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题报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_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_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__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个人金融业务就是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术及广泛的信息资源等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需求,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除提供一般性信息咨询外,还利用储蓄、融资、银行卡、个人支票、保管箱、保险、证券、外汇、基金、债券等各种理财工具,提出合适的理财方案,指导客户如何安排收入和支出,通过个人资产的最佳配置,以实现个人理想和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得深入发展,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中外银行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竞争已经开始,国内银行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考验。个人金融业务具有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很多大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及利润增长点。据有关资料统计,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已占国外银行总收入3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达到全部收入的70%。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2007—2009年间,美国的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从国内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挑战,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随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纷纷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个人金融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第二十一世纪,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速度增快,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居民的资产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居民目前拥有约35万亿元人民币的财产,年平均增长率在16%以上。随着财富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个人资产管理需求的增加,并开始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根据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74%人对个人金融服务感兴趣,41%的人表示对个人理财的需要。上述数字显示,个人金融管理业务的时代已经到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仍然突出。
由于受到国际次贷危机影响与国内市场环境、银行外部环境发展滞后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且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更加完善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分析入手,对照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经验,提出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 业务的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从个人金融业务的基本理论与所面临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进行探究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局限与不足,分析为何出现这些制约因素,然后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
本文要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从银行面临的外部条件跟自身发展条件出发,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尝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从现状到趋势,从问题到对策,并积极参照经济学、金融学、营销学的理论系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以及与国外商业银行同类业务的差距,剖析个人金融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深层次的原因,着重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可考虑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文章更清晰明了。在论述本文的内容时,遵循(陈述现状一发现问题一找出原因一提出措施)的严密逻辑进行,使文章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至达到本文的研究目标。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本文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安排进度。
初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19-20周选取论文题目
2013年寒假期间搜查该论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完成开题报告。
中期: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1-4周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5-8周修改论文
后期: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9周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徐进前.《金融创新》[M].上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蔡建宁.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金融,2005.[4]张莉莎,聂露,汤翔.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9.[5]成正邦.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l.金融与经济,1999.[6]谢芸.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7] 任碧云.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J].金融研究,2001-7.
[8] 刘玉华.个人金融服务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李恒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3.[10] 王方华.金融营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第二篇: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开题报告
【论文题】关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探讨
【摘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国民金融投资知识匮乏、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客户经理销售水平不统一、对客户资料掌握情况不明晰,银行缺乏联动销售机制等问题;同时也面临金融业产品无专利可言、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同业竞争压力颇大,个人业务受国际市场局面和国家政策调控的双重影响,业务发展不可控。我国应法制化理财市场,提高业内公务人员业务素养,健全产品创新机制,加强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普及。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产品创新
【内容】
一、个人业务的基本概念
1个人业务的定义
2个人业务分类
2.1个人理财业务
2.2个人贷款业务
3个人业务的对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的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历程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现状
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前景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者缺乏理财意识
2专业人才匮乏
3理财环境缺少法律保障
4银行缺乏联动的销售机制
5产品创新机制不健全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对策
1健全相关法制建设
2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3加强全民投资理财意识
五、结束
【参考文献】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意义
在存贷款利差不断减少和资本监管不断加强的今天,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对于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稳定的、低风险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银行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金融监管不断加强,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传统业务的收益减少而风险增大。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由于中间业务基本上无需动用或较少动用银行的自有资本和营运资本,中间业务一方面可以不动用银行资产,不增加银行的负债,减轻增资压力,避免资本充足率的限制,甚至放慢银行资产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的手续费收入,成为商业银行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
发展中间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和不良负债比例的增高,不断增长的坏账与亏损,使商业银行不得不缩小风险资产的规模,扩大发展风险较小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相对而言,中间业务主要是接受客户的委托,以中介入的身份进行的代理业务,其风险主要由委托人来承担,自身的安全性较好.同时,范围效率还可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能力。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为金融产品开发和业务市场开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使其能及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调节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了其识别,抵御和处置风险的能力。
