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时间:2019-05-14 19:1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第一篇: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2—20 13学年第 二 学期)

课号: 017K06AA1课程名称: 西方管理思想史改卷教师:学号: 123010047姓名:何佳丽得分: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何佳丽

(宁波大学商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管理思想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而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圣贤和时代精英们各抒其才,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现代管理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

关键词:管理思想;差异;启示

一、引言

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其管理思想也存在着差异:东方管理学是由苏东水教授创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他的精髓所在,其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各学派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符合了现代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而西方管理学则是由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权变管理思想等建立起来的现代管理学思想,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根据市场以及宏观大环境创造更高的利润。

二、东方的管理思想

东方管理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管理文化为主要内容,既包括着《易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等传统优秀管理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佛家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可谓是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深刻。主要表现在:强调以人为管理的中心的人本思想、强调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中庸、形成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的关系导向、在战略思想上善于运用计谋为交往中心。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他有两种人性假设,即是善与恶的两种假设。儒家思想对与组织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侧重于组织的影响力,其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引导, 借助相应的礼节来加以规范的行为,即是行“中庸之道”、“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儒家的管理思想在于

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中隐含的管理规律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即循环律、成长律、得失律、时间律、调节律、容忍律。这些规律对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老子的柔性管理和无为管理,无为管理是指管理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的事,悖于规律的事,而是要顺乎自然,它的另一个含义是不要干预过多。在道学中最为精练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无为”。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管理上的一个高境界。

(三)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核心的管理思想是“法治”, 即认为只有以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为标准, 以赏罚为手段, 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韩非主张“立法为教,反对人治”,只有 实行法治, 才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四)佛学的管理思想

佛家的宗旨是“普渡众生”,即是企业管理的宗旨,企业管理的宗旨可以是“服务众生”,从而促进“普渡众生”。不同的是,佛家用宗教形式去做,企事业单位用实业、业务产品、服务等去做,众生互相服务,互相促进,最终走向“普渡”的彼岸,可以理解为走向文明的和谐社会,超越“苦海”而进入大同世界。

三、西方的管理思想

(一)早期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人的本性使然,资本主义的人性基础是利己主义,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着一本性的支配和控制。经济人假设的意义在于注意到了人的需求以及需求可能带来的激励作用,注意到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由于工人具有获收益的需求,给予一定量的工资激励,可以引导工人更加努力工作。进而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 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 的著名学说。这一学说为后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二)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时间和动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实行标准化任务管理的思想,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方式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意义重大,至今仍在流水线上被广泛使用。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弗里德里克·泰罗,他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搬运工在工作中的每一个动作和劳动时间,总结出搬运作业的合理动作。他要求工人严格按照他总结的动作进行搬运作业,消除错误和无效的动作、慢动作,并结合工资激励,使得搬运作业的效率大大提高。后来。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泰罗制”,即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挑选具备能力的工人从事该种工作,并对在标准作业时间完成的超额工作增加工资,对无法在标准作业时间完成额定工作则罚减工资。

(三)行为科学理论

在霍桑实验的影响下, 逐步拉开了管理学界研究人性的序幕。以人的需求与动机研究为出发点,马斯洛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归为五大类,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此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存在关系, 并没有提出相应的激励方法, 而且也忽略了工作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对需要层次论的有益补充, 它明确地提出了激励工作的方向在于工作本身。这一理论不仅使对人性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同时它也表明管理工作者应按人性本身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来寻求激励方法与管理方法。

(四)现代管理理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管理学对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视。比如现代管理学就认为,包括基层工人在内的企业所有员工都要进行决策,区别在于不同阶层的企业员工决策的领域不同,即使是下层人员也要就日常生产计划和每天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做出决策。这是对人性价值一种更为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明白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企业家,而更多地依靠的是全员共同努力。管理人假设也同时激发了人对于自身价值新的认识。

