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 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王艳芝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践行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从城市的选址、蓄水、排洪、抗旱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消纳、减速与适应策略。新疆的八卦城、北京的紫禁城、北京北海团城就是这些践行实践的杰出代表。学习并传承中国古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生态化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古代城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机械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分割化的城市结构,以沥青板油马路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地下管道为基础的地下排水系统。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在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时,却时常表现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持续久的强降雨。于是我们能看到各大城市“雨中看海”的壮观景象。西安看海、沈阳看海、就连首都北京也会面临看海的局面。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有怎样更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怎样可以和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有学者睿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1]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先进经验,如张毅川采用文献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Taylor 等世界知名数据库和出版社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评价、社会学研究、低影响开发与最佳管理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 在这里,我想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城市生态系统,看看中国显着们是怎样思考并践行的。并且反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系统中的思想对今天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人民也饱受洪水、暴雨侵扰,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坏都城,发兵二万人筑之”,57年后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京城崩圯”。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师霖雨,九门城垣塌决者甚多。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顺天府大雨如注,昼夜不止,经二旬。雨潦浸贯城,长安街水深五尺,洼者深至丈余,各衙门皆成巨浸。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古代中国人的很多智慧值得学习。(一)依势而建
纵观中国传统聚落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出于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原因,均质单一的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都不是理想的聚居场所。聚落分布往往显示出“边缘效应”的特征,而背山面水的临水高地往往是理想的城市选址地点,这不仅遵循了“水用足”和“沟防省”的实用主义规划理念,同时,也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环境模式相吻合,即背倚连绵山脉为屏;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水质清晰,流汇于面前;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在新疆特里斯,有一座神奇的城市叫八卦城,这座城的中心花园呈现为太极的“阴阳”图形,并且向外辐射八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四条环路。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并且,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六十四卦。其一心居中、轴轴递进、环环相扣、路路相通的放射性格局, 与周边的山势水势巧妙结合, 符合古典的勘舆理论, 呈放射状圆形, 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 路路相通、街街相连, 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卦丈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特克斯县城的选址, 能充分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3]它按照勘察风水的整体系统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查原则、水质分析原则、适中居中原则、顺乘生气原则等, 特克斯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为千分之六。特克斯人借天工之利,修建明渠,既可引水美化城市,又可用于排水防止内涝。依次在特克斯河流域进行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使特克斯坐北朝南, 背靠乌孙山(龙山、玄武),前迎特克斯河(水龙), 特克斯河南岸的“ 阿特恰比斯’,(哈萨克语意为赛马场)是一个高高的平台, 土地肥沃、水草茂盛、地域开阔, 与群山相连形成一字形的书案山。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南北地平高差约2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
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建设“ 福寿沟”,赣州最大的贡献是发明水窗、能在汛賺止江水倒灌。[4]排水口附近的管道呈现多层断面,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 倍,水水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 倍,这样就形成了足够的水压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
(二)透水铺装
与现代化工业文明大量使用沥青铺设板油路面不同,古代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意使用透水材料,并进行透水铺装。沥青铺设板油路面渗水性能差,遇到大雨暴雨不能短时间内吸纳,只能借助于排水管道系统,很容易形成大雨满城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在城市中看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面积铺设透水地面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采用的防洪措施,在我国历史上,较早时期就出现了透水铺地的做法。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的铺装大都具有透水性。比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古园林的多处地面都具有透水性。故宫的室外场地多用与土壤相通的砖石铺设而成,这些砖石之间的缝隙大。一旦下雨,砖石之间的隙缝便可将雨水直接吸收入地。在典型的园林路面铺装结构中,面层一般利用坚固耐磨的砖石材料以承受荷载和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其基层一般用碎石、灰土或各种矿物废渣筑成,并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度,面层通常用图案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拼接铺装,既达到了美观的目的又能使地面具有透水性。[4] 几十年来,紫禁城内大量地面铺装改为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不利于排水和渗水。故宫博物院从2015年开始逐步将院内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改为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不但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更使排水和渗水功能得到加强。透水铺装材料本身的多孔隙特性,为其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雨水宣泄
以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例,前三殿建在8.13米高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四周栏杆的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曰“螭首”,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辅助排水的孔道。每逢雨天,雨水从1142个排水孔喷出,呈现“千龙喷水”景观,逐层下落,流到院内,使得台面无积水。台基四周设有石槽排水沟。
((四)雨水渗透利用
