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5篇)

时间:2019-05-13 13:4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

第一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

[摘 要] 由于全国高校的扩招,相对应的,每年的大学生输出量也显著上升,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约束他们的就是思想问题,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依据当今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途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问题了,它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紧密的就是高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达到解决就业难问题,就应该结合高校生特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建立恰当的就业思想。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个人价值定位不准确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大多都被保护在校园中,很少有机会出去体验社会,缺乏实践,缺乏对社会、对职场的认识,更缺乏对自己的深刻认识。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承受住社会中激烈的竞争以及严峻的就业环境。

2.就业价值观不正确

就业价值观指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与最终就业的行动向导。大多数大学生在这个方面会经历漫长的心理斗争,他们即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自己,但是又不具备这个勇气;即想要挑战高薪职业,但是又能力不足;即希望靠自己奋斗,但是又依赖于父母,学校。种种心理矛盾导致他们在就业价值观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又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多使得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落后境地。

3.缺乏诚信意识

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就是因为大学生的不定性,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诚信方面的考量。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经常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导致违约现象发生。也有很多大学生因为简历造假而被公司拒之门外。

4.综合素质不够

当代大学生,由于都是家中的宝,因此缺乏很多在社会中所需要的素质。比如说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处于应付状态,专业

素养不充足,实践机会,能力不强,创新团队意识缺失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社会中很难脱颖而出而受用人单位重视。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的解决方法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建立正确就业观

所谓理想信念教育,即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做好准备,并积极面对可能迎来的挫折。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论坛等方式向学生推广理性信念教育。同时,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给大学生一些创业方面的指导,政策扶持等,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2.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通过这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课堂中结合实践课程,可以选择区一些公司参观、进行模拟、开展培训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岗位。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实施实践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高接触社会,对社会中的一些困难有一个先知,在今后才能够更好的面对社会中的种种困难。

3.开展就业指导,树立良好价值观

就业指导,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就业观,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自我价值,自己的目标等,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可以通过讲座、课程等方式,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可以通过模拟招聘、创建办公环境,设置办公情景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同时对自我能力做一个较准确的定为,指导学生依照自身条件来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将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社会,认知自我,对未来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未来在就业中因挫折造成的各种心理困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快适应社会。

三、总结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培养出来的未来重要人才,他们的就业道路是否顺利不仅仅关系着今后他们自己的就业前景,更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就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树立大学生良好就业观、价值观,提升专业素养,就业素养,加强心理素质。高校还应该多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对未来困境具有一个初步认识,才能够有利于未来他们在竞争中发挥自我优势,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罗占军, 夏向阳.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途径探索[J].才智, 2012, 4: 297.[2] 苏凤兰, 王晓云, 许嫒.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和途径探析[J].科技广场, 2013(4): 193-195.[3] 肖强.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140-143.[4] 王民, 王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问题[J].文史月刊, 2012, 8: 203.

第二篇: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竞争力

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竞争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人才辈出,社会的竞争性也逐渐加大。再加上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正在逐步扩大,同时每年都有很多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整体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状况,我们大学生应如何做?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应该从两点出发。首先一个是要拓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再然后就是大学生本身应该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接下来就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到底应该如何做。

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应从这几方面着手:第一就是政府应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全面实施《就业促进法》,完善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面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 措施,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刨业的渠道;三是加强就业援助,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第二点就是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学校重视履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责、实施全程式发展型职业指导体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和拓展渠道,丰富就业资源,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水。第三点就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具体就是加强学生创业精神教育、加强学生创业知识教育、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政府和高校要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营造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要加强学生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再然后就是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首先第一点就是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今社会有很多大学生不能就业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提供给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接受这些工作岗位,才不能就业。所以大学生首先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保证及时、顺利、充分地就业。第二点就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拥有一身真本事,这样在面临困难时才能轻松过关,压力也会相应的减少许多。上大学,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拥有一身强硬的知识系统,另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学习本专业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的学习已经有的知识,而是相对应的加以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所以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最后就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时间动手能力,积累经验。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各门课程所蕴涵的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科学精神、事物体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三篇:浅析当代中国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途径及竞争力

