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时间:2019-05-13 11:4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第一篇: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3 期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郭庆科

内容提要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合作,在企业中形成工作团体的集团精神;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亲族团体内部的协作,在企业中则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三义。二者都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但中国的企业将血缘关系混入工作关系,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我国当前改革开放中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和日本的集体主义传统

中国和日本虽然同有集体主义传统,但中国和日本的集体主义又有很大不同。日本的集体主义是以地域共同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种共同体就是日本人的“内群体”,它是地域性的,利益性的,而非血缘性的。它最初以村落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个人与村落内其它成员的团结协作、协调一致,及对领主和群体利益的忠诚,在近现代则转化为企业集团的形式,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企业成员的合作及对企业共同利益和领导者的忠诚。日本人的血缘意识淡漠,其亲属、家族意识接近于西方①,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之上。日本人往往将所属共同体称为“家”,领主或企业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类似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前者为共同体的生存、发展和每个成员的利益负责,后者则对所属团体显示无限的忠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则是以亲族主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两大群体之中,一个是以异姓亲属组成的亲属群体,另一个是以同姓家族组成的家族群体。这种血缘关系是没有地域上的界限的,前者相对来讲较不稳定,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淡漠,后者却是极为稳定的,表现为万世一系的种姓制度。个人在两大群体的保护下长大,然后就是对两大群体尽自己的义务。中国人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人际关系的亲疏的,如果顺序颠倒,或对无血缘关系的人表示亲密,则是不正常的。“为亲方服务,与亲族协作’夕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亲族内部的利益是一致的,互相团结,一致对外,对亲族以外的人则疏远、排斥。“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其典型的体现。

二、日本集体主义传统的成因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表现

日本集体主义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凡方面:

(一)生产、生活条件。日本是一个岛国,山脉纵横交错,耕地面积较少,山脉、河流、大海将日本分成了许多面积狭小的区域②,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区域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日本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集中的村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日本地域性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日本自然灾害较多。台风、地震、火山、海啸随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自然灾害,得到生存,这就使得非血缘性协作成为必要。日本人

有句有名的俗语“没有亲戚死不了,没有邻居活不成”, 就是这种地域性共同体意识的明确概括。

(二)生产方式。从中国引入水稻生产后,以水田耕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地域性的团体协作显得更.81 ⑥ 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从vww.cnki.net

为重要。水稻生产提高了产量,但也对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稻种植的季节性强,错过很短、哪怕凡天的时间都会给整个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以家庭为单位是不行的,必须全村统一决策、组织全村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奏效③。上至决策者(村长、领主),下至每一个村民,都必须以集体利益为重,对集体的决策绝对服从,任何有损集体利益,不利于群体协作的行为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在非生产季节,还要修建公共水利设施、大型作业场等,也需要全村的协作劳动。

(三)独特的“地缘’夕意识。古代日本家族制度不发达,19 世纪中叶以前,只有贵族和武士家族可以使用姓氏,为个人提供身份的是他所属的领主、“藩广’而非家族。日本人没有祭祀远祖的习惯,大型的祭祀活动是对同一氏族神的崇拜。氏族神是被视为一个大群落或氏族群体的保护神,人们相信氏族神能镇守整个地域,保护自己的生活。“村民们集中在一起,无需证明他们同出一祖,他们都是这个氏族神的孩子,· · „ 因为他们住在这位祭神封地上。”跳论地位如何,有无族谱姓氏,有无血缘关系,都可以参加祭祀神社活动。这种集体活动增强了地域共同体的凝聚力,强化了人们互助互利、共同生产、生活的行为。

虽然地缘共同体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但日本人却试图把它看成自己的“家”,且“家”的意识更重于血缘意识,在“家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和个人地位也并非根据血缘关系确定,指定家庭继承人时,最先考虑的不是出身,而是个人的能力和成就,是继任者是否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在这种传统下,每个人都必须把大“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视团体的利益高于一切。领主是这个群体的家长,而其他人则是这个“家”的成员。但领主并没有超越于其他成员的独立性,他与仆从之间没有明确的财产区分,领主与家臣相依为命。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地域性的村落共同体逐渐衰落,共同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却没有衰亡,而是转向了企业,表现为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内部的团结协作。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成员的责任感推动着企业迅速发展,带来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是严格的等级关系,下级对上级的命令绝对服从,每个人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职责;另一方面,上至经理下至工人,每个人都.8

2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组织的一个分子,与企业融为一体。日本企业中的劳资冲突很少,在维护公司发展方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致的。这是因为企业不仅是每个人的利益共同体,而且也是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公司就象一个“家”。只要一个人尽了自己的职责,他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下面我们分别从领导者与工人和公司的关系入手分析企业共同体意识的表现。

(一)公司领导者如果把日本的公司或企业比作一个个“家”的话,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这个“家”的家长。他不是企业的拥有者,同其他人一样,他也是集团的一分子,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有更大的责任。他们必须是有威望并对下属充满仁爱的人,知道照顾下属的感情,与他们患难与共。日本人视“恩’夕为必须

