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园区2014年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工作总结
梁园区2014年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展情况工作总结
梁园区作为全市四个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市)区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加快了我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将2014年度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4年我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2014年,我区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率先垂范,专业院团文化体制改革见成效。2012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文政法发﹝2011﹞22号)和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转发<文化部关于做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豫文人教﹝2011﹞92号)文件精神,四平调剧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属于在地方戏曲、曲艺等国有文艺院团中,演出剧(曲)种属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不再保留文艺院团建制,允许转为公益性的保护和传承机构,专门从事戏曲研究、传承和展演。按上述文件精神,商丘市豫剧二团与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的职能相近、情况相似,1
属于重复设置的机构,核销了其院团建制。但由于在人员分流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我区将该团问题报请区委、区政府研究,按照特殊问题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核销了商丘市豫剧二团机构编制,将商丘市豫剧二团的人员编制55名,整建制转入了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与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合并后划转为“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转型后的“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科级,领导职数1正2副,人员编制75名,经费形式为事业差供。通过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与商丘市豫剧二团的合并与划转的改革,即挽救和保护了稀有文化,也减少了很多改革成本,更妥善解决了存在的不安定因素。
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革后的商丘
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即:原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商丘市豫剧二团),转变观念、理清思路,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调整,实行了演出绩效管理的办法,积极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努力创作精品剧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豫、鲁、苏、皖四省打响了梁园文化“戏曲品牌”的知名度。一是全年在戏曲演艺市场进行了300余场次的演出活动。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政策,利用专项资金,购买优秀舞台艺术到全区各乡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演出190余场次。为中心的生存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显著成绩。
我区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率先完成了两个国有
院团的合并转型,认真履行了社会责任,树立了我区规模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较强,在本行业居于领先和骨干地位的文化
企业。
2、整合资源,培育民营文化企业壮大发展。梁园区现
具有正规演出资格,并在我区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登记注册的有商丘市梁园区荷花演艺团、商丘市吴桂莲曲艺说唱团、商丘市木兰曲艺社、商丘市梁园区李保周戏曲演艺中心4个民营文化企业。这些民营文艺院团在我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度,在全区戏曲演艺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相互之间竞争力较强,但竞争之下难免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小型民营文艺院团生存危机应运而生。为进一步规范我区演出市场,努力壮大民营文艺院团的实力。2014年度,我区加大了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一是积极组织举办了“首届梁园区鼓曲唱曲大赛”,并为获奖的文艺院团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二是根据政府财力状况,适当为民营文化企业倾斜购买的演出场次,组织民营文艺院团开展巡回展演的活动;三是组织民营文艺院团参加“商丘市第三届戏剧大赛”活动,在刘口乡和双八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紧张赛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重点扶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连锁化经营。梁园区的文化市场原有网吧110余家,2012年根据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求,我区对网吧市场的进行了文化产业改革,将独立经营网吧合并到几家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其中较为成功的如:河南省月轩网络连锁有限公司、商丘市桔子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等。2014年,一是为提高网吧服务行业的经营管
理水平,提升互联网服务行业服务档次,我区对几家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带领公司负责人外出到发达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外地先进的管理经验,促使我区的文化产业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秩序明显改善,网吧合法经营状况明显提高。二是在我区白云街道清江社区、解放管委会解放社区等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立了“红色网络家园”服务点,开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活动。三是在月轩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等经营场所开办“绿色网吧”,为未成年人上网提供了“干净”的网络环境,促进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存在问题: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属于“小打小闹”,尚不能树立起我区代表性的“龙头”文化企业。
二、2015年我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培育和壮大文化企业,争取使之成为我区“龙头”
文化企业。以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为基础,积极整合资源,将商丘市梁园区荷花演艺团、商丘市吴桂莲曲艺说唱团、商丘市木兰曲艺社、商丘市梁园区李保周戏曲演艺中心等民营文化企业吸收整编,成立梁园区演艺集团,对专业院团和民营剧团实行人才、市场等资源共享,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朝专业化水平发展。整编后的演艺集团的在实力上将进一步提高,并有一定能力承接国家、省、市等较大规模的演出活动,也能够更好地争取到国家的各项政策扶持。
2、繁荣豫东地方戏曲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豫东刘派艺术——“豫东红脸王”是商丘文化品牌名片之一,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东红脸王”刘忠
河独具一格的豫东流派唱腔,成为了代表着商丘形象的著名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以刘忠河为领衔主演的原商丘市豫剧二团,在近十几年来一直享誉中原大地及全国。为了增强豫东刘派艺术活力,确保豫东刘派唱腔后继有人,我区将成立“豫东红脸王”刘派艺术研究中心,抓紧培养豫东刘派传承的后备艺术人才,进一步使刘派艺术文化品牌打出商丘、打出河南、打遍全国,将豫东刘派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3、依托天然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亮点工程。我区
将利用黄河古道游览区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依托天沐湖、森林公园、天泉湖湿地等为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利用黄河故道景区带建设有利条件,投资建设“商丘汉风文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通过专家论证研究,制定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该项目地址设立在梁园区刘口乡,已经开
工着手实施,预计将于2015年10月前,该项目将初具雏形。
梁园区文化旅游局
2014年11月26日
第二篇:梁园区2014年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工作总结
梁园区2014年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展情况工作总结
梁园区作为全市四个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市)区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加快了我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将2014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4年我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2014年,我区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率先垂范,专业院团文化体制改革见成效。2012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文政法发﹝2011﹞22号)和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转发<文化部关于做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豫文人教﹝2011﹞92号)文件精神,四平调剧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属于在地方戏曲、曲艺等国有文艺院团中,演出剧(曲)种属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不再保留文艺院团建制,允许转为公益性的保护和传承机构,专门从事戏曲研究、传承和展演。按上述文件精神,商丘市豫剧二团与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的职能相近、情况相似,1 属于重复设置的机构,核销了其院团建制。但由于在人员分流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我区将该团问题报请区委、区政府研究,按照特殊问题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核销了商丘市豫剧二团机构编制,将商丘市豫剧二团的人员编制55名,整建制转入了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与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合并后划转为“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转型后的“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科级,领导职数1正2副,人员编制75名,经费形式为事业差供。通过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与商丘市豫剧二团的合并与划转的改革,即挽救和保护了稀有文化,也减少了很多改革成本,更妥善解决了存在的不安定因素。
