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

时间:2019-05-13 19: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

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自主创业探析)

摘 要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一条可行之路,也是重要模式之一;甚至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一种新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就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行业,成功率低,存在的问题较多。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还不成熟,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尚需采取各种措施和各个方面的努力,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关键词 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 大学生

来自教育部网站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史无前例的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人数,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从省、市、地区各级政府到中央;从各种媒体网络;从毕业生到大学;从家长到社会,众口一词:最难就业季。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至今,毕业生数量成跳跃式增长,看一组数据:2003年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06年毕业生413多万,2007年毕业生495万,2008年毕业生559万,2009年毕业生610万,2010年毕业生631万.2011年毕业生659万,2012年毕业生680万,2013年毕业生699万。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成才、就业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缓解就业压力一种新的重要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保障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多种举措并举,多管齐下,共同探求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道。

第一,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靠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规模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何刺激经济发展?国家要通过制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消费增长,扩大国内需求,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小额贷款,支持小微企业,支持自主创业,刺激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高校要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要坚持以质取胜,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指导下,坚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训练,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考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作为企业和用人单位,要深挖潜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应致力科技创新,挖掘内部潜力,研发新产品,开展新服务,投产新项目,创造更多新岗位,吸纳更多人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就业直通车。学校与用人单位要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校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人才,用人单位为学校提供就业保障。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与市场直接对接,实现互利双赢。

第四,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创造条件自己创业。要善于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确立比较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不可好高骛远。社会也应给予大学生更多关爱和

支持,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提供培训、信息服务。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依靠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第二篇: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竞争力

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竞争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人才辈出,社会的竞争性也逐渐加大。再加上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正在逐步扩大,同时每年都有很多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整体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状况,我们大学生应如何做?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应该从两点出发。首先一个是要拓宽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再然后就是大学生本身应该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接下来就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到底应该如何做。

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应从这几方面着手:第一就是政府应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全面实施《就业促进法》,完善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面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 措施,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民营企业就业和自主刨业的渠道;三是加强就业援助,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第二点就是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学校重视履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责、实施全程式发展型职业指导体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和拓展渠道,丰富就业资源,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水。第三点就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具体就是加强学生创业精神教育、加强学生创业知识教育、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政府和高校要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营造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要加强学生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再然后就是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首先第一点就是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今社会有很多大学生不能就业并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提供给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接受这些工作岗位,才不能就业。所以大学生首先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保证及时、顺利、充分地就业。第二点就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拥有一身真本事,这样在面临困难时才能轻松过关,压力也会相应的减少许多。上大学,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拥有一身强硬的知识系统,另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学习本专业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的学习已经有的知识,而是相对应的加以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所以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最后就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时间动手能力,积累经验。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各门课程所蕴涵的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科学精神、事物体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三篇:浅析当代中国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途径及竞争力

浅析当代中国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途径及竞争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当然就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我也不例外。而近年来,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等问题,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就业竞争压力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还将日趋激烈。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递增,但是,与此同时,未就业的毕业生也在逐年上升,未就业的大学生一年年地累积,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空间日益紧缩,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偏弱已是有目共睹。这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实际工作岗位存在严重的缺口所造成的。归根结底,就业竞争力,就是一个人的行业认知、市场判断、智力、专业背景、文凭、情商、职业眼光、定位,个性化经历、相关经验、业绩、综合素质、市场机遇的掌控力、就业思路、求职的实战技能和面试的表现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合力。

首先,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理念影响就业。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要,并且着重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心理素质方面,大学生自我提升空间还有很大,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求职,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一心想走捷径”这种观念必须要剔除,就业求职是自己的事,作为一个要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应该主动寻求机会、把握机会。当在求职的过程中失败时,要调整好心态来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其次,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展专业口径。同时,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十分重视人文学科与专业与学科的结合,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且,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为此,应积极引导学生把各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转化为个人信念。尤其要注意引导培养大学生善于共事、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他们拥有丰富健康的情感,懂得与人相处,使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个性充分发展,并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最后,无论是高校还是政府的教育机构,都应帮助支持开展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实践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并且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具备适度超前的竞争意识。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生进校开始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总之,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全面了解社会并获得宝贵的社会工作经验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来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都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毕竟,大学生的就业是个大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毕业生就业途径

