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摘 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而是指顺任事物的天然状态去作为以及排除不必要的行为或反对强作妄为。“自然无为”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政治价值、人生价值、生态价值等。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关键词:自然无为 道 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全部精髓之所在,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尊重规律而为、不做有私欲之为和适度而为。这一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治国治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对今天的政治、生态和做人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
“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都可以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自然无为”是达到老子眼中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法。“自然无为”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自”是指“自己”,“然”是指“这样”,“自然”的意思是本来这样、本来如此,它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途径和方法。“自然”的状态和效果要求“无为”的行为,相应地,“无为”的行为也必然体现着“自然”的理念。“自然”与“无为”看似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并非绝对排斥和对立,关键在于人们“为”的性质和程度,当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和强度“为”时,就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只要不是强力和勉强行为,事物就可以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自然无为”有三种涵义:
1.自然无为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为。正如《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虽智大谜,是谓要妙”[1],意思是说人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遇事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少走弯路,顺利做好事情,如果能像圣人那样因循自然,不偏爱任何人,就能拯救所有生灵,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尊重自然规律而为。
2.自然无为是不做有私欲之为、不做有害之为。《老子》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邪,故能成其私”[2]意思说天地在时空上是天长地久的,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的存在呢?那是因为它们的包容与豁达,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与万物共存,因此它能够长久,以此为标准,圣人在利益面前,是先他人后自己的,尤其在危难时候,能够不顾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正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邪念,才能实现为民谋利。以此为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我们的“为”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他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利益。
3.自然无为是适度而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反向发展,因此我们为人处世要把握一定的度,做事不能太过,要适可而止。《老子》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意思是一味聚积财富,不会理财,不断扩充武器装备以取天下,这种行为不可能长久,富贵后骄奢跋扈,必然会自招灾祸。功成名就后另谋事业为人民造福,这才是顺应自然的道理。《老子》第四十四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唯知足,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4]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为而有度。
二、自然无为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政治上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管理,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从政府管理方面来讲,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过去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包办一切却又办的不尽人意。因此政府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扮演全能政府,要使政府权力下放,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政府,由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和干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一个事事包办的全能政府,必然会超出其能力范围,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发展迟缓,因此政府必须实现职能转变。
从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来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得当与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统治者治国要使民安,民安要依赖君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先使百姓安宁,如何使百姓安宁呢?首先统治者就要做到“自然无为”,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要将一些东西强加于民众,不要干扰民众,尤其不要使用兵刑、法令来压制民众,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引导、教化民众,使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2 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还要以民为本和体察民情,正如《老子》第六十六章所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为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
(二)人生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个人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其对个人的价值,即个人及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从个人自身来讲,“无为”就是要求人无过多的私心贪念,要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世界,为人宽容厚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老子》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6],意思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有道德,而没有德的人时刻都在标榜自己有德,《老子》第二十四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7],意思是说想要站得高靠踮脚是不行的,想要走得快靠大跨步是行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看不通透,自以为是的人不分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德,不夸耀自己的,才干才能长久。
其次,“自然无为”思想的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中,离群索居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言,信者吾信之;不言者,吾亦信之,德善”[8],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我要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他,对于相信诚信话语的人,我相信他,对于不相信它的人,我也信任他,因为德是向善的,没有分别。由此可见“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人与人关系上要无私心、无贪欲、有德行,善待每一个人。
