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美景总是春——嘉荫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纪实

时间:2019-05-13 08:3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城美景总是春——嘉荫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城美景总是春——嘉荫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纪实》。

第一篇:江城美景总是春——嘉荫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纪实

江城美景总是春

——嘉荫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纪实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龙江大地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江城嘉荫就是镶嵌在天鹅背部的一颗明珠。她南依郁郁葱葱的小兴安岭山脉,北临碧波如练的黑龙江,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江海联运港口、对外国人开放地区。

俗有“恐龙之乡”美誉的嘉荫东和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249.5公里,南和东南部与鹤岗市、萝北县接壤;西与西北部与逊克县眦邻;西南与伊春市新青区、汤旺河区交界,县行政辖区面积673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3镇6乡73个行政村,126个自然屯。境内有一个省属国营嘉荫农场,一个中直企业乌拉嘎金矿,有汉、满、回、朝鲜、鄂伦春等14个民族聚居。总人口8.1万人。

嘉荫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0.4℃,有效积温2484度,无霜期125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71毫米。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嘉荫河、乌云河、结烈河、乌拉嘎河等大小河流56条,湖泊泡塘星罗棋布,高大繁茂的天然针叶林遮天蔽日,连绵不绝的针阔混交林纵横交错,分布科学的保护林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沿江冲击而成的千里沃野,共同勾画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的地貌。辖区内有耕地38,528.4公顷,园地42.8公顷,林地244,550公顷,牧草地5,900公顷,水域17,399公顷。

早在6500多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时期,这里曾是远古巨兽恐龙的家园,座落于嘉荫城西20公里的恐龙山出土的化石共组装成了10架恐龙骨架。据考证这座山埋藏的恐龙化石骨架可达数百具,是一座大型的恐龙墓藏群,还挖掘出了鱼、龟、蜥、鳄、鸟等珍贵化石,松柏、银杏、苏铁及真蕨等被子植物化石,腹足类、介形虫、叶肢介、双壳等无脊椎动物化石。2002年又在距县城90公里的乌拉嘎地区发现了大片的恐龙化石群,中外7国专家在这里进行了野外科考发掘,并首次挖掘出甲龙、霸王龙、恐龙皮肤和恐龙足迹化石。嘉荫是我国地址遗迹保存最为完好的“白垩纪公园”。

这一方热土曾是鄂伦春、满族等少数民族的乐园,从红石砬子船棺墓和永安金代古城遗址等考古发掘中可以窥探到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嘉荫县从开发到人民政权建立的漫长岁月,屡遭沙俄侵略和日寇占领,兵燹匪患,洪水肆虐,境内人烟稀少,城乡凋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嘉荫县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嘉荫人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描绘着自己的家园,嘉荫的变化日新月异,嘉荫的发展突飞猛进,一座“欧风花海,江城特色,品 1

位高雅,功能完善”的生态园林城展现在世人面前。“山戴帽儿、水镶边、黄金铺地、米粮川”,这就是锦绣江城---嘉荫。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拓荒人前来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丰收的果实。

嘉荫境内没有重工业污染源,黑龙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纯净河流是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然而林木资源的过度采伐和大面积的农田开发,造成了森林和湿地的减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县域自然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嘉荫开发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经济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有找准定位、扬长避短才能使嘉荫真正走出一条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有限资源为代价,换取即得效益,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必将带给后人无法弥补的创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2000年做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战略决策。这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决策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在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成为新一届县政府贯穿始终的施政纲领,为嘉荫县迈出生态示范区建设第一步明确了方向。

嘉荫县于2000年4月正式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把着眼点放在了“大胆规划、超常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实施”上。坚持“举生态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生态县”的立体构想。2001年6月被批准为生态示范区试点县。

2000年实施创建生态示范区以来,县委、县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重视程度、措施执行力度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过去只是环保部门的内部行为转变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社会行为,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八大工程中实行“五个纳入”,即纳入县党政领导工作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小康社会建设体系;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村领导目标考核指标。

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和强有力指挥,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各职能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对生态示范区创建常抓不懈,制定了《黑龙江省嘉荫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县政府同三镇六乡和21个政府职能部门签订了《环境保护暨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状》,并把生态示范区创建作为全县重点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把宣传教育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始终,不但利用电视专栏、标语、宣传单、宣传牌、板报展、答题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来宣传创建生态示范区,而且每年都要组织一两次大型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率。把

每个月的15日定为“环境义务保洁日”,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走上街头,清理垃圾杂物。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全县人民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创建意识不断加强,广大干部群众都积极参与到生态示范区创建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全民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嘉荫广袤的沿江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农民很少施用化肥,没有重工业的污染,有着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种植业上,突出打绿色牌、有机牌、无公害牌。全县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并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的种植,加大种植高油高蛋白大豆力度。2003年建成了15万亩专用大豆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全县还有6个高产技术展示区、6个优良品种展示园区、6个先进管理模式示范区。为嘉荫县成为省级非转基因高油高蛋白专用品种大豆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北药”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速,已建立五味子、平贝、龙胆草、水飞蓟、板兰根、黄芪、柴胡等7处药材基地,2003年全县落实“北药”播种、改培面积3.6万亩。同时不断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力度,在种植过程中按生态农业标准要求,全面推广秸杆还田和综合利用,秸杆不再焚烧,变废为宝,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6.14%,在农药、化肥施用总量控制上做到向农家肥、生物肥、生物农药倾斜,对农林病虫害防治尽量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减少农药污染,做到技术推广到位,防治措施到位,使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72.4%。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有效调节下,生态农业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

嘉荫山川秀美、林木葱茏,属小兴安岭植被区,全县森林总面积51.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420万立方米。强化生态林业工作是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嘉荫县积极进行林业改革,强化生态林业工程的支撑能力,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组织推进,林业部门具体组织指导和调查核实,确保退耕造林质量合格,面积准确,对农民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从2001年到2003年三年间,已累计退耕还林5万亩。二是积极组织发展民有林,县政府制定了《嘉荫县发展民有林优惠政策》。到2003年底已发展民有林30万亩,其中营造民有林92352亩,再就业工程林15950亩。三是抓住机遇,通过积极对上争取,使嘉荫县2002年被国家林业部列为重点生态林管护补助试点县。实施管护面积109.2万亩,使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县林业局还对12.4万公顷的林地实行了封山育林。四是加强森林资源依法综合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资源林政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资源调查为监测四大体系管护队伍,大大提高了全县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到2003年实现连续2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达到63.4%。五是加大城镇、乡村、公路绿化工作力度,每年5月份,都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环境绿化活动,不断促进了生态环境在生态林业的成就中得到优化。

生态水利工程是治理县域自然灾害、保护农作物生长成熟收获的关键,也关系到国土安全。黑龙江干流在嘉荫县江段长249.5公里,经多年建设,截止2003年堤防总长度达51.35公里,护岸总长度达27.7公里,2002年至2003年实施了朝阳堤防1500米防浪墙工程,完成投资1270万元,防浪墙与江滨公园形成一体,由于在建设中兼顾了城市环境建设,使这段防浪墙既达到抵御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又为美化县城环境增添了新的景区,2002年还实施了黑龙江永安护岸工程,完成护岸长度1610延长米,完成投资476万元。

为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三年来累计打人畜饮水井和防病改水井31处,为26个村屯解决了饮水改水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全县灌区用水,全部来自江河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为达到节水灌溉和降低生产成本,对灌区的斗渠进行了农膜铺渠,对水渠渠底铺设防渗无纺布,确保了灌溉定额达标。

全县退化土地面积96663公顷,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9363公顷,中低产田面积27300公顷,有效治理退化土地面积70426公顷,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0233公顷,中低产田面积20193公顷,治理度达到73%。累计挖截流沟10000米,植水保林5万亩,疏通治理河道3处,修塘坝1座。

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嘉荫县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县委、县政府实施了畜牧强县战略,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从长远发展着眼,从规模效益入手,实行畜禽舍饲养殖,各乡、镇都规划建设了畜禽养殖小区,远离居民区,选在林区边、草地边,以利于防疫和环保,又为农田增加了可观的有机农家肥,提高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率。二是大力发展饲草饲料种植,种植苜蓿草,发展颗粒饲料,种植玉米,实现粮食的过腹增值和加工增值,大豆秸杆已成为养殖户的抢手货,使生态畜牧业的补充功能得到有效释放。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防疫方面、科学饲养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到2003年底全县生态畜牧业总产值7800万元,全县农村人均牧业收入436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17%。养殖户达到1700户,占全县农户的14.7%,黄牛饲养量1.25万头,存栏8689头,羊存栏18万只,生猪饲养量2.26万头,存栏9595头,奶牛存栏290头,鹿700头,家禽饲养量13.9万只。畜禽养殖种类出现集中化格局,农业生产劳动力得到有效分流。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建设。嘉荫县在创建工作前就已经开始这方面保护工作的运作,创建工作开始后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2001年,本县境内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被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2003年省政府又批准建立了嘉荫茅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县政府又批准建立了白山头森林公园、太平岛风景区、永安东湖风景区、乌云河水利枢纽水

源涵养功能保护区、乌云河、结烈河、乌拉嘎河、嘉荫河及黑龙江右岸护水带生态功能保护区,还有县林业局施业区马连林场、连江林场施业区中封山育林地。总面积90315公顷,受保护陆地面积比率为26.83%。在保护区内山多林密,水草丰茂,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翠绿欲滴、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在这里繁衍生息着400多种动物。马鹿、黑熊、野猪、驼鹿多达42种兽类匿在密林深处;丹顶鹤、白枕鹤、白颧等280多种鸟类自由飞翔;三花五罗等97种鱼类在水中追逐嬉戏;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水曲柳数十种珍贵树木连绵起伏。还有人参、党参、五味子等200多种野生药材。有山葡萄、山丁子、榛子、都柿等野生浆核果植物;有蕨菜、薇菜、刺嫩芽等食用植物;有木耳、山蘑、猴头等食用菌800多种林下植物。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群落。

