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On the Transculturation Reflected in Disney Mulan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14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29 《等待戈多》的荒诞色彩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透过中西谚语的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异同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49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主题的研究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An Analysis of the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 Analysis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的文体学分析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62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94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An Analysis of the Gothic Horrors in A Rose for Emily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法律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151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52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53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154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155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156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
157 英文商标的汉译
158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159 商务合同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60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161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1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163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164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
165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66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167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
168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169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170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171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172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173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174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
175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176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
177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78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79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180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
181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182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183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184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
185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186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
187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88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189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190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91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
192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193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94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195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96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97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
198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
199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
200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第二篇: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总字数:
摘要:本文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几部中美教育类电影的赏析,对东西方教育文化中存在的各种差异进行了描述与比较(尤其对中美教育文化中的家庭及学校教育问题给出比较详细说明),对其产生原因以及其优缺点也给出作者理解性的解释。旨在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更好的促进双方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并非想要抬高宣传或批评贬低某种教育方式,或是某个文化。衷心地祝愿在全球大发展的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东西方在教育问题上都能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东西方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实验学院
JS06004
060078
鲁婷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前几天在网上见一高中时候的学长,一打听,原来人家现在已经在美国了,那叫个羡慕啊。想当年,他还没我牛呢,考试就没考过过我,私下里,据说对我还是相当崇拜的,没想到,就两年不见,人家就„„发达了,哎!哪像我,还沉浸在等待出国的酸苦当中,其中滋味,那叫个难啊!