四、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一)在总体管理思想方面:东方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思想中在将国富民乐定为治国之目标,同时高度重视仁的作用,孔子的理想国是一个富裕、安乐、仁爱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看东方的思想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面。西方管理理论主要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服务的,试图通过调和劳资双方的矛盾使双方都能获利。因此,它虽倡导人本管理、工人自治,并没有将其上升为企业的目标之一,它的利益导向性是鲜明的,资产阶段性质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在管理领域方面体现的思想在于:西方文化侧重于独立个体,反映在管理领域,形成了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两个特点。西方企业追求利润,以提高企业效率为本质,讲究实用性。东方文化侧重于组织,东方特色的管理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与人生。

(三)在管理本质方面体现的思想: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差别在于西方管理突出个

人主义、权力级差小;东方管理文化则体现权力级差大、风险回避,缺乏平等、民主,缺少冒险精神等。东方管理学者在认识管理本质的过程中,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主要强调整体性,忽略个性发展,强调民本,忽视人的独立人格。而西方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制度管理、规范管理和条例管理,追求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四)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体现的思想:东方是由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一个社会主义,在思想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保守、陈旧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体现的思想难免有些落后,东方管理学所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等思想,蕴涵着以实现人性为重点管理思想。西方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益与将剩余转变为资本的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外在的激励措施或个人内在的享乐的主观意图形成其独自的管理思想。

五、启示

(一)在竞争的指导思想上提倡双赢。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质是一部以强凌弱的向外掠夺的历史。而东方的智慧告诉人们,和谐是取得最大受益的最好方法。因为在竞争各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和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以中国东方的智慧所形成的管理思想, 在今后国际间的交往中将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西方管理理念相互渗透, 东方受西方竞争意识的影响, 西方受东方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的影响,双方都在改变自身的习惯性的思维和理念。

(二)在人的行为方面提倡树立全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的思维出发: 认为应该是怎样做,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东方的管理智慧强调,人是属于社会的,尤其在中国,人人都是属于家庭的, 人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方面,不是规章也不是理智告诉他怎样做,他才怎样做的;而是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在其人生的长河中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而中国的东方文化对道德的塑造有着特殊的功效。在今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建立一个全球规范的道德观和价值乃是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三)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在工作方面, 西方偏重于工作职责的管理。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果职贵不分明,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的。但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更加追求其心理的需要,而中国东方的文化,为满足人的心里需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东方文化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的作用,这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上的信赖关系,是一种心理的托 付,是人们在紧张的竞争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因此东方文化将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将是在原来关系上的一个大飞跃。

六、总结

东西方两种思想是互补且兼容的,人类不仅需要西方理性的思想,也同样需要东方非理性的思想,理性思想把人类带进了科学化,而非理性却给人类增添了感情的色彩,更加富有人情味,只有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苏东水,赵晓康.论东方管理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苏涛.关于管理本质的思考.东方管理学派的探索[ J].当代财经, 2000(12)

[4]朱明伟.中国管理文化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5]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亚当·斯密.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1972

[8]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推荐)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09204010141许东东工商一班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思想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西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共性方面

首先,无论是东方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管理思想,在讨论管理问题时,都把人放在第一位(人在管理,管理的对象也包括人。既是是主体,又是客体)。只是西方管理思想中是把单纯的被管理者个体放在第一位,通过对被管理者个体的尊重达到组织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因此,也就有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奋斗精神。而东方管理思想是把集体的重要性放在个体之上。

其次,二者都以追求社会组织的高效运转为最高目标。(和谐社会)

再次,二者都不是人类组织管理通用的灵丹妙药,任何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另外,二者也如同文化形态一样,也存在着强势和弱势管理模式之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三篇: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

摘要:自西方管理思想创立以来,就体现了与中国传统的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同。在学习和研究管理思想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所研究的管理思想才能运用于实际当中。本文从东西方的管理思想特点出发,介绍了东西方在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从而提出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认识上不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不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目的不同。关键字:管理思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管理思想差异

一、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1、东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东方的管理思想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包括有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发学说等,这些思想构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这种以这些学说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重心,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爱人贵民”。第二,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重农限商,倡导以农富国。第四,突出义和情在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标准、道德标准、决策准则。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标准。

2、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成熟于二战以后,丰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的管理思想经过了早期的管理思想萌芽,使管理思想走向更加科学化,进入了古典管理思想理论时期,而越来越关注人性的研究,进入了行为科学的研究时期,再到现代管理的理论丛林。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一下的特点。

