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6讲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第6讲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一、选择题
题点1 新航路的开辟
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3.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是A.发现了“新大陆”
()
()
B.开辟了“新航路” D.找到了“无主地”
C.证实了“地圆学说”
4.假如你是16世纪初的一位欧洲商人,你深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那么,你有可能第一个将下列什么产品运到欧洲市场上出售 A.亚洲的丝绸C.美洲的烟草
()
B.非洲的黄金 D.澳洲的瓷器
5.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反映了西班牙出现了A.商业危机C.价格革命题点2 早期殖民扩张
6.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A.拓展殖民地市场
()
()
B.商业革命 D.经济危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D.输出机器
7.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8.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题点3 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
9.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10.人类历史上有两个重要而关键的事件:首先是农业革命,它让人类从狩猎时代过渡
到耕种时代,并且定居下来建造家庭、学校,发展了文明;其次是工业革命,它使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庭和农场,进入城市和工厂。其中第二场革命的最深刻影响是
()
A.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B.欧洲家庭妇女职能发生重要变化
C.个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D.以时间和金钱为标志的文化逐渐发展
11.“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
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2.2012年低碳环保是媒体最热的名词,倡导从节电、节气、回收等几环节改变生产、生活细节。低碳针对的现象不包括
A.工业革命―→煤
B.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
C.现代交通―→汽车
D.当代航天―→太阳能
二、非选择题
13.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会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会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4.(2011·江苏高考)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
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奇波拉《欧洲经济史》()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
过全院人数的70%。——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中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
1.D 2.C 3.D 4.C 5.C 6.A 7.D 8.C 9.B 10.A
11.A 12.D
13.(1)答案一 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二 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答案三 学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具体内容参考答案一、二。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3)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14.(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第二篇: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特别的尊重,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确立了男子的统治地位,妇女也沦为家庭和社会的奴隶,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一直贯穿于男权统治的阶级社会中。直到资本主义时代,妇女沦为奴隶的历史终于发生了死水微谰的波动,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妇女运动也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激起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自身因素的作用,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产生与发展、高涨、成熟、低谷等几个重要阶段。对比中西方的妇女运动史,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两者在女权思想形成、妇女运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女权思想产生的时间与背景不同。
西方男女平等理论是近代人权思想的一部分,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浦兰·德·拉巴尔的《论两性平等》就明确提出了“性别平等”的主张;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比伦·德·古日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一篇《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权思想的产生。1792年,英国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写了《为女权一辩》的文章,把男女平权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联系起来,使女权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后来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又以男女平权理论使之系统和成熟。到十九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及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继续丰富和发展男女平权思想,最终形成女权主义理论,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武器。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并非仅仅局限在理论探讨的范围内,它的萌芽、出现、发展和最终形成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行,因此,在实际的斗争中,西方妇女运动的开始要早于其理论的正式形成。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不久,女权运动就开始了,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使西方妇女更加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还对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动摇了父权制的根基。