偿还的债务。把自己生命中得到的一切都视为别人恩赐的结果,报恩是他们重要的行为准则,公司领导者会努力把自己扮成“施恩者”,通过对下属施恩来换取他们对自己和企业的忠诚。成功的领导者常常是以内疚的原则行事的,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对发生的每一件事负责,他们不能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得到特殊的报酬,或名义上将集体的功劳据为己有,他们外表谦虚,关心、体贴下属,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下属产生“内疚”感⑤,换取他们的报恩义务。在日本,成功的领导者的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热情体贴,得到下属的信任和爱戴⑥。

同美国企业家相比,日本企业家的薪水并不高,薪水与企业利润间的关系也不大,他也不能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私有财产。‘旧本企业家的兴趣不在于获取很高的利润,而在于他们经济帝国的规模,他们的公司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它们的发展速度”⑦。其继任者一般是最有威望的下属,而不一定是其子嗣。在日本,上下级之间虽有较大的权力距离,但其领导方式不是权威式的,而是公司全体成员的集体决策和权力分享。与其他国家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同,日本虽有至高无上的天皇,但真正行使权力的却是官僚集团,在地方上拥有实力的领主也只是权力象征的角色,其领地由家臣集体治理。这种集体决定的传统一直延伸到现代社会的日本企业中⑧。它与西方民主管理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当今日本企业中奇特的管理方式和决策模式。企业的任何行动都不是领导者独立决定,而必须事先通知公司的每一个职员,达成一致意见后,再采取行动。这种做法⑥ 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从vww.cnki.net

称为“从根部抓起’,⑨,就是让每一个成员在心底里对计划表示同意后,再把计划付诸实施。这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得到了承认,对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感到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及其他成员的利益融为一体,因而会产生更大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

(二)企业中的职工取得某个公司或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成员身份,被其终身雇拥是一件骄傲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他获得了身份感和地位感。在日本,单个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他必须首先归属一个组织,因为与别人交往时,首先考虑的是他所属的团体,其次才是他个人的职业身份,没有组织的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日本只存在组织之间的竞争,所有个人之间的竞争都是为了进入组织或在组织中获得有利地位。公司或企业是日本人社会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事物,一个人一旦成为公司的成员,他就会终身不渝。

日本人对公司效忠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对个人的保护。工人一旦被录用,他的全部生活就会被溶入公司的整体中。“公司供养其成员的全部社会需求,同时又对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权力”@。工人只要为工作尽职尽责,他的任何需要都会得到满足,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公司得到解决。

工人与工人之间是横向合作关系,体现着“和”的价值观和合群精神。在日本社会中,与群体保持一致是美德,追求个性化和标新立异是受非议的。因此日本企业中强调工作小组对个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鼓励对集体有利的行为,杜绝对集体不利的行为。西方人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工作热情而把他们称为“工作狂”,其实他们是迫切想得到集团的承认。

三、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亲族/家族主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表现为亲属和家

庭集团内部的利益一致和团结协作。血缘关系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最原始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凡千年的历史上,始终没有出现取代血缘共同体的更强有力的集体。与日本的情况相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原地区)地势都较为开阔,且交通便利,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域较少,且姓氏制度很早就已非常完备,不具备产生地域性共同体的条件。中国北方主要从事旱地农耕生产。同日本短而小的河流相比,这里以大江大河为主,在科技水平落

后的情况下,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凡乎是不可能的。人们靠的是雨水和地下水,治理黄河是为了让其顺利入海,减少灾害。而治黄必须由强大的政治力量征集大批劳动力才能完成,这导致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大一统的“国家’夕观念的产生,但黄河汛情不稳定,治黄的时间、地点就没有规律性,也就不可能形成牢固的协作性共同体。没有共同利益的支配,非血缘性共同体是多余的。在家庭和亲族合作的情况下就能完成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支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家长作为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性,就成为这个家庭的权力核心,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不仅拥有经济大权而且掌握着家庭所有成员婚丧嫁娶的全部人事权力。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对他表示“孝”心。同时,他又对维护家庭利益负主要责任,经营家产,处理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保护每个成员的成长发展。儒家伦理是主要的家庭伦理,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相应的角色规范,要尽力维护家庭的共同利益和家庭的和睦。家庭财产是公有的,利益是相同的。

家族制度和作为家庭伦理的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中国大陆实现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并发展出了新型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传统伦理产生了很大冲击,故家族主义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就不易分析。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以香港和台湾的企业为例进行有关的探讨。近凡十年来,台湾和香港作为位列亚洲“四小龙’夕的两大华人群体,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可归因于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美德及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则可归因于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的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家庭经营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台湾和香港迅速产生了一批批“家族工业”。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不同的是,这些企业集团是以血缘为纽带结合成的利益共同体。对企业的经营类似于对家业的经营。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典型的“家长制”。家长或类似父亲的角色是权力的核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是权威式的管理者,要求下属绝对的服从,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和对抗行为,上下级之间有很大的权力距离。同时,他对企业的发展、家族的兴旺肩负重大的责任,他必须对下属表示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得到他们的拥护和尊重。企业在人.83 ⑥ 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从vww.cnki.net

