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学论文,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学的启示
李鸿发
(行管08***)
摘 要: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笔者通过探讨我国古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和谐状态,与现代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融通之处。因此,无为而治思想更是一种领导艺术,现代领导学研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领导学;借鉴意义;老子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无疑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无为而治”是贯穿全书的精髓,体现出公共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原则。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对任何事情都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为之;对任何事情都应任他自身的趋势去发展,而不能利用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去扭曲其发展态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又生成万物,所以“道”又是“无不为”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是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说明“无为”就是不胡为,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自我管理
[1]。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领导艺术的融通
关于领导的定义,《领导学》(邱霈恩著)这样定义:“领导就是某一具体社会系统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的主体,根据该系统的需要和愿望以及实际情境和条件,确定本系统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指南,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及手段,发动整个系统、特别是被支配地位的群体与组织等力量,致力于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最权威的行为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因此,领导者的个人素质、魅力等对被领导者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力与所采取的策略彰显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这就在领导过程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3]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领导方式和治国思想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在某程度上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变得更加“有为”,也逐渐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意味着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掠夺,可以理解为减少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有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处,即逐步实现生产、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无为”。
三、“无为而治”对现代领导科学的启示
从领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思考如何践行“无为而治”思想,对丰富领导学知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尊重并顺应领导规律
“无为而治”首先体现为“道”,即尊重并顺应客观规律。在领导过程中也要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有所为。“无为”是达到“道”境界的最直接途径。老子由“无为而治”出发提出“上得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体道”、“同于道”的上得“之人,对老百姓的管理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即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也不可离开客观规律而强为,而应以“无为”
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领导活动都有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从局部上看,各个侧面、各个部门又有它的特殊规律和具体规律,因此,领导规律是领导主体所必须依凭、领导过程所必然贯彻的第一领导依据,是领导成败的主要依据,也是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具体的领导对策措施等所凭借的根本。[2]
(二)提高领导素质,做好表率
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阐述了提高领导素质的重要性。领导素质决定着领导行为和领导结果的特别能动因素,是领导行为的内在渊源,是开展领带活动的前提、基础,是领导主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是事关群体或组织命运和利益的最重大社会因素之一。[2]所以,在整个组织中,首先要提高领导素质,强化道德品质修养,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发挥领导者的制动性、积极性,实现得“道”而无为。
(三)优化领导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领导者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大度之心尊重、爱护被领导者,那么就能缩短了与“无为而治”的境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即领导者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从民愿,才能达到“无为”,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而领导者的“德治”、“德信”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根本保证。
“民为本,本固邦宁”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评价。而领导方法是领导主体在特定的领导理论指导下和特定的领导环境中实现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而采取一系列办法、对策和技巧的总和[2]。因此,科学运用领导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采,情为民所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取“无欲之德”,达到“无不为”“无为不治”的领导之道。[4]
(四)完善领导体制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故在现代管理中,仍要对领导者的权利加以监督、约束,就要借助于有效的领导体制来实现,抓好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为领导体制是政治体制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体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领导效率和领导活力、领导水平和领导地位、执政水平和执政地位。要实现领导者的“无为而治”,就要以素质理论、特别是领导素质理论和领导人才理论为基础,建立新型组织人事机制,彻底解决领导主体、特别是领导者择优汰劣的有效机制与实际运作的问题,最终实现领导体制改革与科学化在质上和深度上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领导队伍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2]邱霈恩.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马书成.浅析领导工作的“无为”[J].河南社会科学,2007(5).[4]阳华才.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J].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03(25).
