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理工大学赴新疆支教陈小娜专访
“娜”是一朵雪莲
——记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赴新疆支教学生
陈小娜
广袤无垠的沙漠,片片肥沃的绿洲,光怪陆离的戈壁滩涂,神秘莫测的异域奇观,甘美爽口的水果以及热情朴素的人民、可爱的孩子,这是她对新疆的印象。她就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赴新疆支教学生陈小娜。
陈小娜是此次赴疆支教人员中的一名,初次见面可能会觉得她怎么可能是大三的学生呢?小小的个子,瘦瘦的身段,一张初中生那样稚嫩的脸庞。眼前就是那个成绩优秀、能力突出,把“活在当下”作为人生信条的那朵“高山雪莲”?我有些诧异。听着她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我开始慢慢惊讶于这个娇小的身躯、稚嫩的面孔下所蕴藏着的那颗强大的心灵。我默默思考着是怎样的一颗心可以让她散发出这样的气度风范,有着这样坚定的眼神,让她就那样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新疆。我在随后的访谈中找到了答案。
初到喀什心情澎湃,领略别样风土人情
本次前往新疆喀什地区支教的有30名同学,我院共去7人,分别被分往8所学校。陈小娜在校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所以被分往疏勒镇的八盘水磨小学担任语文老师。随着火车的行驶,沿路风景由草木丰茂渐变为荒漠戈壁,新疆的神秘感也逐渐增强。她很好奇新疆到底是怎样一片土地,甚至在脑海中想象维吾尔族小孩的模
样。初到喀什,陈小娜与另外两名支教同学随带队老师前往八盘水磨小学。她们到学校宿舍后,孩子们都趴在宿舍外的窗户上好奇地向里面张望。陈小娜与另外两名支教同学赶忙打开门,孩子们争相上前拥抱她们。不难发现,这个微小的细节反射出陈小娜对新疆的第一印象——新疆人很热情。在海滨城市青岛长大的陈小娜,想换一种生活,不止是环境上的改变,更重要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悉心耕耘不辱使命,积极新创教育方法
正式上课前,陈小娜只听了一天的课,了解了大概情况后,立即就走马上任。第一天讲课难免有些紧张,但是对于这个先前自己创办过辅导班的陈小娜来说,会从容些。她在四个月的教学时间内,还充当了一回“发明家”,在积极备课写教案的同时不忘观察小学生们上课时的神情反应和课堂知识接受程度。小孩子生性比较活泼好动,加上大多都是村里的孩子,对汉语接触不多,难免会有难教管的时候。陈小娜专门想出了一套教化他们的方法。譬如在读生词时,为了不让孩子们走神,陈小娜发明了拍手读词的方法,这方法赢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和推广。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她在前往喀什之前,特意准备了孩子们喜欢的小红花印章和贴纸。因为大多数孩子的汉语水平不高,讲解起来比较困难,有时候她会把客观事物画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一波又一波的挑战,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的身上担负着一份老师的责任。“由于孩子们要汉语通考,放学后我会把班里汉语水平较弱的学生留下,给他们补习。”原本一周7节课,硬是被她加到28节。学生们的进步陈小娜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她总会因为某个孩子细微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她用尽心思,费尽心力的当好一名老师,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只为了能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把更大的世界展示给他们。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她对孩子的那份责任心,完全彰显在细节之中!有句古话总是用来形容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看到不仅是一个老师辛勤的付出,而是千千万万个老师身上折射出的奉献精神。
结交四方任劳任怨,苦中作乐无怨无悔
由于她所在的学校维族老师较多,部分老师有很多汉字不会写,所以她在完成自己的教案工作后,还要去帮助别的老师补写教案,一周剩余的空闲时间并不多。到了周末,陈小娜会和其他朋友去县城里的大巴扎(维吾尔族聚集的集市)买菜回来,一起做饭。说起做饭,她脸上露出了微笑。原本不会做饭的她被迫要天天做饭,竟渐渐成为了宿舍里的“大厨”。她还兴致勃勃地说起生炉子的经历。她谈到,“我们最早点不着炉子,试过各种办法,甚至拿菜籽油浇到草上火着了再点。多亏了那里的孩子们,他们知道我们不会生炉子,会自己主动去帮我们劈柴、生炉子。”到了假期,陈小娜便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周边转转,尝尝新疆的水果,看看名族的特色的表演,有时也会去维吾尔族人家里做客,维吾尔族朋友热情招待她们,让她们品尝新
疆美食,闲暇的日子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度过,陈小娜至今也会想念在喀什的日子。
忆起往昔拳拳在念,用爱撑起教育蓝天
时间如流水,四个月的支教生活转瞬即逝。她略有伤感地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坚强,从没想过我走的时候会哭”。很多时候,人总是难以割舍短暂拥有过,并且独特的事情。陈小娜打开手机翻出相册,给我们看在喀什与学生的照片。她激动地给我们讲着每个学生的故事,有的很可爱,有的很顽皮。当看到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男孩的照片时,她说:“这个孩子叫艾米热江,我非常喜欢他。我当时是特别想抱抱他,可是找不到理由,于是我想了个办法。上课时,我让他来照着拼音写汉字。我故意把拼音写的很高,他够不到,我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抱抱他了。之后下边所有的孩子都要我抱!”她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微笑。这些珍贵的回忆,陈小娜想永久保留,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
“我走的时候,班里的孩子给我写了信。虽然他们的文字很稚嫩,还有很多错别字,甚至有的连我的名字都写不对的。但是,我仍然很开心。”小孩的内心是单纯简单的,如此普通的信件,平实的文字,却包含了学生对她的片片真情,给她留下一段不舍的记忆。汽车开走的时候,她心里十分难受,学生们都在追着车跑,陈小娜手中拿着学生送的绢花,终于忍不住流出了晶莹的泪水。说到这里,陈小娜沉默
