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

时间:2019-05-15 15:1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

第一篇: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无为而治” 高等教育管理 管理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诸家均有论述,而尤以道家为代表尸‘无为而治”是众多思想家所推崇的管理伦理思想,也足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曾被一些明智的统治者所运用,发挥着安定社会与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研究道家思想的热潮悄然兴起,人们开始从现代管理伦理的角度来诊释其管理伦理精义。这一思想开始走进企业,走进管理领域,走向世界。因此,将“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有许多智慧之源,足以启迪现代人的心灵,提高现代管理水平,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能为学校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智慧。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对于祟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管理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它的巨大功能,潜移默不匕池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范妞寸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主练《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先生给它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徽”。不仅如此,老子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强。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刁鲜”。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系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尧明肯定《老子>`.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日水限》曾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意叉。本文拟对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借鉴意义进行阐述。

一、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李生龙先生:无为论》,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将自无为”归纳为互相联系的两种含义:或是没做什么,表示一种存在状态;或是不要做什么,表示一种行为禁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细细揣摩,“无为”所衍生的各种内涵都是以这两个最基本的意思为根据的。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默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嵘73章)对于管理者,老子主张“为君之道以虚无为本。”同时,道家认为,君道与臣道是截然不同的,君主遵循天道,无为而尊,臣下遵循人道,忠于职守,有为而累,二者不可混同。《庄子.天道》篇中说:“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君无为而臣有为,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君无为”,在管理伦理的实践中如何运用呢?道家虽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一大宗师》,但还是作了可见可受的周密安排:一是以静制动,“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厂‘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赚36章)。作为人君的“我”,外表玄默,内蕴精明,臣下莫测高深,而只有竭其才智以效君王;二是知人善用,因材授职,用其所长.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辑楔,修者以为搁粮,短者以为朱儒杆护。无大小修短,各得其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群臣各得其宜,也就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为君王效劳:三是使群臣得分职守而治。“官得守其分”,各司其职,自然也就可以有条不紊,做到“无为而治”了.二、以老子管理思想检视当代中国高教管理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前沿化等显著的特点,这种趋势使大学职能从单纯的教学育人,到教学与科学并重,再到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产推动器,为社会直接服务,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直接。如此复杂而发展迅速的现代高等教育,给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使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挑战。

1.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够

应该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经过了新一轮的国家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调整才刀波了原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行业不再主管高校,实行国家与地方两级管理体制,解除了高校原来许多行政束缚,高校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活力与自由。这也是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冷静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与过去相比,在制度上并未有根本突破,以政府行政为主的纵向集中管理模式并未真正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仍然主要是一种上下级行政关系,而不是依据法律规范而建立的公共权力机构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法规,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透明度不高,在经费分配、成果评定、学科申报等方面一些非学术、非市场的人为因素常常导致“暗箱操作”,损害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力学主体,一些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常常举步绷陈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发挥。

2.师生的办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高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管理内容上讲,既有行政管理,也有大量的学术管理;从管理对象上讲,广大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广大学生作为学校“产品”,本身参与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还能自我加工、自我塑造;从管理手段上讲,习椒力性影响与权力性影响同样重要,甚至作用更为持久、广泛和深入。

这些特点,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视了。高校内部管理的现有组织机构与模式仍然沿袭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学校管理机构只是政府行政体系在高教系统的延伸,主要靠领会上级意图、吃透文件精神、贯彻执行各种行政规则来发挥和实现高等学校的各项职责与功能,对安全目标的追求成了管理者们的首选目标,而创新与发展则退居其次。同时,“行政化”,了的高等学校主要按行政组织的规则运行,强调行政权威,机关行政人员成为了学校的主角,教学科研人员在相当程度上成了行政系统的被支配者,其声音只能作为行政部门的咨询与参考,缺乏参与制度建立和决策管理的机会。这样,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需的交换、交往和互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3.行政权力需要限制

