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7:5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如何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明确历史人物精神品质的内涵。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具体内容,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这是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就会失去依托,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空洞说教,或者可能会出现所提炼的精神品质与所介绍的人物事迹不相一致,表里不统一。在对人物的行为作出分析后,教师要准确判断历史人物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要做到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品质的内涵。

其次,要善于选择恰当的材料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彰显人物的精神品质用说教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任何说教都是空洞和苍白无力的,而且还极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让史料说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所选材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好坏,所谓好材料应该是典型的、能充分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那么,哪些材料算是典型的?我们认为,当事人或同时代人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最接近真实,最有说服力,这其中,又以生活化的材料,反映细节的材料,最传神,也最感人。人物教学应回归人物生活,教学中要善用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人物的某些细节活动最能展现他的品质,最能感染人,最能打动人,尤其是那些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细节的描述。

第三,围绕精神品质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时要紧扣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一核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着如何彰显人物的精神品质而展开。在类似的设计中,重要的不是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而是精神品质的呈现。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而不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呈现。

第四,在类似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需要注意避免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每一位历史人物,既有其成为伟大人物的共性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其独特的个性,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这种独特的精神品质恐怕更加重要。所以,在设计中,既要呈现共性的一面,更要呈现个性的一面。这样,历史人物才会鲜活、生动,历史舞台才会丰富多彩,历史才能魅力无穷!

第五,要善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由于整节课需要在同一种情感和同一种价值取向下进行,如何防止学生出现情感倦怠或逆反心理就成为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前述设计中,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材料呈现、朗读,带有评论性的叙述、讲故事、静态画面的对比,讨论……几乎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使用一个新的样式,以求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从实践效果来看,这样的做法是相当成功的。

第二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

您了解您教学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吗?您有反思过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吗? 您会备课了吗?您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吗? 当您拿到一个课题准备备课时,您首先应该做些什么?您应如何思考,按照怎么样的路径来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要优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种认识很到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这种理念充其量只是一种唯美的“空中楼阁”,并不能根本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最到位的认识必须与教学实践对接。怎么对接?就是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之一线教师们,首先要积极 地响应和行动,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过程,不知道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亟需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结构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这几年,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梳理出了教学设计中的典型问题和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经过多轮实践论证,提炼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现把这些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供一线教师

交流、参考和反思。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结构层面问题

(1)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机械填充已有教案结构。(2)教学设计思路不清,教学过程没有内在逻辑。

(3)教学设计看上去很美,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2.教材处理和教学目标确定问题

(1)没有真正弄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2)唯教材是论,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

(3)没有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或整合。

(4)对本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不明确,导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定位发生偏离。(5)三维目标层次不清晰,文字描述抽象、泛泛而谈。3.教学方法选择和设计问题(1)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的本质涵义,只是觉得这些方法“理念新”、“时尚”,具体在课堂实施时却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等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

(4)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思考过“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课采取放羊式教学,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后,教师就撒手不管,让学生“自生自灭”。

4.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1)教学设计关注了教师的教,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对学生思考、体验、自我认知设计得不够。

(2)对一些操作想当然,没有精心备课,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教师自己并没有认真操作,从而缺少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估,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精细。(3)教学导入如同“鸡肋”,可有可无,没能引发认天口冲突、激发学习动机。(4)教学环节连接生硬,没有“软着陆”过渡,也没有形成知识逻辑。(5)忽略对教学细节和课堂管理等的考虑和设计。5.课件问题

(1)课件设计华而不实、喧宾夺主。

(2)PPT代替学生思考,留白-的空间和生成性不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没有清晰的课堂逻辑和执教思路,教师教得糊里糊涂,学生听得糊里糊涂。(2)学生看似完成了一个个任务,实质并没有真正建构知识。

(3)课堂中学生并没有获得持续性学习支架,也没有学习方法的自然形成过程。

(4)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成被不断灌输的容器,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教学没有取合,没有生成,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还在拼命讲。

(5)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操作,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体验和实践时间过少。(6)追求教学形式,忽视实效。

(7)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效率低下。(8)“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9)教师无效语言太多,问题表述、课堂语言不够清晰简洁,无针对性,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10)教师成为一个PPT播放者。(11)部分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到底该如何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下的实施流程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笔者建议教师们按照实施流程中的十二个步骤认真开展您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实施时也许您会觉得烦琐,或者当您遇到问题时,您试图略过一些步骤。这时,请您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经历痛苦又丰富的思考和科学的实施过程,您才能真正感受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实质,体会到学生发展的幸福感。

