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易导读随堂个人感受
周易导读随堂个人感受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杨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杨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构成。
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一般包括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其中经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辞和爻辞,《易传》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十翼”,因为它一共十篇,被附在经后来解释经,其作用和形式犹如鸟的翅膀一般,所以叫“十翼”。其实《易传》只有七部分,即《系辞》、《彖辞》、《象》、《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因为《系辞》、《彖辞》和《象》分别为上下两篇,所以加在一起就是十篇。《易传》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研究《周易》的专著,它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应该是前人吸收各家学说集体编撰的结果,由于在易学史上它第一次把《周易》哲理化,所以其地位相当的重要性,以至于后来它也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所说的《易经》是指不包括《易传》在内的六十四卦卦爻辞,而广义的《易经》则等同于《周易》。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杨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杨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易传》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它是我们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篇目。它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将作为卜筮用的《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种宗教巫术性文辞上升到一种哲理化的高度,从而淡化了《周易》的神密性色彩,赋予它一种理性的智慧,因此它的影响和意义都是深远的。
然而,杨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表演系声乐表演张镤元
第二篇:周易导读教案
绪言
《周易》原本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书。在后来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形成了“易传”和“易学”两大部分。当我们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时,所谈的是指周易系统的典籍,包括后人对它所作的种种解释在内。在我国历史上,解释《周易》的著作有两三千种,目前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种。
一、周易系统的内容和范围
1、经、传、学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经”是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即原本《周易》,汉代尊之为经,即《易经》。经有恒久不变之义。汉代对儒学尊奉的典籍,《诗》、《书》、《礼》、《春秋》等皆称为经。
“传”是指先秦时期形成的解释《易经》的十篇著作,即“十翼”。“翼”是辅助的意思。
“学”是指汉代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之所以称为学,是因为从汉代开始,凡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皆称为学,即经学。
2、易学是一涵盖广大的学术思想体系 围绕《周易》经传的解释,形成了一个以阴阳变易学说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到人文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去。依其对易学原理的理解可考察社会的治乱、王朝的兴衰、人生的顺逆、做人做事的原则、道德修养的境界、审美的准则以及经世治国的策略,依其易理可考察天文气象、生命、地理和物理等现象的变化。总之,易学所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文字学、哲学、宗教、政治、历史、人伦、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
3、周易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
《易经》包含“学”和“术”两方面。“学”指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术”指的是用蓍草算卦的方法。前者引申出有关天地人生的种种道理,从而形成了易学;后者引伸出五行变化、阴阳生克的算命方法,从而形成了术数。孔子言“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即少犯错误,不是为了占问个人的吉凶祸福。他认为懂得易理,用不着去占卜,所谓“不占而已”。荀子将这一学易的原则概括为“善为易者不占”。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立场。
二、易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方法:
第一,必须的入手程序,是扫清文字障碍。
第二,学习期间,不鼓励不经选择地乱看参考书。
第三,记认熟习卦爻名称和形状,能随时画出并作各种排列组合。第四,弄清一卦的含义,再研究另一卦;明白一爻的含义,再研究另一爻。最好学一卦背诵一卦,学一爻背诵一爻。第五,学习过了基础阶段后,可自己为某些特定事情作点占筮,记录下来,留待日后验证。
第六,学“易”之人,做事须为君子之所为,方能体会“易”中真义。“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第七,“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学易者需修身养性,澡雪精神。研究途径:
第一、从源溯流。易学研究的根本对象是《周易》经传,故研究者首需熟习经传本文,考明《左转》、《国语》所载古筮例;其次,研读汉魏古注(李鼎祚《周易集解》);再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孔颖达《周易正义》);最后,参考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不从古注入手,是为迷不知本源。
第二,强干弱枝。《周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外此而旁及者,如天文、地理、算术等,皆其枝附。不由主干而寻枝附,是为浑不辨主客。
第三.在明确经传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基础上,应当以《易传》为解经的首要依据。
第四,应当掌握六十四卦表现哲理的特殊方式:象征。《易》之用虽在占筮,《易》的本质内蕴则为哲学。而“象”与“理”的结合,正是《周易》卦形、卦爻辞“象征”特色的体现。掌握了“象征”规律,有利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较完整地挖掘《周易》的内在思想。
第五,应当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切实可行的易学条例。如六爻居位、乘、承、比、应等规律。
三、周易学习的目的和主要参考书
目的: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当代文化,体悟天地人三才之道,建构中华民族共有之精神家园。
主要参考书“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
4、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易经
第一节 周易考释
一、“周”字训解
1、周全完备:《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东汉郑玄释:“《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2、周代之名: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
二、“易”字训解
1、阴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意即“易”字上半部是日字,下半部是月字,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易”表示阴和阳。
