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五)建设规划文本的编制
建设规划应包括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建设内容、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各园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建设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摘要
1、建设意义和有利条件
(1)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
(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
(3)制约因素、问题及分析
(4)优势和有利条件
2、总体设计
(1)总体思路(包括定位、建设总体框架、产业链构建及物流分析)
(2)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3)规划范围
(4)规划基本原则
3、行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分行业分别阐述)
(1)现状分析
(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3)清洁生产措施
(4)生态工业设计
4、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案
(1)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2)大气污染物治理方案
(3)固废循环控制方案
5、重大项目及其投资与效益分析
(1)项目入园条件
(2)重点支撑清单及说明(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3)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6、保障体系
(1)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体系
(2)经济政策
(3)政策保障
(4)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制度
(5)环境管理工具
(六)技术报告文本的编制
技术报告应对建设规划具体方案和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且应对园区环境影响开展回顾性分析和评估(以下简称“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的内容包括:园区污染源数量和分布的变化、主要污染物特征和产排污量的变化、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应急方案、主要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水平及其国内外的比较、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环境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环保投入、环境管理等。原则上对建设10年以上的园区,要进行过去5~10年的分析;建设不足5年的园区,回顾性分析按实际建设年进行。
1、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概况
(2)自然条件现状
(3)社会经济现状
(4)生态环境现状
2、园区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2)必要性和意义
(3)有利条件
(4)制约因素
3、总体设计
(1)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规划范围和依据
(3)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包括主要指标的可达性分析)
(4)总体框架(包括生态工业园区生态链总体描述)
4、行业发展生态工业方案(分行业具体阐述)
(1)现状分析
(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包括近期和中期)
(3)污染控制方案
(4)工业生态系统设计
(5)废物代谢链构建与完善
5、园区污染物控制方案
(1)大气污染控制(包括主要污染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2)水污染控制(包括主要污染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3)固体废物控制(包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等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6、重大项目及其投资与效益分析
(1)关键入园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及近期重点项目清单)
(2)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
7、保障体系
(1)组织机构建设
(2)环境管理
(3)产业和经济政策
(4)技术保障体系(如信息网络系统、新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等)
(5)其它措施(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基础设施建设)
(七)编制单位
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应委托具有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能力和经验的单位进行。
(八)其它
本指南颁布后,环发〔2003〕208号文中《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即行废止。
第二篇: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大纲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
以下给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划工作中各园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
摘要
1.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
(1)社区、城市、区域的情况
(2)园区现状、产业类别、结构、主要资源等状况
(3)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园区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必要性
(2)有利条件
3.规划目标和原则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3)规划原则
4.园区总体设计
(1)现有建设条件分析
(2)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包括主要工业链)
(3)生态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4)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
5.园区工业代谢分析
(1)主要物质代谢分析
(2)能量流动分析
6.园区建设项目
(1)园区建设项目清单及说明(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2)园区建设项目指南
7.园区投资和效益分析
(1)总投资
(2)融资渠道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8.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协调办公室)、投资开发公司
(2)园区管理制度(如果是改造现有园区,须注意与现有园区的管理制度相结合)
(3)鼓励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等)
(4)支持体系(如信息系统、新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第三篇: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办法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提高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质量,更好地促进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云南省域内各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第三条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的州(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按有关程序上报审批。
第四条
承担编制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
第五条
编制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六条
编制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应当对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第七条
编制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应当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进行公示。
第二章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八条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落实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合理确定园区内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对各项用地、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进行总体安排,确保园区建设和园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第九条 规划依据
1、国家、省有关方针、政策;
2、《市、县城市总体规划》;
3、《州(市)、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省、州(市)、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5、省、州(市)、县(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6、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第十条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20年。规划期限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期限相一致。
第十一条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具备相应地区的工程地质评价。
2、规划区现状工程设施布置状况;
3、环境资料(包括当地环境部门对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环境噪声、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的执行标准);
4、区域内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第十四条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以下各项: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个部分。