当然,您在具体备课时不一定要把每一步的推进过程都写下来,您可以用这样的思考路径,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来理清思路。当然,这十二个步骤不是完全顺序执行,在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循环往复、综合起来统筹考虑,需要教师通过不断推敲、反复论证、多重积累,最终理清思路,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一(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一出境一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根据课后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完成稿。

第三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

边云卓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传播的开放,学会学习将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他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校 接受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技能。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与方法,树立成才自信心。

眼镜光学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的一本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临床视光中用到的各类镜片的设计、制作、光学成像特性、矫正屈光不正原理、眼镜放大率与视场、度数的转换与书写等,教学内容偏向物理光学理论和数学计算,面对学生中一半以上都是文科生的现状,怎么教让学生不触头,怎么教让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就成为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临床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进行主动的学习,就成为保证课堂效果的关键。针对眼镜光学课程枯燥的光学知识,引入临床镜片应用实例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与教师一同探讨的意愿,再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镜片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如,在教授柱面透镜这一章节时,学生对于柱面性质的理解存在困难,当带入哈哈镜的生活应用后,学生对柱面成像性质就容易理解多了。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哈哈镜,会使得人变胖变瘦、变高变矮,变形的原理就源于哈哈镜是柱面反射面,由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屈光力不同,引起的放大率也不同,所以人的成像就出现的不成比例的变化,接下来再举例柱面透镜(散光镜片)临床应用中会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时,学生就彻底懂了为什么了。淡化公式原理推到,重视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逻辑推理的东西很难接受,他们从心里抵触公式原理的推到与计算,我们高职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性人才,对于高深的数理知识需求不高,因而在教材内容处理上,淡化公式推导,实行“拿来主义”,要求学生能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不管公式是怎么来。如,讲授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度数的转换公式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理解在矫正眼睛屈光不正时,眼镜片放置位置不同所需度数也是不同的,能用它来解释临床上近视的人总是喜欢把眼镜推近眼睛看远处东西的现象。以练习册习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我们知道人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日积月累,单单仅靠课堂记忆是不行,还有赖于学生课下练习巩固。高职学生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惰性明显,自主学习性差,因而,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制定奖惩措施,让学生学习有紧迫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弹性考核方式,助推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程考核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传统的刚性考核模式,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考完了就完了,不会的仍旧是不会,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假若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学习问题,实行弹性考核机制,给学生提供两次或多次考试机会,给学习差的学生降低考核难度,对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将会很有意义。以专业社团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以视博社为基点,组织爱眼护眼活动,搭建师生和学生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自由获取知识,不断提升专业信心和自豪感。

2017.2.27

第四篇: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历史教学设计

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历史教学设计

一、确定中心问题的重要性

普高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类学习都应当基于“问题”。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是其主要目标。所以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在每个教学单元开始时,首先要确定问题。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平平淡淡地直接告诉学生,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以前,首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上,实现教师思维、教学内容和学生寻求知识的思维同步化发展。下面笔者主要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例,谈一谈如何提炼、探讨和解决中心问题。

二、中心问题的提炼

中心问题往往就是章节的标题,比如历史的概念、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等。

有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参考和熟悉课程标准和本省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置和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基础上,提炼出贯穿本单元和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比如:人民版必修一《外交的突破》,根据课程标准,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表面上是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或突破是什么。如果以此为中心问题,过于简单和枯燥。学生只要罗列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实就可以了。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发现“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是本节课的核心。《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这一节的标题显然阐述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不过过于抽象和笼统。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对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浙江省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做进一步说明:“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习时应将它与“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一课标要求联系起来,把握好本课前三维目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指导意见》增加了一条要求:“体会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据以上分析,我们尝试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代议制”、“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重要概念和基本史实。

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议会和国王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

3.认识并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和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如分析1688年以后以及今天的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英国代议制度的整体认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指导意见》和教学目标的设置,我们发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是说明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定位为:“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形成和完善为例,说明代议制的基本特点是选举和议会掌握立法权,基本原则是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三、中心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在确定中心问题之后,教师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解决中心问题的方案,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进入中心问题,不在枝叶问题、表面问题上纠缠。

在《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这节课,我们把中心问题定位为:“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形成和完善为例,说明代议制的基本特点是选举和议会掌握立法权,基本原则是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个中心问题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制的区别是什么?

2.英国议会如何掌握立法权?