员任用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对企业是否忠诚,与企业利益是否一致,而血缘关系则是对此进行衡量的最明确而可靠的标准,因此,近亲和远亲分别被安排到重要性不同的职务上。一般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是家族所信任的人,他们虽与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但大部分来自亲戚或朋友的推荐,长期效忠的雇员有可能获得荣誉成员身份,从而受到重用。这样,企业的全体成员就构成了一个“血缘共同体”,每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这种责任感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推动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但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中才是有效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忠诚关系就会复亲化围绕不同的家庭利益核心会出现近亲、远亲、及非亲属集团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因血缘关系不同导致亲疏和利益标准不一的事实造成的,因而企业内部就很难形成基于工作团体的强大的集团精神。为了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就要限制企业的规模。香港和台湾的华人企业规模都较小,而且还有继续变小的趋势。香港50 人以下的企业由1951 年的79 %增长为1981 年的92 % , 500 人以上的中型企业则由19 %降低为8 %⑨。

此外,权威主义的领导方式使个人能力和品质因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决策的风险性就大。权威主义的作风还会造成企业中的权力分工不明确,领导者以其感情好恶用事,规章制度难以健全,基层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行使权力,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总之,在家族企业中,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个人决策,缺乏长远、正式的计划和组织结构的不规范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四、启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是有差别的。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协作,并在企业中形成工作团体的集团精神;而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亲族团体内部的协作,在企业中则发展成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主义。二者都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但由于中国(香港、台湾)的企业将血缘关系混入工作关系,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大陆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日本、香港和台湾的集体主义有根本的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C 由于中国凡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血缘关系仍然是.8

4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对有权威的社会组织仍然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被组织接纳和保护,得到关怀、指导,个人有较强的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不希望突出个人和标新立异,而更关心得到群体的认同。

基于对集体主义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中国国情的认识,对我国目前改革开放中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的问题,我们可得到以下凡点启示。1 .完善领导体制。权威式领导方式仍然是需要的,领导者必须是“高工作、高关系”式的,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关心和爱护下属,得到下属的拥戴。2 .集体决策。对企业的重要事务,要由领导班子和职工民主讨论决定,使职工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激发其积极性。同时也对领导者形成有效的监督,防止家长制作风的产生。3 .长期雇用。使职工产生安全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让其感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增强凝聚力。同时也要引入竞争机制,让职工既有动力也有压力。4 .健全工会制度。日本、香港和台湾的工会制度都不健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工会制度以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力。积极发挥工会的监督作用,避免裙带关系、任人唯亲、拘私舞弊行为的发生。5 .建立班组制度。加强班组内部的合作和班组之间的合作,尽量避免个人之间的竞争。强调班组成就,使班组效绩与精神和物质性奖惩相结合。6 .关心职工生活。搞好企业的福利工作,多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如娱乐、讨论会、谈心会等,强化集体意识,沟通思想感情,让职工对企业产生温暖如家的感觉,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① 嚷詹思体尼迪克特:《 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第37 页。

② ⑥ ⑦ 遭埃德温懒肖尔:《 日本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版,第18 页。遭刘金才:《 家庭本位与群体本位》,《 中日比较文化伦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98 页。⑤ ⑧ 罗伯特〔 说里斯托弗:《 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6 页。

⑩ 中根千枝:《 日本社会》,天津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第5、3 页。吵厦.H 嘟德:《 中国人的心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226 页。(责任编辑时晓红)⑥ 1994 一2009

ChlnaAcadelll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从vww.cnki.net

第二篇: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

(一)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受教育。为了保证每个儿童均受教育,日本政府提出免去一切学杂费。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1)尊重个人的尊严,培养有个性的人;(2)培养为和平做贡献的人;(3)尊重人格。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第二次教改的开始。从此以后,教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为了配合此次教改,日本政府1971年又实行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接着1980年又推出了教师培训制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经过这次教改,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历次全球性的数学、物理竞赛中,日本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日本的教育体制也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效仿。

日本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该审议会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开始。第三次教改的主要内容有:(1)变单轨制为多轨制:缩短学时,变六天制为五天制;(2)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初高中一体),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试;(3)扩大学生择校的选择,实行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场化;(4)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调整课程内容------减少30%的原有内容,腾出时间开设综合课;(5)增加高中类型;6)地方分权。改变过去“一切由文部省决策的中央集权”现象,尊重地方或个别学校的自主性。