了一阵„„谁也不愿意打破这沉默的气氛,因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所触动,为这一份纯真的爱。
凯旋而归灿然一新,执笔书写后续佳话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不愿意去喀什支教,环境的艰难不说,还要忍受孤独寂寞的生活。但是,我们身边却有一群怀着一腔热血奔赴新疆播撒知识的种子的人。陈小娜便是其中一员。
谈到陈小娜未来的打算,她说想考研究生。“如果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去新疆喀什,回到那些孩子身边,和他们一起生活。”她眼睛里流露出对学生的爱。我想这朵雪莲即使不在高山上,也定会绽放出灿烂的人生!回来的路上,我与她畅谈一路,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我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们!”
编辑记者:胡子健,侯迪,迟媛方,樊文婷
第二篇:赴新疆支教教师工作总结
赴新疆支教教师工作总结
从八月底离京至今,我以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在某省库尔勒市支教已经有半年了。半年的边疆支教生活,给了我莫大的教益。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颇受锻炼。在和当地领导、学校同事以及学生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在大学的象牙塔中所未有的东西,尤其是在和当地老百姓的接触中,对某省各族人民的现实状况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首先,在与当地领导的交往过程中,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的眼界并非如我们在某省所想象的那样狭隘。当我们乘飞机穿越辽阔的西部大地时,的确有一种过分张扬的使命感,以为先进在手,到某省定可以作为新思想的代言人发话,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比较平面的交往而言,他们对当前最新的思想与改革潮流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由于我们在教育领域中工作,对这方面的感受更深信),一些领导的观念并非落后(应当说与内地相比并不落后)。当然,这种观念上的东西能否对于现实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本人尚不敢妄下断言。毕竟我们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长,况且有许多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教育改革就能解决。
在我们的支教过程中,当地领导给我们以莫大的关心和照顾,这点实在令人感动,作为一名来某省的青年志愿者,我们不象其它地方,如某省、某省等地的青年志愿者那样,安排到比较贫困的地区支教,而是安排在在全疆一枝独秀的库尔勒市。“扶贫”自然就谈不上,承领导关心,每月据当地生活水平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在住房上也是关心备至。我所在的库尔勒市职业中专,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不太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党校领导把我们安排住在条件较好的教园宾馆;在节假日,当地及学校的负责人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志愿者,给我们送来慰问品,问寒问暖,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受到库尔勒人民的真情厚意,增添了我们做好志愿支工作的信心,其次,在与学校同事的共同工作中,我也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以及对我们的诚意的帮助。由于我们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尤其是对学生工作,知之甚少,在党校里学的一些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初来乍到,办公室的同事热心地帮助我们这些还很年轻的学生。这些帮助,不仅有教学上的,还有为人处、思想上的、生活上的帮助。她们经常和我谈心,交流对事情的看法,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以及教学心得。使我很快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过来,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有些老教师在本人思想上有疙瘩时(比如学生的不理解)提出很多建议;使我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情绪性反应(如纪律等向题);在生活上,很多老师热情地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比如告诉我们在库尔勒的服装市场的地点及一般价格。早餐我们有时太匆忙他们就把自己的食品塞给我……,种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上如鱼得水,心情愉快。
在领导与同事的关心与帮助下,我们同学生的交流得心应手,由于我们同学生的年龄差不大的缘故,学生很乐意同我们作无拘无束的交流,我们能够确准地把握学生装的思想动态,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市职业中专高中部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跟不上班,乃至整个班级都有迟滞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取了几了方法,一是帮他们补课,主要是初中的基础;另外便是在讲课过程中,实行知识的层次扩展。比如一个语法点,先给他们讲点基础的东西垫底,以满足基础较差那部分同学动学生要求,其后又增加一点课外的知识,比如课文提高一点,以满足程度教好的同学的学习的要求。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既有设备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比如投影仪,基本上每节课都展示一些投影,以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先进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下,更容易激发学习欲望。
