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国资管理之我见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之我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1年全国国有资产总计109,316.4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总计73,149.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总量59,827.2亿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突出反映出来,一是经营效率低下,盲目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二是职责不明,政资机构不分,一些政府部门仍然同时兼有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和社会管理职责。三是出资人职责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脱节,无人负责与行政干预的问题相并存。上述问题的存在,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出资人缺位。为此,党的十六大指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紧接着,在2003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第十次会议上,决定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将国资委职责定位为:按照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和奖惩,并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将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187家企业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一年来,国务院国资委认真履行自己的出资人职责,加强对中央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积极推进中央企业的改革,使央企活力大增。2004年前三季度38户冶金行业重点企业实现利润500亿元、32户煤炭重点企业实现利润成倍增长、并有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8家央企入围全球500强。事实证明,随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有机结合,央企活力明显增强。但是,按照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和“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要求。省、市(地)两级地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机构没能建立、国有资产监管职能没能到位、企业活力不强。为此,笔者就如何推进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资管理机构的没能按要求完全设立。党的十六大提出: “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但十六大召开至今已两年多,截止2004年10月28日,全国省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包括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正式挂牌成立的也仅有21家,市(地)级国资管理机构成立的不足10家。(资料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二)一些省、市机构虽设立但人员没有完全到位,职能没能充分发挥。一些省、市国资管理机构虽然也大张旗鼓、宣传报道国资委正式挂牌,但人员却没有完全到位,没能完全履行国资监管职能。
(三)国资管理队伍素质不够高。由于已成立的大多国资机构都是由原不太相关的部门撤并组成,有的仅仅是换了块牌子而已。因此专业队伍的素质不是很高。
(四)由于旧的国资体制没能彻底根除,旧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在地方存在,权利和责任不对称,国资管理部门基本上不对国有资产经营亏损负责;政府部门同时兼有出资人职责和社会管理职责;多头管理使得统筹协调存在不少障碍。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脱节,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等。
(五)观念陈旧。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等、靠、要的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严重。
(六)认识不到位。对新的国资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学习,更没有充分的认识,习惯于用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二、深入学习和宣传新的国资管理理论,提高各级政府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
(一)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积极推进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从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上入手,只有观念转变了,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因此,要广泛学习和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特别要学习和宣传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内容包括:
1、坚持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是政府的两种基本职能。所谓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所谓出资人职能,是指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过去长时期内,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资产质量不够高,运营效率低、产权转让不尽规范和资产流失等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突出表现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没有真正到位和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过多。一方面,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没有分开,许多政
第二篇:管理之我见
浅谈管理之我见
目前,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公司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自身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是我们从这场困局中走出去的唯一出路。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的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关于内部管理的认识。
一、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降低管理队伍的素质成本,包括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避免由于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索赔不力、效率低下,给公司和项目带来的增量成本或产生的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是公司的“窗口”,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项目管理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要正确认识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为企业奉献还是为个人?其次,加强对管理队伍技术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管理储备人才的培养,使其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组织,管理有方;此外,应当以管理队伍的素质培养为起点,以点带面,加强员工素质的建设,建立通过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合法合理地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应得的利益的正确工作观念。因此,应当将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作为工作的“龙头”来抓。
