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政治学测《政治生活》
江苏普通高中2014年政治学测《政治生活》备考提纲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考点
一、国家的根本属性(了解)
国家从起源上讲,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从本质上讲,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考点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理解)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就不可能对被统治阶级实行强有力的专政;不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就难以得到保障。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
考点
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理解)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体现在民主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考点
四、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了解)
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政治自由(这一自由主要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公民应当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
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解)
一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它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二是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这就要求公民、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三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求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考点
六、公民应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理解)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是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二是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三是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四是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考点
七、民主选举的几种方式(了解)
民主选举的方式主要有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方式)、等额选举(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差额选举(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考点
八、会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了解)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间接参与(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和直接参与。直接参与民主决策主要有:
第一,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在作出决策前,决策机关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的过程,也是公民积极参与决定形成的过程。
第二,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这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决策机关通过举办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第四,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考点
九、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了解)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考点
十一、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了解)
第一,可以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信访举报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第二,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第三,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这是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它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四,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考点
十二、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的要求(运用)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干扰公务活动。实行民主监督意义: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考点
一、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理解)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能主要有、一是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职能。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二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提供诸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卫生设施等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优化公共环境,防止污染等。
考点
二、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一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要受到追究。二是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三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考点
三、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了解)
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法律途径。
考点
四、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了解)
我国已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等多种监督形式。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一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考点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了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即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考点
二、人大代表的职权(了解)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编成人员。其职权主要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等。
考点
三、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了解)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其含义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考点
四、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了解)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或模式。
考点
五、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了解)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扰地奋斗。
考点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考点
七、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了解)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三者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考点
八、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内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一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考点
九、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考点
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理解)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民族团结原则。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
十一、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运用)
为什么要珍惜、巩固和发展?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怎样珍惜、巩固和发展?从国家角度看,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三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公民角度看,一是珍惜已经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三是反对任何破坏民主团结的行为;四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考点
十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
十三、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了解)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有信哪种宗教的自由;有信同一宗教哪个教派的自由;有何时信教与何时不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基本内容:一是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二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四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
一、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性。
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一是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二是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三是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四是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主权国家履行的义务:一是不侵犯别国;二是不干涉他国内政;三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考点
二、联合国的作用(了解)
宗旨: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考点
三、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
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军、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考点
四、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理解)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关系等。其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
五、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运用)
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和正义的。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考点
六、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了解)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技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新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绘图,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考点
七、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了解)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
八、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
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二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四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二篇:政治生活周测题带答案(最终版)
