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时间:2019-05-12 23:0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第一篇: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中文5142何宁迪

摘要: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主张皆蕴含了值得珍视的教育思想。关键词:老子;教育;六步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切感悟思想。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动荡不堪,曾经皇权至上、王室独大的局面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以及“周室衰而王道废”的社会局面,“礼乐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伐自诸侯出”所代替。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态势形成,对老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铁器的发明及推广。春秋初期,我国在冶铁技术上有了突破,制造出了适用于各类用途的铁器,至春秋后期,制铁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器的质量大幅度提升,逐步被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到了战国后期,铁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铁器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牛耕技术在农作中的应用。同样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

农业生产效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当时社会的各类经济活动呈现一片繁荣之景,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被井田制牢牢束缚着的各种力量被逐渐释放出来,个人获得了自我生产的机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社会大动荡、大转型时期随之到来。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状况

第一,地主阶级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将权利的要求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层面。

第二,社会环境黑暗,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呼声高涨。(《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第三,各诸侯国霸主逐渐意识到:要想使自身的统治基础得以巩固,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完成。(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社会环境开放,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春秋战国后期便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现象。加之边境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不再为官府所控制。

二、老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在教育上也同样如此。在老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或着力点是“辅”而不是“教”。老子指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教育的重点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辅”,“辅万物之自然”。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从而追求创新,也就是让受教育者的本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帮助受教育者理想与追求得到实现,而即使是受教育者未来有所成就,教育者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在这里,老子对教育之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界定,所提倡的是受教育者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之主体性和自然性。

(二)、“行不言之教”

老子崇尚平等、博爱、宽容的教育思想,倡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些教育理念又促使老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权威主义教育。老子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在这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能有思想上的掌控,希望教育者不要以教师或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并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老子希望教育者不应直接地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需让他们自己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老子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教育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老师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道”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既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类遵循的价值观。因此,“道”既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最本质的概念,也是老子要求人们去效仿和建立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由于人的欲望等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容易出现异化,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即使是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受人的欲望或物质主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容易产生异化——走上功利主义,成为人们获取利益、功名的工具或手段。老子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历程,而不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它对于人就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使人获得生存的工具或手段。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有肉体的生命,而在于其肉体的生命中蕴涵着具有无限超越性的精神。所以,教育一方面是当下的、可感的、具体的,适应现实的需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性存在,教育又必然具有超越性。所以,在老子那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教育要超越知识异化,促进精神性本质的发展,这才是老子所强调的教育之本质。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这些教育经验,用现代的教育理论解释就是: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辅导,其实,都不如用老子的思想去解释更为精到:即“为无为,事无事”,“上无为,下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虽然老子思想已离我们久远,但老子的教育思想似乎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失去其现代意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道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做出新的诠释和发展,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专著——毛礼税,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24.[2]学位论文——张娟芳.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 [3]期刊论文——沈明明.“无为”,恰是老子的“作为”之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7期.[4]期刊论文——陈静.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J].世纪桥,2012 年第 3 期.