(一)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文本应包含以下内容:
1、总则
(1)规划的目的;(2)规划的编制依据;(3)规划指导思想、原则;(4)规划范围;(5)规划期限;
2、工业园区定位及发展目标;(1)确定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2)确定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3)确定工业园区性质定位;
3、总体布局(1)产业规划;
(2)规划布局结构(工业园区由一个以上片区组成时应包含园区总体布局的内容:主要阐述组成工业园区的各个片区的空间布局和交通联系情况);
(3)规划用地布局;
阐述工业用地(按产业园分类)和其他各类用地的规划布局情况;(4)道路交通组织;(5)绿地系统规划;
(6)分期建设规划(建设时序应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
4、市政工程规划(1)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给水排水工程包含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防洪工程三个部分: A、供水工程内容包括:用水量预测、水源规划、供水设施规划;
比例1/2000~1/10000 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
(1)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面坡度的范围、界线、参数;
(2)潜在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溶洞、泥石流、地下采空、地面沉降及各种不良性特殊地基土等)空间分布、强度划分;
(3)活动性地下断裂带位置,地震烈度及灾害异常区;(4)按防洪标准频率绘制的洪水淹没线;(5)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埋藏范围;
(6)规划区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包括适宜修建和采取工程措施方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
4、土地利用规划图 比例1/2000~1/10000 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1)规划的各类用地界线;
(2)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的用地界线和保护范围;(3)规划道路红线;
(4)规划用地一览表及产业用地一览表
5、绿地系统规划图 比例1/2000~1/10000 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
标明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的界线;
6、近期建设规划图 比例1/2000~1/10000 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
(1)近期规划的各类用地界线;
(2)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的用地界线和保护范围;(3)近期规划道路红线;
(4)近期规划用地一览表及产业用地一览表
7、道路系统规划图 比例1/2000~1/10000 图纸应标明以下内容:
(1)规划主、次干道和支路的走向、红线、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2)主要道路交叉口形式和用地范围;(3)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和用地范围;
第四篇:《***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生态市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要求
生态市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
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生态市有六个基本条件:一是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同级人大审议、颁布实施。二是全市80以上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或通过验收,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三是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四是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五是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六是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内其它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环境影响。
生态市的创建,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自愿的原则进行;考核验收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通过后命名。生态市的建设考核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36项。这些内容全部体现在《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中。
二、《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基本情况
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诸城的决议》,对生态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人大决议,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抓了三项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好应遵循的原则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污染综合防治、水资源优化配置、市域空间绿化四个关键环节,充分体现我市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提出编制《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规划》要充分分析我市资源、环境、区位优势,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城市定位、工作目标要符合诸城实际,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规划》能够成为现实。二是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目前,诸城具备了建设生态市的条件,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要找准切入点,使《规划》既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构建出我市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舒适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三是求真务实、不贪大求全。立足于我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特点,在认真考察论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四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前几年,我市制定了许多规划,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旅游规划、林业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要吸收这些规划,涵盖这些规划的内容,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五是确保质量,增强可操作性。《规划》近、中、远期目标要适度,每年都建设一批新的生态项目,完成一批新的生态工程,做到年年都有新变化,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生态市建设顺利进行,市里成立了诸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及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邹庆忠同志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尹凤来、副市长李士来同志任副组长,市直37个部门和3个街办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同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已开始正常办公;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分别成立了工作办公室,确定了分管负责人和联络员,为《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和下步推进生态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从基础工作入手,确保《规划》按时编制完成编制《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协调的部门多,资料收集也有一定难度。对此,我们及早动手,早做准备,把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为《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严格筛选《规
划》编制单位。编制《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不仅仅是一项文字工作,要求编制单位必须准确把握诸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生态市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提出前瞻性发展目标。为此,去年12月底,市财政局、环保局采取招标方式,确定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为《规划》编制单位,并在市政府采购中心与其签订了《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合同》,由该公司负责编
制《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合同总价款为人民币19万元。
