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时间:2019-05-12 06: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第一篇: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心灵很是触动,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中让我们知道,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教师应该有水一样的包容、仁义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平时,我经常听别人说得最多是“上善若水”,可对其真正的理解,相信很多人对其含义是含糊不清。我常听长辈教导晚辈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为什么有人却在追求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水有什么可以学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人如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不争,它用自己去净化世间的污物,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我们世人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有渗透性,包容性,学习水的宽容一视同仁,水所过之处接纳所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见解,做事方法,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当自己的某些东西与周围人发生冲突时,要适当退让,自己的棱角与周围人的棱角有无结合之处.碰撞之处,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棱角变平进而消除矛盾;学习水的清净:无论所过之环境加注了多少影响,一路荡涤污垢,化归本色,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人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这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习惯做法要学习,不好的习惯做法要向对方指出,大家携手共同进步;学习水的柔软:能适应周围的一切环境,水看似有形却无形,把水放在容器里,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今世界,适者生存,要变的像水一样,让自己能够快速进入各种容器,适应周围的各种环境,努力调整自己,以最快最好的状态进入新环境;学习水的流动,要有谦虚精神,如果固步不前,只能成为一潭死水,做到凡事戒骄戒躁,不断向周围人虚心请教,有水一样的弘扬精神,才能使自己逐步进步。

三、教师的心中应该存有爱

在从事小学教育的时候,“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一往贯之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对待学生要以慈爱之心,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内心的质朴,教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道理,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黑格尔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哲学的故乡在中国!老子说:“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道家的“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放弃学习孔子的“礼乐仁义”就可以没有忧虑了。实质上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比较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王炳照先生认为,道家老子所主张的`为学' , 并非是指追求现实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指进行减损私欲、邪念、妄见, 返朴归真, 复归于自然。” 老子还反对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出的“技巧”的训练,老子说“绝巧弃利”实质是反对人为了利益巧取豪夺的手段。没有了这些,人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很多人开始反思欲壑难平、争名逐利最后的结果。

而我们现代存在很严重的“应试”教育,这个“应试”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渗透了。香港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担忧:“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教育只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忽略了内心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在孩子的启蒙时段带给孩子最本真最质朴的教育。

从老子的这个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一说法也应该变成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但如此,我们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要给孩子施加很多负担,让孩子自由发展。

老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当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篇: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中文5142何宁迪

摘要: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主张皆蕴含了值得珍视的教育思想。关键词:老子;教育;六步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切感悟思想。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动荡不堪,曾经皇权至上、王室独大的局面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以及“周室衰而王道废”的社会局面,“礼乐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伐自诸侯出”所代替。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态势形成,对老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铁器的发明及推广。春秋初期,我国在冶铁技术上有了突破,制造出了适用于各类用途的铁器,至春秋后期,制铁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器的质量大幅度提升,逐步被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到了战国后期,铁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铁器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牛耕技术在农作中的应用。同样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

农业生产效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当时社会的各类经济活动呈现一片繁荣之景,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被井田制牢牢束缚着的各种力量被逐渐释放出来,个人获得了自我生产的机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社会大动荡、大转型时期随之到来。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状况

第一,地主阶级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将权利的要求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层面。

第二,社会环境黑暗,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呼声高涨。(《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第三,各诸侯国霸主逐渐意识到:要想使自身的统治基础得以巩固,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完成。(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社会环境开放,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春秋战国后期便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现象。加之边境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不再为官府所控制。

二、老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在教育上也同样如此。在老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或着力点是“辅”而不是“教”。老子指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教育的重点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辅”,“辅万物之自然”。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从而追求创新,也就是让受教育者的本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帮助受教育者理想与追求得到实现,而即使是受教育者未来有所成就,教育者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在这里,老子对教育之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界定,所提倡的是受教育者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之主体性和自然性。

(二)、“行不言之教”

老子崇尚平等、博爱、宽容的教育思想,倡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些教育理念又促使老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权威主义教育。老子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在这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能有思想上的掌控,希望教育者不要以教师或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并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老子希望教育者不应直接地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需让他们自己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老子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教育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老师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道”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既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类遵循的价值观。因此,“道”既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最本质的概念,也是老子要求人们去效仿和建立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由于人的欲望等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容易出现异化,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即使是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受人的欲望或物质主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容易产生异化——走上功利主义,成为人们获取利益、功名的工具或手段。老子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历程,而不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它对于人就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使人获得生存的工具或手段。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有肉体的生命,而在于其肉体的生命中蕴涵着具有无限超越性的精神。所以,教育一方面是当下的、可感的、具体的,适应现实的需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性存在,教育又必然具有超越性。所以,在老子那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教育要超越知识异化,促进精神性本质的发展,这才是老子所强调的教育之本质。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这些教育经验,用现代的教育理论解释就是: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辅导,其实,都不如用老子的思想去解释更为精到:即“为无为,事无事”,“上无为,下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虽然老子思想已离我们久远,但老子的教育思想似乎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失去其现代意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道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做出新的诠释和发展,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专著——毛礼税,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24.[2]学位论文——张娟芳.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 [3]期刊论文——沈明明.“无为”,恰是老子的“作为”之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7期.[4]期刊论文——陈静.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J].世纪桥,2012 年第 3 期.