第一,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明显地向人本回归,强化了对于人的研究。第二大量利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自身的理论,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第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改变了管理理论的传播速度及方式,使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更具有集成色彩。

二、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东西方管理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着以下的不同。

第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早熟和兴盛。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第二,对效果(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惫识,政治伦理上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愈识淡薄。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惫识。

第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志轻功,服从于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西方:欲望被看作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被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第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三、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文化是造成管理不同的根本原因,而管理则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总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受特定文化传统的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因此,从上面对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和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分析,不难推出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第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不同。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的态度上

分居两极,则在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就自然有如下差异:

1、中国:重视人的地位,对人施加艺术化的管理。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把人(特别是人才)的主导地位突出出来,强调人(民)本思想。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与人才思想一直占据粉主导和核心地位,而时时、处处被思想家们、被所谓的“仁君明主”所注重、所强调。现代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原理巳体现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哲人著作中。

2、西方(重物)技术化管理。首先,在西方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之前,西方管理界和理论界一直把研究的注愈力和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放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上,放在生产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更新上,因而也就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直接生产管理上。

第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不同。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从而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1、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其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l)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2)十分强调“士气”的重要性。(3)十分讲究激励的艺术。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偏重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

2、西方:西方既然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那么,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也就自然注重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一方面在对物的管理上,注重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另一方面,在对人的管理上,侧重于“动作研究”的墓础上制订和实施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第三,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目的不同。东方管理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追求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和谐。东方管理思想所站的角度总是从国家的方面来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治理国家。西方走的是科学技术之路,侧重于组织内部结构、功能等具体事务的研究,目的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率。

四、结论

东西方管理思想体现了不同的特征,而不同丈化传统和价值决定了东西方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有不同。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下,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在认识上、方式方法手段上和目的上存在着不同。在学习和研究管理思想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而且要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上下五千年文化价值观念,才能符合中国的实际,所研究管理思想才能运用于实际当中。

第四篇: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是什么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是什么? 最佳答案

21世纪,是管理学理论全新发展的一个阶段。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的日益频繁.也使得东西方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融合。

一、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在17世纪之前,这种管理思想给东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昌盛。但近代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迅速崛起,使管理学理论成长的落脚点一直停留在西方的管理思想体系之中。随着东西方之间经济的不断融合,东方的管理思想必然会在世纪之交的管理学理论中得到回归。

1、东方管理思想:基于文化与伦理的约束和激励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在中华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

这些思想包括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人性之善”、“修己安人”;以道家学派为代表的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墨家为代表的“兼爱”、“利人”;以法家为代表的“唯法为治”;以兵家为代表的“运筹定计”、“知人善任”;以《周易》为代表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以佛家为代表的“以善为本”等。

东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通过文化和伦理引导人性,从而规范个体行为

东方对于人性假设在初期就有不同,但以人性本善为主流思想。以儒家为代表。儒家文化认为人生而性善,孟子在《告子上》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还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善性。并且认为人的善性可以通过教育、修养和德化保持,因此主张德治,强调教育的作用。人的管理是可以通过保持和发展这种善端而达到的,是可以通过人本身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制度和刺激而达到的。

置于文化、伦理基础上的东方人性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重整体,倡导群体的凝聚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道德,注意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以道德作为管理的基础,把人性和伦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舆论、伦理规范的引导,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

(2)强化道德观和责任感的约束与激励

东方管理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其管理方法表现为“仁政”、“信民”和道德感化。更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与精神塑造,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有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

约束和激励更多的表现为正向性、侧重于“软管理”手段。

2、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与现实意义

近20年来,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加强,英美等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期,而日本等国家在东方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却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使得主流的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把重心转向东方“软管理”,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特别是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重视企业文化,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人本理念兴起,学习型组织被提出并应用。这些迹象都在不断证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理论的指导,主流的西方管理思想因过于强调“理性”和“效率”,在包容性、人本性、柔和性、服务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东方管理思想正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内涵,东方的管理思想的回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人”是东方管理哲学的核心,包括两大层面:一是要求管理者为他人着想,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威望感召和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社会与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一方面:“人为为人”。作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为为人”揭示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激励与服务的综合体现,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与人互相联系,并且可以转化。对任何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一个从个人行为逐步向为他人服务转化的过程,即从“人为”向“为人”转变的过程,从而达到群体和谐。