出国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尤其是美国,很多学生把它作为留学的首选。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学术氛围,美国优越的奖学金体制,美国的一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方学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那里就像是学生们的天堂,学术的天堂,那里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都令人向往。可是美国高校真比中国高校优越吗?美国教育真比中国教育优越吗?东方教育文化比西方教育文化到底欠缺了什么呢?
1979年6月,中国派出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记录: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在结论部分,是这样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盲,可以这样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随后,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种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
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是结果如何呢?29年后的今天,美国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在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究竟有都大的不同呢?
电影《喜福会》就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个问题。《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还能对美国家庭教育,美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喜福会》这部电影就以四对母女关系探讨了女性意识的时代流变,对于女性的弱者的地位,与女性为求改变的不断抗争,进行了描摹。我们再此不深究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女性意识问题,只想在家庭教育上对中美两方做一对比。
电影中四位女母亲都来自于中国,她们历经艰险与苦难,饱尝世间辛酸,终于来到了以为可以脱离苦海的地方,虽然她们在美国生活多年,可是过去永远像是影子一般紧跟着她们,进入她们的梦想,侵蚀她们的心灵。让她们永远对那段残酷的历史痛心不已。因此她们未能够全部的融入美国的生活中,东方中国的思想给她们的行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教育下一代上,她们更是倾注自已全部的希望与努力,虽然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提的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终能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与充满爱与尊严的未来。而她们的女儿,自小就生活在美国,虽然来自母亲的东方思想对她们有所影响,可是比起自小就耳濡目染的美国文化,就相对少了不少。这群生长在美国的女孩们,她们渴望自由,反对专制,渴望尊重,反对所有对她们而言不好的制度。对她们的中国妈妈,她们抱有很多的不解,她们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们要到处炫耀她们的成果,她们不了解为什么妈妈们再想得到赞美时总是先要将自己的不足,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们不喜欢她们的美国男友,对他们妈妈好像就是个迷,她们不理解,在做过尝试要去理解却失败之后,她们也不想再去理解。果然希望过大,失望过大。她们的女儿被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压抑着,她们并未按照母亲所设想的发展,成为音乐家,棋手或者什么,她们想做回自己,只做自己。而后母亲们也发现她们千方百计的想让女儿们摆脱自己原来的命运,但是女儿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着母亲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人生的悲剧,唯一自小反抗母亲的女儿,又特别的会被母亲「我不赞同」的 沉默所干扰,彻底的失去了自信与自我。她们之间急需一种调节的物质,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这几对母亲和女儿身上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母亲必须伸出援手,让女儿及早阻止悲剧继续搬演下去。这种母女间「命运遗传」的关系,母女间的特殊情感,在电影中发挥的很耐人寻味。最后,母亲成功了,她们过去的经历,得到了女儿们的理解;女儿们也在母亲的经历中真正得到了力量与自信,对她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他们的婚姻,她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最后当外国女儿激动的抱住她的中国姐姐们泪流满面时,中美的教育文化差异得到最完美最和谐的融合。
故事以母亲女儿们的矛盾展开,以最终的和解结束,突出展现了中美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比如,中国人惜字如金,在面对矛盾时常常选择沉默,一切尽在不言中,亦无言对有言,而对与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女儿来说,心里有什么事就应该说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别人才能理解你,这一点在母亲女儿的交流中有所体现。母亲以为女儿在自己的沉默中会明白自己的意思,可是女儿却做出努力希望母亲能说出来。最后一个极富天赋的棋手就这样没有了昔日的自信与风采。
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在高等教育中也是有所体现的。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这与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的政策相关。)
同时,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对大部分美国学生来说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他们不能相信,这么“难”的题目不用和计算器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算出来。这也许就是美国计算机发展之快的一个原因吧。对中国的9*9乘法表,多数美国学生更是“不能理解”。
有个老师给出这一道题目给中美学生:“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好,我们更不能否认中国9*9乘法表的优越性,可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视为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在仅仅30年中。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孕育出了泱泱大国,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华夏文化。自孔子杏坛讲学,育“七十二贤”三千众弟子,桃李遍天下,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学者李泽厚更是把“中国”一词诠释为一个文化的概念。相形之下,美国,当今世界的第一发达大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兼容的文化结构,在不到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影响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和美国,在21世纪分别为最具代表东西文化的国度,在影响世界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首先注重品德的培养,这在中国的四字词语“德智体美”中就有所体现,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也有不同层次的体现,德育课可以说贯穿学习阶段的始终。这在美国学生的眼里几近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并非不关注品德的培养,而是她们最注重个人技能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不好,只有所有的人都健康了,都富有了,整个国家才可能变的强大。
