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时间:2019-05-14 14:4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第一篇:《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作为道教的核心经典和古代东方著名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其中的“道法自然”观更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要求顺应自然的行事,在和谐氛围中促进社会的进步。这种理念也能够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

关键词:道法自然,老子,和谐,启示

虽然与孔孟学派所提倡的“穷经尽性,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相比,老子的道家思想一度被看作出世的、消极的、甚至逆历史潮流的,在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没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从老子思想的产生年代来看,就不难理解老子思想批判现实的意义性所在。其中的“道法自然”的观点,孕育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因素,体现了老子在顺应自然中谋求和谐的美好愿望,其中的不少思想成分至今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观之丰富内涵

《道德经》中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思想,就是说将某种客观运行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秘自然力量——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按照“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的态度处事,从而达到个人在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老子强调,所谓的“道” 是取法于自然的,是自然而然的“道”,它不仅包含着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包含着人们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发展变化的规律,还包含着对于心理修养的感悟。由此可以推断,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处事,按照本心的状态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道法自然”论所体现出的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故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即是说,道依据自然本性而运行,没有自身的目的,因而可以说是“无为”的,但正因为它依据自然本性运行,因此能生化万物而“无不为”。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可以看作一种达到“无不为”的方法。我们有时说的某人本性率直,做事为人不矫揉造作,其实就是《道德经》中这种“道法自然”思想的现实例子。老子进一步阐释顺应自然的理念,提出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圣人”遵循无为的方针,实行无言的教化。既“无为”又“无言”,当然顺其自然了。老子的上述论点,无疑具有他所处的时代的印痕;而对于道德修养而言,“道法自然”的观念无疑具有深刻的哲理。

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观还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人的情感世界中。

人在生活中,应该让自己的喜怒哀乐都顺其自然,让情绪、情感有自然宣泄的渠道。强行压抑自己的痛苦,或者强颜欢笑、曲意逢迎,都不利于心理养生。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抑郁症,就是人的情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人失去了掌控自我情感的能力导致的。(2):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在考虑问题和接人待物中,提倡坦然、自然、和谐的方式,避免古板、执拗和拘泥,是有利于身心的舒展的,比如现在所说的“凡事别钻牛角尖”正是避免不自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而“君子之交淡于水”则是倡导一种自然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体现

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论强调的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力量,不做违心违得之事,在他的思想中,社会中的各个阶层能够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融洽相处,反映出老子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笔者认为,“道法自然”论中体现出以下几点和谐因素:

首先,老子主张天地之和,和谐需要保持万物的自然状态,遵循客观世界运行之规律。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天地万物、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道生育而成的,而道这种生生不息的作用,又是以“和”为增加的。世间万物都依照道的法则、秉阴阳二气而生长,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和合,就能化生万物。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世间万物都出于自然状态,“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经>三十二章)即天地相合,甘露不求而会自降。许多事情都会随着时间发展而自行解决,无须庸人自扰。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能够以一种本真的自然状态相处,便会少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也就达成了和谐。可见,老子看到了“道法自然”与和谐的内在一致性。

老子“道法自然”观中倡导的这种天地之和,也就是所谓的“道性自然”思想。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由于道的作用,那么宇宙万物及社会人事都应顺着自然的品性去发展。王弼也深得老子思想的要旨,认为:“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可见,自然是去掉外界的干扰,任事物顺着自身的状况去发展,将自然看作是“穷极之辞”,除此,没有更好的辞来描述道的特性了。天、地、人最终所取法的都是自然,天地只有以道为统领,自然运作,才能促成永久的和谐。

其次,老子主张社会之和,而社会内部和谐秩序的达成取决于君民关系的状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和谐需要领导者行无为之治。既然和谐是万民的自然状态,那么这种自然的和谐状态怎么才能达到呢?于是老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即统治者的治理问题。他在《道德经》中谈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五十八章),要求统治者行无为之政,百姓便能无所争,民风就会纯朴宽厚;统治者明察其下,区别贤愚贵贱,百姓就会陷入纷争。即便领导者能够调和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行无为之治。由此可见,老子将统治者的清净无为作为万物顺应道之