(三)生态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也有重要意义。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发生着联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界对我们如此重要,必须认真保护大自然。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贪欲心膨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导致了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洪涝更加频繁,尤其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说明了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报复。正如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评论:“生活在科技文明中,我们在原始自然前不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担心人类会不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类制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万物如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威胁 3 性意义”[9]。面对这种状况,人类必须考虑应该如何解决,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物之则才能再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人类的有为违背了自然规律,日后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老子》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不明,不知常,妄作凶”[10],意思是说回归自然本性叫常道,认识自然本性是明智,不知道自然本性而轻举妄动必然会导致灾祸。因此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4页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7页 [3]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4]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5]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 [6]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2页 [7]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页 [8]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9] 汤川秀树 著 《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中东方的考察》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46页 [10]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第二篇:读《老子自然无为思想》有感
读《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有感
一、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1.老子的自然思想
“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的涵义,从古文字学来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老子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指自然界或是大自然,其实涵盖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很多方面。即表征宇宙万物的本性和本然状态的范畴,它强调世间万物依据自身的性质与规律而存在与变化,亦即不受外在人为因素的无端干预和任意宰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己成就自己。2.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也并不只是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而是“似无而实有”的行为。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是对某些“反自然”的行为的规避和反动。无为是无私志、无私欲之为、无主观妄作之为。
以上两者老子在当时主要是针对国家的统治方式与希望统治者顺应民众的自然本性、实行宽松、柔和的治理。而不是反自然的违逆民众的自然本性,对民众实施的直接控制和粗暴干预。
3.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 “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认为,战争是有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正因为如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在老子看来,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胜的根本途径。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和最好方式。4.回到“婴儿”状态
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波澜。他说,他宁愿做刚出世的婴儿。当然,“婴儿”并不是原意年幼无知,他说“圣人”——具有高尚德行的个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二、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
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下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道德的升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教育者应懂得“无为”的实质——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
教育无非就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现象,教师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在教育过程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教给学生,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都知道,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示范性,而学生具有向师性这一特点。所以说“不言”的教化,“不言之教”是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对象。同时教师要以慈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像太阳一样照亮所有孩子,要对每个孩子负责,不抛弃任何孩子,关心信任孩子。要让孩子信服教师,孩子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2.教育者应领会“不争”的哲学——淡泊名利
现如今,类似学术造假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进行论文造假、试验造假,致使学术腐败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老子眼里,人们应该保持“水”的柔,“水”的谦让,他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不迷恋物质利益,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应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同时告诫人们不要稍有成就便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而应在沉默中积累知识,积蓄力量,以真正的实力去“争”,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教育者应注重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其意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学生的独特性,不扼杀个性。
当代学生身处一个处处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面对着同伴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学生们需要理解关心,所以教育应采取循循善诱,温馨的华语教育学生,而不是用冰冷的校纪校规挑起学生的反抗叛逆心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4.教育者应回到“婴儿”状态,不断进取
老子所说的“婴儿”即是圣人——有最高德行的人,也就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儿波澜
作为当代教育者,就应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完善自己,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自己的价值才能不断积累,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以其自身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者更应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到反思自己。做一个学生信服,社会认可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领导学论文,老子无为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学的启示
李鸿发
(行管08***)
摘 要: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笔者通过探讨我国古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和谐状态,与现代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融通之处。因此,无为而治思想更是一种领导艺术,现代领导学研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领导学;借鉴意义;老子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无疑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无为而治”是贯穿全书的精髓,体现出公共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原则。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对任何事情都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为之;对任何事情都应任他自身的趋势去发展,而不能利用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去扭曲其发展态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又生成万物,所以“道”又是“无不为”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是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说明“无为”就是不胡为,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自我管理
