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英婚俗差异(跨文化)讲稿
Traditional Marriage Conven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PART 1
Every country has its own unique form of marriage.Today, our group would like to share the differences in marriage customs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Our presentation includes four parts 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arital Conception(婚姻观)II.Wedding preparations III.Wedding Ceremony IV.More wedding customs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 first part to you.PART 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arital Conception Culture is the origin of all acts, and Marital Conception derived from cultural backgrounds.To give you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of Marital Conception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I will analyze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at first.China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欧亚大陆).Ancient China is the typical country of 1.River Civilization.2.small-scale peasant(小农经济), which is Self-sufficiency and Enclosed.The main purpo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is 1.offspring, 2.strengthen the family(壮大家族),3.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family's reputation and status.Marriage is not a personal matter, but is related to the whole family.In old china,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to know each other through a matchmaker under the arrangements of their parents.SO, love is not the basis for marriage.Next, let us look at the case of Britain.Britain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he Atlantic Ocean , 1.In the general sense, marine culture is more open and pluralistic,and politically more democratic.2.By this culture, the British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and freedom.3.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wishes.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arital conception, the British is more open.1.Parents can not decide whom to marry their children.Couples get married just for love, not for the family's reputation and status.2.To British people, marriage is the consummation of love.3.Most Westerners have a “trial marriage(试婚)” experience.Couples live together before marriage, to test whether he / she is really suitable for life companion.There are two famous sentences,from Chinese 孟子and western 海明威.they perfectly reflect the marriage concep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t has finished.My teammates will show you the next section.Thank you!
PART II
II.Wedding Preparations 1.China China's traditional customs have a complex ceremonial custom called “three letters and six rites”.Three letters: ● Request Letter
It is sent by the groom's family to the bride's family to confirm a marriage.● Gift Letter
It is actually a gift list that records the description and quantity of the gifts.● Wedding Letter
It confirms the act of bringing the bride into the groom's family.Six rites: ● Proposing
Proposal used to be practiced by a matchmaker.● Asking Birthday
The matchmaker would ask for the bride's birthday and birth hour record.● Birthday matching
Place eight characters at the ancestral altar to confirm compatibility.● Presenting wedding gifts
Groom's family will send wedding gifts to the bride’s family.● Picking auspicious wedding date
An astrologist will select an auspicious wedding date.● Wedding ceremony
On the selected day, the groom will pick up the bride from her home.2.Britain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customs, traditional British wedding preparations much simpler than Chinese.The woman ● Preparing guest list and send invitations
Sending out invitations around two months before the wedding.● Contacting with the church pastor Discussing the adornment of the church, the invitation of the band and the date of the wedding.● Wedding reception Deciding what type of food and refreshments should be offered, pick a wedding cake and so on.The man ● Decorating the new house According to both sides of bride and groom’s liking, decorate a new house to live after marriage.● Arranging the photographer
It’s necessary to remember the wonderful moments at the wedding day forever.● Paying the cost of the church.Giving bridesmaids and pageboy rewards and gifts, and paying the cost of the church.PART III
III.Wedding Ceremony
一、China 1.Color: red
Dajidali.So,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s are always filled with red things to bring auspicious blessings and respects.2.Location:The bridegroom’s home
