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机械化残膜回收项目调研报告
关于残膜回收机选型试验及示范推广
项目的调研报告
调研单位:麦盖提县农机局
调研日期:二O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关于残膜回收机选型试验及示范推广
项目的调研报告
依据新科兴【2008】05号文件下达的自治区科技兴新项目,残膜回收机选型试验示范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承担项目,麦盖提县作为一个实施点。
一、历史背景
麦盖提县地处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叶尔羌河流域中下游,光热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耕地面积9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55万亩左右,全部采用机械化铺膜技术,其他铺膜栽培作物20万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栽培技术,它在给我们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也留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烦恼——白色污染,地膜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不易分解。残留在土壤中会形成许多隔离层,破坏土壤的毛管系统,减弱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壤结构。种子播种在残膜上,会出现芽干、芽落。即使出苗根系由于残膜隔离不能扎在土壤中,不久植株枯萎,出现缺苗、断条而造成减产。据有关专家测定,连续铺膜6—7年的耕地,会造成作物
9.5%—15.5%的减产。同时残膜在耕地表面易被风吹走,污染了环境也易被牛羊吃进去造成死亡。
残膜回收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及农业系统的高度重视,农机科研部门也研制多种型号的残膜回收机具,选择合适麦盖提县的机型进行推广使用是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目前最为重要的工
作。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以来麦盖提县农机局引进残膜回收机械棉花拔秆清膜机2台(4MBQ—1.5 型)、9ZL-4.2型残膜回收机39台、4JLM-1800B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1台、4JLM-1800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一台,实施地点:央塔克乡跃进村、东方红村,尕孜库勒乡8村、10村两个乡4个村,实施面积:2009年5200亩、2009年10200亩、2011年10400亩,收益农户136户。
三、项目资金情况
2009年残膜回收机选型试验示范推广建设项目自治区农科院拨款3万元。
四、机械化残膜回收试验情况
4MBQ—1.5 型,该机械能回收地表残膜、历年膜,缺点:耕作层的膜回收情况不理想; 4JLM-1800B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和9ZL-4.2型残膜回收机,这两台机械回收历年膜和当年膜收的效果较,缺点:对拖拉机的负荷大,不适合湿度较高土地作业且作业费较高;对小片膜回收不干净,机械占地面积大、林棉间作地不宜使用。
五、机械化残膜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械化残膜回收推广方面:(1)目前残膜回收机具使用率低。由于我县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推广刚起步,推广和使用还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导致有了残膜回收机具使用率低。(2)残膜回收机具价格过高、农机户购买力有限。
(二)机械化残膜
回收技术方面:(1)目前我县使用地膜厚度为0.006~0.007毫米,属于薄地膜,现有机械对薄地膜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用。(2)机械所需要的功率大,需要大马力拖拉机配套。(3)本机在湿度较大地块的地块作业时残膜回收效果不理想。
(三)机械化残膜回收费用方面:机械化残膜回收作业费25元/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六、机械化残膜回收机具的前景
(一)我县覆膜棉花面积55万亩左右,其他铺膜栽培作物20万亩。单靠人力回收残膜,时间紧作业量大。因此应提倡机械化回收残膜。
(二)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残膜回收机配套的规范化地膜。这是在确保增温、保墒、防病、除草等覆盖效果和作物增产幅度不变的前提下,兼顾生产成本,提高机械化残膜回收机具的使用率。
(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各级党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把机械化回收残膜技术当作一项长期政策来抓。
(四)通过试验、多点示范试验,使广大基层干部、农民亲眼目睹机械化收膜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了农民购买残膜回收机的积极性,为大面积推广残膜机械回收技术打下基础。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专题
活动时间:2008年6月30日---7月6日
活动地点:xxxx市xx县大云,魏塘、姚庄、丁栅,西塘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2008年6月30日至7月6日,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在张馨艺的带领下一行9人,来到xx县进行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以“农业机械化调研”为主题,通过对xx各镇的探寻,深入xx县各镇农业机构调查,走访当地资深农民,向上一级政府反馈意见,我们相继参观了碧云花园,魏塘甜瓜之乡,丁栅渔民村,西塘古镇,“小蜜蜂”葡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我们在各镇进行农业机械化方面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倡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应用,让大众了解到机械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我们对xx农业化程度的深层了解,既看到了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xx人民的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们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决心,因此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令我们受益匪浅。
一、xx简介
