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汇报5篇

时间:2019-05-13 07:3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汇报》。

第一篇: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汇报

一、周家的基本情况

周家位于哈市平房区、双城、阿城、五常三县一区的重心位置,是双城东部中心镇。全镇幅员100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1个社区,4个居民委,共有人口3.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2万人,耕地面积7638公顷。周家交通便利,镇内有火车站、汽车站和市场货物托运站,哈吉铁路、202国道、双周公路在镇内交叉通过。[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2005年地方生产总值6.4亿元,财政收入5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8元。

周家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星火小城镇首批创建镇和哈市级小康示范镇。今年又被定为哈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东跃村被定为哈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二、周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一是经济结构趋于城市化。周家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为12:50:38,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88%,接近于城市经济结构;周家镇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并且人口的从业结构也具有城市特点。

二是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周家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92年之前,周家属于农业经济时代;从1992年建立大市场到2004年,属于商业经济时代;1992年建大市场,滚动投资已达7000万,占地7万平方米,门市摊位2420余个,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0亿,其中对俄达2亿元。从2004年到现在,周家将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围绕大市场兴建的加工业户达2000多家。由于小城镇功能的完善,来周家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周家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仅2006年上半年,我们以哈五路西侧、双周路南北两侧为平台共引进工业企业8家,总投资3.5亿元,预计3年内产值可达8亿元,税金3000万元。

三是受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特殊的区位,使城市经济文化对周家影响渗透力日益增强。每天有1—2千人到哈市打工经商,平房区工业改制后,有很多企业要到周家发展,使周家居民的思想观念受到大都市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较解放,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

三、周家镇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是新农村宣传和基础调查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在采用书写标语、口号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的基础上,创新宣传载体,编印了《周家信息资讯》,集中宣传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及周家在经济、建设、文化、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资讯》发放到各村村民代表和企事业单位,目前《信息资讯》已经发行了两期,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对各村的产业发展、资产资源、基础设施、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各村确立了立村主导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奶牛存栏数稳步增长,上半年已经达到 头;绿色食品生产进入到实施阶段,已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下一步将规范生产流程;旅游经济的资源调查已经完成,下在进行调研和制定开发规划;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生机勃勃,上半年,在原有的七个专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东辉村的南瓜协会。

三是村级民主建设步入正轨。为加强村级民主建设,镇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村级工作民主公开管理的规定》,制定了《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村规民约》等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施行了村级领导干部承诺制,引入班子成员储备机制,实施报告、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上有督促,下有监督,中间有竞争的工作格局,有效的调动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展开。今年计划镇区内修筑5条水泥街巷路、1条通村水泥路、4条通村屯砂石路,目前镇区内的5条水泥路已基本完工,通村水泥路和砂石路正在施工中,各村承诺建设的村屯路和街巷路及文化活动室也开始进行筹资和施工设计。

五是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举行了由周家镇政府组织,由万隆一中、二中、韩甸中学、周家二中参加的教学联谊活动,教师们进行了篮球赛、排球赛,学生们进行了多个学科的竞赛,促进了东西部乡镇教育教学的交流。由镇政府组织协调,由哈尔滨市志航模具有限公司主办,在双城市举行的第一届“志航杯”篮球邀请赛,促进了周家与周边市县的联系。

四、下一步打算

(一)建设开发区。由于周家经济结构接近于城市经济构成,根据我们的总体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翻,财政收入翻两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加速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开发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我们在哈五路西侧、双周的两侧规划了占地约1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开发区分哈南机械工业园区和轻纺加工园区,先期启动5平方公里。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工业企业十余家,全部进驻开发区。下一步我们将每年投资不少于200万元,完善开发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镇内轻纺加工企业迁到轻纺加工园区,拓展发展空间,巩固前店后厂的格局。

(二)改造小城镇。目前镇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占整个行政区总面积的4%,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的37%,每天的流动人口1500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镇区内不断增容,目前的格局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我们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扩大镇区面积,将周家窝棚、房家窝棚、前五家屯、后三家子、铁道东等临近周家镇区的五个自然屯划入镇区,由社区管理;将东海两个自然屯,东跃村三个自然屯划入开发区,接受镇区管理。届时镇区面积将扩大到8平方公里,占行政区面积的8%;人口达到2万人,占总人口的61%。对西大街和北大街进行高标准改造,建成省内一流文化品牌商业街。加大对镇内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文体娱乐场馆(中心)和一处休闲广场,增加城镇载体功能。逐步硬化街巷路,到2010年实现镇内街巷路全部硬化,香化、绿化。初步实现环境优美、人居和谐、功能完备