北海公园内的明代团城高出地面十多米,在其上面却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树。原因就在于整个团城的建筑中大量运用青砖铺设着一条条留有缝隙的透水网络,青砖的下部用谷壳和贝壳渣拌着土壤作为垫层,从而使整个网络具有很强的透气和吸水性。下雨时,雨水可以全部通过砖面和砖缝渗入土壤中,为团城上的树木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5] 团城并没有北京古建筑中常见的排水明沟,也没有像正阳门箭楼、鼓楼、万里长城及北海白塔等处城墙一样,设置泄水石槽(吐水嘴),而是在地面上采用干铺倒梯形青砖和深埋渗排涵洞的做法,起到良好节水、存水效果。团城每块地砖的四周立面,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砖呈倒梯形,砖与砖之间也并无灰浆粘合,为古树创造了良好的根部透气和接受降雨的条件。砖铺装后形成了一道道高10厘米、底宽2厘米左右、断面成三角形的空的通道,而且纵横交叉。通道的上端透过砖与砖之间的狭窄缝隙与地面相通,雨水和空气很容易进到通道中来。砖的下面有一层很厚的灰土与砖黏结,既能承载和稳定上面的砖块又能很好地使土壤透水透气。灰土下是黑色的肥沃土,内含兽骨、螺壳等物,为古树供应养料。专家测定,这些砖烧制年代最早为公元1411年(明永乐年间),最晚为公元1821年(清道光年间)。实验证实,这种设计确能起到“城外雨水四溢,城上全盘吸收”的效果。
(六)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水为生命之源,及时有效利用大自然馈赠的雨水,在洪涝灾害的时候防患未然,在干旱的时候及时反馈利用,这些机制、原理不仅对中国古代先民具有重要生存意义,对现代民众的生存生态化、可持续化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也非常符合“海绵城市”的现代生态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的消纳、减速与适应,强调“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与常规的水利工程和雨洪管理策略的集中快排、严防死守等工程策略完全相反。消纳、减速与适应构成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将当代生态防洪理念与中国本土智慧相结合,系统解决洪涝问题。中国古代雨水利用、城市防洪排涝、都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让自然水系与城市水系有机融合,这些哲学智慧和雨水利用技术必将对未来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3):4-7.2.张毅川,王江萍.国外雨水资源利用研究对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的启示[J].资源与环境,2015(10):1220-1225.3.李颖超.特里斯八卦城,新疆人文地理[J].2015(1):1-8 4.relica.中国一千年前的海绵城市[J].房地产导刊,2015(9):56.5.魏泽崧,汪霞.我国古代雨水利用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华中建筑,2016(5):132-136.
第二篇: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2.1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选择性)组成。其中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与渗透。地表洼地的尺寸根据涵洞的溢流来设计,使地表积水在24-48小时内渗入地下。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是将雨水留住,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可以对径流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2.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小径流量。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环境。它主要集中应用在居住区和商业环境中。目前相关领域研究主要前沿问题为如何利用雨水花园有针对性的减少雨水中各种污染元素的含量。
2.3可渗透路面
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是从源头治理雨水带来的污染,缓解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从而减少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针对可渗透路面主要集中于水泥砖块、水泥网格物、塑料网格物,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研究上。期是否适宜,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策略,满足土地使用者的美学期待,景观维护的成本,投资者高经济回报率的要求等。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
1.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的实践
车伍等针对雨洪水管理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包括针对河湖水系的非点源污染,城市区域雨水污染物控制,城市雨洪调蓄,社区住宅建筑雨水利用系统,典型技术应用分析,不同城市雨水问题研究和雨水利用规划等。一部分学者以“反规划”途径和“生存的艺术”为理论基础,实践上以可持续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目标,针对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尽量减少环境的不良影响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以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和防洪相结合为目标的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以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为目标的秦皇岛汤和公园,以改善水质,修复水自然过程为目标的中共中央党校及国际关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以保护湿地、洼地自然水过程为目标的天津桥园,以强调下垫面水下渗等生态过程的国际关系学院景观改造,将社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引入景观设计的合肥滨湖新区生态基础设施概念性规划等。
2.推进中国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的思路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和地点。
2.1更新价值观,水危机是城市与区域决策者和设计师面临的严峻现实,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是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甚至是不道德的。
2.2更新知识,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和水文管理密切相结合,普遍地掌握水文过程
知识迫在眉睫。
2.3更新观念,雨洪水是宝贵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好雨洪水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结束语: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互建设的必然趋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
[2]曹文美子.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2)
[3]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
第三篇: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一、水生态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比。(3)城市内河生态岸线比例。(4)天然水面保持率。(5)地下水位。
二、水环境
(1)城市水环境质量。(2)雨污分流比例。(3)合流制溢流频率。
三、水资源
(1)雨水资源利用率。(2)管网漏损控制率。(3)天然水面保持率。
四、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标准。(2)城市防洪标准。
第四篇: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看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当然,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涵盖城市雨洪管理领域,还涉及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等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则可认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开发前的海绵要素,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
2、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相对小型、分散的源头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主,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还包含湿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相对大型、集中的末端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以实现对高重现期暴雨的控制。雨水管渠系统主要控制1-10年重现期的降雨,主要通过管渠、泵站、调蓄池等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也可结合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提升其排水能力。而高于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则主要通过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也称大排水系统)和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包括自然水体、地表行泄通道和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并通过叠加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共同达到20-100年一遇的城市内涝防治目标。因此,这三个子系统不能截然分割,需通过综合规划设计进行整体衔接。
