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述与简析
金融风险管理姓名:宛超
学号:109114258
班级:经济102班
指导教师:刘丽萍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述与简析
【摘要】:受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的影响,伴随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银行作为经营特殊商品——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的金融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银行风险状况关系到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概述和简析,探索银行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性,由此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概况风险成因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在短短20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银行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入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受到关注。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用活动中占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在银行体系的存贷业务中占最大比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供应者,它的业务活动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规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密切联系;它们通过办理非现金结算加速了货币的周转,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它们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便利。虽然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已日趋消失,但在许多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仍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风险应定义为出乎意料的损失。风险是未来结果波动性的一个函数,风险以各种可能结果的标准差来衡量。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风险指的是收益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不确定性,这将破坏银行的价值。商业银行通过风险管理来平衡风险与收益,提高自身价值。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把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按照风险事故的类型可以将风险分为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等。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标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八大类。
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
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任何有竞争力的银行,都希望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而作为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团队的风险管理的理念,决定了该银行风险管理的机制、文化、方法以及风险管理可能提升的程度对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科学的理解,至少应该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在银行业务和管理中讨论风险,其本质是讨论所承担的业务的性质。银行所承担的各类业务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不存在风险的业务是不存在的。
2.银行业务中普遍存在着风险与回报的替换关系,因此,作为银行科学的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是杜绝和消除一切风险,而是如何使风险与盈利之间的替换关系达到最优。
3.银行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它可以被视同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因此,应该如同控制当期成本一样的控制风险(未来潜在成本)。
4.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银行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技术,将其潜在的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把收益的负向不确定性向盈利性转化。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法,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当综合化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银行业务全球联网)、创新能力强,使他们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并且在技术手段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国外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他们将会以高薪聘用、优厚福利、委以重任、出国培训、公平的用人激励机制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我国银行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其结果将会使我国银行业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进一步加剧我国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之间的差距。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成因
(一)宏观因素
不论是从现状还是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目前宏观经济都呈现着良好的运行态势,经济增长有着坚实的基础。但由于金融危机传染性的影响,我国为尽可能地消除这种影响带来的后果,先后出台了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四万亿的投资投入计划,这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正逐渐暴露出来,经济运行中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遭遇风险的机会更高,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低危机带来的危害。
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投资拉动型的,即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投资高增长导致了当年固定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至今已经达到GDP的三分之一,而最终消费率下降,有可能导致投资效率的下降,致使这种类型的经济增长也可能难以为继。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也搞得如火如荼,房产开发中的泡沫现象已显现,部分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中存在的泡沫成份也日益严重,黄金等贵重金属的价格也上升得比较快,这些资产价格变动可能会带来风险。
政府干预银行的贷款行为并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采取措施,消除政府干预商业银行贷款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监管效率不高。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自为战。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监察之间也缺乏明确分工和有效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检查、重复监管也比较常见。