2、易有三义:《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东汉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3、占卜:尚秉和:“吴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周易尚氏学》)
三、周易大义
易理至明。庄子曰:“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理,同性相敌,异性相感。否泰往来,剥复循环,天道与人事,无二理也。包括万有,孕育深宏,凡哲学无不根源于是。而居易俟命,与时偕行,尤学易之准则。
第二节、周易的由来与构成
一、由来:班固在《汉书》中谓《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孟康注:“《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易》之演变由远古之圣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继之重八为六十四卦,并在六十四卦之下各系属了相应的卦辞。周公则尊照父亲文王之意,析诸卦之爻而各系附以相应的爻辞。而生逢周道衰微之春秋乱世之孔子,又五十学《易》,苦力究心,最后述三圣之奥蕴,而作十翼。经以上数圣之作,众述所成就的《周易》一书,涵盖了一切天人宇宙之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上古时把周易称为羲经,共计二万四千七百零七个字。
二、构成:《周易》一书由经、传两部分组成。通常称之为《易经》和《易传》。《易经》全经分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组成(爻即阴阳符号),共计三百八十六爻(本三百八十四爻,因乾卦和坤卦各多一用爻,故为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又包括卦象(也叫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四部分内容。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是《周易》的“经”的部分。“经”分上、下两篇,上经由乾卦到离卦共三十卦,下经由咸卦到未济卦共三十四卦。
第三节、周易的性质
一、卜筮之书:宋朱熹《答赵提举》:“大抵《易》之书本为卜筮而作,故其词必根于象数,而非圣人己意之所为。其所劝戒,亦以施诸筮得此卦此爻之人,而非反以戒夫卦爻者。近世言《易》者殊不知此,所以其说虽有义理而无情意,虽大儒先生有所不免。”
二、传道之书:清胡煦《周易函书》:“《周易》传道之书也。道理显于文字,文字肇于图书。图也者,数之聚,象之设,而理之寓也。”又云:“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易象》,其大本也;《春秋》,其大用也。《易象》所阐,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故言圣道者,未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周易函书序》:“《易》函万有者也。伏羲立象以尽《易》,文周系辞以尽象,孔子翼传以尽辞。一元之理,二五之精,三极之道,旁达于天文地理人事,磕着触着,靡不包举。”《周易函书·易学须知一》:“须知卜筮之说,是圣人导人学《易》之路,至其精蕴,则性命之原本,天人之一致也。”
第三篇:《周易》导读-期末论文
《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古人誉为六经之首,无所不包.理应与管理学有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按照西方管理学理论,管理本身是一种决策学。所谓决策,就是对各种可能行 《周易》成书后参与了古代重大决策,成为重要决策方法之一。例如,在周代专设筮官,名曰大卜,掌管卜筮之书,对于国家大事如建国、迁都、战争、立嗣、分封等进行决策。同时《周易》卜筮又是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在古代管理者利用《周易》卜筮这种神圣的权威让百姓相信自己制定的决策的正确性,并使这一决策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经过儒家整理和阐发的《周易》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本身即是管理哲学。《周易》与其他五经成为汉以后的官学,充当了管理国家的理论工具,被称为“儒术”。仪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尺度。汉之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天文、历法、音律等制度皆以此为基石建立起来。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皆可从《周易》和其他经学理论中找到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易学理论及其精神是培养和造就古代管理者的工具和教化被管理者的法宝。同时,《周易》又是选拔古代优秀管理者的重要尺度。汉武帝以后包括《周易》在内的经学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经学成为时人晋身入仕的阶梯。
在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周易》经传所蕴涵的丰富管理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强调天人合一。整体性原则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这种原则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理想状态。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从客观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从其内在矛盾着眼,特别是以寻求事物间的和谐统一为旨趣,推动事物的和谐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管理效益。例如,在改造、征服自然时,应本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即《易传·文言》所谓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2、彰显变易。变易原则是《周易》的核心。《系辞》曰:“一阖一辟谓之变。”、“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作为一个系统,是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现代管理所谓的动态系统。它要求管理者树立变易观,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把管理视为动态过程,充分认识系统内各种联系,牢牢掌握弹性原则、联系原则、创新原则;掌握《周易》中所强调的“时”的内涵,随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调控,修正错误,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使管理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循环。另一方面,《周易》在强调变化的同时,又认为这个变化是有规律的,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遵循管理方法、规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
3、讲求阴阳互补。阴阳互补是《周易》内涵的一个重要原则。《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补在管理学中就是强调分工协作,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树立整体观念,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避免只关注自己部门或自己的工作,忽略或影响其他甚至整体利益,做到责任分明,合作有序。
4、注重中和均衡。中和是一种理想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方法。备物与聚人兼备的均衡发展原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主体意识。在管理学中,中和均衡思想即表现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同时更是一种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中庸方法,不偏不倚、适量守度,通过选择最佳的管理方法,达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保证管理活动合理有效运行,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5、尊重义利关系。《周易》的功利价值蕴涵着管理的合理选择。“义”就是对利益的合理分配。管理者应当正确评价劳动者的工作,做到赏罚分明,分配合理公正,以物质利益作为杠杆,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最高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财富。