浅析当代中国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途径及竞争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当然就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我也不例外。而近年来,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等问题,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就业竞争压力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还将日趋激烈。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递增,但是,与此同时,未就业的毕业生也在逐年上升,未就业的大学生一年年地累积,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空间日益紧缩,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偏弱已是有目共睹。这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实际工作岗位存在严重的缺口所造成的。归根结底,就业竞争力,就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个性化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的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的实战技能和面试的表现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

首先,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理念影响就业。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要,并且着重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心理素质方面,大学生自我提升空间还有很大,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求职,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一心想走捷径”这种观念必须要剔除,就业求职是自己的事,作为一个要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应该主动寻求机会、把握机会。当在求职的过程中失败时,要调整好心态来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其次,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展专业口径。同时,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十分重视人文学科与专业与学科的结合,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且,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为此,应积极引导学生把各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转化为个人信念。尤其要注意引导培养大学生善于共事、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他们拥有丰富健康的情感,懂得与人相处,使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个性充分发展,并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最后,无论是高校还是政府的教育机构,都应帮助支持开展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实践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并且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具备适度超前的竞争意识。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生进校开始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总之,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全面了解社会并获得宝贵的社会工作经验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来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都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毕竟,大学生的就业是个大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要真正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症下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模式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与过去学生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教育措施、管理模式应该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11年10月-2012年3月,作者所在的T高校曾组织人员对全校两万余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调查数据所反应出的相关问题,作者拟对新的历史时期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世界观上表现出来虚无倾向

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现实传播相对较晚,但其一走入大学校园,却被大学生们欣然接受,奉为经典。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客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然而,就在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时代,我们发现后现代的解构思潮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却远远胜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不可否认,后现代的解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怀疑一切批判一切重新衡量一切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人们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所表露出来的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文化虚无游戏人生等观念和心态则是当代西方社会所存在的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的折射,它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来说,极容易导致他们在世界观上的虚无性。

(二)人生观上表现出来颓废倾向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大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网络,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过分沉溺,沉溺其中的他们,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他们往往将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认同感通过网络聊天、网恋和网络游戏获得精神解脱与慰藉,逃避社会、家庭、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一旦回归现实,他们就变得焦躁不安,内心不时感到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认为是被世界遗弃,造成网络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冲突。

(三)价值观上表现出来功利倾向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呈现出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的趋势。对T高校2008级新生的调查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当代学生认为“凡是对其找工作有用的活动就参加,没用的就不管不顾”。此外,像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

生找工作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学生普遍关注。特别是在入党的问题上更加突出,许多学生刚入校就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但相当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便于找一份好工作。可以看出,一切以实用和功利作为行为出发点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悄然隐现。

(四)心理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现象、部分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差,思想存在极端。当代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不容乐观。据笔者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有 75.2%的学生表示在遭遇类似失恋、多门挂科的挫折后自己无法自我调节;甚至有4.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 10.2%的学生表示愿意“反观自身,阳光生活”。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思想上存在极端。试图通过发泄、伤害、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面对挫折。

(五)行为取向方面表现出个人中心主义严重、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的倾向。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强调独立思索,讲求亲身体验,重视培养自身能力。然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相互合作的意识淡薄。

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与过去不一样的成分,不能够简单套用过去的模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来适应他们的需求。

二、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社会快速转型,多元文化影响,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一方面新时期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他们多数从小没有经历饥寒之苦,没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是在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物质生活方面的丰富,反而使他们不能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人格发展和社会认同所需要的体验,其结果造成了青少年物资生活“营养过剩”,心理需求“营养不良”的寂寞困境。[1]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在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强烈的权利意识”、“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 ,在他们的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造成新时期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

(二)成长环境:独生子女特征更加明显,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独立性特征强。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新时期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既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3]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长辈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家庭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形

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从而导致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另一方面,父母的权威逐渐弱化,父母不再扮演教育的权威角色,这在培养新时期部分独立、自信性格的同时,也为自私和专制提供了滋生土壤。

(三)学校教育环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完整性和大学传统模式的惯性思维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出现了脱钩现象。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中学德育明显滞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残酷的升学竞争下,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仍不断向应试教育倾斜——重智育轻德育,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进入大学校园后,高校的开放教学与管理,造成了新时期部分大学生的迷茫和反弹,这也是当今高校正在全力以赴为中学阶段滞后的德育给予“补课”的原因之一。

[4]

(四)个体原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就大学生个体而言,新时期部分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由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过渡,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个人生活自理的能力都很差。再加上认知能力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矛盾。[5]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选择