3.Dress: Bride: 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Bridegroom: Kramer brown take 4.Transportation: The bridegroom always rent a sedan.The sedan will take the bride to bridegroom family..5.Process:
1)fetch the bride(迎亲)After riding in the red bridal bride, the groom rode in front, with the matchmaker, and the Bridal teams to groom the family weddings.2)Wedding Ceremony:bow to the heaven and earth.2 bow to their parents 3 bow to each other 3)offer a cup of tea, give red envelopes 4)Special food 5)Go to the bridal chamber 6)To tease the new couple
二、England 1.Color:White, present pure 2.wedding Location:church 3.Dress:bridegroom:western style cloth
bride:wedding vell 4.Transportation:In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they didn’t use luxury car motorcade, the brides were often leaded by a flower girl to the church.Flower road 5.Process: 1)The ceremony start.The Father arrives, broadcast approach music,the best man and bridemaid enter the church, nearby newlywed stand and face the guest.The ring child gives the wedding-ring to the Father.2)Along with the wedding ceremony marching song, the bride pulls her father and enter church.Then bride's father personally puts her daughter's hand to the bridegroom's hand.3)Music stop and entire audience are silent.Exchange the rings & take an oath.4)Chief wedding witness gives a speech.5)The ceremony finish.The newlywed leave the stage after music resounds, the guest applauds the celebration and strews the flower petal to them & Bride’s bouquet to single girls.6)The newlywed cut the cake together, the guest dance or leave the banquet freely.PART 4
IV.More wedding customs
Ladies and gentlemen,Now it's my turn to show you the fourth part of our presentation, More wedding customs.1.Firstly, I will talk about the custom of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your shoe”,which British brides should prepare for their wedding.Something old
Brides must put on something old in the wedding to represent her continued ties to her family and her old life.Many brides wear a piece of family jewelry as their old item.Some brides wear the wedding dress worn by their mother or grandmother.Something new Wearing something new is supposed to represent success and hope in the bride’s new life and in her marriage.Something “new” is usually the easiest category to fill and most bridges will wear a new wedding dress.Something borrowed
The borrowed item should be something borrowed from a friend that is happily married.It is suggested that their happiness will rub off on you and bring lasting happiness to your marriage.Something blue Wearing something blue dates back to biblical times when a blue wedding dress was worn to represent purity and love.Over time this has changed from wearing a blue dress to wearing just a blue band around the bottom of the bride’s wedding dress and in modern times, the brides wear a blue garter instead.Sixpence in the shoe Placing a silver sixpence in the bride’s left shoe is said to be a symbol of wealth.This not only refers to financial wealth, but also a wealth of happiness and joy throughout her marriage.Things of this custom have their own unique traditional meaning, but all of them are able to bring luck and fortune to the newly married couples.2.Secondly, let’s take a look at what do the newlyweds do just after the wedding.In China, the couple should go back to bride’s home at the third day after the wedding,which is called “a bride's homecoming on the third day after matrimony”.At that time, the bride’s family will diner guests and it’s just another get-together.In Britain, the newlyweds will go for a Honeymoon after the wedding Banquet.According to an ancient British custom, the newlyweds must drink a Special drink with honey for a month to symbolize a happy family life.Thus, this month is called the honeymoon.The couples will have a personal trip during the honeymoon and have a good rest after the busy preparations of the wedding.Our presentation is over, thank you!
第二篇:中英翻译差异
汉英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工作,因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而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造成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之间也具有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又造成了各自语言上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对译者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翻译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习俗、以及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共四个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关键词】汉英文化 英语翻译 差异 影响
引言