嘉荫依山傍水,美丽清幽,四季分明,自然景色多姿多彩。春天山花烂漫,夏天清风送爽,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有学者称嘉荫是“界江幽谷恐龙地,兴安白桦金沙滩”。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山岳、水体、沙滩、森林、岛屿、田园景观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均有分布。有供游人盛夏避暑的高升滩、太平岛和新发岛,富有神秘色彩的观音山和山顶湖,江岸两侧绿树成荫,渔歌唱晚,犹如一幅静谧悠长的画卷,可以一览被人称为“小三峡”的太平峡风光。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保存有丰富的晚白垩纪生物群落,因出土鸭嘴龙、霸王龙等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飞瀑流泉,峰奇石怪;被历史风干的永安青铜器遗址让人感受与先人的对话;形态独特的鄂伦春船棺葬遗址及山舞银蛇的冰雪风情,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嘉荫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胜地。特别是新近开通的对俄旅游,近及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和奥布卢奇耶市,远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异国风情更具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利用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开发生态旅游是嘉荫的又一亮点。把嘉荫县建成 21世纪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前景广阔。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全县各景区接待旅游者9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000万元。提高了嘉荫的知名度,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认真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强旅游环境管理,几年来,旅游环境达标率一直保持100%。

嘉荫县将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定位于生态园林型城市。即加快城市绿化的步伐,将一些珍奇树种引入城市,让森林环绕城市,让城市座落于森林之中,突出“欧风花海、江城特色、品位高雅、功能完善”这一嘉荫特色,充分展现嘉荫城市个性,使城市与山水相融,形成独特的自然美、原始美。通过科学配臵和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展现嘉荫城市深层次魅力,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树、一园一韵”的景观,以此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的档次。县委、县政府将2002年确定为城镇建设

管理年,制定了《嘉荫县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实施方案》。2003年末朝阳镇建成区城区改造竣工面积14万平方米,建楼房57栋,完成投资12138万元,一些风格别致,造型各有特色的新楼装点了县城。完成水泥路36552平方米,完成沥青路10420平方米,共投资435万元,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73%。集中供热面积增加到38万平方米,是2001年的2.11倍,集中供热率达到55%,拆除大烟囱66根。新增路灯214盏,新建水冲式公厕8座,总投资40万元,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2m2/人,是2001年的1.44倍。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江边公园已基本完成,园内有恐龙园、休闲广场、儿童乐园、兴安风情园、鄂族风情园、健身区等设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对建成区108条街道进行了清理整治,新增排水管线2914延长米,排水受益率提高到45%。建成文明小区6个,彻底改变了过去小区环境脏乱差的现象,通过大力推广液化气使用范围,减少了城区烟尘污染,城镇气化率达到78%。2002年9月,伊春市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嘉荫召开,市领导和各县(市)区领导对嘉荫生态园林型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县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等项工作有了较大发展,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文明城镇创建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呈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嘉荫人民一定会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与大自然紧紧相融,和谐相处,为再造秀美山川,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前 言

2001年6月5日,经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邛崃市正式列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

邛崃地处我国三大地形中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带,东部为成都平原,西部背靠青藏高原,西高东低,成为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境内山丘坝齐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景地;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过渡脆弱带,具有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又具有脆弱性、敏感性的特点,加上特殊的区位,使邛崃市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影响着本区域的生态安全,还影响着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生态安全。邛崃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既与青藏高原和全球环境变化紧密联系,又与天府之国的成都经济圈命运攸关,因此,建设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由于长期依赖,本区经济采取了粗放经营为特征的高速度、低效率传统发展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邛崃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积极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邛崃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委托西南交大环境学院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本规划编制依据是:(1)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指标》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88号,《关于第六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的批复》(5)成都市人民政府成府发[2001]117号文,《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邛崃市人民政府邛府发[2002]126号文,《邛崃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7)成都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长远规划(8)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0)邛崃市统计年鉴(2000年)

邛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围绕“绿色邛崃”的主题,以 “一山一城一镇”为主要内容,重点建设领域在于:利用“千亩有机茶基地”带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生产,立足于本地特殊的地域条件,发展粮、油、林、竹、茶、桑等基础和特色农业;培植绿色企业,鼓励瑞云集团等企业积极通过ISO14000等国际认证,充分发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响几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通过新城区的建设打造生态城镇品牌,提升邛崃形象,带动小城镇发展;通过建设天台山环线“绿色走廊”开发旅游亮点,立足本地美丽的农林山水特色和历史文物古迹,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新村扶贫工程的实施,帮助革命老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规划的最终目标把邛崃市建成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系统,高效、稳定、合理的生态系统,全面提高邛崃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邛崃市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近期建设目标为:到2005年,邛崃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山清水秀、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生态城市;到2010年,社会、经济、环境稳定协调发展,邛崃成为特色产业鲜明的经济强市、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名城、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1 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

邛崃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邛崃山东麓,距成都市区78公里,介于东经103°08′—103°46′,北纬30°12′—30°33′之间。东连新津和彭山,南与眉山、蒲江、名山毗邻,西同芦山、雅安接壤,北界大邑。全市东西长68.6公里,南北宽33.15公里,幅员面积1377.8平方公里。1.1.2地貌

邛崃地处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具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结构。最高海拔在南宝乡玉林山主峰,高2025米;最低海拔在羊安镇永商河心,高453.3米。1.1.3 气候与气象

邛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6.3°C。年平均日照1107.9小时。年均降雨量1117.3mm,无霜期285天。雨、热、光照自东向西随地势上升而变化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特征。1.1.4 植被

邛崃森林覆盖面积 19 %,境内植物类型多,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特产资源、药材资源和牧草资源种类极为丰富。境内木本植物共计93科438种,其中,裸子植物门9科33种,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纲81科391种,单子叶植物纲3科14种。邛崃市境内有不少珍稀古树,如水杉、桢楠、红豆杉、珙桐、桫椤等。

邛崃有野生动物3纲22目43科51种,有较多属于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野生珍贵动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牛羚、小熊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毛冠鹿、麝、猕猴、大鲵、红腹角雉、白腹锦鸡、斑羚、苏门羚、红腹锦鸡;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兰马鸡。另外,还有多种哺乳类动物、鸟类、鱼类和两栖动物等。1.1.5 土壤

邛崃境内的土壤可以分为两大类:冲积土和山地土壤。平原地区为冲积土,现已为人类开发利用而成为水稻土,并零星分布有潮土。山地土壤主要为黄壤土和紫色土,前者为地带性土壤,后者为紫色岩系母质发育的非地带性土壤。1984年土壤普查时水稻土、潮土、黄壤土和紫色土面积分别占农业土壤总面积的69.6%、3.55%、10.2%和16.6%。1.1.6 河流水系与水文特征

邛崃境内有南河、出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5条河流,全长207.15公里。南河作为岷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市境内的天台山、正西山,其上游有文井江、白沫江两条支流,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居全市各河之冠。市内5条河流年径流总量为9.9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5.328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06亿立方米。1.1.7 土地资源

邛崃土地面积207.6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18万亩,占32.35%,林业用地面积61.98万亩,占总面积的29.85%,城镇基础设施、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38万亩,占4.62%,其它用地59.12万亩,占28.47%。1.1.8旅游资源

邛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什邡堂邛窑遗址、南宋石塔寺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为多位诗人所讴歌的“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全国第二高塔——回澜塔、精美绝伦的石笋山、千佛岩唐代摩岩造像;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遗址,川西佛教胜地白鹤山等;还有人类最早开采天然气的临邛火井遗址,有冶铁遗址、宋代造纸遗址,另外还有金华山、卢沟风景区以及花置寺、石笋山、磐陀寺等。邛崃还是成都市唯一的革命老区,至今仍然保留有着多处当年红军长征建立的苏维埃旧址。

1.1.9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金、黄铁矿、铜、煤、天然气、石油、卤水、钙芒硝等,尤以天然气和石油储量丰富闻名,早在西汉年间就有记载“邛崃有火井,深六十余丈”。南河、孔明、夹关等乡镇粘土质量高,可塑性强,很早就被开采做陶器、砖瓦,邛窑、邛三彩在国内外美名远播。1.2 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1.2.1 行政区划

邛崃是隶属四川省成都市的县级市,辖20镇(临邛、羊安、固驿、牟礼、桑园、平乐、夹关、火井、水口、前进、高埂、冉义、回龙、泉水、石坡、卧龙、临济、天台、高何、宝林),13乡(南君平、茶园、兴贤、孔明、石头、下坝、道佐、太和、银杏、南宝、油榨、马湖、大同)。1.2.2 人口状况

全市人口2000年末为6398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322人,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密度1785人/平方公里,镇乡人口密度为411人/平方公里。1.2.3 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

邛崃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7.40:42.10:40.50,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工业以酿酒、化工为主,重点突出,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国内生产总值在成都市11个县中排位第5,人均财政收入占第9。工业企业科技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外贸企业少;农业中以耕作为主,工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市有77个村共20612户74770人,人均纯收入仅983元,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及丘陵地区,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脱贫。1.2.4 社会基础设施现状

(1)交通:国道318线贯穿全境、成雅高速、省道成温邛路和蒲新路经过境内。全市公路总长度1541.9公里,乡乡通油路,村村有机耕道。但总的来讲,邛崃市公路建设还是落后于成都市其它地区,通达情况、路面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2)邮政通讯: 2000年全市邮电业务量3938万元(不包括移动业务量),固定电话用户43450户。移动电话机站20个,移动电话覆盖率90%以上。

(3)市政建设:200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现代化水厂一座,全年发电量13728万千瓦?时,用电量20484万千瓦?时,城区人均绿地面积5.5平方米。1.2.5 文教卫生

(1)文化教育:邛崃基础教育体系健全,2000年全市有185所学校,其中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人数782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47.69%。另外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个,影剧院2个。

(2)卫生事业:全市有卫生机构76个,其中医院44个,拥有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692人。全县每万人拥有病床位1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1.3 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评价 1.3.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邛崃土地资源大部分已得到有效利用。东北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99%以上的土地都已被开发为农耕地、城镇、工矿、道路用地,是全市的主要粮油产区。西部和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区则地形起伏,地势陡峻,是全市林地集中区域。水资源已用于农业灌溉、旅游和发电,天然气成工业规模开发利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向成都市及周边地区输出。1.3.2 生态破坏(1)土壤肥力减退,抗灾能力减弱。全市多年来重种轻养,作物单一,造成土壤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氮、磷、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而工业污染的危害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天敌种群减少,自然生态失衡,导致抗灾能力减弱。

