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

时间:2019-05-13 08: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

第一篇: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

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

崔怀义

曹操是历史上成功的“管理”者,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在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管理心理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唯才是举”、“选将量敌”、“褒亡厚往”、“赏罚分明”等内容上提炼出许多管理心理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对“唯才是举”的重新诠释,使这一古老的用人方针,在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更为深远的借鉴意义。曹操(公元155 —220 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上要求革新,反对保守;重视实践,反对空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曹操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把古代典籍上关于政治、军事方面的经验与现实管理相结合,摸索总结出了大量政治、军事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包含着许多管理心理思想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其《曹操集》和《孙子注》两部著作当中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曹操一贯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注重从能力方面去考察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大胆起用。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①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不一定就有才能,而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行。曹操举例说:陈平并不是一个纯厚的人,苏秦也并不守信用,然而陈平辅佐汉高祖奠定了西汉的帝业,苏秦救助了弱小的燕国。因此曹操认为:有才能的人即使有某些短处和缺点,又怎能废置他们不用呢? 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主要精神。公元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决心刷新政治,曾给献帝上了一份表章,提出十四条改革建议。他在前言中强调了要富国强兵,必须推行“用贤任能”②的政策,体现了他注重从能力这个角度考虑人才选拔的思想,直接激励了将士谋臣们的能力发展。此外,曹操还继承了先

秦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③的用人思想,“拨于禁、乐进于行列之间,取张辽于亡虏之内”④ ,且上表汉献帝,均封三人为将军。这对当时“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同时使将士们都认识到,凡有某方面的能力者,都可受到重用。既满足了将士们的个性心理需要,又考虑到了这种作法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获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忠诚,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并吸引了不少敌人营垒里的名将谋士弃主来投。这说明“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在当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也是曹操势力由小到大,最终取统治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⑤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组织发挥较大的群体效能,就必须重视个体的能力。曹操在东汉末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然而,从表层现象看,曹操“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用人方针,与我国现代领导干部选拔提倡“德才兼备”的指导思想是相矛盾的。但是我们如果从更深层的原因来分析,会发现曹操的这种观点有他更为广泛的、深远的社会意义:

第一,曹操是在封建社会到处充满“任人唯亲”用人思想的环境中提出这一理论的,用历史的眼光来看, “唯才是举”在当时具有非常进步的社会意义。确实为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功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第二, “勿拘品行”是有条件的。曹操的本意是指人的品行方面的“偏短”可以忽视,这些“偏短”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根本品质,而在根本品质上,他对将领提出了“质忠性一,守执节义”

⑥的基本要求。认为在“忠诚”和“大义”等原则问题方面,要禀性专一,坚守节操,这在管理过程中是丝毫不能含糊的。

第三,现代管理心理学中重视领导者素质“德才兼备”的标准,这实质上是我们在理论上设立的目标,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当然是努力朝这一目标前进,而要完全满足这一目标的要求,则有相当的难度。

由此看来,曹操“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用人方针,不仅与我们现代管理心理学中领导素质“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不矛盾,而且还能够对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社会环境中的用人路线提供积极的、务实的理论参考,并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二、“选将量敌”的用人艺术

“选将量敌”是曹操管理心理思想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特征,即在掌握将领心理品质的基础上,根据敌人不同之特点,选派不同的将领以制敌。曹操在其《曹操集》和《孙子注》中多次提到关于将领心理品质的要求。认为一个称职的将领,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心理条件,他说: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率督,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 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⑦就是说一个称职的将领,必须武艺高强,谋划周密,品质忠诚,禀性专一,坚守节操和大义。要临阵督战,奋勇破敌,亲自擂鼓而不知疲倦。率部出征,则能安抚将士。执行命令,从不违犯,遇敌应当机立断,从不疏忽大意。曹操认为,如果一个将领能够具备了这些心理品质,不但能战胜强敌,还能为部下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激发军队的士气。“将贤则国安也”。⑧是曹操对将领心理品质的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作为将领还必须注意矫正自己一些不良的干扰作战的心理因素。曹操在《孙子注》中指出:大将怒而不厌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⑨

意思是说,将领在情绪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带着心中怨怒出战,又不知自己能力的大小,在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下,最后必然会导致失败。

公元215 年,大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领兵七千击退了东吴孙权的十万来犯之众,保住了合肥。这一仗的胜利也和曹操了解将领心理品质而“选将量敌”的用人艺术是分不开的。守城将领张辽和李典是善于进攻的猛将,而乐进则比较持重。于是曹操下了这样一道密教:“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⑩终于大败孙权。后来东晋历史学家孙盛评论道:“合肥守御,弱而无援。如果专任勇,必然好战,导致失败;如果专任怯,必然生惧而难保。曹操勇怯互用,实在妙极了。”•这是曹操根据将领不同个性差异和才能特点等心理品质,去击败敌人的一个实例,也是曹操“选将量敌”思想在实战中成功运用的一个典范。