高一政治周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我国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截至2014年底,我国同67个国家、5个地区和地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结伴但不结盟”的外交实践表明我国:
①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 ②通过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第三方威胁 ③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根据伙伴国的利益制定政策
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015年4月2日,中国海军临沂舰帮助10个国家的225名侨民撤离处于战争状态的也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为撤处于危险地区的外国公民采取专门行动,也是中国海军首次实施撤离外国公民的国际救助行动。这体现了
A.中国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转变 B.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负责任的形象 C.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决心 D.中国的国际权利和国际义务
3.2015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万隆亚非峰会上表示,中国将于年内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的待遇,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此举体现了中国坚持
A.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亚非地区共同发展 B.求同存异思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C.和平共处原则,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开放包容态度,顺应多极化发展的潮流 4.签证是指一国主管机关在本国或外国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签注、盖印,表示准其出入本国国境。近年来,我国在签证便利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仅2014年就同24个国家签署了互免或者简化签证手续的协议。这一进展
①表明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离不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③是由我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④说明国家合作以国家间共同利益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949年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败逃台湾后,美国掀起一场激烈争论,谁输掉了中国?今天,美国部分人士认为,美国对华建设性接触的本意是打造一个友好的中国,事实上却培养了战略竞争对手,眼瞎这个对手正在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领导权,于是一场新的战争会出现,谁输掉了亚洲,由此可以推断
A.两场争论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 B.中美之间的矛盾将是亚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C.国家利益的不同使得中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D.建设性接触初进了中国的发展进而对美国形成挑战
6.790多年前,成古思汗带领蒙古大军挥舞弯刀驰骋征战,如今他的后代用马头琴向世界传递和平之声。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内蒙古野马乐团准备了《初升的太阳》等曲日,寓意“和平就是我们的太阳”。这反映了
A.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愿望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习近平主席道出人民的心声,宣示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信心。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A.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履行国家职能的出发点 B.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我国推进社会建设的要求 C.综合国力奠定了保持“APEC蓝”的物质基础 D.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 8.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昭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毒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不是人类和平之策。人类共存之道与和平之策是()
A.奉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C.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9.“一路一带”沿线各国有的能源富集,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地理区位优势独特。这种比较优势表明,由我国倡议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有利于实现沿线各国()
A.和睦互信,共同安全 B.包容开放、文明对话 C.民主平等,协调合作 D.互利互赢,共同发展
10.我国高度重视卫生国际援助,先后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援建医院、培训卫生人才、开展疾病防控,并积极支持联合国在卫生领城的工作。这表明,中国
①积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② 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 ③尊重联合国在国际杜会中的领导地位 ④ 积极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国护照关键时刻能带我们回家!”利比亚战乱、也门危机、尼泊尔地震,我国政府反应快速,在第一时间派出飞机、舰艇迅速撤离滞留公民和侨胞,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力量和温暖。这表明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③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④在国际法上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英、德、法、意等美国盟友,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了由中国倡议筹建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由此可见
A.独立自主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经济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D.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13.2014年初,部分西非国家爆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截至2014年底,中国向埃博拉疫区提供了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派出1000多人次的传染病专家和医护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积极帮助疫区国家开展防疫工作 ①显示中国具有防控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实力 ②表明国际援助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③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深厚的传统友谊
④表明中国积极承担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两国都主张世界多极化,携手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法方愿拿出50年前的战略远见和政治勇气,同中方全面增强战略合作,开启中法关系新纪元。这一战略是基于()①中国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②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谋和平、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追求 ④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15.总书记在2014年11月9日举行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提出“亚太梦想”。“亚太梦想”简单来说就是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就是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亚太梦”引起各方热议,下列评论正确的是()①“亚太梦”是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追求,符合时代主题 ②“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亚太各国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 ③“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是“中国梦”和“亚太梦”一脉相承的追求 ④“引领世界发展大势”显示出中国崛起后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的信心和决心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16.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办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同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中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①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维护世界持续和平的坚定决心
③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原则立场 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和愿望 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①② 1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布贾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时,发表了题为“共同推动非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特别致辞。李克强说,包容性增长已成为世界普遍认同的发展理论。我国倡导这一发展理论体现了()A.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B.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C.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D.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18.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习近平的上述讲话体现了()①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我国的发展是开放共赢合作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 19.“一带一路”是中国和亚洲邻国的共同事业,中国将周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愿意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材料表明()①我国将在亚洲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中国和亚洲邻国在国家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20.中国政府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合作倡议。这说明我国()①致力于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②在对外活动中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立场 ③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积极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
21.(2015·江西新余统一考试)2014年11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北京反腐败宣言》,成立APEC反腐执法合作网络,在亚太加大追逃追赃等合作,携手打击跨境腐败行为。在亚太加大追逃追赃等合作,是基于()①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③亚太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④加强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
22.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越南、菲律宾等国相继提出所谓“主权诉求”,同时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搅局,这使南海由“平静之海”变为“复杂之海”。某班同学就此展开讨论,最切合讨论主题的观点是()①国家间的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②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③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然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④发展问题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