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xx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5397台、联合收割机203台,植保机械721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3.76万千瓦,机械原值1576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围绕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配套装备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拥有冷藏保鲜4745M3,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5台,喷滴灌设施1935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果蔬分级机5台。三是公司投资农机成为新亮点。在农机项目的引导扶持下,先进适用农业装备成为农业企业的投资热点。xx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95.3万元,购置引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库1230 M3、喷滴灌设施350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田园管理机3台、集雨设施2套、割草机3台、农用运输机4台,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较好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效益。xx县的专业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魏塘的“中国甜瓜之乡”、姚庄的“黄桃之乡”、西塘的“沼虾之乡”、丁栅的“甲鱼之乡”、惠民的“蜜梨之乡”相继涌现。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了xx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县初步形成了南部设施农业栽培、北部名特优水产养殖、中部食用菌生产的区域布局,设施瓜菜种植面积4.9万亩,淡水养殖8.3万亩,粮经比例已调整为45∶55,前几年xx又启动了3万亩无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县上下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探索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结构优化增收之路,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农经统计分析,今年粮食收入2.7亿元,比去年增17.4%,经济作物7.08亿元,增长10.5%,畜牧业7.3亿元,增长27.5%,林业0.9亿元,增长25%,食用菌0.58亿元,增长5%,预计全年农业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4.9%。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9.5万亩,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农产品加工等几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单一粮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由内销为主向外销推进,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6个。今年新增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各4家,全县已拥有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龙头企业15家,4家农业行业协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带动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推广了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绿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今年新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组织申报的省绿色农产品4个正在认证当中。目前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16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二、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
碧云生态农业机械化
7月1日上午,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社会实践队伍的同学来到了此次的第一站——xx碧云花园。
这次社会实践紧紧围绕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一课题,通过对碧云花园生态农业结构的调查、了解、学习现有一些生态植物的一些栽培技术和机械化设置。与碧云花园的创建人潘菊明先生进行交流,逐渐对碧云花园总体的结构、潘先生创建理念和对农业机械化前景的一些评价。
作为xx优势产业农机化示范基地农业大棚是种植过程中的重点设施农业。在作物培养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便是大棚的机械化集中管理。大棚采用自动温控,湿控对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精确控制,还利用自动遮阳棚保证阳光的适当供给。
在作物的灌溉方面,园区全面采用雨水灌溉,并配有专业的水净化装置,使用喷滴灌设备,使植物得能够得到充足的无污染水分。
现在园区正处于建设当中,在未来的两三年时间里将会有巨大的变化,相信在两三年后,作为农机化的示范基地的“碧云花园”,不管是在园区整体管理及进一步建设方面,还是在园内作物的培养方面,机械化程度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作为典范,使周围邻近县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者们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并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作物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
魏塘甜瓜之乡之行
7月2日上午,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了目的地魏塘益农合作社(曾被xx省农业厅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在辅导员、当地瓜农和队长的带领下,小分队参观了种植大棚,学习了甜瓜种植的有关知识和相应的机械化程度并动手尝试了摘瓜。
当中我们了解到魏塘益农合作社由于引进外资,机械设备和改进生产技术,从而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还了解到种植过程中不同时期应用到的相应农具和小型机械。而后,我们还品尝了名为皇后翠绿的甜瓜。在满足和充实中结束了上午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由于人力、资金、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魏塘益农合作社的机械化程度相对不高,种植技术较为传统。基本上都采用人工采摘方式,国外先进的瓜果采摘机应用不足。据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的瓜农农忙时会选择雇佣农民采瓜,而很少有瓜农会想到使用机械,而且国内暂时还没有普及效率高,价格低廉的瓜果采摘机。但是“甜瓜之乡”机械化发展前景看好。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帮助下魏塘的明天会更好。
渔村印象
很多人以为美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艺术家、文人才有,渔民村的美告诉你,美完全可能体现在生活底层,渗透在自然而然的举手投足,辛勤劳作的汗水和特色创业的智慧之中。
这便是丁栅渔民村,也是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小组次此行的第三站。
渔民村,远近闻名的六塔鳖产地。鱼鳖混养是村里的一大特色产业。7月3日,在丁栅党委吴书记的陪同下,调研小组参观了养鳖池,学习了养鳖过程中建池、引种、喂养和捕捞等有关知识。有幸欣赏到了的打甲鱼的场景,还见识了打鱼枪和其他一些新农具。
鉴于渔民村是由传统家庭式渔民经集合而设,养殖捕捞手法承袭了传统方式,生产方式还趋于人工和半机械化。但从蒸蒸日上的水产养殖事业,集垂钓、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正确发展模式不难看出,只有采用合适的操作方式,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效益,实现和谐发展
姚庄特色