第二篇:读《老子自然无为思想》有感
读《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有感
一、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1.老子的自然思想
“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的涵义,从古文字学来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老子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指自然界或是大自然,其实涵盖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很多方面。即表征宇宙万物的本性和本然状态的范畴,它强调世间万物依据自身的性质与规律而存在与变化,亦即不受外在人为因素的无端干预和任意宰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己成就自己。2.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也并不只是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而是“似无而实有”的行为。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是对某些“反自然”的行为的规避和反动。无为是无私志、无私欲之为、无主观妄作之为。
以上两者老子在当时主要是针对国家的统治方式与希望统治者顺应民众的自然本性、实行宽松、柔和的治理。而不是反自然的违逆民众的自然本性,对民众实施的直接控制和粗暴干预。
3.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 “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认为,战争是有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正因为如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在老子看来,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胜的根本途径。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和最好方式。4.回到“婴儿”状态
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波澜。他说,他宁愿做刚出世的婴儿。当然,“婴儿”并不是原意年幼无知,他说“圣人”——具有高尚德行的个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二、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
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下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道德的升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教育者应懂得“无为”的实质——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
教育无非就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现象,教师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在教育过程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教给学生,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都知道,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示范性,而学生具有向师性这一特点。所以说“不言”的教化,“不言之教”是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对象。同时教师要以慈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像太阳一样照亮所有孩子,要对每个孩子负责,不抛弃任何孩子,关心信任孩子。要让孩子信服教师,孩子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2.教育者应领会“不争”的哲学——淡泊名利
现如今,类似学术造假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进行论文造假、试验造假,致使学术腐败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老子眼里,人们应该保持“水”的柔,“水”的谦让,他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不迷恋物质利益,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应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同时告诫人们不要稍有成就便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而应在沉默中积累知识,积蓄力量,以真正的实力去“争”,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教育者应注重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其意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学生的独特性,不扼杀个性。
当代学生身处一个处处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面对着同伴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学生们需要理解关心,所以教育应采取循循善诱,温馨的华语教育学生,而不是用冰冷的校纪校规挑起学生的反抗叛逆心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4.教育者应回到“婴儿”状态,不断进取
老子所说的“婴儿”即是圣人——有最高德行的人,也就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儿波澜
作为当代教育者,就应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完善自己,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自己的价值才能不断积累,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以其自身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者更应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到反思自己。做一个学生信服,社会认可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摘 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而是指顺任事物的天然状态去作为以及排除不必要的行为或反对强作妄为。“自然无为”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政治价值、人生价值、生态价值等。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关键词:自然无为 道 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全部精髓之所在,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尊重规律而为、不做有私欲之为和适度而为。这一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治国治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对今天的政治、生态和做人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
“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都可以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自然无为”是达到老子眼中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法。“自然无为”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自”是指“自己”,“然”是指“这样”,“自然”的意思是本来这样、本来如此,它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途径和方法。“自然”的状态和效果要求“无为”的行为,相应地,“无为”的行为也必然体现着“自然”的理念。“自然”与“无为”看似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并非绝对排斥和对立,关键在于人们“为”的性质和程度,当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和强度“为”时,就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只要不是强力和勉强行为,事物就可以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自然无为”有三种涵义:
1.自然无为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为。正如《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虽智大谜,是谓要妙”[1],意思是说人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遇事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少走弯路,顺利做好事情,如果能像圣人那样因循自然,不偏爱任何人,就能拯救所有生灵,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尊重自然规律而为。
2.自然无为是不做有私欲之为、不做有害之为。《老子》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邪,故能成其私”[2]意思说天地在时空上是天长地久的,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的存在呢?那是因为它们的包容与豁达,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与万物共存,因此它能够长久,以此为标准,圣人在利益面前,是先他人后自己的,尤其在危难时候,能够不顾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正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邪念,才能实现为民谋利。以此为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我们的“为”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他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利益。
3.自然无为是适度而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反向发展,因此我们为人处世要把握一定的度,做事不能太过,要适可而止。《老子》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意思是一味聚积财富,不会理财,不断扩充武器装备以取天下,这种行为不可能长久,富贵后骄奢跋扈,必然会自招灾祸。功成名就后另谋事业为人民造福,这才是顺应自然的道理。《老子》第四十四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唯知足,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4]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为而有度。
二、自然无为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政治上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管理,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从政府管理方面来讲,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过去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包办一切却又办的不尽人意。因此政府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扮演全能政府,要使政府权力下放,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政府,由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和干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一个事事包办的全能政府,必然会超出其能力范围,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发展迟缓,因此政府必须实现职能转变。