同时,社会经济的变革又使得大批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进入一向被男子所独占的公共领域,她们通过参与全民族的公共生活,开阔了视野,表现出了不亚于男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她们对女性所存在的价值和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潜质而进行科学的发掘和反思,从而发现了女性自身被压抑了多年的自然潜质,为此,她们不必再为自己天生低人一等而依附于男子,她们认识到完全可以从自身潜质出发,而不是从男性的尺度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手封建思想毒害最深,在儒家思想统治下,女性受压迫的程度最深,时间也最长,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对缠足的畸形审美观都长期禁锢和束缚了女性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女性屈辱卑贱地生活了数千年,到明清时期,终于有个别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具有男女平等思想萌芽性质的观点。直到近代,中国才产生了相对成熟、完善的女权思想。甲午战败的空前屈辱和急迫而来的民族危机,直接刺激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强化了他们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他们在政治上进行中西对比,要求变法维新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并以“禁缠足”、“兴女学”这两个关系妇女身体解放和精神解放的问题为突破口,揭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序幕。到二十世纪初,妇女思想发生了重大飞跃,促成这种飞跃的是西方的女权说,输入这种女权说的,是那些受到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的留学生,他们不仅自己直接接触并接受西方女权学说,还向国内大量介绍和翻译这些学说。1902年,马君武翻译出版英国哲学家兼社会学家斯宾塞的《女权篇》,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西方女权思想的译著;紧接着《达尔文物竞篇》、《女人压制论》、《女权宣言书》这些力主男女平权的书籍都被陆续翻译介绍给国人,引起了广泛关注,《女子世界》杂志形象地描述到道;“约翰·弥勒,斯宾塞尔‘天赋人权’,‘男女平等’之学说,既风驰云涌于欧西,今乃挟其潮流,经太平洋汩汩而来。西方新空气行将渗漏于我女子世界,灌溉自由苗,培泽爱之花。”〔1〕1903年金一以西方女权为借鉴,著成《女界钟》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提倡女权的妇女专著,直接受弥勒、斯宾塞等人的思想启蒙而作,却遭到清政府的查禁,以致知之者甚少,但是它仍然在思想界进步人士中间引起反响。柳亚子在《女界钟·后叙》中认为,“金君此钟,乃应时而响。”并断言:“不十年后,吾知若安玛利侬、苏菲亚、韦拉之徒,必接踵于中国无可疑也。”〔2〕事实上,也正如柳氏所料,金一的女权思想被后起的先进妇女所承继,提出了更成熟更系统的女权理论,并在几年之后就出现了秋瑾、何香凝、唐群英等妇女革命活动家。同时资产阶级内部具有女权思想的人士还围绕兴女权而办报刊、发文章、著书立说,其中,丁初我主编的《女子世界》、陈以意主编的《神州女报》、沈敦和主编的《天足会报》等最具影响,在他们的大力鼓吹下,使戊戌以来的女权思想日益趋向成熟。
其次,妇女运动的内容不同,这又表现在妇女运动的参加者和争取的权利不同,以及运动的结果不同。
西方妇女运动最初是无产阶级妇女争取参与社会劳动的权利,以获得维护生存的经济收入,由于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运用高科技,使生产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高科技的运用使劳作简单化,客观上为妇女提供了走出家门,走向社会,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社会条件,也使妇女的这一要求有了可能实现的机会,而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也确实雇佣了大批妇女。而这一权利的实现伴随的却是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待遇,为此,她们进一步要求争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以保证妇女的劳动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女子升学、就业难等不平等事实,同时,女子也开始争取参政的权力,1878年法国成立了“万国妇女参政会”;1902年,美国成立了“万国妇女参政同盟”;1903年,英国出现了“战斗的参政派”;到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妇女运动史上出现了所谓的“第一次浪潮”(The First Wave),或者“妇女普选运动”,这是在承认现有政治、法律体制的前提下寻求法律保护,争取妇女享有参政权、受教育权,争取与男子同等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这次运动对社会经济体制、婚姻和家庭发动了一系列抨击,斗争矛头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十九世纪时西方各国大多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中心是扩大选举权,各国通过不同的途径,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美国在南北战争后,男性黑奴也获得了选举权,与之相对应的是妇女选举权成为女权运动的中心问题。1832年在英选举改革法案中,妇女未能获得选举权,其后多次提出给予妇女选举权的提案,均未获通过,直到1908年,男女平等选举权的提案才获得通过。美国从1890年开始,女权运动全力组织妇女参加争取参政权的斗争,直到1919年终于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妇女承担起国内大量原来由男子承担的工作,其突出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在战争结束后的十余年间,欧美不少国家的妇女获得了法律上的某种独立和人格平等,如遗嘱、财产、婚姻、监护、诉讼、接受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大部分西方国家先后立法赋予了妇女选举权,妇女普选运动胜利结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最早期的西方妇女运动首先是由无产阶级妇女争取经济上的地位开始的,随后也有一部分资产阶级妇女加入并逐步开始要求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中的权利。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经历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启蒙之后自发产生的,它是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
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产生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严重、民族危机、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时期,最早发端于戊戌维新时期。在此期间,男子扮演了启蒙的角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从挽救民族危亡、强国保种的时代主题的高度率先提出了“不缠足”“兴女学”的口号,康有为强烈反对缠足这种封建社会的恶习陋俗,指出其危害之要者有五;其一,以国之政法论,则滥无辜之非刑;其二,以家之慈恩论,则伤父母之仁爱;其三,以人之卫生论,则折骨无用之致疾;其四,以兵之竞强论,则弱种展转之谬传;其五,以俗之美观论,则野蛮贻诮于邦国。〔3〕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了“粤中不缠足会”,由其两个女儿康同薇、康同璧率先放足,现身说法,起到了先驱先导的作用,与此同时,梁启超等人于上海成立不缠足会,接着广东、湖南、福建、江苏、天津纷纷出现“天足会”等团体,至辛亥革命前夕,不缠足运动从通都大邑波及到重镇乡村,由个别人物的倡导发展成为一个广大妇女、包括部分绅商官吏参加的社会性活动。当时京城内外及城镇乡村都贴满了劝戒缠足的通告,在广州“放足者十有八、九”,〔4〕“闽粤缙绅之家,妇女不缠足者十已七、八”,〔5〕,山东的潍县“放足者不下千人”。不缠足是对夫权的否定,是妇女觉醒的表现,是她们谋求自身解放所迈出的第一步。
