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特网原理对管理思想的启示
此文为本人在天津大学读研时发表。已发表在《现代企业》2003第1期。
因特奈特主义(Internetism)
因特网原理对管理思想的启示
□ 天津 王权
因特网(又称互联网,Internet)正在积极地促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有力地带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因特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E-Commerce)、电子政务(E-Government)、企业资源计划(B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和实施,并大大提高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然而,因特网本身的技术原理却更能给管理者以深刻的启示,能够悟出很多道理。
因特网发展历史回顾
因特网的前身是美国军方于1968年组建的阿帕网(ARPANET)。1983年,阿帕网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用于军事目的,另一部分形成了因特网的雏形。
1985年到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阿帕网的技术基础上组建了NFSNE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将其四台昂贵的巨型计算机与周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连接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后,连接的结点迅速增多,NFSNET最终在1990年成为了因特网的主干,因特网逐渐形成规模。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因特网的商业化。1995年,商业领域开始大规模应用因特网。随着WWW(万维网)技术在因特网上的的快速普及,因特网逐渐走向民用,用户数量和上网计算机数量急剧膨胀。因特网巨大的商业潜力被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所认同。网上的信息迅速丰富起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在因特网技术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如今,因特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被认为是继蒸汽机以来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因特网的原理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特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网络互联协议将不同的计算机系统
连接起来。因特网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来自于它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彻底的开放性有力地支持了网络联盟的形成与壮大。因特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只要遵守其简单的接入标准,任何网络或计算机都可以与因特网联通。因特网的开放性实现了网络系统的异构互联,为其本身带来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其它被淘汰的网络大部分并不是被因特网消灭了,而是被融合了。这样,因特网迅速地发展壮大。
2.高度的自治性(Autonomy)充分地保障了局部利益,极大地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增强了整体的安全性。虽然在表面上看,因特网四通八达,无所不至,但这首先是在保证了高度自治的前提下而实现的。实际上因特网的各个部分有其自身的边界(Boundary)。正是这种清晰的边界使局部的自制性得以保证。一个边界可能包围着若干计算机系统或若干网络。在一个边界围定的区域中,可以实行内部的规则,而不受边界外部影响。边界的存在不影响网络的互连,因为在边界上设有专门用于互相连接的端口(Port)。有一类边界十分重要,这就是网络的内外边界。内外边界可以把一个网络划分为“公开(外)”和“私有(内)”两部分。网络的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划定内外边界,把“公开”部分直接与因特网连接,而将“私有”部分完全保护起来或在控制之下与因特网联接。所谓“防火墙”就是隔离内外网络的安全控制设备。边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强了网络整体的安全性。当一部分网络出现故障时,网络的其它部分能够继续维持正常运行。
3.简单明了的联网协议(Protocol)调和了开放性与自制性的矛盾,降低了联网难度和通讯成本,提高了通讯效率。协议是互相通信的计算机系统共同遵守的约定,是组建网络的基础性规则。因特网采用的是TCP/IP协议。因特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TCP/IP协议的成功。可以说,没有TCP/IP协议就没有因特网。TCP/IP具有简单、宽容、实用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开放性与自制性的冲突。在TCP/IP协议中,信息交换的基本单元是包(Packet)。包的格式和交换方式都比较简单,特别适合于在各种不同的网络硬件系统中传送。TCP/IP协议不对联网的硬件设备本身做任何规定,而是简单地规定了协议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正是因为这一点,该协议才具备了跨越所有硬件平台的能力,也使网络互联变得更简便、更高效,同时降低了通讯成本。回顾被淘汰的其它同类网络协议,可以发现,它们很多犯了理想主义的错误。这些协议往往贪大求全、追求完美,造成了协议过于复杂、要求苛刻、难于遵守的结果,最终都消失了。
4.合理的层次结构和关键要素的集中控制使个体和整体都获得了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因特网是分层(Layer)实现的。联网的单个计算机系统在纵向上被划分出几个线性的逻辑层次;因特网上所有的计算机系统、设备和子网按照树形的逻辑结构层次连接在一起。处在不同高度的层由下至上分别执行着从微观到宏观的功能。从个体的内部结构看,TCP/IP协议分为4个层,层间界面清楚,接口(Interface)简单明确。各层一般只与相邻的层通讯,不跨层工作。这样,每个层次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能够高效地各司其职。相比之下,其它的网络协议在个体内部有的层次不清,不利于职责的划分,也不利于相同高度的对等层的通讯;有的层次过多,实现起来较为繁琐。从整体组织结构看,因特网在保证通信双方地位对等的前提下,以简单高效的方式对整个网络的关键要素(如IP地址分配、域名分配等)实行了分级式集中控制和管理。这是一种抓大放小的策略。而其它的网络要么控制幅度过大,要么控制层次过深,要么控制内容过多,最终导致失败。
从根本上说,因特网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其开放性,而采用局部自治策略和简单的联网协议是保证开放性的关键。