二、促进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什么要将执行放在第二位来讲?我们工作中存在两个很突出的问题: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二是规章制度无人执行、落实不力。而机制不健全首先是由于执行不力,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从而难以在机制上推出有效的新举措,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由此,执行在管理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执行不力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是管理层的管理态度,二是劳务用工过分照顾关系,导致了大量的人浮于事,工作需靠领导安排才能得以继续,不仅加重了管理者的负担,造就了闲散懒惰的不良工作氛围,同时管理者凌驾于制度之上,隐形地增加了项目风险。有的项目,公司机关去的人也不少,只能是看现场、听汇报、要材料,表面看来很美好,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去摆平处理,如此等等。我们每天都在付出沉重的隐形成本。
三、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劳务队伍素质的高低,工程成本取决于对分包队伍管理的松紧程度。选择素质高、信誉好的包工队,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1 公司对劳务队伍的招选机制不健全,致使项目管理很难摆脱来自各方面关系的压力,违心使用并不满意的队伍,当分包队出了安全质量问题,又难以处罚或清退出场,在分包队伍提出调价索赔时难以拒绝或反索赔,使项目经营管理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健全完善分包商管理制度,使其在分包商的招用和管理过程中得以有效执行是当前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必须充分体现合理的竞争机制,从源头控制工程成本,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效益。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增强用人制度的弹性。公司目前面临的情况是:老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调走、离岗或退休的较多,青年人才经验不足;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公司内部 “裙带”现象严重,部分人力资源配置是用亲人和“关系人”,而不是用强人,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削弱了公司内部凝聚力,导致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内部出现个人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度来看,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高效的制度平台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薪酬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不佳,没有岗位测评体系、工作绩效测评体系,使得工作职责、任务及岗位对人员的要求不清楚,又对其实行静态管理,忽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开发,导致公司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内耗严重。此外,人员考评欠科学,实际考评难操作,客观上流于形式,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
公司应当树立人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创新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立足于未来,在人才开发上进行适宜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努力使员工的职业成长与公司的发展及目标的实现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减少人才的流失。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亲和的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这面旗帜,凝聚人心。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长期受企业价值取向和企业精神的影响,慢慢地将其演变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最高境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根基。
第三篇:管理之我见
管理之我见——连锁经营管理
摘要:讨论了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优势和物流优势,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中分散和集中的问题
关键字:连锁经营;理论优势;物流优势;方法;分散和集中
正文:
所谓连锁经营,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商店以统一的店名、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经营方式、统一的管理手段连接起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把现代化的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发展连锁经营管理。
连锁经营管理的优势
连锁经营管理的优势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理论和物流管理两个方面:
一、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优势
1、优化资源配置连锁经营的“八个统一”是基本的要素:统一店名,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现这些统一,就使商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互相协调起来,因而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使得企业资源共享,不会出现浪费现象,既节约费用,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2、提高市场占有率连锁经营要想实现规模效益,必须在分店的设置上多动脑筋在合适的地理环境中,开设数量合适的分店,这样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不容忽视,这是发展连锁经营管理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规模效益正是连锁经营最吸引人的优势。
3、强化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连锁经营管理企业通常选择统一的建筑形式,进行统一的环境布置,采用统一的色彩装饰,设计统一的商徽、广告语、吉祥物等,这种形象连锁是一种效果极佳的公众广告。企业要实现规模效益,就要在各地开设分店不同地区的顾客,反复接受同一信息的刺激,久而久之,会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可,进而发生兴趣,这对于树立与强化企业形象极其有利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统一着装,包装物上统一印刷图案,这些都能给顾客一种整洁、规范的感觉,使顾客愿意光临,而且通过顾客无意识的宣传,提升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形象,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高竞争实力连锁经营管理的各分店在资产和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使得连锁企业可以根据各分店的实际情况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经营战略,可以对原先独有的销售措施、广告策划、硬件设施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同时,灵活的经营管理又使连锁企业的优秀管理制度、方法、经验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分店内贯彻实施,这些都大大加强连锁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5、降低经营费用连锁经营管理企业以顾客自我选购、自我服务的经营方式为主,减少售货劳动,因而雇员相对较少,节省成本,节约厂场地费用在连锁超市中,商品明码标价,顾客可以自由挑选,顾客节省厂购物时间,也节省厂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加快厂顾客的流通速度,增加厂客流量总之,连锁经营与非连锁经营在总成本费用上的差距很明显我们对同样数量的两种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连锁经营企业的费用较之其他零售商场约低10个百分点。
6、引导生产领域连锁经营企业通过扩大规模而增加效益企业在各处设立分店,因而对众多消费者的需求有比较全面、客观的厂解进货时,可根据顾客需求,结合市场供求来大批量进货这样一来,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连接生产与需求的桥梁生产商可根据企业进货的数量、种类等来进行生产,从而使生产与消费紧密挂钩,不致出现浪费生产资源和货物奇缺等情况。