(2)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资料表明,解放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至七十年代中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4.06%。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施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等工作措施,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14.06%,恢复到现在的19%。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全市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轻度及其以上)310.88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2.5%。全市轻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积平均侵蚀模数达到每平方公里每年2488吨。

(3)水资源出现短缺,水质下降。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森林涵养着水源,森林锐减使境内河流旱季水量明显减少,春灌水源严重短缺,地下水水位下降,城市供水水源严重不足。水量的减少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加剧的双向作用,使水质明显下降。1.3.3 环境污染

(1)废气:邛崃工业废气主要产生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饮料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烟尘、粉尘,200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723吨,烟尘排放量为272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010吨。2000年工业废气治理率为82%,其中烟尘去除率37.41%,二氧化硫去除率60.23%。

(2)废水:用水大户分布在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2000年邛崃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56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1364吨,悬浮物1800吨,为主要污染物。全年共处理924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2%。另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渐增加,由于缺乏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污染已日趋严重。

(3)固体废物:2000年邛崃市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65万吨,固体废物处理达到9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固废、工业固废的产生量逐渐增加,现有卫生填埋场已接近饱和,需要尽快建新的填埋场地。1.3.4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邛崃市环境污染以临邛镇为最典型,故以下监测布点均以临邛为主。⑴ 大气环境

在空气质量例行监测中设SO2、NOX、TSP 监测点位4个,自然降尘监测点位4个,降水监测点位2个。

监测结果表明,邛崃市SO2、NOX、TSP全年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全市未出现酸雨。⑵水环境

地面水以南河为主要监测对象,共设3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断面1个。各监测结果表明,南河水质以桑园断面最好,宝林断面最差,桂山断面次之,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生化需氧量。饮用水源水质整体状况良好,以白鹤为主要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从“八五”和“九五”监测结果比较,随着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南河污染呈下降趋势,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⑶ 市区噪声

2002年邛崃市城区面积由1995年的5.90平方公里增加到10.6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减至1785人/平方公里。城区环境噪声分布在43.6dB(A)~63.2dB(A)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7dB(A),优于城市环境居住区区域声环境要求。在影响区域环境的五类噪声源中,以城区交通噪声影响强度最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正逐年增长,道路交通治理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总体而言,邛崃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日渐突出,已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从现在起抓好生态建设,不仅可以杜绝环境退化,而且可以节约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忽略环境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必定会付出巨大代价。1.4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4.1 环境保护

邛崃市委、市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历来十分重视,近年来,各级领导的生态环境意识大大提高,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1)环保管理机构健全: 邛崃市最早的环保机构成立于1978年,后来经过迅速的发展,于2001年正式成立环保局,是一级局,下设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理执法大队,负责分析、监督全市环境现状和污染排放、治理情况。

(2)环保工作不断增强:“九五”期间,总投资4750万元用于污染治理,圆满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工作。完成占工业污染负荷80%以上的造纸、化工、建材、食品、生化制药、热电等六大行业的“一控双达标”工作,全市4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100%;关闭了严重污染文井江、白沫江水质的20家“十五小”企业,使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投入数万元用于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综合利用秸秆23万亩;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造生活燃煤设施。经过综合治理,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III类水域水质标准,整个城区环境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4.2 生态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1)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点工程成效显著。1989年全市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省速丰林基地建设先进县”,1996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已退耕还林55000亩;人工成片造林(成林)近13万亩;坡改梯8550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近50平方公里;关闭了夹关河、火井河两岸的全部造纸厂。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14.06%,恢复到现在的19%。

(2)生态农业:根据全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开展了以粮食为主、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三高”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增强农业发展的实力。已有了万亩成都市无公害茶叶基地,千亩有机茶基地项目已正式立项,优质蚕桑、三木药材、花卉、干鲜果、秋淡季蔬菜等农业产品也正朝着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

(3)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开展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及“一控双达标”工作,降低城市噪声和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新村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使环境优美小集镇创建工作方兴未艾。

(4)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天台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旅游环线的建设带动了周围景区的发展。临邛古镇、平乐古镇、南方古丝绸之路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也已被列入生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1.5 生态经济区域划分及评价 1.5.1生态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

划分建设区域,突出各区域重点,充分考虑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发展现状、行政区划等因素,既不影响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又能使示范区生态环境类型与经济类型相协调,生态经济区内环境、经济、资源状况基本一致。1.5.2 生态经济区的划分

按照邛崃市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行政区划,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分为以下三个建设区域:

(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东北部,共8个镇乡,共21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5.8%。该区属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是全市最主要的粮油、生猪、奶牛、肉牛、波尔山羊集约化养殖、花木苗圃生产区。

(2)丘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中部和南部,共13个镇乡,共52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1%。

(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西部,共12个镇乡,共638.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6.1%。该区是南河的发源区和主要水源涵养区,区内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该区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风景区为中心,各种自然、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1.5.3 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评价(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境内东北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99%以上的土地都已被开发为农耕地、城镇、工矿、道路用地,是全市的主要粮油产区,区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季多种植水稻,总体来看水土流失较轻微,但洪水冲涮和护坡垮塌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由于江河水质污染,灌溉用水水质下降,加之化肥、农药施用量的不合理施用,农田污染较重;秸秆还田尚未全面普及,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肥力呈下降趋势。

(2)丘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经济区:区内丘陵起伏、林木稀少,地势不及山区陡峻,坡耕地坡度不如山区大,但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植程度高,坡耕地量大面广,地表植被稀少,土壤裸露严重,中、轻度流失面积量多面广,且受更大的人口增长压力影响,水土流失呈现出加剧趋势。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3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26.7%。由于地处南河干流旁侧,洪水直接泻入南河干流,泥沙淤积对河道行洪的危害直接而明显。

该区工业发展迅速,区内临邛镇为川西南重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废”排放总量逐渐增加。虽然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治理成效显著,但是由于缺乏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为零,另外卫生填埋场处理量逐渐饱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形势不容乐观。

(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经济区:西部和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区地形起伏,地势陡峻,是全市林地集中区域。但解放后人口增长快,林木砍伐过度,大量荒山荒坡被垦为耕地,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在夹关河和火井河两侧(沿公路)的带状地区内,受人口增长压力的影响,大片林地被垦为农耕地。由于坡耕地面积大,集中成片,坡度大,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全市绝大部分强度流失面积都分布于此,是全市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由于全市地势自东向西呈坡状急剧上升,夏季东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被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该区年降水则达1700mm左右,且夏季多暴雨。陡峻的地形、裸露的地表、丰沛的降雨导致了西部和南部山丘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2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邛崃市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邛崃实施现代化建设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距可持续发展仍有一定距离。2.1 人均耕地减少,土壤肥力减退,农业持续增长困难

人口基数大、耕地总量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人地矛盾较突出,特别是受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影响,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目前,邛崃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低于全国、全省和成都市的平均水平(全省人平土地8.7亩,人平耕地1.23亩);尤其是近几年,城镇、公路建设和城乡建房热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仅1996年至1999年,全市共减少优质耕地4755亩,但人口仍然增长0.27万人。人口的压力同时也使就业矛盾日益尖锐。

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突出。化肥农药的质量监督不力,市场还存在着劣质产品,农民缺乏科学意识,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标准使用量,造成土壤的肥力减退,农产品产出率下降。人口增长、耕地减少、耕地肥力减退的矛盾突出。此外,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营粗放,竞争力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持续增长困难大,农民增收压力大,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19%。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残次林比例大,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资源能力弱,荒山荒坡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严重,直接影响到岷江,影响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生态系统。目前应作为林业用地的68.25万亩面积中,有林地(郁闭度≥0.3)只有39.45万亩,仅占林业用地的57.8%,低矮灌木和疏林等低效林(郁闭度<0.3)9.08万亩,占14.3%,未成林地及苗圃2.25万亩,占3.3%,无林荒山10.52万亩,占15.4%,25°以上应退耕还林坡耕地6.30万亩,占9.2%。

全市目前有轻度及其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10.88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2.5%,平均每年侵蚀量达131万吨以上,平均侵蚀模数达到每平方公里每年2488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大幅度下降,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初,市境内尚有虎、豹、熊、猴等动物繁衍生息,如今这些动物都已基本销声匿迹。2.3 生产方式较粗放,环境污染较严重

农业结构单一,开发强度不够。农业生产主要是以种植粮油为主的单一型农业经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大、产出低。近年来,通过开展“三高”农业的建设,状况有所改善,但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地“养用”结合未能有效进行,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

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高科技含量较低,布局不尽合理,技术开发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不高。

工业企业结构性污染导致“三废”排放量大,加上面源污染,全市环境污染有恶化趋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均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4生态环境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

全市部分干部和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不强,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近期效益,轻远期效益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全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放还不足,项目缺乏保证;开发建设中,往往没有注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规划,或规划后在建设中落实工作滞后。2.5科技、教育普及程度不高

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邛崃教育水平提高很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98.07%,初中升学率47.69%,较1999年增加8.51%,但是还存在个别地方的学校教学条件较差。

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企业要实现清洁生产,通过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还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现代化营销管理人才。同样,由于农村科技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开垦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农村缺乏大量的“土秀才”、“农状元”。3.建设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3.1 未来15年本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概述和有利条件分析 3.1.1有利条件分析

邛崃市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政策扶持上,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受到市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6月起,以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宗旨,在农业、工业等各部门围绕“项目、工程、活动”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建设,现今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1)发展生态农业潜力大。邛崃属于粮食生产基地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在50%以上,气候条件好,适宜从事大面积粮食生产。并且由于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微域差异明显,具备独特的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效益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生态工业发展初见成效。邛崃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如今的市场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逐渐为企业所接受。如今,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绿色为标志,力争通过ISO9000、ISO14000、GMP等国际认证,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旅游资源丰富。邛崃市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有着多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风景名胜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双休日、黄金假日旅游路线的开通,邛崃市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4)林业机构健全,林业发展基础较好。现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速丰林基地建设、世行贷款造林、平原绿化等林业工程建设,1998年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如今已取得初步性成果,为实现邛崃生态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5)城镇建设成绩喜人。县城新城区规划建设已经启动,夹关、高埂、前进、平乐等12个城镇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城镇建设沿着生态城镇的方向逐渐走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6)体育、文化场馆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邛崃市体育中心位于市中区文庙街,常年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棋类、健美训练等各类活动。位于市区东星大道的邛崃市图书馆,于1997年8月建成正式开放,199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藏书15万册,其中有珍品《四库全书》、古籍书,杂志500多种,可供近300人同时阅览。另外还有十方堂“邛窑遗址”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场馆,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1.2 未来15年本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邛崃市未来15年发展预测,到2015年,邛崃经济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效果,工农业经济效益、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大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3.2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指导思想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中心,以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为主要内容,通过统筹规划, 充分发挥邛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现有资源,实行分区开发,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生态走廊,建立生态园区,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实行政策引导,依靠科技驱动,立足综合发展,强化整体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自然生态系统良好循环,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3.3 “十五”期间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及分区规划目标 3.3.1 总体规划目标