规律,最终达成自然和谐的一大动力来看待,不免看出其具有一定的消极之处。

二:社会和谐需要人民群众将心比心,互助为乐。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社会中的摩擦与矛盾。老子尤其强调为官要体恤民情,关爱百姓,于是就有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的论断。这里强调的是“道法自然”在群众关系内部以及官与民关系上的运用,关键在于用一颗平常而自然的心去化解矛盾。领导者为他人着想,自身便越丰富,时时照顾和惠及他人,自身领导的团队便越具有凝聚力,自身也越富有。

三:社会和谐需要领导者能为人下,虚心接受意见。老子认为,领导者的心胸要像江海一样海纳百川,只有领导者具有包容的胸怀,才能正确看待下属提出的意见。社会的和谐运作,离不开官员的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下属向上级提出建议实属自然之事,符合社会进步之规律,上级应合理考虑并采纳合理之建议,才符和“道法自然”的要求。老子还认为,明智的领导者在订立契约之时应该把督察契约履行情况的权利交给百姓,下放权利,接受督责而不去督责别人。有德行的领导者善于运用契约来约束下属,缺乏德行的领导者则窥察下属形迹以发现下属的过错,前者才真正按照顺应从政规律在办事。

四:社会和谐还需要为官者不随意弃人弃物,要顺应每一事物自身的内在属性,通过发掘优势予以使用。老子提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道德经>二十七章)即是说,明智的领导者是善于挽救人的,因此不会抛弃任何人;明智的领导者也是善于应用物的,因此不会浪费任何物。老子坚信,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然的道理,是符合自然之规律的,不应顺便将其否定和消除,这样违背了“道法自然”观中顺应自然的的基本理念,也正好引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那句名言。善良之辈,为不善良之辈作出示范,不善良之辈,是善良之辈赖以发挥作用所取之材。不尊重作出示范的老师,不爱惜可以塑造的材料,都属于抛弃人的范畴。无弃人乃是用人的诀窍。的确,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善于用人的人,要做到用人无弃,用人不疑。人人居其所居,各司其职,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顺应“道法自然”的内在规律。

三:《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之现代启示

按照《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论,世间万物以道为本,由道而生,依道而行,与道相伴,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人类都应该以道为尊,以道为美。根据道的法则行事,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无为而无不为,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持续发展。《道德经》的这种“道法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的和谐发展观。这种和谐,以自然及其特性为核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框架,涵摄自然、社会、人心等多重要素,具有整体性、互动性、平衡性、舒缓性、恬静性等特征,这种由“道法自然“衍生出的和谐发展观可以为当今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乃至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值得我们努力挖掘,积极扬弃和大力弘扬,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论对当前时代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对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做到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共处。人类是自然的骄子,本同大自然难解难分。人类同自然和谐共处,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理想。老子所憧憬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友好团结、相亲相爱、没有欺凌、与世无争的社会。老子所崇尚的是:生成万物却不私行占有,兴作万物却不恃为己有,长养万物却不为之主宰。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然而人类却经常违背“道法自然”的原则,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总想仗恃科技力量妄加干预。如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都是以人类为中心、与自然为敌所造成的恶果。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无疑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我们必须明白,人与自然应永远处于天然和谐之中,人类脱离自然,绝无幸福可言。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不应肆意破坏自然界,只有让大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发展,按照本来的面目和状态去发展,人类才能安享大自然的赐予,并为子孙万代造福。”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穿过漫长时空隧道,在当代依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需要指出的是,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会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心理和身体的养生,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像春天的生发、夏天的成长、秋天的收敛、冬天的伏藏,古人对于自然规律及相应养生方法的这些归纳总结,都很有道理。如果违逆自然规律而行事,就可能对于身心造成伤害。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人的许多生活方式已经使人们远离了自然环境,因此,如何让我们在闲暇智育,更好贴近自然,用心关爱自然,成为了“道法自然”思想在当代的一个迫切任务。

第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内部的和谐和凝聚力。《道德经》描绘的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尽管在现实可行性有着不少限制,却不失为一种努力的目标和向往的境界。“道法自然”的观点要求我们顺应历史潮流和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调整分配关系的同时,要从社会伦理上缓解现实中的各种对立,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要知道,万物是阴阳和合而生成的,是在阴阳和谐中发展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关于“人天”的基本理念。和合而生成,人和睦才能生存,社会和谐才能生衍。社会的和谐是在顺应自然规律前提下实现的,这正是“道法自然”的所提倡的,在这个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推进社会稳步发展,社会稳步发展了才能给人提供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