(二)微观因素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各家银行总贷款量增长迅猛。“虽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看似下降了,但这只是从账目表面上看,并非根本性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如果中国经济出现意外的缓滞,新贷款的迅速增加可能使银行在未来承受更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除了正常的市场需求以外,与经济大环境的繁荣是相适应的。由于外汇占款、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压力以及地方政府搞土地开发的投资冲动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同步快速增长。这些可能导致新的呆坏帐产生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的过热苗头已经非常明显,其系统性风险日益暴露。在此情况下,贷款投向集中于房地产业而导致的行业结构风险日益严重。
国有企业是公共所有,但实际上控制者是政府机构,机构有控制权却没有现金流权利,因为现金流权利属于纳税人,而且政府机构的目标与委托人目标十分不同,政府机构更关注其政治诉述,而不是利润。由于银行治理结构中缺乏独立的存款人利益的代表,存款人利益无法得到真实的保障,政府侵占存款人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存款人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工作是个薄弱环节,管理不到位,漏洞很多,无形中加大了贷款风险。首先,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财务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业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专业素质差,工作责任心不够,操作失误,甚至玩忽职守,均会直接或间接带来损失。其次,我国银行的财务决策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决策者有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对投资和项目进行决策,没有仔细搜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并对搜集到的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总之,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只有结合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尽量避免商业银行的损失。
五.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全面风险管理。董事会(总行)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将责任具体到岗位,到人。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与技术,造就或引进风险管理人才。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查,确保商业银行具备与其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内部程序,检查和评价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与战略,引导银行的资本高于最低监管资本率,及早干预银行的资本低于最低监管资本率
2.健全商业银行的行业自律组织。行业自律组织作为一种非正式、非营利、相对独立的民间组织,在监管上不仅能够节约相关的行政成本,而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操作上也会更加便宜。
3.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完善信息披露(核心披露,补充披露)。定期,适时,适度,准确,有效。
4.建立有限金融安全网。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对金融安全网有所限制,以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市场机制应当发生作用,银行应该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5.完善退出制度。依据相关法律和制度,清退经营不善和资不抵债的银行,维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六、总结
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状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关系到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力量的挑战。认清自我、改造自我、创新自我才能立足于世界金融大舞台。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业距离混业经营还有多远,金融改革,201
1[2]张玉喜.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管理评论,2010.[3]周祖扬,王桂兰.浅议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成因,金融科学2011
[4]许国栋、李心丹.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发展,北方经贸,2010
[5]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为此,必须
创新风险管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
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结合当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新
动向,在综合分析现有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和银行经营目标后,认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
1.1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是物质产品和劳
务,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
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2.商业银
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所受社会经济影响的特殊。通常,商业银行对整个
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
响也较任何一个具体企业更为明显。3.商业银行的责
任特殊。一般工商企业只以盈利为目标,只对股东和使用自己产品的客户负责;
商业银行除了对股东和客户负责之外,还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1.2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美国银行家》杂志世纪版(1999
年12月出版)的开篇文章《风险、监管与未来》中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
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联储副主
席罗杰 富古森(Roger W.Ferguson,Jr.)在2002年3月4日的演讲(题目是“回
到管理银行风险的未来”的)中也指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
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上述论断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
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中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银行是存者与贷者的集中。”但如果说在商业银行
产生的初期,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解决双方在融资的期限、时间、金额、现金与凭证的交付等方面的矛盾和困难,那么在信息技术已经非常
发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已经广泛应用、支付手段已经非常方便的今天,金
融机构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价值,所占比例已经非常小了。在目前条件下,“借者”
与“贷者”之所以需要银行来作为中介,是因为银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从
而克服资金融通中这一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障碍。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也表明,银行风险才是监管当局(进而商业银行自身)关注的焦点。《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政府监管和市
场约束)无一不是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量,完全根据其风险程度
来确定;政府监管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市场约束的关键在于使市场参与者更
多地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变化,通过保持或改变其与银行的业务关系,促进银行