从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来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得当与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统治者治国要使民安,民安要依赖君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先使百姓安宁,如何使百姓安宁呢?首先统治者就要做到“自然无为”,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要将一些东西强加于民众,不要干扰民众,尤其不要使用兵刑、法令来压制民众,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引导、教化民众,使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2 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还要以民为本和体察民情,正如《老子》第六十六章所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为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
(二)人生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个人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其对个人的价值,即个人及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从个人自身来讲,“无为”就是要求人无过多的私心贪念,要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世界,为人宽容厚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老子》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6],意思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有道德,而没有德的人时刻都在标榜自己有德,《老子》第二十四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7],意思是说想要站得高靠踮脚是不行的,想要走得快靠大跨步是行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看不通透,自以为是的人不分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德,不夸耀自己的,才干才能长久。
其次,“自然无为”思想的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中,离群索居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言,信者吾信之;不言者,吾亦信之,德善”[8],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我要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他,对于相信诚信话语的人,我相信他,对于不相信它的人,我也信任他,因为德是向善的,没有分别。由此可见“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人与人关系上要无私心、无贪欲、有德行,善待每一个人。
(三)生态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也有重要意义。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发生着联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界对我们如此重要,必须认真保护大自然。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贪欲心膨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导致了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洪涝更加频繁,尤其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说明了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报复。正如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评论:“生活在科技文明中,我们在原始自然前不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担心人类会不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类制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万物如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威胁 3 性意义”[9]。面对这种状况,人类必须考虑应该如何解决,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物之则才能再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人类的有为违背了自然规律,日后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老子》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不明,不知常,妄作凶”[10],意思是说回归自然本性叫常道,认识自然本性是明智,不知道自然本性而轻举妄动必然会导致灾祸。因此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4页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7页 [3]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4]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5]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 [6]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2页 [7]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页 [8]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9] 汤川秀树 著 《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中东方的考察》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46页 [10]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第四篇:道悟老子论文选修课——无为思想与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
汲取老子“无为”思想精华,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水平
[摘 要]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着 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华。“无为”即实践主体认识并利用 规律 开展实践活动不妄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高瞻远瞩求善为。它对青少年自我管理的启示:自我管理须在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下,在一定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管理者应约束私欲,为人谦虚平和,惜时勤学;将确立个人远大目标和完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提高管理水平,追求卓越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老子“无为” 青少年自我管理 启示
当前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子女有出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如何摒弃简单粗暴或是放任自流的家教方法,而是用正确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家教行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家教水平,进而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水平,以保证他们取得较高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大多数家长可能并未仔细思考或是尝试过。本文拟从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精华解读出发,来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著书于春秋末年的《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共81章,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 政治 治理 哲学,书中既有思想糟粕,也包含着许多管理思想精华,其最基本的范畴是道,“无为”则是道所体现的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本文认为,关于“无为”思想解读及其对青少年自我管理的影响,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无为”即无违,即有所不为
如《老子》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中说“ ‘无为’,则无不治矣。”四十章中说“无为而无不为”。等等,全书涉及“无为”、自然、无事说法多达廿余处。文章中论述到“无为” 即无违,指为人处事要遵从规律。
对当今青少年而言,汲取老子“无为”思想精华,则是指要加强自我管理,遵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自然界的各种规律。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同学的行为或思想是不遵从规律的,如放松自我管理,不刻苦学习却想得到好的成绩;不讲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彻夜沉溺于网吧、游戏厅,白天却昏昏欲睡;与人交际有时缺少从对方立场出发的换位思考;贪小便宜或轻信他人,难以透过假象识别事情的本质(骗局);学习、工作关系有时难以兼顾;工作有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等,如此行事,出现失败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无为”即有所不为同时又有所为
老子告诫古代统治者要守虚静、修上德、戒贪欲,不与民争利,爱惜民力,不施暴政,同时赞成民众积极有为,认为这是符合道的行为。如老子说“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六十章)圣人也有合理欲望,但不纵欲、禁欲,不看重贵重的东西。如老子说:“上‘德’若谷”。(第三章)谦虚之大德,似胸怀宽阔容纳万物的山谷。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莫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这体现了水之韧性,不与物争,反而无物胜之,可无所不为的特点。如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意即君主有所不为之时,民众便可有所积极作为。这种思想对青少年家教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教育 青少年合理安排利用时间,加强自身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利用时间,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至关重要,但多数青少年仍未能较好处理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随处可见。如迟