[1]。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领导艺术的融通
关于领导的定义,《领导学》(邱霈恩著)这样定义:“领导就是某一具体社会系统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的主体,根据该系统的需要和愿望以及实际情境和条件,确定本系统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指南,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及手段,发动整个系统、特别是被支配地位的群体与组织等力量,致力于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最权威的行为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因此,领导者的个人素质、魅力等对被领导者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力与所采取的策略彰显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这就在领导过程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3]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领导方式和治国思想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在某程度上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变得更加“有为”,也逐渐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意味着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掠夺,可以理解为减少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有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处,即逐步实现生产、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无为”。
三、“无为而治”对现代领导科学的启示
从领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思考如何践行“无为而治”思想,对丰富领导学知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尊重并顺应领导规律
“无为而治”首先体现为“道”,即尊重并顺应客观规律。在领导过程中也要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有所为。“无为”是达到“道”境界的最直接途径。老子由“无为而治”出发提出“上得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体道”、“同于道”的上得“之人,对老百姓的管理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即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也不可离开客观规律而强为,而应以“无为”
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领导活动都有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从局部上看,各个侧面、各个部门又有它的特殊规律和具体规律,因此,领导规律是领导主体所必须依凭、领导过程所必然贯彻的第一领导依据,是领导成败的主要依据,也是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具体的领导对策措施等所凭借的根本。[2]
(二)提高领导素质,做好表率
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阐述了提高领导素质的重要性。领导素质决定着领导行为和领导结果的特别能动因素,是领导行为的内在渊源,是开展领带活动的前提、基础,是领导主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是事关群体或组织命运和利益的最重大社会因素之一。[2]所以,在整个组织中,首先要提高领导素质,强化道德品质修养,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发挥领导者的制动性、积极性,实现得“道”而无为。
(三)优化领导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领导者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大度之心尊重、爱护被领导者,那么就能缩短了与“无为而治”的境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即领导者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从民愿,才能达到“无为”,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而领导者的“德治”、“德信”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根本保证。
“民为本,本固邦宁”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评价。而领导方法是领导主体在特定的领导理论指导下和特定的领导环境中实现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而采取一系列办法、对策和技巧的总和[2]。因此,科学运用领导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采,情为民所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取“无欲之德”,达到“无不为”“无为不治”的领导之道。[4]
(四)完善领导体制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故在现代管理中,仍要对领导者的权利加以监督、约束,就要借助于有效的领导体制来实现,抓好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为领导体制是政治体制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体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领导效率和领导活力、领导水平和领导地位、执政水平和执政地位。要实现领导者的“无为而治”,就要以素质理论、特别是领导素质理论和领导人才理论为基础,建立新型组织人事机制,彻底解决领导主体、特别是领导者择优汰劣的有效机制与实际运作的问题,最终实现领导体制改革与科学化在质上和深度上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领导队伍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2]邱霈恩.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马书成.浅析领导工作的“无为”[J].河南社会科学,2007(5).[4]阳华才.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J].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03(25).
第四篇: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作者:赵志萍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无为”思想。一切顺乎自然,既反对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又反对政治上的标新立异。老子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上。五千言《道德经》简直是一部自然赞美诗。既是崇尚自然,凡属于“自然”的都是好的,一经人为便不好了,这样他当然要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正是尊重了事物的必然,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结果,才使事情得以成功。而背离了这一原则,则导致事情的失败。我们要肯定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积极性,肯定其要求统治者治国要承认客观、尊重自然、顺乎民心民意、不逆潮流而动的合理性,但决不是肯定老子的一切听凭自然、放任自流、放弃任何管理的消极因素。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老子主张无为,不是消极无为,恰恰是透过无为,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物能够顺乎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而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管理和管理者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现代管理者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什么都要管,无所不为。而应当分清那些改“为”,哪些该“无为”,而最后又能达到“无不为”。因而,作为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深刻的。具体来说,这个启示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无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那些悖于自然的事,悖于规律的事,而是要顺乎自然,遵循规律。“无为“的另一个涵义是不要干预过多。任何管理都不意味着过多的干预,必须留有余地,任其“自化”。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圣人”也是不偏爱的,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事实证明,那种把管理理解为包办代替,横加干预的做法,其结果都是把事情“管死”。
第二,管理要顺乎民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管理既然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那么这些“他人”就不是单纯的客体,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是主体,既是主体就有主体性,他们的心愿、意向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组织目标同组织成员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协调起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领导者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把群众的意志集中起来,是一切决策都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在现代管理中有一种管理模式叫做“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实行的原则就是所实行的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让大家做到自主、自律。领导者的职责仅仅在于引导、组织和协调,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为无为”而“无不为”。再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如果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加以解释,便可理解为:领导的本质在于服务。领导者的责任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者不追求一己之私利,而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在这方面“无为”,便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做到“无不为”。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则应当能够变成现实。