“兴女学”是维新派另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措施。近代东渐的资本主义势力和西方科学文化,猛烈冲击了中国封建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结构,一批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们开始摆脱自我中心的文化意识,把中国同西方、印度、日本等多元化了的文明进行横向比较后认为,中国之“积困”、“错愚”的缘由是民众科学知识缺乏,与“女子无学”的社会状况有直接联系。因此,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呼吁清廷,“通饬各省,广立私塾,使女子皆入私塾读书”,则中国“利兴弊区,强盛有期”〔6〕这种进步言论为近代妇女科学文化教育的兴起作了舆论准备。在民族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康、梁等维新志士根据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将中国妇女同西方妇女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女性的才智不亚于西方女子,只是由于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对待她们“宁惟不业不教而已,且又戕其支体,堵其耳目,黜其聪慧,绝其学业”,以致“闺阃以外,礼乐刑政,食货兵农诸事罕得闻焉”。〔8〕1898年6月,维新派人士经元善在上海创建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上海桂墅里女学校,亦称“经正女学”,后定名为“中国女学堂”。该校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色彩,是近代中国女学的开端。整个二十世纪初期,创办女子学堂,加强女子科技教育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基础,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连清政府也不得不把它纳入教育计划。此后,女子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在各地纷纷设立,除教会女学外,1960年全国有女学生306名,1907年为1853名,1908年为2679名,1909年为12164名。学校类型由小学、初等师范发展到中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师范;办学形式由官立、私立发展到公立、官立和私立并存;开课课程有以“相夫教子”为主的传统女工、闺训、礼教扩展到以师范教习为主的教育、音乐、图画,及以掌握技艺为主的算学、地理、格致等近代科学知识内容。〔9〕“女子无学”的传统教育格局已被彻底打破。
但是,这些行动都是由男性领导的,而女权思想只要为妇女所掌握,成为妇女自己的思想武器时,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辛亥前十年间,妇女界掀起一个传播女权思想的热潮,在女权思想史上占有显著位置,他们通过自办女报,组织妇女团体等活动来鼓吹女权。据统计,1898至1919年,妇女所办的报刊,全国约有40种,大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日本的东京。此外,她们还积极与男性一起进行办报刊、兴女学、戒缠足等活动,其声势浩大,最终使女权思想的鼓动达到民国初期以前的最高峰。同时,伴随着女子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一批巾帼女杰脱颖而出,她们开始筹办报章杂志,著书立说,据统计,从1902到1912的十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创办的各种妇女报刊共约43种。〔10〕同时,妇女们还广结团体,1903年在拒俄运动的呼声中,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宣告成立,接着,在全国各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女子团体纷纷出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禁锢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激起了中国近代妇女参政运动的发生,“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11〕1911年11月,由留日女学生同盟会员林宗素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的“女子参政同志会”,是中国最早的妇女参政团体,其宗旨是“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12〕并开办了参政研究所和上海女子政法讲习所,以培养妇女的参政能力。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虽然近代中国掀起了妇女运动的热潮,但就当时整个妇女界的实际情况而言,占妇女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由于闭塞的环境和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她们依然苦苦挣扎在“四条绳索”的捆绑之下,对变化了的外部世界茫然不觉,变革之风即使在个别地方稍有波及,也是“倡之者一,笑之者百”,个别农妇即使参加了一些抢米风潮或抗捐抗税的斗争,也多是盲目而自发的,事实上,男耕女织、养儿育女的小农经济依然是她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就刚刚加入产业队伍的女工来说,不仅人数少,而且她们走向社会的直接动因也主要是由于生计所迫,虽然沿海地区的丝厂和纱厂的女工也进行了一些罢工斗争,但斗争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工资的经济斗争,至于自身的解放,她们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首先是由男性发起,然后被一批接受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洗礼的进步女性继承并传播,也正是这部分知识女性在整个妇女运动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也正是由于近代知识女性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和参加,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才能一改由男性倡导、领导的被动性,使妇女解放运动进入到自觉自救阶段,并从家庭拓展到社会,且更具有楷模、榜样作用。
从妇女运动的结果上来看,西方近代妇女运动在最初争取参与社会劳动的斗争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独立,随之又取得了妇女普选运动的胜利,可以说是成果显著,但尽管如此,她们仍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妇女整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没有质的改变,“三多一少”现象仍很严重,即贫困者多、文盲者多、失业者多、劳动报酬少。〔14〕妇女参政的渠道由于许多复杂原因还不通畅,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中大男子主义倾向严重,以及带有性别歧视的机制和社会态度,造成了妇女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作为其母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在戊戌维新时期围绕“禁缠足”和“兴女学”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并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达到了高潮。到1912年8月11日,袁世凯公布参政两院选举法时,规定“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然剥夺了女子的正当权利,致使女子参政运动的热浪烟消云散,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转入低潮。但这场运动无论是对中国的革命运动,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近代妇女运动不同于西方而独具的特点,这又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始终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斗争紧密相连;非女性化特征突出;从批判封建家庭伦理的角度探讨妇女解放。中国妇女运动发端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晚清时期,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妇女首次提出“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15〕的口号,此后,这一口号一直是对妇女进行思想启蒙的最有力武器,先进女性无不把国家兴亡视为妇女解放的基本前提。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禁缠足”、“兴女学”也是为了强国保种、挽救民族与危亡中,而这两项重要措施不仅揭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资产阶级女权运动,甚至影响着中国妇女运动的全部历程,这就使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呈现出了强烈的社会革命色彩。当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时,妇女运动也随之高涨,而当辛亥革命失败后,妇女运动也随之陷入沉寂,显然这是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时刻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相连,妇女运动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相比之下,西方妇女运动仅仅局限于妇女自身。