23.国家存在三个层次:三流国家输出产品,二流国家输出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核心价值。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和成功运行,使得我们推销中国高铁特别有底气。材料告诉我们,我国在高铁输出中应该()①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嵌入中国标准和规则,注入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 ③打造高铁国家符号,提高国家软实力 ④将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融入其中,进行文化渗透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24.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这表明()A.中国致力于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C.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D.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25.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理应担当起这个责任与使命。中国提出并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实际行动切实加强亚洲各国的沟通、理解与合作。这表明()①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实际主宰者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坚定支持者
③中国是维护亚洲安全的中坚力量 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25分)26.材料一 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确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的政策措施。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政策沟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货币流动和人心相通的互联互通做起。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倡导成立了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注: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二战后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给予参与重建和13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在帮助西欧的同时又刺激美国出口,为美国经济开拓了新的巨大市场。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观点。
周测答案
1--5:BBACA 6--10:CABDA 11--15:ADDAC
16--20:DDDBB
21--25:CDCDD 26.[答案]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马歇尔计划都符合各自国家利益,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战后恢复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及相关国家的发展。(4分)美国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而是遵循市场和商业规律,各方平等互利,共同推进,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宗旨,也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4分)总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是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的互利共赢,不应简单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4分)
周测答案
1--5:BBACA 6--10:CABDA 11--15:ADDAC
16--20:DDDBB
21--25:CDCDD 26.[答案]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马歇尔计划都符合各自国家利益,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战后恢复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及相关国家的发展。(4分)美国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而是遵循市场和商业规律,各方平等互利,共同推进,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宗旨,也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4分)总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是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的互利共赢,不应简单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4分)
周测答案
1--5:BBACA 6--10:CABDA 11--15:ADDAC
16--20:DDDBB
21--25:CDCDD 26.[答案]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马歇尔计划都符合各自国家利益,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战后恢复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及相关国家的发展。(4分)美国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而是遵循市场和商业规律,各方平等互利,共同推进,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宗旨,也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4分)总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是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的互利共赢,不应简单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4分)
周测答案
1--5:BBACA 6--10:CABDA 11--15:ADDAC
16--20:DDDBB
21--25:CDCDD 26.[答案]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马歇尔计划都符合各自国家利益,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战后恢复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及相关国家的发展。(4分)美国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4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而是遵循市场和商业规律,各方平等互利,共同推进,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宗旨,也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4分)总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是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的互利共赢,不应简单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第三篇:比较政治学
比较中国古今行政监察制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更全面的融入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市场体系的趋势下,行政监察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在当代,而且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当前我国的监察制度建设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历史阶段、经济条件、根本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国际条件根本不同,具体情况自然也就有所差别。这些差别事实上就构成了我们传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监察制度建设的时候,这些传统将和外来经验一样成为我们必须考察和借鉴的内容。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针对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监察活动,后来随着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在我国的最终确立,中国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监察制度。中国监察制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先秦前的萌芽时期和秦朝至清朝的封建制度时期。
(一)、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奴隶制时期和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行政监察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监察活动的非制度化、非规范化。不管是从监察机构的设置上、监察人员的选拔任用上、监察法规的配备上看还是从具体的运作效果看,监察活动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在当时的奴隶制度下,实行的是分封制,国家是由一些松散的诸侯国所组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还没有出现。
(二)、封建制度时期
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体现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要求。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机构和官僚体制,同时为了保证皇帝对整个国家机构和官僚体制的控制,为了皇帝的意志能贯彻到庞大帝国的方方面面,封建统治者相应的建立了规模同样庞大的御史机构(监察机构),以监察各级官吏的行为。
中国的封建监察制度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走向瓦解,又可以分为下列五个时期:
1、秦汉形成时期。这一时期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制定了一些监察法规,确立了一些监察官吏任用方面的制度。问题主要有:监察官员分工不明确,监察法规过于简单。
2、三国魏晋南北朝衰微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争不断,监察官吏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监察制度的发展受到影响。但也有一些小的发展,只是不太明显。
3、隋唐完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台谏并立制度。完善了御史机构,在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形成了严密的御史监察系统。另外,设置了政权和规模都比前朝大的谏官。
4、宋辽金元保守时期。这个时期封建统治者加强了对监察机构的控制,宋朝台谏合一制度的确立,使监察制度纯粹成为维护皇权的工具。
5、明清进一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统治者在加强对监察机构控制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监察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监察机构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制定的一套完备而又严密的监察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改善了吏治。因此,历史地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嬗变,分析其特征和利弊得失,科学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为我国当今监察制度和廉政制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监察工作,在政府部门中设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履行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工作。1954年,国家政务院改为国务院后,人民监察委员会随之更改为监察部。其履行的职责和行使的权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职责保持不变,即行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工作。1959年4月,因国家管理体制调整,撤销了监察部。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
1986年12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恢复行政监察体制,组建监察部。1987年7月1日,监察部正式对外办公。为适应力口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高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1993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与监察机关实行合署办公。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监察的理论和实践已取得很大进步,内外结合的行政监察体系已初步形成,行政监察的理论也已逐步完善。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现代监察制度的借鉴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监察机构独立化、监察官员选拔制度化、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法律化等特点。它不仅在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其统一,纠举不法官员、保持官员的廉洁性,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也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独立的、权威的监察机关是充分发挥监察效能的重要前提。