第三: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坚持以道为根基,树立“无为”而为的发展策略。“道”是质朴、简约、寂静的,无为才能无不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说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去办事,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法则,是不草率妄为的意思。我国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只有恢复宁静的天性,为而无为,无为

而为,遵道守徳,不轻举妄动,才符合道的法则,才是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用一种理性而自然的眼光去看待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断除邪思妄念和高傲自满,断灭不择手段的贪欲,放弃奸诈与豪夺,决不做那种只能给自然,给社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破坏的盲目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经济的合理运转,防止不良因素对其负面的影响。

参考书目:

杨鸿儒.天为自化-老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81-245 哈尔滨环境保护局.道法自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10-253 老子,陈忠祥.道德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1-100 杨爱国.道德经新得[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56-88 周建明,故鞍钢,王绍龙.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8-186

附提纲:

一:剖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观之丰富内涵

1:对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的内涵进行阐述

2:归纳老子“道法自然”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两处表现 二:分析“道法自然”中体现的和谐思想

1:首先老子主张天地之和,和谐需要保持万物的自然状态,遵循客观世界运行之规律。

2:其次老子主张社会之和,而社会内部和谐秩序的达成取决于君民关系的状态。

三:《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之现代启示

1:正确对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做到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共处。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内部的和谐和凝聚力。

3: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坚持以道为根基,树立“无为”而为的发展策略。

第二篇: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摘 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而是指顺任事物的天然状态去作为以及排除不必要的行为或反对强作妄为。“自然无为”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政治价值、人生价值、生态价值等。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关键词:自然无为 道 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全部精髓之所在,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尊重规律而为、不做有私欲之为和适度而为。这一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治国治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对今天的政治、生态和做人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

“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都可以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自然无为”是达到老子眼中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法。“自然无为”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自”是指“自己”,“然”是指“这样”,“自然”的意思是本来这样、本来如此,它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途径和方法。“自然”的状态和效果要求“无为”的行为,相应地,“无为”的行为也必然体现着“自然”的理念。“自然”与“无为”看似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并非绝对排斥和对立,关键在于人们“为”的性质和程度,当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和强度“为”时,就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只要不是强力和勉强行为,事物就可以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自然无为”有三种涵义:

1.自然无为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为。正如《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虽智大谜,是谓要妙”[1],意思是说人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遇事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少走弯路,顺利做好事情,如果能像圣人那样因循自然,不偏爱任何人,就能拯救所有生灵,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尊重自然规律而为。

2.自然无为是不做有私欲之为、不做有害之为。《老子》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邪,故能成其私”[2]意思说天地在时空上是天长地久的,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的存在呢?那是因为它们的包容与豁达,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与万物共存,因此它能够长久,以此为标准,圣人在利益面前,是先他人后自己的,尤其在危难时候,能够不顾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正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邪念,才能实现为民谋利。以此为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我们的“为”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他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利益。

3.自然无为是适度而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反向发展,因此我们为人处世要把握一定的度,做事不能太过,要适可而止。《老子》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意思是一味聚积财富,不会理财,不断扩充武器装备以取天下,这种行为不可能长久,富贵后骄奢跋扈,必然会自招灾祸。功成名就后另谋事业为人民造福,这才是顺应自然的道理。《老子》第四十四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唯知足,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4]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为而有度。

二、自然无为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政治上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管理,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从政府管理方面来讲,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过去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包办一切却又办的不尽人意。因此政府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扮演全能政府,要使政府权力下放,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政府,由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和干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一个事事包办的全能政府,必然会超出其能力范围,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发展迟缓,因此政府必须实现职能转变。

从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来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得当与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统治者治国要使民安,民安要依赖君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先使百姓安宁,如何使百姓安宁呢?首先统治者就要做到“自然无为”,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要将一些东西强加于民众,不要干扰民众,尤其不要使用兵刑、法令来压制民众,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引导、教化民众,使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2 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还要以民为本和体察民情,正如《老子》第六十六章所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为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