语言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制约,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根据一般概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个概念只提及语言的信息, 未提到文化的信息, 是不完整的概念。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民族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语言的巨大差异,所以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工作。更是文化上的交流活动。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指出: “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一、汉英的地理位置差异与英语翻译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特点与物产经济的特点,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作比较时,不同的语言表现就存在明显的差异。就拿中国和英国相比,以英国为例,英国四周环海,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并且在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非常发达,曾一度领先于其他国家,因而英语中与海洋有关的词语和表达就特别丰富。中国则不同,中国有2/3 的边界线在陆地上,文化的繁荣兴盛起源于中原。中华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生活并繁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土地,所以他们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语言中也潜移默化体现与土地的关系,如,汉语“挥金如土”,比喻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而英语中则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 此外,英语中有大量关于船和水的俗语和习语,而在汉语中却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对应,如: “all at sea”(指不知所措)、“as close as an oyster”(指守口如瓶)、“drink like a fish”(指豪饮)等等。中国人经常用“天南地北”来表达对祖国幅员辽阔的赞叹,而英国人则用“from sea to sea”来表达国土面积的意思。
“东风”和“西风”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也是由国家的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中国西邻高山,东临大海,东风就是温暖春天的象征,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故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辞。而英国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地貌与气候,它西邻大西洋,东面与欧洲大陆相望,西风温暖而湿润,东风反而寒冷。英国人对西风的喜爱在雪莱的《西风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有这么一句:“Oh 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如果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环境,译者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可能就会感到困惑:为什么雪莱会歌颂寒冷的西风呢?因此,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有时会给翻译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汉英双方宗教信仰差异与英汉翻译
在语言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宗教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各国的语言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上些许宗教色彩。英国人大多信基督教,按照基督教的理解,世界和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服从上帝的旨意。在中国则大多数人信奉佛教,在他们心中,由各派佛祖主宰这个世界。中英文中都有大量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词语,中文里有“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说法。在西方国家,人们表示对对方的祝福时常会说“God bless you!”,在鼓励灰心丧气的朋友时,人们通常会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与宗教有关的典故在翻译工作中也很常见。如:“The thing I bought yesterday am found to be an apple of Sodom.” 中的“an apple of Sodom” 便是出自于圣经中的一个典故。据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 所多玛是古代死海边上的一座城市, 由于那里的居民骄奢淫逸, 罪大恶极, 上帝降火烧毁了这座城,城中的百姓、庄稼和牲畜全都化为灰烬, 传说在那里的死海边上长着一种外表美丽、摘下便成为灰烬的苹果。后来, “an apple of Sodom” 比喻罪恶的城市, 罪恶之地。只有了解这一典故, 才能正确译成:“我发现昨天买的东西外表好看却实际无用。”如果译者不熟悉圣经里的这个典故,那么他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三、生活习惯和习俗的差异与英语翻译
我们常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确如此, 这其中也包含着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 它们各自反映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来反映。
就拿数字来说,“8”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很多人在竞投车牌,电话号码等的时候愿意花上一大笔钱,就只为了图一个吉利。可是如果是拿这些数字给英国人,可能他们只会一笑而过甚至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买一堆数字。称谓上,中国人是讲究尊卑大小,因此会有“舅舅”、“舅妈”、“叔叔”、“婶婶”等的称谓。可是在英语的 “uncle”、“aunt”这两个词就代替了这些称谓的麻烦。中国人性格上是比较内敛的,而外国人则思想相对比较开放。因而在生活上,中国人都喜欢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某人称赞某个人的女儿很漂亮时,中国人一般会说:“哪里,哪里。”以表达自己的谦虚。如果把这几句直接翻译过来就会闹出笑话:“Your daughter is beautiful.” “where, where.”所以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译者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生活习俗对日常表达的影响,千万不能僵硬地采用直译来传达原文的意思。除此之外,中国人见面很喜欢问别人:“你吃饭了没。”但是英国人则是喜欢见面就讨论今天的天气,两个极端反映出双方文化的差异。如果在翻译的时候没有这些文化内涵作为根基,那么译者也很难把真正的意思翻译出来。
四、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与翻译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在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上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 对“dragon”一词的理解中西差异就很大, 中国人视之为神圣, 尊贵的象征, 因而望子成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的眼中, 龙却是嘴里喷火的四足怪物, 在《圣经》 里是罪恶的象征。就拿“龙凤胎”一词举例,我们不能翻译成: “A baby dragon and a baby phoenix”那样很容易让西方人误解,甚至大为吃惊,感到不可思议。正确的译文应该是:“pigeon pair”。同样西方人对“dog” 的看法也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英语中含有“dog” 的习语很多, 大多表示喜爱的感情, 例如:“ 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而汉语中却说“痛打落水狗”“走狗”等,大多含有贬义。
