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朝回族(共)
有清一代,特别是清朝中后期以来,清政府已日益腐败,强制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在政治、经济、法律、官吏任用和各方面都对回族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无理歧视。如法律规定,回民犯法处罚较其他民族为重。在犯法回民头上刺以“回贼”字样,以示侮辱。官方文件中屡将回族之回加上反犬旁,以示回族“不伴于人类”。清朝地方官吏对回族人民横征暴敛外,还常常挑起回族内部各教派之间、回汉之间相互的争斗,以图达到以汉压回、以回治国的险恶目的,有的地方(如云南、陕西)官吏甚至亲自布置和参加屠杀回民的活动,使回族人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受到极大威胁,因而必然遭到回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这其中,未刺印、了国栋的甘州起义是反清运动的开始,苏四十三的循化起义和田五的石峰堡起义是反清运动的继续,还有贵州张凌翔、马河图、四川蓝朝鼎、蓝朝柱等人的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杜文秀的云南起义和白彦虎等人的陕甘西北起义影响最为深远,对清朝的打击最为沉重,同时对回族社会的损失也 最为巨大,举世罕见。从这里我们不难窥见回族人民刚直不阿,视死如归的性格和以左宗棠、岑硫英为首的反动刽子手们灭绝人性地进行倾族大屠杀的 丑恶罪行
云南是回族较集中的地区。回族人民为云南的开发自元代以来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道光之后,欺凌、侮辱国民事件时时发生,而清政府往往处理不公,造成回汉仇杀。醒悟过来的回汉人民终于举起了义旗,把反抗矛头对准清政府,于是由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人民为主,联合汉、彝、白、傣、纳西、景颇、傈僳等族 人民的武装起义终于于咸丰初年爆发,建立了大理政权,废除了清朝年号,制定了“遥奉太平天国南京号召,革命满清”和“联合回汉一体,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的革命纲领,规定了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的原 则,并设文武职官,各司其职,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安定社会秩序,协调民族关系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并形成了波及全省的回族及各族人民反清运动,给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后来在清军优势兵力和洋枪洋炮的进攻以及策反起义将领的阴谋下,轰轰烈烈的云南回民起义坚持了整整18年之后被反动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了下去。清政府灭绝人性的本质在镇压回民的起义中也暴露无遗,比如清军夺取大理后,仍对大理城内及近郊起义军进行了血腥大屠杀,仅此一次回民被杀者就达10万余众,然后再把死者的耳朵和手剁下,装上几十大筐,送到昆明去夸功。所以有人估计,这次长期战斗死人总数在500万以上(据白寿彝先生文章,笔者估计这个数字也包括非回族死亡人数)。起义失败后,回族大量的财产被充公或被军官们占为己有,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云南回族遭到了空前浩劫。许多回族的土地房屋被视为“逆产”,全被抄没,大都无立锥之地。一些回族子遗便纷纷逃出省外,有的还逃到傣族、彝族、白族地区定居,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维回、彝回、白回;有的回族还逃到境外,其后裔至今还生活在东南亚各地。回族人民杰出的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杜文秀以其建立大理政权的丰功伟绩而被各族人民颂扬
在西北,回民起义首先是在陕西爆发的,而西北回民起义的爆发则揭开了西北近代史的序幕。陕西在同治起义之前是“汉七回三”,广大回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关中平原和陕北的一些肥沃之地,“回族居住较他省为多”,“人口最为稠密”,自古就有“关中八百里秦川是回回开垦出来”的说法,可见回族人民对陕西这块沃土的历史贡献。1862年,回民起义首先在渭南、大荔等地爆发,接着反清烈火迅速燃遍了八百里秦川,起义军组成了十八大营,退至董志原,并燃起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民起义的浓浓烈火,回、汉、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等西北各民族人民纷纷投人到了这场正义的斗争中,几乎完全摧毁了清政府在西北的反动统治,使河州、肃州、金积堡、西宁成为当时回民起义的四大根据地。最后在左宗棠洋枪洋炮的剿杀和诱降下,轰轰烈烈的西北回民起义失败了。