妇女运动的主体是妇女,而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却呈现出鲜明的非女性化倾向。一方面,男性思想家和革命家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戊戌时期最早的“不缠足会”就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的,女学堂也主要是由男子筹办、管理,辛亥革命前后翻译、出版的一系列关于妇女问题的专著也大都是由男性思想家、革命家进行的;另一方面,走向社会的先进妇女们仍然以获得男性那样的权利地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妇女是在男性思想家的启蒙下走上政治舞台的,她们认同了男性思想家的观点,一开始就把斗争的矛头顺理成章地对准了旧的社会制度,并且还把在父权制下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男子当作理想的化身。她们希望挣脱封建的枷锁,做一个像男子那样生活的人,这就使近代的妇女运动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了男性特色,也因此而产生了所谓的“拟男主义时期”,〔16〕即一些妇女领袖在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时,扮演的其实是一种模拟男性的角色。她们近乎盲目地模仿男子的动作、行为,甚至是有悖于道德,以发泄对不平等现象的强烈不满。因此,有人形容道:“她们从服装到行动到谈吐,没有一件不是效法男性。服装简朴的地方,行动矫捷的地方,谈吐豪放的地方,固然十分令人敬佩;可是她们因学男性学得太厉害,连男性的坏习惯也通通学来。譬如衣服是乱七八糟,不修边幅;谈吐是粗里粗气,开口骂人;行为是奇离古怪,吃花酒,进妓院,都来。〔17〕这形象地表明,当时先进妇女的行为虽然看似是对男性的抗争,实质上却依旧是对男性价值标准的默认与屈从。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家庭伦理渗透了浓厚的封建主义的毒素,已经不只是协调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一定程度上成为确定尊贵卑贱的思想枷锁,因而打破旧的家庭伦理的束缚。也就成为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妇女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的认识,首先是来自她们自身对封建婚姻家庭生活的痛苦感受。所以要动员妇女起来革命,批判旧的家庭伦理道德则是一个突破口。因此,无论是戊戌时的维新派还是辛亥时期的革命派,他们无一不对传统的三纲五常进行抨击,主张重铸家庭伦理以期达到男女平等。
傅立叶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论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表现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18〕这就是说,女性的社会地位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无论是在近代西方还是中国,妇女通过各种运动方式能争取到一定的权利,都是破除封建专制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比较中西近代妇女运动的差异,希望能对今天的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注释;
〔1〕《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931页
〔2〕《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189页
〔3〕小野和子著,高大伦、范勇编译,《中国女性史1851-1958》第35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记杭州放足会》,《浙江潮》第2期,转引自王美秀《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5〕《澄海县禁缠足约示》,《万国公报》光绪34年4月号,王美秀《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6〕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十三
〔7〕《女报》1909年,转引自孙兰英《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是中国女权运动推动力》,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8〕《时报》1912年2月7日,转引自孙兰英《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是中国女权运动推动力》,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9〕孙兰英,《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是中国女权运动推动力》,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10〕《上海妇女运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11〕陈东源,《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37年第360页 〔12〕《女子参政同盟会草章》,《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910页 〔13〕许孚《潮州饶平县隆都前溪乡女学堂记》,《女学报》第2期,1898年8月3日,转引自畅引婷《中国近代知识女性与妇女解放》,载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4〕刘爱华《欧美女权运动的历史和现实》,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5〕梁启超《劝兴女学启》,《女学报》第四期,转引自吕美颐《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6〕〔17〕刘亚玫《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启示》,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49-250页
第三篇:第17课 英国工业革命
第17课 英国工业革命 第17课 英国工业革命(第一课时)
【内容标准】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设问讨论、自主学习教学法。通过阅读教材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教学要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导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的“工厂”、“铁路”、“火车”等事物导入。【新课探究】
一、工业革命的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是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工厂生产的飞跃。
讨论:大机器工厂和手工工场的区别? 提示:
1、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2、生产规模大;
3、分工细,成本低;
4、劳动者素质大大提高。
强调:大机器生产基本代替手工工场,标志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二、工业革命的开始
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兴起,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讨论:
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开始?