为配合这次教改,日本政府于九十年代又推出教育复兴二十一世纪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孩子们感到愉快的教育。目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具有个性、创造性的教育,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2)推进心灵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推进综合教育。改革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是非判断等能力得到发展;(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或让学生到某些特殊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5)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少年。除了定期举行运动会之外,各个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健康教育。回顾日本的三次教改,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学生个性培养;(2)注重道德品质培养;(3)注重养成教育;(4)注重健康教育;(5)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6)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7)注重传统文化教育;(8)注重爱国主义教育;(9)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三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始终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二)中日教育制度现状对比。(1)我国教育制度现状。

我国的教育制度沿用了祖先遗留下来的老规矩,即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为主,导致中国学生普遍有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态,学习被动单一,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低下,应试型人才居多。

多年来,各界人士痛批应试教育,呼吁以素质教育拯救青少年,拯救国家。素质教育尽管被提出很多年,但推行起来却举步维艰。表面上高举素质教育旗号,但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育体制还是换汤不换药:以教师为中心,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班级制的授课方式仍是主流,真正喜欢知识而求知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而且随着教育经济化,老师变商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成本增加,教育领域内的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根本,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体制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普遍多于难于日本,这就意味着中国教学比日本教学省略了许多创新性的和学生自我探讨的内容。中小学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体系,处在被引导的阶段。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做背诵、做题、参加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跳出考试之外的思维,因此也很难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学生缺乏创造性,也是中国教育落后世界一流水平的根本原因。

尽管提起中国教育制度,很多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认,中国教育制度仍有一些先进性的方面:

1.教育相对公平。在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下,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不但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也缩短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教育知识层面上的差异,不少农二代因此跳出农门,甚至赶超城市富二代。

2.国际竞赛获奖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数、理、化等理科领域。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3.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中国教育教育质量较高,集百家之长,几乎所有科目都可以学到,利于个人素质和知识面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教育商业化,学生缺乏求知欲且创造力不足,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2)日本教育制度现状。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

2006年1月,文部科学大臣公布了“教育改革重点行动计划”。按照该计划,从“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实的教育”的观点出发,以“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为目标,文部科学省正在扎实地进行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提高师资质量等项目工作。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制能力,所以为了确保优秀的师资,文部科学省正在努力改进和充实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教师执照制度。今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录用-研修”教师教育系统、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等几方面着手,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现状。

日本的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应校内外社会生活,培养简单的交际能力,形成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现状和民族传统,培养国际意识;教育学生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并掌握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身心和谐发展。

日本的初高中都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以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为目标。高中实行的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类似,这也是与两国的教育制度差异有着明显的关系。

日本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呈阶梯状提升,对于从小要求的爱国精神和整体意识有助于孩子天性的发挥。日本的中学学校教育上有技术、家庭、美术、音乐等8门课程还有外语选修课,相较于国内的中小学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假期奔赴于各类补习班、提高班,日本中小学教育方式更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其先进性,在国际国内上取得不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从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的中国的发展。日本相较于中国很重要的特点是对学生特点的发掘个性的培养,同样,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通过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了解与分析,我觉得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好的因素,然后抛开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偏见,去学习日本教育制度里面我们不足甚至是没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第三篇: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

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就是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

关键词:文化差异;风俗习惯;价值观

中国和日本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渊源,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日本在中国的文明文化影响下,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语言行为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的语言和行为比较外向、开放型。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则比较封闭、内向型。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说话或者回答否定问题是相对直截了当。日本人多采用含蓄的方式委婉的表达意思,很少当面拒绝别人。常常用:“ちょっと考えてみます”(让我考虑一下)。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通常对于这样的回答以为日本人真的是要考虑一下,其实这样的回答已经是拒绝别人。日本人在平常说话的时候会尽量避免说“あなた”(你)因为这样跟别人说话时非常没有礼貌、没有教养;但是中国人在说话中是一直把“你”字说出来。日本人特别喜欢说“はい”(是)“いいえ”(不)为的是不给对方造成冒犯、冲突的感觉。日本人由于性别、年龄、地区、职业、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所使用的场合等的不同,所使用的具体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礼仪、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论语》中很早就有“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动”的古训。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

而日本人之间问候是,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常使用的鞠躬(约15度,两手垂在身旁),用于一切不拘礼节的场合和各阶层的人之间。社交活动时鞠躬(30度),两手放于膝上,并且频频弯腰。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敲门或者按门铃时要说“ごめんください”(主人在家吗?/我可以进来吗?)。进门后要在玄关的地方脱掉鞋子,把鞋子放好,鞋脚尖要向外摆好;并且说“お邪魔します”、“失礼します”(打搅您了)。去公司拜访的时候要说“お忙しいところを、お邪魔いたします”(在您百忙当中打搅了)。