中华文化五千年,其中最为璀璨而西方又无法相比的就是唐诗。中国的唐诗分门别类,有四言绝句,八言律诗等。中国诗人可以用用寥寥数十字去表达一个绝美的意境,就以《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6字就已经把诗人的思念之前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若是把这16字翻译为英文,那么字数肯定是超过原来的诗句,最重要的是诗句原来的意境也不复存在。又例如,中文中常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说。英文中却是没有的,中国人自行翻译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明显就违反了英语的日常用法。又如:“If the public officials of higher authorities resort to bribery, those of lower authorities will follow.This is called: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以中国人的思维,或会翻译出:“上级公务员行贿受贿, 下级公务员也会效仿。这叫:鱼从头开始发臭。”完全的中国式英语,被中文思维所以困扰,所以才会出现最后一句翻译的笑话。以上种种课看出中英双方的思维差异之大,以此导致双方在词义联想以及意境上有巨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不能只顾转换语言符号而忽略非语言符号的结果。以‘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为例,它的英语文化涵义是什么? 怎样把这层意义转化到汉语译文中来, 使其也具有类似的汉语文化内涵, 换句话说,就是把这短短的英文句子翻译出具有中国风味的句子。这就需要译者有两种文化的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将‘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与中文中的某些词句来年息起来,再根据语境得出翻译的结果,这样的句子才会更加“有味道”。而正确的译文应为:“上级公务员行贿受贿, 下级公务员也会效仿,这叫: 上行下效(或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或上梁不正下梁歪都是汉语习语, 寓意深刻, 能够较好地对接‘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中的文化内涵。结语
本文通过地理、宗教、生活习惯和习俗、以及在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四方面对汉英翻译的关系,初步地了解汉英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差异给词语的表达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语言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翻译不仅要力求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的等值。要想翻译出完美的作品,译者就必须在理解词的内涵上下功夫,深入了解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对译文做出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只有把文化和语言能力有机结合,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⑴杨立刚.试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6):99.⑵张捷.试论汉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54 ⑶刘法公.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45
第三篇:浅谈中西方婚俗礼仪之差异
论文关键词:中世纪 婚姻礼仪 基督教 儒家思想 宗法思想
论文摘要:婚姻乃人生大事。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西方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并吟诵结婚誓言;而中国古代的婚礼多在新郎家中举行且由男方家长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过这些有趣的礼仪,令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结婚礼仪?为什么中西方的婚礼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于是,以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为切入口,通过比较,试图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了解到,大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逐渐兴起,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大面积地涉及到婚姻与家庭问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成果。著名的人口学家杰克·古迪(Jack.Goody),就以人口学的方法,写成了《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一书。而有关中世纪婚姻的专门化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拓展,大量关于中世纪婚姻和家庭研究的学术期刊应运而生,有关的讲座也频频举行。其中英国“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研究组”(Cambridge Group for the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的动态最为活跃,该团体将中世纪婚姻作为其探讨的一个中心课题,汇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史和人口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拉斯莱特(Laslett),瑞格莱格(Wrigleg),斯克菲尔德(Schofield),理查德·斯密斯(Richard Smith)等,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婚姻问题研究的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探讨呈现出广角度与多层次的特点,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一批著名的学者脱颖而出,一些更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相继问世……中世纪的婚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时髦”领域。
就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某些婚姻观念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变化,随着西方新史学在我国史学界的传播,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西欧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进行研讨。不过,由于我国西欧中世纪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而专门研究中世纪婚姻的学者并不多,至今仍未有这方面的学术专著问世。一些关于西方婚姻家庭的著作的译著虽时有出版,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而其中关于中世纪欧洲婚姻的论述又多采用西方人的传统观点,层次不深,论述不详,对西方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纳不够;学术论文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6大问题上:1.中世纪婚姻思想的历史根源;2.男女的结婚年龄;3.教会与婚姻;4.贵族与婚姻;5.王室与婚姻;6.宗教改革与中世纪的婚姻⑴。
概括来说,对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着相当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较早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虽然有所关注,但还缺乏深度与广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南,对西方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批判地分析与借鉴,拓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是我国史学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⑵”。再者,在有关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似乎还没有对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而笔者又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试图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比较以分析其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希望能为此方面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西方中世纪的婚姻礼仪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⑶在4、5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纪里,教会想把婚姻以某种教会仪式标志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姻仪式出现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从11世纪起就流行于英国的婚礼仪式书,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
