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向唐朝学习的内容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除医师、画师、乐师及各类工匠外,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乃至风俗习惯等,皆为朝鲜、日本广泛吸收。
在东亚文化圈内,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因此,广泛摄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国家的主流倾向。日本、朝鲜等国学习唐朝文化的目的是:一是学习和引进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弥补自己之短处;二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融汇到自身的文化中去,从而既保持传统文化,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以及能够持续进展的先进文化。
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11111112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因为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222222的帝国,大唐盛世时期,首都长安更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搞“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现在国外的“唐人街”就是哪个时代文化交流,中国人定居所遗留的实物见证。连很多外国人直到现在还习惯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可见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朝与朝鲜、日本以及和***东南亚、南亚各国都有深广的经济文化交流,如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文化受到唐朝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衣服、茶道)、钱币铸造、文字都和唐朝接近。唐王朝和中亚诸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对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唐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唐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历史贡献。
第二篇:日本国情总结内容
政治
日本政治制度,战后日本是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相应权力,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
现行《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实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议会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
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免,天皇认证。
日本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属各级法院。
战后日本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种政党相继恢复或建立。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民主党、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新党等。
经济
日本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GDP总量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从1968年至2009年一直名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2010年被中国超过,GDP总量退居世界第3位,人均GDP38,459美元,位居世界前列。
日本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但在战后快速复兴,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持续长达30年的高度增长,被誉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1960年代池田勇人内阁提出“所得倍增计划”,经济达到平均10%的增长,目前日本拥有的绝大多数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都诞生于这一时期;1970年代初期虽然遇到石油危机,平均仍有8%的增长;1980年代则为平均6%的增长;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坏账高企,经济一蹶不振,被称作“失去的十年”;200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遭到沉重打击,继“失去的十年”后迎来“失去的二十年”;2010年代,日本经济更不乐观,特别是经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海啸、福岛核泄漏以及泰国洪灾,2012年的欧债危机、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以致与邻国关系不睦,以及日圆高企等因素,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困境。但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日本经济逐渐摆脱低迷,日本的通货货币是日圆(¥),在世界上与美元($)、欧元(€)等都是重要的国际通货。
能源矿藏:原油和铁矿石的生产极少。地下资源相当匮乏(但是各种矿产在日本都有发现,有“能源博物馆之称”)。不过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玻璃和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料如石英等储藏丰富,被大量开采。过去大量生产金、银、铜和煤炭。在战国时期曾是世界上的主要黄金产地。仍有大量煤炭矿藏,但质量较低,没有开采。仍有一些金、银的富矿,但因开采成本高而开采甚少。日本海沿岸出产极少量的石油与天然气。在房总半岛有天然气的开采。在日本近海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石油、可燃冰矿藏。但是因为成本考量而没有开采计划,仍处调查阶段。木材资源同样丰沛。在近海拥有众多渔场,捕鱼量世界第一,但是因为滥捕沙丁鱼等原因,渔业资源面临急剧减少的危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多,且水土保持良好,因此日本拥有大量高质量的软水,生产出的饮料品质很高。