(三)建设新农村。一是调整各村产业结构布局,整合农业资源,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构建绿色循环农业,使农产品工业化、系列化、品牌化,进入城市高档次食品消费市场。目前,我们已经注册了自己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下一步要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销售行为,开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促进奶牛饲养、蛋鸡饲养、南瓜种植等立村主导产业的升级。发展招商引资,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服务体系,使劳动力转移合理、高效,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二是完善基层民主体制建设,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在镇村干部管理体制、村屯建设维护体制、《村规民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创新体制,制定与时俱进的抓落实、抓管理的工作体制。要激活已建立起来的村级民主监督管理体制。建立推动机制,让整个体制运转起来,从而实现政府与村民意志的一致性,确保群众热情不削弱,保证环境整治不反弹,建设得以维护,实现管理民主。

三是规划先行,稳步实施,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掌握新农村建设常规和动态情况,制定和完善更科学、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建设规划。并以规划为基础,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实施。尤其在建设规划上,不急功近利,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确保质量和效果。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创造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开展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先进的文化向农村渗透,形成文明、和谐村风。根除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等社会毒瘤,摒弃生活陋习,从而实现建设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明向上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下半年我们将开展与周边市县的联谊活动,利用七一、十一举办两次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

第二篇:西和县长道镇申报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材料

西和县长道镇申报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材料

一、基本情况

长道镇地处西汉水上游,县城北部,为先秦文化发祥地之一,距县城25公里,东接天水,西邻礼县,交通便利、商贸活跃,是北片三乡镇和礼县永兴、祁山两乡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西和县的北大门,也是西和县与周边地区从事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镇辖19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5428户,26418人;其中农业人口26076人,非农业人口342人,总劳动力19593人。全镇总耕地面积43781.7亩,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平均气温9.1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90天,属陇南温带湿润区。镇域内有普通高中1所,普通中学2所,农村小学14所,在校学生5964人,教师263人,私立幼儿园一所,在园幼儿115人。乡镇卫生院2所,有医护人员32人。派出所、工商所、电管站、林业站等单位齐全。

近年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项目强镇、特色富镇、1

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长道镇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途径。目前,我镇小城镇建设也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小城镇建设需要实现新跨越,迈出大步伐。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市县会议也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我镇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受二三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辐射、产业扩散的双重作用,小城镇正处于产业集群发育、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地位提升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镇小城镇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长道镇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

长道镇被列为全省的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国家扶贫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镇内发展基础日益稳固,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

1、明显的区位优势

长道镇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仅25公里,地势平缓,交通便利,是我县的北大门。省道S219线贯穿境内,是通往武

都、天水、兰州等周边地区的主要通道,距天水市仅70公里。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辐射带动和“十天”高速公路的即将开工建设,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市县在重点产业发展上加强互动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给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2、悠久的历史文化

长道镇历史悠久,境内古代文化遗存遍布各地,长道镇宁家庄有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一处,三国古城遗址一处。据文献记载和考证,宁家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与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属同一时期,表明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了。这些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为我镇建设旅游胜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3、优越的自然环境

西汉水、漾水河贯穿长道镇境内,这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区域内的土壤、水质、大气经检验均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且区域内无大型污染企业,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鲜明的产业特色

长道镇政府遵循镇党委提出的“特色产业和劳务富民”的思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苹果栽植、笤帚加工、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建成了以大东梁为中心,辐射周边14个村,总面积达3万亩的苹果产业基地,成立了2个苹果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一

家集生产、加工、储存、包装一条龙的金盛果品营销加工厂,辐射带动发展种植营销大户80多户,推动了全镇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阳光产业。同时立足杨山流域有利的自然环境,建成了总面积达5000亩的核桃种植基地以及大力发展了土鸡养殖、温室蔬菜大棚、笤帚加工等产业。其中笤帚加工业涉及宁家、川口等7个村,年加工笤帚600万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年平均7900人,创收3160多万元,促进我镇经济多元化发展,有效增加了我镇农民收入。