和学生积极交往的一个方面是与生同乐,参加他们的集体活动,比如班会和体育比赛,积极和学生探讨班级建设的方法,学期中拔河比赛与篮球比赛,以及期末冬季长跑,我都积极参与,为他们鼓动加油。学生很喜欢老师用这种方式与他们交流,认为我们没有大学生的架子。原来他们以为我们某省来的大学生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他们说“原来你们也没有那么大的架子,能和我们象弟妹一样相处”。假如说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什么收获的话,除了教学处,就这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就教学活动而言,我的教学能产生多少实际的成果目前为难断言;但就与学生融合这一点,我想至少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局面,这对于我明年的支教工作,将是一个比较好的因素。
现在我想谈谈自己到某省以后对这里的人和事的看法。对于一个刚从内地来某省的人而言,首先引起他们好奇的,是这儿的风土人情。一个从未到过某省的内地大学生,一提到某省,脑海中浮现的景象,无非是洁白的天山,荒凉的戈壁,无边的大漠,碧绿的绿洲,辽阔的天空……更有甚者,
第三篇:赴新疆支教教师工作总结
从八月底离京至今,我以一名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在某省库尔勒市支教已经有半年了。半年的边疆支教生活,给了我莫大的教益。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颇受锻炼。在和当地领导、学校同事以及学生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在大学的象牙塔中所未有的东西,尤其是在和当地老百姓的接触中,对某省各族人民的现实状况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首先,在与当地领导的交往过程中,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的眼界并非如我们在某省所想象的那样狭隘。当我们乘飞机穿越辽阔的西部大地时,的确有一种过分张扬的使命感,以为先进在手,到某省定可以作为新思想的代言人发话,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比较平面的交往而言,他们对当前最新的思想与改革潮流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由于我们在教育领域中工作,对这方面的感受更深信),一些领导的观念并非落后(应当说与内地相比并不落后)。当然,这种观念上的东西能否对于现实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本人尚不敢妄下断言。毕竟我们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长,况且有许多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教育改革就能解决。
在我们的支教过程中,当地领导给我们以莫大的关心和照顾,这点实在令人感动,作为一名来某省的青年志愿者,我们不象其它地方,如某省、某省等地的青年志愿者那样,安排到比较贫困的地区支教,而是安排在在全疆一枝独秀的库尔勒市。“扶贫”自然就谈不上,承领导关心,每月据当地生活水平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在住房上也是关心备至。我所在的库尔勒市职业中专,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不太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党校领导把我们安排住在条件较好的教园宾馆;在节假日,当地及学校的负责人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志愿者,给我们送来慰问品,问寒问暖,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受到库尔勒人民的真情厚意,增添了我们做好志愿支工作的信心,其次,在与学校同事的共同工作中,我也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以及对我们的诚意的帮助。由于我们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尤其是对学生工作,知之甚少,在党校里学的一些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初来乍到,办公室的同事热心地帮助我们这些还很年轻的学生。这些帮助,不仅有教学上的,还有为人处、思想上的、生活上的帮助。她们经常和我谈心,交流对事情的看法,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以及教学心得。使我很快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过来,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有些老教师在本人思想上有疙瘩时(比如学生的不理解)提出很多建议;使我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情绪性反应(如纪律等向题);在生活上,很多老师热情地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比如告诉我们在库尔勒的服装市场的地点及一般价格。早餐我们有时太匆忙他们就把自己的食品塞给我„„,种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上如鱼得水,心情愉快。
在领导与同事的关心与帮助下,我们同学生的交流得心应手,由于我们同学生的年龄差不大的缘故,学生很乐意同我们作无拘无束的交流,我们能够确准地把握学生装的思想动态,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市职业中专高中部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跟不上班,乃至整个班级都有迟滞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取了几了方法,一是帮他们补课,主要是初中的基础;另外便是在讲课过程中,实行知识的层次扩展。比如一个语法点,先给他们讲点基础的东西垫底,以满足基础较差那部分同学动学生要求,其后又增加一点课外的知识,比如课文提高一点,以满足程度教好的同学的学习的要求。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既有设备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比如投影仪,基本上每节课都展示一些投影,以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先进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下,更容易激发学习欲望。