第三篇:谈老子思想对教师的作用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的建设

三江镇中心小学班玉文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读懂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关键词:老子 思想 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老子的<道德经>短短几千字,内涵甚为丰富,其中他的上善人格的优秀品质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困境,笔者认为老子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令我茅塞顿开,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学习后对其中的道理只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感谢张剑伟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我知道《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道德经》中让我们知道,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教师应该有水一样的包容、仁义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平时,我经常听别人说得最多是‚上善若水‛,可对其真正的理解,相信很多人对其含义是含糊不清。我常听长辈教导晚辈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为什么有人却在追求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水有什么可以学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人如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不争,它用自己去净化世间的污物,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我们世人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有渗透性,包容性,学习水的宽容一视同仁,水所过之处接纳所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见解,做事方法,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当自己的某些东西与周围人发生冲突时,要适当退让,自己的棱角与周围人的棱角有无结合之处.碰撞之处,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棱角变平进而消除矛盾;学习水的清净:无论所过之环境加注了多少影响,一路荡涤污垢,化归本色,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人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这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习惯做法要学习,不好的习惯做法要向对方指出,大家携手共同进步;学习水的柔软:能适应周围的一切环境,水看似有形却无形,把水放在容器里,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今世界,适者生存,要变的像水一样,让自己能够快速进入各种容器,适应周围的各种环境,努力调整自己,以最快最好的状态进入新环境;学习水的流动,要有谦虚精神,如果固步不前,只能成为一潭死水,做到凡事戒骄戒躁,不断向周围人虚心请教,有水一样的弘扬精神,才能使自己逐步进步。

三、教师的心中应该存有爱 在从事小学教育的时候,‚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一往贯之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对待学生要以慈爱之心,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内心的质朴,教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道理,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黑格尔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哲学的故乡在中国!老子说:‚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道家的‚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放弃学习孔子的‚礼乐仁义‛就可以没有忧虑了。实质上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比较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王炳照先生认为,道家老子所主张的`为学' , 并非是指追求现实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指进行减损私欲、邪念、妄见, 返朴归真, 复归于自然。‛ 老子还反对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出的‚技巧‛的训练,老子说‚绝巧弃利‛实质是反对人为了利益巧取豪夺的手段。没有了这些,人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很多人开始反思欲壑难平、争名逐利最后的结果。而我们现代存在很严重的‚应试‛教育,这个‚应试‛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渗透了。香港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担忧:‚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教育只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忽略了内心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在孩子的启蒙时段带给孩子最本真最质朴的教育。

从老子的这个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一说法也应该变成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但如此,我们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要给孩子施加很多负担,让孩子自由发展。

老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当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第四篇:师德建设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机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中师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探索的神圣职责,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前者着重于言传,后者偏重于身教,言传、身教都很重要,二者须相辅相成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教师除了学识渊博,还应当具备必需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每位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和核心,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的新思路,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其次,高校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职责,热爱教育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有一种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尽职尽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教育,就会对教育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能满腔热情地去钻研业务、进行创造性地工作;爱学生,就能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只是教书匠,而要成为灵魂的工程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第三,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一个的优秀高校教师,在业务能力上,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完善自己,努力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运用科学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育出更多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第四,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制定保障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保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加强思想教育以及提出严格的要求,使教师的道德建设成为每个教师自己的自觉行动。可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师德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把师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中进行。最后,学校应该激发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并通过树立典型从情感上给他们以激励。在关注教师需求,认真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五,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营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大力弘扬新时期高校师德榜样,通过组织教师参观考察、听师德演讲等方式,发挥师德师风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教师对照榜样找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第五篇:老子哲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老子哲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苏州新区第一中学於松贵

关 键 词老子哲学语文教育借鉴规律方式核心艺术

内容提要本文在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道法自然”:语文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无为而治”:语文教育可采取的最佳方式、“知人善任”: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以柔克刚”:语文教育的一项艺术等四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老子哲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

老子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语文教育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语文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为“道”。“道”与“德”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论述宇宙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老子认为宇宙间万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他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老子还有这么几句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神器”二字很可玩味。他活生生的看到,天下是个神妙的东西,要去为他也为不得;一为它反而坏了,一执它反而丢了。你说神妙不神妙?老子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们只可随顺它,决不可用人为力量加以干扰。这,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人们必须循道而行,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讲,“道法自然”仍具有现实意义。要想搞好语文教育教学,就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按规律办事。“道”就是教育教学的规律;“天”就是学校、班级的天时;“地”就是语文学习的空间、地域;“人”就是学生、语文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不仅要解决好“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即“道法自然”。在今天的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时代,万事万物变化莫测,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效能和语文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独具慧眼,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分析其中的奥妙与规律,也就是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