因特网原理对管理工作的一些启示
因特网原理(Internet Principle)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思想有所启示:
1.重视开放性。实践已经证明,封闭就意味着死亡,闭门造车是不会有大作为的。只有开放才能发展,这一观点已是共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开放的贸易具有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在开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迎接WTO首先必须有开放的意识,必须遵守WTO的开放宗旨,积极改造不合理的模式。企业不开放就不能进步,就做不大,就不能可持续发展。开放还是合作的重要基础。价值链管理(VC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管理技术都建立在开放性的基础之上。一个企业只有开放自身,才能实现与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等各方面的紧密结合。我国的企业要在组织结构、人才机制、资本构成等各方面积极开放,逐步与世界接轨。但是,开放也是有风险的。在注重开放性的同时,还需把握好开放的程度。开放不等于全面敞开,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要及早发现,及早铲除。要在企业的边界设立“防火墙”,要避免因过度开放而带来的灾难。
2.重视自治性。自治性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东方,人们的思想往往更趋于统一,而容易忽略或剥夺适当的局部自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帝王思想的残余。正是这种思维倾向导致了部分管理者更重视向上负责。现代企业的管理比以前更加需要局部自治性,但是自治性的作用常常被集中化管理的作用所掩盖。自治性与集中性的关系就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局部自治鼓励了各单元的积极性,忽略了局部自治性就等于打消了局部组织的积极性。过分的集中是不符合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的,极有可能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追求“大一统”往往会带来管理幅度过大、层次太深等问题。虽然信息技术有能力辅助企业加大管理的幅度与深度,实现组织扁平化,但这种能力并不是无限的。根据自治性原理,企业要有整体的边界,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也要有自己的边界;边界内部要保持适当的自治性,即自主权。这也符合系统工程的原理。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董事会不要干预公司的日常运作,政府要保障企业经营的独立性。实行局部自治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分散经营风险,因为各单元的边界具有一定的隔离风险的作用。当然,局部自治不是放
手不管,而是要以开放与合作为前提。
3.重视合理的层次性和简约的集中性。不论什么组织结构,都具有层次性和集中性。因特网原理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层次要合理,集中要简约。现实中的组织形式虽然很多,但基本都以树形结构为基础。在进行组织规划时,要把树形结构作为参考模型。一是要建立适当的结构层次,定义好树杈和树叶(各单元)的职能;二是要突出集中管理的关键要素,在各个层次的树杈交汇点施以有效的控制。尽量减少跨层次控制,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用关键要素形成控制线索,贯穿并管理整个组织。事无巨细的集中管理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率的。集中性与自治性虽然是相互矛盾的,但也是可以调和的。简约的集中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自治性,使得整个组织内部各层次上的每个单元都能在对等原则下协同工作。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抓住人、财、物等关键要素,要对各层次上的各个单元进行合理授权和控制,最终高效地管理整个企业。
4.重视规则的实用性。规则是组织运作的“协议”。一个组织只有具备了适当的运作规则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受因特网原理的启发,组织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实用,要符合“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各单元间要为沟通设置好“端口”。企业要注意加大制度建设工作力度,简化运作流程,疏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提高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文化虽然一般存在于规章制度之外,但它同样应该被视为规则的一部分。因此建设积极、鲜明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整体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因特网模式管理思想的内涵远不止上述几点内容,在透彻理解了因特网原理后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相信今后关于因特网原理的研究会日益增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和其它所有管理技术和思想一样,“因特网主义
(Internetism)”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它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这种管理模式的规划性不强,自由度过大会导致组织松散和安全问题,就像因特网本身存在着管理混乱、安全性较差等问题一样。但无论如何,因特网原理是值得管理者借鉴的。只要结合实际,合理应用,一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就是成功的范例。尤其是,这种模式很值得大型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去深入研究。国有大型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应该吸收因特网主义的管理思想,指导政企分开工作,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指导教师
学院: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7班
姓名:
学号: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现代价值。道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无为而治在中国的现代管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在提高领导者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现代管理