现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权力结构失衡,行政权力强大,学术权力弱化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在学术活动中的领导决策作用,学术白主性被行政权力所压制,不可避贫梦也产生某些偏差,甚至造成决策失误。

由于人们长期的观念沉淀,“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术权力的发挥不穿上行政系统的外衣就似乎没有应有的权威,这样导致学校决策与执行机构不分,机关行政人员队伍庞大,师生唯官是从。因此,需要又水行政权力进行限制。道家关于“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伦理思想是极有启迪意义的。所谓“君无为”,在高校内部就是要管理者放手让权,不要过多地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活动;而“臣有为”则是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险与积极性,加强学术权力。以教授专家为核心,以各种“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表现的学术权力,构成学校权威的基石,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与利.研以及其它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因此厂一所高校要真正提高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必须高度重视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积极作用。

4.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管理人员是管理的执行者,其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管理的成效。正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言:“圣人以身率道,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要求管理者自觉按照“大道,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民众作出表率。目前高校管理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校级管理层成天忙于日常事务而无瑕考虑学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或者虽有好的想法与举措汀团愚到阻力就担心或借口怕影响稳定而不能坚持改革;二是重行政管理而轻学术管理,或者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术管理;三是重过程管理而轻目标管理,忽视高校管理中自主管理的特征,过多地干预和直接控制管理过程,激起师生的反感;四是颠倒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人员高高在上,缺乏对教师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只向上级负责,不从实际出发,只会照章力事,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州爪硬管,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私淞性,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老子管理思想在当代中国高教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老子的“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发展到今天,我们将之归纳总结,从不同的需要角度出步织寸它进行现代意义的诊释,很准说准确地把握了它的真义,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大大拓展丰富了它的夕涎和内涵。释氏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现代高教管理,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上结合现代高教管理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在宏又则层面上,“因顺自然”一遵循客观条件和规律,“因物自性,一尊重系统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忌违背客观规律的“妄为”和离开自身实际可能的“强为”,否则只能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产欲速则不达”。在操作层面上,一是将“无为而不为”的管理伦理思想应用于高教管理的组织建设,实现重}L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二是应用“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管理伦理思想,以人为本,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三是以“行不言之教”为指导,强化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与水平。1.重心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

老子的管理伦理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各种类型的管理矛盾与关系时,要紧紧扣住“治”这个目标,做到在处理各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官得守其分匕各级组织、各个部门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各行其是,领导机关”无为而治窍—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的积极胜,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成效。

总结归纳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成功实践,联系老子的管理伦理思想作为指导,我们认为处理上述关系的关键在于充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教学管理自主权、文凭发放自主权、机构设置自主权界桂开自主权、干部人事自主权、职称评聘自主权、财务自主权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自主权。政府应立足转变职能,主要运用立法、规划、拨款和法律规定内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管理的目标、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而不是人为地随机制定一些临时性措施。实践证明,国易尔寸高等教育的间接调控手段越有效,大学就越有更加宽松的办学环境和办学自主权。同时强化社会、市场的监督、调节力量,形成社会、政府、学校三者的良好关系,用以制约和检验政府的调控与学校自主力、学的水平和质量。

2.以人为本,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更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该吮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老庄新论》第九页)。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因其性则天下从”,说的就是领导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要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集中群众智慧,使决策符合于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伦理思想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建立以激励为核心,以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目标,使师生在“无为”和“不觉”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力量,主动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仓J造才能。其次,建立良性激励机制,首先应该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并且这种尊重是诚挚的、深切的、发自内心的,能让教师感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发现自己新的价值。表扬与批评则是激励人们情感的两大工具。领导的肯定会使教师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获得承认与赞赏是教师普遍强烈的需要。最后,.实行民主管理,为道家管理伦理思想所特别强调。其‘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思想,说的就是要尊重民众的个险和创造性,使之行使主人翁的权利。高校实施民主管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3.强化素质,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老子自行不言之教”的管理伦理思想在高教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所批评的管理者“自视、自是、自伐、自矜”,倡导的“去甚、去奢、去泰,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是我们进行高教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方。它启示我}i7}加强管理者的思想品德修养,重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的作用。