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革后的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即:原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商丘市豫剧二团),转变观念、理清思路,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调整,实行了演出绩效管理的办法,积极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努力创作精品剧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豫、鲁、苏、皖四省打响了梁园文化“戏曲品牌”的知名度。一是全年在戏曲演艺市场进行了300余场次的演出活动。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政策,利用专项资金,购买优秀舞台艺术到全区各乡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演出190余场次。为中心的生存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显著成绩。
我区在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率先完成了两个国有院团的合并转型,认真履行了社会责任,树立了我区规模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较强,在本行业居于领先和骨干地位的文化 2 企业。
2、整合资源,培育民营文化企业壮大发展。梁园区现具有正规演出资格,并在我区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登记注册的有商丘市梁园区荷花演艺团、商丘市吴桂莲曲艺说唱团、商丘市木兰曲艺社、商丘市梁园区李保周戏曲演艺中心4个民营文化企业。这些民营文艺院团在我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度,在全区戏曲演艺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相互之间竞争力较强,但竞争之下难免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小型民营文艺院团生存危机应运而生。为进一步规范我区演出市场,努力壮大民营文艺院团的实力。2014,我区加大了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一是积极组织举办了“首届梁园区鼓曲唱曲大赛”,并为获奖的文艺院团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二是根据政府财力状况,适当为民营文化企业倾斜购买的演出场次,组织民营文艺院团开展巡回展演的活动;三是组织民营文艺院团参加“商丘市第三届戏剧大赛”活动,在刘口乡和双八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紧张赛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重点扶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连锁化经营。梁园区的文化市场原有网吧110余家,2012年根据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求,我区对网吧市场的进行了文化产业改革,将独立经营网吧合并到几家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其中较为成功的如:河南省月轩网络连锁有限公司、商丘市桔子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等。2014年,一是为提高网吧服务行业的经营管 3 理水平,提升互联网服务行业服务档次,我区对几家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带领公司负责人外出到发达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外地先进的管理经验,促使我区的文化产业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秩序明显改善,网吧合法经营状况明显提高。二是在我区白云街道清江社区、解放管委会解放社区等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立了“红色网络家园”服务点,开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活动。三是在月轩网络连锁有限公司等经营场所开办“绿色网吧”,为未成年人上网提供了“干净”的网络环境,促进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存在问题: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属于“小打小闹”,尚不能树立起我区代表性的“龙头”文化企业。
二、2015年我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培育和壮大文化企业,争取使之成为我区“龙头”文化企业。以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为基础,积极整合资源,将商丘市梁园区荷花演艺团、商丘市吴桂莲曲艺说唱团、商丘市木兰曲艺社、商丘市梁园区李保周戏曲演艺中心等民营文化企业吸收整编,成立梁园区演艺集团,对专业院团和民营剧团实行人才、市场等资源共享,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朝专业化水平发展。整编后的演艺集团的在实力上将进一步提高,并有一定能力承接国家、省、市等较大规模的演出活动,也能够更好地争取到国家的各项政策扶持。
2、繁荣豫东地方戏曲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豫东刘派艺术——“豫东红脸王”是商丘文化品牌名片之一,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东红脸王”刘忠 河独具一格的豫东流派唱腔,成为了代表着商丘形象的著名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以刘忠河为领衔主演的原商丘市豫剧二团,在近十几年来一直享誉中原大地及全国。为了增强豫东刘派艺术活力,确保豫东刘派唱腔后继有人,我区将成立“豫东红脸王”刘派艺术研究中心,抓紧培养豫东刘派传承的后备艺术人才,进一步使刘派艺术文化品牌打出商丘、打出河南、打遍全国,将豫东刘派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3、依托天然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亮点工程。我区将利用黄河古道游览区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依托天沐湖、森林公园、天泉湖湿地等为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利用黄河故道景区带建设有利条件,投资建设“商丘汉风文化产业园”项目,该项目通过专家论证研究,制定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该项目地址设立在梁园区刘口乡,已经开工着手实施,预计将于2015年10月前,该项目将初具雏形。
梁园区文化旅游局
2014年11月26日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大东区委员会
大东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对全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深刻认识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用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几年来,在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强化区域大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上下呈现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5年大东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和主要做法:
一、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起,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就开始结合大东区的特点,调整全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工业城区,历史上是沈阳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大东区的工业发展步伐可以概括为起源于清末,崛起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的“一五”时期建设,在工业主导全区经济的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影子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如何让工业城区增加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推动力来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下,大东区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根据大东区的实际,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构筑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入手,不断对公益事业加大投入,使全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重视CIS成果运用,塑造城区文化形象品牌 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已从经济形态转化到文化形态。加强文化建设,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将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CIS)引入城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大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这个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推行规范,要求全面导入CIS,强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宣传灌输,循序渐进地引导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把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纳入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组织CIS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举办报告会和党校专 题辅导讲座、编写市民教育手册、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在全区得到有效推行。