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所说有关治国安邦传颂很广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既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治理国家就如烹制一道美味的小菜(小菜一碟,而不是什么名贵大菜),反映了道家宽广的胸怀和幽闲的心情。烹小鲜,一表示这是一桩小事,不用着急着慌;二是烹小鱼不可随便乱翻动,要不然鱼就碎了。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把事搞得一塌糊涂。古人评论这句话是“不多事琐碎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不教”,而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治国若是,管理一个企业自然更不在话下。
道家一直以来倡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哲学。道家认为,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要依据规律,使用巧力,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什么目标、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想办法找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激励部下去做,而不是代替部下去做。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控制的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在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其二,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通过管理人的思想管理好人,通过管理人而管好事。要求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简单化。
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通过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其四,管理要建立合理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员工、供应商、顾客无法合理预期。没有合理预期,员工及与其合作的利益相关体行为短期性、不确定性增强,而短期行为、不确定性行为大量存在,使企业的稳定性减弱,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增强。《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为什么结果一样,朝三暮四猴子不高兴,而朝四暮三猴子就都高兴了呢?这里面有个管理的预期问题,前者预期置后,变数增加,风险增加,所以猴子不高兴。由于预期不同,导致猴子的积极性不同。其实许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为什么不能多一点“朝四暮三”,少一点“朝三暮四”。同样的代价,由于传递给予企业合作者的预期不同,双方合作的效果将大相径庭。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
而在效果上可以达到“无所不为”。这一原则表现在管理活动中,便是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无所作为而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若要达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企业管理者本身必须具备虚怀若谷、胸襟开阔的素质;必须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和风范。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领导者如果要做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就必须在干部和员工的使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伯乐寻千里马、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企业才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运作。
中国古代强调管理的最高目标是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要按照道即客观规律办事而道常无为。所以,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就是说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从管理的角度讲 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一切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袁声莉, 杨耀峰, 现代企业管理[ 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2 ]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 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 ] 刘曾惠.道家文化面面观[ M].齐鲁书社, 2001
[ 4 ] 罗宾斯, 库尔特著, 孙健敏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 ](美)C.W.L.希尔, G.R.琼斯著.孙忠译.战略管理.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6 ]葛荣晋,李伟波.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科学管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11~116.
[ 7 ]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5~112.
[ 8 ]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 9 ]王凤彬.“全息”原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5,23(3):8~12.
[ 10 ]许建良.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价值[J].哲学研究,2007(11):44~48.
[11 ]宋培林.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2006(11):19~24.