首先,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的管理干部队伍。品德修养,是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着重强调的。老子说‘行不言之教”,其中一洲尺重要的意思就是指管理者的“身教”。教人易,自行难,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高校管理人员最重要的人格力量。借鉴老子的‘氏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结合高校实际,我们认为高校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加强自知、无私、宽容、诚信等方面的品德修养。管理者还应该具备诚信的品德。老子说“信不足,有不信”。意即管理者不讲诚信,老百姓也不会相信他。高等学校与其它单位和部门相比,特别崇尚伦理,这是因为它做的是人的工作,而且是面向人的未来的,所以对伦理的思考比较多,对管理者“诚信”品格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管理者要从思想上树立‘碱信”的意识,认识到诚信是管理者的无形资产,也是学校的信誉;要秉着“若烹小鲜”的态度,慎重决策,减少决策的随意性;要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制校,在学校树立诚信之风。

其次,发挥非权力性影响的重要作用。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其它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一是学术上的要求。应接受过正规的大学学历教育,理解学术的价值与意义,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站在服务的角度,把学术活动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中心来抓;二是能力上的要求。高校是社会平均文化水平最高的地方,而其劳动方式主要为心智的活动,理智与情感起着重大的作用,得不到理解的行政性管理是很难行得通的。因此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运用权力性影响的同时,更要善于运用非权力性影响。怎样发挥高校管理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呢?管理者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与优秀的心理品质以外,还要能够提出明确、系统、鲜明、为师生所认同的教育观,融先进性、整体险、可达性于一体的清晰奋斗目标,以及有效而高超的管理策略。

管理的策略是观念和目标落实的关键,也是一个管理者管理艺术和水平的表现。一个优秀的高校管理者总是能够巧妙地把组织的观念和目标转化为师生自觉的行动,正如老子所说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总是能遵循“大制不割”、“始制有名、亦将知止”、“慎终如始等管理原则和方法,抓住可能出现的机遇,实现预定的目标。只有一支品德高尚、兼具以上能力的管理队伍,才能保证学校的高效有序运行,才能促进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第二篇: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作者:赵志萍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无为”思想。一切顺乎自然,既反对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又反对政治上的标新立异。老子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上。五千言《道德经》简直是一部自然赞美诗。既是崇尚自然,凡属于“自然”的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这样他当然要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正是尊重了事物的必然,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结果,才使事情得以成功。而背离了这一原则,则导致事情的失败。我们要肯定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性,肯定其要求统治者治国要承认客观、尊重自然、顺乎民心民意、不逆潮流而动的合理性,但决不是肯定老子的一切听凭自然、放任自流、放弃任何管理的消极因素。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老子主张无为,不是消极无为,恰恰是透过无为,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物能够顺乎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而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管理和管理者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现代管理者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什么都要管,无所不为。而应当分清那些改“为”,哪些该“无为”,而最后又能达到“无不为”。因而,作为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深刻的。具体来说,这个启示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的事,悖于规律的事,而是要顺乎自然,遵循规律。“无为“的另一个涵义是不要干预过多。任何管理都不意味着过多的干预,必须留有余地,任其“自化”。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圣人”也是不偏爱的,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事实证明,那种把管理理解为包办代替,横加干预的做法,其结果都是把事情“管死”。

第二,管理要顺乎民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管理既然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那么这些“他人”就不是单纯的客体,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是主体,既是主体就有主体性,他们的心愿、意向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目标同组织成员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协调起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领导者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把群众的意志集中起来,是一切决策都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在现代管理中有一种管理模式叫做“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实行的原则就是所实行的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让大家做到自主、自律。领导者的职责仅仅在于引导、组织和协调,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为无为”而“无不为”。再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如果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加以解释,便可理解为:领导的本质在于服务。领导者的责任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者不追求一己之私利,而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在这方面“无为”,便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做到“无不为”。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则应当能够变成现实。