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お土産(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日本人很忌讳“9”“く”(ku),“4”“し”(si),因为在日语中“ku”(9)与“苦”同音;“し”(4)与“死”同音。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因为日语的“ね”(根),跟“睡”同音,有卧床不起的寓意。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三、中日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相对较为多元化,既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又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工作永远的第一位的;组织永远的至高无上的;工作在日本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日本的公司或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日本人对公司公司或企业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在日本的公司里面,依然严格的遵守着上下级秩序,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如果年轻人想要成为经理,就必须按照等级秩序一步一步的努力,在日本基本没有一步登天的美事。日本人的升职也是要排资论辈的,并不是按照个人的能力。

很多日本人只在乎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而对公司以外的人却漠不关心。这种态度可以从“うち”(内)和“そと”(外)的角度来解释。自己所属的公司为“内”,对“内”部的人做到有规矩地遵守内部秩序。而对“外”部的人却不如“内”部的人那样关系。日本人常常把外国人叫做“外人”,无论你在日本住多少年,无论你比日本人还要日本化,你永远都被称为“外人”。日本人很难接纳外国人到自己的社会中。因为担心外国人会破坏牢固建成的“内”部秩序,并因此破坏整个“内”部社会。

中国人的等级差别不大,家庭的分工不明显,中国男人去市场买菜、做饭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日本男人买菜做饭的事情是很罕见的。日本是男权社会,男性的地位比女性高,收入也比女性高(同一公司、同一职位,女性的收入要比男性低很多),很多女性只是バイト(临时工)。日本男性很少做家务,也不进厨房。日本女性把男人买菜煮饭,晚上早回家看成是没有出息的。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里,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夫妻两人带着小孩,如果有人让座给小孩坐,通常是丈夫抱着小孩入坐,而妻子是站在旁边。作为中国人的我看到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也不思不得其解。后来跟日本人聊天的时候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得到了答案:因为日本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边赚钱很辛苦,所以让男人坐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和日本文化差异最明显的地方是国民性。中国幅员广阔,东西南北中文化习俗各异,人的思维差距很大。日本是单一民族、四周环海的岛国,造成了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日本人有强烈的“羞耻感”,使日本人严于律己,追求完美,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失去了“罪恶感”使得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罪行的淡化和掩盖。日本人宁可承受罪恶感,也不愿意忍受耻辱,更不愿意为承认历史而去背负“羞耻感”。这样的做法让日本人承受更大的耻辱,是日本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作为中国人不但要了解本国的文化,也要深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才可以跟外国人有更深的交流,才能更好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8~01

[2]刘 芳:调节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谈判[J].商场现代化,2008年1月(中旬刊)

[3]林泽清:小议中日思维习惯的差异[J].日语知识,2002(8)

[4]李学梅 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5]钱日红 日本概况 南开大学出版社

[6] 板坂元 日本人生活全接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大森和夫 日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浅谈日本礼俗

1. 文化特点

由于历史上鉴真和尚多次东渡扶桑,交流中日文化,所以日本受我们中国的影响很深,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我国唐代礼仪、风俗。

2. 日本人的特点

日本人总的特点是勤劳、守信、遵守时间、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他们重礼貌,妇女对男子特别尊重,集体荣誉感强。

3. 宗教信仰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教和佛教。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少数日本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有的日本人一人信奉多种宗教,在日本宗教人口要比日本实际人口多。日本的和尚都是职业的,他们可以不忌口,可以娶妻生子。

4.节日

4.1 日本的重要节日有新年(1月1日),庆祝的方式和中国差不多。日本人非常看重这个节日,这个节日要放长假。1月1日的早晨要到各家去拜年,说一些吉利话。小孩子趁此要讨红包的。

4.2 成人节(1月15日),是满20岁青年的节日,标志着已经告别了孩童时代。

4. 3 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有男孩子节和女孩子节之分。男孩子节也叫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时间及过法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节日里凡是有儿子的家庭,家门外要挂上各色大小不一的鲤鱼旗,大的鲤鱼旗代表大男孩,小的则代表小男孩,家里有几个男孩就挂上几面鲤鱼旗。女孩节是每年的3月3日,又称雏祭。

4.4 樱花节,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故有樱花节。这个节日是从每年3月15日到4月15日。届时人们会去赏花饮酒。

4.5 敬老节(9月15日)

4.6 文化节(11月3日)

5. 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别具一格,他们的日常饮食主要有三种料理:

5. 1 第一种是传统的日本料理,又称“和食”。这是日本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独特饮食方式。这种料理中最典型的食物要算是“撒西米”(生鱼片)、“司盖阿盖”(类似我国的火锅)、“寿司”(日本式饭团,一种冷盘菜)和日本面条等。日本人的早餐喜喝稀饭,由于受外来影响也喝牛奶、吃面包。午餐、晚餐一般吃米饭,副食以鱼类和蔬菜为主。日本是岛国,海产品多,所以日本人爱吃鱼并且吃法也很多,如蒸、烤、煎、炸等,鱼汤丸也是他们喜欢吃的。日本人吃生鱼片时要配辣根以解腥杀菌。吃凉菜时,他们喜欢在凉菜上撒上少许芝麻、紫菜末、生姜丝等起调味点缀作用。日本人还爱吃面酱、酱菜、紫菜、酸菜等。