近年来,在xx县农机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姚庄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历史上的姚庄一直以种粮食为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承,才有发展农业机械化。xx农业机械化实践小分队通过调研了解到姚庄主要拥有各式拖拉机近五千台,联合收割机187台,植保机械总动力约两千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在全县占有很大比重。新机具.新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播种机、还田机、耕作机、插秧机、脱粒机等。以锦绣黄桃和蘑菇为突出产业,配套装备新近适用农业机械,拥有冷藏保鲜51353立方米,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喷滴灌设施,大棚控温设施,果蔬分级机,还配有农用割草机和农用运输机以及一些再加工工机械。
(5)加强引导,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和集体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第三篇:农机科技推广培训和残膜回收利用工作探析
对**区农机科技推广培训工作探析
**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
近年来,**市农机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了“纵横贯通,天地融合,市场调节”的农机推广体系,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横贯通的农机推广体系。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农户纵向推广体系和县县互通、乡乡互助、村村互补的横向联合的推广体系。
天地融合的农机推广网络。已建成农机化信息网和“**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各村均配有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为农机技术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
市场调节的农机推广体系。以农机生产企业为主体,由经销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沟通产销信息,生产企业负责机具推广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农机大户和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作业。
**区农机科技推广情况:
**区有区级农机推广站和18个乡镇农机站,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副科级建制。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17人,现在岗人员15人,学历为本科2人,专科2人,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工人8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4人,40岁以上以上10人,30岁以上1人,人员严重老化。区农机推广站有办公室12间,48平方米,有电话机二部,微机3台,多功能打印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台,配有深耕犁、薯类播种、收获机等配套农具6台(套),有机具库4间,面积48平方米,2013年承担全区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玉米全程机械化配套示范项目、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项目、机械化深松技术示范项目、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示范项目和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7个农机化示范项目,建立17个科技示范点;全年共举办农机技术实用技术培训班29期,培训1613人,印发宣传材料3000余份。
农机推广面临的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建设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新阶段,农业机械化迈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新时期。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内部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要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增产增效并重,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农机化技术推
广的方向、路径、目标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支撑。
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更加注重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和技术集成配套,必须更加注重高效、绿色、节本、智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示范转化和供给服务,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中肩负起历史使命。
第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新机遇
全国农机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农业机械化已经渗入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正深刻引领品种选育、栽培模式、耕作方式的变革,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推进。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需不适应、不协调和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转型升级。
农机化技术推广,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瞄准不同区域、不同领域重大机械化技术需求,加强技术的试验验证、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更加注重从薄弱短板环节入手,加大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力度,为农机化发展补齐“短板”、突破“瓶颈”提供支撑,这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拓宽领域、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普及,农业生产规模、组织方式、劳动力组成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等都出现了新变化,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技术推广服务的需求向多样化、系统化、个性化转变,对技术推广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精准性都提出了新要求。
农机推广机构必须及时调整推广思路、机制、模式与方法,使技术推广的目的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推广内容逐步由产中服务为主向更加注重适应规模经营的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推广延伸,推广形式逐步由单一服务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综合服务技术拓展,必须更加注重集成推广适应规模经营的全程机械化技术和创新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技术推广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目前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但是,面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能力水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推广经费不足。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