在城区建立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是区委、区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城区文化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城区形象,凝聚城区力量,增强城区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带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在积极推进大文化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继区文化馆2002年投入使用后,2005年又开始筹划区图书馆的改造,经过多次选址论证,最后确定修复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已投入900多万,预计在十月份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借阅环境。
为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区委、区政府还对区少年宫投入资金,从内到外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在加强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站在保 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高度,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大东区内的民国时期一些奉系政要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大东区的公益性设施不断增加,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区级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增加,促进了街道文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全区各街道在加强原有文化站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协调沟通,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区委、区政府在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和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到目前,全区164个社区80%有了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街道办事处为辐射,连接社区的三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三)重视活动的创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提高大东区的文化品位,跳出区级文化活动老框子,创新区级文化工作内容,2005年,大东区组织全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大东,通过参观、访谈,参加大东的相关活动,看大东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大东的厚重与变化,创作了一批散文作品,区里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出版了《文化眼睛看大东》散文集。同时,区里还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展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创作活动。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收到征稿700多篇,今年,我们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举行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颁奖典礼,30位获奖作者分别得到1000、800、500元的奖励。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丰富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我们在全市五城区中率先成立了“大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目前,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600余人。著名作家冰心弟子冰人的《冰人文集》首发式的成功举办;以东北大马路和汽车工业崛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创作完成;“诗情画意迎世园,激情澎湃颂大东”文艺创作系列活动的开展;“知荣辱、迎世园、颂大东”百名小作家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我区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已经日益凸显并逐步形成。
为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大东区工业城区的特点,发挥企业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组织策划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巡礼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录播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展示电视晚会。企业文化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大东区文化活动内容,也为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重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
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摈弃旧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们区级层面上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有四家;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我们也有四家。2005年,我们在文化系统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了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在馆长的配备上,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两位馆长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产生的;其次是副馆长的产生,过去,副馆长由馆长提名,这次,我们同样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地产生副馆长。两馆的在岗馆员则采取考核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方式,决定是否胜任;对文化馆新进的3名业务干部,经人事局批准,专门到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择优录用。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的人员更加勤奋,新进的人员珍惜难得的机会,使得两馆的活力增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懒散和出工不出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在两馆内部建立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岗位分类,严格考勤制度和奖励分配制度。在改革的促进下,文化馆的组织、辅导能力得到强化;图书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等受到读者好评。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委和市文改办的要求,年初以来,我们对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被侵占、挪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在6月中旬前全部恢复了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们有四家影剧院,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资产存量、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先确立试点单位,为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或分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大东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无法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因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统一的,助理馆员的工资是一样的标准,馆员的工资也是一样的标准,各单位不太可能自己另起炉灶,只能是在年终奖上奖优罚劣。
第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市里没有对区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有明确的操作政策和标准,使区里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对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我们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而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文化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从战略上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需要把握的重点
1、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当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2、把握关键环节,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仅仅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实现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加强宏观管理,形成职责分明、反映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着力从调整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载体三方面进行改革。曾强微观活力,打造适应市场、满足需求、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提高文化单位的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坚持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激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