5.2 第二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华料理”,即中餐。他们偏爱我国的广东菜、北京菜、淮扬菜以及带辣味的四川菜。

5.3 第三种就是从欧洲传过去的“西洋料理”,即西餐。

日本人究竟喜食何种料理,则要看具体对象而定。不过,最为普遍的还是这三种料理的混合选用。

日本人吃菜喜欢清淡,忌油腻,爱吃鲜中带甜的菜。还爱吃牛肉、鸡蛋、清水大蟹、海带、精猪肉和豆腐等。但不喜欢吃羊肉和猪内脏。日本人喜欢喝酒,日本清酒、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中国“茅台”等名酒都爱喝。日本人吃水果偏食瓜类,如西瓜、哈密瓜,白兰瓜等。

6. 礼貌礼节

日本人在待人接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十分讲究礼貌、注重礼节,还形成了某种礼仪规范。如:在待人接物上谦恭有礼,说话常用自谦语,特别是妇女,在与人交谈时总是语气柔和、面带

微笑、躬身相待。日本人善用礼貌用语,为此,在语言上还分敬体和简体两种。由于日本人等级观念很重,上、下级之间,长辈、晚辈之间界限分得很清。因此,凡是对长者、上司、客人都用敬语说话,以示尊敬;而对平辈、平级、小辈、下级一般用简语讲话。这时敬、简两种语体是不混合使用的。日本人最常用的敬语有:“拜托您了”、“请多多关照”、“打扰您了”等等。同时他们忌问“您吃饭了没有”一类话。

现在日本人外出大多穿西服。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在隆重的社交场合或节庆时他们会穿和服出席。日本人重视仪表,认为衣着不整齐时不礼貌的行为。

日本人与人见面善行鞠躬礼,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只有见到朋友才握手,有时还拥抱。男子对女宾客,只有她主动伸手时才握手,但是时间不太长也不过分用力。日本人在室外一般不作常时间谈话,只限于互致问候。

日本人不给他人敬烟,当着别人而自己若想吸烟时,通常是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行事。以酒待客时,他们认为让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礼的,应由主人或侍者代斟为妥;并且同时注意斟酒的方法,即斟酒者右手持壶,左手托底,壶嘴不能碰到杯口。客人则以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受斟酒为礼。通常接受第一杯酒而不接受第二杯不为失礼。客人若善饮,杯杯都喝光,主人会高兴并鼓励多喝,但是主人和其他客人并不陪饮。一人不喝时,不可将酒杯向下扣放,应等大家喝完后才能一起扣放,否则会被示为不礼貌。

日本人的茶道已不是一种日常生活意义上的饮茶,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它以“和敬清寂”为精神,作为最高礼遇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在日本,初次见面时互递名片已经是一种日常礼节,因此很讲究交换的方法和程序。通常是应当由主人或身份较低者、年轻人向客人或身份较高者、年长者递送上自己的名片;递送时要用双手托着名片,把名字朝向对方以便对方阅读。还有一种方式是:用右手递送上自己的名片(名字也要朝向对方),用左手去接对方的名片。如果自己在接到的名片后再去寻找自己的名片,则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至于一时错把别人的名片递送对方,则为严重失礼。因此,在接待日本客人时,千万要注意将自己的名片准备好,以便适时与对方交换,以示礼貌。

7. 禁忌

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绿色为不详;忌荷花图案;忌“9”、“4”等数字,因 “9”在日语中发音和“苦”相同,而“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日本人住饭店或进餐厅,我们不要安排他们住4号楼、第4层或4号餐桌。日本商人忌2月和8月,因为这两个月是营业淡季。日本人忌三人合影,因为三人合影,中间人被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他们还忌金眼睛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要倒霉。日本人喜欢仙鹤和龟,因为这是长寿的象征。日本妇女忌问其私事。在日本“先生”一词只限于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对一般人称“先生”会使他们处于尴尬境地。

日本人饮食上忌讳8种用筷子的方法,叫做“忌八筷”,即忌添筷、迷筷、移筷、扫筷、抽筷、掏筷、跨筷和剔筷。同时,忌用同一双筷子给宴席上所有人夹取食物。

第四篇:跨文化中西社交礼仪跨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礼仪课程学期论文 中西社交礼仪跨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礼仪无疑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礼仪不但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还能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然而,因为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交礼仪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必须对这两种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关键词:

现代社交礼仪中西礼仪起源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中西社交文化特征跨文化交际

正文: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没有礼仪的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一个没有礼仪的民族则是一个不和谐的民族。礼仪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有统一的礼仪。

社交礼仪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参照的标准的行为准则,比如相互尊重和友好。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也称现代交际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有时候,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这种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的。