5、坚强的领导团队

县委、县政府考虑到长道镇的特殊地位,本着搭强班子的原则,从全县选年轻又富有改革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到我镇担任党政主要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有思路、有办法。我镇通过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全镇党员和村组干部大会,从上到下统一了申报的思想认识,对申报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热情高涨,纷纷表态对申报工作给予全力支持,并勇于承担试点镇的各项义务和责任。

6、优良的社会服务

小城镇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便民服务的理念,注重了管理服务机制的规范和完善,在城镇建设管理服务上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路子。我镇还大力推进村民自治,积极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机制,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现状

1、我镇紧紧把握历史文化、资源区位特点,正确处理当前与

长远、健康与发展、城镇与农村的关系,按照全力打造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发展思路,保证小城镇建设的超前性和科学性,我们已委托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长道镇以“西团为中心,南接水泉、东连龙

八、西靠永兴”的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长道镇现有布局、地形和城镇的功能、性质,规划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心、两带、三片区”。“两轴”指沿东一路形成的南北向发展轴和沿北三路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两心”指永兴行政中心和长道镇行政中心;“两带”指漾水河与西汉水形成的绿色景观带;“三片区”指围绕永兴乡、长道镇政府所在地,西一路、北三路、长道街和东三路围合而成的镇区公共服务区,以及围绕综合服务区的东西南北居住片区和长道镇南部工业区。

2、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定位、高速度开发”的标准,对“两纵四横”规划区域内的布局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努力做到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3、目前已建成东、西、南、北街宽18米的主街道,共涉及206户,现已建成141户。完成长道街与礼县永兴交界处街道硬化2100平方米,排水沟600米。县扶贫办投资100万元,解决了该村683户人畜饮水。

4、现正在施工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农贸市场的扩建改造;排水渠工程3000米;新建村委会、社区综合办公大楼一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一处,总面积1200平方米;新修

文化舞台一座,总面积600平方米;新建公共厕所三处;小巷道硬化113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照明路灯105盏。

四、存在的问题

长道镇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注下,虽然在镇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镇区基础设施变化较大,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在小城镇整体建设方面还面临较大的困难。

1、建设资金短缺。目前我镇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灾后重建补助资金、民间集资、县财政适当补助和部门配套资金,没有小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加快发展速度。但是受资金短缺的影响,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2、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供水、供电、道路、绿化、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标准偏低,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3、支柱产业发展增长缓慢。目前我镇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发展受益迟缓,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大做强。

4、产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缺少对镇外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5、小城镇建设管理难度大。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治理,以路为市经营现象依然严重,脏、乱、差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今后发展改革的方向

1、发展改革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照“大胆实践、超前规划、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优化集镇功能,激活第三产业,突出区域优势,壮大特色产业,搭建经济平台,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目标。以兴镇富民、建设示范城镇为主题,突出发展“三大优势”,一是具有历史悠久的商贸流通优势;二是长道镇西团村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文化发达的明显区位优势;三是以苹果生产为主的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实施“科技兴镇、产业强镇和生态立镇”三大战略,着力做大粮食、果蔬两大产业基地,稳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人文化、和谐化”五大进程。按照综合改革示范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坚持遵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各种资源合理开发,把我镇建成政府精干高效、企业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有序、保障机制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城乡一体化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现代化工贸城镇。

2、发展改革目标:

以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产业主体,带动旅游及商贸服务业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创业新城镇、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就的窗口、陇南市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配套齐全、保障一体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到2015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达到:全镇工农业总值达到5.2亿元,年均递增10%;劳务收入力争突破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增长率10%;

城镇人口5000人,城镇劳动人口就业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年吸纳劳动力1000人以上;万人刑事犯罪率控制在5人以内;城镇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年均递增5%;绿化覆盖率为81%;道路硬化率为90%;城镇化水平50%。

3、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以规划统筹各种要素,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谋划空间布局。制定阶段性的实施目标,选准突破口,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二是产业支撑,特色带动。以培育壮大小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为重点,坚持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做特第一产业,吸引、集聚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

三是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以提高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环境为核心,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营造生态优良、清洁舒适、风貌各异的宜居城镇。

四是功能齐备,生活便利。以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为基本要求,构建集行政、工业、教育、医疗、金融、商业、文娱、休闲、居住等为一体,与中心城市连接便利的新型城镇。以高效、便捷为目标,完善市场建设,规范生产、生活秩序,营造优雅、祥和的生活消费氛围。