毕业生就业途径

就业途径就是找工作的路径,其核心是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及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与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学院每年3月份组织举办“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可为毕业生提供大量信息。另外,还举办许多 “小型专场招聘会”,这种形式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因此,该途径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靠性高。此前,就业指导中心会对用人单位资质进行审核,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2、针对性强。一般用人单位是在掌握了我院的专业设置、生源情况、教学质量等信息后,才发出需求信息的。这些信息是完全针对我们应届毕业生的,针对性强。而在人才市场和媒体上获得的需求信息,是面向全社会人士的,针对性较弱。

3、成功率大。特点:①一般用人单位专程来学院招聘,是有一定诚意的。②不会对工作经验提出严格要求。③在学院面试学生,面试官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的信任。④在学院参加面试,同学们会拥有更多的自信。⑤仅限于我院学生,竞争较小。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只要同学们善于把握好自己,建立现实、正确的心态,一般成功率较大。有时双方面洽谈合适,现场就会签定协议书。

4、方便、简捷、经济,足不出校,省时省力又省钱。

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主渠道作用,努力把握好学院提供的就业机会,积极实现就业。

第二、通过社会关系就业。许多单位往往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招聘员工,因为熟人推荐的人比较可靠。所以提醒你就业时千万不要忘记老师、父母、亲戚、同学、朋友、朋友的朋友,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获取就业信息,如果能得到直接推荐,那再好不过。此方式是最传统的就业途径,但却是最可靠的,成功率也是最高的。一般可以为你提供信息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人:

1、家长亲友。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向,与社会有多种联系,可以从不同渠道带来用人信息。他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其个人的社会关系,相对固定、可靠,就业成功率较大。多体现在到生源地就业。

2、学校的教师或导师。本专业的教师,更了解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在与校外的研究所、企业、公司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和教学活动中,对一些对口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得比较详细。同学们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获得有关这些单位的用人信息,而且可以直接找他们作为自己的就业推荐人。

3、同学朋友。以往毕业的校友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比较、选择、处理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和亲身体会,他们提供的信息比较接近我院,尤其是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状况。这比一般纯粹的信息更有参考价值,借鉴他们的经验会使同学们少走许多弯路。也可借助校友会加强

交流,校友中有大量的职业成功人士,会把自己掌握的就业信息通过校友会和就业中心回馈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或就业实习基地就业。社会实践是同学们自我开发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取得就业信息甚至直接谋得职业的大学生不乏其人。因此,同学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能力的同时,要做一个收集就业信息的有心人。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毕业实习。实习单位一般比较对口,通过实习可以直接掌握就业信息,如果在实习过程中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也是一个很好的就业途径。学院也会为同学们创建更多就业实习基地。

第四、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人才交流会”。在人才交流会上,不仅可以掌握许多用人信息,而且双方可直接见面,甚至会当场签订协议。

第五、人才中介机构。随着人才市场的形成,人才中介机构也应运而生,这也是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该途径需要缴纳一定中介费,但不用自己跑,比较省心、可靠,但一定要注意就业安全问题,严防受骗。可主要考虑就业指导中心推荐的有关中介机构。

第六、媒体。在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受到了招聘机构和求职者们的共同青睐。如《大学生就业》每期都刊有招聘信息,此外,还有“择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专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华商报》每周日都开设有“前程无忧”

招聘专版。《西安晚报》每周三开设有“智联招聘”专版。你还可以在有关专业报刊上刊登自己的求职广告,但需注意全国性及区域性媒体的区别。此种方式快捷、经济,但由于受众面广,要与有职场经验的人同台竞争,应提前对用人单位有所了解。

第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网络人才交流,最大的优势在于跨越时空,即使求职者身在异地也能获得大量招聘信息及就业机会。同学们不仅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大量就业信息,而且还能把自己的履历放入网中,实现双向沟通。网络途径优点是便捷、经济,信息量大,但可靠性差,应谨慎使用。