四是重视程度不高。
五是信息处理不规范。
三、今后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推广体系。
(二)打造高水平农机推广团队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农机科技的不断发展。培养一大批管理应用技术骨干,从根本上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使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农机推广服务工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大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健全完善的农机推广网络。
一是要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在春耕前、双强前、秋收前、冬季农闲时间,对农机手开展集中培训,办好“固定课堂”。
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乡村,采取上门服务、进村入户等方式,开展农机技术巡回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机具宣传,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农机技术,办好“流动课堂”。充分利用农机化信息网和“**农机服务信息平台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推进农机推广服务信息化,不断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能,办好“空中课堂”。(四)争取项目经费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入
机制。充分发挥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关键性技术、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产品推广等。加大对农机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
(五)明确农机推广的重点,全领域推广农业机械
全面拓展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验证、转化、先导、服务功能,引领、支撑农业机械化向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全面推进,推动解决农业各产业、各区域、各环节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实现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防灾减灾的农机化技术广泛应用,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机化各区域、各产业协调发展。
(七)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
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投入品减量节约、农业防灾减灾,因地制宜遴选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节水灌溉、机械施肥、精准施药、残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机械化实用技术,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注重农机本身的节能减排问题,大力遴选推广高效节能低排放农业机械,构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第四篇:自治区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调研报告(定稿)
调研报告已基本定稿,请送董新光主任和调研组全体成员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李磊
13/11
自治区农田地膜使用
与残膜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田地膜污染问题,确保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安排,常委会副主任董新光带队分别于4月中旬、7月上旬和10月下旬,在农作物春播、生长、秋收三个关键节点,深入伊犁州、博州、昌吉州和兵团第四、五、八师等单位进行深入调研。调研涉及农业、环保、科技、发改、经信、质监、工商等多个部门和农民、种植大户、科研院所及地膜生产企业等多个单位,通过一年来对地膜使用全过程的跟踪调查,比较准确的摸清了农田地膜的使用、残留和污染情况,理清了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找到了治理污染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一、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现状
(一)我区农田地膜覆盖面广使用量大
一是农田地膜推动了种植业生产的不断创新。我区农田地膜使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和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发生发展的,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由窄膜变宽膜、单层变双层,从沟植平铺到膜下滴灌,地膜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得到扩大,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 代的重要生产资料。二是农田地膜使用效果明显。农田地膜在充分发挥“保墒、增温、抑制杂草”作用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种植环节,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水平和生产能力,粮食、棉花、油料三大主要作物单产30年间分别提高了180%、140%、135%,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粮食短缺的问题,成就了棉花在全国的领跑地位。三是农田地膜发展迅速。从早期的棉花,逐步发展到玉米、小麦、水稻、瓜菜等40多种农作物。目前,我区地膜面积已达4700万亩(含兵团),地膜年使用量达15.94万吨,已成为我国地膜覆盖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省区。
(二)农田地膜残留逐年增加,已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一是改变土壤结构。农田残膜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削弱抗旱能力,引起次生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且肥力下降,阻碍土壤对农作物水分、养分供应。二是影响种子发芽。种子受到残膜包裹,因透气性差而腐烂,因得不到水分而枯萎,种子发芽率难以保证,最终影响作物产量。三是降低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土壤中残膜的大量存在会使机械频发故障,机械作业时断时续,质量和效率都受到严重影响。四是造成秸杆浪费。由于玉米、甜菜、花生等丛根类作物根系发达,地膜根本无法回收,经粗略计算,每年仅浪费的玉米秸杆就在4万吨以上。除此之外,对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也带来一定难度。
(三)残膜污染有个量变过程,对污染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