到,爽约,不自觉地做九三学士(早九点起床下午三点睡不醒),每天数小时耽于 网络 聊天或游戏、徘徊于公寓内无所事事等。如此浪费时间,乐不思书,贪睡,贪玩,贪图当前暂时的生活享受,不思进取,与古代不施仁政的统治者何其相似。“无为”即有所不为的宝贵思想,对我们加强时间管理很有启迪作用。
(二)教育青少年以谦虚辞让平和心态,恰当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交际时缺少谦虚辞让平和心态,凡事争名夺利,为小事磨擦不断,甚至有时成了孤家寡人,如此人际关系状况值得反思,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究竟是否可能?先哲老子”无为”即有所不为思想为我们昭示了答案。
(三)教育青少年抓住有利时机有所作为,积极学习锻炼。在中小学时期乃至大学时代,青少年应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要积极作为,则是符合老子有所不为又有所为的精神的。
三、“无为”即善为
老子“无为”即善为的思想,体现着老子所倡导的高超的处世智慧、政治 治理之术,也体现了“无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这种善为,既是治国之良策,又是宏观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此意说循“无为”之道治国,似烹小河鲜一样容易,说明了治国之术之高超。
“无为”即善为思想启示我们,工作中既要追求高超技艺、方法,更要将追求高超技艺、方法同树立远大目标结合起来,这是善为的更高境界。当今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即在学习、工作、生活方法及目标确立方面,确需借鉴这种可贵思想。因此,青少年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苦干加巧干,讲究工作方法和 艺术 ;需要考虑到自入校伊始即规划出青少年活蓝图,矢志不渝,至毕业时才终结硕果;需要在学生时代即确立适应社会要求的职业 发展 规划;需要在青少年时代即将人生百年如何度过提前思考。总之,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管理水平,追求卓越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其活质量,从而将他最终锻炼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五篇:老子思想研读论文
“道’’是“无为”却“有为’’-----浅谈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
孙连超
“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一一南怀瑾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 思想中的核心-----“无为”。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为无为”首先是为。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其一,领导者个人-------不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推己及人,由内而外,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德化自身、不断成长的要求。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领导者是一个有着高尚而宽广的内在修为的人。“其德”之“真” “余” “长” “丰” “溥”对领导者是一种要求,那么对整个组织就是一种财富了。那么这种领导者对于自己高尚的人格修为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只要你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会有人来显明你的好处。“不自是”就不自以为是、自己去肯定自己。“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不白以为了不起,这样才能保持长久。这里老予的“无为”要求领导者学会谦逊,而不是居功自傲自命不凡。谦逊的人才能够建立起与其他更多的人的广泛沟通。尤其,对于领导者来说,谦逊的领导者更易亲近下
属,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上下级沟通。作为一种良好的立身处世特质,领导者的谦虚是能够增添领导者的权威和魅力的。
再者,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王。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与生命谁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更需珍惜?偏爱一方,另一方会失去更多,拥有许多必然付出更多。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让事物偏废一方,而失去平衡。知道适可而止,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就能使你拥有的长久保全。该“为”的时候“为”,不该“为”的时候勿“为”。这里的“为”要求领导者控制一定的限度,即“为”的程度和范围,绝对不能够在私欲方面放纵自己。领导者应该用“无为”的态度和精神来看待自身的得失和利欲,强调的是领导者要控制个人私欲。利益熏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而在一个有着规则和规范的企业或者行业里,是没有人会愿意放任这种心态的存在的。领导者在控制个人私欲,其实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深入企业和行业的必要条件。
自谦和约束自己,老子鲜明地提出了两点要求,但是,笔者发现,这两点要求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一一“夫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明白了。在这里,“不争”不是装腔作势,故作清高的“不争”,而是“不能争”。自谦和约束自己,都是老子在教导领导者:养自身谦虚之气,守利欲平衡之道。领导者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不町盛气凌人,平衡利欲善守平静之心。除此之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个人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待人真诚友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善守信用;为改善于有条理;办事极有能力、才干;行动善于掌握时机。领导者专心于自己的事务,用自己的心力尽量完美地处理好各方关系,那么因为他专心于务内,而无与人争,那么对外人来说,就彻底地无法与之“争”。当领导者尽心服务、扬长避短的时候,组织的竞争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领导者无心与“外”争,自然地,避人锋芒,修成正果,外人据何与之争?
其二,领导者与属下一一以身下民,不言而教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老子还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正是江海处于百川之下的位置决定它百川之王的地位。这和老子所倡导的法“自然”是一致的,从江海身上,老予窥见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格。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要想成功地领导自己的属下,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懂得“善下”。所谓“善下”就是领导者要对属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谦让、尊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给与下属成长进步的空间,善于向属下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久而久之,就必然失去下属的拥护,失去领导的资格和地位。“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 重,处前而民不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统治者只有听之民心,顺乎民意,才有可能做出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且符合历史规律的事。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身居统治要位的统治者所应遵循的“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足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百姓之心”是代表着未来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只有当统治者的“为”顺应了民意和规律,才有可能使统治者的作为收到实效,并使统治者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在“知识”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原动力的今天,知识产生的母体一一“人”在各项资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想要程竞争浪潮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属于自己的“智囊团”,必须要有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和制度。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求是获得“自我实现”。企业中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基于自身条件所产生的此类需求,而企业的领导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并且预见到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内在动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下民”,尊重下属,虚心求教,有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竭尽其所能让企业的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并为企业做出发自内心的贡献。
如果说“以身下民”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态度选择的话,那么“不言而教”就该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行为选择。老子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还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聪明的领导人是不乱讲话的,过多的指手画脚,只会加速失败。很多领导人事必躬亲,不躬亲也事必在场,经常时不时地以短暂地不成熟的眼光对员工当前的行为做出评价,往往是逞了口舌之快,却忽视了自己有意无意的甚至有时候毫无必要的话语对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影响。说得过多,员工束手束脚,难以招架领导者一再的也许并不积极的评头论足,很容易导致事情一误再误,员工“心惊胆战”地完成任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领导人仅仅“少说”是不能够领导好属下的,还需要“多做”。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下属的能力。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多地,应该以身作则,应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下属,身先士卒是激励属下赢得支持,也是保证制度和秩序的重要因素。几千年来,老子思想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道德经》既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领导学著作,老子的领导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这一启示将促使更多的领导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