[12 ]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 中华书局, 1956.[1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14 ]陈广忠.淮南子译注[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第三篇: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作者:赵志萍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无为”思想。一切顺乎自然,既反对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又反对政治上的标新立异。老子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上。五千言《道德经》简直是一部自然赞美诗。既是崇尚自然,凡属于“自然”的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这样他当然要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正是尊重了事物的必然,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结果,才使事情得以成功。而背离了这一原则,则导致事情的失败。我们要肯定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性,肯定其要求统治者治国要承认客观、尊重自然、顺乎民心民意、不逆潮流而动的合理性,但决不是肯定老子的一切听凭自然、放任自流、放弃任何管理的消极因素。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老子主张无为,不是消极无为,恰恰是透过无为,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物能够顺乎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而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管理和管理者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现代管理者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什么都要管,无所不为。而应当分清那些改“为”,哪些该“无为”,而最后又能达到“无不为”。因而,作为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深刻的。具体来说,这个启示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的事,悖于规律的事,而是要顺乎自然,遵循规律。“无为“的另一个涵义是不要干预过多。任何管理都不意味着过多的干预,必须留有余地,任其“自化”。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圣人”也是不偏爱的,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事实证明,那种把管理理解为包办代替,横加干预的做法,其结果都是把事情“管死”。
第二,管理要顺乎民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管理既然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那么这些“他人”就不是单纯的客体,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是主体,既是主体就有主体性,他们的心愿、意向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目标同组织成员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协调起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领导者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把群众的意志集中起来,是一切决策都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在现代管理中有一种管理模式叫做“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实行的原则就是所实行的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让大家做到自主、自律。领导者的职责仅仅在于引导、组织和协调,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为无为”而“无不为”。再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如果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加以解释,便可理解为:领导的本质在于服务。领导者的责任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者不追求一己之私利,而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在这方面“无为”,便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做到“无不为”。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则应当能够变成现实。
第三,任何管理和领导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领导和管理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任何领导和管理都不意味着无所不包、无所不为。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仅仅在于出主意、用干部,现在企业的组织制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职权作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应尽职尽责,对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应该越权。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在处理同下属的关系时,也要顺乎自然,要舍得让下属放开手脚去做好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而不应干预他们。西方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然后由下属去执行,这就规定了管理者的“为”和“不为”的界限。现代管理论还告诉我们,某种程度的职权分散式一切组织结构的特性。职权分散和政策影响到管理工作的一切领域,而且可以看做呢是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因此,领导者只有终于修身,对功名利禄求取有度,才能实现领导目的,达到领导的最佳效果。对于我们的政府而言,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可以改造和升华为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就我们当前实行的市场经济来说,我们可以忖出市场经济实质上吻合了“道法自然”的“无为”经济,这里的“道”是指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市场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且一种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让“无形的手”来调节。其下的政府职能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宏观管理和调控,即小政府大社会。强调自然而然,政府不做过多干预,国家仅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流向实行监控和引导,这种政府“无为”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相一致,无为之治的管理也是“道法自然”的运用。在无为之治中,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无论政治和经济,都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过多扰民,真正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往天下。”
第四篇: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无为而治” 高等教育管理 管理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诸家均有论述,而尤以道家为代表尸‘无为而治”是众多思想家所推崇的管理伦理思想,也足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曾被一些明智的统治者所运用,发挥着安定社会与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研究道家思想的热潮悄然兴起,人们开始从现代管理伦理的角度来诊释其管理伦理精义。这一思想开始走进企业,走进管理领域,走向世界。因此,将“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有许多智慧之源,足以启迪现代人的心灵,提高现代管理水平,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能为学校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智慧。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对于祟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管理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它的巨大功能,潜移默不匕池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范妞寸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主练《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先生给它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徽”。不仅如此,老子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强。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刁鲜”。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系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尧明肯定《老子>`.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日水限》曾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意叉。本文拟对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借鉴意义进行阐述。