稳健经营。在最近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中,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从80年代美国
储贷协会危机到从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日本银行业危机,从80、90年代一直到现在仍连续不断的拉美金融危机,到刚刚过去不久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5年尼克?里森因期货交易造成8.6亿英镑巨额损失而将拥有232年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推上死亡之路,到2002年发现约翰?鲁斯纳克因违法外汇交易造成7.5亿美元损失而使联合爱尔兰银行市值在一天之间暴跌13.7%,这些事实一再证明: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命线。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2.1风险管理的概念
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廉姆斯和汉斯给风险管理作了如下的定义:“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和资源的计划、安排和控制,尽力减少各种具有负作用的不确定事件的影响。风险管理还可理解为在意外损失发生后,企业为了恢复财务上的稳定性和营业上的活力对所需资源的有效利用,或以固定的费用使长期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这两个基本目标(收益目标和安全目标)与其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因此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一般的风险管理难度更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控制风险的具体做法不同、重点也不同,但是从整个银行的总体来看,其目标是一致的,即寻求最优的风险——收益组合的过程。换句话说,其目标归根到底是保证商业银行“三性”(即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原则的实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盈利。
2.3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4、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
5、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6、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
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商业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相关法律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商业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了有关法律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危
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三.商业银行风险影响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
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现状: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
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三)市场化风险加大
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银行的资金筹集和运用已经开始市场化,这会使银行面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危机的风险。例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流动性管理,但由于市场不完善和商业银行拆借行为的不规范,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能力的危机。
(四)汇率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日益增大
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六)盈利评价体系不完善
盈利质量,主要指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真实有效和可持续性。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过去或当下的盈利,并不代表以后一定会盈利,但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本文通过对银行盈利质量指标及数据的定量分析,望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其本质内容。
一.商业银行盈利评价指标体系
(一)盈利性指标。衡量银行的盈利性指标可设定为规模增长率,资产收益率,盈利增长率三项。1,规模增长率,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的增长比率,在我国银行现在还是分业经营,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所以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充对银行是非常重要的2,资产收益率。收益除以在那个总资产。资产收益率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的综合性指标。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准1%。3盈利增长率。比较直观反映银行的盈率水平,可以同比和环比来考核盈利水平的高低。
(二)安全性指标。1资本充足率。资本/加权风险资产*100%2核心资产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3不良率。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主要体现银行的资产质量4.拨备覆盖率。拨备额/预期损失。国外银行一般在1005,拨备没有充足,银行的盈利质量就有问题。
(三)流动性指标。一般情况情况用存款比率,现金比率和二级准备资产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由于公开数据的限制,这里只用存贷比率,即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存贷比越高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差。75%的存贷比是我国监管控银行业风险确立的硬性指标。
(四)盈利能力指标。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最大化的能力。一般包括成本收入比,非息收入,杠杆率等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趋势
1.1风险管理是核心能力
1.2银行风险控制最新进展
1.2.1全面风险管理
1.2.2风险价值法(VAR)
1.2.3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
1.2.4资产组合调整
1.3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4国际商业信用风险管理趋势
2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2IRB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2.3各地区对新协议的落实情况
2.4银行资本管理的变化
2.5中国银行如何跟进新协议
3全面风险管理最佳实践
3.1信用风险管理
3.1.1风险管理过程
3.1.2
3.2
操作风险管理
3.2.1操作风险内涵和特点
3.2.2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
3.2.3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3.2.4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思路
3.3市场风险管理
3.3.1市场风险管理的内容
3.3.2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
3.3.3市场风险控制体系
第三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摘 要
声誉风险成为近年银行业十分关注的领域,声誉风险甚至被视为“最令人畏惧”的风险。一旦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因此,如何完善和加强声誉风险的管理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就从从事声誉风险相关工作一年来的认识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若干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银行、声誉风险、声誉危机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作者:
蔡
军
单位:中国银行业协会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是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了对风险的防范,尤其是目前银行业比较陌生又特别关注的声誉风险。什么是声誉风险?根据2009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声誉事件。”商业银行为什么要防范声誉风险的产生?根据普华永道对多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声誉风险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而言,声誉风险排在第一位;就对收益的影响而言,声誉风险排在第六位。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良好的声誉是一家银行的生存之本,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如何防范声誉风险成为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就从从事声誉风险相关工作一年来的认识和商业银行的现状,对商业银行如何加强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诱因与危害 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发生的部位可能是银行由内到外的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也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声誉风险表现形式多样,不易界定,并具有突发性、动态性和扩散性。难以通过常规的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有效管理。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恰当的处理这些风险因素,就可能引发外界的不利反映。商业银行一旦被发现其金融产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内控不力导致违规案件层出不穷等,则即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事后的危机管理,也难于弥补对银行声誉造成的实质性损害。一家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的银行,会给公众一种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层素质低、缺乏诚信和责任感等不良印象,致使公众特别是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降低,银行的工作职位对优秀人才失去吸引力,原有的人才大量流失,股东们因对银行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对长期持有银行股票发生怀疑,进而在资本市场上大量抛售股票造成股价下跌,银行市值缩水,最终导致监管当局的严厉监管措施等。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治理层对声誉风险认识不到位。商业银行的治理层在制定银行战略目标时更多关注的是利润,致力于解决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方面问题,对银行的声誉问题关注不够。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大多没有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没有明确专门部门或团队负责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也没有在各个岗位、业务和业务条线上进行相应的声誉风险管理的安排,即使某些银行有过声誉管理行为,也比较粗放,科学性和规范性仍比较薄弱。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道德与合规方面的困境显得更为突出1。
(二)银行从业人员声誉风险意识淡薄。目前银行从业人员对于声誉风险的知识比较缺乏,对声誉风险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各行已着手制定相应的制度管理声誉风险,但声誉知识和风险理念仍然没有完全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中,对于声誉风险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商业银行内部各条线自上而下的行业垄断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差,对客户的信访、投诉处理效果不佳,对新闻媒体反映的负面情况处理不及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声誉事件不断发生。
(三)对声誉风险的界定和衡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性。虽然银监会早在一年前就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但定义还相对宽泛。1廖岷
《加强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 2010年第7期
目前,对声誉风险及其危害的衡量,国际上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手段,为声誉风险的识别、监控等带来很大的障碍,声誉风险管理基本沦为被动的危机事件处理,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作用有限。
(四)声誉风险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声誉风险发生后的处置,还包括声誉的建立、维持等。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声誉管理没有长期的声誉管理战略规划,声誉管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持久性。没有长期声誉管理体系的规划,就无法谈及全面的声誉管理。
(五)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监管部门对因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不善而引发的事件没有直接的监管手段。由于个别商业银行自身声誉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整个银行业负面舆情甚至群体性事件占用了大量的监管资源,监管部门只能在事件已发生或情况已恶化,进而可能导致系统性问题爆发时才能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而在此之前,只能采取舆情提示、风险提示等方式与商业银行进行协调,而不能依法要求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近期银行ATM跨行取款收费上调引发的一系列有关银行收费的负面舆情。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首先,提高声誉风险的认识要从高层做起。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应充分认识到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把对声誉风险的认识提高到与其他各类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提高到能否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上来,并以身作则,自上而下地树立全行的声誉风险意识。其次,应在全行倡导声誉的重要性,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声誉知识,自觉维护商业银行声誉;第三是要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把它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统筹加以考虑,全面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
(二)建立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创造有利的资金使用环境,增进和投资者的关系,强化自身的可信度和利益持有者的信心,吸引高质量客户,增强自身竞争力,最大限度的减少诉讼威胁和监管要求。由于银行的各项业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层次员工才有可能实施不违背银行利益的业务操作行为。同时,制定制度或规则,奖赏和鼓励那些提高银行声誉的员工,阻止和惩罚那些损害银行声誉的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声誉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处理声誉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应当将接受投诉和批评看作是与客户、公众沟通的“黄金机会”,及时分析投诉的起因、规律、相关性等特征要素,以便为业务运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风险预警信息。传统上,声誉风险管理主要采用“辩护或否认”的对抗战略推卸责任,但往往会招致更强烈的对抗活动;因此,商业银行因采用更具建设性的处理方式,要勇于承担责任,并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协商解决问题,以降低利益相关者或公众的持续对抗反应。声誉风险管理应该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众利益基础之上,而且如果能在监管部门采取行动之前及时处理,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提升监管部门对声誉风险的监管水平。完善的监管对规范商业银行行为至关重要,并对银行经营理念具有导向作用。制定完善的法规、建立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和社会评价系统,提高监管效率,对于营造公平、透明的经营氛围、提高企业声誉风险意识、加强自律、改善公共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金融业务发展日新月异,相关利益人个体意识增强的环境下,提高监管效率对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很重要。