随着柔性管理时代的到来,东方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和群体和谐思想必然是未来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二、强调科学与效率的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1、人性假设与科学管理

人性假设对于管理理论和方法有重要意义。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涉及和措施的采取,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看法和理解为基础,可是说没有对人性的理解就没有对人的管理,多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各种看法,其中,泰勒、薛恩、波特、麦格雷戈等学者的人性假设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的观点构成了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轨迹,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转变。这些人性假设成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管理者采取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的人性理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实,为企业发展而提出,以效益为目标,其发展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

西方管理思想代表的当时时代的需要,侧重于方法意识和技术层面。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采用“任务管理”的方法,制定恰当的工作定额,这一定额是通过精确的“时间—动作”研究而确定的,这是一种制度化、标准化、定量化的科学式管理,热衷于追求管理的数字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即使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Y理论时期,或者以“文化人”假设为基础的超Y理论时期,这种制度化的、标准化的、定量化的方法论意识并未偏离,只是在此主流之外,西方开始重视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作用、员工自我发展的价值、管理员工方法的差异性等作为辅线发展,而科学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主流,也是西方核心的管理方法。

2、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西方管理原创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并成为今天管理发展发展的基础。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都抛弃不了它的基本框架体系和概念范畴,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

西方管理思想对管理的理性分析格外重视,企业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随着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越来越被重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人本理念兴起,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建立虚拟企业动态协作团队和知识联盟理念,建立知识型企业的理念,重视知识管理的理念等。

无疑,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即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过程的产物。

三、东西方管理思想在碰撞中走向融合

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和强调科学与效率的西方管理思想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向性,即:东方管理追求和谐,西方管理追求卓越。和谐和卓越是两者追求方向上的主次差别,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现实状况下,卓越和和谐的逐步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西方管理思想的问题是如何在管理操作的过程中配置伦理价值观念和人际(人伦)关系;而中国当代的管理思想的问题则是如何在伦理价值上建立操作行为体系,如何认清操作规范行为的重要性。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潮影响的深入,文明的冲突、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化进程永恒的主体和旋律。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文化间的沟通对话与和谐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未来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取向应以东方管理文化为核心,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科科学成果,以丰富管理科学的理论宝库,从而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大融合。

第五篇: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总字数:

摘要:本文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几部中美教育类电影的赏析,对东西方教育文化中存在的各种差异进行了描述与比较(尤其对中美教育文化中的家庭及学校教育问题给出比较详细说明),对其产生原因以及其优缺点也给出作者理解性的解释。旨在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更好的促进双方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并非想要抬高宣传或批评贬低某种教育方式,或是某个文化。衷心地祝愿在全球大发展的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东西方在教育问题上都能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东西方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实验学院

JS06004

060078

鲁婷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前几天在网上见一高中时候的学长,一打听,原来人家现在已经在美国了,那叫个羡慕啊。想当年,他还没我牛呢,考试就没考过过我,私下里,据说对我还是相当崇拜的,没想到,就两年不见,人家就„„发达了,哎!哪像我,还沉浸在等待出国的酸苦当中,其中滋味,那叫个难啊!

出国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尤其是美国,很多学生把它作为留学的首选。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学术氛围,美国优越的奖学金体制,美国的一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方学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那里就像是学生们的天堂,学术的天堂,那里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都令人向往。可是美国高校真比中国高校优越吗?美国教育真比中国教育优越吗?东方教育文化比西方教育文化到底欠缺了什么呢?

1979年6月,中国派出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记录: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在结论部分,是这样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盲,可以这样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随后,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种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

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是结果如何呢?29年后的今天,美国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在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究竟有都大的不同呢?