(二)人生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个人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其对个人的价值,即个人及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从个人自身来讲,“无为”就是要求人无过多的私心贪念,要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世界,为人宽容厚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老子》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6],意思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有道德,而没有德的人时刻都在标榜自己有德,《老子》第二十四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7],意思是说想要站得高靠踮脚是不行的,想要走得快靠大跨步是行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看不通透,自以为是的人不分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德,不夸耀自己的,才干才能长久。

其次,“自然无为”思想的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中,离群索居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言,信者吾信之;不言者,吾亦信之,德善”[8],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我要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他,对于相信诚信话语的人,我相信他,对于不相信它的人,我也信任他,因为德是向善的,没有分别。由此可见“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人与人关系上要无私心、无贪欲、有德行,善待每一个人。

(三)生态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也有重要意义。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发生着联系。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界对我们如此重要,必须认真保护大自然。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贪欲心膨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导致了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例如,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洪涝更加频繁,尤其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说明了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报复。正如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评论:“生活在科技文明中,我们在原始自然前不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担心人类会不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类制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万物如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威胁 3 性意义”[9]。面对这种状况,人类必须考虑应该如何解决,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物之则才能再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人类的有为违背了自然规律,日后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老子》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不明,不知常,妄作凶”[10],意思是说回归自然本性叫常道,认识自然本性是明智,不知道自然本性而轻举妄动必然会导致灾祸。因此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4页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7页 [3]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4]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5]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 [6]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2页 [7]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页 [8]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9] 汤川秀树 著 《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中东方的考察》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46页 [10] 陈鼓应 著 《老子注评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第三篇:道法自然理寓情中

道法自然理寓情中

——《中彩那天》教学实录及评析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 皮 涛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研室 汪秀梅

《小学语文教师》2011-01 皮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番禺区名师培养对象,广州市特约教研员。先后被评为番禺区教学新秀、番禺区优秀教师、广州市教研积极分子、市教育教学改革先进教师。

破题导入 初步感知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题。中彩就是指?

生:中奖。

师:中奖,文中的这个“彩”指的就是父亲中的那辆—一(生:汽车)。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本课题“中彩那天”几个字从字面上理解较为简单,因此皮老师在一开课就彰显了其教学的特点,不作秀,不兜圈,干脆利索。

整体把握

聚焦“道德难题”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来,咱们一起看看生字词。谁来领读?如果他读对了,咱们就跟着他读一遍。

(生读词)师:稍停,这个“据”呀,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 生:据(帕)。

师:谁能够用“据(ju)”来组一个词? 生:据说。

师:好,老师把“拮据”这个词放回到句子里,谁来读?(生读文)师:读得很流畅,“拮据”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指经济困难。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了经济困难的? 生:我从“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看出来的。师:父亲的工作是——(生:汽修工。)工资高不高啊?他一个人工作,六个人生活,仅仅只是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咱们家的日子一定过得——

生:很困难。

师:生活困难,没有多余的钱就叫——(生:拮据)。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生读)师:还有最后一个词。

生:梦寐以求。

师:请坐,“寐”也是一个生它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梦想”的意思。

师:不对。其实,“老师”就在你们的桌上,来,翻开字典,看看“寐”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好,放下字典,“寐”是睡觉,那么“梦寐以求”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连做梦都想要。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父亲中彩了,那个奖品就是车,但是呢,那个不是父亲的奖品,而是父亲的朋友库伯先生的彩票中的。

师:之后呢?

生:之后,父亲把那辆车还给了库伯先生。

师:同学们,从他的话里边我们得出了这样几个信息。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生:汽车。)最后他又把这辆车——(生:还给了库伯先生。)在这一个过程里头,父亲面临了一个——(生:道德难题。)师:叙事性的文章通常都会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得车是故事的——

生:(齐说)起因。

师: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是故事的——

生:经过。

师:还车是故事的——

生:结果。

师: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试试? 生: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车,但是这是他帮库伯买的彩票中的,他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最后他把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师:说得好,同学们,就像他一样跟同桌练习说一说。(生说)