6、强调进德修业。“盛德大业”为解决管理伦理问题指明了方向。《易传》反复强调学问思辩、进德修业,挖掘人的德性。为了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管理者应具有宽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例如乾卦强调在成为最高管理者之前后要采取的不同决策;坤卦和泰卦说的是内刚外柔的品行和宽厚远大的胸怀;中孚卦说的是管理者具备的诚信品格;谦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具备中谦和退让的品德;比卦、同人卦、观卦和咸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当亲比下民,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有的放矢,制定相关策略,实现宏大的管理目标等。
《易经》中又有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原则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
变易: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
一、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
管理组织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对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当管理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目的四者任何之一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易原理。
变易之“易”为“变化之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也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在此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业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在此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门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在此时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时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同一时期在此国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国同样不一定最有效。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环境中,当组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改变。任何管理都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灵活地选用管理方式,论文范文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管理者不同,对相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执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组织环境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组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以固定的结构,明确规定的等级和给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出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组织的这种机构章程都是仅适应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一旦组织环境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形式则必然行不通,如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许多国有组织由于没有随之变革,纷纷倒闭破产,相应于管理要素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地改变,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出能够适应管理要素一切变化的固定的管理行为和职能,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系统。变易原理从整体上说明管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体性质。变易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管理对象、环境都在发展、变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管理者必须重视收集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
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行为,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行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行为,但管理行为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这是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行为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个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
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增强效率意识。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它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效率。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效率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效率这个中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展开的,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本世纪,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的理论之多之复杂,在科学理论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学派中就有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大小10多门学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务管理法、系统管理法、参与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动管理、目标管理等,有关管理的组织理论有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组织行为学等,还有许多是其他管理学家早已得出来的,而管理学家加一个新的名词后又创新出来的。其实,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学派是管理学家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所有的管理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管理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而言,无一不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率,为当时的企业和社会获取了更多的效益。
就组织而言,在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客体、管理主体都是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导致管理行为的变化,但另一个要素组织目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相同的,即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组织目的的不变,在任何组织中,管理目的也是不变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它还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率,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须把一切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三、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