三、“褒亡厚往”的激励手段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的心理过

程”•。激励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管理心理学中最核心的内容,群体的士气就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实现的。曹操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总结出了这个道理,并实施到他的管理活动当中去。他说:势有不得已也。陷之甚过,则从计也。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就是说,士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拼死战斗,如果陷于危险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绝地反而容易激发士兵的勇气而反败为胜。这里面唯一起作用的是士兵在绝境中产生的强烈的求生欲望,从而激发出高昂的士气。同时, “褒亡厚往”也是激励部属士气的重要因素。曹操曾说过:“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就是说奖励死者是为了鼓励活人,厚赏前人是为了激励后人。曹操用这种方法激励部队的士气,使将士生时能为国家努力作战,奋勇杀敌,也能为自己的不幸牺牲预先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还让士兵们用 鸡羽毛装饰头盔,他说: 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今人以 为冠,象此也。意思是说, 鸡具有勇猛的气概,直到斗死,从不败退。所以曹操认为:士兵用 羽装饰头盔,就是象征这种战斗精神。这对士兵的战斗情绪确也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激励和鼓舞,使军队能够保持着旺盛的士气。

激励是一种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因为人的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

因的,这种原因就是人的心理需要。如果领导者掌握和理解了其下属的心理需要,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措施给予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就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励下属的工作情绪和活动效率,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曹操在其一生的实践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原理,是他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有效前提。同时,也值得我们现代的领导者们学习和借鉴。

四、“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

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与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积极性与分配方法的关系时指出: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曹操在其《孙子注》中也明确提出:“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公元207 年,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集团后,为了激励将士继续为统一战争贡献力量,下令封赏功臣。他说:

吾起义兵,诛**,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 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

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意思是说,我(曹操)起义兵平叛十九年来,每战必胜,这并不是个人的功劳,都是与将士谋臣的奋勇作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的。现在天下并没有安定统一,我应当同大家一起去为之努力,而又怎能安心地独自享受这些功劳和荣誉呢? 现在要尽快定功行赏,安抚将士。不难看出,曹操在另一方面,曹操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他“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加强部队的组织纪律性,颁布了《败军抵罪令》。他说: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意思是说,自从我(曹操)派遣将士出征以来,只赏有功的而不惩办有罪的,这是不符合国家大法的。众将带兵出征,打了败仗要按法律治罪,造成损失的要免去官职和封爵。这样,使将士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紧张,强化了将士们的责任感。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而且贯彻执行过程中十分严格。他在《诸儿令》中曾说道:“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曹操这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对于我们现代的管理心理研究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赏罚分明”使人口服心服,就会让下属有较强的进取心,对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是十分丰富且具一定实践意义的,通过挖掘和整理,把其中有用的部分运用到我国的现代化管理工作中来,既可以充实现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同时,也可对我们现代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注释:

第二篇:浅析孟子民本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浅析孟子民本思想 对现实的意义

摘 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到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清晰,全面,深刻的解读,认真分析潜藏在它背后的历史动因,能够挖掘内涵并赋予它合理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孟子 民本思想 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

“民本”一词,语出《尚书·七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嬴政暴戾,使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最终才统一不久的天下,才建立的政权,就被推翻。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汉王朝,与他善于搞好人际关系,懂得如何与属下相处,从而得到了民心密不可分啊!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第三个方面: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第四个方面: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1.古今民本思想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是我国当前民本思想的基础,我们今天强调的民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与古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意思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

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2.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发展

民本思想千古绵延,治国之道一以贯之。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取得胜利,培养起群众的深厚感情,群众路线与古代的民生思想不谋而合。

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群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跃升,与民隔绝不是办法,必须正视群众的诉求,仔细聆听民生,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中打捞“沉没的声音”。惟其如此,才能永远赢得群众信任,执政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所以,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强调要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强调要“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泱泱中国如今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综合经济体,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然而对于执政者来说,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民本思想自古传承,从未过时。新时期,出于对社稷福祉的深刻考量、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群众路线依然是法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

3.新时代的“民本”——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就意味着,人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实行“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其次,对于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成分应该完全剔除,这就要明确我们“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非维持阶级特权;

再次,实行“以人为本”必须走出愚民政策的误区,如实进行思想宣传; 最后,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丰富而精深,传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表明:一方面,无论是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历史时期,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推行富民惠民政策,就可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无论哪个统治阶级在哪个朝代,一旦背离民意,不问民众疾苦,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最终会灭亡。毕竟,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民与君是舟和水的关系,正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当前,我们科学地认识这一传统思想,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深化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结合现实,谈和谐社会原因意义