(一)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实践正确价值行为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从而使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形成主流信仰和宏观规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90 后”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90 后”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

(二)开展自我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基础: 一是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二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三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角色渐显。[6]因此学生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各种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寓教于乐 ,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高品位文化产品

网络教育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快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须

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高品位文化的传播。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四)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必须采用新的手段,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加强对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格训练,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为此,除应开展心理学教学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适时举办一些讲座外,还应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这需要建立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笔者所在学校除配备校级、院(系)级心理咨询教师,均在各班班委增设心理委员,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密切关注心理问题学生;针对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邮件、Q Q、网上留言、博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其接受咨询。

参考文献:

[1]李玲.试论“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教育创新 2009(2)

[2]王晶.“90后”大学生心理特性分析及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3)

[3]孙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华章2008(9)

[4]王志强.从“90后”大学生特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华章2009(10)

[5]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6]李科.自我管理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 2008(6)

[7]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会纵横 2008(12)

第五篇: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强化互联网文化安全和道德自律意识,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因学习、研究、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同时面临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所催生的网络文化不仅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包括网络活动中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难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与以往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明显特点。一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其中的信息热点形成快、话题变化快、焦点转移快,信息容量也在快速增加。全球数据库总量在1984年为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3年超过100亿条。[1]同时,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等社会组织的集体行为,也有包括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普通网民在内的众多个体行为,导致信息来源极为广泛。二是形式的开放性。作为全球性信息系统,互联网对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开放的,各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能在其中自由传播。三是传播载体的虚拟性。各种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形式对现实进行储存、传播、解读的文化形式。[2] 这种虚拟性集中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将现实生活复制于虚拟世界,畅所欲言而不必顾虑太多是网络文化表达的显著特点。四是信息共享与渗透性。不同 1

网民可以同时对同一信息源进行访问,使区域性资源成为共同资源,形成平面化、形象化的文化平台。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的渗透熏陶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学历来是先进技术发源和传播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作为技术进步的标志,也必然对大学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课堂、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的运用,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新的特点。

1、互动性特点。大学生作为受教者,可以凭借互联网的交互性而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反馈,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单向灌输情景,实现了双向或多向互动。教育者也不再满足于借助权威形象而进行说教,而是转为与大学生进行平等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引导,让大学生逐渐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选择权促使教育者更加注重从受教者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这种“人-机-人”的“电脑中介沟通” [3]广泛存在于辅导员博客群、师生共建的QQ群等虚拟社区中,与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关系形成鲜明互补。

2、平等性特点。“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4]运用论坛、QQ、MSN、微博等新兴媒体开辟对话平台,能够营造一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等对话环境,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交流中实现理解和沟通。他们通过虚拟空间自由发表见解,能够在没有压力、没有等级观念束缚的情境下进行深入交流。许多在现实中不能对老师表白的观点,却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客观表达。互联网交流的平等性,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表现为信息选择的自由与价值认同的自主。

3、时效性特点。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其便捷性排除了长期以来时间对人们德育信息交往的障碍。“只要一条信息发送上网,几乎在同时,全世界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可以达到即时性的效果。”[5]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在客观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元性特征,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1、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依靠技术垄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把物质层面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精神层面的信息优势,极力向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互联网成为推行“和平演变”图谋的阵地,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严重威胁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二是互联网语言英语化倾向带来的民族文化挑战。语言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对使用互联网的非英语国家而言,原有的民族价值观必然因为语言弱势而受到侵袭。互联网上有90%的信息属于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不足1%。[6]大学生长期与以英语为主导的互联网文化频繁接触,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其思维方式必然受到承载于语言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三是各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挑战。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通过BBS或BLOG等信息平台发表对现实的不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随意放大社会矛盾和不良事件,恶意煽动网民情绪,甚至发布虚假信息。经常接触类似的负面信息,极易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焦虑和失望,使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2、对大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潜在威胁。互联网中人们可以作为网络符号而使用虚假身份与他人交流,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这种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个人内在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难以受诸如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公众监督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由于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行为和言论在互联网空间里能够自由实现和张扬,导致部分大学生青睐于网络行为的无拘无束。甚至因为在互联网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满足后而难以自拔,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畸形发展。他们既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又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受不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恰当交流去解开思想包袱,而是在网络中通过娱乐、游戏、聊天、随意发帖子等方式,寻找虚幻的友谊、爱情、快乐,浏览不健康网站、编织谎言造谣诽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极易导致在现实中道德水准的下降和诚信品质的缺失,甚至采取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极端行为。

