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5:0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一篇: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能源危机”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的严肃反思,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中国,或者说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我们却很有可能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和先行者。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惊人的一致。毫不夸张地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就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而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无疑是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的良好借鉴。

提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认为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快乐。这一点从层出不穷的如欧阳修、谢灵运等纵情山水的大儒就可见一斑。而董仲舒主张的“天人合一”,虽然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但客观地审视这一学说,我们可以发现,“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肯定:“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种种说法无不肯定了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天理人伦的统一,两千多年前的伦理思想,竟暗暗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儒家还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既要敬畏自然,又要了解自然乃至利用自然。这正是人类已经踏上并在今后仍将一直走下去的道路。而且只有同时做到这三者,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道家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分。道士们都要修道“修道”,那么何为“道”?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是天地间的至理,是自然地规律,人修道,就是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并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在”的境界。不难看出,这种肯定“物”“我”相合的哲学,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也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再看道家提倡的“知常”、“知和”、“知止”、“知足”,本质上仍是对自然、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人类在建设工业文明时忘记了保持这种敬畏,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热,并最终自食恶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拾对自热的敬畏,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真正地生态文明。

传统思想中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从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相关的律令就看得出来:《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草木以时入山林,这是多么朴实的道理,也恰是生态文明所要求的。还有“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这,断其手”,这样的刑罚固然残酷,但对环境的重视决不含糊。这些保护环境的制度,并非某位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思想内涵所决定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本身就包含了系统而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他们得出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说法或许有些偏颇,却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的肯定,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依然闪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我们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这些传统思想便是途中不可缺少的基石!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5、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6、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7、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趋势。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张亚琦

(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学号:S201302246)

摘要:马克思是唯物论倡导者的典范,他提出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伟大之处体现在持续的,长远的意义上。目前人类的自然环境收到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的掠夺。一味的追求效益和利益不得不以疯狂的占有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今的生态现状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而两百年前的马克思这一生态自然观的诞生为今天的地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人类 ; 生态文明建设

Marx's Ecology Natural View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yaqi(College of Electronic Contr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umber:S201302246)

Abstract:Marx is a good example of materialism advocates, greatness he raised Marx ecological view is reflected in the sustained, long-term significance.At present, received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is is because of human greed looting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pursuit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to crazy share the cost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oday has issued a warning to mankind.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Enlightenmen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of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 the ecological view of today's ear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alues; anthrop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问题的产生和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严峻的生态环境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爱自然、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是全球共同的心声和期盼。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生存危机,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寻找思想资源,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的重点。20 世纪60 年代萨特曾经断言:“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诚如学者所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和风风雨雨之后,仍然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哲学具有不可置疑的当代性质和当代价值。之所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哲学,是由于马克思的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虽然产生于19 世纪,但它的理论指向不局限于那个时代,而是指向无尽的人类未来”。当然,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马克思也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初露端倪时,马克思就具有生态敏感性,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论述等很有见地,很有前瞻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但熟知并非真知。因此,“重读马克思”就是要“面向事情本身”,再现马克思自然观的原貌,揭示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思想,为摆脱人类的生存困境寻求到出路。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视域中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没有经过人类劳动改造,与人无关的自在自然,而是既客观存在又与人

相联系,经过人类的实践中介过的自然,具

有社会历史性质的自然。自然在古代中西文化中一般指本性、天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是“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马克思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给自然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现实的内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自在自然;其二为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包含着两重含义: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了,自在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其次,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也称为自在自然,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指被人类的实践活动加工和改造过的自然界。

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基本内涵如下:马克思在看待自然时,以十分鲜明的态度肯定了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包涵着丰富的内容。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认识到了人来源于自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靠自然界生活。第一,人们的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第二,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来源于自然。第三,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对自然的考察,从一开始就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来说明自然的,从人生存的层面来理解自然的。这里所说的自然界是指人化自然。那种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介入的纯粹的自然界,只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总之,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 2 的身体”的论断,体现了他所关注的不是那种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界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自然生态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关系实行根本性的变革。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当代中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力图逐步把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这种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观作为基础,以科学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归宿。否则,我们的社会转型可能会因为生态系统的恶化丽夭折。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自然观向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性的危机、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危机,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

