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广州商事改革7大变化
2014年广州商事改革7大变化
广州实施商事改革 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试点4个多月以来,八成新注册公司“零首付”申领执照
广州銘熙总结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7个主要内容:
1、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登记制度。仅规定从事金融、电信等特殊行业,先办理前置许可审批手续后,再领取营业执照。
2、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企业申领营业执照时,允许“零首付”,待资金到位后,再向工商部门申报实缴资本情况,提交验资报告。
3、实行住所登记与经营场所申报制度,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或区(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在同一地址可登记为多家企业的住所。
4、取消企业年度检验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制度。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商事主体应当通过广州红盾信息网,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
5、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将连续两年不按时提交年度报告、不在核准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
6、建立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7、全面推行网上登记服务,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网上年检等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
本文摘自:广州銘熙企业
第二篇:商事登记改革浅议(范文)
商事登记改革浅议
3月1日深圳和珠海两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颁发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和老版营业执照相比,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无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和营业期限。3月10日十八届二中全会的公报白纸黑字明确了八个字: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国家工商总局同日也明确了工商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新版营业执照的核发,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由此引发了众多媒体、学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普遍认为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市场主体的需求,是工商部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性举措。笔者作为工商的一员,一方面认识到了商事登记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应理性、冷思考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工商部门如何更好地应对,解决问题?
一、商事登记改革的意义
1.简化登记流程,降低了创业的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从深圳和珠海两市颁发改革后的新版营业执照来看,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不再成为核准登记事项。改革后的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工商部门只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不再登记实收资本。注册资本的实缴制变更为认缴制,尤其是首次出资可以为零,这大大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对于注册资金的放开,破除了大众对企业注册资本数字的迷信。而设立有限公司也无需再找会计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则大大节约了创业者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对于经营范围,改革后不再作为登记事项,而改为备案事项,实行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允许从事许可行业的经营者可以先办理营业执照再办理许可审批,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这种“先照后证”的模式有利于提高了市场效率,让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创业、创新、创富的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2.进一步转变工商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改革后实行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审批相分离,明确地划分商事登记机关和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之间的监管责任,按照《行政许可法》中规定“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工商部门只需负责监管市场主体行为,原来的前置审批部门分担了一部分工商的监管责任,使得监管职责更加明确清晰,不易造成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先照后证”的登记模式使得商事登记的程序简化,可以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倒逼机制”。这将会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调整,进而促进政府观念更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提供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
二、商事登记改革可能产生的问题
从推行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的深圳来看,改革的确为深圳带来了一股新的创业热潮,仅改革后第一周就新登记商户6000户,企业登记数量出现了“井喷式”的成倍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该如何有效地解决是关键,这样才能确保改革收到成效,企业受益。
1.住所登记是否应该放开?
《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对于住宅是否能够登记为公司“住所”一直争议颇大。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允许住宅登记为公司住所需取得全部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相邻权利人的同意。深圳改革后是允许住宅登记为公司住所,笔者认为深圳的做法不值得推广。近年来由于公司擅自改变办事地址在居民楼中进行经营引发的投诉越来越多,一旦放开住宅登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正效应,很不利于商事登记改革的推行。
2.工商部门监管任务更加艰巨。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对现行登记、审批、监管制度的重构,核心就是宽进、严管。改革后把前置审批变成后置许可,实行“先照后证”、“放水养鱼”,此举破解了企业“注册难”的问题,易催生大量的市场主体。而与成倍增长的企业数量不相称的是,基层工商部门的监管执法人员并没有出现增长,改革带来的创业潮和市场主体的大增使得监管力量捉襟见肘,可以预见基层工商部门后续监管的压力和监管任务将更加艰巨。
3.股权出质登记职能可能消失,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资金瓶颈的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中小企业制度不健全、资信较差,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较为谨慎。自从2008年工商总局发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以来,企业通过股权出质的方式进行融资,变静态股权为动态资产,这一措施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打开了瓶颈,尤其是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是股权出质融资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商事登记改革后,注册资本变更为认缴制,允许首次实收为零,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而登记出质的股权必须是实收到位的部分,可以预见,推行商事登记改革后,工商部门的股权出质登记职能可能消失,中小企业失去一个好的融资方式,其融资难的问题还是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滞后,后置审批高门槛拦住了创业者。
商事登记改革后的“先照后证”的模式让创业者快速、便捷地拿到了营业执照,为创业者降低了创业门槛。但是原来的行政审批事项仍然存在,涉及到行政审批的,企业仍需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虽然改革后办理营业执照的效率成倍提高,但其他许可证办理程序并未简化,导致办证依然要费很大劲。尤其许可证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毕,工商执照就如同废纸。就拿经营“量贩式KTV”的公司来说,必须取得环保、卫生、文化、消防四个部门的许可后方可经营。企业可能也不清楚每个部门的审批标准和具体流程,每个行政审批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流程不尽相同,往往会有很多经营户在办照后,因无法获得许可审批而出现注销营业
执照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过多的行政审批拦住了创业者们的步伐。商事登记改革只是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相关领域诸多部门配套的审批及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5.工商部门配套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商事登记改革的思路是向市场放权,企业减负,宽进严管。尤其是放宽注册资本认缴门槛是否会增加企业或个人甄别信息的难度,导致“皮包公司”大量出现,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在“宽进”之后该如何“严管”是工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监管、配套制度建设都有待完善。目前工商部门应搭建好企业信用信息库以及企业信用信息网上服务平台,启动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监管体系及信用平台建设等工作。
6.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竞争更为剧烈,需转型突围。