3、对大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消解。频繁地接触互联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调查显示,41.2%的学生一周需要花3-10小时上网,有26%的学生上网时间还要更多。[7] 与此相应的是师生、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人际关系需要。长期沉浸于特有的人机互动机制,反而诱发了感情疏 3

远和道德冷漠现象。许多网络行为都能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例如大多网络游戏的完成,仅仅依靠分数积累而实现升级便能使个体意愿在没有他人参与的情况下得到发挥,难以体会到合作、协商、宽容、理解等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感受。这一模式潜在地强化了个体价值,极易导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利益而不顾自身做法的对与错,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8] 使个人本位过度张扬,团队合作意识淡化,影响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

4、交流的平等互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独特的信息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9] 大学生对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而产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不再简单按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传授内容去理解和分析问题,而是热衷于在平等交流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使传统德育工作者以知识垄断及身份经验优势为基础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1、加强机制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完善领导机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利用互联网加强文化教育的战略意义。建立包括学校、学院、教研室、实验室、微机室、班级、宿舍等不同层级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体系,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注重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信息传播、教育管理、思想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用健康向上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网文化内容。三是完善网络文化创新机制。深化网络文化传播的研究探索,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开展网上论坛、宣传优秀典型事迹等方式,进行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的熏陶,引导大学生增强应对不良信息和思潮侵扰的能力。四是完善骨干群体影响机制。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和学生党员在互联网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在群体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

2、加强阵地建设,构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积极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严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以新颖 4

生动的表现形式和积极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使其在与各种非主流文化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努力寻找宣传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中更加全面、直观、生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观察和判断世界的正确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认同。要坚持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准确地发布校园动态,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浏览校园网并从中受益,唤起他们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二是利用校园网建立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大学生对互联网表现出的积极心态正是加强教育引导的有效切入点。如果学生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学习成才等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从互联网交流中接受到良好建议和指导,对其成长必然大有裨益。在红色网站上开设教育专栏,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个人网站,通过电子信箱、博客论坛等方式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交流讨论,及时解除学生的迷茫与困惑,都是非常有效的互动模式。三是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熏陶形成合力。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实内容,把讲授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时把课堂教育内容以适当形式移入网络,推进网络公开课程建设。

3、推进教育方式创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等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包容思想认识的多样化,变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变以往单纯的命令式、说教式教育为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在方式方法上实现由信息灌输到信息分析和引导的转变。充分利用视频和音频资料、网上图书等多种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做好“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结合,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和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增强教育效果。

4、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某些方面不甚理想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忽视传承、忽视情感基础、教育形式单一,以及频繁变动的‘要求’太多,持之以恒的‘规范’太少,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正义、善良、诚实、勇敢、勤劳、爱国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有着完整的话语体系。要利用互联网传播面广、影响 5

力大的优势,对优秀传统价值观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使之与大学生成长需求密切结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积极开设与网络道德有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心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积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远贵.试论互联网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2004(6):85-87.[2]高洁、闫蓓、朱虹.和谐社会中的互联网文化安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6):42-43.[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446.[4]Bernstein.R.J.Philosophical profiles: Essays in a Pragmatic Mode[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6.p114.[5]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p53.[6]刘玉珠.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J].求是.2005(1):44-47.[7]张旭平、刘春梅.互联网时代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路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 156-158.[8]方晓强、姜皓、刘丽娜.论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1):59-60.[9]杨俊懿.互联网时代与文化反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44-45.[10]孙家正.文化与人生[J].新华文摘.2011(15):107-111.

下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般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类,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进入中学或者大学,从事的是学校的有关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教育教......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讨(优秀范文五篇)

    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李瑜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如何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给大学生以切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解......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内容摘要】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范文大全

    一、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就业形势趋于紧张。同样,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择业的过程中将会......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合集五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青年作用 建设“三增”幸福社区 之龙华社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义务家教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团结、凝聚和服务青年的职能作用,扎实全力落实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16

    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显得突出和重要,主要是一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独立性,自主性强,但他们毕竟涉世未深,社会生活经验有待丰富,因而需要正确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