“十五”期间邛崃市生态示范区的主要目标是: 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取得较大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邛崃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为:“十五”末期,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主要河流达到国家II类水域要求。3.3.2分期目标

2005年总体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人均达到16600元,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收入,无公害农业、特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3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搞好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邛崃的知名度大大提高,邛崃成为山青水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态城市。

2010年总体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人均达到26100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森林覆盖面积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加强,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邛崃发展成为特色产业鲜明的生态经济强市,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名城,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3.3.3 2005年分区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增强科学种田观念,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建无公害粮油、蔬菜基地,争取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发展生态农业。完善水利设施,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瘦肉型猪生产,根据市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依靠科技,走“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的道路,使种养殖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提高效益。在成温邛、新邛路沿线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2)丘陵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经济区:搞好县城向南发展的规划建设,通过绿化、美化建设,改善邛崃整体形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使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0m2;全区工业增加值要达到3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30%,科技贡献率达到55%,引进环保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的观念,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的产生。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增加固废、污水的处理程度,大大减少对环境影响。在该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立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发展区:该区以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中心,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强天台山及其环线旅游建设;该区还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护重点区域,调整林业结构,加强速产林和速丰林建设,调整经济林比重;该区气候独特,森林牧草丰富,具有发展种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应积极发展优质茶叶、竹、水果等生产,发展以猪、奶牛、波尔山羊等效益较高的生态养殖业。

在西路、南路沿线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绿色生态旅游长廊。4.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

邛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以“营造绿色环境,创办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为建设目标,把生态建设融入各个部门的建设内容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工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和生态文化等生态产业平台,把邛崃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特色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4.1 生态农业

应从发展现代化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入手来增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统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化,种植业由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经济作物和生态养殖业为主转化。主要建设目标:一是建立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二是农田物质良性循环(如秸秆综合利用);三是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四是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五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为建立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在坝区建成优质粮油、生猪产业带,山丘区建成优质茶、果、桑、蔬菜产业带,山区建成优质林、竹、药、肉牛羊产业带。到2005年,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到11.6亿元,平均增长3.5%,乡镇企业农产品深加工收入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4%以上,农民人均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4.1.1有机食品生产工程

有机食品在国外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生产无污染高质量的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有机茶叶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建设项目,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技术水平、增强当地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机茶叶基地的建立还可带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促进全市生态农业发展。

茶叶是邛崃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邛茶”早在唐代就以品种优良著称,全市现有茶园5万亩,年产2000余吨,拥有二十多个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十余个省市,远销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地。本规划拟在夹关镇的西南部边缘山区建千亩有机茶叶基地,该区气候条件好,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茶树生长的优势环境,区内无工业污染,水质纯净,空气质量优于国家II级标准,有着有机茶叶生产需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内茶叶种植面积多,其中成都市无公害茶叶基地已经挂牌,茶农已具有较好的种植、采摘水平,适应有机茶叶生产对劳动力的数量和技术要求。

市委市政府、环保局、农业局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基地建设,加大基地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更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运用现代化发展的手段,搞好茶叶种植、有机加工、销售服务的农工商一体化模式,促进茶叶实现产业化,带动生态工业、商业的发展。另外,要以“优质、营养、安全、无污染”为目标,建好商品粮基地,生产优质粮油,充分利用气候、山地、水源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名优茶叶、蚕桑、林竹、水果、蔬菜、中药材、优质肉羊牛等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和支持申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发挥邛崃的地域优势,积极培育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市场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秋淡季蔬菜、山葵、花卉等特色农业,利用邛崃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天然的绿色食品——野生蔬菜。注重科技攻关,实施技术更新工程,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要素的比重,增加农产品的产出率,搞好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文君茶叶、平乐竹编、崃山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以大带小,形成“公司+农户”“基地”带动农户等经济配合体。

除夹关千亩有机茶基地外,其它建设规划有:1)平坝、丘陵地区优质水稻及优质油菜生产基地;2)以南宝、道佐、兴贤、高何等镇乡为主的优质100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在石坡、大同、夹关、水口等镇乡扩建10万亩优质蚕桑基地;4)道佐、银杏5万亩楠竹、1万亩笋用竹生产基地;5)以下坝、夹关、天台等镇乡为主的3万亩无公害优质茶叶基地;6)以孔明乡为重点的5000亩黄桷兰生产基地;7)以油榨、水口、火井、南宝等镇乡为主的万亩猕猴桃基地。4.1.2畜牧及其加工业

畜牧业要在重点发展生态猪、牛、羊、鱼等优质生态农牧渔产品的同时,逐步实现以草食畜牧家禽为主转化。结合种草养畜,在山丘区建“优质的观光草原、高效的都市牧场”。

主要建设规划包括:1)1.2万头奶牛及乳品厂、草场及草产品加工厂;2)年出栏3500头优质肉牛示范基地建设;3)年出栏30万头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建设;4)畜禽改良体系建设,改良牛7万头,羊20万头,母猪3.5万头;5)200亩畜产品批发市场;6)年出栏200万头生猪示范建设基地;7)千亩鲶鱼基地。4.1.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搞好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增加土壤肥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规划:对于六兴等大型畜禽养殖场等重点农业污染源,通过建立沼气处理站等有效措施,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料。4.1.4农田生态工程

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依法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建设“两高一优”的梯、坝、滩基本农田,重点以抓千亩河滩改造工程,建设川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示范点,推动荒山、河滩的改造利用。

提高退化土地治理率,建设排涝功能齐全的稳定高产粮田,综合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推广秸秆还田、加工为饲料和建筑材料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市场条件,以抓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村、组当家堰塘,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主要建设规划有:千亩河滩地改造工程、喻坎村500亩河滩地改造工程、盘砣寺千亩荒山苗木基地;火井河水土保持工程、红旗水库整治等。4.1.5建设生态走廊、发展沿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在建立生态农业大基地,实施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发展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沿线观光农业、旅游农业。

观光旅游农业同时兼容农业与旅游两种功能于一身,游既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又扩大了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作用。其开发方式可通过观赏田园风光、参与农事活动、采购农副产品,品尝乡村风味等各种形式。成温邛线上的临邛、桑园,邛新线上的前进、高埂、泉水、羊安等镇,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改造,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建立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既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可以提供旅游观光的观光农园生态经济模式。如:建大田作物为主的观光农园,以果树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和以饲养禽畜为主的观光饲养场等。

主要建设规划有:1)临邛城北生态绿化示范基地;2)以临邛为主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4.2 生态工业

发展生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一方面,从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上调整不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项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产品按计划逐步退出;另一方面,主动调节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进程,提高生态产业的比重,构筑生态经济的产业平台;再一方面,培育、延长现有生态产业链,推动生态产业、产品,迅速成为邛崃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现代企业、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让产业与生态相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拟在邛崃建立以下三个生态工业园区:一是西郊工业区,主要发展医药、丝绸产业;二是城南高科技产业园区,主要发展医药、生态食品、饮料产业;三是羊安化工建材工业区,主要发展化工、建材产业。

4.2.1建立生态工业基地,培植绿色企业

绿色企业指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管理,实行绿色包装,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贡献,培植绿色企业是生态工业的建设重点,也是支撑示范区建设的重要项目。

邛崃市的民营企业很有特色,其长足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其中,瑞云集团、临邛集团、春泉集团、川池集团、峨塔集团、高宇集团和永高科农、六兴集团等企业有建绿色企业的良好基础,若通过ISO14000等国际认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加强。各企业要积极在其内部推行生产经营的绿色管理,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把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整个的经营管理中,并纳入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决策中。加强员工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推行清洁生产,力争“零污染”和“最小污染”,做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破坏环境质量,从而带动全市食品饮料业、医药化工等行业向着绿色环保型企业发展。要利用邛崃化工企业相对集中优势,在羊安、冉义镇建环保型化工新区,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增加邛崃生态工业新亮点。

各企业之间要加大有效联系,相互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培育邛崃知名品牌,塑造 “领头羊”,走规模化的道路。4.2.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活力所在,是该地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区域经济的“品牌”。要依托生态农业和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兴建“中国西部生态食品饮料基地”,以精湛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邛崃市的特色产业有良好的基础,2001年4月,中国食品协会授予邛崃“食品工业强县”称号。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茶叶加工、肉及肉制品、调味品等产值名列四川省、成都市区市县前茅。

邛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白酒原酒生产基地,酿酒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传统工艺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邛酒优良的品质:酒质淳厚、甘甜上口。要增加邛酒的竞争能力,充分发挥邛崃优质基础酒、调味酒的优势,看准市场发展动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适当发展果酒及其它饮料,减少在白酒市场逐渐萎缩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的小规模企业,创造知名品牌,培育几个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要依靠高新技术来改造邛酒,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酒精纯度低,对人体影响小的科技母液。

另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抓好茶叶加工、缫丝、果品保鲜、储藏和深加工,以及油菜籽、肉类深加工、中药西制。4.2.3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是未来经济竞争的重点。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到“九五”末,邛崃工业经济已突破传统行业为主的局面,食品饮料、现代轻工、机电等新兴行业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邛崃的实际情况,传统行业的比重仍然较高,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因此,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应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掌握同行业的最新动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建立邛崃绿色硅谷中心。

利用邛崃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天然气化工。成都市天然气开发综合利用工程属于成都市重点工业项目。利用这一良机,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搞好天然气的进一步开采利用,争取高效、无污染开发。