商事登记改革后,注册资金不再作为登记事项,企业也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无需进行检验,只需这极大减少了创业者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注册登记的门槛,有利于提高市场活力。同时,我们还需看到,改革后验资、年审业务的取消,压弯了多数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维系收入的最后一根稻草,注会行业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和打击。中小事务所很可能进行一次重新洗牌,其发展前景尚不明朗,迫使其转型升级以便更好地应对竞争和挑战。
三、工商部门如何应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要突破口之一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乃大势所趋,改革的核心是宽进、严管,而如何辅之以有效手段进行监管,确保进的来,管的住,管的好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1.抓好商事主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部门间信息的共享。
商事登记改革是以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的,若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宽进”之后可能造成监管的失效,将会助长各种违法经营现象的发生。目前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平台数据不对接、不共享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市场监管的效率。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开发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监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将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以工商登记的数据为基础,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许可信息、监管信息分别实时录入和反馈,形成记载每家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档案,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对接。
2.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商事主体的违法成本。
改革后注册资金实行认缴制,经营主体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针对改革后企业可能出现的投机、诈骗行为,工商部门可以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一起建立商事主体信用体系,以商事主体登记信息为基础,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企业信用信息为重点,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为依托,对所涉及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相关数据信息汇总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构建企业信用平台。根据构建好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那些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减少检查次数;对信用评级较低的,加强监管。同
时,根据经营主体的登记和监管信息,若不涉及到隐私和秘密的,倡导在网上公开,以便公众知悉、查阅。尤其是涉及到商事主体违法行为处罚的公开有利于执法部门联动打击,使得商事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其违法成本,迫使其加强自律,引导其健康发展。
3.突出监管重点,探索新型市场监管模式。
对于食品、广告、娱乐等重、热点行业的市场主体应该集中基层工商的监管资源对其实施有效监管。随着改革后经营主体注册数量的上升,基层工商在监管能力、资源等方面缺陷显现,面临严峻的监管任务,工商部门应当传统监管模式,建立多方的监管机制。第一,可以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监管作用,积极听取其广泛、有效的监管意见和措施,引导其参与和配合对经营主体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促进各行各业有序、健康地发展。第二,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网络发言平台、论坛等方式发动广大群众和媒体参与举报违法经营行为,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关注制止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4.加强政策宣传,减少改革阻力,营造社会大监管氛围。
第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商事登记改革的政策、内容和意义,让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群众广泛关注和支持改革工作,减少改革的阻力。第二,教育和查处相结合。针对一些投机不法分子以开公司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情况,教育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必要时可以到相关职能部门查询企业的经营信息,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针对洗钱、诈骗的经营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查处。第三,扶持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建立,充分发挥其行业协会自律和监管的作用,协助工商部门对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的监管,形成大环境的监管氛围,提高监管效率。
第三篇:广州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明起广州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新快报记者 冯艳丹
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昨日,广州市工商局下发通知,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同时,取消企业检验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商事主体报告制度。
工商部门建议暂不换照
2013年9月1日,广州市率先在南沙新区、珠江新城等六个试点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从明日起,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和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
通知要求,全市商事主体(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申请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登记(变动申报)、注销登记、股权出质等业务,参照《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和新版文书的规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申请人可登录广州红盾信息网“商事登记”专栏(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cri)明日起将公示已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的商事主体提交报告等各种信息。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3-07-2
3发布机构:
穗府函〔2013〕62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7月2日
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我市商事主体发展壮大,利于我市长远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批复》(国函〔2012〕177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提及的“商事主体”是指商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即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而参与商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商事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事主体的筹办人,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商事登记机关予以登记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机关”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许可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经营的活动;“一般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无需许可部门审批,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的经营活动。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广东“十二五”时期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和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突破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要求、加强与国际发达地区商事登记管理制度衔接、尊重商事主体意思自治权利为原则,通过清理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系列商事登记新措施,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事主体自律自治,逐步建立新型市场登记、监管体系,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改革原则
(一)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体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商事登记体制,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我市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坚持深化服务型政府的原则。
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企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