第三,任何管理和领导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领导和管理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任何领导和管理都不意味着无所不包、无所不为。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仅仅在于出主意、用干部,现在企业的组织制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职权作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应尽职尽责,对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应该越权。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在处理同下属的关系时,也要顺乎自然,要舍得让下属放开手脚去做好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而不应干预他们。西方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然后由下属去执行,这就规定了管理者的“为”和“不为”的界限。现代管理论还告诉我们,某种程度的职权分散式一切组织结构的特性。职权分散和政策影响到管理工作的一切领域,而且可以看做呢是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因此,领导者只有终于修身,对功名利禄求取有度,才能实现领导目的,达到领导的最佳效果。对于我们的政府而言,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可以改造和升华为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就我们当前实行的市场经济来说,我们可以忖出市场经济实质上吻合了“道法自然”的“无为”经济,这里的“道”是指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市场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且一种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让“无形的手”来调节。其下的政府职能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宏观管理和调控,即小政府大社会。强调自然而然,政府不做过多干预,国家仅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流向实行监控和引导,这种政府“无为”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相一致,无为之治的管理也是“道法自然”的运用。在无为之治中,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无论政治和经济,都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过多扰民,真正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往天下。”

第三篇:老子思想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020218 王春霞

指导老师:甘剑梅

一、题目:老子思想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

二、选题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多经典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借鉴。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会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很多帮助。《老子》是道家的经典,更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理,几千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尤其是其提出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在今天更显出它的重大价值。而在教育领域,老子的思想同样会给我们许多启示,在此,笔者意欲从老子的思想中去挖掘其教育意义,并与幼儿的社会教育联系起来,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为幼儿社会教育作些指导。在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中,顺应儿童天性与自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取向,然而,人们对儿童天性与自然的理解还存在不少误区,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三、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老子思想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这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但是,有关于老子的教育藴意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研究还是颇有一些的。综合起来看,人们对老子教育启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认为老子的教育观建立在其哲学的中心思想“道”的基础上,“道”的规律,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规律,既所谓的“天之道”和“人之道”。体现在教育中,要求认识到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按教育的规律去办,才是好的教育,也既教育应顺应教育的自然。

对教育目的的认识,老子认为“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的目的是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道的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不断降低自己的私欲,排除心中不合自然法则的杂念。老子提醒我们为学和为道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不清除杂念,为自己的功名利禄来作学问,难以达到真正的学术高峰,另一方面,学识的提高和丰富,有助于内心境界的清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同时,老子认为,“天地之间,虚而不屈”,教育者要有像天地一样广大的胸怀,要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做到“有教无类”。要对每一位受教育者一视同仁,而不应有所区分和划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教育的作用,对人来说,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复归于婴儿的纯朴的精神境界,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他还说:“反者道之动”,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减损人的欲念,消除伪诈,排除不良影响,还原婴儿般的纯朴本性。

2、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基于对道的理解,老子提出了富有辨证法的教学原则。(1)、“无为自化”的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原则

“无为”,言教的方面,“自化”,言学的方面。教的方面,重在教师施不言之教,避免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子要教师做到“善言无瑕谪,善行无辙迹。”也就是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体悟、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达到纯朴、敦厚却又能洞察自然、社会运行规律的境界,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这是老子教育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总原则。