点评:“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又一训练重点,以上教学的亮点就在于皮老师将训练准确定位为“把握”内容,而不是“概括”内容,没有纠缠于学生语言的精炼与否,而是将重点指向了把握记叙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因素——起因、经过、结果。告诉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诀窍。

品评词句

探究“难题之难”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带劲儿!咱们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了解。文章出现的人物有父亲、母亲,还有——(生:“我”)。这节课,咱们先谈谈父亲,他面临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指的是什么呀? 生:中奖的是库伯先生的彩票,不是父亲的,所以他想要不要把车还给库伯先生。

师:是留车呢?还是还车呢?可真难啊!如果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理由为自己留下这辆车呢?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一下课文,想想父亲留车的理由。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默读,圈画。)师: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思维的痕迹。来,咱们交流一下,你找了哪些理由?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师:你能不能用这个句式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们家非常穷,所以我可以留下这辆车。

生:我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所以我可以留下这辆汽车。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我还没有听出梦寐以求的感觉。愿望再强烈点!(生读)师:强调了“自己的”,愿望强烈多了,还有谁想读? 师:强调了“梦寐以求”,好!这可是父亲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车呀!来,一起读!(生齐读)师:接着交流,还有哪些理由可以留下这辆车? 生:因为扩音器叫的是我的名字,所以我可以留下这辆车。

生:过后,两人都把这件事给忘了。因为两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库伯先生并不知道我给他买的这个彩票中奖了,所以可以留下。师:你们有那么多的理由可以留下这辆车,那就留下呗!干嘛又还了呢?我想问一问你们。来,你就是那位父亲:你们家生活那么拮据,你干嘛要还车啊? 生:因为中车的那张彩票是库伯先生的,他中了小汽车,应该是他的,做人要诚实。

师:这可是你梦寐以求的车啊,你真的舍得还吗? 生:我舍不得,但是它不是我的,就得还给人家,要做个守信的人。

师:你刚才都说了,库伯都不知道这个事,你还还车,你傻不傻呀!生:因为诚实有信用能给我带来快乐。如果我留下这辆车,我会成天提心吊胆的,很不舒服。

师:说得真好,父亲是留下车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还了车坚持为人的诚信呢?这才是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

师:写“德”字要注意,“心”上有一横,就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人世间的是是与非非。这把尺子要把它放在心上,不要忘了!师:当道德的天平不知该偏向哪边时,父亲为难了。作者是怎么写出父亲中彩得车后的为难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8自然段,想想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中彩得车后的为难?

(生默读)师:哪些地方写出了父亲的为难? 生: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师: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为难? 生:神情严肃。

生:中彩本来是个好事,父亲应该高兴,他却神情严肃。

师:对啊,他本应该高兴,还应该——

生:喜悦。

生:兴高采烈。

师:他本应该高兴,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他本应该喜悦,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他本该兴高采烈,但是他却——(生:神情严肃。)谁来读读这段话呀?(生读)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是父亲此时可是神情严肃啊!请你来读!(指名读,教师指导后齐读。)师:作者抓住了“神情严肃”这一个神态,就写出了父亲的左右为难。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也写了父亲的为难呢? 生: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赶。因为这辆车本来不属于他们家,所以父亲觉得自己没有拥有这辆车。

师:他心里边——

生:很为难。

师:本来是想高高兴兴地上车,可是却被赶了下来,心情怎么样啊? 生:难受。

生:我觉着很委屈。

生:闷闷不乐。

师:带上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自己读。(生读)师:谁来展示一下?(生读)师:听出了你的委屈,读得可真好啊!(生读后齐读)师:你们委屈,你们沮丧,你们难过,都来自父亲这一“赶”。这个动作也写出了父亲的左右为难。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也写了父亲的为难呢? 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师:为什么从这里看出来呢? 生: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师:嗯,说说理由!生:因为父亲本来想擦去 K,把这辆车占为已有,结果想到自己的妻子老对自己和孩子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所以把车还了。

迁移运用 学习表达

师:孩子们,父亲曾经试 图擦去K字,留下这辆车,但是最终还是把这车——(生:还给库伯了。)他当时是多么矛盾、困惑、为难哪!从这一个“擦”字,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为难。咱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写一写父亲擦去K字时的情景。父亲自己一个人呆在屋里,看着两张彩票,他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呢?大家在小练笔上试着写一写。