五是统筹发展、保障一体。以强化公共管理和服务为重心,加强统筹协调,适度整合项目资金,合理配置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努力实现投资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建立住房、医疗、就业、就学、养老、生活保障等制度,确保保障有效、保障到位。

4、改革试点内容

(1)科学规划绘蓝图。重点结合镇区内绿化系统的“点”、“线”、“面”布局,引入田野的清新,实现居住区内居住环境的良性循环,把镇区建设为拥有稳定生态系统的田园式城镇,着力构筑一个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的雏型。同时围绕全镇总体规划,在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分别制定各中心村和村庄的建设规划,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扩大城镇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2)壮大产业强支撑。致力做强、做大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科学提出的“南椒北果”发展思路,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调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举措,高起点、跨大步、最大化发展苹果产业,使其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按照产业做精、层次做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的要求,一是在已初步形成30000亩规模的大东梁苹果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向周边区域辐射,不断扩大苹果产业基地;二是立足杨山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在确保5000亩核桃示范园管理基础上,不断扩大核桃种植面积,在2015年争取达到10000亩;三是在已基本形成生产、供销、贮藏、加

工、包装等环节相互衔接的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基础上,促进苹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生产标准化、产业经营化、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交流经验、传递技术、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让协会不断壮大和经营管理日趋规范,真正形成服务功能齐全,竞争力强,带动面广,发展潜力大的林果业生产流通服务体系。

(3)经营城镇提效益。长道镇小城镇建设规划面积2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1.6万人进行规划建设,用地布局为“五个区”即综合服务行政中心区、休闲娱乐区、居住区、商贸交流区和工业区。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现已完成。首先启动小城镇内的主干道路和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其次是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社区新村的基础设施和有关的社会事业建设由政府负责,主要包括水电路讯、广场、幼儿园、卫生室、体育设施、环卫保洁、老年活动室、农民教育室等,并建立健全计生、党建、基层民主等方面的管理,让农民享受可呼吸农村新鲜空气的市民待遇。

(4)创新机制增活力。积极在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体制、乡村治理、社会事业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建立起与国家小城镇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活力。

(5)注重生态创宜居。深入开展 “家园整理”活动,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农村卫生整治效果;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鼓励发展清洁养殖;推广户用沼气池及农村改水改厕,进一步完善卫生日常保洁制度,建立“户集、村收、镇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建设,科学设置工业生产环境功能区和居民生活环境功能区。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努力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魅力新长道。

2011年12月10日

第三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汇报

xxxx县人民医院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xxxx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1年,是集医疗、预防、教学、保健、急救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全县78万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健康保健任务。医院现有编制职工553人,回聘、临时职工315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7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1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人;医院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4.1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636张。固定资产2亿元,临床一级科室16个,医技科室10个,层流手术室、综合ICU、新生儿监护室、血液净化室、健康体检站等功能设施完善,急诊科、骨科为市级重点学科。

一、做法与成绩

1、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医院有各种药品681种,基药占基药目录总数85%,销售额37.5%,基本药物均在山东省药品集中招标平台上进行集中采购、配送。自2012年10月1日零时起,对全部681种药物均实行了零差率销售。门诊次均费用由改革前的183.926元,降至171.44元,降幅6.79%,门诊次均药费由85.80元降至54.73元,降幅36.21%;出院次均费用由改革前3800.52元降至3709.84院,降幅2.39%;出院次均药费由改革前1581.50元降至1035.48元,降幅34.53%,药占比降至29.1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02个百分点,真正让患者得到了实惠。

2、改革收费方式。积极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就诊模式,严格执行市新农合“四统、四定”的管理。加大对门诊“大处方”的检查力度,每月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和检查,对不合格的处方进行处罚,和绩效工资挂钩,改变患者看病贵的问题。实施“双降、双控、双规”范行动。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降低高价值卫生耗材使用比重;控制医疗成本、控制人均住院次均费用过快增长;规范检查和用药行为,规范临床路径和治疗项目。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查费,CT、磁共振均按国家收费标准降低20%进行收取,切实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筑面积

1.68万平方米的外科综合病房楼已于2012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内科病房楼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改扩建项目全部完成后,医院的医疗用房紧张局面将得到彻底解决,群众的就医环境将极大改善,住院难的情况将不再存在。