美国的教育没有过早、过重地强迫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学校没有严格的管制手段,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没有扼杀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们自信心强,思维活跃,敢于异想天开。而中国的教育则过度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孩子们负担过重,天性过早地受到约束。“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但相比之下,却鲜有成就。孩子们被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管制起来,个性和行为被最大限度地强行统一,“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
中国电影《长江七号》中对此也有所描述。电影讲述了讲的是贫富悬殊变化急骤的社会里一段朴实的父子情。一位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一只意外来到人间的垃圾外星狗,善良而富有爱心的女老师,恃强凌弱的霸王学生,面凶心善的老板……这些平凡却传神的小人物,组合成一幅人间善恶图。导演周星驰的搞笑功力我们早就见识过,但谁都没想到,这次星爷端出的“催泪大餐”,不仅轻易地让你笑,也达到轻易地让你哭的目的。影片中,相依为命的父子穿着捡来的鞋子,屋里爬满了蟑螂小强,每天吃着烂苹果,但我们仍能听到周星驰扮演的父亲反反复复地对儿子说:“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时,观众的眼圈开始发红;当“7号”为了救人耗光能量,最后倒下时,观众的心都快碎了……这份外星狗与人类的感情,这份浓浓的父子之情,着实打动着每一个观影者的心。很多中国孩子曾有过这样的恐惧: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发生了不幸。这种负罪感在孩童时代很常见,只是很多人长大后忘记了。导演周星驰没有忘记。这就是本片剧情的心理依据。外星小狗的作用,则是为了安慰孩子,确保父母无恙。在我看来,故事的核心在这里。当然外面有很多层修饰,也并不觉得多余,结果片子看起来就不简单了。
这部电影虽说重在表达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悲喜喜,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境况,那些小人物在电影里,永远是英雄。他们或者笨拙或者超然,又很奇怪的间而有之。对幸福抱着打不死的希望。他让我们在银幕下微笑着流泪,就是这样。但是,就是在这小人物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教育文化的痕迹。“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句重复多次的父亲教育儿子的话,让我们看到中国家庭教育中对国家对个人的理解,对技能对德育的看法。
在课堂教育中,影片中势力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中过教育的弊病。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
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美国的教育方式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课堂俨然是一个讨论的战场,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争论是常有的事。美国学生从小习惯于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越是公开场合,越是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大家都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言之无物或是说错了也无妨,因此大家上课时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活跃,比较教师照本宣科,一人言谈要好得多,这种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地思考,从而辨明事理的多样性。而中国就没有很好做到这一点,上课时背在后边的小手,挺的直挺挺的小腰,不允许随意说话时的压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不正是在这样机械教条的教育手段之下泯灭的吗?自信心、抗挫力、创新变通精神、敢想敢干的勇气和胆略,不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被压制的吗?“听话、规矩”、胆小懦弱、逆反心理,不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卓有成效的成果吗?可这些成果使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如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理想阶梯,尤其是走向标榜自由世界的美国学习深造。除去对物质文明的渴求,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求,其中包括自由、开放、充满挑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文化的追求。当然,中国的教育文化富含“合和”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崇高的理念。我想,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用于发现、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完善本国教育的体制和文化,真正把教育做成培养人才、培育创新意识、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劲动力,这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直面的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培养天才,首先应具备成长天才的土壤。教育文化的土壤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强盛,关乎国家的兴衰。
我们真的不愿意再看到从美国回来的孩子大呼在中国的学习是多么的累人与辛苦!愿在不远的将来,融合了西方文化精髓的中国,能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展现在东方之林中。
第三篇: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上传: 邹金平 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
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
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
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例如: 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We sail in the ocean of life ,by taking reason as compass, emotion as strong wind.(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
Happiness is a creditor ,it lends you a quarter‟s joy ,but ask you to pay back a boat of misforture.(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的海面,人人都能当海员。)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要识好海员,须凭坏天气。)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择细流。)He that forecasts all perils will never sail the sea.(预卜一切危险的人,将永远不会航行大海。)He that will not sail till all dangers are over ,must never put to the sea.(谁若是想什么危险都
没有了再航行,就永远出不了海。)The w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 ablest navigat ors.(风浪总是帮助最能干的航海家。)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欲寻珍珠,必潜水底。)Any port in a storm.(在暴风雨中能停船的就是好港口。)Every tide hath its ebb.(潮涨必有潮落。)然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曾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大部分人都以农业为生。因此,中国有许多的谚语都涉及农业或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例如: 打铁看火色,种田抢季节。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插秧要抢前,割麦要抢天。