(五)加强信息披露,重视社会舆论监督。首先,商业银行要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接触,因为媒体是商业银行和利益相关群体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商业银行应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商业银行的价值理念。要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正面宣传商业银行产品、品牌及各类活动,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提高商业银行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在客户中的认可度,提升竞争力。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利事件,应积极回应媒体,保持公开坦诚的态度,尽早和经常地向公众报道事实,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避免误导公众。其次,商业银行要重视社会舆论,尤其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早发现重大舆情动向,对网上非法和过激言论,提前采取措施,第一时间予以剔除,争取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针对不良信息,通过采取公开澄清、跟帖引导、主动邀请记者深入报道等方式引导舆情,及时消除负面舆论影响。
(六)、正确处理银行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客户的投诉和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伤害。为此,商业银行在客户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形象,树立“顾客不一定是对的,但永远是第一位的”服务理念,保持良好的态度,及时与产生纠纷的客户进行良好沟通,权衡商业银行声誉与客户的理据,尽量求得妥善的解决方案。二是处理好与内部员工的关系。良好的声誉离不开商业银行员工的共同维护。对于涉及内部员工劳动纠纷、内部案件等类事件,应在商业银行内部统一思想,稳定员工情绪,向员工表明管理层的态度,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团结;要建立内部奖惩机制,对维护商业银行声誉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严惩失职或有损商业银行声誉的员工。三是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在商业银行上市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形下,很好地处理与出资人即股东的关系,对于取得股东的理解和支持十分重要,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股东之间的沟通,及时披露各种消息;四是处理好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关系。政府和监管部门代表着广大公众的利益,带有第三者公正立场的角色,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向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事件真相,从而赢得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2。
(七)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声誉管理团队、一套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由于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发生在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员工,难以通过风险管理部门的常规管理来实现;并且声誉风险往往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交叉存在、交互作用,更加难以计量和考核;虽然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专职声誉管理的部门和队伍,但仍难以在单位内部发挥合力统筹和督导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声誉管理团队、一套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将会大大降低声誉风险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廖岷
《加强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 2010年第7期 [2] 文介平《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
《深圳金融》
2008年第5期
2文介平《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
《深圳金融》
2008年第5期
第四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种类
(1)利率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不规范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系统或是突发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金融业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导致了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对象同质性,贷款对象单一性等特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限定于国有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贷款方向。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重组、改制等原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
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是动态的,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对于具体业务中的风险往往最为敏感,了解的最为透彻。所以,每一位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才有可能使工作中的不良金融风险尽早暴露,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如此,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在注意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关注风险的重要意义,使银行始终处于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状态。
(2)科学化治理结构,集中监督力量,树立正确的监督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公司法的组建规定,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业务经营管理层的基础上,加强监事会职能,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监督机制。由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监督事权的内在集中统一,外在监督机制的引入,达到合理运行监督机构,理顺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制衡银行内部人员控制的目的,形成银行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架构。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作。