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4)(对此,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波却在《西方婚礼习俗一瞥》一文中说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5))
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我的兄弟们,现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会面前,使两个身体结合在一起,从今以后,他们将可能成为一体,他们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两个灵魂,而最终他们可能将结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向你们询问,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个人知道任何一种这两个人不能合法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请现在陈述出来……”
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这种结婚预告一般要被张贴三次,在三个特定的神圣日子,每个日子间隔一星期。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
“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
“我愿意。”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妇,则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诚,当着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着新娘的右手,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
“从今天起,我以你作为我的妻子,不论好、坏,不论贫、富,不论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会将我们分开,让圣洁的教会作证,我发誓。”
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
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让我们祈祷,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精神荣耀的给予者,永久得救的赐予者,我主上帝,赐福这枚戒指,让戴上它的人以天国防卫的力量武装起来,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门……”
然后,教士把戒指递给新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说道:“用这枚戒指我娶你为妻,我给你金、银,用我的身体尊敬你,用我世间所有的财产尊敬你。”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说道:“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因为这个手指有某种静脉,通到心脏,在它们之间,内在的感情总是鲜艳明朗,真正的银制戒指象征着这一点。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祈祷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爱到老,祈祷上帝赐福荣耀给灵魂和肉体。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6)
二、中世纪时期中国的婚姻礼仪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476-16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据《元代社会婚姻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女子全书》中所载《至元婚礼》(《元婚礼贡举考》第一章)等资料的记载,婚姻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损益……朱子《家礼》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项礼仪。(7)下面简单归纳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
(一)议婚 也就是“提亲”。男方家长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称“下达”。
(二)纳采 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纳采之礼。在“六礼”当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婚书是纳彩的重要仪项。男家准备好婚书,晨起,奉婚书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续,同时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孙婚姻圆满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许可。随后,以本宗亲戚、媒氏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长出门相迎,媒氏将婚书呈献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长收受婚书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护佑,不忘先人赐体之功。一般官宦之家还专门躬行虔诚仪式,礼文节仪十分讲究(8)。
(三)纳币 也就是所谓的“下聘”。民间又有纳红定,吃肯酒的说法。吃肯酒即是许亲定婚,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9)。
(四)铺房 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是婚礼的序幕,通常由女方亲友进行。据文献记载,这项婚礼仪式至迟于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以来,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亲迎 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谓“婚礼”,是指结婚典礼仪式,亦即古代六礼的“亲迎”。关于这一礼仪,《仪礼·士昏礼》有详细记载。
(六)下轿利市 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毡等。据宋高承《事物纪原》所考,撒谷豆之习始于汉代。至宋代,兼撤钱、果,如《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谐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据认为滥筋于北方骑猎民族。
新妇跨火,本是从火堆上跨过,始于北朝。其初始寓义,或云除秽驱邪。
抱毡,即新妇下轿后足不沾地而踏红毡人室,或以红毡裹新妇抱之进门。据考,此仪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礼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仪式和高潮,通常是新婚夫妇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现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见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清翟颧《通俗编·仪节》及赵翼《咳徐丛考·拜堂》等,多有记述,亦见于诗文等。按传统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妇,为社会所承认。因而,拜堂是婚礼诸仪式中的大礼。礼成之后,新人就会被送人洞房,直到这时新郎才能揭去新娘头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从古至今,各种喜庆活动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视为人生大礼的婚礼自不例外。
(九)坐帐 宋代称“坐虚帐”、“坐富贵”等,即迎新妇人新房。《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下轿诸利市仪式过后,“入中门,至一室中少歇,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径迎人房室,内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