在这次起义中,陕甘回民起义从华州起义到肃州被屠历时12年,宁夏地区回民反清斗争坚持了9年,新疆回民起义也历时12年,涌现出了陕西白彦虎、孙玉宝、崔伟、甘肃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新疆妥得鳞、索焕章等 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起义领袖。这次西北回民大起义,时间上虽然没 有云南长,但回族遭受的损失,人口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都比云南惨重得多。仅陕西而言,除了极少数逃至西安城内和秦岭深山的近千回民外,几乎所有的回 族都被屠杀或被驱赶,个别的还被迫反教,使昔日里清真寺遍布的八百里秦川竟无一清真寺幸存(除西安城内外);陕北一些地方本是回民重要的聚居区,但经过起义之后,回族人口已荡然无存。甘肃的回民由于有马占鳖的投降,可
以说是保存回民最多的省份。而过去丝绸古道上的一片片回回村庄,经过“左屠户”的屠杀也无一幸免,其惨状由此可见一斑。在镇压回民起义中,清军巢杀之恶毒在人类史上也绝无仅有(仅陕西回族就有“十不存一”之说),改变甚至抹杀了回回民族在西北繁茂的人口分布,其倾族驱赶回族人民,专门把劫后余生之回民由原来的关中平原、银川平原等富庶之地而强制安插在甘肃平凉、静宁、会宁、定西及宁夏西海固和径原、隆德等山区贫瘠之处的安置策略,直接影响到了今天西北回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完全可以说,今天西北回族的贫困就是由于当年清政府民族压迫的安置政策造成的。由于西北绝大多数回族人民或亡或逃(有的还逃到其他省份甚至外蒙),因而清政府便不论青红皂白和是否参与了起义,统统把回族的土地、宅院、财产以“叛产”处置。昔日回回聚居之肥沃之地或日益荒凉了(如陕北南泥湾),或把外地(如山东)农民再重新迁人,分给“叛产”(如陕西三原等地至今人们的口语仍有山东味,与秦人不一样)。所以说,西北回民大起义的失败,尽管历史意义极为巨大,但回族人民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其结果对回族而言是空前浩劫,一切财产被掠夺,绝大多数人口被屠杀或在迁徙中身亡。为了生存,白彦虎等人被迫把一支陕甘义军的后代带到了俄国境内,从而才有了今天独联体的10万东干族。白彦虎东干族尊为“东干民族之父”。
尽管回族在清末遭到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近现代以来回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丝毫不逊色,处处皆有自己出色的表现。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回族人民始终冲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最前列,以自己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从影响上讲,近现代史上回族军阀及其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在西北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间,为新中国的建立回族人民的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英名永载史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各地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武装队伍,积极投入到打击侵略者的战争中,同时也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在西北建立回回国的阴谋,各地回族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表现了回族人民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同时,回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在“五四”运动以后的30年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播,回族学逐渐兴起,为以后回族在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篇: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朝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考试。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生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五人联保,再另有本县一名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人作保人。县试考四场或五场。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第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考生在第一场被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大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及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保人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考生必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又称“桂