下面来谈谈现代社交礼仪的的内容可以分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礼节可以理解为礼仪节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礼貌可以理解为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仪式可以解释为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仪表可以理解为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那么现代社交礼仪应该怎么去分类呢?现代社交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国礼仪的起源 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如:雷电,山蹦,地震等),便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降福消灾。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其他礼仪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西方礼仪的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三、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 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五、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六、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七、如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八、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那么中西社交文化特征又是什么呢?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骗的嫌疑。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 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我们该如何探讨中西方文化有如此差异的成因呢?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很难去改变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应该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

礼仪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有历史的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借鉴和融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礼仪与经济日益加剧碰撞。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西方文化不断涌进中国,而中国文化则不断接受冲击,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与西方文化融合,取其精华,成为国人不断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理解和融合中西礼仪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就如餐饮问题,在中国,肯德基,麦当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独特标志,同时还有法国的浪漫,英国的绅士文化,也为中国古老的烹饪手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广,中国餐馆好似一夜之间林立于世界各地,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如: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包子,四川的火锅,广州的靓汤等。

但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有些中国人过于热衷西方文化,从而陷入了两个误区:其一,试图用西方礼仪文化完全取代中国的文化,如举行西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都是一种不好的趋势,对西方礼仪文化的了解是必须的,但若要完全引用则是一种丧失民族尊严的行为;其二,是把对礼仪文化教育的重点放到表面的操作上,如:鞠躬多少度,握手多长时间等,只做表面文章就失去看礼仪教育的真实意义。

诚然,当今国际通用的礼仪还是以西方礼仪文化为标准的,这样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西方人的经济实力,更重的是因为西方人有统一的价值观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觉悟。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中,我们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引用西方礼仪文化。但不管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文化,还是我们自成一套文化体系,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形成自己的感染力。民族的兴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兴盛,还是自己文化的兴盛,只有让别人认同我们的礼仪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礼仪盛行于世界。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新形象。

中华民族的强盛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强大,更要是文化的强大。只要文化的影响才是深渊持久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源。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是共建一个地球村的要求。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无礼不立,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礼仪观念不明确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自己国家礼仪文化的丧失。一个没有自己礼仪价值观念的民族是难以长久强大的。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知道借鉴的目的何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西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一)谭莉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现代社交礼仪文化比较研究 《企业导报》2014年05期(二)现代交际礼仪

.百度百科.2014-08-11(三)百度文库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四)百度文库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第五篇:中英婚俗差异(跨文化)讲稿

Traditional Marriage Conven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PART 1

Every country has its own unique form of marriage.Today, our group would like to share the differences in marriage customs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Our presentation includes four parts 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arital Conception(婚姻观)II.Wedding preparations III.Wedding Ceremony IV.More wedding customs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 first part to you.PART 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arital Conception Culture is the origin of all acts, and Marital Conception derived from cultural backgrounds.To give you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of Marital Conception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I will analyze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at first.China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欧亚大陆).Ancient China is the typical country of 1.River Civilization.2.small-scale peasant(小农经济), which is Self-sufficiency and Enclosed.The main purpo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is 1.offspring, 2.strengthen the family(壮大家族),3.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family's reputation and status.Marriage is not a personal matter, but is related to the whole family.In old china,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to know each other through a matchmaker under the arrangements of their parents.SO, love is not the basis for marriage.Next, let us look at the case of Britain.Britain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he Atlantic Ocean , 1.In the general sense, marine culture is more open and pluralistic,and politically more democratic.2.By this culture, the British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and freedom.3.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wishes.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arital conception, the British is more open.1.Parents can not decide whom to marry their children.Couples get married just for love, not for the family's reputation and status.2.To British people, marriage is the consummation of love.3.Most Westerners have a “trial marriage(试婚)” experience.Couples live together before marriage, to test whether he / she is really suitable for life companion.There are two famous sentences,from Chinese 孟子and western 海明威.they perfectly reflect the marriage concep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t has finished.My teammates will show you the next section.Thank you!

PART II

II.Wedding Preparations 1.China China's traditional customs have a complex ceremonial custom called “three letters and six rites”.Three letters: ● Request Letter

It is sent by the groom's family to the bride's family to confirm a marriage.● Gift Letter

It is actually a gift list that records the description and quantity of the gifts.● Wedding Letter

It confirms the act of bringing the bride into the groom's family.Six rites: ● Proposing

Proposal used to be practiced by a matchmaker.● Asking Birthday

The matchmaker would ask for the bride's birthday and birth hour record.● Birthday matching

Place eight characters at the ancestral altar to confirm compatibility.● Presenting wedding gifts

Groom's family will send wedding gifts to the bride’s family.● Picking auspicious wedding date

An astrologist will select an auspicious wedding date.● Wedding ceremony

On the selected day, the groom will pick up the bride from her home.2.Britain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customs, traditional British wedding preparations much simpler than Chinese.The woman ● Preparing guest list and send invitations