7、增加就业机会连锁经营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使得所售商品价格大幅度明显降低,等于增加厂消费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使他们能更多地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乃至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从社会整体来看,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就业人口总量的增加,增加就业机会。
8、保护消费者利益要做到顾客至上,不仅要知道顾客的行为,还要分析他们的心理,他们付款的方式,以及他们对连锁企业的信任度要提供好的顾客服务,需要改进服务质量,对员工进行商业培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连锁经营企业在管理上已日益完善,更趋向于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并
使得购物环境更加舒适、宽敞;服务人员的素质日益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明码标价降低厂消费者购物的心理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方便顾客的购买;商品质量得到保证,并且价格保持在较低的范围内,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买得舒心连锁经营企业的种种经营措施和经营策略,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保护厂消费者的利益。
二、连锁经营的物流管理优势
1、连锁经营物流的系统化连锁经营物流系统是由采购、仓储、流通加工、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六个功能构成这些功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各自特定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运行、共同产生出新的总功能,这个总功能再去协调各个子系统,从而使各子系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保持协调一致,在发挥各自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总功能,实现商品的流动。
2、连锁经营物流的合理化连锁经营物流的系统化是其物流合理化的基础,而物流合理化则是整个连锁经营物流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首先,物流合理化可以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其次,物流合理化可以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流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连锁经营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是一个大系统,这样一个大系统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和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有关联系是系统能否生存的首要条件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4、连锁经营的核心—配送中心配送是指以客户的需求为先导,围绕商品组配与送货而展开的接受定货、预先备货、分拣加工、配货装货、准时送货通货等一系列服务工作的总称配送中心是承担物流专业化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这是因为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配送中心来具体实施的,通过配送中心的作业活动,不仅可以简化门店的活动,从而降低连锁企业的物流总费用,而且还能实现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增值,并向门店提供增值服务。
连锁经营管理方法:
现代化工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日益丰富,与大生产适应的大消费要求大流通来满足。连锁经营的发展,正是顺应了生产能力提高,产品不断丰富的趋势。同时,连锁经营把现代化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
众多的连锁店子系统围绕连锁公司系统运行,形成规模巨大的经营系统。保持系统稳定运行,需要以简单的方法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以提高连锁营运的效率。
1.标准化操作
标准化是个体系,各连锁公司应设计适合于本企业的各项标准,标准的制订应全面周详,清晰易懂,可操作性强,并在实施运行中根据市场变化而相应调整。
2.专业化效率
连锁经营把流通过程中的各种商业职能细化分解成各个相互独立的体系,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的经营体系,实现购货、库存、配送、销售、广告、策划、培训、决策等专业分工及连锁公司和连锁店的功能分工,提高了流通领域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提高了经营效率。
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各个岗位的工作简单化,使每个岗位的员工易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降低了人工成本,简单化使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的销售队伍,又促使销售服务水准提高,迎合了现代消费的需求。专业化使每个子系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加强了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3.规范化管理
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集团经营,是连锁公司管控下若干个单位销售组织统一进行无差别的营销服务活动,需要以规范化克服经营管理中的差别。集中经营管理,分散销售服务,就要求连锁经营不光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和一套完好的管理制度,使公司内各子系统规范地按指令行事,标准化的经营服务和专业化的经营方式依靠规范化的管理来达到目的,要使众多的连锁店在总部的统一组织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营销,规范化管理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规范化行为使连锁公司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在公司管理下协调运行,减少不必要的人为管理复杂因素,使系统内各组织间正常进行齿合运行,真正达到连锁经营的九个统一。
4.现代化技术
连锁经营作为大流通的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形式,依靠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得以迅速发展和极大地提高经营效率。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商业组织经营管理之中,连锁经营运作存在着人
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信息流综合反映其他三条流的动态变化,信息系统处理着各种数据信息,将复杂的数据信息统计汇总成决策者所需要的各种简单信息。庞大的连锁经营网络,每日实现的销售业务信息成千上万条,运用计算机管理,使连锁公司管理决策层随时了解繁纷的经营信息,掌握商业动态。
分散和集中问题
每个连锁店都是连锁公司营运链上的一环,分散的各个连锁销售系统,在连锁运行集中统一的管控下达到集中,集中经营形成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分散销售带来了经济效益。因此,集中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销售,分散销售的结果形成了集中的效益,分散的连锁店是一个单独的营销服务单位,在总部经营决策下能动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广泛地接触消费者,犹如巨大章鱼的触角,担负着连锁经营商品销售的末端服务,又担负着连锁经营商业信息始端来源。
连锁经营的精髓在于处理好分散和集中的辩证关系,分散而不乱,集中而不死,是连锁经营过程中需要贯彻的思想方法,并在运行中不断加以调整。
结语:连锁经营管理
第四篇:浅谈管理之我见
浅谈管理之我见——《优质团队建设》培训有感
纵观我国发展现状,大、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从出不穷。然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尤其对制造加工型企业来讲,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企业又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无非是靠管理的提升、品质的提升、效率的提升、服务的提升以及成本的节约控制——这些方面的实现更离不开一支优质高效的团队去执行、完善和推进!