榜”。乡试考生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由礼部主办,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明朝多以翰林官及内阁大学士担任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殿试:新录取的贡士进行殿试,殿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内阁拟题,皇帝选定。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考中者都泛称为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第三篇:清朝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来源《中国预测网》
科举资格考试
童试:又称县试、小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入泮。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是一较长的时间段,期间有多次考试。
生员分三类:刚考上的,为附生。再进一步是增生。最高级别是禀生,禀即米粮,由政府提供伙食。禀生有一定名额,只有空缺出来,成绩优者才可增补,故称补禀。
岁试、科试:正式科举资格考试。成绩分六等,一等二等与三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因故未参考者,或未录取者,还可以再参加“录科”和“遗录”考试,成绩优者,亦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称考遗才。
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为大比之年。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府举行,所以又称秋闱或府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
会试:亦三年一次,逢丑、未、辰、戌年即乡试后的第二年为会试之年。春季二月在京师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或春闱。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称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会魁。贡士再经太和殿复试,优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在会试之年四月二十二日举办。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为清朝科举简介。
一、对我们研读《增》书中求名章各节,应有所帮助。
求名章各节分别为童子试、岁考科考、占禀、考遗才、发榜挂榜、殿试、乡试会试,都不出上述范围。
二、对我们理解《增》书中考试占的卦例,应有所帮助。
例
1、进退神章
申月癸卯日,占乡试,得雷风恒变泽天大过。
申月癸卯日(旬空:辰巳)
震宫:雷风恒震宫:泽风大过(游魂)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白虎妻财戌土、、应妻财未土、、螣蛇官鬼申金×官鬼酉金、勾陈子孙午火、父母亥水、世
朱雀官鬼酉金、世官鬼酉金、青龙兄弟寅木父母亥水、父母亥水、玄武妻财丑土、、妻财丑土、、应
断曰:酉金官星持世,旺相当时,卯日冲之而暗动,又九五爻申官化进神,得其拱扶帮助,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后果得联捷。
案:这是乡试前占的一卦,乡试在秋八月,明年会试在春二月,故有“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之语。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1
例
2、、随鬼入墓章
戌月甲寅日,占会试能联捷否?得雷山小过变艮
戌月甲寅日(旬空:子丑)
兑宫:雷山小过(游魂)艮宫:艮为山(六冲)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玄武父母戌土×妻财寅木、世
白虎兄弟申金、、子孙子水、、螣蛇子孙亥水官鬼午火○世父母戌土、、勾陈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应