(三)坚持审批和监管协调统一的原则。
创新监管方式,改变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工作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实现审批和监管的协调统一,促进审批主管部门监管到位、提升部门绩效,发挥各监管部门间协调互动、提高管理效能,实现行政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
(四)坚持主体自治的原则。
凡是民事方式能协调解决的问题,由企业和市场自主解决;凡是涉及商事主体内部管理事务,不得随意干预;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社会信用制度,凡是能用信用管理方式解决的问题,不用行政手段解决。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运行。
三、改革目标
(一)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制度,改变企业登记与前置审批相互渗透的登记模式,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坚持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把生产经营权交给商事主体,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权力留给综合经济部门,大量的服务、协调、监管职能转给社会中介组织,突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三)实现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改革“重准入轻监管”的管理模式,改变部门职责不清、监管错位缺位的管理现状,按照“谁许可,谁监
管,谁负责”及“宽进严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登记与监管职责,确保责、权的协调统一,实现登记监管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四)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加强商事主体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商事主体信用记录,完善信用公示制度,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同时,加大政府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四、具体步骤和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登记现状和我市实际,采取“先抓试点、分步实施、加紧立法、配套推进”的方式,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南沙新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区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域)开展以下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做法,在全市全面组织实施。
(一)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登记制度。
1.改革营业执照制度,经营项目审批不再作为工商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商事主体登记注册后,即具有商事主体资格和一般项目经营资格,同时具有公示登记信息的功能,以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商事主体须经许可审批才能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具体做法是:
(1)从事一般项目经营活动,直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2)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不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取得经营资格,开展经营活动。
(3)从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经营活动,取得有关部门许可审批手续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4)外商投资企业经外经贸部门审批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的,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
2.营业执照中不再记载商事主体具体经营项目,仅记载其主营项目类别(即GB/T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类)。商事主体的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企业章程中予以明确,其主营行业应当与名称中的行业相一致。商事主体变更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30日内向登记机关备案,其主营行业出现与其登记的名称中行业特征不相符情况的,应当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名称的变更登记。
(二)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商事登记机关不再对公司实收资本进行登记,仅对公司申报的注册资本进行登记。申请商事登记,无需提交股东认缴注册资本情况的验资报告。商事主体股东实际出资后 30 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验资报告等材料,办理实收资本备案手续。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认缴注册资本情况向公众公示。社会公众可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公司股东出资情况(商事登记机关可根据商事主体股东出资情况,出具商事主体实缴注册资本情况证明)。
(三)实行住所登记与经营场所备案制度。
商事主体登记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即总部)地址,商事登记住所应符合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或产权证载明的功能以及《物权法》的要求。营业执照住所是法律文件(包括司法和行政机关文书)送达地,起到确定商事主体的司法和行政管辖区域的作用。允许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将同一地址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商事主体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在本市同一行政辖区(区、县级市),允许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分离,不需办理分支机构手续,仅办理备案手续。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不在同一行政辖区,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手续。
(四)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
1.改革现行的企业年检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商事主体在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报上一的到位注册资金、资产负债、经营情况等基本信息,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书》,商事登记机关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将《报告书》向社会公示。商事主体对《报告书》的真实性负责。
2.商事登记机关有权对商事主体办理年报备案情况进行核查。对未按规定提交报告的商事主体进行处罚。商事登记机关发现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可依法进行查处。
(五)实行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是指商事登记机关将违反商事登记有关规定的商事主体,从商事登记名录中剔除,归纳到异常名录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事主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商事登记机关将其纳入经营异常名录: 1.商事主体连续两年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报告书》; 2.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情节严重的; 3.商事登记机关无法按照登记的住所送达法律文书;
4.商事登记主体的名称或者行为存在有损国家、公共利益,可能造成对公众欺骗和误解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不免除该商事主体和投资人、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商事主体违反法律、法规,行政主管部门仍可追究其行政违法责任,存在民事纠纷和债权债务的,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在3年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恢复: 1.经查实,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事由并不存在或已经改正违法行为; 2.商事登记机关程序不当;
3.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的商事主体作为债权人基于债权实现提出申请。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恢复申请后,商事登记机关经审查同意恢复的,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公告恢复。
商事主体法定代表人、董事、股东、清算小组成员因未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未履行商事主体清算义务的,商事登记机关依法将其列入个人信用记录,并依法限制其相应的权利实现。
(六)构建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1.整合各部门行政服务与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各审批部门均通过该平台办理行政许可及监管业务。
2.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全方位公示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包括商事主体登记(年报、经营情况、缴纳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和办理行政许可情况、信用信息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记录等。
3.积极引导行业组织自我完善,促进商事主体和个人自律;加强对审计、验资等中介、专业机构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其连带责任制度;提升公民自治意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七)全面推行网上登记服务。
