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封面)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项 目 名 称
文 物 名 称
文 物 单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年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制
第二篇:关于皮革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
关于皮革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
作者:
(********* ****,XX,XXXXX)
摘 要: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所以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易腐蚀的皮革文物的保护工作更是需要良好的修复的技术和相对成熟的修复的环境,本文在研究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青铜时代出去的高腰皮靴为例来讲述了皮革文物的修复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修复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皮革,保护和修复我国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的遗产,大批的出土文物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见证,但是对一些皮革或者皮质的文物来说,其出土时,损坏程度就比较的大,所以对此类文化的还原和修复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还原了文物的本来的面目才能让他去见证历史,才有收藏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出土文物中易腐蚀文物的保护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国政府对文物的保护和修护工作也十分的重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1.1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暂时屏蔽该词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2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我国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技术现状介绍
2.1文物修复的方法介绍
根据文物修复的目的、方法、持有者习惯或地区差异、认识程度与实际感觉、审美观点等的不同,一般可将文物修复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商业修复三种。
1、考古修复
考古修复力求还原文物的“真实性”,要求按出土时破坏的情况拼接好并修补缺损部位,所修补部位必须与原物有差别,粘接部分和补缺部分不能随色,保持出土文物的真实性。
2、展览修复
展览修复旨在使文物在视觉上达到“完美无缺”,通常会采用各种材料对文物进行修复,要求文物表面修复完好,放置在展柜中目视辨别不出修复痕迹。
3、商业修复
商业修复应用最为普遍,难度也最大。高超的修复技术可以使文物看起来“真补难辨”。一般可根据持有者的要求达到两种不同层次的修复精度。一是要求在直观上不可看到修补痕迹,修补部位即使用放大镜也很难发现。二是要求缺损部位修补所用的材料与原文物质地的疏密程度相同,在X光照射下修补的地方与原文物的质地不能有显著的差别,只允许辨别出细小的裂纹;同时也要求修补部位的材料不褪色,不怕紫外线照射。瓷器类文物修补时采用的色釉要有一定的硬度,不怕金属利器划拨。
2.2文物修复技术分类
1、器物类(无机质地文物)、金属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铅锡器等)、非金属器(陶器、瓷器、玉器、石器、木器等)。
2、纸张类(有机质地文物)、书画装裱修复、古籍修复、档案修复。
3、纺织品、竹木、漆器、皮革(有机质地的文物)。
4、传统家具修复。
2.3 对文物存放环境介绍
1、博物馆的温度指标及其控制
一般认为博物馆室内空气的标准温度应在15—25℃,对文物保存比较适宜,这个温度范围是泛指各类文物而言,有些质地的文物对温度有更严格的要求。博物馆室内温度的波动,只允许缓慢逐渐改变,不仅要求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标准,就一日而言,气温的变化也不能过于剧烈,一般认为日气温差不能超过2—5℃。为了控制博物馆内的温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列措施:
尽量减少馆外不良气候的干扰。掌握馆内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太冷或太热气节,陈列室开放时及库房均应关闭门窗、挂窗帘,减缓空气对流对馆内温度的影响。用温度调控设
备。用空调系统设备自动调控博物馆温度是最后的途径。控制文物展柜的温度、陈列展柜应尽可能封闭严密,使陈列柜小环境免受外界气温的干扰。长期实验表明,封闭展柜可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减缓室外气候剧变对文物的影响和破坏。水质框架的玻璃柜,年久易变形而出现缝隙,难保密闭,因为可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注意考察新的材料,制造密闭性能好的展柜。
2、博物馆内湿度及其控制