4、改革人事、分配管理办法。通过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各类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绩效工资由去年每月人均2100元增长至今年的2450元左右,增幅16.67%,有效的调动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缓解。门诊、住院病人上升,次均费用下降的好局面。与去年同期相比,门诊诊疗人次296676例,同比增长16.52%;出院病人34926例,同比增长14.84%;平均住院日7.8天;业务收入18042.05万元,2比上年增加1800.28万元,增长9.98%。医院门诊及住院费用均大幅下降,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医务人员受鼓舞”的多赢局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

1、人才短缺,制约医院整体水平提高。目前各科室普遍存在人才断层,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学科建设缺乏带头人,尤其是临床、影像、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2、设备老化,医疗设备急需更换。目前医院部分医疗设备老化严重,加之医院财力有限,无法购置大型医疗设备(DR、C型臂、彩超等),不能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造成病源流失。

3、县财政困难,投入无法到位。财政应该持续投入医院基础建设、设备购置、退休人员工资、专科建设等6方面的资金县财政无力承担。目前医院负债达1.34亿元。期望省、市政府分类拨付公立医院改革款项,适当化解债务,给予部分基础建设、设备购置款项。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优质护理服务,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方式,完善便民措施,扩大惠民政策范围,巩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切实提高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

第四篇: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汇报

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汇

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汇报

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汇报 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精神,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要求,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总原则以及打造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总目标,把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与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成为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工作抓手。现将市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情况和主要举措 实施供销社“互联网+”行动,加快建设现代经营服务体系

1、打造县域快捷电商服务平台,推进网上供销社建设。供销社抓住列为全国供销社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契机,依托新供销启源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成功打造了全国首家聚焦县域的型、本地化网上超市——新供销“网”,作为网上供销社平台。新供销“网”整合了供销社日用消费品、农资农技、煤气、农产品等实体资源,采取线上网店与线下实体联动,打造5公里半径服务圈,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日用品、农产品和农资商品等服务,并实行“三对接”:对接农民合作社,对接系统社有企业、对接全国总社“供销e家”。“网”经过3年多的发展,从原来平方米的“网”实体超市,扩大到集超市

购物、线上商品体验、网络销售、社区配送和农村电商五位一体,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新供销电商广场,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网上超市体验店,现入会会员10万多人,月均上线1万多次,网页月点击量100多万次,提供200多人就业;2016年1-11月,新供销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实现销售总额6797万元,是同期的3倍;利润190万元。

2、整合资源,上联下接,纵深推进镇村农村电商实体网络建设。供销社创新经营业态,主动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流通方式变革,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农村电子商务,有效帮助农民对接市场,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均等化。2016年8月,网上供销社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投入运营,该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资供应、惠农贷款、代办政务等业务整合,有效恢复了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功能。市供销社并以网上供销社牵引带

动农民合作社发展,开展为农服务,如镇田江村综合服务社通过与专业合作社合作,积极开展农产品上行服务,通过供销社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特色的蔬菜、无花果、黄皮、红糖、生姜等农产品;市茶叶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均以合作共享电商平台的方式,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上行网销服务,以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相同的电商服务。

3、对接系统经营服务网络。加强与省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络对接,以业务经营为立足点,探索多种合作形式,大力推进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等经营业务与省市供销社经营服务平台协调、对接。2016年1-11月,市供销社系统已与11家省市供销社企业进行了业务对接,业务对接网点总数221间,业务对接企业销售总额4559万元;改造基层社农资门店和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等

70多家。

以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为抓手,建立和完善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1、积极领办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市供销社把领办专业合作社作为基层供销社改革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来抓,从切实解决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单独生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市场难以对接这一环节入手,结合各地名优特农产品资源,指导基层供销社以当地主导产业、骨干农产品、经营优势等为依托,组织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三农。至2016年11月底止,市供销社系统共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90个,涉及蔬菜、水果、蚕桑、农资等多个农业产业和经营领域,入社社员5000多人,带动近万户农民参与产业化种养。市供销社系统有1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供销社系统示范专业合作社,有2家专业合作社被省农业厅等12部门评为“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有12家