(学生写)师:咱们来分享一下吧!生:父亲自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看着两张彩票,只见他神情严肃,没有一点高兴劲,心中就像放了一块石头。他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始终不能擦去 05102右上角的那个K字。因为他想起了妻子平常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所以犹豫不决。

师:犹豫不决,真好!他抓住了“手不停地颤抖”这个动作来写,不错。

生:父亲一人呆在屋子里,看着两张彩票,他左右为难,不知道05102上的K字是擦掉还是不擦?他心里像有一个打不开的结。但他又想起妻子说的话,所以神情非常严肃,他拿着橡皮的手非常紧张。

师:你看,写得多好,心里头有一个永远也打不开的结,把父亲的为难写得多么具体啊!同学们,咱们学着作者的样,抓住父亲的神态和动作,把父亲的左右为难写得更具体了。面对这个难题,父亲最终选择了还车。大家有没有想过,失去了这辆梦寐以求的车,父亲他得到了什么呢? 生:得到了信用。

生:他得到了朋友们的信任。

生:他得到了库伯先生对他的称赞。

生:他得到了库伯先生对他的尊重。

师:这正如母亲所说——

生:“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母亲是这样说的,父亲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生: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学习了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文中还写了“我”的情感变化,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咱们下一节课再探讨。

总评:

《中彩那天》的课堂特色可将其简单归纳为“实” “简”“和”三个字。

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扎实、有效”。皮老师本节课的“实”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提炼,二是抓住了本课表达的特色,将言语的表达形式作为了阅读教学的最终归宿。回顾全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皮老师紧紧扣住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及本课的实际,将教学内容指向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二是体会、学习表达方法,关注课文如何去写。前者以把握主要内容,突破难点“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难在哪”为主,不在内容上做更多的拓展,不纠缠于价值取向的无谓探讨。而后者的学习落脚于抓重点词语体会表达效果,突出了表达方法渗透的年段特点。教者心中有目标——准确定位教什么,这正是本节课“实”的有力保障。

简,指的是本节课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简单明了。其一,皮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高度聚焦,化繁为简。围绕“道德难题”设置了理解与表达的主问题,以一线穿珠的形式架构了整个教学,使得整课干净利索,清清爽爽。其二,在读写训练上,大胆取舍。课文在表达上多有特色,如通过精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人物外在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等多种表达方法都值得学习。皮老师仅取其中一点,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将前文读的训练与后来写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避免了“读”“写”训练两张皮的误区,起到了读为写奠基,写为读深化的作用。

和,是教与学的和谐自然。如果说教学的“实”与“简”可以通过他人的帮助得以实现,“和”则需要教者恒久的苦修方可积淀。皮老师的课之所以取得成功最终还应归属于他高超的教学技艺、良好的学科素养。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及时、机智的应对,为课堂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节课老师教得轻松、惬意,学生学得自在、愉悦。

明明白白教语文

皮 涛

一、明白学生需求,知道“教什么”

《中彩那天》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告诉了我们为人应该讲“诚信”。如何来确立本课的教学内容呢?我想应该向学习的主体——孩子们来要答案。我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向他们询问:读了课文后,最感兴趣的是哪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最不懂的又是什么?经过仔细的了解,我明白了孩子们对于文章的内容基本上一读就懂,对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也能明白个七八成,最困惑孩子的就是那个似懂非懂的“道德难题”,而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想弄明白的。“道德难题”在文章中是所有矛盾的汇聚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皆因它而展开。教学应教在学生的困惑处,所以我将教学的重心定在了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上,即理解“道德难题”之难,并学习作者是怎么写出父亲的为难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知道“怎么教”

我仔细研究了年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目标,既对宏观目标有了清醒的认识,也针对本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微观目标。具体为: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把握主要内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达人物情感的力法。

