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一五科技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喀喇沁旗科技工作成就
“十一五”期间,喀喇沁旗科技工作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全旗科技进步和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高。旗科技局、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科教兴旗、人才强旗”的发展战略为指引,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推广农村适用技术,有效的发挥了科技在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助力作用。喀喇沁旗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旗”、“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科普示范旗”。
一、
第二篇:十一五人防建设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XX市人防建设成就辉煌
XX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军事战略要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XX城的狂轰滥炸达1200多次,使XX城被夷为一片焦土。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惨痛的历史,使XX人民对国防建设和人民防空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为XX市人防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多年来,在XX人民的大力支持下,XX人防建设不断发展,许多工作走在全区乃至全国前列。“九五”、“十五”期间,市人防办先后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和广州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评为“人防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XX市被广州军区授予“人防建设先进城市”。众多的成绩和荣誉犹如一股无形的压力,促使XX人防不断创新发展。“十一五”期间,XX市委、市政府、XX警备区始终把人防发展摆到重要位置,紧紧围绕建设“战备人防、效益人防、和谐人防”的目标,坚持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发奋突破,使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和人防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上,XX市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授予“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
创新思路图发展,人防工程建设突飞猛进
“人防工程建设是人防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要创新思路,在人防工程建设上有新突破”,这是2006年全市人防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决定充 分利用XX市“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自然资源,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迅速组织了46个共计6000余人的施工队伍,在46座山体中进行人防坑道开挖,并成功运用开洞产生的石料解决了坑道开挖经费,开创了政府不花钱建人防工事的先例,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2.1亿元。这些年,人防坑道工事面积每年以近4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现全市山体坑道工事面积己达50多万平方米。同时,他们抓住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做好人防工程“结建”工作,坚持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自2006年起,人防行政审批工作进入市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并成立了民用附建式人防地下室建设图纸审查小组和建设质量检查小组,加强了防空地下室建设的审批和管理。截止今年5月底,新建民用附建式人防地下室约52万平方米。目前,XX市山体坑道人防工事和民用建筑附建式人防工事面积共计110多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占有工事面积为1.3平方米,城市综合防护能力较强,走在了全国前列。
备战应急谋打赢,指挥通信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针对信息化条件下防空袭斗争要求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需要,XX市大力加强人防指挥中心建设和指挥通信系统建设,不断强化人防通信指挥平台应付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一是修订完善了城市防空防灾方案和疏散接收方案。2007年,全市召开了人民防空防灾预案修订会议,重新拟制了XX市重要目标总体防护和人员防空防灾疏散方案。二是积极推进通信指挥系统建设。五年来,投资50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XX市人防地面指挥所、军地联合指挥所及机动指挥所,人防地下指挥所也将很快完工,指挥中心软件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区通信警报建设已实现自动化,防空警报鸣响率和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加强了人防指挥机关的培训及人防专业队伍的组训。多年来,该市坚持抓好人防通信指挥人才的培养,认真落实人防指挥中心24小时战备值班制度,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每年都结合XX警备区组织的民兵专业分队整组,对7支人防专业队伍进行整组,并按计划完成为期20天的人员救护、防护抢修等科目的集中训练,并投资1000多万元更换了装备,城市应急救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立足民生建人防,人防工程开发利用迸发新的活力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彰显了人防创新发展的理念,人防建设只有切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有所作为。五年来,该市先后出台了《XX市山体人防坑道工程建设与开发的规定》、《XX市人防工事维护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政策,对人防工事的管理和维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为人防工事的平战结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优惠政策,使人防工事在和平时期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市政府还投资1000多万元对吊罗山等6个重点人防工事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并将部分人防工程项目纳入每年的招商引资范围,面向社会,采取整体 出租、共同开发等形式,大力开发人防工事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十一五”期间,XX市人防工事开发利用率始终保持在78%以上,被广泛用于储存、餐饮、加工、生产、旅游、文化娱乐、商场等10多种平战结合项目。洞内储存解决了XX市市场上90%以上的水果存放保鲜,40%的酒类生产与储存,30%的鲜菇种植,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果盘子。每年,全市人防工事开发利用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和5万多人的生活问题,为繁荣XX经济发挥了很好作用,平战创收近千万元,为人防工程的维护、更新注入了新的血液,实现了人防事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法制抓宣传,人防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的形势任务需要,为增进广大干部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五年来,XX市紧紧围绕强化人防法规意识这一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人防宣传,努力为人防依法行政,特别是人防结建工作的开展创造好的社会氛围。2006年,责成市信息中心帮助创建了“XX市人民防空”网站,宣传人防知识及法律法规。结合纪念《人民防空法》颁布10周年,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人防宣传周活动。2009年8至9月,XX市国动委和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开展了以“关注人民防空,建设平安XX”为主题的人防宣传月活动。今年自3月开始,组织全市及12县隆重举行了“庆祝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60周年”纪念宣传活动。市人防办制作36块移动展板及组织一个演出团深入全市街道、社区及12县进行巡回演出、展览;XX电视台在黄金时段 播放《前进中的XX人防》专题纪录片,连续一个月滚动播放人防公益广告;《XX日报》开设专栏,刊登人防法律知识问答及人防宣传文章;永福、兴安、荔浦等人防重点县也先后举办了“庆祝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60周年”大型专题文艺晚会,并采取知识竞赛、开辟新闻栏目、板报画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开展工作,全市上下国防意识和人防观念逐年增强,在XX已形成人人关心人防、支持人防、参与人防建设的良好氛围,为XX人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XX市委、市政府、XX警备区正以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谋划“十二五”XX的人防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和军事机关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努力拼搏,XX人防一定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第三篇:十一五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
三)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2010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122.2万件,受理境内外发明专利申请39.1万件,授予专利权81.5万件,授予发明专利权13.5万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74.6、21.8、60.1和8.2万件。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六)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二、主要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实践波澜壮阔,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坚持和用好这些宝贵经验,让其转化为推动“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第二,必须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年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决心越来越坚定,措施越来越有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到节能减排、从提高创新能力到着力扩大内需,我们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手段越来越丰富,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第三,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走和谐发展之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发展、促进发展、检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必须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五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通过改革开放促创新、促和谐、促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特别是在金融、教育、医疗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体制机制基础;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确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扩大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出口额上升到第一位。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党心民心,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把握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建议》精神的关键。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年、几十年,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认
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其二,这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经验的总结。早在“九五”时期,中央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
其三,这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只有10年时间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早转早主动,能够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晚转则被动,付出的代价大,影响发展全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也是改革。《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规划主线的具体体现。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就会重量轻质、不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转方式与谋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促转变,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谋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以科学的方式推动发展。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中的转变,也是调整结构、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我们要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更多功夫、见更大实效,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十一五时期的辉煌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
三)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2010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122.2万件,受理境内外发明专利申请39.1万件,授予专利权81.5万件,授予发明专利权13.5万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74.6、21.8、60.1和8.2万件。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六)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二、主要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实践波澜壮阔,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坚持和用好这些宝贵经验,让其转化为推动“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第二,必须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年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决心越来越坚定,措施越来越有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到节能减排、从提高创新能力到着力扩大内需,我们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手段越来越丰富,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第三,必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走和谐发展之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发展、促进发展、检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必须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五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通过改革开放促创新、促和谐、促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特别是在金融、教育、医疗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体制机制基础;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确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扩大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出口额上升到第一位。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五篇:十一五辉煌成就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辉煌成就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
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建设十二五,我们要做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过全
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