(3)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不同类型的银行风险,其产生根源、形成机理、特征和引起的后果各不相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评估以及监控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结构,完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以总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风险防范为核心,加强业务标准化,实行有专门管理层负责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起与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同步延伸的反馈机制,系统地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4)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管理策略,通过独立且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部各个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权责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信用卡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近几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一项新的盈利增长点。然而,美国次贷所引发信用卡危机对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敲响警钟。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进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Abstract:Credit card is a business with high-risk and high-yield existing simultaneously, and the credit card business in our commercial banks has made a grea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which becomes a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for every commercial bank.However, the credit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sub-loan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gives a warning for the credit card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Fir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risk of credit card business in our country, further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 credit card risk in commercial banks and propose targeted solutions finally.Keywords: credit cards, credit risk, risk management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灾难已经蔓延全球,然而按揭市场尚未止血,信用卡市场又临深渊。随着危机的恶化,美国信用卡债务有可能继次贷之后成为另一颗炸弹。根据最近的《Business Week》显示,美国高达9500亿美元未偿还信用卡债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染毒”。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是最主要的信用卡经营商,其信用卡贷款规模均超过1500亿美元,来自信用卡的盈利比重均超过20%。作为信用卡的主要运营商,他们将面临严峻考验。
与美国相比,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人民币长城卡,从2003年开始我国信用卡业务有了飞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中国信用卡发卡量近5000万张,比上年增长22.7%。银行卡受理市场快速发展,持卡消费习惯初步形成。2006年,中国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97%。目前,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各个商业银行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卡的风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尽管金融海啸不会引发我国的信用卡危机,但美国信用卡危机的爆发带来的警示,却值得我国银行业深思。去年5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信用卡套现活跃风险提示的通知》之前,信用卡非法套现活动曾大量出现,循环信用账户透支余额和循环信用使用户数猛增,同时一些不法中介开始进行空卡套现,收取的套现手续费大幅提高,暴露出商业银行信用卡循环信用业务环节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
1.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和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地区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大陆地区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高,大大低于同业的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卡、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仍然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1.2 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是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在不断改善,出台了包括《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包括了银行卡工作的全面部署、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创新、银行卡交易风险控制等。我国刑法就信用卡犯罪专门增加了条款,主管部门也就信用卡委外营销、发卡审核等风险点专门出台了指导意见。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1.3 发卡银行信用风险在不断积聚,逐渐进入业务发展的拐点期
由于信用卡业务的系统投入、人员投入、客户服务和市场推广的费用高,发卡初期,各商业银行在承受内部较大的经营压力状况下,根据传统业务的经营理念,希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业务回报。但由于业务本身的收益的滞后性,根据国际经验,一般在发卡5年后方可能赢利。国内银行因此采取以发卡量作主要的经营目标,扩大市场份额和市场品牌。单纯追求发卡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和缺乏信用卡业务开展经营的状况,导致各主要发卡行在经历了2003年急剧扩张后,2004年由于各发卡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普遍显现,以及快速发卡后,客户服务、用卡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普遍不足,各行相应采取了措施,省视自身经营战略,并相应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信用卡审批缺少诚信体系的制度基础,审批要求相对简便,和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手段落后,大多靠人工来进行审批,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并不广泛,审批缺乏准确性,给后续的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无法及时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影响信用卡信用风险的控制水平。
二、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
信用卡业务作为一项与高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而又不断创新的业务,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它不同于单一的信贷业务,其业务环节涉及到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领域,又与这些传统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信用卡交易涉及到银行、特约商户、持卡人三方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其次信用卡具有传统的交易渠道,又有自助设备、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等新兴电子化交易渠道,可以实现24小时、全球范围的“全天候”的交易服务;第三是信用卡业务流程复杂,牵涉环节众多,风险存在信用卡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按照信用卡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产生信用卡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