1.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商事主体网上提交登记申请,上传申请资料,商事登记机关网上接收、受理、审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并及时寄出纸质营业执照。商事主体提交的网上登记申请资料,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给社会公众免费查阅。
2.优化整合登记环节。构建工商和税务部门的一体化登记制度。减少商事主体的登记环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五、配套措施
(一)营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1.认真清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涉及的审批事项。一是对我市政府规章设立的审批事项,结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动态调整进行清理。二是对我市地方性法规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报市人大修改地方性法规或决定。三是对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相关的审批事项报省人大或省政府,修改相关的法规、规章或决定。四是对全国人大立法或国务院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清理的审批事项报请国家支持。
2.就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提请市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3.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制订与商事登记衔接的审批监管办法:
(1)商事登记机关负责制订商事登记和商事主体监管实施办法;
(2)市编办、市法制办负责组织各部门清理办理营业执照前置行政审批项目(市工商局配合);(3)市政务办负责具体建设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信息公示平台;
(4)市公安局负责制订特种行业、出入境中介、保安服务和消防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5)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制订土地资源和房屋相关配套制度;(6)市环保局负责制订环境保护监管配套制度;(7)市交委负责制订交通运输管理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8)市农业局负责制订种子经营、种畜禽生产经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9)市外经贸局负责制订外商投资企业审批配套制度;
(10)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制订文化、广播电视、出版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1)市卫生局负责制订卫生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2)市质监局负责制订食品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3)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制订餐饮、药品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4)市安监局负责制订安全监督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5)市地税局和市国税局负责制订税务方面的配套制度;
(16)其他许可审批部门负责制订本部门与商事改革相适应的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二)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
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明确各部门对商事主体的监管职责,经营项目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各自监管职责。
1.商事登记机关对商事主体未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以商事主体名义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的行为,履行监管职责;对各经营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商标侵权、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依职权进行监管。
2.各许可审批部门在对商事主体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项目活动进行审批的同时,依职权对商事主体擅自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经营项目活动行为,以及其他违法行为进行监管。
3.法律、法规规定商事主体使用的经营场所须经审批后,方可作为经营场所使用的,由许可审批部门对审批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如商事主体经营项目和经营场所使用,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由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许可和监管职责,由申请人先行办理经营场所使用审批手续后,再申领从事该项经营活动许可。
4.各职能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商事主体从事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违法行为,应及时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或其他渠道反馈给有关部门。
(三)加强商事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
1.建立商事主体管理和信息公示平台,以商事主体登记信息为依托,以各职能部门日常审批和监管信息为重点,将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纳入其中,形成商事主体信用网。逐步构建以该信用网为基础的商事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信用信息披露体系和信用激励体系。
2.建立和完善商事主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强化中介组织连带责任。对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评价、审计验资等许可审批中涉及的需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能进行相关资质或资格认定、许可评估的专业领域,逐步将实质性审查、审批及备案职能转移给中介组织,由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并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四)做好商事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过渡期的各项衔接工作。
1.对原已核发的旧版营业执照,可设置2年过渡期,要求商事主体在过渡期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纳入新的管理体系。
2.做好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衔接工作。按新制度登记的商事主体,如因经营需要或由于不符合其他地区和部门(国家垂直管理部门,如海关)要求,需要由商事登记机关证明其具体经营范围或实收资本情况的,由商事主体提出申请后,商事登记机关和许可审批部门提供相应的证明。
第四篇: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商事登记改革制度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随着商事主体和商事活动的不断丰富,为适应商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势在必行。
第五篇:广州改革报道
运行图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1-21 来源: 广州日报
一图一世界,众手绘乾坤。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而是有政策、有平台、有体系、有抓手、有考核、有督办,从战略谋划到重点突破,再到目标管理,形成了一张以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12338”决策部署为圆心的“运行图”,整体联动,循序推进,督办落实,“一张蓝图抓到底”。
热词·释义
“12338”决策部署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为: “一个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两个战略重点”,大力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三个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三个重大突破”,推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八大工程”,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党建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
“123”城市发展战略
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萝岗等8个区)、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南沙新城、东部山水新城)、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花都、从化、增城),分类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发展格局。
“1+15”系列政策文件
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1个主体文件和15个配套文件。其中,主体文件《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是总纲,勾画了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政策与制度框架。15个配套文件,在框架体系上与 “12338”决策部署相对应,在内容上基本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全市工作的方方面面。
“2+3+11”重大发展平台
“2”:即南沙新城、东部山水新城;“3”:即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副中心;“11”:即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花地生态城、黄埔临港商务区、白云综合服务功能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2+3+11”重大发展平台是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发展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抓手。
智慧党建