提示:(1)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圈地运动和农业经营商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3)海外殖民掠夺和贩卖黑人奴隶积累了雄厚的资本;(4)随着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5)工场手工业的技术积累,使机器的发明成为可能。
2、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端于英国的棉纺织业部门? 提示: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不像毛纺织业那样分散,同时作为新兴生产部门受传统束缚少,因此也较容易采用机器化大生产;英国逐渐占领印度,而印度盛产棉花,这样英国的棉纺织业有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棉纺织品价格比较便宜,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棉纺织业投资少,利润高,资金周转快。
3、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英国工业革命兴起。(请学生上台讲述珍妮机发明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是从工作机的发明和使用开始的。)
【总结巩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确立了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全确立还需要有物质基础,这得由工业革命完成。
【真题训练】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开始?
第17课 英国工业革命(第二课时)【内容标准】
(参见上一课时)。【教学目标】(参见上一课时)。【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新课探究】
三、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1、棉纺织业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2、动力机器
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机
学生讨论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后明确蒸汽机发明的影响:
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标志性成果,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空前飞跃。作为动力机械的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最早使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是纺纱厂。
3、交通运输史上的革命——汽船和火车的发明
(1)(英)斯蒂芬森(史蒂芬孙)——“旅行者”号火车机车(2)(美)富尔登——汽船 学生讨论铁路运输的优越性。
提示:载重量大,速度快,便于长途运输,缩短各地的距离,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变生活节奏,促进社会交往,成为社会经济的动脉。
强调:铁路开创了人类陆地交通的新纪元。
4、其他发明: 用焦炭炼铁。
5、主要能源——煤炭
四、讨论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②为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③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④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2)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①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美列强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拉殖民扩张,造成当地的贫穷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③自然环境开始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强调: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明确:英法等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两次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欧美国家进行工业革命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封建社会后期(清朝统治前期),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社会基本上与世隔绝。中国没能从工业革命中受益。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应从工业革命的孕育、机器的发明和大工厂的诞生及蒸汽机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三个方面把握。关于工业革命的孕育重点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机器的发明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并由此推动其他生产行业工作机的发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从而形成了近代大工厂制度。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了解工业革命中各生产环节是怎样相互促进的,知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欧美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真题训练】
1.现代家庭中许多家用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是 “瓦特”,这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机械师瓦特。他的成就是(B)
A.发明“珍妮机” B 改进蒸汽机 C 发明过火车机车 D 设计内燃机
2.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的原因是: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开拓了广阔空间 ②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③ 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和农村社会变动,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作了充分的准备(A)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851年5月,在英国伦敦一座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成果。下列发明中可能参展的有(A)A.蒸汽机 B 电灯 C飞机 D 人造卫星
4.每天呼啸奔驰的火车把人们送往四面八方。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的火车机车是(A)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气机车 D磁悬浮列车 5.想一想,在使用蒸汽机以前,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曾使用过的原动力。(C)
A.人力和畜力 B.风力 C.电力 D.水力
6.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以前,英国人要开办棉纺织厂,厂址最好选在:(C)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煤矿的地方
C. 临近河流的地方 D.临近油田的地方
7.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B)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乘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人们坐在电脑前上网