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农田地膜经过30多年大范围、大面积使用,残留量逐年增多,对土壤和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已经凸显,地膜使用和污染持续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二是认识提高的过程。如同地膜污染有个量变过程一样,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也会不断提高。粮食短缺年代,想法是如何提高产量。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环境保护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现在之所以对地膜污染的认识提到如此高度,也在于整个社会环保大势的形成。三是正确认识污染问题。地膜污染是存在的,而且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但还没发展到无法生产的地步,也并非没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没必要谈之色变,更不能毫无责任地去放大危害。四是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恰逢机遇期。2010年12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为建设美好新疆确立了目标,也为残膜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地膜污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实施了中央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2012年,国家安排资金5117万元,先后在我区17个县市实施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2013年,国家安排资金8014万元,先后在我区14个县市实施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建成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加工生产线 51 条,废旧地膜回收网点 78处,新增废旧地膜再生塑料颗粒加工能力10443吨,示范区地膜回收面积达462万亩。二是开展了残膜污染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工作。2014年,自治区调整出3800万元专项资金,对玛纳斯县和尉犁县就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了整县推进试点,完成0.01mm地膜覆膜面积137.4万亩。三是加快政策措施制定步伐。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新疆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指导意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目前正在制定《新疆农田地膜污染防治条例》和《0.01mm厚度地膜生产、使用地方标准》。
二、农田地膜使用和残膜治理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一)残膜回收难度大
一是地膜厚度不够,拣拾困难。1992年国家对农田地膜厚度规定的技术标准是0.008±0.003毫米。实际上,企业和使用者普遍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多是0.005毫米的超薄地膜。这种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难捡拾。二是机械化作业,可靠性差。我区使用地膜种植作物种类多、模式多,单一型号的回收机械无法适应多种作物和种植模式条件下的残膜回收,多型号机械又因研发投入大、使用期短、效益差等问题难以进入市场。现有回收机械对当年残膜的捡拾效果不理想,对历年积压的残膜捡拾更无能为力。三是强力回收,缺少法律条文支撑。按照目前“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理念,农民没有硬性责任去捡拾地膜,用行政手段强力回 4 收的做法存在争议,因此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出现。四是残留严重无法除净。整个看农区重于牧区、棉区重于其他作物种植区,亩残膜量约8—70公斤不等,平均为16.88公斤,大概是全国的4-5倍,彻底清理干净难度大。
(二)污染治理缺乏使用主体的能动性和责任感 一是主体责任人积极性不高。农民是地膜使用和回收的主体,本应“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但在实践中,由于短期行为和土地属性等因素影响,农民缺乏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和积极性。二是土地经营流转中对农膜使用和残膜治理没有做出约束。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有利于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水平,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做出相应明确的约定,各级管理部门也缺乏引导,企业和大户更是考虑收益多,地膜回收处于被动和消极状态。三是治理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地膜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污染治理工作也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和各管理单位上下一体、多方联动,但受编制体制等制约,地膜使用和残膜治理尚缺乏一个综合协调部门来统管。
(三)残膜回收未能形成市场机制
一是回收成本高于收益。人工拣拾残膜工资成本过高,再生利用过程中能耗大,残膜处理加工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多,且由于杂质原因只能作为添加料,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昌吉州人大调研了解到,残膜回收的亩成本已达120元 以上,即便如此也仅能回收70%左右。二是丛根类作物残膜无法回收。地膜回收受到农作物种类的限制,玉米、甜菜、花生、制酱番茄等作物由于根系发达、扎根深,即使地膜加厚也会被根系扎碎并相互缠绕,残膜既难以拣拾,秸秆又不能用作饲料,只能一并翻在地里。三是标准以上膜的使用存在局限性。加厚地膜必然加大污染物质的总量,虽方便回收,但最终要进入处废环节,还是不能保证彻底无害化要求和对废旧膜的根治。
(四)以可降解膜为主的新技术研发推广不够 一是受传统思维束缚,对可降解膜认识不足。近年来,可降解膜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产品更新,已经过光—氧降解膜、淀粉基PE膜和全生物降解膜等三个发展阶段。全生物降解膜是可降解膜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一定时间内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却没有跟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解和置疑。二是示范推广落后于生产实践。生物降解地膜自2010年以来,在兵团第五师、八师各团场和地方一些乡镇已经开始大规模试验,特别是在棉花、玉米等大宗作物上,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说,“可降解膜的使用极大地减少了生产和管理环节,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是农业发展上的又一次革命”。但总的来看,我们示范推广的力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三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担当意识略显缺乏。我们对地膜污染治理的紧迫性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思想深处还受着 “按老路子走保险,搞创新吃不准”的传统观念束缚,因而对新事物的接纳不够积极主动。
三、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工作建议