纵观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历朝各代的监察体制虽有变化,但基本上都实行了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实现对各级官员的有效监督。而我国现行的监察机构却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中央设立国家监察部,接受国务院直接领导;地方政府依法设立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同时接受上级监察机关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虽然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亦有利于各级政府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但也可能为各级地方政府过多干涉辖内行政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职能提供机会,侵蚀行政监察机关的独立性。而独立性的丧失,必然影响行政机关的威信,有损其权威性。因此,我国现行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监察机关的独立性,保证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行使监察权,而不致于受到其他权力不合理的干涉,影响监察效果。同时,以立法的形式赋予监察机构及其监察人员一些特殊的权力,诸如检察权、调查权、建议权以及一定的行政处分权等,使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履行监察职权时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切实发挥其监察职能。
(二)、科学的监察官员选任制度是充分发挥监察效能的关键。
监察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广大监察官员的工作来完成,监察官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监察制度能否充分发挥其监察效用。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标准和任用程序。当下,我国现行行政监察制度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同样需要高度重视监察任务的执行者——行政监察官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严格行政监察官员的选任与考核。在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上,我们要求被选任的监察官员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在选任过程中要改变监察官员选任的传统行政模式,加强上级监察机关的决定权,弱化行政机关的决定权,逐步形成上级监察机关官员主要从下级监察机关官员中择优选任、监察官员自上而下有序流动的机制。在考核、升降方面,要严格以其实绩为根据,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充分掌握监察人员的实绩,进而决定奖惩与升降。
(三)、严密的反监互察机制是充分发挥监察效能的必要措施。
为了发挥监察官员的作用,防止监察官员弄权行私,贪赃枉法,大多数朝代均实行了反监互察机制。这种反监互察机制的运作极大地强化了监察系统的自我制约和自我控制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察权力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察体制是一种多元的、由上而下的线形体系,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上命下从的、纵向指挥有力监督到位、横向分工明确协调监督的工作机制。而权力监督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一个完善而健全的协调、制约机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反监互察机制,改变过去那种线形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建成全国各种各级监察机关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结语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行政系统实施必要的制衡和监控,不断地调节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具有修明政治、严肃法纪、政治吏治以及褒扬清廉等多种功能,因而历来是治国安民、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它不仅保证国家机器能持续正常和有效的运作,而且对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我们党拒腐防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不断发展的道路中,加强和完善监察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蔡定剑著《国家监督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9月北京第一版 王勇飞主编《中国行政监督机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11月北京第一版 韦德《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王汉昌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第四篇:政治学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共马鞍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市第八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摘要)
(2011年9月6日)张正耀
一、主要工作回顾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级纪检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战略方针,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促进我市更高更大更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准确把握纪检工作职能定位,服务、保障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
五年来,我们在统筹谋划反腐倡廉任务时,注重找准着力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紧贴中心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市委确定的全市中心工作,精心部署反腐倡廉目标任务,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着力点,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反腐倡廉就跟进到哪里。
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令畅通。围绕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抓住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切入点,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狠抓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提升服务承接产业转移效能的意见》,把改善城市发展“软”环境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落脚点。
(二)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明显提高
五年来,我们将党风廉政教育作为预防腐败基础性工作,增加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投入,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注重内容载体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夯实拒腐防变基础,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坚持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促进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增强教育的广泛性。认真贯彻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性、增强渗透力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三)建立实施反腐倡廉预警机制,监督关口前移的探索成效突出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监督关口前移的探索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反腐倡廉预警机制为特色的监督框架,丰富了廉政风险防控的理论与实践。
以他律推动自律,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
以公开制约公权,启动实施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
统筹各类监督资源,形成党内、党外的监督合力。
(四)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惩治腐败的势头更加强劲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查办案件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协助市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扎实有序。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成果显著。结合商业贿赂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征迁拆违等行动的开展,明确办案重点,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办案工作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有机统一。注重研究新形势下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查办案件与保障发展、维护稳定的关系,探索关口前移与拓展办案功能的关系,依纪依法办案与讲究时机方法的关系,有案必查与重点查处的关系,改善办案条件与提高办案水平的关系。
(五)不断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五年来,我们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为载体,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及不正之风,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入开展清理整治,维护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纠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打造阳光村务工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六)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领域拓展延伸
五年来,我们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加快了我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步伐。
立行并重,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主动适应形势发展。
二、主要体会
(一)只有坚持党委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统一领导,才能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五年来,我们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明确系统化、制度化、责任化、具体化、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在市委的领导下统筹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二)只有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观念,才能科学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正确方向。发展是当前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的“总钥匙”。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新时期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五年来,我们坚持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谋划反腐倡廉工作,明确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自觉做到主动介入、有机融入、准确切入。科学辨析腐败问题和工作失误的区别,掌握好查办案件的时机、节奏和力度,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干事业的浓厚氛围,使反腐倡廉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只有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也是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经验。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最终目
标,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工作创新,拓展延伸反腐倡廉工作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