(十)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婚仪,历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广泛流行的以枣、栗撒帐的撒帐歌称:“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或是:“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皆谐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当然,中西方的婚礼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例如都崇尚多产等等,但由于相似成分较少,而且也不是本文主要探讨之处,这里便不赘述了。
参考文献: 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现代交际》2001年11期;
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第四篇:跨文化交际讲稿
一、小组分工合作
二、目录五部分
三、选题原因及意义
现有条件:丰富的苏丹留学生资源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可行条件。
理论实践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力图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来传情达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目前,学者们对言语行为(请求、道歉、感谢、祝愿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但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并不深入,而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仅仅集中于对中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上,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际中,单纯掌握语言已经远远不够,所以,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避免语用失误,防止交际的失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打算从苏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研究俄罗斯留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四、含义背景
拒绝,很多人把这个词理解为“不接受”的含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接受别人的请求;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实施拒绝行为,表达对某种要求或者行为的不接受。这里所说的“不接受”并不能等同理解为对所拒绝的言语行为的简单否定,因为在交际过程中,只有在交际一方提出某种要求或实施某种行为,但另一方却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满足或接受对方时,我们才可能实施拒绝言语行为,这时,我们只是不能够满足或者不能接受对方的要求或者行为,而并不是对对方行为的否定。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是源于不能接受别人的请求、邀请、帮助或者建议这四种行为。马月兰总结,拒绝言语行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拒绝语是相邻对中“不被期待的第二部分”;
.拒绝语属于竞争类言语行为,即拒绝请求与主张建立、维持礼让的社会 目标相反,所以拒绝本质上是不礼貌的;
.拒绝语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正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
在中国,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一个讲求社会性、人情观的民族,每个人作为具 有社会性的、合格的社会成员,首先要懂得待人处事之道,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 复杂的社会关系,给足对方面子,保持交际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有必要使“拒 绝”这种不礼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恰到好处的得以利用,避免影响交际双方 的友好关系。拒绝策略:十种拒绝策略: 道歉策略; 道谢策略;
解释原因策略(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推迟策略; 建议策略; 商量策略; 模糊表达策略; 开玩笑策略; 转移话题策略; 承诺策略。
五、探究呈现
本文从两方面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拒绝者的语气、态度角度来研究的主观分类;另一种则是从词汇、句法等客观角度进行的客观分类。
从主观角度来看,我们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强烈拒绝(不行,这条裙子太贵了)和委婉拒绝(对不起,我真的不能喝酒,我对酒精过敏,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吧!谢谢您的关照)。
从客观角度来看,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拒绝(我不抽烟)和间接拒绝(抽烟有害健康)。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俄罗斯留学生,性别对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差别较小,而且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在表达拒绝时,女性比男性更加委婉,更加直接。社会地位对中国学生的影响较大,而对苏丹留学生的影响较小,在社会距离方面,中国学生和苏丹留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语用习惯,中国人更注重较远关系的维护,在拒绝较远关系时更加慎重小心,进而保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而苏丹人更在意交际双方彼此的亲密关系,可见亲密关系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分析
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留学生习得环境单一,目的语环境对留学生过于宽容,中苏两国民族性格不同,苏丹留学生母语文化迁移。
措施
第五篇:中英教育差异英语作文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education concept.The different of education concept between china and Amercia are as follow.In China,the main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for the examinations.Students do lots of homework so Chinese students can memorize much knowledge very well and get good grade in exam.The exam result is the only standard to assess a student so students don’t think deeply and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America educ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ing instead of memorization.Reading can broaden the knowledge and expand students’horizons,rich imagination.Secondly,inChineseclass,studens just listen to teachers they think teachers are always right and they don’t think on their own.however,inAmercianclass,the students are the protagonist.they discuss in group and express their ideas.Last but not theleast,inChina,parents hope their children to be the best and do some things they think it is good to their children so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join many after-school tutorials.on the contrary,American parents respect children’s choice that children can study what they are in cur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