根据三条目标,我的教学也自然呈现为清晰的三大板块。初读课文后,学习生字新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拮据、梦寐以求”这两个关键词,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根据关键字推想词意”的方法。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呈现出“试说主要内容一提炼学法一指导练说一集体练习”这样的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第二板块引导学生探究“道德难题”之难,抓住“留”与“还”来展开教学,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内心抉择的艰难,并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诚信”这一主题,避免了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第三板块重在写作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指导孩子们先学习作者抓住“神情严肃”和“赶”这一神态和动作,写出了父亲的为难,接着让孩子们迁移学法,想象父亲“擦去K字”时的情景,抓住神态和动作来写写父亲是怎么“擦”的,将读与写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回顾整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留给学生质疑、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的机会少了一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探索,让自己明明白白教语文。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

第四篇:论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观 2

论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观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法语1202 刘清如 20120502195

和谐,是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阐述。尤其是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道德经》一书中,“和”字共见八处,“合”字亦有三处,如曰:“音声相和”、“和其光”、“知和曰常”、“和大怨”、“冲气以为和”、“天地相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在人事关系方面,和谐亦是处理各种矛盾的基本原则。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所谓“锐”,即锐利、锋利,如尖刀利矛,伤人而无不快。所谓“纷”,本指丝带。因其丝多杂乱,引申为纠纷、争执。人间事物始终处于争执、纠纷之中,或利或害,为人际问题中的关键。老子希望以和为贵,故曰挫锐解纷。

在治理国家方面,和谐也可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杜光庭所说:“理国用冲和之道,则无争锐之情,以伤于物;无劳扰之事,以伤于人。不伤于物,则万国来庭,四夷响化,兵革不起,怨争不兴,不尚于拓土开疆,凌弱暴寡。不伤于人,则使之以时,赋役轻省,家给人足矣。理身者解纷挫锐,外无侵竞,内抱清虚,神泰身安,恬然自适矣。约人以明道者,明人必姿于道也。”(见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卷九引)即是主张以和平方式,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战争与和平两者的关系方面,维护和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难以实现。同时,各国的发展和繁荣又是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之所以能够维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多元化的趋势。显然,在进入21世纪的新千年中,和平仍然是全人类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人类社会与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换而言之,和平是前提,发展是核心,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是当代社会面临的历史性任务。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对此,道家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所谓“自然”,在《道德经》中称之为“天”。这个自然之天是有法则的,这个法就是“天道”或“天之道”。为什么必须遵循天道?按照老子的看法,人类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是天施地育的结果。因而人类同其他万物一样,也必须遵循天道这个自然法则。如天道均平,人们就应该效法之,按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富有的人就应该拿出多余的财富以补足贫困的人。又如“天之道,利而不害”,按照这一法则,圣人就应该“为而不争”,如此等等。总之,天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即用天道的“善胜”、“善应”、“自来”、“善谋”等特征,说明天道这个自然法则,万物都要遵循,不可抗拒,无法逃避。

第五篇:“道法自然”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发和养成

【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出发,阐述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规律,并遵从规律,摒弃以往拔苗助长、戕害学生创新能力的灌输教育,以生为本,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反思,探索一条德育和心理教育相融合,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道路。

【关键词】道法自然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3-02

一老子的“道法自然”观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自然”是道之存在状态或内在属性。“自然”者,是其所然者也。而得道者,亦是成其所然者也。故判断是否得道,即看其是否是“自然”的。“道法自然”之“道”法的是自己,道的行事原则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老子哲学的根基是“道”,“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毫无勉强、不受外在约束的自由自在状态,即本来如此的状态。“无为”是道的主体态度,这种主体态度是不强作妄为、顺其自然的态度。“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老子所谓“有为”指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妄为”“强为”。老子认为,如果人不依自然本性行事,完全按照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行为,那就必然导致人性的异化,产生大量虚伪、丑恶和荒诞的现象。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顺其自然的行为。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敬重和诚信。

2.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发和养成

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自主性。大学生活的相对民主、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体现在大学生各方面的自主性。在学习、生活、择业的过程中,独立性、自主性逐步增强。在精神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注重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确立理想信念。

第二,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现实性。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90后”大学生被视作缺少梦想的一代人,其实,不是没有理想信念,而是这代年轻人的理想信念更“接地气”。大学生在对个人的理想追求过程中形成了更加求真务实的理念,不空谈理想信念而注重实际。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人生理想的追求目标,因而更加注重实干,往往通过实现个人人生或职业目标来实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曲折性。在现实环境中,支撑个人不断超越和开拓新局面的力量源泉,来自个人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会在人生境遇的种种博弈中,经过反复、曲折的磨砺,或消失、或调整、或重生。