结合现实,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及意义

【摘 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为当代我国的重任之一。无论是从自身很长远发展角度,还是国际竞争关系来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都是很重大的,这关系着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然而怎样去构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这还要靠我们当代人民一步步去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构建,利益。

【正 文】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所谓和谐社会,从字面上简单地说,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具体表现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针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但是除了上述所说的七大措施之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出更能保护环境的器材,促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减少,实行生态上的和谐。

2.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点我认为要加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缩小区域间、行业间、城镇与农村间的收入差距。使社会矛盾得以和谐。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我看来,特别要注重于城市基层管理人员,譬如城管执法人员的管理,缓解城管执法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得以社会和谐。

4.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建立这一种体系,给人民增强安全感,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减少,促使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5.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对于此机制的设立,我的构想是从村委会、居委会入手,解决人民生活中的矛盾,或者举办一些活动,增进邻居间的认识与了解。

6.立足于检察职能,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工作。

除此之外,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培养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保护资源环境,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我们坚信一定能实现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百度《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2] 点亮网《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南方网《什么是和谐社会》

http:///nflr/llzhuanti/hexie/zl/200705230149.htm

[4]《和谐社会论》上海社会科学院 熊月之 主编时事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贾华强 马志刚 方栓喜/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年4月第1版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余信红 薛安泰 张春华 刘洪鑫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第1版

[7]《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孙伟平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第四篇: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心灵很是触动,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中让我们知道,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教师应该有水一样的包容、仁义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平时,我经常听别人说得最多是“上善若水”,可对其真正的理解,相信很多人对其含义是含糊不清。我常听长辈教导晚辈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为什么有人却在追求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水有什么可以学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人如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不争,它用自己去净化世间的污物,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我们世人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有渗透性,包容性,学习水的宽容一视同仁,水所过之处接纳所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见解,做事方法,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当自己的某些东西与周围人发生冲突时,要适当退让,自己的棱角与周围人的棱角有无结合之处.碰撞之处,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棱角变平进而消除矛盾;学习水的清净:无论所过之环境加注了多少影响,一路荡涤污垢,化归本色,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人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这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习惯做法要学习,不好的习惯做法要向对方指出,大家携手共同进步;学习水的柔软:能适应周围的一切环境,水看似有形却无形,把水放在容器里,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今世界,适者生存,要变的像水一样,让自己能够快速进入各种容器,适应周围的各种环境,努力调整自己,以最快最好的状态进入新环境;学习水的流动,要有谦虚精神,如果固步不前,只能成为一潭死水,做到凡事戒骄戒躁,不断向周围人虚心请教,有水一样的弘扬精神,才能使自己逐步进步。

三、教师的心中应该存有爱

在从事小学教育的时候,“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一往贯之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对待学生要以慈爱之心,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内心的质朴,教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道理,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黑格尔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哲学的故乡在中国!老子说:“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道家的“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放弃学习孔子的“礼乐仁义”就可以没有忧虑了。实质上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比较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王炳照先生认为,道家老子所主张的`为学' , 并非是指追求现实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指进行减损私欲、邪念、妄见, 返朴归真, 复归于自然。” 老子还反对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出的“技巧”的训练,老子说“绝巧弃利”实质是反对人为了利益巧取豪夺的手段。没有了这些,人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很多人开始反思欲壑难平、争名逐利最后的结果。

而我们现代存在很严重的“应试”教育,这个“应试”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渗透了。香港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担忧:“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教育只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忽略了内心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在孩子的启蒙时段带给孩子最本真最质朴的教育。

从老子的这个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一说法也应该变成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但如此,我们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要给孩子施加很多负担,让孩子自由发展。

老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当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第五篇:曹操人本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有(1)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展经营管理活动;(2)对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如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3)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企业管理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白古就有不少思想家或管理者提出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如孔子宣扬最高道德标准是“仁”,其核心内涵就是以“爱人”为中心的人性思想;孟子主张“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更体现人人具有发展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价值观。纵览三国诸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褒亡厚往”等政策,真正地把爱才、用才等人本管理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曹魏有“谋臣如云,武将如雨”。本文分析曹操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以期对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时代的企业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企业,制定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曹探人本管理思想内涵

曹操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唯才是举”、“因才授任”,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智,最大限度地用人之所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因才授任、唯才是举”的取士思想。曹操选才强调从能力方面考察和提拔,不应过多的关注他的品行和出身,应该注重的是实际才能,而非世俗的声誉。曹操提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一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下令:“或不仁不孝而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使将士们认识到,凡有能力和专长者,都可受到重用,这直接激励了将士谋臣们发挥白身的潜能,从而获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忠诚。曹操不仅善于识才、揽才、容才,而且用才不疑。他在《善哉行》中说:“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他从齐桓公由盛转衰两个方面的历史教训中,看到了应该如何选择人才、使用人才等问题,强调得人与失人,差别千里。他能够虚心的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在一些大事或棘手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通常都是召集所有的谋士必加,根据大家讨论的思路和根据来进行最后的决策。