朱雀妻财卯木官鬼午火、、官鬼午火、、青龙父母辰土、、应父母辰土、、断曰:世爻随官入三墓,动墓,化墓,又入月德之墓,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不独连登,定中状元。日月与世爻合成官局,旺相当时,卦之全美,如玉无暇。果然传胪三唱。
案:四土之年为会试之年,二月考试,三月发榜,故有“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之语。
又案:乡试秋八月,会试春二月,殿试四月二十二日,指的是阴历日期,与我们用的寅月,卯月等不尽一致,但差不了几天。说阴历三月为辰月,大体不差。
三、对我们现实的考试占,应有所帮助。
正式的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很相似,历年的考试时间是定的,成绩公布、录取时间也一样。所以考试占,多为吉凶卦,即不必考虑应期。
清代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所以乡试会试以官爻为用神,而秀才们的各类考试以父爻为用神。现在的大学生至少名义上是国家干部,高考亦以官爻为用神,考初中、高中皆以父爻为用神。而研究生有一定的补贴,以官爻为用,兼看财爻。
四、最后,再看一下朱先生所解的第十九卦例。
1、举人、进士,虽有了当官的资格,和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样,仅具学位上的意义,至于能不能当官,当多大的官是两码事。、此卦官爻为用神,日建作官星生世,是此卦的要点。
3、辰月己巳日,占会试。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卦是会试考后,成绩未公布前占的一卦,作为吉凶卦,应验的只是考上考不上。因接着就是殿试,不会等太久。
朱辰彬答复:
可以肯定的是,童试、岁试、科试、乡试等均属于资格性质考试,并不与官位授予直接挂钩,并不是靠上了就一定能当官,应以父母爻为用神考取了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才以官鬼爻为用神是否殿试录取者,即进士者,都要授予官职呢?若是,考殿试应以官鬼爻为用神。
网友答复:
官鬼既有官职之意,也有名声,名望之意,所以参加科举考试也称考功名。在古代,乡试中举是很荣耀的一件事。况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用神以官爻为妥。其实这一点,看《增》书卦例就可知。
这和现在的高考相似,高考便用官爻。歌手参加大奖赛类,想亦应以官爻为用,因能一举成名。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2
第四篇:浅谈清朝玉器
摘要: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时期,它集历代之大成,总结发扬数千年的雕刻技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玉器,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创新品种,达到了高峰。关键字:玉器的发展 玉器的制作 玉器的纹饰
玉器的文化含义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各种工艺美术空前繁荣,其中玉器艺术更为突出。
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最为发达的时期,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较以往有超越性的突破。此时,制玉作坊遍布各地,由宫廷直接控制的作坊便有十处。南方以苏州、扬州为中心的“南作玉”和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的“北作玉”,是此时最具代表的两大流派。清代初期的玉器制造主要在民间,宫廷制玉较少。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好,原料的丰富以及工艺的进步,宫廷制玉发展较快,不仅出现了大批礼器,还制成一批体积庞大、雕琢复杂的玉山,一些乾隆御书的题记、诗文,还被琢刻于玉册之上,置于精巧别致的紫檀匣中收藏。乾隆之后宫廷制玉有所衰退,但晚清民间市场仍十分活跃,不断推动清代制玉的发展。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是苏州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工艺后来居上,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所以清代玉产地主要有除了苏州、扬州还有宫廷,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
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仿古玉器。乾隆帝对收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宋元时期仿古玉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水平,清代更上一层楼。
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对前人创造的仰慕、憧憬和追求,需运用智慧与技巧,仿中有变化,仿中有创意,因此清代宫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学价。