博物馆内相对湿度基本公认数值时45%—6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保存一般泛指的各类文物基本是合适的。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与文物的材质有一定的关系,不同材质的文物,有其严格的湿度控制范围,即最佳保存环境湿度,如漆木器类库房为60—70%,纺织品、皮革文物库房为50—55%。文物分类收藏或展出,有区别地控制湿度,是最理想的办法,如果实在达不到这一要求时,也要将湿度控制在泛指各类文物的标准数值范围内。
3皮革文物修复介绍
3.1 皮革文物易腐蚀的原因分析
皮革易腐蚀存在的原因有:
1、皮革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纤维的网状组织构成的。皮革除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维持皮革弹性的水和油脂等物质。
2、当皮革质地文物在长时期的保存中,失去了一定量的水和油脂物质时,就变得僵硬,易脆、易裂。
3、皮革制品的损坏与光、热、湿度、微生物有关。
4、高温会使皮革纤维变成胶糊。过分干燥,易变得脆弱;过分潮湿,又易生霉、腐败。生霉的原因由霉菌是丝状真菌、多细胞的低等植物所致,凡生长在营养基质上,而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的真菌,称为霉菌。它分布极广,种类很多,约有4万种左右。常见危害皮革文物的霉菌有曲霉属、短梗孢属、枝孢莓属、青莓等霉菌。
5、保存皮革质文物的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6、害虫和微生物会蛀蚀皮革制品。危害皮革文物的昆虫,据资料介绍有70多种,最常见、危害最大数量最多的是蠹鱼、烟草甲、皮蠹和白蚁等。由此可见,昆虫对皮革文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有的将书籍蛀蚀成洞,由里向外形成不规则孔道,有的将绘画、书籍蛀成碎片,使整幅画、整本书遭到破坏。常用的杀菌剂有对位硝基苯酚、五氯苯酚或五氯苯酚的衍生物、麝香樟脑、硫酸锌、水杨酸、滴滴涕和除虫菊混合液及硫代氰酸酯杀虫剂等。
3.2 现有的保护和修复的办法
保存皮革质文物的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脆弱的皮制品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子油等保护。对于薄皮革、毛皮,可用甘油和水、蛋黄制成的乳剂保护。已经变干、变硬、变脆的皮革制品,可先用一块湿海棉在皮面褶缝处擦拭一遍,然后用一种以羊毛脂为主的混合液体进行鞣皮,使之润滑。混合剂中要掺上一些蜡,使酥化部分凝固。浸泡在水中的湿皮革,立即自然干燥,会完全失去韧性,难以复原。应将皮制品在分子量为1500的聚乙二醇溶液中浸泡数天。取出后,自然干燥。或用聚乙二醇750处理皮制品。糟朽、脆弱的旧皮,可在皮的背面裱上帆布加固。有褶皱的地方,可先将褶皱处湿润,然后用玻璃慢慢压住,当皮已经回软后,可适当加些重压,直到皮革干时,撤去重物即可复原。
3.3皮革文物修复档案一例—高腰皮靴
皮靴出土于哈密五堡墓地M7,保存于哈密地区博物馆库房。该库房无恒温恒湿设备。保护处理前,长22-23.5cm;宽9.5-11cm;高20-21cm。处理后重量为200g/208g。
1、修复原因:皮靴形状完整,变形严重。两只皮靴靴筒部位均向左侧弯折。2号靴右侧靴筒底部有较为尖锐的折痕。皮革材质硬、脆,表面有不同程度磨损、老化退化、纤维松脱,局部区域角质化。表面污垢较多,且与皮革材料紧密结合。靴底部有孔洞,并发现靴底各层间隙有虫蛀的现象。
2、所用材料及工具介绍:工具:镊子、棉签、毛刷、棉布手套等。材料:乙醇、去离子水、泡沫塑料、沙袋、无酸纸等。仪器:软X射线探伤机、台式显微镜、便携式显微镜、加湿修复平台。吸尘器、直尺、游标卡尺等。
3、保护修复步骤:(1)对皮靴进行常规照相、软X射线照相。记录皮靴基本信息,测量尺寸及重量。建立保护修复档案(2)对皮靴进行观察,局部区域用台式或便携式显微镜观察(3)在靴靴面、靴筒、靴底分别选取一小块区域进行清洗除垢试验。先用毛刷、吸尘器进行干燥清洗,发现纤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干燥清洗没什么效果。改用棉签蘸50%或80%乙醇溶液进行清洗。(4)将皮靴放入加湿平台上进行加湿,高湿度下皮革变软,靴筒部位尤其明显,可以进行整形操作,3.4修复总结
为了更还的修复皮革文物,其修复的步骤要有序的进行,整个皮革的修复的过程应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采集影像资料、X光拍照(2)文物基本信息记录(3)文物保存现状记录(建立保护修复档案、病害记录)、显微镜观察(4)选取局部区域进行清洗除垢试验
(5)控制环境湿度,对皮靴进行加湿、整形(6)制作包装盒(7)完成保护修复档案
建议皮革文物保存环境温度控制在2~18℃,温度日波动范围小于1℃,相对湿度为50~60%,相对湿度日波动范围小于3%。尽量减少空气环境中的污染物。要避免强光特别是紫外线照射。另外在拿取皮靴时应戴上手套,避免与手直接接触。保存过程中要注意微生物、昆虫等危害因素。如发现文物上有昆虫或虫卵,应及时进行冷冻处理。
4总结
从古物古迹,到文物,再到文化遗产;从“修旧如旧”,到“不改变原状”,再到“保护文物环境”;从“坚决保护,严禁破坏”、“两重两利”(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到皮革文物保护“十六字”原则(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再到 “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保护的理念,也反映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潘美娣:《古物修复与装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故宫博物院:《书画的裱装与修复》,文物出版社,1980年。
3.杜子熊:《书画装潢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4.文保学会:《文物保护技术》第三辑,1982年。
5.徐毓明:《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科普出版社,1985年。
