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
摘要:由于历史的缘故,商业银行的成长期都不太长,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和经验较薄弱。商业银行风险生成的深层根源,主要是由产权安排决定的治理结构、模糊的委托代理关系等;生成的外部成因,即行政化“大银行”式的组织制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突出表现进行总结,并给出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风险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分析
1、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制度不健全易造成法律风险。一方面在法规条例上存在不健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四法„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然而很多规范性文件仍有相当多的内容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没有符合现实情况下的风险处理要求,无章可循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失去健全性。此外,缺乏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规定,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如多年以来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制度规定,致使责、权、利脱节。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人的自主性行为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违章不究与有章难循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法》反复强调和要求的,但由于制度在理论上过于超前,脱离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基本现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操作。此外,对员工,尤其是对领导行为约束软化。少数走样的行长负责制实际上是有权无责,既助长了一把手权力,也使制约领导行为的制度成为其工具。
2、产权制度不科学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由国家投资,产权的主体是国家,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权虚置、内部人控制严重,几乎没有国家的地位。由于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仍有很多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使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承担
起风险的责任,最后只能由国家取代银行承担起金融风险的责任。例如,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是因为严重的资不抵债146亿元,不能支付到期巨额外债而关闭、破产,这不仅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甚至也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3、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将银行信用同国家信用混淆,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国家银行有国家担保,不可能有任何风险。这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外披露了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储蓄额仍不断增长。此外,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是一定意义上的“经济人”,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和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不顾国家法纪,窃取银行资金来满足私欲,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银行管理人员对此种现象没有及时的发现处理,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对策加以防范,致使商业银行人员的管理上出现严重与业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发展。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基础,是营造良好、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是商业银行赢得更好发展空间的关键。
1、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
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结构,使单一的产权制度发展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解决产权主体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股份制,而股份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股份制改造而临的“一股独大”问题,理清产权关系,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实现银行股权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扩大和提升监事会的成员构成,扩充监事会的权利,明确监事会监督的重点,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推行监事任职资格制度,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的惯例,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但实施有效的信息披露,必须以实施审慎的会计原则为前提,确保统计资料和统计口径的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透明度建设,及时披露有可能对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确保披露的及时、准确、全面,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4、商业银行应建立对经营者有效和完善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激发人才资源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首先,针对行政化的选聘和考核制度,商业银行要建立市场化的选聘和考核机制及业绩评价体系,真正把薪酬与业绩挂钩。其次,要有一个多元化的激励安排机制。具体包括:经济利益的激励,用资本的回报激励,即薪酬制度(岗位工资十年终奖十期权激励十职务消费十福利补贴);权利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员工持股、经理人股权、期权等多项金融工具组合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再次,构建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建立分权制衡、互协合作的机制,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制约,对各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实行问责制,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第二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急速增
加,国内外银行同业竞争日益增加,使得商业银行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加之目前
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内、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
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具体特
点和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我国银行业内外部环境,对如何有效管理,防范风险进行初步探讨。
Abstract: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financial market uncertainty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competition increasingly, make the commercial bank risk also
presents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characteristics.And now we are in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internal, 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ex, the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the form of the risk
is more special, the risk management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On
the basi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 risk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how to effectively guard against the risk management, undertake
preliminary discuss.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使得银行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对盈利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或潜在的亏损,以及出现亏损的可
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是宏观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其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密切
相关。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脆弱性、微观经济环境、经营策略和管理水平。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不足
(一)、资本风险,即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资
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誉好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济实力的一项主要标志。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表明在今后几年中,各商业
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
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
还将进一步下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十分缺乏,如果达不到这个国际性的要求,这将必然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必然影响到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