加快发展制药产业,重点是天台山制药、升和制药,加强技术改造,2005年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和中药西制生产基地,抓好生化药和中成药生产。加强与药物研制单位联合或购买新药生产专利,利用本地丰富的中药材,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特药品。

依托托普集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托普科技园,通过在家庭、企业、机关中应用、推广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了解最新动态、建立、发展各种政府、企业、机关网站,增加透明度和宣传力度,建“数字邛崃”。

主要建设规划有: 1)锶偏硅酸矿泉水;2)20万平方米豪华竹地板;3)以白酒为主的食品饮料开发生产;4)旅游产品生产扩建;5)环保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3生态旅游

邛崃要以发展邛崃“天台风光、文君故里、千年酒城、革命老区”自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为主题,通过生态旅游,使人们在走进自然、欣赏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4.3.1打造天台山旅游环线绿色生态走廊

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同时要结合山区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搞好自然生态保护,并和当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开发,加快发展与旅游配套的服务业,以满足广大游客行、游、娱、购、食等多方面的需要,推动旅游购物、旅游商贸、食品加工业、旅游娱乐业、传统手工艺、交通运输与旅游人才培养等全面发展,形成旅游综合生产力,4.3.2天台山及其环线景区内生态旅游的主要建设内容

(一)景区基础建设工程

完善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景点建设、人文设施、卫生环境、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加强景区管理,编制旅游手册、导游讲解、树立标牌等手段,搞好配套服务工作。

(二)景区环境污染整治工程

建设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污水处理设施;景区内清洁能源改造;引进绿色巴士,建立绿色公交运营线路;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具和包装物;开展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场建设。

(三)景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结合生态屏障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恢复景区植被覆盖率和切实保护原始森林、天然林不再被破坏;实施旅游线路两条视野范围绿化工程;景区内严禁破坏植被的矿产资源开发。开展旅游管理、经营和服务人员生态知识专业培训,并通过编制旅游手册、导游讲解、树立标牌等手段,向游客宣传生态保护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四)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保护

保存完好的邛窑遗址、宋代造纸遗址、古火井遗址、古丝绸驿道遗址等,都是邛崃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做好这些珍贵文物的保护工作,使邛崃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已残旧和破坏的文物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有效的修缮、保护;收集整理有关历史、文物,并形成系列;对古树实施必要的保护,保持古镇、古刹寺庙特色;对人文景观,尤其是古刹寺庙新建、改扩建必须符合景区性质、特色,与景区历史、文化背景协调一致,充分体现古朴、凝重特色。

(五)实施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生态环境建设渗透入景区开发建设全过程,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篇章必须纳入项目审批内容,一切旅游开发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方案,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项目实行“三同时”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主要建设规划有:1)100公里天台山环线绿色生态走廊建设;2)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保护;3)竹溪湖、九里泮、白鹤山、平乐古镇、文君井等旅游景点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4)旅游配套设施建设。4.3.3加强旅游宣传工作

大力营造千年古城、千年酒乡、诗词名人故里的文化特色,努力做好古城文化、邛酒文化、南方古丝绸驿道、革命老区等文章,建名胜古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营造邛崃生态旅游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以生态为主题,积极开发生态工业观光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游、古镇生态游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推介宣传。4.4 生态城镇建设

生态城镇是融精神、物质于一体的特殊生产力,良好的城镇环境可以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生态城镇建设是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体系,而不是简单的防治环境污染破坏问题,必须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形成以邛崃新城为中心,以特色城镇、生态村为基础的生态城镇体系。4.4.1做好邛崃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优美生态新区

市区建设代表着邛崃市的整体形象,是城市的第一张名片。优美的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带来舒适和愉快,同时,也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新城区作为邛崃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项目,要以建“天府五彩城”为主题,把握邛崃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特色,立足于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以实现城市景观良性发展为目标,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新城区建设要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建设见山、见水、见森林的绿色家园。新城区力争达到40%的绿地率目标。绿化以种植高生物量的多年生乔、灌木为主,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统一规划供水、供气、供电、通讯、广播电视、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做到污染最小化,注重环境、功能和质量的统一。

邛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保护邛窑遗址、文君井、瓮亭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历史文物古迹,营造历史文化名城氛围,邛崃新城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融“生态、文化、智能”于一体,将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突出鲜明的邛崃特色。到2010年,邛崃新城将建设成为体现生态、文化、科技水乳交融,凸现现代文明风采,城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0万的现代化中等城市。4.4.2小城镇建设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编制或修订乡镇环境规划,并认真实施。同时要抓好平乐古镇争创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创建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载体,加大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化肥、农药、农膜污染和秸秆焚烧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4.4.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城镇道路、供电、通讯、防洪、供水、排水等重要基础设施,为生态城镇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文物价值资源,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恢复历史街区的原始风貌。4.4.4搞好城镇绿化,加强城镇环保建设工作

要高度重视住区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搞好点、线、面的绿化,动员全民绿化、美化,倡导单位、住户养花种草,搞好房前房后、楼台房顶以及道路、沿河、沿边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实现“城在绿中,绿在城中”。以临邛镇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精品”的原则,实施市区内道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施“一街一树、一街一景”。完成鹤鸣大道、河滨大道、西郊路的配套绿化建设工程。对重要道路开展环境整治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城市综合管理示范街。

4.4.5搞好招商引资,促进生态工业建设

借助邛崃天台风光、古丝绸驿道、革命老区的优势,搞好绿色邛崃招商宣传,招商引资,强化产业集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调整不合理布局,逐渐淘汰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产品,为城镇发展提供符合环境要求的产业支撑,形成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拉动工业化的互动机制。4.5新村扶贫及现代文明示范新村建设

邛崃市作为成都市唯一的革命老区,2001年列入四川省万村扶贫计划中新村扶贫项目的有夹关二龙村、道佐沿江村等77个山村。其中革命老区73个,临邛、卧龙4个。凡列入农村扶贫开发对象的的人均村收入要实现平均增长15%的速度。由2000年人均纯收入983元,到2007年达到2500元以上。此外,还规划在非老区镇乡再建20个“文明示范新村”,从而树立农村发展的典范,推动全市农村工作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今后几年要突出重点,实现四项目标,狠抓一个关键,发展四大产业。一个重点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老区人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四项目标是实现“路通、水清、房新、人精神”;一个关键即以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致富;四大产业是畜牧业、茶叶、蚕桑和竹业。4.5.1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

小城镇和村庄环境整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邛崃要结合新村扶贫和现代文明示范新村建设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理、村容镇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村镇)的创建工作。基本要求是:

(一)镇(乡)、村领导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环保机构和专职人员。镇(乡)村建设环保目标责任制。

(二)镇、村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国家环保局、建设部[2002]82号)文,编制环境规划,并认真实施。

(三)认真贯彻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辖区内无滥耕、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四)镇(乡)、村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村镇建设和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

(五)镇村结合部及村庄主要道路平整,两侧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露天粪坑、无污水横流现象,基本做到垃圾定点堆放,绿化美化好,有良好的感官和视觉效果。“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即无一次性餐盒、塑料包装袋、废弃农膜随意丢弃现象。严禁向公路两侧和水网倾倒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和焚烧秸秆。

(六)镇(乡)、村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4.5.2改善教学基础条件

做好教学基本条件的改造工作,包括中小学危房改造、拆迁扩建、希望学校的创建等,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使教学点做到“一无五有”,即无危房、有教室、有木质课桌凳、有旗杆、有活动场地、有厕所。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培训畜牧、农业、林业、沼气池实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户,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学到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提供优惠条件,鼓励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主持工作,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主要包括:改、新建中小学校舍34所,建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4个,实施培训9.76万人次。实施帮扶工程,通过减免学费等方式,帮助、鼓励贫困地区儿童入学。4.5.3.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

实现“路通、水清、房新、人精神”四项目标。实施先抓试点地区,再逐步推进的策略,要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修建乡村公路、饮水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交通卫生条件。主要任务有:对老区361公里的乡村公路进行改建;新建1916处微水治旱工程,新建、完善人畜饮水工程150处,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实施海拔800米以上农户搬迁工程,改善300户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改、扩建镇乡卫生院6所,建村级卫生站77个。4.5.4 组织劳务输出

邛崃市现有劳动力30.35万人,现有剩余劳动力2.5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而且贫困山区占大多数。要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力争用5—6年时间实现劳务输出2.06万人,实现户均一人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4.6发展商贸流通与饮食娱乐服务业 4.6.1建产品贸易市场和批发市场

充分发挥邛崃作为川西物资集散地,且位于成都边界,东连新津和彭山,南与眉山、蒲江、名山毗邻,西同芦山、雅安接壤,北界大邑,且位于老川藏路上的优势,建设特色商贸城镇、商贸市场,建农畜产品集散基地,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邛崃市城市规划和具体条件,建立邛崃市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建立辐射川西地区,集百货、五金、电器、食品、服装、鞋帽、家具、装璜装饰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贸易区。其中:邛崃市贸易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以配送、储运为主,集中规划了邛酒、邛茶交易,藏区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水果专业交易,建材交易,花木盆景交易等几大功能。对有污染的畜禽产品市场和客运中心等防治污染设施要与主体工程的同时设计、同时投产使用。同时,利用产品优势,搞各种产品交易会,如酒文化节、茶文化节。4.6.2 饮食娱乐服务业的环境保护

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同时也需要饮食娱乐服务业的配套支持,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新建、改建、扩建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有涉及污染项目的,应按环境保护法及有关行政法规,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影响申报登记或审批手续,实现环保“三同时”。2.饮食企业要设置收集油烟、异味的装置。燃煤锅炉必须使用型煤或其它清洁燃料,烧煤的炉灶必须配装消烟除尘器,禁止原煤散烧。

3.严格限制在无排水管网处兴办产生和排放污水的饮食服务企业。已建的应安装隔油池或采取其它处理措施,其产生和残渣、废物,不得排入下水道。4.在人口集中区内兴办娱乐场点和排放噪声的加工厂,必须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并限制夜间经营时间,达到规定的噪声标准。宾馆、饭店和商业等经营场所安装的空调器产生噪声和热污染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5、禁止在居民区内兴办产生恶臭、异味的修理业、加工业等服务企业。