第八、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从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派一万名志愿者到西部服务。每年全国各院校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与西部计划,积极报名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九、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同学们毕业后利用家庭、社会关系或自己所学知识、个人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以合股、参股、自营的形式开办公司。自主创业不但不用与人抢岗位,而且还可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岗位,给自己能提供锻炼机会。自主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项目、经验等,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同学们要量力而行,谨慎行事。

第十、灵活就业。如家教、中介服务、设计员、自由撰稿人、自

由作家或从事股票、期货、证券买卖经纪人等,但一般需要相关资证。第十一、继续深造。如专科毕业后升至本科院校进行深造或本科生考研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历层次,也缓解了就业矛盾。

第十二、境外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 WTO,部分毕业生到国外继续读书“深造”,另外有不少毕业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到境外的企业去工作。

以上介绍了十二种就业途径,并分别从经济性、时效性、可靠性等方面分析了各自特点。其中,学院就业中心、熟人、人才市场、就业基地是就业的主渠道,同学们尤其要重视学院举办的各种招聘会。相信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最有效的就业途径。万事开头难,走出第一步就会有开始,职业化是人生的必然,决不能有业不就。脱离实际而不思发展和进取,不依时顺势先就业,往往会丧失先机,落后于时代。

第五篇: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又成为新的关注点。导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片面追求就业率,就业指导水平不高、队伍不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角色定位不准、就业能力不高等。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增长率,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学校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提供优质的就业管理服务,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大学生个人通过树立信心、转变观念、提高就业能力等措施来提高就业满意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原因;对策

2010年11月15日,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召开了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提出了推进就业工作的八项措施,特别提出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2011年3月5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央视《小撒探会》采访时,特将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纳入到他的2011年幸福公式之中:2011+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分配公平+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幸福。

在就业工作中,我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更应该做到满意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既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毕业生满意了,家长就会满意,用人单位和政府也会满意。

一、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内涵

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业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初源于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塞情莫尔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他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评估取决于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感知产品质量的高低,并提出“消费者感知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感知与对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归纳为消费者满意度公式: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消费者的实际感知一消费者的期望。由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公式推断为:大学生就业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感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

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

1、社会因素

201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从国内形势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整个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制造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多。同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结构中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迟缓、复苏缓慢,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中长期内难以缓解。另外,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的需求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着就业的满意度。

2、学校因素

(1)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片面地追求大而全。本来是学院的都想办成综合性的大学;没有硕士点、博士点的都努力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部分专业就业前景明显不好,却依然要招生,学生被录取时基本都是从服从志愿中录取来的;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大家都争着办,结果是该专业的毕业生短短几年后又供大于求。这些都会导致一些学生毕业时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2)片面追求就业率。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度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把手”都在亲自抓。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偏激行为,主要是功利化倾向严重,即将重视就业工作简单地认为就是抓就业率,就业率成为考核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有的院系逼迫毕业生一定要在毕业之前找到工作,甚至还有不让参加论文答辩、扣发毕业证书等现象。这种做法的结果虽然让学校的就业率提高了,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却不高。

(3)就业指导水平不高。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一个包括就业素质培养、就业目标确立和就业岗位选择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过程。只注重求职指导,忽视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忽略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还具有就业目标多样化、就业方式多元化和就业指导需要个性化的特点,忽视这些特点,会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针对性不强,难以取得实效,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不高。

(4)就业指导的队伍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局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观念的教育、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的发布以及求职技巧的辅导等。他们对大学生就业过程的规律性还不够了解,对大学生就业需要个性指导还不够重视,把就业工作简单地当成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因而在人员配备上人数明显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按照有关规定,每500名毕业生就应该配备一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很多高校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另外,许多高校只是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或者四年级的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而担任讲课任务的主要是各个院系年轻的辅导员,他们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门培训,缺少指导的经验和水平,对提高就业满意度帮助不大。