变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说明,管理行为随着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管理行为无论如何变化,但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条件,要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无论管理行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行为实质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应当抓住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不变,这就是简易原理的含义。“简易”意指“简单易行”。掌握简易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追求简易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运用自如。这样,领导者就可从事务堆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重要事项的管理。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追求事物整体的效率,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管理方法。用一个成语解释比较贴切,那就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在管理中,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静态的管理职能、方法和过程,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随时进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最终是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
其实,最卓越的管理应是最简单的管理。对一个卓越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认为管理很简单,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管理观点,他们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都是按这个基本观点来判断,始终专注于这一点。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专家都是采用简明的方法。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说它简单,你只要记住下面的法则就够了,那就是:第一条法则: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永远记住第一条。如果你能将这三种理念植根于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场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资者》一书的最后一章道出了投资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保证安全”。我认为即使一百年之后,这些理念也是投资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人们依靠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管理,管理的各种职能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管理的方法技术日益复杂,这一切,最后又归结为对管理人员要求的复杂化。因此,许多新的管理职能被人们“创新”出来。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
第四篇:红楼梦导读第一课感受
红楼梦导读第一课感受
文学创作的魅力在于高度概括了社会的典型,又在每一帧中透露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每一个面都可谓经典,经典的场景,经典的人物,经典的造型,大到社会的风俗、思想、文化,小到每一片药方,每一隅的布景。正是因为过于的经典,站在了超越了一般顶峰的山尖,才令人敬仰甚至令人敬畏。
我很喜欢《诗经》,喜欢她的简单朴实,喜欢吟诵着每一句时文字在唇齿之间跳跃,耳边仿佛听见少男少女们在田野间打着节拍跳着唱着,哀恸地欢喜地绝望地期待地看着万丈红尘被一寸一寸地点亮。但从小,我始终对《红楼梦》有一种难以言明的胆怯,或许正如当日洪老(请允许我如此称呼,当然这是敬称)所说的对已升格的文学进一步升格看待,而没有作降格处理,应该说是一语中的,我当时便有种茅塞顿开的感悟,原本对《红》的欣赏从源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探求升华到了对《红》这部著作本身的渴望。洪老的《红楼》第一讲在我看来是相对成功的。
身为一班的孩子、二班的邻居,对洪老的大名还是有所耳闻的,有时也会羡慕一下二班的兄弟姊妹们,而今亲身体验了一回,对洪老上课的“自由”感到很是惊讶。敢这样上课的人,想必是极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上课技巧充满信心。的确,这样的上课方式让学习的氛围更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但不是每个人都是伯乐,洪老的课同样未必每个人都能欣赏。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教室里有的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人自以为是大放厥词,这样的上课方式是不是也影响到了一些人呢?
洪老上课的确非常有意思,所引用的语句诙谐幽默浅显易懂,但有时是不是有些太过粗俗了呢?
说完了洪老的课,就谈谈我对《红楼梦》的一点点浅见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是一场酸涩的梦境,被揉烂了兀自再角隅里腐烂又兀自生出最灿烂最耀眼的牡丹,高贵的盛开在时空之间。不过,我更喜欢用破碎的镜面形容这满纸的荒唐语。因为曲折的情节,凄美的故事,悲惨的结局,这一切都是镜面上一条一条的裂纹,但又是正如哥窑弟窑的出名的冰裂纹一般,这些裂纹让这面镜子更加的独特而唯美。在黑暗的天幕之下,只要有一束光,碎裂的镜面边折射出无比绚烂的光彩漫射向每一个方向,这是一面完整的镜面无法媲美的,《红楼梦》中,每一位女子都是其中的镜片,黛玉、宝钗、袭人、晴雯……赠予它们一束甚至不太耀眼的光芒,她们所散发的魅力仍然难以忽视。
对于《红楼梦》我也只是略然翻过,并没有细读,希望在此后的选修课上能够与洪老共同探研其中滋味,最后一句:多谢。
第五篇:个人感受
个人感受:
近2个月的教育见习已经结束,我们以一名对外教师的身份去教泰国送卡王子的学生。在这期间,感受匪浅。我们既学到很多东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每一次的实习都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如何去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如何外国学生有效的学习汉语;如何调动泰国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积极性等等。就我个人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其实就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学生上课形式、纪律表现各异。这就提高了老师管理课堂难度。比如说泰国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吵,老师就不得不提高音量来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在上课期间,老师也要不断地停下来说安静。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率。的己作为一个准教师,去与泰国学生交流,感受匪浅。对于外国学生,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对讲述内容要有精准的把握,要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同时,我们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某些老师在学生做出不懂的信号之后,仅仅将讲述的内容重复一遍,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行为,当然这又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一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