产业:因为该国内市场大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使得加工贸易兴盛,所以制造业也比较强。特别是工业技术在世界上属于高水平,在众多领域之中,是其他发达国家和开发中国家的典范,同时也是个威胁。尤其是汽车、电子学、造船以及钢铁等产业在世界大战之后有很大的成长,拥有多数世界企业。技术贸易对于技术的依存性,从进口过量到输出过量有长期性的变化倾向。工业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附加价值很高,到处都能看到独自的技术开发成果。例如日本对于工业用机器人的生产量约占世界的七成,以及世界上所使用的工业用机器人约有六成都是在日本运作。日本的工业界几乎都是机械化,而且可以说是效率非常高的产业。此外,家庭用机器人这个概念也是由日本所提出来的。贸易:主要的贸易伙伴有美国、东亚、东南亚、欧盟、沙特阿拉伯等,近年来与中国和亚洲地区的贸易额大幅成长,而对于各国的进出口长期维持顺差。不过该趋势在2011年遭到改变,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日圆逐步升值所造成产业外移现象,以及2011年福岛核电站外泄事故导致日本政府逐步停止核电,改为大量进口天然气发电,使得2011年日本外贸转为逆差,自1980年以来再度转为逆差。2012年以来安倍经济学实施金融量化宽松促使日圆贬值,推升能源商品等进口成本造成日本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至2013年纪录1177亿美元(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主要的进口物品以原材料为主,包括石油、铁矿石、半成品和食品等,出口货物为汽车、电子产品、家电、机械和工业用机器人等科技产品。
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日本形成的文化事物。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现代日本文化虽然很受欧美的影响,但是传统的文化仍然受到保护。因为儒学对社会的影响很深,礼仪文化发达,忠于集团的观念浓烈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建筑:日本建筑拥有久远的历史,最早在6世纪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佛教在传入日本时同时带入了中国隋唐的建筑技术与风格,大量兴建佛寺和宫殿,随后慢慢发展出属于日本的独特风格。自16世纪起,府邸和城楼取代佛寺成为主要建筑活动,城堡在江户时代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开始兴建不同规模与风格的府邸。日本在明治时代开始引入西方的建筑技巧、材料和风格,建造与传统风格有极大差别的钢铁和水泥建筑。二战前最早的日本建筑受到西方影响,材料、功能、结构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二战后,重建的城市与旧有的建筑样貌完全不同,逐而发展出现代的日本城市建筑风格。1950至1960年代奠定了日本建筑发展的基调,日本建筑师开始在早期基础上寻找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替换,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筑融为一体,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同一时期,日本经济快速成长,许多城市建筑(例如东京铁塔)都是在20世纪中后期兴建的,当时是日本建筑粗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兴盛时期,代表建筑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东京文化会馆。日本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日本传统文化的坚持以及东西方建筑风格之间的平衡是其较为重要的特点。1991年,具后现代风格的东京都厅舍完工,掀起了日本的摩天大楼风潮,其后东京国际论坛大楼、六本木新城、东京晴空塔等地标性建筑逐一落成,标志着日本建筑已走出一条与西方建筑体系不同、充满本土色彩的风格,正式踏入一个新时代。宗教:神道与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目前最多日本人信奉神道教,佛教排第二。佛教于552年传入日本,其后在圣德太子的积极推广下在日本迅速传播开来。神道教则是在日本本土所发展出来的宗教,神社是祭神的场所,神道教认为自然界万物皆为神。
饮食:传统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饭,然后再配上其他菜肴,例如鱼,肉,蔬菜,酱菜,以及汤。料理的名称则是用这些菜肴的数目来命名。
由于日本是海岛型国家,日本人相当喜好海产品,例如鱼,贝类,章鱼,虾蟹类和海草等。
日本饮食文化的其中一项特色是生食,大部份食物如鲔鱼、鲑鱼、河豚、章鱼、牛肉、鸡肉、鸡蛋等都可以生食入菜。日本料理中较为具标志性食物包括寿司、刺身、清酒、便当、纳豆、天妇罗、章鱼烧、竹轮、荞麦面、寿喜烧和牛丼等。日本人进食的食具通常是小碗和改造过的筷子。次文化:主要包括漫画、动画、电子游戏。
高度发展的日本漫画已经成为世界漫画当中具有独特风格以及庞大影响力的流派。日本的漫画读者包括了所有的年龄层,因此日本漫画的题材非常广泛。日本漫画向海外输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随之向全球扩张,日本漫画也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及,不少被各国出版商翻译和发行外文版。
日本动画最早开始于1917年,并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产业。日本动画于20世纪90年代及2000年迎来了它被海外市场接受程度的提升。
电子游戏,亦叫电玩,是动漫的延伸。有别于美国游戏着重操作感,日本游戏更着重游戏细节的表现,小游戏简单易玩,大游戏掺杂极多的小游戏以增加娱乐性,当然也有同时具有日美元素的作品。
艺术:日本传统的表演艺术有歌舞伎、能剧、狂言、文乐、漫才、落语等,当中歌舞伎起源于战国时代末期,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内容多关于历史事件和恋爱关系的道德冲突。同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乐是一种木偶戏。日本绘画有单色画和双色画之分,而浮世绘是日本画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随着汉传佛教进入日本的,现在已在日本扎根,成为了日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为日本的“雅道”。
日本人口
日本人口数量在2014年4月1亿2713万6千人,是世界人口第十大国。在20世纪之后,由于日本进入工业化社会,人口生育率降低,医疗条件提高;加上日本一向对外来移民管制甚严格,导致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日本也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的人口数字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