(四)只有重视加强纪检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才能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水平。纪检干部战斗在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其自身建设水平,是影响反腐倡廉整体效能的关键。五年来,我们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两争一创”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弘扬良好作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2009〕9号、10号文件,县区纪检机关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加大干部提任、交流力度,加强对派驻(出)工作检查指导,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市纪委连续五年在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两次被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三、今后五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马鞍山实施“十二五”规划,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后五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市第八次党代会作出的各项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预防腐败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各级党员干部从政行为更加规范,部门和行业风气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转变为推进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立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战略全局,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城乡一体化、文化强市建设、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等全市中心工作,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严格要求与支持保护的关系,既从严治标,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遏制腐败现象发生,又着力治本,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防范机制,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改革实践,增强反腐倡廉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协调性和工作的实效性。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确保党委决策贯彻落实。把维护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摆在首位,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维护党章和党内法规,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加强对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等纪律保障机制。主动支持和服务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减轻企业负担的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投诉受理和投资环境监测,坚决防止和纠正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脱离实际等影响和妨碍科学发展的行为。
(二)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健全具有马鞍山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省委实施办法和市委实施意见,确保到2012年基本建成符合我市实际、具有我市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启动我市惩防腐败体系建设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意见起草工作。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廉政文化活动,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继续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积极推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效结合,突出对各级党政正职的监督。加强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
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建设。到2012年底,将预警机制覆盖到全市所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和单位,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程序运行、技术监控和考核评价系统,建成比较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深化,逐步形成更加科学、严密、有效的反腐倡廉预警机制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干部人事、财政管理、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投融资、工程建设、招标采购监管体制改革。成立全市预防腐败专门机构,加强对全市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依托市预防腐败研究中心,组织协调全市预防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增强预防腐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广“制度+科技”预防腐败经验,建设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行政审批(服务)和公共服务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作风和效能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制度。进一步整合电话、网络、报纸、电台、电视等载体资源,健全政风行风多线联动、立体监督体系。运用综合评议、专项评议等方式,加大问责治庸、问效治懒、问廉治腐力度。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巩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成果,加快阳光村务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村级为民服务代办点的全覆盖。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各项规定,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联动,统筹抓好农村基层与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扎实有序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加大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力度。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会同有关部门重点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廉政风险点管理。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不断健全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探索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四)保持查办案件强劲势头,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违纪违法案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失职渎职及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查办在推进征迁拆违、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失职渎职、违纪违法案件,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
着力提升依纪依法办案水平。完善反腐败协调机制,强化对重大案件的协调、指导和督办,建立市、县(区)纪检机关办案联动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加强办案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办案能力和办案效率。改进信访举报、案件审理和案件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把依纪依法、安全文明的要求贯穿查办案件全过程,正确运用
办案政策和策略,增强查办案件的政治、法纪和社会效果。坚持“一案三报告”制度,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
(五)加强纪检机关自身建设,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干部队伍。全市各级纪检机关和广大纪检干部要明确肩负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落实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积极稳妥推进全市派驻(出)纪检机构统一管理。在全面落实中央纪委〔2009〕9号、10号文件基础上,继续加强县区纪检机关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社区以及国有企业纪检组织建设。广大纪检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认真学习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秉公执纪、依法办事、接受监督,维护纪检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推进反腐倡廉理念思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创新。
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开展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检查考核,重视结果运用,强化责任追究,巩固党政齐抓共管、群众支持参与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全党动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合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广大干部职工都应该认真自觉的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的现状总体来说是好的,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廉政制度,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约束实施细则》等。这些制度是充分建立在我们党反腐败工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实际之上,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斗争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意志,且在工作中很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又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就现状来讲,我们已经确立了一个好的反腐倡廉的大环境,有很多人都能做到自节自律,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但是,在某些范围来讲,有些人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并不能一切均以制度为准绳,还有些人趁着某些制度并不是很完善,钻空子、找漏洞,千方百计的谋取个人利益。他们并不是不懂法,而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就视各项规章制度于不顾,贪婪的索取。这样的人虽说只是少数,但是恰恰是这些人的做法,败坏的我们的党风,使得广大的群众为之痛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所不齿。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其中的原因呢?
如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就我现在的粗浅认识,发表自己对廉政建设的一点看法。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增强领导干部的自觉性,不断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大考核力度,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等,加大了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的力度,使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制定出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措施。最后,我认为还应经常进行深入检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当然对于腐败贪污分子也应及时给予暴光。这样既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又肃清了行风。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
需要每个人认真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需要完善廉正建设制度,将责任、压力、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这需要我们广大职工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不断改善行业作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思想上树立反对腐败,提倡廉洁的思想,以进步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成绩。
第五篇:政治学
个人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①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③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④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⑤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实际的例子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社会监督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与之相配合,作为它的坚实后盾和可靠保障。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它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处于执政地位者的权力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之中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一种维护方式。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对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四、简答题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
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