未来走向和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3)因此,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赢得课堂、赢得学生。比如,语言行为、幽默感、游戏化设计等都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具体措施。
其一,教学语言的亲和力表达。“教学语言”是完成教育活动最为主要的载体之一,教育者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教育,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对于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亲切感和情感态度。教育过程中具有亲和力的知识交流,应该具有“去权威性”“语境化”“多维动态”“教学主体的积极情感参与”等特征。(34)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真理的严肃性自身就带有不容置疑的权威,但在教育活动中也以权威的方式进行,则学生会敬而远之。语境化就是去权威的最好方式,把抽象的理论与社会语境或学生相关语境关联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可以完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多维动态”互动,这种解码编码的教学语言就营造了一种由学生参与的教学语境,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其二,“幽默感”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之外,教学过程中的“幽默感”也是重要的影响要素。很多人认为“幽默”会瓦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谨性。其实,“幽默”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娱乐节目可以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用。“幽默”就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或者“行为”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意外感、优越感和宣泄感。“幽默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致表现集中两大方面,一是运用在“教学内容”教授之外,比如,导课、过渡、结语等,主要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二是运用在“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之中,不同课程之间使用的幽默技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幽默”作为一种诙谐的表达方式,也要防止演变成为对“真理的嘲讽”和对“伟人的调侃”。
其三,教育的“游戏化”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和堆砌,而且对人自身的培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35)当然,这里的“游戏”不是“娱乐”,“游戏化”就是采用游戏机制、运用游戏思维吸引和鼓励教育对象参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在“游戏化”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设计游戏目标、游戏规则和游戏关系。游戏目标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比如,知识型教育内容的竞猜积分、应用型教育内容的现场模拟等,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游戏规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游戏化的基本元素,学生只有按照规则参与竞争或合作,并得到公正的效果评判,才能保证游戏化教学的顺利开展。()这两个要素决定了游戏关系的选择,或“竞争”、或“冲突”、抑或“合作”,都需要根据具体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游戏化,可以使教育对象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中完成教
育。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游戏化或过度游戏化。游戏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运行方式,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当然,这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方式方法,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还需要发挥教育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6)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也需要针对现实问题。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是其提升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澄清理论前提,划定理论边界,才能避免经验总结的尴尬处境。从现实角度研究可操作性的具体问题,这是“目的”和“归宿”。只有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具体对策,才能避免理论抽象的“学院困境”。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兼顾理论与现实,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
张彦同
(江苏科技大学数理系 江苏 镇江 212003)
摘要: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效呈现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析,指出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改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有声有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功能
校园文化是80年代中期文化热中出现的新概念,它是指在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1]其中,它的深层面文化——“价值观念”(校园精神文化,我们称之为“大学精神”)是其核心与灵魂。即体现在校园文化主体身上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与相应的观念体系。它是
1 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是围绕着执着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建立起来的精神特质,充满着严格的理性审视和深沉的情感策动。
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社会文化的认同与超越,交融与批判,对社会文化的吸收和辐射。二是校园文化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一致性。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主体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创造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是一所学校赖以存在的人文精神支撑,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思维方式往往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简单的、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的一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趋势日益突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否则就不能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教育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激发向上、求善、求美的情感和清明刚健的意志,体现了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延伸教育触点,增强教育效果。校园文化的互动性,优化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教导者转为“切磋者”、参与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
2 象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关系。[2]
校园文化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性发展,因此培养主体完美的个性是校园文化应追求的目的和人文理念。人格的高尚与否,就在于它的道德内涵中是否包含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及自我完善的能力。校园文化以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创造了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使师生们努力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为未来的建设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效呈现(1)校园不仅是个教育环境,更是一个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人们只注意到大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教育环境是以教育确定的目标和内容来规定的,而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除了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系,对其成员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志所左右。[3]
教育环境明确地规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任务,而文化环境中更重视两者之间的群体关系和双向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环境的内容、状态和特性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盛行,人们信息摄取行为愈来愈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建设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3(2)校园文化的实践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灌输特征是以教育内容的知识化为前提的,往往以知识传递的完成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成,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以知识而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着的,必须实现知识型向实践型的转变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青年大学生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生动的文化实践主体,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是最具单纯心理、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群体。校园文化显现出实践性、创造性、严谨性、丰富性的特点。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校园文化洋溢着大学生们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反映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倾向及个性行为方式的特征、性格、气质,这种创造个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形象的设计和诠释,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与彰显。校园文化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育人的环境,又是一个实践的环境。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向实践转变的最有效载体。
(3)校园文化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美的培养
有道德并不等于有道德美,比如遵守纪律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当一个人把他当成强加约束自觉地去执行时,他不会有美的体验。而当他认识了纪律同自由的必然联系,并且通过实践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感情,融化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时,就不会感到遵守纪律是一种负担,而会体验到一种高尚的心情,这就是道德美。[4]因此,我们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实现对大学生美的培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准确说是一种园艺文化,4 校园文化主体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相对单纯的审美特质,可以说,校园文化本身便是一种纯美。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其中彰显的美学内涵正可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美的培养的不足。
(4)校园文化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最好形式。