第二篇: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大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研究现状: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古往今来都没有中断过。从研究文献看,大部分将理论联系实践。学者的研究主要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无类”体现出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众多研究中阐述了“有教无类”在两千多年前的含义及作用。“有教无类”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就存在阶级性、垄断性,孔子这一思想很快便打破了这些束缚。当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呼吁人人接受教育,是“有教无类”的继承和发展,然而新的时代存在新的问题。“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这么简单。面对现今社会的贫富差异、地区差异、教学水平的差异,我们应当将“有教无类”赋予新的含义,重新理解教育公平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六艺”来体现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研究学者们阐述了“六艺”的内容以及设立每一个部分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论指导于当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当今教育中日益凸显的某些问题而展开的,如今的“应试教育”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味的讲求卷面分数,学生因升学考试带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热爱的学科。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以及创造力,阻碍了他们将知识带向生活的道路。如刘秉泰、刘春颖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张湘萍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待阐述》明确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在教育原则及方法上,孔子主张则是多方面的。从搜集资料看,主要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方面来分析的。“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其主要手段的了解个性,针对性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两千多年前还是当代教育中,因材施教都是重要的教育原则,教育不是为了按照统一的模版培养人才。它在主张“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承认差异的存在性,针对差异性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式,既能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又能保留学生的天性及差异性。“启发诱导”则是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对知识产生强烈兴趣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目前在很多课堂上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气氛枯燥、死板。“启发诱导”是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感知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也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环境中所担当的角色,把握课堂气愤大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4、孔子在德育与教师修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研究中提到孔子十分注重德育,德育是一个人做人的先提条件,但目前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内容宽泛、教条,甚至有少数的老师本身缺少德育教育,这是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否则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德育的开展环境不止是学校,社会、家庭,处处都可以开展德育教育,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德育教育的范本,这就要求全体公民都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体现,也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及自身修养,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只有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德育引导。孔子要求教师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且孔子就是亲自实践的。研究中多次提到孔子的教学经历,他毕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都应谨记“学而不厌”,这与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如出一辙,知识是无边的,学习是无尽的,我们应时刻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师,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还应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目前,存在很多教师打骂学生、教学倦怠等情况,都值得我们深思。“诲人不倦”应做到拥有耐心、爱心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并且能够做到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知道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孔子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多,但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冯文全、焦彥蕊所著《孔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一致与冲突》、林忠、林楠的《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都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这部分文章主要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启发性原则等的一些具体操作,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单方面着手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如应艳兰所著《孔子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王雪峰、高畅所著《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丁华平、王睿、周怡所著《浅析孔子教育学的思想》。有些研究则是利用孔子思想的很小一个点来引发现代教育的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每个角落,范围之广是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全部涉及的,但也不能因此原因就对其泛泛而谈。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孔子教育思想,分析它与现代教育的一致与冲突,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将会有更多的学者不断的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问题,但相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思考中得到启发,找到答案。孔子教育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长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因此,我觉得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篇: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

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 正文: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韩非子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韩非子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领导科学产生着影响,也给领导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值得参考的思想理论,但是要明确的是,法家思想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参考,凡事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法家重视法律,这是众所周知的,法家思想中的“法治”是针对国家而言,等同于制度对于企业,“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韩非也已经不止一次的提起。谈到用人和管人,首先就要有制度。如果没有制度,别人就会问了:你是凭什么管我啊?为什么我就要按你说的去做呢?这就需要用制度作为用人者管理的依据。这个制度未必就是经过所有人的同意,它只是一个依据,一旦有了制度,大部分人都是会遵守的,有极少部分人反对也是无效的。制度制定好后不能当成一个摆设,一定要好好维护以及运用,否则如同当今的社会,法律一直在完善,但是违法的人还是有一部分的,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运用法律来维护权益。

对企业管理来说,制度设计合理、运作有效,企业高效运作,员工士气高昂,企业蒸蒸日上。反之,内部协作困难,相互间矛盾重重,员工士气低落,企业每况愈下。许多企业在创业的时候,拼命抓机会,开阔业务,但忽略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结果发展到一定时候,公司业务反而停滞不前。所以对于在创业期或成长期的企业,及早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至关重要。

法律的制定与维护,在这个方面,法家运用的统治思想,这个并不能说它的消极与专政。法律是为所有人制定的,但是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

但是法家过重地看中“法”,它轻罪重刑的主张,轻罪与重罪同罚,这个有失法律的正义性。其实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这个当中也考量着领导者的尺度拿捏以及自身的能力。就好比有事迟到,却因为严格按照考勤制度而重罚该人,这种做法就欠妥当,领导者也是人,也是有思想的,不能因为有了制度而完全由制度去判断事物,否则这样既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以法服人。

有位著名的用人者曾经说过:“哪怕拥有一个坏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强”。但是“德”是一个用人者首先要具备的资本,不管是对待事业、对待下属,没有德的领导就好像没有驾照的司机一样,即使你再怎么的熟练,也不能期望警察同志能对你高抬贵手。韩非子在《说林》上中曾提及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而不美。”对于用人艺术来说,美丑其实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韩非子提醒用人者需要注意的是:“行贤而去自贤之心”。你要用人,首先就是要别人服你,征服了下属,那么以后的命令也能得到更好地贯彻。一个领导者的关键在于修炼内功,而修炼最有效的手段便是“以德服人”。