分布情况:日本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目前只有5%的居民为农业人口。大约有8000万人居住在本州岛太平洋侧和九州岛北部地区。东京都的人口数字超过1200万,其他如横滨市有3,555,473人;大阪市有2,624,129人;名古屋市有2,190,549人;札幌市有1,854,837人;神户市有1,513,967人;京都市有1,466,163;福冈市有1,325,611人;川崎市有1,290,426人,北九州市有1,000,211人。日本的大城市面临同欧美一样的问题,如拥挤的交通、环境污染、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等。
民族: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除了大和族之外,唯一的本土少数民族是琉球族和爱努族(还有被俄罗斯驱逐的鄂罗克人与尼夫赫人),此外在大和族内部还有地位较低的部落民。居住在日本或归化为日籍的外国人主要来自朝鲜半岛、台湾、巴西、中国大陆、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请参见在日外国人。日本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6.8人,位居世界第30位。
与其他后工业化国家一样,日本面临人口老化的问题。在1989年,老龄人口占日本人口比例为11.6%,预计在2030年会攀升到25.6%,然而事实上,现在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2.6%。
第三篇:中国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中外文化交流史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姓名:王艳红 学号:2009217017
中国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中国茶文化从西汉形成后,便由南向北、由庙堂向民间推进。其中向日本传播的三次高峰分别产生于中唐时期、南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它们也同样体现了茶文化传播的总体特点,并促进了日本茶道的产生。
关键词:中国 茶文化 传播 日本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中国饮茶之风三国两晋时已在士大夫中流行,隋唐时更遍及全国。不过,茶文化得以形成,还是以8世纪末唐人陆羽著《茶经》为标志。
一、中唐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我国饮茶自西汉开始出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饮茶之风由南南向北推进,茶叶也从原来帝王将相的专享品,逐渐向庶民百姓普及。进入隋朝以后,饮茶习俗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但那时的饮茶还是解渴型的粗放饮法。
到了唐代,统一而强大的唐王朝带来了较长时期社会的安定,农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随着南北交通的进一步便利,茶叶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与之相适应的茶的贸易、消费也更加频繁。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得以形成。羽‚言茶之原、之法、之具犹备,天下亦知饮茶矣。‛唐贡茶制的确立,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唐文人雅士中还形成了以茶代酒的风尚,于是从精神出发的中国饮茶文化在中唐闪亮登场。
当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在中唐慢慢走向繁荣时,也深深吸引了大批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是他们深受茶文化的熏陶。中国茶文化及品茶法已传入日本。留唐僧最澄、空海、都永忠都是中国茶文化的热心传播者。唐时日本僧人的大量来华,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茶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
都永忠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
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最澄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茶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二、中国南宋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由于唐朝末期的混乱、衰退,日本向唐派遣唐使、吸收大唐文化的这一历时持久的盛举,终于在838年以后划了一个休止符。日本的饮茶文化也一度处于徘徊、衰退阶段。中日国交暂停顿,日本茶文化进入了‚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移。
南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阶段。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第一次入宋,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还带回了茶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
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创立茶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后来,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茶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茶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年)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规,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从此以后,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
三、明清叶茶的传入与日本茶派的分“道”扬镳
说到日本茶道,一般人也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在日本有奉千利休为祖的、使用末茶的末茶道,以及由卖茶翁高游
外创立的使用叶茶的煎茶道,两派茶道形成双峰对峙,二水风流。而煎茶道的产生正是中国茶文化第三次东渐日本的结果,是我国明清茶文化在日本的延续。
中日茶道的分歧点之一就是日本将茶与禅的融合视为关键之关键,在中国,既没有将佛教的禅心作为压倒道教和儒学等一切文化的唯一制高点,也不会将一种文化价值观简单地概括为整体文化的核心。中国人主要是靠道德的内省与发现为最重要的评判体系,日本人则更看重仪式的严格、程式的规范性和纪律的约束性。