(2)、“谋于未发”的预防性原则

在教学进程中,为人师者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发展动向,对学生的不良倾向要善于禁于未发,使之在未发生前就得到预防或初露端倪时就被杜绝。因为老子认为,凡事物“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绊,其微易散”。既事物在安稳时最易把持,变故时容易图谋,脆弱时容易消散,微细时容易散失。因此,在学生的不良倾向尚未形成习惯时,往往稍加教育,就能纠正过来。在教学过程中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3)、“图难于易”的循序渐进原则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也意识到了这个规律,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教学中,老子要求教者和学者都要树立“难易”的观念,要从思想上重视这一过程,在付诸行动时要遵循“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原则,扎扎实实从细微处开始,经过点滴积累汇集成海,最终成就大功。假若违反这一规律,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盲目进取,只会导致失败。所谓“踦者不立,跨者不行”,为了求高而踮起脚跟,为了求快而跨步前行都是不能长久的。这形象地说明教学中企图一蹴而就而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地做法是完全错误的。+(4)“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因材施教原则

老子已观察到“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隋”。即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有前行,有后随,有煦暖,有吹寒,有刚强,有赢弱,有安定,有危险。老子认为人的性格也符合这个规律,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赢根据各人不同的特点而进行,不可同一对待。要做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都要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以求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老子的教学原则是从观察自然和人事发展的规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上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表面,提出的启示也都是一些比较粗略的指导意见,而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以老子的思想作指导,真正有效的去做,提的还相当的少。就拿“行不言之教”来说,到底怎么理解,是不要言说,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还是说要尽量少一些说教,通过行动来使学生收到启发,这都是需要辨认清楚的。同时在教学中到底怎么去“行不言之教”,也没有具体说明。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对古人的经典重新解读的时候,要多挖掘一些能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供实施的东西,这样对我们才更有用。

四、研究方法及进展

本论文基本上采用资料整理,文本解读的方法同时结合在幼儿园进行的观察、分析来进行研究。在进程安排上除在十月头到十一月初和十二月中旬到一月中旬两次实习中进行实地的观察研究外,其余时间基本都用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解读工作。

五、论文框架

第一部分,对别人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正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首先从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道”出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幼儿社会教育要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其中包括教师应怎样看待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顺应孩子的自然的问题。把老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幼儿社会教育的总原则,其中包括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以及结合实例来谈在幼儿社会教育的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一原则,分别从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道德三方面进行阐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问题上,从老子“有教无类”的观点出发,要求教育着做到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不能应自己的主观喜好而有所偏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踦者不立,跨者不行”,要认识到幼儿的社会教育时一个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对立统一的规律,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会使事物朝另一方转化,所谓“过犹不及“,因此在幼儿社会教育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要注意掌握好一个度,结合现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形式主义等加以阐述。在教学方法上,如从“动善时”来谈教育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机,“曲则全”的发挥运用,批评的艺术以及如何在教育中留空间,让幼儿尝试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等。

六、参考资料

老子:《道德经》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5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新世界出版社 2004.1 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 陈鼓应:《老子评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李建新:《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3:47-49 毛天虹:老子思想与隐性教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钱伟:从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看当代主体性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研究生专辑):162-164 《Teachers Study the Social Education of Urban Children》by Ruth Ellsworth;Arthur T.All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Vol.64,No.8(May,1964),420-426 《Soci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School》by William Bishop Qwen The school Review,Vol.15,No.1(Jan.,1907),11-26

第四篇:领导学论文,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学的启示

李鸿发

(行管08***)

摘 要: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笔者通过探讨我国古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和谐状态,与现代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融通之处。因此,无为而治思想更是一种领导艺术,现代领导学研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领导学;借鉴意义;老子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无疑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无为而治”是贯穿全书的精髓,体现出公共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原则。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对任何事情都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为之;对任何事情都应任他自身的趋势去发展,而不能利用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去扭曲其发展态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又生成万物,所以“道”又是“无不为”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是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说明“无为”就是不胡为,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自我管理

[1]。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领导艺术的融通

关于领导的定义,《领导学》(邱霈恩著)这样定义:“领导就是某一具体社会系统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的主体,根据该系统的需要和愿望以及实际情境和条件,确定本系统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指南,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及手段,发动整个系统、特别是被支配地位的群体与组织等力量,致力于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最权威的行为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因此,领导者的个人素质、魅力等对被领导者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力与所采取的策略彰显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这就在领导过程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3]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领导方式和治国思想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在某程度上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变得更加“有为”,也逐渐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意味着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掠夺,可以理解为减少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有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处,即逐步实现生产、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无为”。