第三篇:馆藏档案的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石化集团公司对各单位“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 化技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要求下,我馆作为试点单位,开始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摸索。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和前期工作,是组成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资源。为了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利用,同时也为了保护档案原件,将现有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势在必行。
一、目前档案数字加工面临的问题
1、数字化对象数量庞大、类型多样
中原油田档案馆是油田档案资源的管理服务中心,伴随着油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目前库藏纸质档案约230多万卷,录音录像档案14305盘,照片档案56116张,底图640087张,磁带60512盘,光盘1329张,档案数量以每年10多万卷的速度递增。如果把目前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将是一项经年累月的浩大工程。
2、档案数字化效率问题
在数字化流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为保障。以纸质档案为例,陈旧发黄的油印文件与现行的打印文件相比,识别率明显要低很多,已损坏的文件还需要修复处理,甚至有些文件识别下来并不会比手工录入快。
3、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
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程,不仅仅是档案信息部门的事情,还会涉及业务指导部门、档案保管部门等。争取分管领导的支持与协调,才是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实施
1、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突出重点
由于我馆保管的档案数量庞大,档案的价值也各有不同,所以不可能将全部档案数字化,既浪费有限的资金,又会增加档案部门的工作量。因此,要根据馆藏实际情况,先进行档案价值鉴定,筛选重要全宗,突出重点,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第一,对档案馆中保存年代久远已濒临损坏的珍贵老档案进行数字化。第二,对具有长远使用价值且不方便用户反复翻阅的原件档案进行数字化。第三,对利用率高、需求量大的开放档案进行数字化。第四,针对主体服务对象,对具有油田特色的档案进行数字化。
2、细分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严格控制精度
按照先公开后保密、先近期后 历史 的原则,分步开展数字化加工工作。以纸质档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公文档案、数据库中未有的且利用率较高的勘探开发类档案、油田生产建设项目档案、局级科研档案进行全文录入。
①整理拆分:从档案管理员处填写《档案领取记录单》,并领取档案后,以件为单位拆除档案的装订线,区分出需扫描的档案材料。对档案进行整理,将其中夹杂的纸屑以及订书针等金属物全部去掉,对已破损的文件进行必要的修复,对于不清楚的文件资料在征得档案管理员的同意后进行素描,以保障扫描图像的质量。
在档案整理拆分过程中,对于破损的档案材料要做相应登记,在征得档案管理员的同意后,用透明胶从背面粘合。破损情况严重、无法粘合的,可用专用纸在背面托衬进行文件的修复;也可复印后扫描。
②档案扫描:档案经过整理后,将需要扫描的案卷交给档案扫描人员,纸张状况较差,以及过薄、过软或超厚的档案,采用平板扫描方式;纸张状况好的档案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篇:保定市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办法(2009年发布)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通
知
保市政[2009]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白沟·白洋淀温泉城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保定市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保定市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法律法规依据
为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保定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管所及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
具有科学价值的馆藏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及其他标本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实施主体及职责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进行科学管理,并保证文物安全。每年5月、11月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辖区文物库房及博物馆分别巡查一次,巡查内容包括:库务日志、文物及人员出入库记录、文物清点核查情况等内容,将巡查结果存档,同时上报保定市文物管理局。