(二)、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市场风险,即金融机构面临在市场经营中的风险,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仍实行分业经营。由于金融混业经营业务日趋综合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代理等方式进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交叉。由于它们既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又是参与者,国有商业银行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金融市场里存在的风险。缺乏来自外部的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和规范经营控制风险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另外,投资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的立法的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投资市场的参与者主体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体制,从而危机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四)、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部管理风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的基础。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水平,提高资产充足率。
首先,增加盈利是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途径。为增加盈利,商业银行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渠道运用资金,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不断扩大盈利空间;还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时机,按照国家指引扩大对基建项目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实现贷款组合的多元化。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的实施及银行利率空间的压缩,银行业有必要寻求差异化定价能力的突破,并逐步扩展中间业务渠道。扩大手续费及佣金等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提高盈利水平。其次,提高资产质量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在上升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努力改善资产质量,一减少核销或冲减呆账的压力,长远可以直接减低风险资产总额,改善资本充足率。最后,增资扩股和发行次级债,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方式。商业银行应当研究增资扩股的可能性,通过改制和公开上市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募集资本金,适时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而对于资产质量较高的或已上市的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立竿见影的办法。目前已有不少银行采取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
首先,银行首先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风险。然后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和措施。所有的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使银行上下牢固树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风险审计委员会。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设的风险审计部,负责银行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率评价,督促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
(三)、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
各商业银行要成立内部评级专门工作小组,对银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找出适应银行自身需要的风险分类特征,建立符合商业银行自身要求的资产风险分类标准。要建立一支风险评级专业化团队。对专业人员结构做优化调整,对现有人员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获得更新,从而确保内部评级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出最低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披露指引可以视不同银行设立几个不同的档次,各类银行必须达到其所在档次银行的披露水平;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新巴塞尔协议信息披露要求相适应的内控运作流程,从而为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市场约束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提供技术、组织和流程的基础保障。
(五)、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
注重建设风险管理的体系标准。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以国际管理标准的“过程模式”为框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导入银行内部控制;搭建风险管理机制全力打造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执行工具,使风险的监测评价、信息交流和反馈都在一个运转良好的运行机制中得到实现;突出风险的预警。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和债项等多个纬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六)、正确平衡风险与创新的关系
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充分考虑金融创新的两面性。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既要控制风险,密切关注金融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其次,金融创新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为原则。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把握风险回避原则,不符合风险管理条件的金融创新要从严控制。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预防并控制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各种损失,并保持充足的资本贮备应对风险并能够转移风险。
(七)、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应对危机时,企业会有新的需求、新的服务工作和新的产品的需求,这应该是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重要时期。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新的需求及时创新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方
式,提高对企业的服务努能力,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在新的层面拓展客户服务能力。这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和积极态度,也是未来发展的创新业务基础。但创新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
所以的创新包括体质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都是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要充分提示风险,有效地建立经营管理风险政策,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政策,所有的新兴业务和新兴产品都以事前的风险论证为前提,使风险程度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跟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也有一段距离。随着国际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树立起全面风险的管理思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发展。
第三篇: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10年 “业务行为规范年”征文
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作者:刘颖
所属行别和部门:白市驿新街支行
报送单位:九龙坡区支行
2010-7-23 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概念。接着,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仍存在一定缺陷;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的可行性建议,即:
(一)以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为切入点,强化合规风险管理,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意识;
(二)以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架构为核心,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三)梳理合规风险点,推进合规部门工作计划,密切跟踪银行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
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
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法违规事件频发的紧迫形势,作为风险管理体系核心之一的合规风险管理,日益受到我国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银行监管的发展,如何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及监管经验做法,加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合规建设与监管,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成为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它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
二、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一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金融企业各级机构往往把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和经营目标,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忽视业务的合规性管理,有些营业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加大了银行合规经营风险。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商业银行往往偏重于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 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关注较少。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约束。我国银行业在合规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视对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忽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似乎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引发合规风险的可能。事实上,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由其而引发的合规风险,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二)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仍存在一定缺陷