(一)继续抓紧抓好各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是继续抓好现有项目及资金的落实。我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中央有关部委高度重视,结合援疆工作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的支持,要把现有资金管理好、使用好,要在管长远、管根本上多投入,要在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二是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在现阶段,加厚地膜是减少地膜残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大面积替代使用,以达到“铺的好、收的了”的目标。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并规范农用地膜生产企业行业管理,提高地膜生产质量。应在每年春播季节组织质监部门对农用地膜质量进行严查,在媒体上公布举报电话和奖励资金,杜绝不合格地膜进入市场、进入田间。四是加强体系建设。通过贴息、技改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扶持建立一批废旧农田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带动周边地区残膜的回收加工再利用,构建起形成“闭合回路”的残膜收购再生体系。
(二)积极示范推广新一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一是充分认识可降解地膜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可降解地膜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环境安全承受极限的必然选择。现有PE膜作为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勿容置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我国在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和推广上也已经起步。二是重视对研发企业的培育力度。各级应把农田生物可降解膜的推广应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在研发和试验可降解膜过程中做了大量投入的本土企业进行扶持。本地企业具有方便联系、利于监管和售后服务等优势,在产品推广使用上要有明确指向性,以帮助他们尽快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三是加大可降解膜在我区的推广使用力度。在试验成功的区域,要有计划的推广使用可降解膜,根据可降解膜生产规模和使用成本测算,明年全区应以50万亩的速度推广为宜。尤其对丛根类作物,要率先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四是做好长远规划。根据现代农业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建议把可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列入“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力度。
(三)充分发挥农民、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
一是加大宣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推广使用加厚膜与可降解地膜的优越性和方向性,提高土地受益主体的思想认识,变“爱护土地、清洁生产”的要求为自觉行动。二是强化引导和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大地膜使用和残膜治理方面的工作力度,摆在与发展农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昌吉州计划2015年大范围率先使用可降解地膜,其它各地也都应具有这样的胆略和气魄。三是突出土 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生产企业在加厚膜、可降解膜使用与残膜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按标准对可降解膜和加厚膜的使用进行差价补贴。兵团部分团场为了督促承包经营户合理使用地膜和及时清理残膜,采取从收益分配中扣出部分资金作为清理残膜押金的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地方也可以这样做,并且应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作为“硬指标”写入合同。四是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结合示范应用农业新兴科技和进一步完善土地倒茬轮作制度,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和适期揭膜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
(四)加强领导,通过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促进地膜污染治理迈上新台阶
一是制定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加厚地膜生产标准。自治区经信委、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已试推新疆农用地膜地方标准,应将可降解地膜也包含进来。同时制定相应的辅助措施,就普通加厚膜生产、销售、使用设定临时许可证制度,严禁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lmm的普通农用地膜,杜绝企业用再生料生产农用地膜。二是加快制订地膜使用管理条例。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限量使用普通地膜直至禁止,对废旧地膜的全面整治进行科技攻关。根据我区地域广、气候条件复杂的特点,有关部门从现在起就要着手指导和规范生产企业制定可降解地膜产品性能、降解时间、适宜环境等行业和企业标准。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议 设立农田地膜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把可降解膜、加厚膜的使用推广和回收利用纳入计划和财政预算,实施自治区标准农膜使用补贴政策(以旧换新等形式),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和0.01mm以上厚度的普通地膜。四是纳入考核范围。把残膜的治理工作纳入自治区、兵团、地州、县市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认真督促检查,严格进行考核,落实奖励措施。为强化领导,建议成立自治区农田废旧农膜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和协调可降解地膜推广和废旧地膜治理。
第五篇: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一、xx简介
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xx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5397台、联合收割机203台,植保机械721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3.76万千瓦,机械原值1576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围绕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配套装备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拥有冷藏保鲜4745M3,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5台,喷滴灌设施1935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果蔬分级机5台。三是公司投资农机成为新亮点。在农机项目的引导扶持下,先进适用农业装备成为农业企业的投资热点。xx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95.3万元,购置引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库1230 M3、喷滴灌设施350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田园管理机3台、集雨设施2套、割草机3台、农用运输机4台,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较好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效益。