牛根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因为“德”是制服人心地最佳武器。牛根生当初被迫离开伊利,卖掉伊利股票成立蒙牛时,原来

跟随牛根生的兄弟便一起投奔到了他的公司,这些人里不乏有伊利的重要人物。牛根生在外表上做出默默无闻的贡献,却在内心层面征服了自己所用活着将要用的人,这样成功的保证正式体现了韩非用人思想的精髓:首先就是要“行贤”,行为贤德。

领导者是组织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一般的成员。这就决定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要高于一般的组织成员,而不能混同于群众。这就要管理者在行为上做组织成员的榜样。一个组织中,人们往往模仿领导者的工作习惯和修养,领导者的行为有利于组织,群众会仿效;领导者的行为有损于组织,群众也会效仿。这种普遍存在的“向官”效应,决定了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榜样意识,严于自律,在行动上为群众做出好的表率。最有效的领导方法是身体力行,而不是发号施令。

与其向你的下属呼来喝去,不如搬出一套严密的制度更有说服力。制度是一个团队所向无敌的保证,人治总没有法治让管理均具有神圣性。韩非在《饰邪》中提及:“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意思就是彰明法制的,国家就强盛;怠慢法制的,国家就会衰弱。制度和执行制度,是成功用人者管理团队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制度,并严格依照制度办事,才能谈得上科学的管理,而且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必须力求完整全面。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好的人才,安邦兴国,兴盛企业,作用不可估量;如果错用了人才,不仅会使办事效能大打折扣,还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上进心,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韩非子提及:“明主之道,取于任,贤于官”,祁黄羊任人唯贤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称赞着。其中也不得不提及一个问题,怎样来判断“名副其实”,韩非主张“循名责实”,也就是说考核一个人是不适合这个职位,是不是个人才,必须要在实践检查他们的工作成果。

有人反对法家思想的极端化,但是换种思维想,物极必反,这个不单单是针对法家的思想而言,是一种客观规律。我们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思想也再不断的改变进取,我们可以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很好地运用他们的知识理论财富来贯穿与我们的现代领导中,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它的弊端,这样不是更好吗?

人无完人,德兴兼备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所以就要靠资源来完善一个组织,包括它的制度,它的人才,以及领导者的领导,相信法家的思想对现在领导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第四篇: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心灵很是触动,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中让我们知道,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教师应该有水一样的包容、仁义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平时,我经常听别人说得最多是“上善若水”,可对其真正的理解,相信很多人对其含义是含糊不清。我常听长辈教导晚辈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为什么有人却在追求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水有什么可以学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人如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不争,它用自己去净化世间的污物,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我们世人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有渗透性,包容性,学习水的宽容一视同仁,水所过之处接纳所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见解,做事方法,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当自己的某些东西与周围人发生冲突时,要适当退让,自己的棱角与周围人的棱角有无结合之处.碰撞之处,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棱角变平进而消除矛盾;学习水的清净:无论所过之环境加注了多少影响,一路荡涤污垢,化归本色,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人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这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习惯做法要学习,不好的习惯做法要向对方指出,大家携手共同进步;学习水的柔软:能适应周围的一切环境,水看似有形却无形,把水放在容器里,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今世界,适者生存,要变的像水一样,让自己能够快速进入各种容器,适应周围的各种环境,努力调整自己,以最快最好的状态进入新环境;学习水的流动,要有谦虚精神,如果固步不前,只能成为一潭死水,做到凡事戒骄戒躁,不断向周围人虚心请教,有水一样的弘扬精神,才能使自己逐步进步。

三、教师的心中应该存有爱

在从事小学教育的时候,“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一往贯之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对待学生要以慈爱之心,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内心的质朴,教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道理,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黑格尔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哲学的故乡在中国!老子说:“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道家的“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放弃学习孔子的“礼乐仁义”就可以没有忧虑了。实质上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比较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王炳照先生认为,道家老子所主张的`为学' , 并非是指追求现实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指进行减损私欲、邪念、妄见, 返朴归真, 复归于自然。” 老子还反对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出的“技巧”的训练,老子说“绝巧弃利”实质是反对人为了利益巧取豪夺的手段。没有了这些,人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很多人开始反思欲壑难平、争名逐利最后的结果。