显性教育作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方式,是指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显性教育主要包括学校的正式德育课程教学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他日常教育。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显性教育没能得到及时的改革和更新,面临着理论脱离实际、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和务实意识心理增强、社会潜意识心理的渗透加强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和优势。它是通过人们易受暗示性和强烈的归属动机等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的,它的作用方式是无意识的。[5]
学校环境是个复合环境,涉及许多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称学校生态环境更贴切。学校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可以说“它是由人、活动和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6],充分体现了人、活动、环境的互动。社会文化进步对校园文化的推进,网络信息的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大发展,校园文化中个体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显现,“你讲我听,你说我干”的格局已被摒弃,而成为追求创新、张扬个性为特征的价值选择过程,归属在选择中得以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在人、活动、5 环境的互动中得以实现。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充分体现在了“大而化之”的环境特质,校园文化是陶治式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最好形式。
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特色
(1)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要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和“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正确的导向,对校内俱乐部、宣传栏、图书馆、校刊、广播、讲坛、论坛等,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浓厚的对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要求,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在当今,青年学生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和选择性,在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他们尤其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3)坚持开放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和源泉,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校园文化需要不断吸收最新信息,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开放的校园文化,必须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对社会文化中消极的因素应当具有防御能力,防止腐朽思想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漫延。
(4)加强管理,动态地构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发展有时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若不加强管理,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
6 定要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组织好各类娱乐型、学术型、科技型等活动,办好各种校报、墙报、广播、有线电视,以形成健康有序发展的局面。
(5)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起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和发展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校园文化中起导向、灵魂作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着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注释:
[1][3]参见马 恩,《大学生素质教育论》[M],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2]苏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7:34-36.[4]王文,杨平,刘进.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对美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2002.9.85-86.[5] 梅萍,林更茂.论公民道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4.24-26.[6] 参见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Building Campus Culture--A Strategy to Promot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7
ZHANG Yan-tong(Dept.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mplication of campus culture, its features and the manifestation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ampus culture,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which, while improving the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help actualiz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n campus.Key words: campus culture;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relationship
8
第五篇:如何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
如何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
【摘 要】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企业经营发展的团队精神,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的总体思路。本文将在分析企业经营发展中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如何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企业经营;思想政治;员工教育企业经营发展中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员工的思想状况,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教育创新,旨在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标准,提供员工思想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引导员工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2)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遵循员工心理特点,消除员工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员工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有效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3)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只有贴近员工的心理强调人文关怀,满足员工内心深处的需求,才能够丰富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思想内涵,提供更多的工作动力。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的方法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需要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企业的名义提供更多的关怀,让员工通过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体现出自身的个人价值。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了强制手段,因为忽略了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体需求。笔者认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提倡引导教育的模式,鉴于每个员工都有多层次的感受和需求,其自我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要倡导引导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加贴近员工的心理,以赢得员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其次是加强心理的健康教育,遵循每个人的心理轨迹,创办主题新颖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融入到企业经营发展的部署工作中来。
2.2 营造思想文化和谐氛围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员工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正确引导的基础是思想文化和谐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凝聚力。首先是以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主线,以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景引领员工提高奋斗激情,提升团队凝聚力,通过提供岗位晋升条件,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发展贡献水平。其次是设定企业经营发展前景,干部要以身作则,提高团队凝聚力,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带领广大员工工作,同时创设岗位提升机制,促使员工自觉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笔者认为要加强员工思想状况的调查,将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统一融入思想文化建设当中,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协调统一,譬如理解和尊重企业员工,让员工获得为企业经营发展奉献的精神动力。再次是针对员工的情绪不稳定现象,在发展中提出“三保、三创”的奋斗目标,即“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政;创岗、创业、创收”。把稳定工作当成一件首要的工作来抓,因为没有稳定的局面,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成立了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任组长亲自抓,部门经理任责任人主要去做,进行责任分工,层层抓落实。一旦发现员工出现思想问题,要第一时间去化解,坚决不拖延。
2.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企业经营发展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和良好工作氛围营造的前提条件。首先是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框架,除了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精神文化和规章制度等载体,还要整合相关资源,从心理咨询知识培训的角度优化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水平,以便进一步适应企业的经营发展。其次是员工思想波动机制的建立完善,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和定向访谈等途径,针对性地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员工情绪交流的渠道。最后是员工思想诉求渠道的构建,采用现代化的沟通管理手段,了解员工的心理问题、需求和诉求心理等,保证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经营发展中,并在监督、表达等方面拥有绝对的基本权利。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员工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能够丰富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思想内涵,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因此需要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营造思想文化和谐氛围,另一方面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企业的名义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员工通过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体现出自身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发珍,张常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推动企业稳步发展[J].企业党建,2013(2):28-29.[2]屈惠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现代企业,2013(1):59-60.[3]毛才威.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2(15):78.[4]任震宇.浅析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1(4):167-168.[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