一、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李生龙先生:无为论》,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将自无为”归纳为互相联系的两种含义:或是没做什么,表示一种存在状态;或是不要做什么,表示一种行为禁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细细揣摩,“无为”所衍生的各种内涵都是以这两个最基本的意思为根据的。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默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嵘73章)对于管理者,老子主张“为君之道以虚无为本。”同时,道家认为,君道与臣道是截然不同的,君主遵循天道,无为而尊,臣下遵循人道,忠于职守,有为而累,二者不可混同。《庄子.天道》篇中说:“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君无为而臣有为,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君无为”,在管理伦理的实践中如何运用呢?道家虽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一大宗师》,但还是作了可见可受的周密安排:一是以静制动,“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厂‘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赚36章)。作为人君的“我”,外表玄默,内蕴精明,臣下莫测高深,而只有竭其才智以效君王;二是知人善用,因材授职,用其所长.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辑楔,修者以为搁粮,短者以为朱儒杆护。无大小修短,各得其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群臣各得其宜,也就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为君王效劳:三是使群臣得分职守而治。“官得守其分”,各司其职,自然也就可以有条不紊,做到“无为而治”了.二、以老子管理思想检视当代中国高教管理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前沿化等显著的特点,这种趋势使大学职能从单纯的教学育人,到教学与科学并重,再到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产推动器,为社会直接服务,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直接。如此复杂而发展迅速的现代高等教育,给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使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挑战。
1.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够
应该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经过了新一轮的国家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调整才刀波了原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行业不再主管高校,实行国家与地方两级管理体制,解除了高校原来许多行政束缚,高校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活力与自由。这也是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冷静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与过去相比,在制度上并未有根本突破,以政府行政为主的纵向集中管理模式并未真正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仍然主要是一种上下级行政关系,而不是依据法律规范而建立的公共权力机构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法规,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透明度不高,在经费分配、成果评定、学科申报等方面一些非学术、非市场的人为因素常常导致“暗箱操作”,损害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力学主体,一些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常常举步绷陈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发挥。
2.师生的办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高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管理内容上讲,既有行政管理,也有大量的学术管理;从管理对象上讲,广大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广大学生作为学校“产品”,本身参与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还能自我加工、自我塑造;从管理手段上讲,习椒力性影响与权力性影响同样重要,甚至作用更为持久、广泛和深入。
这些特点,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视了。高校内部管理的现有组织机构与模式仍然沿袭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学校管理机构只是政府行政体系在高教系统的延伸,主要靠领会上级意图、吃透文件精神、贯彻执行各种行政规则来发挥和实现高等学校的各项职责与功能,对安全目标的追求成了管理者们的首选目标,而创新与发展则退居其次。同时,“行政化”,了的高等学校主要按行政组织的规则运行,强调行政权威,机关行政人员成为了学校的主角,教学科研人员在相当程度上成了行政系统的被支配者,其声音只能作为行政部门的咨询与参考,缺乏参与制度建立和决策管理的机会。这样,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需的交换、交往和互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3.行政权力需要限制
现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权力结构失衡,行政权力强大,学术权力弱化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在学术活动中的领导决策作用,学术白主性被行政权力所压制,不可避贫梦也产生某些偏差,甚至造成决策失误。
由于人们长期的观念沉淀,“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术权力的发挥不穿上行政系统的外衣就似乎没有应有的权威,这样导致学校决策与执行机构不分,机关行政人员队伍庞大,师生唯官是从。因此,需要又水行政权力进行限制。道家关于“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伦理思想是极有启迪意义的。所谓“君无为”,在高校内部就是要管理者放手让权,不要过多地用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活动;而“臣有为”则是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险与积极性,加强学术权力。以教授专家为核心,以各种“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表现的学术权力,构成学校权威的基石,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与利.研以及其它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内在的支配作用。因此厂一所高校要真正提高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必须高度重视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积极作用。
4.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管理人员是管理的执行者,其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管理的成效。正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言:“圣人以身率道,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要求管理者自觉按照“大道,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民众作出表率。目前高校管理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校级管理层成天忙于日常事务而无瑕考虑学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或者虽有好的想法与举措汀团愚到阻力就担心或借口怕影响稳定而不能坚持改革;二是重行政管理而轻学术管理,或者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术管理;三是重过程管理而轻目标管理,忽视高校管理中自主管理的特征,过多地干预和直接控制管理过程,激起师生的反感;四是颠倒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人员高高在上,缺乏对教师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只向上级负责,不从实际出发,只会照章力事,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州爪硬管,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私淞性,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老子管理思想在当代中国高教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老子的“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发展到今天,我们将之归纳总结,从不同的需要角度出步织寸它进行现代意义的诊释,很准说准确地把握了它的真义,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大大拓展丰富了它的夕涎和内涵。