而我们现代存在很严重的“应试”教育,这个“应试”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渗透了。香港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担忧:“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教育只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忽略了内心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在孩子的启蒙时段带给孩子最本真最质朴的教育。

从老子的这个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一说法也应该变成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但如此,我们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要给孩子施加很多负担,让孩子自由发展。

老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当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作者:赵志萍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无为”思想。一切顺乎自然,既反对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又反对政治上的标新立异。老子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上。五千言《道德经》简直是一部自然赞美诗。既是崇尚自然,凡属于“自然”的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这样他当然要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正是尊重了事物的必然,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结果,才使事情得以成功。而背离了这一原则,则导致事情的失败。我们要肯定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性,肯定其要求统治者治国要承认客观、尊重自然、顺乎民心民意、不逆潮流而动的合理性,但决不是肯定老子的一切听凭自然、放任自流、放弃任何管理的消极因素。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老子主张无为,不是消极无为,恰恰是透过无为,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物能够顺乎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而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管理和管理者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现代管理者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什么都要管,无所不为。而应当分清那些改“为”,哪些该“无为”,而最后又能达到“无不为”。因而,作为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深刻的。具体来说,这个启示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的事,悖于规律的事,而是要顺乎自然,遵循规律。“无为“的另一个涵义是不要干预过多。任何管理都不意味着过多的干预,必须留有余地,任其“自化”。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圣人”也是不偏爱的,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事实证明,那种把管理理解为包办代替,横加干预的做法,其结果都是把事情“管死”。

第二,管理要顺乎民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管理既然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那么这些“他人”就不是单纯的客体,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是主体,既是主体就有主体性,他们的心愿、意向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目标同组织成员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协调起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领导者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把群众的意志集中起来,是一切决策都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在现代管理中有一种管理模式叫做“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实行的原则就是所实行的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让大家做到自主、自律。领导者的职责仅仅在于引导、组织和协调,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为无为”而“无不为”。再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如果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加以解释,便可理解为:领导的本质在于服务。领导者的责任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者不追求一己之私利,而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在这方面“无为”,便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做到“无不为”。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则应当能够变成现实。

第三,任何管理和领导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领导和管理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任何领导和管理都不意味着无所不包、无所不为。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仅仅在于出主意、用干部,现在企业的组织制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职权作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应尽职尽责,对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应该越权。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在处理同下属的关系时,也要顺乎自然,要舍得让下属放开手脚去做好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而不应干预他们。西方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然后由下属去执行,这就规定了管理者的“为”和“不为”的界限。现代管理论还告诉我们,某种程度的职权分散式一切组织结构的特性。职权分散和政策影响到管理工作的一切领域,而且可以看做呢是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因此,领导者只有终于修身,对功名利禄求取有度,才能实现领导目的,达到领导的最佳效果。对于我们的政府而言,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可以改造和升华为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就我们当前实行的市场经济来说,我们可以忖出市场经济实质上吻合了“道法自然”的“无为”经济,这里的“道”是指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市场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且一种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让“无形的手”来调节。其下的政府职能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宏观管理和调控,即小政府大社会。强调自然而然,政府不做过多干预,国家仅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流向实行监控和引导,这种政府“无为”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相一致,无为之治的管理也是“道法自然”的运用。在无为之治中,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无论政治和经济,都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过多扰民,真正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往天下。”

下载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哲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老子哲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苏州新区第一中学於松贵关 键 词老子哲学语文教育借鉴规律方式核心艺术内容提要本文在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道法自然”:语文......

    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 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

    古代德治思想对现代的影响和意义

    古代德治思想对现代的影响和意义 内容提要: “德治”思想贯穿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史,无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治国模式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中国古代......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范文合集

    王 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08-12-05 12:39:37| 分类: 本科论文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王 颖 【内容提要】 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西方化和科学化使得科学中心主义,机器中心主义的伦理观被人文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所替代。从表面上看,科学的发达仿佛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丰盛的物质。但实际上,它给我们带来......

    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子思想中的三观 内容摘要: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在成篇的三十......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摘 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

    我看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我看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来源: 作者: 出处:巧巧读书 2006-02-18 进入讨论组 关 键 词:人力资源管理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