Sending out invitations around two months before the wedding.● Contacting with the church pastor Discussing the adornment of the church, the invitation of the band and the date of the wedding.● Wedding reception Deciding what type of food and refreshments should be offered, pick a wedding cake and so on.The man ● Decorating the new house According to both sides of bride and groom’s liking, decorate a new house to live after marriage.● Arranging the photographer

It’s necessary to remember the wonderful moments at the wedding day forever.● Paying the cost of the church.Giving bridesmaids and pageboy rewards and gifts, and paying the cost of the church.PART III

III.Wedding Ceremony

一、China 1.Color: red

Dajidali.So,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s are always filled with red things to bring auspicious blessings and respects.2.Location:The bridegroom’s home

3.Dress: Bride: 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Bridegroom: Kramer brown take 4.Transportation: The bridegroom always rent a sedan.The sedan will take the bride to bridegroom family..5.Process:

1)fetch the bride(迎亲)After riding in the red bridal bride, the groom rode in front, with the matchmaker, and the Bridal teams to groom the family weddings.2)Wedding Ceremony:bow to the heaven and earth.2 bow to their parents 3 bow to each other 3)offer a cup of tea, give red envelopes 4)Special food 5)Go to the bridal chamber 6)To tease the new couple

二、England 1.Color:White, present pure 2.wedding Location:church 3.Dress:bridegroom:western style cloth

bride:wedding vell 4.Transportation:In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they didn’t use luxury car motorcade, the brides were often leaded by a flower girl to the church.Flower road 5.Process: 1)The ceremony start.The Father arrives, broadcast approach music,the best man and bridemaid enter the church, nearby newlywed stand and face the guest.The ring child gives the wedding-ring to the Father.2)Along with the wedding ceremony marching song, the bride pulls her father and enter church.Then bride's father personally puts her daughter's hand to the bridegroom's hand.3)Music stop and entire audience are silent.Exchange the rings & take an oath.4)Chief wedding witness gives a speech.5)The ceremony finish.The newlywed leave the stage after music resounds, the guest applauds the celebration and strews the flower petal to them & Bride’s bouquet to single girls.6)The newlywed cut the cake together, the guest dance or leave the banquet freely.PART 4

IV.More wedding customs

Ladies and gentlemen,Now it's my turn to show you the fourth part of our presentation, More wedding customs.1.Firstly, I will talk about the custom of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your shoe”,which British brides should prepare for their wedding.Something old

Brides must put on something old in the wedding to represent her continued ties to her family and her old life.Many brides wear a piece of family jewelry as their old item.Some brides wear the wedding dress worn by their mother or grandmother.Something new Wearing something new is supposed to represent success and hope in the bride’s new life and in her marriage.Something “new” is usually the easiest category to fill and most bridges will wear a new wedding dress.Something borrowed

The borrowed item should be something borrowed from a friend that is happily married.It is suggested that their happiness will rub off on you and bring lasting happiness to your marriage.Something blue Wearing something blue dates back to biblical times when a blue wedding dress was worn to represent purity and love.Over time this has changed from wearing a blue dress to wearing just a blue band around the bottom of the bride’s wedding dress and in modern times, the brides wear a blue garter instead.Sixpence in the shoe Placing a silver sixpence in the bride’s left shoe is said to be a symbol of wealth.This not only refers to financial wealth, but also a wealth of happiness and joy throughout her marriage.Things of this custom have their own unique traditional meaning, but all of them are able to bring luck and fortune to the newly married couples.2.Secondly, let’s take a look at what do the newlyweds do just after the wedding.In China, the couple should go back to bride’s home at the third day after the wedding,which is called “a bride's homecoming on the third day after matrimony”.At that time, the bride’s family will diner guests and it’s just another get-together.In Britain, the newlyweds will go for a Honeymoon after the wedding Banquet.According to an ancient British custom, the newlyweds must drink a Special drink with honey for a month to symbolize a happy family life.Thus, this month is called the honeymoon.The couples will have a personal trip during the honeymoon and have a good rest after the busy preparations of the wedding.Our presentation is over, thank you!

下载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档关于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的论文

    饮食文化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

    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差异

    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差异——以屠呦呦获诺奖为例 摘要: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中美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

    跨文化案例分析

    1.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

    从旗袍和和服谈中日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五篇范例]

    从旗袍和和服谈中日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 摘 要:旗袍在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点于一身,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东方女性的美丽。日......

    浅谈城乡学生心理差异

    浅谈城乡学生心理差异 枫岭头中学 刘跃进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城乡除了经济的差异,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也十分巨大,特别是多年前颇为轰动的“马加爵事......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五篇)

    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 摘要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2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探讨了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并以西式餐厅及中国餐馆在非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为例,提......

    浅谈中外企业的管理差异跨文化论文

    浅谈中美企业的管理差异--- -基于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摘要: 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出发,对中美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比较。企业的管理差异可以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