由于明清叶茶以及冲泡饮茶方式的传入,使日本在江户时代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茶道—末茶道和煎茶道。随着日本社会的日益现代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在民间、在非正式的场合,人们更多的还是采用煎茶,与程序形式过分复杂的‚末茶道‛相比,‚煎茶道‛以其形式简单而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并逐渐深入日本民心。
煎茶道是明清茶文化东渐日本的产物,就中国茶文化东渐日本的整个历程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阶段,是东渐的第三次高峰,它产生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样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
陆羽用心血写成的《茶经》,是陆羽经智积禅师养育教诲,渡过苦难人生的体验,是茶的精神、俭的美德。由于它首次将
中国文化的精髓儒、道、佛与饮茶过程融合了起来,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问世后,社会上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茶经》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日本受中国的影响,饮茶的历史早在陆羽的《茶经》诞生之前就已开始,然而将饮茶习俗和优良的唐代茶种传入日本的则是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僧们。因此,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像中国茶文化那样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而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茶道是各具特色的,由于历史原因等,日本的茶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前面提到的,它源于中国,尤其是在珠光的草庵法出现之前,可说是对中国茶仪的一味仿效,但在那之后,特别是千利休之后,日本饮茶的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单纯的点茶饮茶活动,逐渐升华为具有宗教审美意境、净心清魂的茶道,形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综合性文化体系,给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冈夫著《茶文化》,中国经济出版杜.1995年。
(2)铃木大拙著(日)《禅与日本文化》,日本新知文库。
(3)千宗室著(日)、肖艳华译《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4)《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王耕 刊名:漳州师
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日期:1999 期号:第4期(5)我读《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作者:马守仁 刊名:农业考古 出版日期:2008 期号:第2期
(6)《中国茶文化》 作者:王玲 著 页数:273 出版日期:2009.07
第四篇:向日本患难同胞致以慰问
“向日本患难同胞致以慰问”活动策划
策划人:**********营销班
在灾难面前,最重要的是信念和勇气。我们始终坚信,大家同舟共济,必能渡过难关,重建美好的家园。希望我们保持联系,我们将会号召我们的朋友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日本人民救灾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携手共同度过这次灾难。
日本地震的消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9级的地震带来的海啸等灾害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也是地球村人们的灾难。我仅代表所有同仁向灾区人民表示诚挚慰问,向地震灾害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活动策划:
**********营销班团支部
参加人员:
***********营销班全体同学
活动时间:
2011年3月16日上午8:00—10:00
活动安排:
组织同学了解日本地震带来的危害。
首先由各班委在班级内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讲解“向日本患难同胞致以慰问”的活动的具体方案和内容。主要通过报纸、新闻、网络深层次的了解日本灾情,主要包括:地震摧毁日本的房屋数量、地震引发海啸给日本带来的影响、福岛核电站多次爆炸给日本带来的辐射程度、日本人民伤亡情况并将这些内容向全班同学讲解,并适当的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观看关于日本灾情的新闻。
可以和全班同学探讨几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日本此次地震给日本带来灾难的同时,还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这些灾难又意味着什么?
并要求全班同学写一份活动心得。
*********营销班
2011年3月16日
第五篇:日本7s管理内容
7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ING)七个项目,因日语和英文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7S管理。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为内容的活动,称之为“7S”活动。7S管理起源于日本,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达到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1.革除马虎之心,凡事认真(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2.遵守规定
3.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 4.文明礼貌
没有实施7S管理的工厂,职场脏乱,例如地板粘着垃圾、油渍或切屑等,日久就形成污黑的一层,零件与箱子乱摆放,起重机或台车在狭窄的空间里游走。再如,好不容易导进的最新式设备也未加维护,经过数个月之后,也变成了不良的机械,要使用的工夹具、计测器也不知 道放在何处等等,显现了脏污与零乱的景象。员工在作业中显得松松跨跨,规定的事项,也只有起初两三天遵守而已。改变这样工厂的面貌,实施7S管理活动最为适合。★