和学生积极交往的一个方面是与生同乐,参加他们的集体活动,比如班会和体育比赛,积极和学生探讨班级建设的方法,学期中拔河比赛与篮球比赛,以及期末冬季长跑,我都积极参与,为他们鼓动加油。学生很喜欢老师用这种方式与他们交流,认为我们没有大学生的架子。原来他们以为我们某省来的大学生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他们说“原来你们也没有那么大的架子,能和我们象弟妹一样相处”。假如说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什么收获的话,除了教学处,就这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就教学活动而言,我的教学能产生多少实际的成果目前为难断言;但就与学生融合这一点,我想至少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局面,这对于我明年的支教工作,将是一个比较好的因素。
现在我想谈谈自己到某省以后对这里的人和事的看法。对于一个刚从内地来某省的人而言,首先引起他们好奇的,是这儿的风土人情。
第四篇:赴新疆支教日志2
2012/5/921:00
第一次公开课
今天是我赴新疆支教的第一次公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上这一节课,这一节课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现在想想,想起老师的评价,老师的建议,自己的问题依然还有很多。
今天公开课让我不得不反复反复再反复的去反思,想起平常给学生们的上课,想想自己的问题,应该有三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授课的时候重复口语句太多,如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就如老师说的,如果你经常带着这样的重复的口语讲课,调动不起来学生的激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会通过一种惯性的思维去回答对或者是等等,这样的上课不利于学生们去思考。
第二,在讲新知识的时候太罗嗦,本来很简单的知识点,只需要一点就通的,自己却害怕学生不理解,举各种的例子等等,将一个问题复杂化,而这种在上课的时候就容易的后果是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而自己的解释也越来复杂,最后导致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越来越困惑,而且耽误上课时间。
第三,太过于依赖于课件,不能讲课件和黑板很好的利用起来,没有板书,其实想想自己,想起自己曾经上学的时候,数学问题在有课件的帮助下,一些数学问题可以很容易的给大家展示出来,但是想起我的老师们,课件只是一种辅助,还是要有板书,就如导师建议我的一样,课件+板书,只有这样这节课才算完正。
第四,太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自己没有很好地创新。也许是第一上公开课,自己在准备的时候只是想着将课件做好看点,实用点,与教材相似的,而没有注重创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中。
当然自己还有许多的问题,五月九号,距离来新疆支教已经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了,自己与想象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现在发现问题还不晚,只有发现问题,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到底是那些方面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听课的过程中去学习,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了,相信自己会有所改变的,加油!
第五篇:赴新疆支教日志1
学号:200971010448姓名:张良
班级:09级数学与 应用数学(4)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2/3/142:30
新疆支教路途中
夜深了,很安静,只能听见火车的轰鸣声,还有同学们有节奏的呼吸声,车道中偶尔路过乘务员,也显得静悄悄地。
回想白天的情形,大家都显得很兴奋,在想着自己会分到什么地方去教学,想着会面对怎样的学生、想着自己能不能教好这些学生……等等,大家相互之间也开起了善意的玩笑。大家都在激烈的讨论者,虽然是东拉西扯的。大家都很激动,在过不多的几个小时,我们就是以一位老师的身份去面对,想着在校园中,我们拿着课本,学生们遇见我们,很礼貌地说老师好;想着我们在自己的办公桌耐心的给学生解答难题;想着我们站在那三尺讲台上,为学生教授知识。
现在也深了,大家也从一天的兴奋中感受到困了,都渐渐的睡着了。我因为睡不着,就背负起了为大家看管行行李的任务。看着行李箱,这是自己第二次最远的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是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我背着行李来到兰州求学;第二次,也就是今天我要去新疆支教。同样的的出远门,心情仿佛是一样的,但仿佛有不是一样的,也许都去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都是去“求学”。唯一不一样的可能就死身份的转化,第一次是以学生的身份,而这一次却是以老师的身份。
周围轻悄悄的,我的心情却静不下来,想想自己,有兴奋,有激情,有担忧…..想想白天同学们说的,现在的小学初中知识我们自己都会,但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如何能使学生们听懂我们自己所讲的知识;我们在班级中是否能够一碗水端平,对好学生和学困生一样呢;我们如何使得好学生学习更好,学困生能够慢慢有所转变等等。想想我自己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听着同学们有节奏的呼吸,慢慢的我的心渐渐平静了,想起在去新疆支教动员大会上老师的教导、鼓励;想起在培训的时候老师的建议;想起了好友对我的支持。对啊……我们来新疆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另一种“求学“么!何必要苦恼,这些问题会铭记在心中,而这次的支教会慢慢告诉我答案。
安静突然被打破了!哦!原来是乘务员路过,看着我们的行李箱,我的心里悄悄地下定了决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