(二)发展中间业务有助于稳固并带动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能为客户提供的利率弹性较小,银行间传统业务的服务内容和水平也没有明显差距。与此同时,现代经济中,人们不仅要求银行提供存贷服务,而且要求银行为其提供保管财务、理财、预算收支、计算税收等服务;要求银行提供信用卡、资产评估、工程审价服务;要求银行代客买卖证券、外汇、黄金、代理客户安排旅游、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分期付款等等。一家银行如果不能适应与反映客户的要求,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就有可能失去优质客户。相反,一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越多,就越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利于维护与客户建立的各种业务联系,有利于稳定并促进原有的传统存贷业务的发展.因此,开拓中间业务,服务客户,联系客户、吸引客户,可以对银行的传统业务起到稳定与促进的作用。例如,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兼并、收购过程,不仅可以获得手续费收入,而且向企业提供资产重组所需的资金也可以拓展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某些中间业务或许业务量不大,盈利并不高,但其社会效益却不可估量。办理中问业务,服务社会,实际上是在塑造自己的市场形象,体现银行的社会责任,说明银行不是单单强调其盈利目的,发展中间业务不但要看一时的经济效益,还
要看它产生的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因此,人们将中间业务的这种作用称为“一石二鸟”,甚至“一石三鸟”。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竞争力需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与各国间的贸易联系也迸一步加强,参与国际资本流动也随之扩大和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活动也进一步活跃。同时,由于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正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外资银行在迸入中国后,由于网点、人才等因素限制,外资银行的存贷业务将不会有很大发展,而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占据明显优势,在业务经验、产品技术及营销手段方面尤为突出,因此岿然会把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银行卡等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进军我国金融市场的切入点,逐步扩大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这势必会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对于在技术、人才、经验等各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尽快提高认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策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增强实力,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取得 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金融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央行连续数次降息,存贷利率差逐步缩小,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加快发中间业务的举措。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已初步形成9大门类,260多个品种。涵盖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担保、承诺、基金托管、交易、咨询顾问及中间业务类别,横跨产品市场、劳务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基本形成了品种较为丰富、体系较为完善、服务功能综合,融一般性劳务服务和专业理财服务、柜面服务和自助服务于一体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呈爆炸式上涨。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平均增长122%,远高于200670%的平均增幅,其中工行2007年中间业务净收入达327.5亿元,在所有银行中独占鳌头。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增幅在较大的历史基数上均实现了翻番的优良成绩,展现出很强的竞争实力。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14家上市商业银行共实现非利息收入1977.48亿元,比上年增加707.84亿元,增长率达55.75%;非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为17.53%,比上年提高了3.58个百分点。2010年的数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晚和发展程度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虽然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增加,市场有所扩大,但与国外同业相比仍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偏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0%,远低于美国和欧洲,与亚洲较发达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美国大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为39.67%、小银行为22.29%;新加坡银行为36.9%;香港银行为22%;花旗银行为50.4%。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如果就单个银行比较而言,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差距就更大。目前商业银
行开展中间业务主要依托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很少利用银行的信誉、技术、人才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 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真正成为银行业的一项主要业务。
(三)中间业务的法律规范和市场监管缺乏
在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历来被视为中介收费“零风险”业务的代名词。无论从银行层面还是从监管层面,对中间业务都缺乏有力的监管和规范,金融立法更是明显滞后,目前我国仍未出台一部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专门法规,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仅依据监管部门的一些暂行规定。然而,事实上中间业务的风险普遍存在于法律、操作、市场等各方面,稍有不慎银行就会蒙受现实的损失。
(四)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收费混乱
当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在观念、体制和定价模式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不同的中间业务品种定价收费情况不一。有的产品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如人民币结算业务费率;有的由商业银行自行定价,如国际结算费率;有的则按照业务协议收费,如大部分代理业务。由于一些中间业务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少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份额的手段,以至于在竞争和经营实践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等恶性竞争方面。
(五)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
中间业务属于银行高级服务的层面,要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就必须改善经营观念,创新产品,拓展营销途径。而开展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且知识面广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精通银行业务,还要懂得证券、保险、信托、法律、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尤其是在咨询、投行、资产管理业务等创新领域,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显得更加重要。而目前我国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大多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柜台人员,他们还不具备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能够真正从事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服务层次高的中间业务人才十分匮乏,这就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阻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尽快培养和储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间业务人才队伍,十分必要。
(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项目少和服务质量低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从规模上、效益上,还是从社会影响上都不足以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中间业务的发展相对落后:一是开办的中间业务的服务项目种类少、范围窄。目前,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趋同,特色产品少,许多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大多局限于办理一些传统的代理业务,主要有代发工资、代理兑付、代理收付、代理买卖等。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而在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则还比较欠缺,暴露出商业银行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二是服务质量差、效益低,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没有把一卡通、微机联网、高新技术用于银行的潜在优势发挥,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优秀代理品种,浪费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质服务形成极大的反差,而且同自身综合业务的发展也不相匹配。