记得范爱民先生所著《赢在团队》就阐述了其根本观点——赢在团队、贵在执行力!一支高效的、有执行力的团队,在日益变迁的时间长河中不是荒靡、颓废,而是倾注着他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心血,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形成了自己团队独特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也再一次体现了亮剑精神!我们作为企业的一员、一线的主管如何创建和带领我们的团队同样考验着我们一辈又一辈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由制度化管理过渡成人性化管理势在必然,我们又当如何在此过程中认清自己的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呢?
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是每一位主管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责任!我们又是否能够敞开心扉、开诚布公的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我们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我们是否能够做到以赤诚的态度聆听不同的声音呢?作为企业的员工,大家都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有着其完全不同的背景和经历;更加之文化层次、经验技能的落差,这些更考验着我们一线主管的统筹应变能力。我们更应该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知其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他们坚实的后盾。这样他们才会与我们推心置腹、相互信任,我们才能够知其长、明其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才能够用其所长、避其之短,发挥更大的成效。尤其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做好他们的导师、教练员及陪练,由叫员工做事转换为教员工做事,从细节入手小事做起、言传身教带动他们创建一支优质高效的团队。从而提升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实现我们共同的使命达到或超越组织预期的目标!
“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作为一线的主管承载着企业赋予的责任、员工的期盼!我们又将如何在工作中寻求平衡点,做好承上启下的过渡及平级兄弟单位的横向沟通;实现承上启下、左拥右抱相扶相携呢?——这更是对我们人格的考验!站在企业的立场,我们又能否时刻维护企业利益、树立家的理念,以高度的忠诚(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并完成企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站在员工的立场,我们是否误人子弟呢?是否能够带领、教导他们走上成长的道路?——有将才更应该有将风,我们是否又能够像师长一样善待他们、包容他们、尽其所能的培养他们以他们的成长作为我们的骄傲;水涨船高、我们也势必陪同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让我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带领着我们优质高效的团队完成企业交付于我们的使命,构筑企业钢铁般的长城!
------以上------
生产二部:刘学礼
第五篇:环境监测管理之我见
环境监测管理论文环境监测与治理论文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建设之我见
磁县环境保护局 王成海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对环境质量、生态效应倍加关注,对环境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及时、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提高环境管理质量,建立长期高效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监测管理长效机制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管理 机制 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就是要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确保监测信息的及进性、针对性、适用性、正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必须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环境管理“四化”建设。下面我就关于如何建立环境监测管理长效机制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首先应提高对环境监测管理的认识
环境监测管理是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律,对环境监测整个系统进行全面地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所以在强化管理、构建机制、提升素质、促进行为公正的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对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一套环境监测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监测站建设需要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环境监测站的基本职能,是及时、准确、科学、公正地为社会提供有关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客观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监测站建立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是监测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进入9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我国进行的环境监测认可工作是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体现。环境监测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有无完善的质控体系,可直接反映该环境监测的检测能力和水平。环境监测在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二)加强制度建设的必然结果是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制度本身就是规范,就是一把明确的标尺。制度一经通过实施,对监测的工作人员都产生强制性、约束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工作人员违反制度规定,就会受到批评和处罚,甚至,还会受到纪律和法律的制裁。制度是机制的前提,制度与机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此,推进监测制度建设,必须把机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三)提高监测质量效率的根本保证是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质量与效率”是监测站的工作主题,是获得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证。监测数据是监测部门的命脉,数据的准确有效性是对监测对象的客观正确反映。“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就必须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有效运行是监测数据科学性的根基。质控措施可以保证样品在整个监测过程各个环节程序化进行。有效的质控程序可以及时发现整个检测过程中的不符合环节,做到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改正,确保报出数据的准确。如果样品在监测过程中没有质控环节,即我们常说的“环节失控”现象,了保证。因此,有效的质控措施和程序是获得准确检测数据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质量保证会使环境管理造成错误决策,如果没有效率则会使环境管理决策变成一句空话。