智慧党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通讯技术,创造了“五通一网”技术支撑新体系,党建业务便捷覆盖到个人手机、桌面电脑、家庭电视、社区和企业等终端。2013年6月25日广州在天河区召开智慧党建现场会,向全市普及推广。智慧党建成为收集党情民意、联系服务群众、服务管理党员、新型社会动员的直通车,有效推动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创建,党务、政务、服务三者有机融合,成为智慧城市实践运用的示范。
“三个重大突破”
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
古人说: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广州前面有浪,这就是:传统产业中“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新兴产业中“个头小”的多,“个头大”的少;优势产业中,制造组装的多,“智造”研发的少……广州后面有风,这就是:推进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三个重大突破”实施以来,广州人民抓纲举目,攻坚克难,打出了一招又一招的组合拳:出台实施《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政策,每年集中安排40亿财政扶持资金,重点项目规划选址、用地、环评优先,规划“2+3+11”重大平台建设,建立“三个重大突破”项目库,提供信贷、债券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在国内外举办25场“新广州·新商机”推介会,举行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到12个区(县级市)召开现场会巡回检查。2013年,全市282个重大投资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200亿元,完成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有白云机场扩建工程等33个,乐金显示第8.5代液晶显示器件等
166个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或超过100%。从2013年到2016年,广州市谋划了40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2.1万亿元,预计将有358个项目竣工投产。“三个重大突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东风!是调结构促转型的东风!是一股具有无限潜力的东风!今日的广州乘风前进,乘着“三个重大突破”的东风,向抢占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前进!
增创改革新优势 抢占发展制高点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1-2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毕征、任朝亮
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万庆良作全面深化改革的专题讲话
增创六大优势
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优势
产业竞争新优势
城乡发展一体化新优势
社会发展新优势
文化发展新优势
生态城市建设新优势
今年改革12项重点任务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金融发展体制,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本报讯(记者毕征、任朝亮 通讯员史伟宗)1月21日下午,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会议并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全面深化改革的专题讲话。万庆良强调,必须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和合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增创改革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
万庆良指出,广州过去30多年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广州要在新的起点上增创改革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抢抓机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奋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创改革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奋力开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局面。
万庆良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必须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学习领会中央《决定》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学习领会胡春华书记在省委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握好改革的重要问题。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折不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改革任务,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一往无前推进改革。三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着眼大局、立足大局、维护大局,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胸襟,克服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的掣肘,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推动改革。四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广州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落实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相衔接,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完善。
五要突出广州特大型城市改革特点,紧密联系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把改革聚焦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力争在最有条件形成改革发展特色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万庆良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州发展六大新优势。一是增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优势。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改革,推动形成透明高效、竞争有序、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通过完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吸引人才、技术、信息、知识高端要素集聚,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增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优势。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改革,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四是增创社会发展新优势。通过加强社会事业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广州等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五是增创文化发展新优势。通过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改革,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六是增创生态城市建设新优势。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生态文明评估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集约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为建设花城绿城水城岭南特色生态城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万庆良强调,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局起步的第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年的头等大事。今年要重点推进12个方面改革,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金融发展体制、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据此进一步细化举措,落实责任,努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万庆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事关广州发展大局,涉及方方面面,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深化改革工作。各级党委要强化领导责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落实省委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用“好干部”标准用人,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落实到新型城市化发展考核体系,注重在改革一线中考察培养选拔干部。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人才高地,吸引各类人才到广
州实现创新创业梦想。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推动改革,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大办老百姓实事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1-23 来源: 广州日报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大办老百姓实事
本报讯 昨日下午,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胜利闭幕。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第三次全体会议并讲话,市长陈建华就经济工作作专题讲话。会议表决通过了全会《决议》。