8.材料一: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部人口的70%,1841年降为22%。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不断增加。。。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
材料二: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同时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冲击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
回答问题:
①分别归纳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①材料一: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入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材料二: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和剥削加剧,既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又冲击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②略
【教学实践与反思】
我在讲授《工业革命》一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工业革命的经过及它的伟大意义,然后就当时世界及中国的社会背景状况作了拓展。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时代带入了机器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举例说明),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讲到1840年,我顿了顿,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册书中学过的知识,想一想1840年在我们中国发生过什么大事?当时我们中国社会状况如何?有反应快的同学脱口而出:“鸦片战争”。我顺势而入:“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谁能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给大家两分钟思考的时间。”两分钟过后,我请了两名同学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其他同学补充,我总结拓展:“同学们回答的很好,„1840年‟这个时间大家应该牢记住。1840年英国对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的近代史上写满割地、赔款,整个近代史就是一部耻辱史,一部血泪史。大家知道中国何以衰败以致遭欺辱的原因吗?请大家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简介一下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同学们凝神屏气、若有所思,之后,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了一些。我将同学们的讨论引向深入,“我们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封建社会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明朝中期以后开始衰落。14世纪到17世纪是世界历史格局发生大变动的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萌芽发展,到18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商贸往来开始频繁,特别是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取得跨越式发展。在西方国家迅速崛起的同时,中国却对世界的大变化浑然不觉,还沉溺于“天朝上国”之梦,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闭关自守、盲目自大。正是由于闭关锁国,不注重发展科技和加强外贸交流,使中国在近二、三百年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造成近代中国任人宰割的原因。”我激动的声音比平时提高了八度,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教室里安静的甚至能听见彼此的呼吸。
之所以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进行拓展,就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还不能完全掌握或理解所拓展的知识,但我认为这样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对背景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等等。
第四篇: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概述及特征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概述及特征(陈艳)背景知识:
资产阶级代议制:
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 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 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第五篇:专题六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六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认识1688年的光荣革命;掌握限制王权法案颁布的背景、内容、目的和结果;掌握责任内阁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和作用及其特点;了解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王、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正确认识三者关系,理解代议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三个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学习,掌握君主立宪制确定的过程,了解英国式代议制的特点(不能就英国保留了国王就将君主立宪和封建君主混为一体,不能简单理解成时资产阶级和封 建势力妥协的产物,重点考察这种制度的确立是否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教学难点】本节设计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以及政治体制等大量相对抽象术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来逐步理解
【情感目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代议制度的确立是人权对抗神权和王权的 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在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后,工人、贫民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通过学习,让学生辩证地认识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过程:
1、认真做导学案,根据导学案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问题提示语、答案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思考回答右栏题目。自主对“课堂探究”内容进行探究,以备课堂探究。结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2.有疑难,有困惑随时反映给老师,等下节展示课透彻学,同组间交换评定导学案
(以上用时20分钟)
3.你说你的疑难,我说我的收获,小组内互相学习的小展示,把本节导学案的疑难整理到我的疑难一栏,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构建知识结构;认真听取老师的总结及建议边在择重点做标记。
(以上用时7分钟)
4.组内检查导学案上的内容,以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据导学案提升,组内同学就所学内容互相出题、答题,老师个别抽查。
(以上用时5分钟)
5.认真听老师布置的任务,组长安排下节课的展示人选
(以上用时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