(七)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表现为银行、证券、保险并驾齐驱,互不参与。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在促进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方面起到一定有利作用,但同时却造成了我国银行业缺乏竞争压力的局面。分业经营下银行、保险、证券各司其职,银行从事存贷款业务,其他非银行机构无权涉足,银行感受不到
来自其他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分业经营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制约了中间业务开拓的空间。而在实施混业经营的国家,商业银行可以融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机构于一体,商业银行可以承销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务,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比重最大的就是投资业务、保险业务。由于缺少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发展中间业务动力。
(八)中间业务存在运作不规范及发展不平衡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存在缺乏对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的专门机构,并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多数商业银行在运作中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在业务的管理模式上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国内各家银行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银行、中等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较快,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这将不利于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一)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开发新品种,做好市场营销
第一,商业银行各基层行应组织相关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层次的客户群对中间业务的需求,掌握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及研究中间业务的未来走向,以实用和效率为目标,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第二,各基层行应选派中间业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经理到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去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带回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信息,同时结合我国国内市场的自身特点,提升现有的业务产品层次,完善服务质量,开发出适合我国市场需求、有广阔销路前景的中间业务产品。第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客户分为不同层次群体,针对每一层次的客户,从客户的立场出发提供不同的业务和理财产品,如,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和分级管理模式,通过对客户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把客户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高端客户,由客户经理负责,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资产管理等服务;对于中端客户,由专家帮助其理财出谋划策,提供大众化服务;对于低端客户,尽量利用电子设备、自助设备,不占用人工,提供便民服务。第四,每一家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和品种不应单纯求大求全,而应追求自己的业务特色,追求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质量,通过差别化竞争,在客户群中形成坚实的品牌基础和信誉基础。
(二)制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第一,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中间业务收费行为。对收费项目、收费方式及收费标准等相关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以便各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遵守执行,有利于社会公众及金融监管部门对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第二,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提升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
中间业务的经济效益性,中间业务这块蛋糕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不仅是有利可图,而且有很大利润空间。第三,转变长期以来客户心中银行中间业务不收费或少收费的习惯思维。改变以往各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和存款竞相降低中间业务收费或免费的做法,使客户在面对中间业务缴费问题上无“便宜”可占,避免银行间恶性竞争,打破“收费难”的僵局。第四,制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时,依据国家定价准则,参考国外银行同等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水平,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结合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刚刚起步的特殊条件,兼顾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制定适中的价格。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法定税金和适当利润,并考虑客户承受能力的定价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客户、不同性质的业务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三)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过渡,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可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共享网络资源与客户资源,通过日常多种业务的相互代理、逐渐渗透,将开发出具有更好的中间业务。这对中间业务产品种类的推陈出新,加深产品技术内涵及提升业务层次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加强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和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可丰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更好地满足社会上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其中第七条指出,商业银行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批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代理证券业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说明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正在逐步放宽对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限制,为混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四)培养中间业务人才,加强技术支持力度
中间业务需要一批既懂得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首先,商业银行应引进一批懂得金融、法律、计算机、财务税收、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其次,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理论研讨和业务操作培训。在对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外同业的交流, 使员工了解国际金融业最新动态。同时,要注重对中间业务的开发、操作、管理、营销各个环节人员的全方位培养,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中间业务产品价值得以体现,银行经营效果得到最终实现。最后,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式,调动其员工研发、经营的积极性。加强技术支持力度,中间业务需要以高科技、网络计算机、电子通信为基础,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这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规范程度。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步伐,以金融电子化优势提升中间业务竞争力。另外,除一般的银行网点外,还需要通过建设网络银行、电脑银行、自助银行将银行面对面式的服务与自助服务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高效、便捷的服务。
(五)加强风险防范提升针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
中间业务与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相比具有低风险或可规避风险的特点。然而,即使是不形成或有项目类中间业务,也仍然存在一定风险;而形成或有项目类的中间业务,如果使用不当,或监管不力,风险还有可能成倍地放大。在有关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以外,各商业银行要加大针对中间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力度,建立和强化自律性的运作机制,从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等多方面,协同防范中间业务风险。根据中间业务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标准;按照各自风险的大小计提风险损失准备金,以约束商业银
行风险资产的过渡扩张;建立、执行严格的信用评估制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采取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将一定金额以上,风险含量较大的品种的经营权集中在一级分行;加速中间业务监控手段的电子化管理形成一套有效的电子监控网络体系。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要处理好风险防范和积极进取的关系。既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又要积极创新,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不能因为风险的客观存在就踯躅不前,错过开展中间业务的大好时机。