主要建设规划有:1)川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占地70亩的文昌宫贸易区;3)200亩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4.7生态文化建设

邛崃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把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发掘邛崃深厚的历史底蕴,繁荣生态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树立起爱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4.7.1 开展文化交流

深入挖掘邛崃历史文化,采用多种方式表现历史文化名人如卓文君、司马相如等在邛崃的历史故事及其著名作品,举办文化艺术交流的活动,开展诗琴书画的交流,利用红军亭、长征路等,向世人展示前辈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方面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让投资者、旅游者感受邛崃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展示邛崃的历史文化。4.7.2改建、扩建或新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展示邛崃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介绍现有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以贯彻落实“蒲公英计划”和“农村文化发展纲要”为契机,在各镇乡创办儿童文化园,建各种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生态园,对青少年进行普及培训,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7.3加强环保宣传,促进公共参与

介绍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和成果,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让全民了解、参与到示范区建设中来。依托瑞云集团,加大青少年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建设力度。在向青少年传授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牢固树立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社会公德、环境法制、环境价值观念、爱国主义思想,逐步树立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生观。

在社会中开展创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庭园、绿色社区等活动,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可持续发展讲座,利用广电、报刊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宣传,建四川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开展全民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推动绿色消费。

4.7.4 在群众中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

通过体育中心和艺术馆等各类体育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和多种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和深入,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7.5为示范区建设培养技术人才

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通过组织科技大会、“绿色证书”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现代化农民教育讲师团巡回宣讲,努力培养“土秀才”、“农状元”;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联系,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交流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4.8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4.8.1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

继续抓好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以预防为主,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保工程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对25度坡以上的耕地必须退坡还林,对15~24度坡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增加森林植被。禁伐天然林,管好人工林,封山培育中幼林。购置一批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具和森林防火设备,建造一批森林保护设施,对南宝、高何、天台、水口等重点治理区内原始天然林和次生林实施保护17.21万亩,封山育林23.47万亩。利用退耕面积造林5.72万亩,荒山造林7.92万亩,合计13.64万亩,改缓坡地为梯台地2.27万亩,到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24%,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30%。4.8.2水利水保工程

邛崃地质起伏大,坡耕地多,人口密度较大,水土流失面积广,特别是夏季暴雨多,地表土壤被冲涮严重,山体易滑坡、甚至发生泥石流,全市每年流失土壤130余万吨。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耕地生产能力,而且淤塞河道、影响泄洪,缩短水利工程寿命。为了保证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增强防洪御灾能力,提高退化土地治理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结合坡耕地治理,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8.3农村新能源工程

目前农村生活用燃料主要依靠采集野生草木和秸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不利。一是大量采伐柴禾严重削弱了草木对地表土壤的庇护能力,引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二是本应还田的秸秆被燃烧后,土壤有机质长期得不到补充,烟尘也污染了环境。另外,对家庭养殖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也需要资源化处理。在农村普及使用沼气、天然气、电等新能源,可以推动上述突出问题的解决,保护环境。

新能源工程建设的任务是:在茶园、石坡、马湖等重点治理区发展沼气用户2600户,平乐、道佐、下坝等天然气主管道沿线镇乡人口集中居住区,要逐步普及使用天然气。4.8.4污染防治

实现清污分流,建邛崃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相关管网建设,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对重点工业污染源重点治理,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制度。鼓励企业达到ISO140000、ISO9000等国际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将产生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民用燃气,减少烟尘排放,推广燃气汽车,减少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

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定点倾倒,搞好垃圾的收集、储运工作,扩建垃圾处理场,对农业废物、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废物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对危险废物的妥善管理和处置,开展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环境噪声污染,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噪声防治管理办法,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实行噪声分类管理,确保各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通过培育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示范户,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4.8.5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和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以天台山景区为重点,搞好珍稀植物、动物的保护工作。对珍稀植物实行挂牌保护,在天台山风景区划定珍贵保护动物管理区,在社会中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特别在每年4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搞好各类活动,宣传野生动物和环境的保护。5.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以群众参与为基础,领导决策作为基本保障,以高新科技和人才为助推器等各方面的配合,以保证规划的各项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得以贯彻实施,达到预定目标。5.1 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5.1.1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参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生态示范区建设应该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五”经济的发展计划同步进行,建立正常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把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国民经济的指标中,参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并安排专项资金。增强示范区建设宏观指导与组织实施能力和各部门配套服务能力,健全财政金融、公交通讯、科技教育等服务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利益关系,搞好协调统一,为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来源、建设方向、基础装备能力、发展速度、信息传递以及群众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提供保障。5.1.2采用积极的政策引导

(1)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条件下,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对承包标的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保障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

(2)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特别对荒山荒地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申请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恢复林草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3)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5.1.3建立社会共同参与机制

生态示范区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由政府总体规划,地方各级部门实施具体操作,同时要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使个人、社会团体及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为生态建设做贡献,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5.1.4 生态工程项目纳入地方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计划

示范区生态建设是一种地方为主的政府行为,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工程纳入地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与地方基础建设相结合,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以保障。5.2 加强对生态示范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5.2.1 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领导

生态示范区建设成立领导机构,由三套领导班子组成: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第一套班子,督促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和阶段性任务的完成;由建设、农业、计经、旅游、扶贫办、畜牧、水电、国土、交通、财政等部门领导的第二套班子,积极配合由环保作为牵头单位的第三套班子工作的正常开展。领导机构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环保局,落实办公经费。其主要职责是:(1)全面负责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实施协调及组织工作;

(2)颁布示范区建设计划,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检查、监督、考核生态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3)组织、落实、管理生态建设项目资金;(4)负责示范区建设的人才培训和经验技术交流;

(5)整理、收集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各项资料,建立示范区建设档案。5.2.2 成立专家工作组

专家工作组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顾问班子,由中科院、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有关生态、环保、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专家组在市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其具体任务是:

(1)负责评审论证本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项目;(2)负责指导实施生态建设中的有关问题;(3)参与生态建设的技术和政策研究;

(4)负责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人才培训、日常咨询工作;(5)参与生态示范区的检查、验收。5.2.3抓好部门协调,实行政府目标责任制

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成效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把生态示范区规划的建设任务列入政府一级网络目标,分解到各行各业,使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与各行业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示范区建设成为单位、部门制定计划、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内容。主要领导要经常抓,分管领导亲自抓,项目实施和推广机构直接抓,各级政府要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支持生态建设。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绩要作为政府领导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干部任免和晋升的条件之一。

5.2.4 加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

生态示范区建设还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加建设项目规划和实施的透明度,确保示范区规划内容顺利进行。

5.3 加强科技开发与管理,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3.1加强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省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了解最新信息和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农业科技成果,因地制宜,进行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5.3.2增加科技投入

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生态建设技术要素的比重。提高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到2005年,要让全市农机服务站达90%。同时,要提高在食品饮料、天然气化工等领域的科研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完善科技试验示范体系和技术市场建设,到2005年,要争取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5.3.3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使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制定和争取优惠政策,扶植培育新的发展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5.4 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

5.4.1 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支持。邛崃境内河流位于三峡库区上游,搞好邛崃市生态建设项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的投入。5.4.2 地方财政也要增加对生态建设的投入,给予生态示范区建设以资金扶持。要保障环境保护投资的及时到位,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安居乐业。5.4.3 继续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和多方互助”的方法,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农民群众投工投劳。采用合资合作、独资、BOT、BTO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与经营。

5.4.4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吸引海外财团对邛崃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争取国外资金。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势,积极宣传邛崃,利用优势项目,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另外,还要争取世界银行、世界环保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贷款和赠款,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搞好生态建设服务。

5.5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5.5.1 控制人口规模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

邛崃1999年末总人口为64.09万人,到“十五”末,总人口控制在65.2万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5%以上。5.5.2 提高人口素质

(1)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育实践能力,提高后备人才的素质。重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科学技术水平。(2)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育。结合生态工程项目的进行,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提高国民的知识、技能和科技水平,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利用各种有效宣传途径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以广播、电视、报纸等公众广泛接触的手段、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电局、报社等新闻媒体要设立“邛崃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宣传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形成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舆论氛围。

有计划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各种技术知识、环保知识讲座,为生产中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咨询。特别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在学校中开设环保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各类有益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提高决策层的环境意识,更新决策层的观念,使之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5.6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增强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5.6.1 加强执法力度

生态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管理作用,实施生态和自然保护。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污染严重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要执行关、停、并、转、迁。5.6.2 健全环境管理法制

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时,把资源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制订一系列具体的、合乎实际的环保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扩建和新建、改建、技改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做到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在农村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加强对农业的污染防治,种植业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牛、羊、土鸡等农副产品时注意综合利用,把污染排放量减少到最低。5.6.3加强与省内外生态示范区经验交流

与省内外示范区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和考察,互相学习,互为补充,确保生态示范区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5.6.4 强化各级行政领导的环保责任制形式

实行市长负责制,把环保任务层层落实到各政府部门,强化各部门的环保责任制;在乡镇一级设立环保管理员,落实市环保执法机构的自主权。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补偿等行政措施。5.6.5 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建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信息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对示范区生态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发展规律,预测发展趋势,及时改进和调整宏观调控措施,强化监督和管理手段,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政策发展动态,寻求一种最佳发展模式。

6.项目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6.1 经费概算

根据生态示范市建设目标及重点展示领域的要求,本规划拟建生态项目20个,预计项目全部实施需要投资资金约31.55亿元。6.2 资金来源

6.2.1有效利用环保资金

搞好生态建设,要有效利用邛崃市的环境保护投资。首先要保障环保资金及时到位,还要坚持环保资金专项专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另外,还要有效利用排污收费、环保补助等用于生态示范区建设。估计有约1亿元可用于示范区建设。6.2.2 争取国家及省、市的资金投入

以生态建设为旗帜,搞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提高人居条件,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要优先发展环保的原则。邛崃位于三峡库区上游,搞好邛崃示范区生态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和贷款的支持,预计由此渠道可筹集资金约4-5亿元。6.2.3 扩大招商引资