专业合作社被省供销社评为“广东省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实行开放办社,创办农村综合服务社,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市供销社根据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以创办农村综合服务社为抓手,按照“政府主导、供销社主办、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供销社生产、生活、农产品购销和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与涉农综合服务平台有机融合,改造和完善农村经营服务网络体系。2016年1—11月,市供销社已建成投入运营的涉农综合服务平台48家,实现销售总额3328万元,其中销售化肥、农药吨,实现利润万元;举办果蔬种植技术培训班34期,参加培训农民2170人。实现了“农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和行政服务不出片区就可以解决”的目标。2016年10月,根据《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办法》有关规定,经审核,我市供销社系统领办的英红田江村、望埠黄田村等4家综合服务社被认定为2015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五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转变职能、理顺机制,构建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1、完善了联合社组织体系,召开了市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健全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强化了市供销合作社管理、监督、指导、服务职能。

2、组建成立了市新供销尚业商贸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市供销系统内推进以“统一核算、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统一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县基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对市直企业和基层社的资产、资金、人事、业务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3、设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制定实施了《市供销社系统企业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细则》、《“县基一体化”改革的企业人员统一管理办法》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实施“项目兴社”战略,夯实发展基础。

1、构建三农经营服务平台。由市供销社负责建设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项目已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大项目。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加快融入珠三角,承接广州江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广州市白云区与我市对接帮扶项目,并且已申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环境评价、立项审批,首期宝石洞地块已征用土地约800亩,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市供销社以广州市白云区对口帮扶我市为契机,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推进我市供销社与广州市白云区供销社洽谈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项目合作,促进资源互补。

2、建成烟花爆竹储存新仓库,做强做大供销传统主业。市供销社投入1500多万元建成了位于市镇的烟花爆竹储存新仓库,并于2016年10月投入使用,成为清远市标准档次最高、功能最完善的烟花爆竹储存仓库,为我市供销社烟花爆竹安全储存、安全配送提供了有力保

障。

3、依托资源优势,推动红茶产城融合项目。

市供销社依托红茶产业资源优势,利用市农批市场迎宾大道宝石洞地块约500亩土地,拟兴建红茶产城融合项目。2016年11月,注册登记成立了“天成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展红茶产城融合项目。红茶产城融合项目是省供销社巩固和发展涉农产业的重要项目,项目总投资18亿元。天成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在建设国际标准的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周边茶农种植达到20万亩的高标准红茶,并将该基地打造成为生态茶园特色旅游小镇,引导周边农户开展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全面促进红茶品牌推广、文化传播和产品营销。

二、初步成效和主要经验 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积极主动向上级供销社和上级党委政府汇报,把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纳入市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争取政策、资金扶持,为供销社综

合改革试点创造宽松的环境。市供销社抓住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由市编办批复,自2017年1月份起市供销社重新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关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实行全额财政供养,今后将有效保障供销社机关人员的经费来源渠道。

系统经营运行机制更高效。据统计,2016年1-11月,市供销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亿元,同比综合改革前一年增长%,系统利润总额万元,同比增长%;系统资产总额亿元,同比增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增项目投资总额8900多万元,同比增长4倍多。重塑了供销社新形象。市供销社创办综合服务社的做法得到省供销社、清远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把它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推广。综合服务社的创办,使当地农民享受到优质高效综合服务,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供销社帮助农民增收

致富的民心工程,充分展示了供销社的新形象。

提升了供销社的社会影响力。中华合作时报、南方日报、清远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均专题深入报道了市供销社“网”电商发展经验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在省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给予充分肯定。此外,由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指导,中华合作时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供销金融杯”2015-2016中国合作经济成就奖评选活动中,付尚波同志作为市供销社代表荣获了“十大改革人物”荣誉称号。

三、主要存在问题

市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真正成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层供销社普遍存在缺乏经营资产、经营资金、经营人才,社有资产开发利用难度大,一些企业银行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目

前上下联接的经营服务平台对接层次、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业务经营上没有做到联结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难以做强做大;三是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不完善,不配套,农产品大多没有注册商标和实施qs认证,没有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品牌,供销社农村电子商务的销售和效益仍有待提高;四是市社机关以及下属企业干部队伍断层、人员老化、专业人才匮乏,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农村经济主体缺乏资本上的合作共赢;为农服务的基础仍显薄弱,一些基层组织发展乏力、服务功能弱化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接下来,市供销社将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通过上下联动、集聚资源、共享要素、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成为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骨干力量,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