4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当今中国生态环境存在如下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4]。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

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

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体现了在新世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坚定理念[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胡锦涛同志说过的。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地存在在自然界,而是带着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意志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人过于追求使自然界来满足自己,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等来适应自然的特性和规律;人普遍注重人改造、征服自然力量的提高,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人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7]。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挖掘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自然观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哲学的思想先声与理论萌芽,很多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选择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坐标。

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社会体制方面去关照人与自然之间具体的历史的关系,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社会进步去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以实现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当我们站在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审度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时,不难发现,这一观点既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又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丽发展的具体方法论。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马克思自然观的引导下,正确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方面多渠道地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57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与自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4] 王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J].教学与研究, 1986,(6).[5] 王安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述评[J].社科纵横, 1997,(2).[6] 吕世荣.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2004,(3). [9] 方世南. 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2,(2).

[10] 宋周尧. 《资本论》环境伦理思想探解[J].道德与文明.2002,(6).

[11] 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理论学刊,2004(4).

[12] 包庆德. 《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2).

[14] 方盛举. 《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J].《学术探索》,2000(3). [15] 张一兵.永恒的自然规律在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J].南京大学学报,1995(3). [16] 韩安贵.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思想[J].学术研究,2001(3). [17] 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J].理论学刊,2004(4).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正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观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生产力观、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美丽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使城市真正成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繁荣、市民风尚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态城市。另外,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吸引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从而变被动的生态欠账补救建设为主动、有规划、大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1,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经济的高速、健康地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有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地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生态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七大的召开让我们看到了绿色家园建设的希望,说明如今我国已经在认真地着手于环保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可是,在如今环境保护为主流的大环境中令人感到沉重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严重的干扰着环保事业的进行。在我国,仍然有许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糟粕存在。

(一)无数企业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却很少见到有关责任人因此被捕和判刑。老百姓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但这几年,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各种不利的新闻出现,受害民众对损害切身利益的污染问题的上访、诉讼常因为地方政府为保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错误动机而不被支持,某些权力机关甚至还出现官企勾结等黑幕。

(二)在许多国家里,民间环保组织已成为保护环境的生力军。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组织活动通常得不到地方部门的支持,甚至在某些地区,地方政府的不支持在长期地阻碍着环保组织的活动。在很多省市,尤其是下级郊县,生态环境方面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报复行为出现。

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政府及人民通过共同的努力,尽快地建立可靠、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将“生态文明”真正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四、生态文明的解决办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当前,我们总是强调企业要节能减排,而不重视强调全民的节能行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

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媒体宣传。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四)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2这就要做到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这样有关的执法者才可能秉公执法,认真地执行其社会责任。在面对企业问题时亟需改变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使得企业不能、不敢、不愿去冒着巨额罚款的风险进行环境破坏的违法活动,从而杜绝环境污染的源头。

(五)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六)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4五、结 语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今,十七大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青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无疑是一个福音,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审视的整体性、调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和发展的知识性。

审视的整体性。传统的工业文明所关注的重点,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致命的弱点是,不顾地球生态圈大循环的整体、全局。而现代生态文明,则既保持了工业文明的优点、长处,又克服了它的弱点、短处。生态文明理念所强调的是,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调控的综合性。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和自然科学,尽管都蓬勃发展,但其最大的弱点在于,相互独立分割,切断了相互间固有的内在有机联系。而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就是集各个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物质的循环性。实践证明,循环型生态经济既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从根本上节能降耗减排,做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发展的知识性。传统工业化的完成,主要靠高投入(资金、资源、环境、民生),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难以为继。而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则主要靠智力开发、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上述四大特征说明,生态文明是源于工业文明又高于工业文明的文明,其优势和优越性远非工业文明所能比拟。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意义: ①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②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③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下载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传统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马克......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我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过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 ——我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过程 摘 要:本文全面回顾和评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

    浅谈生态文明的意义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需要......

    浅谈生态文明的意义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需......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首先要说的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是两件事,但它们交融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过程。生态文明示对于全人类而言的一种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