3.根据史实分析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

4.比较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以上几个问题向学生提出来以后,学生开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试探性的回答,激活思维。然后教师就围绕以上几个悬念问题,逐个展开阐述,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验证、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形成新的看法。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

教学环节之一:导入新课

先展示伊丽莎白二世和布朗首相的图片,然后提问:谁是真正的国家决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用图片引起学生对学习本章节的兴趣,让学生由于疑问而产生知识需求,并主动向老师、向书本探求为什么、探求答案、探求谜底。

教学环节之二:代议制特点和君主立宪制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比较“代议制”与直接民主制的异同。这么做帮助学生不但准确地掌握代议制这一重要概念,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而且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环节之三: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的斗争过程和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

先把英国革命过程简化成“议会和王权的冲突”,这么处理一是可以突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二是可以便于与下一目的内容即“限制王权的法案”衔接。然后在分析《权利法案》的材料的时候,可以提问:限制国王的什么权力和保证议会的什么权力?重点突出代议制的特征之一,议会掌握立法权。教师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权利法案》等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教学环节之四: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小密室的演变”和其他补充材料,找出其中的宪法性的“惯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内阁、议会和国王之间的关系,得出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即国王是虚君,议会掌握立法权并对内阁有行政监督权,内阁对议会负责。

教学环节之五: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教学进行到第四环节,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心问题的解答,这一环节其实是对中心问题的延伸问题即“体会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将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同时代的中国君主专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以英国君主立宪制为例的代议制的确立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的教学互动的过程上看,由于有开始的问题作为悬念,因而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入问题探讨阶段。这个师生之间互动的探讨过程,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把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教师与学生开始了互动,形成了一个知识探索和知识再创造的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炼教学中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贯穿整个历史课程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从提出问题到探讨问题的构成,再到问题的解决,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管理者的职责为保证,以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控制为手段、设置具体教学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为重点,促进了学生不断探求知识的兴趣。

第五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太师一附小 张元芝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今天的这节课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备课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实在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基本功。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围绕以下问题设计 一*为什么学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这就要结合本课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摩擦力》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二*“学什么”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课是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关于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知识,认识三大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就是对教材所处的位置的分析:《摩擦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四课,课标要求认识常见的力,摩擦力是三大力的一种。前三课已经研究了力在哪里,弹力、重力,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摩擦力与弹力、重力是平行课。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本课从宏观出发,引领学生认识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不仅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认识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确定;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能先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根据:‘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确定;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阻力)的验证实验

4、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

根据:‘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辨证地看待摩擦力。三*如何学、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这需要我们对教材编排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使用那些教学手段及教学仪器,进行分析,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现有水平如何?等

《摩擦力》教材编排思路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1)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

首先提出什么是摩擦力。这是概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体验从而了解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2)认识阻力----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现象和摩擦力。(3)判断摩擦力的“功”与“过”。目的是说明生活中有时需增大摩擦力,有时需减小摩擦力,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探究打下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表面光滑、粗糙有关、与重量有关、与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有关,阻力的大小与形状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分为三层(1)研究固体与固体之间如何减小摩擦力。(2)研究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如何减小阻力(3)应用 :讨论有些汽车、火船为什么做成流线型

第三部分: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应用。

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认识摩擦力概念,及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阻力的实验

4、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摩擦力及阻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知识的应用

1、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力及阻力的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

2、流线型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1、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对于设计对比试验已经接触,如小车的运动、摆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已经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摆动滚动,对摩擦力略知一二,只知道这个词,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

2、未知的,模糊的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学生并不理解,关于阻力只是知道有阻力。并没有深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更是没有想过,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细致研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3、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

对于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技能,学生水平偏好,比较喜欢学习科学的

教学方法:谈话法

观察法

实验法

使用教学手段是观察、实验、亲自体验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教学仪器

测力计、小车、毛巾、实验报告单、钩码、等

四、学的怎么样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还要通过那些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练习,用手势表示答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报告单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小组合作情况

3、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情况 五*编写教学课时计划

这就是具体的教学流程(详细的教案或简单的教案)这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工作。

结束语:不知道我的发言对大家是否有所启发,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备课,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得到培养,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就会落实。

下载如何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进行以人格养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 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摘要: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调动学生全面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所有现代教育思想理念都可作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其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二)遵循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推荐5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建筑学院 王耀武 本人在《城市设计概论》的授课过程中,尝试着将被动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目前已经完成六个循环,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受学生欢迎。互动式......

    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围绕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数学学习理论和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作者:曾海波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5期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在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并以车刀体设......

    如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结合备课的具体过程,对如何以历史......

    人格是最高学问教学设计

    《人格是最高的学问》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演讲稿,以及演讲稿的特点和写法;学习本文文情并茂,夹叙夹议,将情、事、理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特点。学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