教育教学的创新,及时探索新课程的走向,明确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和价值取向。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战略家的眼光,能站在一个超脱于语文教学的高度上冷静、客观地观察语文教学之“道”,了解语文教学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文教学的发展前景,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规定:“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并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没有个性,没有特性,没有特色的语文教学,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条件。而富有个性、富有特性、富有特色的语文教学,又主要取决于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如学校的传统、校风、办学条件、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生源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和特点等,而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概括来说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规律的教学之路。

二、“无为而治”:语文教育可采取的最佳方式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从老子的哲学来看,管理的本质,一言蔽之,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必须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有为”即乱为、妄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积极努力。“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这是管理的最佳方式。“道法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无为而治”是“道法自然”在实践中的应用。

美国开国元老杰佛逊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管得最好的政府。”从这引申,我们也可以说,管得最少的学校,才是管得最好的学校;“管”得最少的语文教学,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笔者几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也证明这一点。

回想当初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语文教学上对学生也曾经惟恐管得不够细致周到,惟恐出什么乱子。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运用、学习节奏的控制等基本上都是由老师来规定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强迫性、压制性,因而学习情绪也就比较冷淡,进取意识也就比较淡薄。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多,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的凝聚,我逐渐改变做法,努力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顺应自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与培

养,不过分地干涉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巧妙地加以点拨、引导,多与学生交知心朋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近乎自然状态下学习语文,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品位也得到了提升。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不作为,而是不乱加干预,给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调动并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知识性讲授与能力养成方面,语文教师还是应该尽职尽力,做好工作的,不可以以“无为而治”做借口放松乃至贻误工作。要把握好这个“度”,是需要一定的火候和功力做底子的。

三、“知人善任”: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说的是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急于翻动,煮出的食物色鲜味美;若火候不对,下锅后经常翻动,最后煮出来一塌糊涂,谈不上色香味美。语文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而其核心是“知人善任”,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各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其语文素养也各有差异。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了解班级学生各自的特长,做到用其所长,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他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擅长写作,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有的学生文言文功底比较扎实。用人先要知人,知人才能用人,在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上,唐朝的魏征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能够“知人”,即能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长处,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他们的这种长处发挥到极致,而千万不要“一视同仁”。笔者在教学中,让每一个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担当这个方面的“专家”,很好地促进了班级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擅长语音、字形的同学,我就让他担任“活字典”,其他同学遇到这个方面的问题,就向他请教;擅长成语运用的同学,就充分让他发表成语运用方面的见解,从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的使用对象、成语的适用范围、成语的程度轻重、成语的时态特点等不同方面来加以辨析、解答,给同学们很好的启迪;擅长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同学,就让他分门别类地找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句,每个类型设计若干条练习,来加强训练,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在文言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让他做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方面的梳理、归拢工作;那些在写作上有特长的学生,则让他们现身说法,将自己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缀文的心得讲出来,作为大家的参考。由于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他们各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体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一个人的智慧化成了大家的智慧,从而达到了班级语文智慧组合的最佳化。

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有良好的教学管理计划和正确的目标,有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但如果对学生人才使用和学生才能发挥不当,也是徒然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探讨和研究学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心中有数,在才能发挥上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尽可能地寻找出每一位学生能力、兴趣与学习任务的最佳结合点,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每一分聪明才智都有充分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出众、学习成绩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大胆推荐、委以重任。最后还应要着眼群体,互补相济。语文教师发挥学生的长处,不能孤立地看这个学生该怎样用,还要善于从整体上加以考虑,注重优秀学生与相对滞后学生的组合与搭配,善于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并对他们的优缺点做最佳配对,以取长补短。这样一来,每个人的长处才能显现和发挥出来。

四、“以柔克刚”:语文教育的一项艺术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强最有力量的非它莫属,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老子认为,如果管理者经常保持“柔”的姿态,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有利于无为而治。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妨把自己放到一个“柔弱”的位置上。柔,既是一种对学生爱的博大深厚、情的和谐融洽,又是对事业的以柔克刚、以曲求直、以退求进。柔往往能起到刚所起不到的作用。趾高气扬、飞扬跋扈的语文教育者并不一不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而温文尔雅、谦逊有加的语文教育者往往会博得众人的喝彩。在内部是这样,在外部也同样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讲的也是这个管理。须知,柔弱并非软弱,更不是懦弱。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当作“弱者”,更加注重修身积德,为自己的教育对象着想,才能真正的实现语文教育的创新。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贵为身于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天下”((老子·十三章))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创新的启示。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于我们现代语文教师而言,重要的是弘扬其现代意义,并运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之中,活用其智慧,进而使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从中得到裨益。

(本文获得苏州市2006年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下载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老子学师德

    向老子学师德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该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是道德和行为的楷模,是传播文明的使者。然而,曾几何时,教师的道德受到社会的质疑,教师的形象遭到大众......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摘 要:“喜刑名法术之学”的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选择地继承、发展了先贤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治国......

    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

    谈曹操的管理心理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实践意义崔怀义曹操是历史上成功的“管理”者,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在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管理心理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本......

    谈师德师风建设

    [谈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谈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生, 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作者:赵志萍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

    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无为而治” 高等教育管理 管理伦理思想论文摘要:“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始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诸家均有论述,而尤以道......

    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5篇范文)

    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能源危机”......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摘要: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