3、个人因素

(1)就业信心不足。面对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这一现实,部分学生产生了“毕业即失业”的悲观心理。他们在找工作时盲目投简历,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以先安顿为目标,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不少毕业生盲目地就业,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也导致频繁的“跳槽”现象,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有的单位甚至不愿意要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2)角色定位不准。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也只是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大学生只有认清形势,正视现实,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现实中一部分毕业生仍然不能正视现实,高看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把个人眼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过于注重工资待遇、工作岗位、生活环境等条件。根据调查,7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区域是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4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23%的毕业生表示: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种心态很难让就业满意度达到理想的水平,既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难度,也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共存。

(3)就业能力不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需求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调查显示,有54.68%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不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大学生只会死读书,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等能力欠缺,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还有盲从、攀比和依赖等心理。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直接导致大学生不容易满意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途径

1、政府的角度

(1)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增长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减轻他们的缴费,充分保护他们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政府要继续出台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基层就业、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项目的优惠政策。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大学生有更多选择职业的余地,提高就业满意度。同时,政府要积极构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地域限制,疏通大学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合理流动的宽松环境。此外,政府还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培训、举办免费招聘会以及简化各种人事关系办理的手续。

2、学校的角度

(1)构建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高校都要立足校情,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准确判断和预测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就业趋势,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本地“十二五”规划要求,特别是适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要求,提早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据此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

(2)提供优质的就业管理服务。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就业率,更不能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书、论文答辩等挂钩逼学生去就业。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积极发挥教育部就业信息系统的电子政务功能,充分利用QQ、飞信等交流与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学校要加强与地方人才市场、就业基地、实习基地、职业中介等单位的联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并及时将就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同时还要组织好就业招聘会。院系还应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帮助服务。通过职业发展测评等工具,对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等学生重点培训,加强个性化指导。对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优先向学校的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长期合作的单位推荐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3)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它包括对“学生兴趣、性格、能力的素质测试,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并帮助学生选择相关专业与课程,安排与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各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培训、职业测评、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知识和服务融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建立就业咨询室,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实行分类、分阶段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4)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近些年来,大学生择业日趋复杂,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日渐增多,迫切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的难度、广度、深度和细致程度都大大提高。高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配齐、配强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指导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同时,高校还应推进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此外,高校还应聘请校外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为学校兼职就业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力量。

3、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不仅仅要通过外界的努力,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己要树立信心,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1)树立信心,抓住就业机会。教育部提出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是:“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力争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进一步增长。”并且明确要求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高校的“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目标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对就业充满信心,树立主动竞争、服务中西部、服务基层、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意识,积极面对就业形势,充分利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营造的良好就业环境,抓住各种就业机会,努力让自己满意就业。

(2)转变观念,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面对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社会定位,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急于求成、悲观畏难、消极等待的心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求,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深入基层,扎根基层,通过实践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真正达到满意就业。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与条件的重要性排序,用人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最注重的内在素质前三位依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大学生容易缺乏的,往往是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对这一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小组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利用寒暑假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者与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创新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好基础。

下载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途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程序与途径

    就业程序与途径 就业管理部门:(1)教育部 (2)各省市就业服务部门 (3)高校 (4)招聘单位 大学生求职择业程序: (1)收集信息:a)就业市场供需信息 b)政策和法规信息 c)用人单位信息 D)就业活动安排......

    透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途径

    透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途径 万学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面临这一状况,各市各相关部门不断及时地开阔新的思路,出台有利有力政策,大大......

    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力的途径

    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力的途径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高校和社会最关心的是一所高校的就业率,它是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

    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措施和途径的看法

    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措施和途径的看法 在大学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上在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自我的......

    大学生求职途径

    二、大学生求职途径、方法及有关人事政策规定。《浔阳晚报》07年3、6报导:2008年全国18岁适龄青年2621万人,大学生只占适龄青年的20— 25%左右, 在座的是站在全国适龄青年的前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

    摘要:爱国主义是教育领域永恒的主题,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

    浅谈大学生创业途径

    浅谈大学生创业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 一) 创新创业的含义。创新创业与通常意义上的创业有所不同,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

    山西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途径研究

    山西省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途径研究摘要:近年来山西省大中专毕业生达到新高,使山西省面临的就业压力更重。笔者从专业课程改革,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创业,鼓励到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