健全的合规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的合规风险管理的前提。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银行业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目前商业银行合规性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公司、个人等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合规管理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合规风险管理有的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有的职责不清,出现管理真空。
(三)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比较欠缺,褒奖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损失或案件,对违规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很少进行严厉处分,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处罚也不够严厉,惩戒作用有限。
三、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机制建设
(一)以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为切入点,强化合规风险管理,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明确合规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战略目标。要切实落实巴塞尔合规原则“合规应从高层做起”。董事会要履行好“看管责任”,审批银行的合规政策,评估合规风险管理效能,监督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高管层应负责制定、传达和及时修订合规政策,识别和评估合规风险,组建一个有效的合规管理部门,向董事会或下设委员会报告重大违规事件。
第二,制定统一的合规政策,提高合规管理透明度。合规建设是系统工程,没有固定模式,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适时根据外部环境、法律法规、银行改革等多种因素,持续改进合规政策,包括:合规文化;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合规责任;合规部门的职责;识别和管理合规风险的主要程序、报告线路等。合规政策应提交董事会审议并批准,在全行广泛宣传和学习贯彻,成为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的纲领性文件。第三、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建立主动合规的激励机制。合规文化重塑是评价合规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志,要研究建立先进的合规文化体系,通过加强全员合规培训,在银行内部树立诚信和正直的道德观念,强化“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开放及诚实面对监管部门”等合规文化。对于主动报告合规风险问题或隐患的,银行可视情况减轻违规处罚。
(二)以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架构为核心,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第一,建立合规责任体系。要明确合规部门是专门协助银行高管层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董事会和高管层对银行合规经营负最终责任,业务部门对合规风险负直接责任,每位员工对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负责,合规部门承担合规管理责任。对于合规风险及违规问题,要落实“五问”制度,包括经办人职责、领导人职责、前任职责、检查人员职责、用人职责等。
第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业务部门应支持合规部门实施合规风险监测与评估,合规部门应促进业务部门防控合规风险。业务部门应主动地进行动态合规自我评估;合规部门或合规人员应主动地识别、评估和监测合规风险,加强合规风险提示。合规部门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应分别侧重于某一风险领域。应建立合规部门与其他部门在合规管理中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第三,设置合理的合规部门。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组建一个与自身风险管理战略和组织结构相一致的合规部门。考虑目前商业银行的授权制度、专业人才等现状,建议在总行及分行设立独立 或相对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在支行及以下机构可设立合规岗位。还应配备足够的、素质较高的合规人员,开发合规管理信息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合规部门绩效考核办法等。
(三)梳理合规风险点,推进合规部门工作计划,密切跟踪银行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
对照合规风险点,包括:已爆发的合规风险案件;内外审中发现的合规风险隐患;监管当局的合规风险提示等,完善相应的合规操作程序及尽职标准,开发合规风险培训项目,逐步建立合规风险的评估、监测机制。
第四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探讨了合规风险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合规风险;风险管理
Comment O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Small Side Door Gauge Risk Administration
JIANG Han-di
(Chinese Jinggang Mountains cadre academy , Jiangxi Jinggang Mountains, 343600)Abstract:The connotatio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s been discussed agreeing well with gauge risk, has analysed current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agreeing well with gauge risk administration have problem , has suggested that the perfect commercial bank agrees well with the machine-made countermeasure of gauge risk administration and.Key words: Agree well with gauge risk;Risk administration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5 年发布的《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中的定义,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合规应被视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已基本实现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对内(民间资本)的开放却仍然未能取得突破。在对外开放大于对内开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主要仍然是由政府资本主导,国有企业的性质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委托代理关系仍然如同乱麻一样没有理顺,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盛行。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机构业务受到限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银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如2001年10月12日中行在一次自查中,发现了高达4.83亿美元的账目亏空。最终核实巨资被广东开平分行前后三任行长―――许超凡、余振东、许国俊盗用。该案涉及金额之巨大,是1949年以来所未有。2002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放贷导致被美国金融管制局罚款2000万美元。2004年初曝光的中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案件:该支行行长高山利用账外经营并通过地下钱庄而把超过10亿元的资金席卷出境。往往,机构规模及国际化程度与其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难度呈正比,“正如巴塞尔委员会会计工作组主席Arnold Schilder所说,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挑战不亚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情况下,合规风险逐渐成为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之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完善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已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0月25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是银行业风险监管的一项核心制度,《指引》的颁布将有助于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公司治理、培育合规文化、完善流程管理,提高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应对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挑战,促进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和谐,维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行。然而,从《指引》颁布实施两年来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根据《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浦东发展银行等几乎所有的在沪商业银行分行,都相继设立了独立的合规职能部门, 并配备了专职合规经理, 初步构建起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架构。实际上,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股改的国有银行此前都在总行设立了合规管理部门。农行则为备战股改于2006年6月29日将总行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增加全行合规管理职能。
尽管从机构设置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合规风险管理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没有将合规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经营活动中一项重要的风险源来看待,因此,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管理原则和国际先进同业的管理实践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对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职员,对于什么是合规,为什么要合规,怎样才能合规,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如果对合规风险管理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必然会导致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为商业银行的运行和发展埋下风险隐患。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银行业大案要案无不显示了银行业部分职员甚至高层的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非常淡薄。比如在2007年发生的河北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5100万元被盗案件就是合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规定形同虚设的结果。