我们也有信心,在上级供销社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供销社将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

一、概况 祝家庄镇位于岐山县城东北15公里处,东南西与本县京当乡、青化镇、益店镇、蒲村镇相邻,北与麟游县九成宫镇接壤。总面积6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5万亩,辖8个村57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2.14万人。境内山原相连,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为发展工矿建材业、畜牧业、林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眉麟公路纵穿南北,关中旅游环线、岐青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极为便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周文化的发祥地,镇内周原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太王陵,三王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祝家庄镇积极实施科教兴镇、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托境内蕴藏500亿立方米石灰石的丰富资源和北邻麟北煤田的地理优势,已建成矿产开发和建材加工等企业44个,年总收入5.01亿元,占农村总产值70%以上。

围绕畜牧大镇建设,引导成立了驸马庄养殖业协会、小强奶牛养殖协会,建成养殖小区26个,年产猪肉4500吨,产奶8000吨,畜牧业总产值6672万元。2007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7.1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1元,曾先后被省委评为“先进党委”,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镇”、“教育强镇”、“治安模范镇”称号。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乡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围绕城镇化建设和总体目标任务,把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切实加大镇区道路、排水、供电和环卫设施的建设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城镇基础设施环境,城镇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全镇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坚持高起点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在全面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先后聘请长安大学设计院、宝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完成了祝家庄镇建设总体规划、建材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镇区综合建设的规划设计,为全面加快镇区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镇区道路建设。镇政府先后投资500万元,对镇区道路进行彻底改造,全面完成美阳路、岐青路、眉麟路、岐阳路拓宽硬化,共计3.2公里;硬化岐阳路人行道14000平方米,铺设道砖1.8公里。目前,镇区三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切实改善了镇区基础环境,为今后各项发展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加快镇区供排水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修建眉麟路两侧排水渠1600米,新砌美阳路、岐阳路排水渠2300米,加盖盖板7000多块,改造水厂一处,增加供水总量,有力改善了镇区面貌。四是加大环卫设施建设,按市级卫生乡镇创建标准要求,我们先后投资30万元,购置环卫车辆、清扫工具62台件,新建垃圾台5座,镇区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同时,镇区电力、邮政、通信、卫生、广电、教育等设施齐全,方便了群众生活生产,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面临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随着建材工业园建设,大型企业入驻,外来人口增加,现有设施不适应发展需要。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就医等形成压力,自来水供应,垃圾、污水处理,休闲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尚需完善,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二是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本镇辖区内水泥灰岩、石灰石储量丰富,品位较高,近年来虽兴办了一些料石开采企业,但由于规模较小,开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能力缺乏。

三是农业综合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镇是岐山县的粮油、苹果、畜牧养殖大镇,农产品量大质优,但农产品深加工转化方面发展滞后,产业规模较小,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四是劳动力技能培训比较薄弱。由于我镇富余劳动力较多,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外地企业落户,就业岗位增加,现有富余劳动力文化科学知识,种养殖、务工等专业技术培训亟待加强,急需建立和完善相适应教育培训机构。

四、发展思路及奋斗目标

下载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汇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汇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柳林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1

    柳政发【2011】13号 柳林镇关于第三批全国小城镇 发展改革试点镇申报材料 柳林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实......

    XX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汇报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基层服务创新 ----XX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介绍 黄花镇位于英德市西南面,距市区70公里,总面积220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和11个村委,有2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

    **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

    **镇位于南安市东北部,属泉州半小时经济圈,晋江东溪横贯全境,省道307线穿越沃野,与南洪、洪四、洪六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镇面积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9.2万平方公里,辖22......

    **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

    **镇位于南安市东北部,属泉州半小时经济圈,晋江东溪横贯全境,省道307线穿越沃野,与南洪、洪四、洪六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镇面积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9.2万平方公里,辖22......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汇报材料2007-02-18 09:45:20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前来我县检查指导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建设部关于列为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村字第168号文 【发布日期】1995-03-29 【生效日期】1995-03-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建设部......

    都江堰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汇报(5篇)

    都江堰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汇报 成都市商务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总体思路,紧紧围绕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和“构建国......

    固镇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固镇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试点工作汇报材料尊敬的省医改办吴天宏副厅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固镇县委、县政府,着重就绩效考核、基本药物配送实施情况、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