2.“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的用人思想。曹操用才强调用人所长。他非常熟悉部属的优、缺点,且极善于引导下属发挥自己的长处。夏候渊是魏国大将,作战勇猛、武艺高强。曹操曾表扬他说:“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但是曹操对他逞强恃勇、奋莽无谋的缺点也很担心,经常告诫他说:“勇固然是将领的根本。但还须普于用智谋计策.只知道退强,不过是匹夫之勇。”夏候渊听从了曹操的意见,终成名将。任峨擅长农业,令其管理屯田,果然“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察皆满”。不但解决了军队的吃饭问题,也使当地的农民度过了灾荒之年。杜寄治理地方有方,曹操就授以方隅重任,为河东太守,果然“河东十六年,常为灭下最”。

从人本管理角度看,用人首先要对人的本质和能力正确认识,应当善于利用他人所长,博采众长,让各式各样的人愿意并且能在组织系统中发挥作用。

3.“褒亡为存,厚往劝来”的激励思想。曹操的激励思想是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进行激励。早在200()多年前,他在总结统兵治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性化激励方式。他说:“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奖励死者是为了鼓励活人厚赏前人是为了激励后人。在平定战乱、消除割据的军事战争中,曹操有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正月,曹操在《军谁令》中说:‘日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曹操于建安七年于谁县驻军,发布此令,为死亡将士立庙,抚恤他们的家属,这是对死亡将士的悯念之情,不仅体现了曹操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激励生者,鼓舞士气尤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曹操的“唯人是举”选才、“博采众长”用人、“厚往劝来”激励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曹操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企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企业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标准化规模生产的机械操作者,而是需要能提供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特殊产品和特殊服务,能应用知识改造生产程序、组织结构、创新产品,能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人力资源有关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5%--12%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70%--80%,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长人才最终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保障。曹操的政策制定、法规颁布注重效率,兼顾民意。人才资源是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人才资源能否创造财富,能创造多少财富,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社会进步,取决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等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该营造互相尊重的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促进人才千好事业,使企典团体各类人才能组成一个能以最大的工作效率和最小的破坏倾向进行工作的杜会团体。

2.推行“博采众长”思想,构建有利子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曹操“博采众长”的用人思想是积极引导下属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是考虑如何减少他们的短处。正如管理学者杜拉克指出:“用人的决策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一些人忠厚老实而本事不大者,可信任但不可大用;一些人有些本事但私心重,为了个人私利甚至不惜出卖良心者,可用不可信者;另些人可信又可用者。为了企业发展,关键是恰当使用人物,扬长避短,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各类人才都能在企业组织系统中发挥作用。营造人才在企业发展中成长、企业在人才成长中强大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

3.实施“厚往劝来”激励,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因素。曹操实施“厚赏前人、激励后人”的激励措施,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奖赏方式,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人才需求是因人而异的,人才成长条件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才由于下作目标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满意度不同,激励的有效因素也不同。有关人才激励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高级科技人才偏好“业务成就因素”;中级科技人才偏好“工作环境因素”;初级科技人才偏好“薪酬福利因素”。针对企业不同员工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各类员工从“理性敬业”(工作是提供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手段)转向“理性敬业”与“感性敬业”(工作是最大程度实现自我潜能发展的手段)的融合,使各类人才协调合作,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增值。

曹操是封建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其思维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蕴涵着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如果能取其精华运用到我国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发挥当今企业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作用,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意义。

下载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瓦尔登湖》对现实的意义[精选多篇]

    [摘 要]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独立日,一个叫梭罗的美国人住进了一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这一住就是两年零二个月,也就在那些日子里,梭罗开始了他的《瓦尔登湖》一书的写作。与这个叫......

    恋爱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

    恋爱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 恋爱有其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有着自身的恋爱心理特点和困惑。恋爱又是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体现着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1、恋爱是学习和另一个人建立亲......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摘要: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2007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2007-05-26 16:09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 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还是充实,还是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

    现场管理对安全生产的意义及实践

    现场管理对安全生产的意义及实践 作者:安全文化…来源: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发布时间:2007-1-13 10:35:13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收藏本篇文章,方便以......

    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

    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 正文: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韩非子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韩非子的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实践的结晶,时代的精华。对理论而言,是伟大的创新;对实践而言,是伟大的纲领。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到,这种实践......

    包容性发展:思想渊源、现实意涵及其实践策略

    包容性发展:思想渊源、现实意涵及其实践策略 作者:姚荣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日期:2011-9-5 本站发布时间:2011-9-5 8:04:40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