文物收藏单位对馆藏文物有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示等职责。馆藏文物管理和使用要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档案完善、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操作规范。
文物收藏单位要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一)馆藏文物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
(二)库房管理制度;
(三)文物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
(四)文物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
(五)文物安全检查制度;
(六)其他文物收藏保管制度。第四条文物保管及交接 文物收藏单位至少配备两名专职保管人员,实行帐、物分管,保管人员名单上报省文物局和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备案。保管人员要经过岗位培训,并保持相对稳定。所有与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有关的人员,遇有调动、退休及其他人事变动,在办理有关人事手续前清点并交接所保管文物,并将清点结果形成文字上报当地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备案。
第五条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建档
县级人民政府要精心组织,督导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按照馆藏文物的相关管理规定,做好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建档工作。
接收文物时,征集人要逐件(套)填写入藏凭证。入藏凭证一式三份,征集人、总帐管理员和库房保管员各执一份。对接受的文物,文物收藏单位进行初步鉴定后,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最终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总帐管理员要及时将接收文物全部登入《文物、标本流水帐》。经鉴定符合入藏标准的,要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文物入藏程序,登录《文物藏品总登记帐》。不够入藏标准的,要另行集中存放,可以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退出馆藏,不得随意处置。文物登录时,文物收藏单位要建立《文物、标本流水帐》、《文物藏品总登记帐》和《文物藏品分类帐》。《文物藏品总登记帐》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不得随意翻阅。《文物藏品分类帐》由库房保管员管理。如有订正,要经本单位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在订正处用红色墨水划双线,线上方书写更正内容,并加盖更改人及批准领导图章。文物收藏单位要建立反映馆藏文物基本情况的编目卡片及文物档案,文物档案一件(套)一档,分类保管。文物档案只供在文物收藏单位档案室内查阅,不得外借。因特殊需要拍摄、复印馆藏文物档案,要经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同意,同时报省文物局、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备案。文物收藏单位之间调拨、交换文物时,要将文物档案加以备份,原单位保留备份档案,原件与文物同时移交。经批准退出馆藏的文物,档案不得销毁,永久保存。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报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备案。
第六条文物库房安全管理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不低于三级风险单位标准的文物库房,安防设施要达到三级以上防护要求,库房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并负责把文物库房和110系统联网,确保馆藏文物安全。文物库房区100米范围内禁止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燃放烟火。文物库房钥匙要统一管理,两人以上方可开启和进入库房。库房保管员进入库房后,要认真检查库房环境、门窗、电闸、电灯开关等,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处理并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火灾、藏品失窃等案件,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上报当地公安部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发生一级藏品损伤等重大事故,立即上报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并迅速查明原因。库房保管员每天要检测库房内电子系统和消防设施,使之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文物库房不接待参观。因特殊原因非保管人员进库,要经文物收藏单位领导签字批准,并登记姓名、单位、入库原因及出入库时间,方可入内;严禁携带包裹、照相机、摄像机、易燃易爆物品等进入库房。库房文物按质地分类入库排架,不得随意堆砌放置。一级文物、保密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文物,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小件文物和文物附件要加包装,装箱存放,箱内要垫有柔软物品,以防损坏或丢失。