二月清明且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水是庄稼命,肥是庄稼粮。春雨足,谷满屋。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勤锄八月草,烧灰成为宝 麦好在种,稻好在秧。田里多管,仓里谷满。多锄半天草,三天吃不了。庄稼有了草,好比毒蛇咬。要使庄稼好,多除几遍草。种田地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
2、社会风俗习惯特色
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可以体现人们对某种事物态度的截然不同,例如英国人认为狗是人们忠实的朋友,因而他们常用“狗”这个词来形容普通的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它很少包含否定和蔑视的态度。然而在中国,“狗”这个词却常含否定和贬损的态度。
English proverbs: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He who has a mind to bear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欲加之罪,何患无辞。)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一旦恶名加身,实在难以洗清。)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Old dogs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Chinese proverbs : 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疯狗咬太阳——不知天高地厚。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军师——尽出歪主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词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这些词在一个国家往往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作用。例如:
不到长城非好汉。(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a not a true man.)(长城在中国代表雄伟有气概,战胜困难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Though death befalls all man alike ,it may be heavier than Mount Tai or lighter than a feather.)(泰山在中国意味着份量重,有意义等。)
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盼星星,盼月亮。天上的月亮——可望不可及(月亮在中国代表圣洁,美好,团圆,和谐,美满等。)
3、宗教特色
许多谚语都涉及到宗教,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大部分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有许多英国谚语都涉及到上帝和魔鬼(God and Devil)。然而,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有许多中国人都信仰佛教,他们常提到寺庙、和尚、和佛主。例如:.English proverbs : 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魔鬼自对魔鬼好。)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the better wages.(为钱替上帝做事者,为更多钱也可能为恶魔驱使。)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送美食,恶魔送厨师。)(厨师常把美食煮坏。)Chinese proverbs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和尚头上找虱子——明摆着。
和尚抬花轿——一场空欢喜。和尚念经——自念自听 和尚的念珠——串通好的
和尚起立——突(秃)起(成语:借花献佛)
4、传说和典故特色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同,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传说和典故是这些文化中的瑰宝。在西方,大家对希腊传说和神话非常熟悉,所以有许多英国谚语都吸收了这些神话和传说。下面有几例: I fears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ghting gifts.(即使希腊人带礼物来,我也担心。)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希腊人 遭遇希腊人,必有一场好战。)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出错时骏马也有失蹄时。)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许多古典名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自从《三国演义》这部书问世以来,“三国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许多有关三国的传说及三国中的人物家喻户晓,并且有许多已融入了谚语中。例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2、几点注意事项
1)、不要运用译入国具有强烈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例如,把英语译成汉语时一般不要把英国谚语译成带有中国人名或地名的谚语,反之亦然。例如: “ Isn‟t Susan beautiful?” asked Mrs.Taft.“She is anything but beautiful,” replied Mr.Taft.“How could our silly John fall in love with such a girl?” Mrs.Taft surprised.“Why not? „Beauty lie in the lover‟s eyes‟ , as the saying goes ,” Mr.Taft answered with a gentle smile.“苏珊漂亮吗?”塔夫脱太太问道。“一点也不漂亮。”塔夫脱先生答道。
塔夫脱太太感到惊讶:“我们的傻约翰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女孩子呢?” 塔夫脱先生温和地笑道:“有啥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注1)
当中国读者读到此时就会纳闷,西方国家的人们也知道中国古代美女西施吗?还是塔斯社夫脱夫妇知识如此渊博而知晓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为避免这些问题我们最好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There is another example.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
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 “We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our Kang.You‟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As the proverb goes , „Do as the Romans do‟.”(注2)如此翻译,西方朋友就会疑惑:中国的农民会这么有文化,他们竟知道西方谚语?因此最好翻译为“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为妙。
2)、与成语、俗语等固定短语比较,谚语显得更普通更易于理解和记诵,翻译时必须注意谚语口语化的特点。例如:
Waste not ,want not.(不浪费,不愁缺。)(Better than俭以防匮。)A good beginning making a good ending.(有了好开始,才有好结果。)(Better than欲善其终必善其始。)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半块面包强于一无所有。)(Better than聊胜于无。)Bad workman quarrel with their tools.(拙匠常怨工具差。)(Better than拙工咎具。)