自然而然,本是天下事物各自进化的最优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发和养成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恶果。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问题归因

1.大学生理想信念之现状

第一,重视物质利益,理想信念淡漠。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受社会因素影响走向追求物质利益的极端,淡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崇尚金钱,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

第二,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许多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但

是在实际行动中,却更加注重个人专业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个人健康、幸福、名誉、地位、前途、发展、爱情、家庭等,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不够。

第三,重视生活和职业理想,忽视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当代大学生崇尚知识能力、重视生活理想的确立和追求,看不到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在人生与成才道路上的积极作用,忽视道德修养、忽视规范、社会公德意识差。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存在着相容、统一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不足。

2.问题根源归因存在误区

第一,归因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一贯把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于经济全球化,导致青年一代“文化异化”现象,理想信念淡化。我们不否认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但是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并不属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本性,相反,解决理想信念危机的方法,恰恰是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追求公平与合作。

第二,归因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因素。这种归因有失偏颇,特别是认为科技地位与作用的凸显造成了对人文的挤压,大学生对科技知识的追求和崇拜,往往容易造成对道德的忽视,甚至产生缺失现象。归因不可以忽视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弱点,独生子女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长大,自理能力比较差,依赖性强,还处于“心理断乳期”,而较少涉及深层次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等理性层次的问题,极少触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三“道法自然”,遵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规律

“道法自然”的首要论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仍然没能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教育理念模糊,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教育内容抽象,没有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进行全面的生活价值引导教育,以使学生在现实基础上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必须“道法自然”,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规律。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更“接地气”

第一,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践基地与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联系点。在课程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讲解、点评和讲授,拓展教学途径,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基地和联系点涵盖革命史、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成就等主要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教学,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点的认同,学生在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同时,可以更深刻地洞察社会。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切实做到可操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赛,并辅以教师点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及表达、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或撰写学习心得,以提高讲座的实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提供关于该课程中最前沿的理论热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理论热点,围绕着该理论热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撰写研究报告。

2.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应着眼于系统化的有效措施

第一,教师要做执着于理想信念的表率,传输给学生正能量。真善美的生活就是与人的存在的自然秩序相一致的生活,是有秩序的、良好的或健康的灵魂所流溢出来的生活。教师要做好理想信念的表率,培育学生真善美的生活信念,并使学生在执着追求真善美生活的现实过程中不断提升精神理想和信仰。

第二,转变理想信念教育观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道法自然”。大学生是真正的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目的,将理想信念教育变成大学生的内在强烈需求,变成他们自主地、自发地行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成长能力。

第三,营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成为高校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完善德育机制,构建广阔的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网络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新家园。教师要充分理解理想信念的价值,做学生心理建筑的工程师,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联系社会实际,建立网络沙龙;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从网络走向社会,去思考理想信念的真正含义。

第五,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主动地走向和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高校和社会也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经费支持和活动场所。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理想信念既难以生发和养成,又常常沦为悬空的幻想。鼓励学生尝试探索新的领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领域发掘潜力,并制定理想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具体化的实施方案,并客观评估,用勤奋、努力、毅力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的目标。

下载《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道法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5篇范文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摘要】 老子的《道德经》从过至今已经有了诸多的解读,但是事实却是,解读的人很多,真正去实践的人却是很少。老子的道德经很多时候并不......

    自然、和谐生活中的数学

    自然、和谐生活中的数学 ——综合实践课4月13日在台儿庄实验小学召开的枣庄市农村小学数学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年会中,有幸聆听了滕州实小肖杰雯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

    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谢树放在《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撰文指出,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以和为贵,致中和,以求社会和平发展......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指导教师学院: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7班姓名:学号: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摘 要]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

    探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自然风尚论文[大全]

    1、自然风尚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崇尚自然风尚先驱的道家庄子,主张摆脱一切束缚与羁绊,融人的精神和大自然为一体,追求精神自由、心灵解放以及天地与我并生......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作者:赵志萍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

    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读《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感 中国古代自然型城市模式对......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共5则)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对当今幼教的启示 2010学前教育梁洁梅201010400018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