清代玉器用料主要是温润细腻的新疆和田玉和晶莹剔透的缅甸翡翠。清康熙年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年间西域的分裂割据和叛乱得到平定,又打通了新疆和田玉内运的道路,这两点都有效地解决了清代玉器制作的玉料来源问题。
清代玉器,纹饰内容广泛,以民俗题材为主,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山水花卉、亭台楼阁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马背蹲一猴为“马上封侯”, 猴背上又一猴为“辈辈封侯”,雕一只鱼意为“年年有余”,三只羊意为“三羊开泰”,还有传说故事、携琴访友、太白醉酒、赤壁夜游等。清代仿古玉的品种多种多样,其用途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上述剑饰、鸡心饰佩等仿汉代器外,还有璧、璜、蝉、块、佩饰等,上面的纹饰似古代纹样,却带有本朝特征,有的纹样全是本 朝的。仿古玉器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不仅是为了满足玉器品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迎合人们崇古的心理。清代宫廷提倡复古器,特别是在乾隆时期,这时的民间同 样流行,从礼器到各种装饰品, 均有玉仿制品,从而促进仿古玉器的发展。但是民间有的仿古玉器是以假充真,欺人牟取暴利,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将伪品做得与真品相似。《玉纪补》记载民间玉器乍伪法很多,有火烧,沁、煮沁、卤提、里入地下等,上述介绍的就是清仿汉代五剑饰与鸡心佩。若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与汉代的差别,首先没有汉代古拙感, 带有近代雕刻玉的特征,例如螭纹不是较大幅度的“S”形弯曲状,四肢力感不足,没有前伏后蹬的神采飞扬气势。细部也有差异,五官不同,总之汉代的螭纹是一 种健壮、饱满、豪放的气质,流畅自如,潇洒。汉代雕刻的特征正如明代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勾,碾法婉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 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种游丝毛雕阴刻线是汉代玉器显著的特征。清代仿品,从造型、纹饰与刀法均不同,带有明显隽秀、温和的清代特征。如玉文带背面 的方孔能明显看到铊痕迹,不是汉代先用钻打小孔,再用线锯锯成长方形穿孔,并留有线锯直道痕迹。剑首饰上的三孔,也不似汉代中间孔大,两侧斜直孔与中间大 孔相通,用于在剑首端起固定作用,而清代器上面三孔中两侧与中间孔不通,仅仅是“样子”。总之,这时出现的仿古玉器已世俗化,成为人们的使用品或装饰品。
清代玉器吉祥图案有仙人种佛像动物、植物、器物有的还点缀着禄、寿福、吉祥、双喜等文字。清代玉器中吉祥类图案的大量出现、流行,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象的鲜明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希望借助于玉器来祝福他人、保佑自身、向往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态。
传世的清代玉器,不同时期,特征不同,清代早期玉器较少,这与当时的国情有关,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玉器生产得到恢复,其特征表现在玉表面的光泽比明代的光 亮,但不同于清乾隆以后的蜡质光泽。雕刻纹饰工细圆润,没有明代古拙、奔放,也没有清乾隆以后险峻露峰的特征。乾隆及嘉庆时期,玉器生产数量大,雕刻受当 时工艺的影响。以青玉、碧玉为主,白玉次之,玉表面有蜡质感。纹饰分阴刻、浅浮雕、高浮雕等。高浮雕层次多,立体感强,雕刻的山水可分远景、中景与近景, 形成不同的画面,纹饰见棱见角,突出明显。清代晚期,玉雕纹饰繁缛,显得零乱。仿古器的纹饰呈现拼凑,带有本朝特征,没有古拙感,缺乏浑厚的气势,线条柔 软纤细。总之清代的玉器在全面继承历代雕刻技艺基础上,同时吸收当时绘画、瓷器、漆雕、竹刻等工艺,又有发展,玉器上的图案与山水、花鸟、人物画的构思布局、气韵一样。动物立体雕取材广泛,雕刻精细,对于一个飞鸟来说,根根羽毛清清可数,玉的表面处理也独具特色,到了晚期随着社会的衰落,玉雕工艺也走下坡 路了。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玉器的精与美。以乾隆宫廷玉器为代表的清代制歪风格,皆可用“精、“美”来代表。“精”相玉器材质、雕琢、抛光的工艺之精;”美”相玉器质色、造型、纹饰的艺术之美。格与美代表了清代崇玉文化的最高成果及其审美的最高标准。