第七条文物借用
借用馆藏一级文物要提交国家文物局批准文件,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要提交省文物局批准文件,借用文物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未建立文物档案、未上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文物不得借用。本单位提取文物要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个人使用文物只限于库房工作间内,不能提取文物出库。借出文物的安全保护由借用方负责。长期展出或因其它原因较长时间借用的文物,借出单位也要定期检查核对,对文物安全进行监督。
第八条文物的出库与归还
因陈列、研究、保护、鉴定、拍摄及其他原因提取文物,要按规定办理出库、归还手续。包括: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本单位的批准文件、填写文物提取单、文物归还手续。
第九条文物保护
库房内经常通风透气,做好防尘、防潮、防霉、防锈工作。发现文物有锈、虫、霉、裂等自然损坏要及时报告,在文物保护专家指导下采取保护补救措施,不得擅自处置。库房保管员要每天记录库务日志。
第十条文物的修复、复制、拓印与拍摄
文物的修复、复制、拓印与拍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修复、复制与拓印文物要保持文物原貌,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第十一条文物的核对与统计 库房接收或提取文物,总帐管理员和文物库房保管员要随时核对,掌握文物的流动情况。库房保管员每半年对所保管的文物清点一次,做到帐、物、卡相符,并将清点核查结果上报保定市文物管理局,如发现帐物不符的情况,要立即上报保定市文物管理局,不得瞒报、谎报。每年年终总帐管理员要统计各类文物数据,编制文物统计报表,一式两份,一份报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一份本单位留存。
第十二条文物调拨与交换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申请文物调拨与交换,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文物损毁、遗失的处理
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要逐级报国家文物局核查处理。其他文物损毁的,报保定市文物管理局,经保定市文物管理局核实后,报省文物局核查处理,省文物局将核查处理结果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遗失的,要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当地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定市文物管理局报告。
第十四条文物注销
因调拨、交换、剔除或因其他自然、人为因素损坏和丢失的文物,要注销。注销一级文物,要逐级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注销二、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要向省文物局申报,逐件说明注销原因及注销文物的去向,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审核,并依据鉴定意见批准后,方可办理注销手续。
第十五条文物移动 文物移动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其他人员不得触摸和移动文物。一般文物移动。小于手掌的文物要紧握手中,大于手掌的文物要双手捧底,或一手捧底、另一手握颈,不能拎器物口沿、双耳、柄、足等部位。易碎文物移动。将文物装入囊匣内,双手捧持,搬移到指定位置。大件或多件文物移动。将一件或多件文物用海绵和绵纸包好放入包装箱内,双人搬动。也可使用加有防震层的箱式小车搬移。平面文物移动。书画、丝织品、报纸、招贴画及布告等文物,要先卷好或用包装材料包装后再行移动。
第十六条文物运输
出国(境)文物运输,按照国家文物局《出国(境)文物展览展品运输规定办法》,委托有出国(境)文物运输资质、信誉良好的包装运输公司负责文物包装运输事宜,运输过程中要有中方人员随行。
国内用火车和汽车运输文物,要有专人、专车运送。大批文物运输,要采取武装押运,警车开道押后。运输前要制定详细的文物搬迁实施方案,并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可申请由当地公安部门或武装运输公司负责文物押运事宜。运输文物过程中,文物收藏单位或借用单位要有专职保卫人员全程监控,确保运输过程中文物安全。
第十七条处罚措施
馆藏文物管理人员违反本办法不按规范程序管理文物,未造成文物灭失或损毁的,视情节轻重,由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当事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直至调离工作岗位处分。因疏忽大意或工作漏洞造成馆藏一般文物灭失或者损毁的,将依法追究民事责任;造成珍贵文物灭失或者损毁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附则
非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档案封面格式
ZJW-3-008
中国房协第三届中介专业委员会
2010年收发文、上报文件、会议文件
中国房协第三届中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2010.2.3-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