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服务领域、改善盈利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一方面,商业银行已经到了必须开发面向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历史时期,综合化经营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面向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意味着必须有更多的收入来自服务性收费而非存贷利差。所以,通过中间业务创新,加快转变以批发性信贷业务为主导的传统经营模式和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成功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茹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3)2.潘红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刘宝龙,《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较与策略研究》,《商业经济》,2011,(1)
4.卜微微,卜晓晓,《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5.李艳、马岳,《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及启示》,《时代金融》,2010(7)6.彭俊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7.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王业顺,丁振刚,《浅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21 9.戴桂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透视》,《金融会计》,2010,2 10.夏伟依,《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现代金融》,2010,(06)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与对策
吴莉云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理财产品雷同、缺乏专业人才、市场营销滞后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10)10-0062-0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在经历了近两年的高速发展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从2007年到2009年发行量年复合增长率在60% 左右。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受到了较大影响。2009年随着国内外投资理财市场环境的改善,银行理财产品在数量上恢复快速增长的势头。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2、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3、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
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定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2、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雷同。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3、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4、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迅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迅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它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2、创新金融理财产品。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投资及后续服务等环节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客户充分披露相关信息。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管,要求理财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向投资者完整、准确、详尽地揭示每个产品内在的风险结构,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操作方式和风险度。对那些在理财产品的宣传中没有进行充分、明确的风险提示的商业银行进行一定的处罚。
4、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培养理财人才。各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计算机等设备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网络、相关软件建设。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要重视和培养理财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
管理制度。银行要对现有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加强培训,鼓励员工学习进修,提高员工的从业素质,培养一支专业的理财队伍。
参考文献:
[1] 杨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2] 何泰康.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10;(14)
[3] 喻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新趋势[J].中国金融,2007;(21)
第五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剖析范文
辽 宁 金 融 职 业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学 号: XXXXX 学生姓名: XXXXX 专 业: XXXXX 指导教师: XXXXX 论文成绩:
二零一六年四月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有起步晚的劣势,但是发展速度快。尤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银行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多,规模逐步扩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在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同行业竞争的加剧,仅仅依靠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群的需要,银行发展急需创新。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一项新兴的业务,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势必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业务之一,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和专业理财人才的缺乏,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分析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 发展状况
目 录 绪论................................................................1 2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1 2.1 起步较晚.......................................................1 2.2 规模在不断扩大.................................................1 2.3 产品在不断丰富.................................................2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 3.1 产品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2 3.2 缺乏专业理财人员...............................................3 3.3 理财产品信息和风险披露不够.....................................3 4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3 4.1 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树立品牌效应...........................4 4.2 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理财人员,构建高效率理财团队...................4 4.3 提供真实的理财产品信息.........................................4 结 论.................................................................4 参 考 文 献............................................................6 1 绪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危机,毕竟外资金融相对健全和成熟的发展体系是其无可比拟的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本规模、业务品种结构、创新能力、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商业银行的发展急需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把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助推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的了解,分析总结了目前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从银行业务创新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最后给出了自己关于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方面的建议,以期将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健全的经济发展信息和专业的理财团队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以期为双方带来经济收益,达到互利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数十年时间,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仍是一项新兴的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2.1 起步较晚
个人金融业务在国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开始以销售产品为主要目标,伴随着美国税法的改革,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视角逐渐扩展,开始从整体角度考虑客户的理财需求,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发展[3]。04年初,中国银行率先推出国内首个个人外币理财产品,成功开启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先河。同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理财B计划”成为我国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