造成玉器形式主义用美意趣主要原因是,清代上层统治者缺乏信仰观念和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心理、故而促使玉器的文儿内涵不足,贫乏苍白。在封建特仪制度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单纯为了满足帝玉贵族的审美要求,因此作品的品位特殊且不面更以繁宫为贵,琐华为美,致使艺术品越发趋向矫柔造做,内力活力不足,反而得以时髦。虽观之易理解,也能乐在其中但也易忘却,得不到深刻的艺术享受。在这种文化艺术观念的制约下,创作者们的热情,也会受追去屈从于技艺与技巧的极尽发挥,并以此来使得统治阶级的肯定。
总的来说,清代玉器艺术形式特点是,单凭直观的感觉,就可欣赏到作品的全部,而未能隐含层层的这的文化内涵。清代玉器能宗法前人,而又极富人情世俗、小农趣味,尤注重文玩格党、要求艺米形式纤细繁琐,富丽精玉,这正是清代玉器的形式主义又夹杂浪漫风韵对正统古典主义的一种叛离。
文化的可继承性,决定了清代玉器是数千年传统玉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它能在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创新。“综合”指它注重遵循与吸取传统(主要是宋、元、明)玉文化的创作法则和精髓,把玉器制作推向最后的高潮;“创新”指着意于精品价值取向,使精美的玉器获得超值宝物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尽管清代玉器不可璜兔地要受到时代文化大背景的制约,在审美意义上,偏重形式的追求而较少深层的思想与文化内涵的表现。妩而,清代玉器以高度华美的技巧与形式美,为传统玉器的艺术体系,作了最后的总结;它在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上,达到了空前发展、高不可及的巅峰,是中国古代玉文化史上最后的辉煌。
第五篇:回族爱情观
穆斯林青年视野中的爱情观
人们都说:爱情是人类社会永不衰退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思想,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都赋予了它不尽相同的理念和内涵。广而言之,爱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爱与被爱的关系。狭义的爱情指的则是:男女之间以婚姻为目的的爱与被爱的关系。伊斯兰的爱情观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说爱安拉,爱使者(愿主福安之),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都有其不同的含义。爱安拉指的是敬畏服从安拉;爱使者(愿主福安之)指的是跟随效忠使者(愿主福安之);爱父母,指的是孝顺父母;爱妻子指的是满意喜悦妻子;爱儿女指的是关怀、呵护子女……现在,让我们从伊斯兰视野中来谈谈狭义的爱情——男女之间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观。伊斯兰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是一种美好,它是造物主给他的仆人的一种恩赐。真主还说:「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也是她们的衣服」。伊斯兰鼓励、命令夫妻之间应当互相敬重,互相喜悦、爱慕,并把这种爱上升为一种功修,一种服从安拉的标志。爱是一种感觉,一种天性,一种情感。伊斯兰不责成人类的情感,因为人的情感的本质不是人自主的,正如你对某事某物的喜怒哀乐,安拉不会加以责成。你不喜欢张三或喜欢李四或喜欢多一些或少一些,你不会因此而被责成,正如使者(愿主福安之)对他的妻子所说:「主啊!我分配我所能控制的,不要责成我所不能控制的。」曾经有人对「欧曼尔」(愿主喜悦之)说:「穆民的长官,我不喜欢你。」欧曼尔(愿主喜悦之)问他:「那么你会虐待我吗?」他说:「不会。」欧曼尔(愿主喜悦之)说:「你爱不爱我无关紧要。」伊斯兰不责成人们的情感,但却责成形成後天的情感的因素。因此,伊斯兰对於情感领域的范畴有两个要求:①当成为情感的主人,不要让情感趋向於不符合伊斯兰的范畴。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你可能会对她产生爱慕之情,伊斯兰并不认为你的这种爱慕之情是一种犯罪,但当你故意单独接近女孩,单独约会……等,在伊斯兰的视野里就成了非法的。又如,你不喜欢张三,伊斯兰不以之为罪,但当他向你问候(道色兰)时,你因不喜欢他而不作答——这便是一种罪过。②培养正确、美好的感情,远距不好的习性。比如培养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和热爱。又比如你不喜欢你的哥哥,你没有必要显形於色,你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感情,试图培养喜欢他的情感。伊斯兰不承认「一见锺情」之说。真爱不会凭空产生,一面之缘,不足成爱。也许你第一眼看某人,你会觉得顺眼或有点好感,但他和爱有本质的区别,和你长相思守的爱人离开你,你也许吃饭、休息、睡觉时都会想起他(她),但一面之缘的人,也许很快你就会忘记。在这里我们应该把爱和欲区别开来,爱是神圣的、庄严的;欲则是贪婪的,低级的,是魔鬼的行动。伊斯兰的爱情观中,往往人们不可理解,甚至认为不可接受的是伊斯兰的求爱方式,伊斯兰认为:男女婚前任何方式的独处,都是不妥的或非法的。两人的独处时,有魔鬼的介入,事实证明两人独处其结果往往超越法度。有很多人却认为两人独处并无大碍,然而伊斯兰防微杜渐,使者(愿主福安之)说:「男女独处,恶魔便是他们的第三者(同伴)」。