电影《喜福会》就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个问题。《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还能对美国家庭教育,美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喜福会》这部电影就以四对母女关系探讨了女性意识的时代流变,对于女性的弱者的地位,与女性为求改变的不断抗争,进行了描摹。我们再此不深究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女性意识问题,只想在家庭教育上对中美两方做一对比。

电影中四位女母亲都来自于中国,她们历经艰险与苦难,饱尝世间辛酸,终于来到了以为可以脱离苦海的地方,虽然她们在美国生活多年,可是过去永远像是影子一般紧跟着她们,进入她们的梦想,侵蚀她们的心灵。让她们永远对那段残酷的历史痛心不已。因此她们未能够全部的融入美国的生活中,东方中国的思想给她们的行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教育下一代上,她们更是倾注自已全部的希望与努力,虽然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提的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终能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与充满爱与尊严的未来。而她们的女儿,自小就生活在美国,虽然来自母亲的东方思想对她们有所影响,可是比起自小就耳濡目染的美国文化,就相对少了不少。这群生长在美国的女孩们,她们渴望自由,反对专制,渴望尊重,反对所有对她们而言不好的制度。对她们的中国妈妈,她们抱有很多的不解,她们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们要到处炫耀她们的成果,她们不了解为什么妈妈们再想得到赞美时总是先要将自己的不足,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们不喜欢她们的美国男友,对他们妈妈好像就是个迷,她们不理解,在做过尝试要去理解却失败之后,她们也不想再去理解。果然希望过大,失望过大。她们的女儿被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压抑着,她们并未按照母亲所设想的发展,成为音乐家,棋手或者什么,她们想做回自己,只做自己。而后母亲们也发现她们千方百计的想让女儿们摆脱自己原来的命运,但是女儿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着母亲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人生的悲剧,唯一自小反抗母亲的女儿,又特别的会被母亲「我不赞同」的 沉默所干扰,彻底的失去了自信与自我。她们之间急需一种调节的物质,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这几对母亲和女儿身上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母亲必须伸出援手,让女儿及早阻止悲剧继续搬演下去。这种母女间「命运遗传」的关系,母女间的特殊情感,在电影中发挥的很耐人寻味。最后,母亲成功了,她们过去的经历,得到了女儿们的理解;女儿们也在母亲的经历中真正得到了力量与自信,对她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他们的婚姻,她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最后当外国女儿激动的抱住她的中国姐姐们泪流满面时,中美的教育文化差异得到最完美最和谐的融合。

故事以母亲女儿们的矛盾展开,以最终的和解结束,突出展现了中美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比如,中国人惜字如金,在面对矛盾时常常选择沉默,一切尽在不言中,亦无言对有言,而对与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女儿来说,心里有什么事就应该说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别人才能理解你,这一点在母亲女儿的交流中有所体现。母亲以为女儿在自己的沉默中会明白自己的意思,可是女儿却做出努力希望母亲能说出来。最后一个极富天赋的棋手就这样没有了昔日的自信与风采。

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在高等教育中也是有所体现的。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这与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的政策相关。)

同时,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对大部分美国学生来说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他们不能相信,这么“难”的题目不用和计算器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算出来。这也许就是美国计算机发展之快的一个原因吧。对中国的9*9乘法表,多数美国学生更是“不能理解”。

有个老师给出这一道题目给中美学生:“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好,我们更不能否认中国9*9乘法表的优越性,可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视为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在仅仅30年中。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孕育出了泱泱大国,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华夏文化。自孔子杏坛讲学,育“七十二贤”三千众弟子,桃李遍天下,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学者李泽厚更是把“中国”一词诠释为一个文化的概念。相形之下,美国,当今世界的第一发达大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兼容的文化结构,在不到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影响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和美国,在21世纪分别为最具代表东西文化的国度,在影响世界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首先注重品德的培养,这在中国的四字词语“德智体美”中就有所体现,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也有不同层次的体现,德育课可以说贯穿学习阶段的始终。这在美国学生的眼里几近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并非不关注品德的培养,而是她们最注重个人技能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不好,只有所有的人都健康了,都富有了,整个国家才可能变的强大。

美国的教育没有过早、过重地强迫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学校没有严格的管制手段,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没有扼杀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们自信心强,思维活跃,敢于异想天开。而中国的教育则过度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孩子们负担过重,天性过早地受到约束。“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但相比之下,却鲜有成就。孩子们被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管制起来,个性和行为被最大限度地强行统一,“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