2006年以来债券市场走低,股票市场回暖,商业银行通过信托进入和产业投资,极大地丰富了理财产品的种类。随后受次贷危机冲击,银行普通类理财产品在2008年末陷入低迷之后,2009年全年处于低位运行,一直徘徊在月度发行300款至600款之间。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复苏,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逐渐恢复元气[4]。
2.2 规模在不断扩大 从目前理财市场的竞争格局看,银行正逐渐发展起来。2010年经济环境稳定后,银行的业务经营状况逐渐走上正轨,在业务开展范围看,多数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纪、自营、投行、资产管理几方面,银行之间的业务关系趋同。由于理财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自2004年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开始急剧膨胀。在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期理财产品,新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为23055亿元。同期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亿元、5637亿元、1827亿元和226亿元[5]。随着央行加息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普遍提高、楼市调控、股市震荡等市场因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异常火热。2015年成为名符其实的理财年,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5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22379款理财产品,相比2014年增长97.0%,人民币产品同比增幅超过1倍,外币产品增幅超三成,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成主流,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提高尤为显著。中长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处于较低水平成为银行的软肋。《商业银行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的顺利实施预示着银行可以更全面地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为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3 产品在不断丰富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已实现与股票、汇率、利率、艺术品、消费价格指数、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杯足球赛等多类标的挂钩。例如北京银行“心喜”理财产品与消费价格指数挂钩,民生银行“鼓浪屿”产品与生物能源商品指数(包括糖、玉米、大豆)挂钩。据统计,2007年发行的3000余只理财产品可以分为8类基本结构和上百种衍生结构。另外,在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还创新出了优先受益人和一般受益人的分层结构安排,例如工商银行的结构化“打新”产品,通过优先、次级的信托结构安排,使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分享不同的投资收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品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
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立刻跟进,尽管名目互不相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由于金融产品无法申请专利,所以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就在各个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中一览无余。自2002年实行浮动佣金制度后,银行的经纪业务进入激烈竞争时代,各个银行为争夺客源,除了降低佣金费率外,还进行了其他如送保险、免开户费等竞争手段,最终上升到了对优质客户的争夺,由于缺乏经营特色,业务趋同,银行的经纪业务从垄断性竞争变成了完全竞争,甚至出现恶意竞争现象。
3.2 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银行个人定向理财业务主要受到基金和私募等的竞争,纵然银行有明显的品牌优势,但人才资源不足仍将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问题[9]。银行中的许多理财人员,缺乏相应的金融经济分析水平,目前,受限于人才制约,大部分银行对于个人金融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能力的银行会将之作为业务拓展的一部分,而更多银行还是将注意力放在经纪、投行和自营三大块业务上。
3.3 理财产品信息和风险披露不够
对于客户来说,理财产品说明书是投资者了解产品信息的唯一的书面资料,其他多来自于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的口头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理财产品说明书多数比较简单,投资者能够从中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同时,业务人员与投资者交流时,对产品的使用风险或负面影响提示不够甚至避而不谈,通过概念转换误导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通过合同安排或制度设计免除其法定义务等,使得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了利益损失。同时,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示例说明[10]。风险提示则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等话语,未对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说明。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个人金融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并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和历史性转折,银行也面临着以改革创新谋求自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各有关方面要切实做好与银行改革和创新相关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行业的全面振兴。随着银行日渐开放,银行以变求生,创新图存的压力已越来越大,有效发现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机会来源,突破业务创新的瓶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1 重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树立品牌效应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导致的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盲目的“跟风”复制他人理财产品非但不能为自身银行带来丰厚利润,还会导致整个个人理财产品客户群的流失,针对这种现象,各大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势力,针对性的设计理财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客户群的需求创造有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让自身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树立自身的品牌效应。
4.2 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理财人员,构建高效率理财团队
专业理财人才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发展的又一大因素,专业的理财人员和理财团队个能够更好的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更精确的理财信息以及建议,他们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会无形中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形象,因此,选拔,培养高素质理财人员非常重要。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身的理财人员选拔,培养体制,培养出专业的理财人员,建立高效率的理财团队,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共赢关系,扩大自身客户群。
4.3 提供真实的理财产品信息
客户是商业银行的衣食父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欺骗,误导消费者,银行应该提供真实健全的理财产品信息以及产品的风险指数,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客户需求给出相应的建议,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信息,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结 论
综上所述,银行应当从思想和认识上加深对资本市场发展全局和今后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要认真落实银行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推动银行的改革与创新。各银行要抓住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改革与创新工作。银行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自身情况,明确创新重点,避免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和简单的照搬照抄。资本实力强、内控水平高的优质公司,可在业务、产品创新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并在推进行业整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Ellen steve, Personal financial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J],Financial management,2011,8 [2] John Norman,Research of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ervice[J],Contemporary finance,2012,3
[3] 陈许峰,我国银行业务转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7 [4] 戴辉,银行业务创新及其战略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6 [5] 唐凯,我国银行经济业务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6] 乔亮,我国银行业务经营才现状及发展趋势,北方经贸,2011,3 [7] 韩梅,浅析我国银行经营现状,企业发展,2012,2 [8] 范艳红,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浅析,管理咨询,2010,5 [9] 尹晓燕,我国银行治理现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9 [10]潘明伟,银行经济业务转型探索的评析,浙江金融,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