二、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明确了一定要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后,我们应当开始关注如何来构建以及完善这一机制。不难想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质控体系。由质量负责人总负责,质量控制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专业室质量监督员时时监督组成质量控制体系。在质控体系下,全面开展质控工作,制定质控操行手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盯,确实保障监测质量。
(二)质控计划的制定要及时、全面。质控工作涉及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环境监测应在每年年初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包括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计划、质控样品的需求量及购置清单、仪器设备检定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及比对的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对于监测工作量来讲,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流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一份细致而全面的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应特别强调的事,从事质控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受控岗位工作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控计划。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通常要针对不同的监测任务,下达适宜的质控计划,并及时地进行科学监督,真正的发挥出质控对监测的监督作用。
(三)重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当代企业的管理正逐步向人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检测部门同样应重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原有的管理职能将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加之我国进入WTO后,国外的检测机构也将逐步进入我国检测市场,而国内的检测机构也会打破地域限制,参与市场竞争。面对这种形势,监测站应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对监测人员特别是技术岗位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培训开阔眼界、了解现状、互通有无,通过考核清楚现有实力,确定发展目标,保证检测人员能够及时更新思想、掌握新方法,了解新技术,及时满足现代监测管理的需要。
(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如水体监测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质控措施:①采集现场空白样,验证采样器具是否清洁;②样品加标测其回收率,以保证对复杂水体监测的准确度;③发放密码质控样,保证临近样品浓度的准确度;④保证平行样分析及测试仪器的定期校准和检定的准确性。
(五)切实发挥纠正措施的作用。在质量控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项是很常见,也是很正常的事,如何能够及时启动有效纠正措施,杜绝类似不合格项的再次发生。认可和计量认证实验室都有具备自己的偏离纠正程序,当在质量活动中发现不合格项时应及时启动程序实施整改。如是共性问题,在整改完成后,应重视事后的人员培训及宣贯,做到举一反三,可将其列入日常监督计划,在实施一定期限内,如未发生类似不合格项,则可视为此次纠正行之有效。
(六)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动力。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是通过制度措施和奖励手段,调动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鼓励监测人员投身于环保事业的驱动性机制。它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目标激励。统一思想行动,为确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和原动力。将长期目标与短期
测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使各种荣誉相互联系,互为依据,以形成荣誉来之不易、大家倍感珍惜的浓厚氛围。三是物质激励。对获得各种荣誉的科室和个人,都辅之以物质奖励。对被评为先进集体的科室,其正、副职和监测人员分档次给予一次性的物质奖励;对在各种竞赛活动中争得荣誉的集体和个人,都给予物质奖励。四是工作评价激励。就是要坚持实绩第一的工作评价原则,把工作的实绩作为提拔、任用和奖励监测人员的基本依据。五是领导的人格激励。要求站领导处处以身作则,时时率先垂范,想在前、干在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突出的实绩和人格的力量,赢得监测人员的信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人格激励相结合,充分体现激励机制的动力作用,为环境管理机制注入活力。7)完善保障机制,夯基固本。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保障,解决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问题。就是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为推动监测工作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组织保障。就是明确监督制度落实的部门,授权其负责制度的组织实施,形成全站上下,各职能科室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三是物质保障。就是为监测工作提供必须的现代化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不断满足监测人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健康水平。
三、坚持标准,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落实是长效监测管理机制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重要性,确保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一)坚持真抓实干,确保管理体系贯彻执行。
(二)努力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创
(三)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的实践又为理论的创新提供源泉。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掌握新形势下监测站管理体系的运作规律,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监测管理的水平,真正把理论研究贯穿于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全过程。
四、结语
只要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认识,加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力度,坚持标准,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就可以真正做到监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为环保部门依法行政提供切实可行的执法依据,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