第三,任何管理和领导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领导和管理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任何领导和管理都不意味着无所不包、无所不为。毛泽东曾说,领导者的责任仅仅在于出主意、用干部,现在企业的组织制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职权作出严格的规定,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应尽职尽责,对自己职权范围外的事不应该越权。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在处理同下属的关系时,也要顺乎自然,要舍得让下属放开手脚去做好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而不应干预他们。西方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然后由下属去执行,这就规定了管理者的“为”和“不为”的界限。现代管理论还告诉我们,某种程度的职权分散式一切组织结构的特性。职权分散和政策影响到管理工作的一切领域,而且可以看做呢是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因此,领导者只有终于修身,对功名利禄求取有度,才能实现领导目的,达到领导的最佳效果。对于我们的政府而言,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可以改造和升华为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就我们当前实行的市场经济来说,我们可以忖出市场经济实质上吻合了“道法自然”的“无为”经济,这里的“道”是指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市场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且一种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让“无形的手”来调节。其下的政府职能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去宏观管理和调控,即小政府大社会。强调自然而然,政府不做过多干预,国家仅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流向实行监控和引导,这种政府“无为”与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相一致,无为之治的管理也是“道法自然”的运用。在无为之治中,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无论政治和经济,都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过多扰民,真正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往天下。”
第五篇:老子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
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本文将从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和“法”两个大的影响面来探讨其重大价值,有许多不成熟的见解,望能予以指正。
正文: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观察其对现
代中国人思想深出的许多固有观念,明了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
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
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企业的成长发展靠的是企业的社会主体――人,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家所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是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
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
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
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
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2、人力资源管理之“法”
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方法、技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人力资源之“法”。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具备“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博大胸怀、宽广胸襟。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要“公”,要从员工的利益角度考虑,对员工的培训、考核、晋升、提薪都要公平、公正的进行,客观的分析员工的个人整体水平,不能掺杂有任何一点自己的私心,要以员工的心意为
自己的心意,以员工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在考察一个员工的水平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凭借平时的印象来完
成,而要以他的本人的个体水平(即追求卓越的渴望度、前瞻主动性、专业造诣情况、分析概括能力、谋略策划能
力、自我功效、情绪管理能力、执着专注力等)、人际水平(即组织用人能力、培养下属能力、诚信正直度、说服
感召力和行为塑造力等)、组织水平(平级合作、市场意识、管理上级、组织觉悟、关系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讨
论评价。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貌似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提倡“无为”,实则“无不为”。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为”,并非要求人们毫无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运用撼
人心灵的艺术手法实施管理,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每一项管理措施既合乎倒立,又激发民情;理治于外,情感于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无为而以为的境界。老子曾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51章)即创造他但不占有他,提高他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培训他但不去主宰他,让企业的员工真正的感到
主人翁的地位,这也许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所在吧!
3、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识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老子提出了大国与小鲜的原理,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象箭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的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型,烹时要掌握火候,不能
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好吃亦好看。其实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是这样的道理。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企业中本身人际呈现多层关系,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单位同单位、技术人员和
工人之间的矛盾,要管好人,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也应本着“烹小鲜”的精神,按照规
律,顺应本然去做,不能妄为、妄动。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中气以为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第42章)。“和”者,原意为互相调和,而对
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和”即意味者能善于抓住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在工作过程中,善
于让员工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局面,既能有利于把员工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又能
更好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拼搏向上的奋斗趋势,只有这样方能使企业的人力资
源得到更好的发挥。
老子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思想很丰富,以上仅仅是择其几点予以介绍,便可看出其中奥妙之所在。老子的思想逐渐被世人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关于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我们还有待于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