3)、翻译时文字组织必须讲究匀称优美。一方面,语句要简明紧凑;另一方面,表达要对称和谐。太随意的口语化语言不能准确传达出原始谚语的含义。例如: 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聚头,人和人总会相遇.)(Better than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不会.)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不尝黄莲苦,怎知蜂蜜甜.)(Better than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Better than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难以叫它饮水.)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4)、人们常会用谚语的缩略形式,例如“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 常缩略为 “To run after two hares”,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缩略为“To cry over spilt milk”。当翻译这些谚语时,我们必须弄清它的简略形式能否被人们理解,如果会影响到人们的理解,我们就要用其完整形式。例如: A、when he dined with his sister that that evening ,Madeline helped herself to a cigarette from his pack on the table ,and lit and smoked it inexpertly.He defiant self-satisfied ,somewhat pathetic air made Warren laugh.“when the cat‟s away ,hey?” he said.她跟她妹妹那天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梅德琳从桌子上他的烟盒里取了根香烟,点了火,不太在行地抽了起来.她那种倔强的、自满的、有点惹人爱怜的神气引得华伦哈哈大笑.。“猫不在了,嘿!”他说。
这里原文 When the cat‟s away 是习语When the cat‟s away , 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鼠儿成精;大王外出,小鬼跳梁)的缩略形式。译文“猫儿不在了”保持原文的缩略,因为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的。根据上下文,华伦和梅琳是兄妹,华伦说“猫儿不在了”是取笑妹妹背着管教严肃的父亲而在偷偷地抽纸烟。(注3)B、“…I think ,and I certainly hope ,those stories are terribly exaggerated.Our Intelligence says they are.Still ,where there‟s smoke——”
“我觉得,我当然也希望,这些报导是可怕地夸大了。我们的情报人员说是这样。不过,有烟必有火——”
这里原文where there‟s smoke 是习语where there‟s smoke , there is fire(=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有烟就有火;无火不起烟)的简化。如果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 “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将不知所云。比较可取的办法就是摆脱原文的简化形式,按原型习语直译成“有烟必有火”或“无火不起烟”,或索性套用汉语同义习语“无风不起浪”来表达(注4)。
总之,谚语是人类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虽然各国谚语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因为民族文化背影不同又铸成了他们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国家特色。人们喜欢谚语,因为它生动形象活泼,有强烈的表达效果。而翻译谚语需要熟知两国文化背景,并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谚语翻译是一项艰苦却有趣的工作。
第四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时间价值观方面的体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时间价值观方面的体现
大家好,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无法再挽回的东西。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又不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他们对时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时间,就是用来花的。不同的是有些人花费时间就像是用羊换鸭子,用鸭子换鸡,用鸡换鸡蛋,最后啥都没有了。而会花时间的人就是和前一类人做交易的人。他们用自己拥有的东西(物质)去换取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时间),对资本家来说时间就是产量,所以他们很聪明的用廉价的金钱去换取无价的时间。故才有那句谚语:时间就像流沙,大多数人的时间也仅仅是像流沙了,只有少部分人的时间像是沙子中留下的钻石。
时光,有时是美好的,这时的它像是白驹过隙,太匆忙,使我们还看不清白马上的是王子还是三藏哥哥!时光,有时是凶残的,这时时间就像一把杀猪刀,它可以把一个人从“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变成“猛回头,吓退百万雄狮”,折戟沉沙,红颜枯骨。我只想说,你丫的,也太为难时间了吧!
美国文化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每个人都在赶时间,但是在无形中,他们成为了时间或者说金钱的奴隶,他们从赶时间变为被时间赶,就像鱼塘里抢食的鱼儿一样。而英国文化认为时间是要享受的,所以他们会成为在池塘边欣赏鱼儿抢食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有下午茶,但是美国没有。在欧洲一个售后服务人员可以花一整天像一个绅士一样去拧一个螺丝,赏心悦目,和蔼可亲,他们的服务业可以带给你上帝般的享受,但是却有拖拉机般的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二战时英法联军可以在那坐几个月看着那些弱小的同盟国被灭掉,却没来得及卖出战壕一步,时间在这时成为了他们手中的面包,却成为了敌人手中的利刃。他们在请客宴会时,认为早到和迟到是不好的,没有人会喜欢对方迟到,这个事东西方的共同点,但是他们也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个就有点费解了,那么为什么不喜欢早到呢。
但是在东方,主要是中国。从古至今,人们都很抓紧时间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而现在大家都是高考过来的人,大家高中时对时间的珍惜都有切身的体会。为了抽出时间,废寝忘食。前几日湖北的高中更是出现全班打输液,补充能量来学习的壮观场面。
人们更注重活着的价值,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近死了。没有意义的人生即使活的很久,但是却轻于鸿毛,有意义的人生即使短暂也重于泰山。
人的价值 等于生命持续的时间内所做的有意义的事的总和,中国人更注重做的意义,也许是因为老是想着留名青史,有炫耀的资本,即使那种荣耀大多数人无法实际的见到,感受到。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更注重于生命的长度,也许他们认为活着就是最有价值的事。这样也许就能从某个方面理解时间价值观的差异对中西方教育方面的影响。
时间有快乐也有悲伤,但无论你喜或者不喜,时间就在那里静静的流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它留下的回忆。回忆那些年......回忆是时间的副产品,反握觉得回忆就像是一座坟墓,里面埋葬着你的爱人,我会在清明节来看他,但不会像杨过一样等16年,他活在回忆中,而我们要活在当下。
第五篇: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推荐)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09204010141许东东工商一班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思想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西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共性方面
首先,无论是东方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管理思想,在讨论管理问题时,都把人放在第一位(人在管理,管理的对象也包括人。既是是主体,又是客体)。只是西方管理思想中是把单纯的被管理者个体放在第一位,通过对被管理者个体的尊重达到组织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因此,也就有了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奋斗精神。而东方管理思想是把集体的重要性放在个体之上。
其次,二者都以追求社会组织的高效运转为最高目标。(和谐社会)
再次,二者都不是人类组织管理通用的灵丹妙药,任何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另外,二者也如同文化形态一样,也存在着强势和弱势管理模式之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