凡是独处恶魔随时都有机会怂恿你一步一步不知不觉迈向歧途甚至干罪。伊斯兰不允许男女独处,并不意味著伊斯兰禁止男女之间的爱情,事实恰恰相反伊斯兰提倡男女(夫妻)之间的爱,正像我们前面所述。伊斯兰禁止的是不健康的求爱方式及不负责的的爱。如果你看上一个人,而且你想真正去爱他(她)选择他(她)为你的终身伴侣,那么伊斯兰允许你合法的去了解他(她),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如果真主让你们喜欢上一个女人,你们可以观察她,它对两人长期相处不致後悔最相益。」比如在家人、朋友、同学的陪同下互相交谈、了解、相互推心置腹,畅谈彼此的兴趣、爱好、理想、要求,真诚的去了解、对待。如果有共同的理解、追求、且能相互容忍,就力求达成更可靠的婚约。这样本著认真、真诚、尊敬的「恋爱」总比冠以「浪漫」而毫无保障,甚至相互玩弄、欺骗的「恋爱」应该更稳固、更有价值吧?!有人说:婚前不相互认识了解,将来如何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首先:伊斯兰并没有禁止婚前的互相认识了解,相反使者(愿主福安之)鼓励了解观察对象。伊斯兰禁止的是那些不健康,以恶魔为伍的,会引发私欲导致犯罪的一切途径和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不要把传统的父母全权包办的传统习惯和伊斯兰的婚姻制度混为一堂,伊斯兰鼓励的是光明正大,认真严肃,有责任感的以婚姻为基础的健康求爱方式,对於时下的这种「浪漫」,「自由」,互相玩弄的求爱方式是和伊斯兰格格不入的。很多人正是以著这个冠冕堂皇的藉口演绎出了今天的「婚前同居」、「试婚」等性泛滥思想。越是性开放、性泛滥的地区,其离婚率越高,家庭越动荡不安,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不可争辩的事实。其次,婚前相处,往往相互展现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一到婚後,双方都有被欺骗的感觉,都在埋怨婚前美妙的山盟海誓那里去了。口头的山盟海誓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相互理解尊重,容忍以及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这种婚前不真实的展现成了婚後家庭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说婚前的相互了解,并不是保持婚後稳定及建立和睦家庭的根本措施,婚前了解最为彻底的西方,恰是离婚率最高,家庭关系最为紧张,最具隐患的地方。婚姻本来就应该是人类最神圣、最庄严的一项大事,我们应该谨而有谨、慎而又慎的对待。伊斯兰认为:健康、认真的求爱方式是幸福稳固的婚姻的前提,幸福稳固的婚姻是健康家庭的基础,健康家庭则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健康的社会则是铸造健康美好人类文明的保证。
对於个体而言,如果你是男性,你选择一女子作为你的妻子,你当清楚她将是你孩子的母亲,你家庭的监护人;如果你是女性,你选择一男子作为丈夫,你当清楚他将是孩子的父亲,你一生的靠山。
谁都想选择美貌、英俊、善良的物件,我们很难想像当你们结婚了,你的物件和其他异性还保持著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背著作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是谁之过?这也许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所谓「浪漫」的爱情。让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镜头,当你洞房花烛夜,你是否有勇气并真诚地拉著你妻子的手说:「你是我第一个触摸的女性」吗?如果你是女性,你又是否有勇气并真诚的对拉著你的手的男人说:「你是第一个触摸的男人」吗?如果都有,再甜美的山盟海誓在这两句简单朴实的语言前面都显得苍白无力,那将是你们神圣婚约的一种什么样镇静剂啊!如果都没有,那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伊斯兰要求青年认真,严肃对待婚姻。达成婚约的前提是:信仰统一、当事人双方同意、证婚人、聘礼。结婚需要给聘礼,而不是草草行事,不难看出,伊斯兰视婚姻的神圣行性,甚至让不理解人们认为这种婚姻过分束缚年青人,让想成婚者感到压力,然而我们说:婚姻是美好的,但它同时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伊斯兰要求年青人渴望婚姻的同时珍重婚姻,来不得半点轻浮或虚假。我们随时需要用心去苛护,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能拥有美好的结婚时光是一种恩典,是来之不易的,在伊斯兰的视野里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不致让人们随意的亵渎婚姻、撕破婚约,而是相互真爱,相互容忍。伊斯兰认为:爱是神圣的,爱安拉是一切形式的爱的基础和源泉,所有的都将消失,唯有对安拉的爱永垂不朽,它将带我们入住乐园,享受永久的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