三、“无为而治”对现代领导科学的启示

从领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思考如何践行“无为而治”思想,对丰富领导学知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尊重并顺应领导规律

“无为而治”首先体现为“道”,即尊重并顺应客观规律。在领导过程中也要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有所为。“无为”是达到“道”境界的最直接途径。老子由“无为而治”出发提出“上得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体道”、“同于道”的上得“之人,对老百姓的管理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即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也不可离开客观规律而强为,而应以“无为”

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领导活动都有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从局部上看,各个侧面、各个部门又有它的特殊规律和具体规律,因此,领导规律是领导主体所必须依凭、领导过程所必然贯彻的第一领导依据,是领导成败的主要依据,也是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具体的领导对策措施等所凭借的根本。[2]

(二)提高领导素质,做好表率

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阐述了提高领导素质的重要性。领导素质决定着领导行为和领导结果的特别能动因素,是领导行为的内在渊源,是开展领带活动的前提、基础,是领导主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是事关群体或组织命运和利益的最重大社会因素之一。[2]所以,在整个组织中,首先要提高领导素质,强化道德品质修养,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发挥领导者的制动性、积极性,实现得“道”而无为。

(三)优化领导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领导者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大度之心尊重、爱护被领导者,那么就能缩短了与“无为而治”的境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即领导者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从民愿,才能达到“无为”,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而领导者的“德治”、“德信”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根本保证。

“民为本,本固邦宁”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评价。而领导方法是领导主体在特定的领导理论指导下和特定的领导环境中实现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而采取一系列办法、对策和技巧的总和[2]。因此,科学运用领导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采,情为民所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取“无欲之德”,达到“无不为”“无为不治”的领导之道。[4]

(四)完善领导体制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故在现代管理中,仍要对领导者的权利加以监督、约束,就要借助于有效的领导体制来实现,抓好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为领导体制是政治体制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体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领导效率和领导活力、领导水平和领导地位、执政水平和执政地位。要实现领导者的“无为而治”,就要以素质理论、特别是领导素质理论和领导人才理论为基础,建立新型组织人事机制,彻底解决领导主体、特别是领导者择优汰劣的有效机制与实际运作的问题,最终实现领导体制改革与科学化在质上和深度上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领导队伍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2]邱霈恩.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马书成.浅析领导工作的“无为”[J].河南社会科学,2007(5).[4]阳华才.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J].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03(25).

第五篇:老子思想研读论文

“道’’是“无为”却“有为’’-----浅谈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

孙连超

“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一一南怀瑾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 思想中的核心-----“无为”。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为无为”首先是为。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其一,领导者个人-------不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推己及人,由内而外,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德化自身、不断成长的要求。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领导者是一个有着高尚而宽广的内在修为的人。“其德”之“真” “余” “长” “丰” “溥”对领导者是一种要求,那么对整个组织就是一种财富了。那么这种领导者对于自己高尚的人格修为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只要你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会有人来显明你的好处。“不自是”就不自以为是、自己去肯定自己。“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不白以为了不起,这样才能保持长久。这里老予的“无为”要求领导者学会谦逊,而不是居功自傲自命不凡。谦逊的人才能够建立起与其他更多的人的广泛沟通。尤其,对于领导者来说,谦逊的领导者更易亲近下

属,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上下级沟通。作为一种良好的立身处世特质,领导者的谦虚是能够增添领导者的权威和魅力的。