3、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多部门多专业高度协作才能实现。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五个方面。综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需统筹三个系统、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与衔接,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各专业的通力协作。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一般来说,相比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利用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带来更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于老旧城区雨水管渠系统的提标改造与合流制溢流污染(CSO)控制带来的巨大财政支出和社会影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当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并非全部,海绵城市具体建设过程中,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的建设还会受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既有土地利用构成与布局、地形及雨水管渠系统建设现状等复杂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设施用地与竖向设计等要求,单纯依靠利用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很难实现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控制目标。此外,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的确定还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密切相关,各地需因地制宜地确定控制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
四、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通过“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系统的解决城市开发建设面临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对于践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篇: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XX市XX区20XX年海绵城市建设
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
XX区是XX市最早开发的城区,也是中心城区之一。改变粗放的开发模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意义尤为重大。20XX年,区海绵办按照市海绵办《关于印发20XX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分工一览表的通知》(X海绵办〔20XX〕7号)的要求,在各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项目中深度挖潜并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现将我区20XX年工作情况及20XX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积极推进落实新增海绵城市面积及既有设施海绵专项改造项目
我区20XX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包括:1)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5平方公里;2)既有设施海绵专项改造项目20项。我区积极响应任务分工,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进落实,并对XX区所有在建工程进行了现场调查,全面梳理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项目,形成了切实可行的20XX年海绵城市项目库。目前我区20XX年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8项,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既有设施海绵专项改造项目29项。
(二)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市海绵办《关于征求落实XX市2016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专家意见的工作方案意见的通知》(深海绵办〔20XX〕32号),要求各区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现重点建设片区详细规划(实施方案)的全覆盖。我区目前已完成《XX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详细规划》(送审稿),预计将在20XX年底正式发布。该规划包含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总体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分区与空间格局分区、管控单元海绵城市建设策略与指标分解、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时序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从规划层面指导全区海绵城市建设。
(三)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两证一书”审批
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20XX年我区根据《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建设项目前期开展的详细蓝图、单元更新规划等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核心指标及相关的措施;并结合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作为城市规划许可的管控条件,纳入规划“两证一书”审批流程。
(四)开展海绵城市培训讲座
20XX年我区组织开展了“XX区海绵城市专题讲座”,对区内各相关单位和参与XX区各类项目建设的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了海绵城市专题培训。讲座主要内容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及目标、海绵城市设计流程与海绵设施设计方法、海绵城市施工运行维护要点等,从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各单位设计、施工中的疑问,并提升设计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便于更好的为XX区海绵城市建设服务。
(五)我区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XX路-河口段,长约5.3公里,由北至南穿越XX区,为区内主要的人文水系及生态廊道。XX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XX河进行了截污、生态岸线、防洪、河道清障清淤等多方面的综合整治。同时,围绕环境的可看、可享、可通“三可”展开思考,以优化慢行系统、建设滨水休闲空间、打造“XX印象”标识、构建滨河绿带、完善服务及安全设施的建设内容作为XX国际消费中心的先导工程,带动XX中心区健康发展之路,最终打造面貌一新,精神焕发的“活力XX河”,赋予XX河新的活力。
XX小学位于XX区XX花园,属于具有外语特色的国有民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达107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860平方米。改造前校园除绿地外,其余地面均为硬化的不透水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仅为20%~25%。20XX年XX小学进行了海绵专项改造,预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66%。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生态树池、立体绿化、雨水桶等,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
二、20XX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一)积极推进并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市海绵办20XX-2020年各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分解表(深海绵办〔20XX〕78号,附件2),我区20XX年应完成2.63平方公里的新增海绵城市面积。
我区将在20XX年的工作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对笋岗片区约2.5平方公里开展海绵城市专项改造,适时启动XX片区生态修复和海绵化改造的前期工作。
(二)继续完善各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机制
20XX年,我区将在《XX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继续梳理各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流程,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管理办法,探索海绵城市运营维护机制,为继续切实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保障。
(三)继续开展海绵城市教育与宣传
20XX年,我区将继续开展海绵城市教育与宣传,在相关活动中推广普及海绵城市理念。同时,将继续开展海绵城市专题讲座,针对公众及各类技术人员在海绵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答疑解惑。将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引导公众理解海绵城市建设,期待海绵建设的预期效果,并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