从整个信用卡发展的大环境来讲,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特别是个人信用记录的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完整性、信用记录的历史数据积累量、实效性等都存在一些问题。国外消费信贷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通过个人信用信息库可以随时查询客户的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决策辅助信息。目前,我国多数发卡银行的信用卡征信审核及额度管理主要还依靠人工操作,程序烦琐,不确定性因素多,可操作性差,动态跟踪管理功能弱,在信用卡第一道风险防范关口上陷于困境。
2.2 风险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银行间的风险信息还未实现共享,而且风险管理标准不统一;银行与税务、公安等机构之间没有很好的风险合作交流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从单个银行的角度来看,风险管理似乎是有效的,但因为来自其它渠道风险信息的缺失,造成风险敞口没有被正确测量、评估和管理,反而降低了实际的风险管理效率,造成非预期的风险损失。
2.3 持卡人信用与银行信息不对称
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具有不确定性,首先表现为持卡人行为的不确定性,一个具有良好行为准则的持卡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成为恶意透支者;其次持卡人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宏观经济走势、持卡人所在行业的变化,财产突然损失或贬值甚至持卡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对持卡人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持卡人则可以完全掌握和熟悉信用卡业务,这种不对称性决定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的不可控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措施
3.1 制订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增强控制风险能力
信用卡业务本质上是提供消费信用的电子支付工具,对于信用卡这项特殊的信贷业务,不能按照固有的借记卡经营思路来经营和管理,也不能将其作为传统业务的附属业务和个人金融平台上的补充产品来对待。应从改善银行资产结构和增强盈利能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信用卡业务,需要认识到信用卡业务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可接受的风险级别下的收益最大化,而不是风险最小化。在信用卡风险控制政策上要遵循“大数法则”,不能简单套用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片面强调风险性,忽视盈利性。风险策略要与发卡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市场和客户状况等有机结合起来。在严格信用审批、加强风险监控、有效转化不良资产的同时,要积极鼓励信用消费,扩大应收账款,坚持风险管理为效益服务,不应违背信用卡的产品特性和业务发展规律,片面苛求过低的风险指标。通过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运用科技和数理统计手段,探寻风险与收益的对应规律,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产品设计、授信政策、审批发卡、交易监控、催收以及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合理的风险—效益比,使业务收益在完全覆盖风险损失的基础上,保证应有的盈利空间。
3.2 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严格适度的信用卡授信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对总体风险的研判水平,对信用卡业务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一个好的信贷政策,就是要找准产品拓展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临界点。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银行在发卡前明确了市场定位,就避免了市场开发的盲目性,减少了大量无效卡造成的资源浪费。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在我国外部信用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未得到有效完善之前,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客户将继续定位于风险比较容易控制的高端客户。
3.3 加强征信审核业务管理,优化作业流程
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加强信用卡征信审核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征信审核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过滤风险,杜绝信用卡欺诈,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运行。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征信审核业务流程的健全和完善,发卡行应建立分散受理申请、集中征信调查审批和集中风险监控的运营体系;调整基层网点的角色定位,将基层机构职能定位于发卡营销渠道,以前台营销宣传、业务受理和客户服务为主。基层机构不再承担征信调查和发卡审批职能;建立差别化的发卡审批流程。对于经济较为发达、信用卡业务量较大的重点地区,基层机构可以集中负责所在地区的独立尽职征信调查和审批工作,而经济欠发达、信用卡业务量较少的地区的发卡审批权限可以上收到总行集中处理,以确保授信政策的统一性;实行有效的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审批风险。相对于其他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风险构成和管理要求也有自身特点,适于采用标准化流程。发卡行应从制度和流程上对风险进行过滤和规避,减轻因流程缺陷而引致风险的可能性。征信审核业务流程应尽可能地科学、清晰并符合逻辑,对于与实际运行不符的操作应及时修正,对征信审核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简化处理,压缩对风险控制不起作用的无效环节。同时,在征信审核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和研究征信审核技巧,提高征信审核能力。征信审核人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征信审核手段,通过各种方式校验客户办卡信息,改进征信审核技术手段,前移风险防范关口。
3.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
发卡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通过分析客户用卡交易习惯和发生信用卡欺诈特征,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对持卡人的信用分析和用卡情况的监侧,定期向信控人员提供具有高风险倾向的持卡人名单和不良商户名单,实现自动监控,将管理关口前移,由被动防范变为主动规避。在风险案件防范方面,首先要建立风险案件处理预案,力求在第一时间和最小范围内予以处理,杜绝风险的蔓延。对风险案件信息及时通报,跟踪和监控风险案件的发展及解决情况,对已经发生的一些案例及成功的做法建立风险案例库,实现风险经验的积累和共享。风险管理人员要增强风险敏感性,善于总结摸索风险规律、风险发生的特征,深入研究风险案件的特点。对于发卡客户要加强分析,形成对当地某些行业、某些区域的预警通报。对于风险高发人群要主动规避,对于一些风险高发地段要主动控制发卡。发卡机构要加强同业协作,互相通报信息,形成信用卡安全防范的攻守同盟。欺诈伪卡案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持卡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注重风险防范而造成的。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面向持卡人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
3.5 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完善催收手段
催收工作是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保证资产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加大催收工作力度,提高逾期贷款回收率,有效降低不良率。发卡行必须建立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充实催收人员,对不良透支进行有效控制。在催收过程中,应正确区分合理透支与恶意透支,对拖欠最低还款额的客户,应及时采取追索措施,避免形成风险损失。对催讨有难度但有还款意愿的持卡人,银行可在保证本金、利息全额收回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政策,适当减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