除了依靠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吸收企业、集体、个人投资,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农民群众投工投劳,采用合资合作、独资、BOT、BTO、租赁、参股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与经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投入和收益挂钩机制,运用必要的市场经济激励手段,吸引区域内外企业投资生态建设项目。对于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生态项目,还可通过银行贷款大大拓展资金渠道,预计由此方式可筹集资金约10亿元。6.2.5争取国外环保资金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争取国际上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贷款和赠款,扩大渠道筹集资金,为搞好生态建设服务。另外,还可利用开发直接见经济效益的项目,扩大宣传,吸引海外财团对邛崃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预计由此方式可筹集资金1-2亿元。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邛崃自筹资金与搞好示范区建设所需资金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扩大宣传力度,招商引资,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争取国内外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在资金不能一步到位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可考虑采用滚动开发的方式来建各生态项目,即先建效益高、资金回笼快的项目,用赢利来建其余的生态项目。6.3 效益分析

生态农业的各项建设,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农业产出,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跳出了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开始科学地构建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支持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五专带农户”、“科技示范基地带农户”、“责任部门示范基地带农户”、“干部示范基地带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加速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得到逐步调整,以邛酒为支柱的工业企业,逐渐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品牌效应观念引入企业管理中,以市场为导向,带动了生物医药、天然气化工的发展,并且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不仅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同时适应了邛崃中等城市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临邛古文化,展示了青山绿水、文明进步的新邛崃。到2005年末,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08亿元,年平均递增12%,人均GDP达到16600元。6.3.1 经济效益

(1)生态农业的实施,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一种、二养、三加工”,搞农工商综合经营,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富余劳动力,使物质在系统内多次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不但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还节约了大量农业投资。商品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基地、优质茶叶基地、三木药材、优质畜禽养殖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食品,还将增加近8000-10000万的年收入。

(2)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农业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使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产量逐年增加。种植的大面积的林木除了起到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十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林业总产值年均增加8200万元。(3)企业逐渐接受绿色环保的管理理念,更加注意产品的品牌效应,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增加。生态工业的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并逐渐加大了企业之间的联系,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的产品研发和推广策略越来越适应市场,急功近利现象逐渐减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项目的实施壮大了以邛酒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带动了医药、天然气化工两个支柱产业,积极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随着生态旅游建设和旅游宣传的加大,加上群众经济生活的改善,到2005年,预计游客数可达200万人次以上,旅游产业占全市GDP的7-8%,到2010年,年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旅游产业占全市GDP的9-10%。

(5)城市污水处理厂修建,将有效减少水质污染,减少自来水运行费用,使工农业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城乡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将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危害,减少资源浪费,并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6.3.2 生态环境效益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将使该地区内的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且优化其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使其相互协调,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1)结合退耕还林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绿化荒山荒地,使森林覆盖率在2005年达到24%,2010年达到30%,既起到涵养水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成为成都市可靠的生态屏障,又增强了农业产出和效益,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农村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得到提高。预计到2005年,水稻、油菜优质品率达到80%以上,蚕桑茧、中药材优质率超过90%。

(2)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实施使生产布局更加合理,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多业并举,协调发展,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减少,优质有机肥生产量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土壤养分还原率不断提高,逐渐恢复生产的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生态城镇建设促进了城市绿化、美化建设,生态住宅区建设让环境清洁优美,人民生活环境条件舒适。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的产生。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修建,将对水污染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产生很大作用。

(4)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各种珍稀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存环境得以维持,同时又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旅游景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6.3.3 社会效益

(1)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增加了农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科学种田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农民所接受。生态农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农业产品,丰富了市场,促进了蔬菜、水果、茶叶、畜牧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和发展;

(2)邛崃市新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与城市的功能配置,并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发挥了县城的中心辐射作用,促进邛崃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促进城乡交流,形成城乡一体、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3)公共参与

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宣传,使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来,群策群力,为邛崃全方位发展出谋划策。

(4)医疗卫生事业、精神文明建设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崇尚科学、追求学识的观念深入民心,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文化质量、生活情趣,越来越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衡量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包括: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生活方便、文化丰富健康、医疗保险系统健全、教育普及并具有相当水平、生态平衡、环境洁净优美等多方面。邛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已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只要将规划的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加强组织管理,到2005年能够达到实施目标中的各项指标,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7.1协调发展分析

判断社会、经济、环境各体系内部的指标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适宜于采用遗传算法得出分类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将确定分析和不确定分析相结合,再分别采用对比加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每类中的单项指标的发展指数和分类综合分指数加权,得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公式。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的一种全局优化搜索法,特别使适用于公式中参数的优化。GA优化求解问题包括: 1)对给定的优化问题,设立目标函数; 2)设置被估参数变化区间; 3)对被估参数进行二进制编码; 4)随机产生初始种群;

5)计算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并进行评价; 6)被估参数父代个体的交叉; 7)被估参数子代个体的突变;

8)反复迭代,直到满足特定指标或一定遗传代数停止;

以邛崃市2000年、2005年作为研究对象,共选择社会、经济、环境27个评价指标。7.1.1 分类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和综合分指数 1)单项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

社会、经济发展一般经历缓慢、快速和饱和3个阶段;而环境保护指标从低到高变化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也由较弱、迅速增强和趋于饱和的类似情况。因此,描述社会、经济和环境各类单项指标的发展程度,均可采用S型生长曲线指数公式来表示: PIj =(1)

式中:xj为j指标值;aj、bj为与指标特性有关的待估参数。

若对每类中的各项指标的单位,分别选取适当的aj因子进行扩大或缩小规范处理,使规范处理后因同级标准的各指标的数值差异不大(一般不超过1个数量级),则可用GA将指数公式中不同指标的参数优化成公共值a、b,从而指数公式可表示为: PI=(2)2)广义对比加权协调发展综合分指数

将分类的单项指标发展指数用广义对比加权协调发展综合分指数表示,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PI(B)=(3)

式中:PIj为由式(1)计算中的j指标的发展指数;Wj为j指标的广义对比归一化权值;n为每类中的指标数目。考虑到将单项发展指数综合成综合分指数时,应适当增强指数PIj较小的指标的作用,宜适当削弱PIj较大的指标的作用,宜采用指数所属等级对比加权公式计算权值: Wj’ =(4)指数PIj与uj的映射关系式如下: uj =uk +(u k+1 — uk)(5)

式中:PIk和uk分别为k级标准的发展指数和相应的映射值。

对划分为3级标准,当PIj分别属于I、II、III级时,分别取uj 为0.3,0.5和0.7;当超过III级取0.9。代入式(3),计算出 Wj’ 分别为0.3873,0.5,0.6127和0.7764。求出Wj’后还需归一化为Wj。

3)层次分析加权和可协调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对重要性,根据AHP判别原则,通过每2类之间的重要性程度比较,组成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的主特征值相应的主特征矢量元素的大小作为各类权值WC PI(C),从而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PI =(6)

根据邛崃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各项指标的规范化后的数值及指标规范化后的3级分级标准值如下表所示。各类目标函数均构造为: min f(x)=(7)

式中:PIkj为由式(2)计算得到的j指标的k级标准的发展指数值; PIk为由式:

PIk=I0(I9 / I0)i/9(8)

计算的k级目标值,其中,I0=0.01 , I9=0.99。当i=4,6,8时,得到3级标准相应的目标值分别为 PI1 = 0.077,PI 2 = 0.214,PI3 = 0.594。

分别将表中的各类指标的分级标准值和目标值代入式(2)和(7),用GA优化得出3级标准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分类单项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分别为: PIj(C1)= PIj(C2)=

PIj(C3)=(9)

用AHP法对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构成判断矩阵: C1 C2 C3 R =(10)

采用几何均值法,得出3类之间相对重要性的归一化权值为 WC = 0.3019 , WC = 0.3323 WC =0.3658 根据式(3)~(6)和式(9)计算出分类指标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7.1.2 结果分析

邛崃市2000年综合协调指数为0.2038,属于弱持续发展。各分类综合分指数只有社会子系统值最高,经济、环境保护子系统较弱。表明从整体上讲,同示范区标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按照2005年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发展状况,得出综合协调指数为0.2822,属于基本可持续发展。各分类综合分指数值都较2000年有稳定提高,表明从整体上讲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7.2 可持续发展分析

到2005年,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等各方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邛崃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呈稳定、协调发展趋势,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7.2.1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全面进步

到2005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观念逐渐推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普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初步建成社会化、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体系。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全市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05年末达到30%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和设施,城镇职工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各种益智益趣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安居乐业。区域内人民的文素质普遍提高,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7.2.2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能保持社会、环境、经济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保持适当发展规模速度的平衡,使资源和经济条件充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邛崃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生态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生态工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工业经济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增加。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4.44亿元,人均达到6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85元;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56.7亿元,人均达到88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0 元,到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08亿元,人均达到16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86元。7.2.3环境功能逐渐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日处理5万吨的城市生活污水厂建成,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河流达到国家II类水域要求,清洁能源逐渐在全市得到推广,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小城镇试点镇乡实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一些主要水利水保工程建成,抗灾防灾能力加强,化肥的使用逐渐减少,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的使用量相对增加,使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减少,土地退化和土地侵蚀问题将有效缓解,并逐步进入生态的良性循环中。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滩涂利用,荒山荒坡、河滩治理的生态效益渐出成效,林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篇: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6:16 作者:洛桑·灵智多杰

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脆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条重要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的发源地,长江主要支流岷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面积4.4万多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0%;平均海拔高达3000米,是高寒低温、阴湿多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多的大陆性气候地区,也是江河源生态环境脆弱区。州内地广人稀,天然草地、森林、湿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达47.55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8%。其生态变化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产生跨区域的重大影响,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其中,黄河在州内玛曲县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被誉为“黄河蓄水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多和草原过牧超载、乱采滥挖等掠夺式生产,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目前,全州已有90%左右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20世纪四五十年代风吹草动、牛羊肥美、没有一点沙化的玛曲县草场平均沙化率达21.8%;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的48%下降到目前的19.85%;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80年代初仅为0.8万平方公里,现在已达到1.18万平方公里;黄河干流年平均流量20世纪70年代是472.6立方米每秒,2000年降到303.0立方米每秒。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加剧了该州高原气候的干旱、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近年来黄河在玛曲县的水源补给量减少15%左右、长江上游支流白龙江流量下降20.6%、黄河支流洮河流量下降14.7%、大夏河流量下降31.6%,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草地、森林、湿地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容易引发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和河口断流。这种严峻的生态状况,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