万庆良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办民生实事。一要想得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民生幸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领导干部最高的追求、最大的政绩,是全心全意做好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事。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告诫: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要坚持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二要摸得准。要永远牢记,为老百姓办事永无止境,老百姓的诉求就是我们工作的号令。新时期为民服务要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弄清楚老百姓的所思所虑、所需所盼,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们看广州,既要看到高楼大厦、繁华美景,也要看到城中村、握手楼;既要看到在广州有富足的财富精英,也要看到有众多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市民、弱势群体甚至生活无助的人。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而
是要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让困难群体分享到改革发展的阳光雨露。具体要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60条的落实,坚持每年办好10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出行等“基本民生”问题,重点解决好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异地务工人员等群众的“底线民生”问题。
三要做得好。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群众是主人,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认真吸收消化采纳群众意见建议,切实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务求工作实效。要逐个逐项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办实办好,让市民群众共享新型城市化发展成果。
陈建华在专题讲话中指出,2013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引领,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稳中有进、质量稳中向好。突出抓了12项重点工作:一是制定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二是基本完成国有资产清产核资;三是妥善处置城市建设历史遗留项目;四是基本完成“三规合一”;五是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完善各区功能布局和市政配套;七是扎实推进城建项目工程结算;八是深入推进重点产业和重大平台建设;九是统筹推进“三旧”改造、城市综合整治;十是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是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十二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当前,广州市经济增长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创新驱动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不平衡等困难和问题。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配套改革措施,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功能,更加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创新社会治理,更加注重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二是全力发展重点产业和发展平台;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发展战略;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是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抓发展要抢占经济制高点 全面深化改革要走在前列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3-1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任朝亮
广州召开学习贯彻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干部大会
本报讯(记者任朝亮 通讯员史伟宗)昨日上午,继广东省召开传达贯彻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精神大会之后,广州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就学习贯彻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以及全省大会精神进行部署。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桂芳,市政协主席苏志佳出席。
万庆良强调,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做好各项工作,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一要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下转A2版)
(紧接A1版)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统筹实施好《2014年广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全面推进今年各项改革工作,确保广州全面深化改革开好局、起好步。二是抢占经济制高点。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展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要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按照中央关于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分类推进“2+3+11”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四要加强民生社会建设。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积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创新基层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协同善治。大办老百姓实事,围绕“水、气、食、住、行”等五大民生要素开展专题调研,着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积极化解政府债务,强化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五要提升城市生态水平。深入落实花城绿城水城建设方案,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万庆良强调,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活动,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要以村社“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创新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积极支持人大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能,确保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把握方向迅速行动科学实施 推动广州全面深化改革迈出
坚实步伐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2-2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毕征
本报讯(记者毕征 通讯员史伟宗)昨日下午,广州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万庆良主持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胡春华书记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研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关工作,部署全市2014年改革工作。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及6个专项小组负责人参加。
会议审议通过了《2014年广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和《中共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共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共
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审议通过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成员名单。
万庆良强调,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中央改革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省委改革办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的工作安排,负责全市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和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发挥好职能作用。一要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认真对照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改革事项,紧密结合广州实际,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二要加强学习和调研。认真学习、理解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把握核心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疑难复杂问题的调研,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把改革工作引向深入。三要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考虑、全面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和重点改革任务,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四要建立高效运转机制。建好工作机制,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万庆良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和市委改革办启动运作的第一年,要迅速行动起来,扎实推进市13项57条改革要点,突出抓好10大重点改革事项,全面对接中央和省委的改革任务措施,推动今年各项改革工作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