中国电影《长江七号》中对此也有所描述。电影讲述了讲的是贫富悬殊变化急骤的社会里一段朴实的父子情。一位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一只意外来到人间的垃圾外星狗,善良而富有爱心的女老师,恃强凌弱的霸王学生,面凶心善的老板……这些平凡却传神的小人物,组合成一幅人间善恶图。导演周星驰的搞笑功力我们早就见识过,但谁都没想到,这次星爷端出的“催泪大餐”,不仅轻易地让你笑,也达到轻易地让你哭的目的。影片中,相依为命的父子穿着捡来的鞋子,屋里爬满了蟑螂小强,每天吃着烂苹果,但我们仍能听到周星驰扮演的父亲反反复复地对儿子说:“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时,观众的眼圈开始发红;当“7号”为了救人耗光能量,最后倒下时,观众的心都快碎了……这份外星狗与人类的感情,这份浓浓的父子之情,着实打动着每一个观影者的心。很多中国孩子曾有过这样的恐惧: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发生了不幸。这种负罪感在孩童时代很常见,只是很多人长大后忘记了。导演周星驰没有忘记。这就是本片剧情的心理依据。外星小狗的作用,则是为了安慰孩子,确保父母无恙。在我看来,故事的核心在这里。当然外面有很多层修饰,也并不觉得多余,结果片子看起来就不简单了。

这部电影虽说重在表达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悲喜喜,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境况,那些小人物在电影里,永远是英雄。他们或者笨拙或者超然,又很奇怪的间而有之。对幸福抱着打不死的希望。他让我们在银幕下微笑着流泪,就是这样。但是,就是在这小人物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教育文化的痕迹。“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句重复多次的父亲教育儿子的话,让我们看到中国家庭教育中对国家对个人的理解,对技能对德育的看法。

在课堂教育中,影片中势力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中过教育的弊病。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

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美国的教育方式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课堂俨然是一个讨论的战场,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争论是常有的事。美国学生从小习惯于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越是公开场合,越是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大家都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言之无物或是说错了也无妨,因此大家上课时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活跃,比较教师照本宣科,一人言谈要好得多,这种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地思考,从而辨明事理的多样性。而中国就没有很好做到这一点,上课时背在后边的小手,挺的直挺挺的小腰,不允许随意说话时的压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不正是在这样机械教条的教育手段之下泯灭的吗?自信心、抗挫力、创新变通精神、敢想敢干的勇气和胆略,不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被压制的吗?“听话、规矩”、胆小懦弱、逆反心理,不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卓有成效的成果吗?可这些成果使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如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理想阶梯,尤其是走向标榜自由世界的美国学习深造。除去对物质文明的渴求,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求,其中包括自由、开放、充满挑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文化的追求。当然,中国的教育文化富含“合和”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崇高的理念。我想,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用于发现、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完善本国教育的体制和文化,真正把教育做成培养人才、培育创新意识、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劲动力,这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直面的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培养天才,首先应具备成长天才的土壤。教育文化的土壤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强盛,关乎国家的兴衰。

我们真的不愿意再看到从美国回来的孩子大呼在中国的学习是多么的累人与辛苦!愿在不远的将来,融合了西方文化精髓的中国,能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展现在东方之林中。

下载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东西方文学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文学的差异文化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受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的影响,渐渐制约着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也......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差异(英文)

    2.The major differences of eating cultur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a.The use of tableware As we all know, chopsticks is our traditional tableware. We use cho......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摘要:中西文化在语言、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

    从管理思想窥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管理思想窥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东方的管理思想具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具有极高的现实......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01范文大全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融合趋势摘要: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照抄照搬西方的......

    试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东西方管理思想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不断发展并完善成熟,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

    东西方文化折射的管理思想

    不同文化折射的经营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突破民族意识藩篱,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其社会价值,我们就会为中制与西制的对接找到更多的现实理由 体制、规则、工具,这些经营管理体系要......

    东西方管理比较

    东西方管理比较 ——对其不同处的分析 摘要:东西方管理差异与其历史管理的发展密不可分,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这些不同一起影响着东西方的管理,也由此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