再者,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王。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与生命谁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更需珍惜?偏爱一方,另一方会失去更多,拥有许多必然付出更多。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让事物偏废一方,而失去平衡。知道适可而止,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就能使你拥有的长久保全。该“为”的时候“为”,不该“为”的时候勿“为”。这里的“为”要求领导者控制一定的限度,即“为”的程度和范围,绝对不能够在私欲方面放纵自己。领导者应该用“无为”的态度和精神来看待自身的得失和利欲,强调的是领导者要控制个人私欲。利益熏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而在一个有着规则和规范的企业或者行业里,是没有人会愿意放任这种心态的存在的。领导者在控制个人私欲,其实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深入企业和行业的必要条件。

自谦和约束自己,老子鲜明地提出了两点要求,但是,笔者发现,这两点要求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一一“夫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明白了。在这里,“不争”不是装腔作势,故作清高的“不争”,而是“不能争”。自谦和约束自己,都是老子在教导领导者:养自身谦虚之气,守利欲平衡之道。领导者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不町盛气凌人,平衡利欲善守平静之心。除此之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个人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待人真诚友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善守信用;为改善于有条理;办事极有能力、才干;行动善于掌握时机。领导者专心于自己的事务,用自己的心力尽量完美地处理好各方关系,那么因为他专心于务内,而无与人争,那么对外人来说,就彻底地无法与之“争”。当领导者尽心服务、扬长避短的时候,组织的竞争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领导者无心与“外”争,自然地,避人锋芒,修成正果,外人据何与之争?

其二,领导者与属下一一以身下民,不言而教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老子还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正是江海处于百川之下的位置决定它百川之王的地位。这和老子所倡导的法“自然”是一致的,从江海身上,老予窥见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格。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要想成功地领导自己的属下,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懂得“善下”。所谓“善下”就是领导者要对属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谦让、尊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给与下属成长进步的空间,善于向属下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久而久之,就必然失去下属的拥护,失去领导的资格和地位。“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 重,处前而民不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统治者只有听之民心,顺乎民意,才有可能做出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且符合历史规律的事。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身居统治要位的统治者所应遵循的“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足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百姓之心”是代表着未来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只有当统治者的“为”顺应了民意和规律,才有可能使统治者的作为收到实效,并使统治者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在“知识”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原动力的今天,知识产生的母体一一“人”在各项资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想要程竞争浪潮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属于自己的“智囊团”,必须要有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和制度。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求是获得“自我实现”。企业中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基于自身条件所产生的此类需求,而企业的领导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并且预见到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内在动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下民”,尊重下属,虚心求教,有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竭尽其所能让企业的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并为企业做出发自内心的贡献。

如果说“以身下民”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态度选择的话,那么“不言而教”就该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行为选择。老子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还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聪明的领导人是不乱讲话的,过多的指手画脚,只会加速失败。很多领导人事必躬亲,不躬亲也事必在场,经常时不时地以短暂地不成熟的眼光对员工当前的行为做出评价,往往是逞了口舌之快,却忽视了自己有意无意的甚至有时候毫无必要的话语对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影响。说得过多,员工束手束脚,难以招架领导者一再的也许并不积极的评头论足,很容易导致事情一误再误,员工“心惊胆战”地完成任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领导人仅仅“少说”是不能够领导好属下的,还需要“多做”。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下属的能力。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多地,应该以身作则,应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下属,身先士卒是激励属下赢得支持,也是保证制度和秩序的重要因素。几千年来,老子思想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道德经》既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领导学著作,老子的领导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这一启示将促使更多的领导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下载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文[大全五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推进企业改革和企......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指导教师学院: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7班姓名:学号: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摘 要]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

    因特网原理对管理思想的启示

    此文为本人在天津大学读研时发表。已发表在《现代企业》2003第1期。 因特奈特主义(Internetism)因特网原理对管理思想的启示□ 天津 王权因特网(又称互联网,Internet)正在积极......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摘 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各个行业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经济管理方式。经济管理是包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对于社会各个......

    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中文5142何宁迪 摘要: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

    谈老子思想对教师的作用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的建设 三江镇中心小学班玉文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

    王充的教学思想对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5篇材料]

    王充的教学思想对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贵论”基础之上,肯定了教育能改变人性,人是教育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