2.各项制度缺乏统一管理和有效整合
经过多年业务发展和监管环境的变化,各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日趋庞大和繁杂。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因疏于统一管理,部分制度未能及时进行更新和修订;部分制度过于原则而缺乏操作性,分支机构被迫各自制定实施细则,造成制度的混乱;部分制度散见于一个又一的文件和通知,未能体系化,学习和使用相当不便;涉及跨部门的制度制订存在互相推逶情况。上述制度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3.合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我国商业银行对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刚有所认识,虽然目前基本上都设立了合规管理部门,但大部分合规人员是由原来的法律部、审计部、内控部等转过来的,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培训,管理经验与管理人员都很欠缺,而经验积累和人才培养都需要时间,因此在综合化经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能力还不会太强。
二、多方位完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途径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推进其稳健经营,并与国际银行监管原则接轨,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指引》对商业银行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实施要求。如何借鉴监管机构制定的框架原则及国际先进同业的管理经验,切实落实《指引》的要求值得认真思考。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6年提出当前中国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的四项工作:一是银行业从业人员要培养很好的职业操守。二是银行要建立诚信举报机制。三是银行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四是要为合规管理提供适当的资源。作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依靠银行从业人员的自律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银行业的正向激励已经足够,重要的是有效约束不足,尤其是外部约束和来自出资人的约束(出资人是全体国民,对国有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约束,这和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当前伦理和管理上的悖论)。从这个角度看,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完善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
1.银监会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巡查工作
商业银行有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银监会的重视、支持和推动必不可少。银监会应通过完善银行业相关管理规则和公司治理要求,设置专门的合规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监督和巡查工作,如:审议批准商业银行的合规政策并监督其实施,定期抽查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情况。
2.商业银行应重视合规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缺失的合规核心制度。商业银行普遍需填补的重要制度空白包括:员工行为准则、诚信举报、信息保密及披露等。通过建立、健全以上合规核心制度,让员工能清晰掌握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标准,使合规管理能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细节。
二是梳理、完善现有的业务规章制度。合规管理部门可作为牵头部门,协同各业务管理部门,对本行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地梳理、分类,并及时依据外部监管法规和业务发展的更新、变化加以补充、完善,确保所制定的每一个业务管理办法都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条例。
三是加强合规制度的执行。制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执行等于是白白的制定。中国银行业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恶性案件发生就在于缺乏执行力。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只是很多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没得到真正的落实。
3.注重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合规管理部门对合规风险的监控侧重的是在业务办理的事前和事中对合规风险的持续监控。因此,要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管理,合规部门应确保以下几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首先,针对主要法律、规则和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合规风险矩阵,其中包括重大的法规和监管规定、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风险程度的识别及相应的业务控管环节,使之成为全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合规风险的统一方式和标准。其次,在全行建立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制度,要求各业务部门根据合规风险矩阵中已识别的与其业务相关的合规风险,因其风险高低程度而异,定期对相应业务环节的控管成效进行自我评估。再次,通过适当的合规性监控和测试手段对上述业务部门控管的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价。最后,针对发现的合规风险和控管薄弱环节,建立整改追踪制度,协助相关业务部门采取弥补措施和提出纠正意见,确保合规风险的整改工作在预定时间内完成。
4.建立起部门协作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要做到有效管理合规风险,三道防线的设立缺一不可:一是业务部门,承担全面和首要的合规责任;二是内部控制部门,如合规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门、运营及科技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三是稽核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定期评估。因此,合规管理部门在管理合规风险时,应与业务部门、其他内部控制部门及稽核部门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
此外,合规与监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监管当局也应尽快推出有关综合经营的法律法规,使商业银行有法可依;监管部门也要明确监管程序和监管重点,并对出台的法律法规做出解释。可以看出,合规管理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合规为主动合规,将与监管部门的关系由博弈互对变为合作协调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锋:德国、新加坡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对我国银行业合规
管理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5,(01).[2] 牛筱颖曹艳华:综合化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
理[J].金融论坛,2006,(11).[3]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合规文
化建设研究[J].金融论坛,2007,(06).
第五篇: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的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在运作中会出现多方面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为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银行必须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控制。银行风险的衡量方法有很多,如骆驼评级法、特许权价值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年限较短,数据量相对匮乏,不适合用特许权价值法来衡量其经营风险,所以本文将采用Z-score方法量化银行风险。
从内部控制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防范。
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银行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联动其他金融部门,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首先,员工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在进行业务创新开拓时要考虑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现行制度与新业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应结合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逐个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制,比照《金融违法处罚管理办法》,细化各项基本制度和内部管理处罚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使内控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充分发挥银行监察部门的案件防范作用,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如果说,风险管理部门是从业务本身防范风险,银行监察部门就是从人员入手,把好人员的风险关。监察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人员遵章守制行为。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择取典型案例加以讲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建立起人员防险的“三道防线”,前台一线人员要把好业务操作风险关,业务职能部门重点监督一线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并针对制度与业务不适应的地方提出具体措施加以改进,稽核部门检查全行业务拓展情况和人员合规经营操作情况,将风险的苗头扑灭在萌芽之中。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问题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的总结和不断调整。但是有些原则是要坚持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必须在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妥进行。同时,在面对业务创新带来的风险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创新的方向。一句话,既要树立“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又不能面对风险时“因噎废食”的全盘否定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