令人欣慰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将生态保护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我们根据甘南州的实际,认真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出路。该州地处藏汉民族交流的前沿地带,具有衔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境内资源丰富,交通又较其他藏区便利;经过建国5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现实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积累了一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甘南州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以保护江河源区的生态平衡,对周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这是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关键。2004年,甘南州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7.8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1.64%,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0.54%。很明显,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地区,农牧业贡献率偏低,二、三产业也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牧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要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经济的突破口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甘南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是要从全州、全省和临近省份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利用当地资源,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及时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和自我平衡的思想模式,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资源优化配置,打造特色产业体系。要立足于草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州情,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牧区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向农牧林业生产的深度发展,打好绿色牌、特色牌,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优化农牧林业布局,全面提升农牧林产品的质量。加快草业发展,建立草地培育体系。通过恢复更新天然草地,培育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立饲草料储备基地;发展现代化草产品加工业,包括干草加工、草粉、草块、草颗粒加工和青贮及半干贮、秸秆氨化等,实现草业产业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及其加工业,通过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集中连片搞育肥,建设牛羊肉、鲜奶、绒毛、育肥等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牦牛、藏羊、鹿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业,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走以科学饲养、市场化取向、集约化经营为主的舍饲路子,改变靠天养畜、借场放牧的传统做法。改造、兴建和引进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同农牧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产业化结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促进城乡联动、工牧对接,推动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扩大报酬率高、效益好的优质牲畜品种的养殖,实现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优势互补与快速发展。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合理利用草地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逐步把甘南草原建成我国西部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要正确处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牲畜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通过封护、保护现有天然林的生长条件、物种资源,使残次林尽快恢复成林。全力管护、经营好现有的天然林,以天然林资源为核心的甘南原始森林肩负着促进本州可持续发展乃至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使命。作为经济有效的营林策略和手段,实施封山育林有助于尽快恢复和扩大本区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能。应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建设,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培植和适度发展以食用山珍、野生药用资源等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林副产业以及森林旅游业。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种植条件较好的农业区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油料、药材、蔬菜和优质牧草的种植比重。切实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加快农牧村人畜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

甘南州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工业经济的振兴来带动。应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采金业、金银首饰加工业及建材业。黄金开采应加强管理、提高采选的技术含量,以减轻采选业造成环境破坏。对一些效益低而对草原破坏大的采矿业要限制发展。优先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水电、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优势矿产品开发等先导产业。甘南州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可利用量21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6.566万千瓦,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优势还不明显,应进行一江三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加快水电开发的步伐。利用现代先进的光热、光电转换技术,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大力推广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光伏电源、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温室,进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太阳能开发产业。加快中藏药新产品的开发及研制,做大做强藏医药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高原特色资源加工业以及矿泉水、植物保健饮料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系列饮料产业。加快新技术产品开发,开发血清蛋白等生化制品及食用干酪素等产品,采用多种形式,同境外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新的生物、生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甘南州宗教文化浓郁、自然风光奇异、民俗风情独特,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应积极开发民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以甘南州丰富的牛羊骨角、树根、林区剩余物、洮砚石等为原料,发展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旅游纪念品;积极引导鼓励不同经济形式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组建旅游开发服务集团公司,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搞好商贸流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各县(市)城以及区位、交通、物产等条件优越的乡镇为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规模不等、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专业化市场和商业网点,鼓励发展适应牧区生活方式的“流动商店”,加强城乡交流和商品交换,盘活牧区商贸流通;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运输业的发展,为城乡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为产业转换、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构建支撑生态经济的骨干体系。甘南州各个县域都有不同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要认真加以分析,充分挖掘利用,科学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一是构建自然资源梯次转化的支撑点。甘南州具有水力、旅游、矿产、畜牧、山药及山野珍品等五大资源优势,关键是把资源优势经过复合式梯次转化,变成经济优势。二是构建农牧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走向。要在完善和实施农牧优势互补试点工作基础上,确立龙头企业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中的先导地位,重点扶助华羚、首曲、草原兴发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大农业发展体系。三是构建生态型工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工业发展了,才能反哺农业,繁荣第三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传统农业主导向新型工业主导转变的过程。要坚持走“夯实基础、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提升质量”的工业发展之路,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市,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传统农牧业比重大的县市,要积极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四是构建生态经济市场体系的支撑点。市场体系不完善是制约甘南州经济发展的又一痼疾。要构筑以县城、建制镇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培育粮食、蔬菜、禽畜、物资的物流市场以及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产权交易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建设要依照与地方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强市场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构建特色市场与特色经济相互促进、联动的产销一体化格局。五是构建生态经济骨干基地支撑点。甘南州经济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有一批龙头集镇和经济强村来引领和拉动。要按照经济关联程度、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大小以及现有产业规模等实际情况,对经济强镇和经济强村进行经济功能规划与定位,予以重点扶植。通过它们带动周边村户,形成某种特色产业规模经济小区,进而形成若干经济发展的骨干基地。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民资民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发展生态经济的增长点。民营经济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类型,民营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之一。要出台鼓励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引导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进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型、规模化、公司化的水电业、畜牧业和种养业。甘南州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质量差、污染重、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跟不上等问题。要把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为其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建立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失误。同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纳税意识和法纪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以鼓励民营经济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机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把牧民定居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牧民定居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要制定牧民定居、生态移民住房、牲畜暖棚建设资金的倾斜政策;建立饲草料基地,解决牧民定居后的生产自给问题;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牧区的实用增产技术示范推广和普及力度,为舍饲圈养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这些措施,把牧民定居、生态移民的产业选择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牧民定居的进程,建设生态小城镇。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政策和资金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诸系统的协调,同时不断地进行内部与外部的变革,以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和有序。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健全环境与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发展与市场机制、就业环境与城镇建设、技术与信息、制度与法律等支持系统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快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甘南州是欠发达地区,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最大障碍是思想障碍。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干部职工,要彻底解放思想,用科技知识武装农牧民,转变当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体力量,要唤起广大农牧民的主体意识,把建设美好家园和自己健康富裕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公民义务,切实从“靠山吃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中走出来,人人都来保护生态环境,人人都来发展商品经济,做生态保护、市场经济的主人。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常委)

第四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严格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制度。

(三)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大幅降低能耗、碳排放、地耗和水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守耕地、水资源,以及林草、湿地、河湖等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全面加强节能管理,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节水改造,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的绿色矿

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扩大森林、草原、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培育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好生态文化与地区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七)创新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统计、监测、标准、执法等基础能力建设。申报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调整和增加体现地方特色的发展任务,作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

四、组织实施

(一)申报条件。

1.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重在文明建设,建立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2.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具备一定先行示范的基础。鼓励与现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生态文明相关试点示范相结合。

3.“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资源环境类约束性目标,“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和进度目标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4.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并具有示范作用。

5.申报地区不局限于辖区范围大小,工作要有特色、亮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二)审核批准。

省、市、区、县自愿申报,有关地区也可按流域、区域等联合申报,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行政区域申报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其下辖地区不再申报。

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根据申报条件、建设目标体系(见附表)等对申报地区进行初步审查,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在对通过评审的地区进行公示基础上,批复《实施方案》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方案实施。

先行示范地区要对批复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完善深化,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要加强对建设地区工作的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央财政按照现有各项有关政策优先予以支持。

(四)考核评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先行示范区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建设期满后开展验收考核,验收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建设资格。验收考核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另行制定。

(五)总结推广。

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凝练有效模式,树立先进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第五篇:规划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

规划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

10月10日,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在西安市召开,西安、渭南、宝鸡、汉中、商洛、广元等11个

秦巴区域城市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城际合作交

流等议题建言献策。

秦岭东西绵延千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河南、湖北6个省市共97个市、县、区

。本届论坛由西安市政府、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主办,论坛以“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秦巴区域各城市在大秦岭生态环境保

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商秦巴区域发展大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秦岭生态保护应树立“一盘棋”意识

在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上,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表示,重塑大秦岭尊严已成为秦巴人民的共同

梦想,以大秦岭为代表的秦巴区域,具有“地理空间庞大、人文精神伟大、生态地位重大、发

展潜力巨大”等四大特征。十三朝古都长安便是秦岭恩泽的完美体现,秦岭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了瑰丽耀眼的华夏文明,守护了万千生灵的繁衍生息。他说,凡是以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一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

“一盘棋”的意识,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区域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方净土。

解决大秦岭问题更要立足长远

钱引安说,秦岭西安段是构成大秦岭的一部分,而自然的力量是超越

行政划分的,要保护好大

秦岭,还需各方联手,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面的“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

划”。要解决大秦岭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超前研究,超前谋划,使大秦岭的生态环境保

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已先后制定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北麓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秦岭北麓旅游发展规划》等多部规划,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并配合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执行框架,确保严格按照规划做好保护与利用。

保护大秦岭区内各市携手谋求共同发展

广元市副市长张云华建议,努力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大秦岭区内各市应该谋求共同发

展、建立协作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区内各市应加强发展规划衔接,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积极谋求区内各市在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秦巴山区休闲旅游度假景区等的联合开发、整体打

造和协同发展,塑造区域旅游黄金线路,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流,打造旅游整体形象。

同时,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载江城美景总是春——嘉荫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纪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城美景总是春——嘉荫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纪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及下一步打算做一简要汇报。一、2017年主要工作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习总书记对x工......

    2.07青白江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

    2.一般项目 2.7青白江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 2.7.1项目名称 青白江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 2.7.2项目申报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申报单位: 青白江区水务局 申报单位负责人:......

    国家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示范区

    国家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化示范区 1996年,普洱市时木茶厂的茶叶科技人员肖时英(研究员)和张木兰(高级农艺师)在垦建新茶园时,针对现在普遍存在的云南大叶种茶树进行平行修剪形成......

    加强涉农领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5篇模版]

    加强涉农领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张华贤(代表民革宿迁市委)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宿迁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成败在农村。建议:一要持续建设一批宿迁式的特色美丽......

    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思路

    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 过去的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市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一年,一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

    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

    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 发布日期:2016-06-07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号:[ 大中小 ] (2016年4月28日湖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6......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现实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现实途径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

    县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坚持绿色发展 加快战略转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生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区作为**工业重镇**市的主城区所在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直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