7S管理与其它管理活动的关系 1、7S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是全面生产管理TPM的前提,是全面品质管理TQM的第一步,也是ISO9000有效推行的保证。2、7S管理能够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遵守标准”的良好氛围。有了这种氛围,推行ISO、TQM及TPM就更容易获得员工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3、实施ISO、TQM、TPM等活动的效果是隐蔽的、长期性的,一时难以看到显著的效果,而7S管理活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如果在推行ISO、TQM、TPM等活动的过程中导入7S管理,可以通过在短期内获得显著效果来增强企业员工的信心。4、7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7S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这又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着ISO、TPM、TQM活动能否顺利、有效地推行。通过7S管理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S管理的定义、目的、实施要领 ★
1S----整理
定义:
◇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有必要的与不必要的;
◇把必要的东西与不必要的东西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
◇不必要的东西要尽快处理掉。
正确的价值意识----使用价值,而不是原购买价值。
目的:
●腾出空间,空间活用
●防止误用、误送
●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生产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残余物料、待修品、返修品、报废品等滞留在现场,既占据了地方又阻碍生产,包括一些已无法使用的工夹具、量具、机器设备,如果不及时清除,会使现场变得凌乱。
生产现场摆放不要的物品是一种浪费:
·即使宽敞的工作场所,将俞变窄小。
·棚架、橱柜等被杂物占据而减少使用价值。
·增加寻找工具、零件等物品的困难,浪费时间。
·物品杂乱无章地摆放,增加盘点困难,成本核算失准。
注意点:
要有决心,不必要的物品应断然地加以处置。
实施要领:
⑴、自己的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 ⑵、制定「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
⑶、将不要物品清除出工作场所
⑷、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
⑸、制订废弃物处理方法
⑹、每日自我检查 ★ 2S----整顿
定义: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
◇明确数量,有效标识。
目的:
●工作场所一目了然
●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
●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
●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注意点:
这是提高效率的基础。
实施要领:
1、前一步骤整理的工作要落实
2、需要的物品明确放置场所
3、摆放整齐、有条不紊
4、地板划线定位
5、场所、物品标示
6、制订废弃物处理办法
整顿的“3要素”:场所、方法、标识
放置场所----物品的放置场所原则上要100%设定。
· 物品的保管要 定点、定容、定量
· 生产线附近只能放真正需要的物品
放置方法----易取。
· 不超出所规定的范围
· 在放置方法上多下工夫
标识方法----放置场所和物品原则上一对一表示。
· 现物的表示和放置场所的表示
· 某些表示方法全公司要统一
· 在表示方法上多下工夫
整顿的“3定”原则:定点、定容、定量
定点:放在哪里合适
定容:用什么容器、颜色
定量:规定合适的数量
重点:
● 整顿的结果要成为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出所需要的东西的状态
● 要站在新人和其它职场的人的立场来看,什么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更为明确
● 要想办法使物品能立即取出使用
● 另外,使用后要能容易恢复到原位,没有回复或误放时能马上知道
★
3S----清扫
定义:
◇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
◇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
目的:
●消除赃污,保持职场内干净、明亮
●稳定品质
●减少工业伤害
注意点:
责任化、制度化。
实施要领:
1、建立清扫责任区(室内、外)
2、执行例行扫除,清理脏污
3、调查污染源,予以杜绝或隔离
4、建立清扫基准,作为规范
5、开始一次全公司的大清扫,每个地方清洗干净
● 清扫就是使职场进入没有垃圾,没有污脏的状态,虽然已经整理、整顿过,要的东西马上就能取得,但是被取出的东西要达到能被正常使用的状态才行。而达到这种状态就是清扫的第一目的,尤其目前强调高品质、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制造,更不容许有垃圾或灰尘的污染,造成品质不良。★
4S----清洁
定义:
◇将上面的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
目的:
● 维持上面3S的成果
注意点:
制度化,定期检查。实施要领:
1、落实前3S工作
2、制订目视管理的基准
3、制订7S实施办法
4、制订考评、稽核方法
5、制订奖惩制度,加强执行
6、高阶主管经常带头巡查,带动全员重视7S活动。
● 7S活动一旦开始,不可在中途变得含糊不清。如果不能贯彻到底,又会形成另外一个污点,而这个污点会造成公司内保守而僵化的气氛:我们公司做什么事都是半途而废、反正不会成功、应付应付算了。要打破这种保守、僵化的现象,唯有花费更长时间来改正。★
5S----素养
定义:通过晨会等手段,提高员工文明礼貌水准,增强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
目的:提升人的品质,使员工对任何工作都讲究认真。
注意点:
长期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施要领:
1、制订服装、臂章、工作帽等识别标准
2、制订公司有关规则、规定
3、制订礼仪守则
4、教育训练(新进人员强化7S教育、实践)
5、推动各种精神提升活动(晨会,例行打招呼、礼貌运动等)
6、推动各种激励活动,遵守规章制度 ★ 6S--安全
定义:清除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发生。
目的: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的连续安全正常的进行,同时减少因安全事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7S--节约
定义:就是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的,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
实施时应该秉承三个观点: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态对待企业的资源;切勿随意丢弃,丢弃前要思考其剩余之使用价值.节约是对整理工作的补充和指导,在我国,由于资源相对不足,更应该在企业中秉持勤俭节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