xx县的专业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魏塘的“中国甜瓜之乡”、姚庄的“黄桃之乡”、西塘的“沼虾之乡”、丁栅的“甲鱼之乡”、惠民的“蜜梨之乡”相继涌现。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了xx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县初步形成了南部设施农业栽培、北部名特优水产养殖、中部食用菌生产的区域布局,设施瓜菜种植面积4.9万亩,淡水养殖8.3万亩,粮经比例已调整为45∶55,前几年xx又启动了3万亩无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县上下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探索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结构优化增收之路,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农经统计分析,今年粮食收入2.7亿元,比去年增17.4%,经济作物7.08亿元,增长10.5%,畜牧业7.3亿元,增长27.5%,林业0.9亿元,增长25%,食用菌0.58亿元,增长5%,预计全年农业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4.9%。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9.5万亩,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农产品加工等几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单一粮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由内销为主向外销推进,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6个。今年新增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各4家,全县已拥有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龙头企业15家,4家农业行业协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带动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推广了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绿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今年新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组织申报的省绿色农产品4个正在认证当中。目前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16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二、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
碧云生态农业机械化
7月1日上午,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社会实践队伍的同学来到了此次的第一站——xx碧云花园。
这次社会实践紧紧围绕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一课题,通过对碧云花园生态农业结构的调查、了解、学习现有一些生态植物的一些栽培技术和机械化设置。与碧云花园的创建人潘菊明先生进行交流,逐渐对碧云花园总体的结构、潘先生创建理念和对农业机械化前景的一些评价。
作为xx优势产业农机化示范基地农业大棚是种植过程中的重点设施农业。在作物培养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便是大棚的机械化集中管理。大棚采用自动温控,湿控对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精确控制,还利用自动遮阳棚保证阳光的适当供给。
在作物的灌溉方面,园区全面采用雨水灌溉,并配有专业的水净化装置,使用喷滴灌设备,使植物得能够得到充足的无污染水分。
现在园区正处于建设当中,在未来的两三年时间里将会有巨大的变化,相信在两三年后,作为农机化的示范基地的“碧云花园”,不管是在园区整体管理及进一步建设方面,还是在园内作物的培养方面,机械化程度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作为典范,使周围邻近县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者们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并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作物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
魏塘甜瓜之乡之行
7月2日上午,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了目的地魏塘益农合作社(曾被xx省农业厅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在辅导员、当地瓜农和队长的带领下,小分队参观了种植大棚,学习了甜瓜种植的有关知识和相应的机械化程度并动手尝试了摘瓜。
当中我们了解到魏塘益农合作社由于引进外资,机械设备和改进生产技术,从而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还了解到种植过程中不同时期应用到的相应农具和小型机械。而后,我们还品尝了名为皇后翠绿的甜瓜。在满足和充实中结束了上午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由于人力、资金、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魏塘益农合作社的机械化程度相对不高,种植技术较为传统。基本上都采用人工采摘方式,国外先进的瓜果采摘机应用不足。据问卷调查发现,95%以上的瓜农农忙时会选择雇佣农民采瓜,而很少有瓜农会想到使用机械,而且国内暂时还没有普及效率高,价格低廉的瓜果采摘机。但是“甜瓜之乡”机械化发展前景看好。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帮助下魏塘的明天会更好。
渔村印象
很多人以为美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艺术家、文人才有,渔民村的美告诉你,美完全可能体现在生活底层,渗透在自然而然的举手投足,辛勤劳作的汗水和特色创业的智慧之中。
这便是丁栅渔民村,也是xx大学xx农业机械化调研小组次此行的第三站。
渔民村,远近闻名的六塔鳖产地。鱼鳖混养是村里的一大特色产业。7月3日,在丁栅党委吴书记的陪同下,调研小组参观了养鳖池,学习了养鳖过程中建池、引种、喂养和捕捞等有关知识。有幸欣赏到了的打甲鱼的场景,还见识了打鱼枪和其他一些新农具。
鉴于渔民村是由传统家庭式渔民经集合而设,养殖捕捞手法承袭了传统方式,生产方式还趋于人工和半机械化。但从蒸蒸日上的水产养殖事业,集垂钓、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正确发展模式不难看出,只有采用合适的操作方式,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效益,实现和谐发展
姚庄特色
近年来,在xx县农机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姚庄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历史上的姚庄一直以种粮食为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承,才有发展农业机械化。xx农业机械化实践小分队通过调研了解到姚庄主要拥有各式拖拉机近五千台,联合收割机187台,植保机械总动力约两千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在全县占有很大比重。新机具。新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播种机、还田机、耕作机、插秧机、脱粒机等。以锦绣黄桃和蘑菇为突出产业,配套装备新近适用农业机械,拥有冷藏保鲜51353立方米,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喷滴灌设施,大棚控温设施,果蔬分级机,还配有农用割草机和农用运输机以及一些再加工工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