释氏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现代高教管理,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上结合现代高教管理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在宏又则层面上,“因顺自然”一遵循客观条件和规律,“因物自性,一尊重系统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忌违背客观规律的“妄为”和离开自身实际可能的“强为”,否则只能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产欲速则不达”。在操作层面上,一是将“无为而不为”的管理伦理思想应用于高教管理的组织建设,实现重}L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二是应用“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管理伦理思想,以人为本,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三是以“行不言之教”为指导,强化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与水平。1.重心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
老子的管理伦理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各种类型的管理矛盾与关系时,要紧紧扣住“治”这个目标,做到在处理各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官得守其分匕各级组织、各个部门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各行其是,领导机关”无为而治窍—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的积极胜,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成效。
总结归纳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成功实践,联系老子的管理伦理思想作为指导,我们认为处理上述关系的关键在于充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教学管理自主权、文凭发放自主权、机构设置自主权界桂开自主权、干部人事自主权、职称评聘自主权、财务自主权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自主权。政府应立足转变职能,主要运用立法、规划、拨款和法律规定内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管理的目标、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而不是人为地随机制定一些临时性措施。实践证明,国易尔寸高等教育的间接调控手段越有效,大学就越有更加宽松的办学环境和办学自主权。同时强化社会、市场的监督、调节力量,形成社会、政府、学校三者的良好关系,用以制约和检验政府的调控与学校自主力、学的水平和质量。
2.以人为本,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更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该吮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老庄新论》第九页)。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因其性则天下从”,说的就是领导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要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集中群众智慧,使决策符合于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伦理思想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建立以激励为核心,以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目标,使师生在“无为”和“不觉”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力量,主动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仓J造才能。其次,建立良性激励机制,首先应该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并且这种尊重是诚挚的、深切的、发自内心的,能让教师感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发现自己新的价值。表扬与批评则是激励人们情感的两大工具。领导的肯定会使教师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获得承认与赞赏是教师普遍强烈的需要。最后,.实行民主管理,为道家管理伦理思想所特别强调。其‘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思想,说的就是要尊重民众的个险和创造性,使之行使主人翁的权利。高校实施民主管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3.强化素质,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老子自行不言之教”的管理伦理思想在高教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所批评的管理者“自视、自是、自伐、自矜”,倡导的“去甚、去奢、去泰,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是我们进行高教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方。它启示我}i7}加强管理者的思想品德修养,重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的作用。
首先,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的管理干部队伍。品德修养,是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着重强调的。老子说‘行不言之教”,其中一洲尺重要的意思就是指管理者的“身教”。教人易,自行难,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高校管理人员最重要的人格力量。借鉴老子的‘氏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结合高校实际,我们认为高校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加强自知、无私、宽容、诚信等方面的品德修养。管理者还应该具备诚信的品德。老子说“信不足,有不信”。意即管理者不讲诚信,老百姓也不会相信他。高等学校与其它单位和部门相比,特别崇尚伦理,这是因为它做的是人的工作,而且是面向人的未来的,所以对伦理的思考比较多,对管理者“诚信”品格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管理者要从思想上树立‘碱信”的意识,认识到诚信是管理者的无形资产,也是学校的信誉;要秉着“若烹小鲜”的态度,慎重决策,减少决策的随意性;要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制校,在学校树立诚信之风。
其次,发挥非权力性影响的重要作用。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其它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一是学术上的要求。应接受过正规的大学学历教育,理解学术的价值与意义,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站在服务的角度,把学术活动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中心来抓;二是能力上的要求。高校是社会平均文化水平最高的地方,而其劳动方式主要为心智的活动,理智与情感起着重大的作用,得不到理解的行政性管理是很难行得通的。因此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运用权力性影响的同时,更要善于运用非权力性影响。怎样发挥高校管理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呢?管理者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与优秀的心理品质以外,还要能够提出明确、系统、鲜明、为师生所认同的教育观,融先进性、整体险、可达性于一体的清晰奋斗目标,以及有效而高超的管理策略。
管理的策略是观念和目标落实的关键,也是一个管理者管理艺术和水平的表现。一个优秀的高校管理者总是能够巧妙地把组织的观念和目标转化为师生自觉的行动,正如老子所说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总是能遵循“大制不割”、“始制有名、亦将知止”、“慎终如始等管理原则和方法,抓住可能出现的机遇,实现预定的目标。只有一支品德高尚、兼具以上能力的管理队伍,才能保证学校的高效有序运行,才能促进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第五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论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推进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我们非常有必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良性影响和局限性,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经营管理的思路,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的现代管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