二是搞好资料收集和调研考察。合同签订后,青岛天人环境工程公司列出了生态市建设规划所需资料清单。1月15日,市政府办公室召开了资料收集调度会议,23个部门提供了相关资料。青岛天人环境工程公司还组织专家到我市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考察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我市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进行修改。4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规划》初稿审查会议,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市创建“两城一市”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尹凤来同志主持,市委副书记李宁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会上,编制单位汇报了《规划》初稿内容,刘德成书记及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分别作了口头发言,对编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方向性意见。会后,有12个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了修改意见。编制单位根据提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了修改;5月25日,修改后的《规划》又征求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6月4日,潍坊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密州宾馆主持召开了《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论证会,会议邀请了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省林科院等单位的5位专家教授对《规划》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诸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了长足发展,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全面分析诸城市基本情况特别是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目标,划分了生态功能区,对循环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保育、循环型社会体系等重点领域进行了规划,明确了重点建设任务和工程项目”。“《规划》指导思想明确,编制思路清晰,基本符合诸城实际,对诸城市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规划》技术路线合理,占有资料丰富,数据分析较准确,内容全面,符合规范要求”。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规划》论证,这是潍坊市第一家通过专家论证的县级生态市规划。
三、《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共11章,约11万字。第一章基本概况,简要介绍了诸城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概况。第二章优劣势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诸城建设生态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第三章总论,提出了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范围与时限、规划重点等。第四章规划目标,明确了诸城生态市定位,提出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指标体系。第五章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了生态功能区及生态功能区体系。第六章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第七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保育规划,明确了任务,提出了环境、资源治理与保护方案。第八章生态社会建设,从生态文化、人居环境、社会保障与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第九章重点工程库,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列出了重点工程项目。第十章保障措施。第十一章可达性分析。概括起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1、规划区域范围及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我市行政区所辖全部区域,面积2182.7平方公里,23处乡镇(街道)。根据各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市划分为三个生态区。一是东部、南部旅游、农林生态区。包括郝戈庄、皇华、朱解、辛兴、桃园、桃林等10处乡镇,该区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应注重加强保护。该区又划分为自然风光游览生态亚区和林、果、粮生态亚区。自然风光游览生态亚区,包括障日山景区、马耳山景区等,应在搞好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建设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林、果、粮生态亚区,包括除自然风光游览生态亚区以外的区域,应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二是中部城市经济生态区。包括城区三个街道和昌城镇。该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但环境问题突出。该区又划分为城区及工业生态亚区和近郊旅游及生态农业亚区。城区及工业生态亚区,包括城市建成区和工矿生产建设密集区,为中心城市发展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园林建设;近郊旅游及农业生态亚区,包括城乡结合部,重点增强植被覆盖率,发展低污染加工企业,建设观光农业带和高效经济农业带。三是西部、北部平原农业生态区。包括孟疃、马庄、九台、相州等9个乡镇。应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以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周边乡镇为基础,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农业园区为骨架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两种产业之间能源和物质循环利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循环型、网络型可持续生态经济体系,培育循环社会。
根据总体目标要求,生态市建设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到2007年,为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支持生态市建设的政策体系,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运行机制。第二阶段:2008年到2012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2年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全市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市建设的发展机制和框架初步形成,建成一批具有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第三阶段:2013年到2015年,为发展提高阶段。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80以上的乡镇达到国家或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3、生态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共涉及7个领域:①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种植、有机农业,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②循环经济型工业体系建设。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全面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完善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生态工业园区。③生态友好型服务业建设。主要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④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主要是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监管,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防治水土流失,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林草防护措施和工程治理措施。⑤污染防治。主要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全市环境质量。⑥林业建设。主要是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农田林网建设,建成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⑦生态社会的构筑。主要是对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循环型社会进程。
4、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确定4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成了我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和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规划了6个类别的74个重点工程项目,并确定了项目负责单位、建设期限,提出了投资估算。初步测算,到2015年完成上述建设项目总投资约为60亿元。
四、狠抓落实,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诸城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标志着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由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如何将这一造福子孙后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今后工作中,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全市人人关心、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调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明确职责,抓好落实。生态市建设涉及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完成繁重的建设任务。市里将根据《规划》要求,对各项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制定分阶段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每个部门、乡镇(街道)应承担的任务,由市创建办督促落实,确保见到实效。三是努力增加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采取多种形式融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些大型基础性建设项目,由市财政投入;能够融资建设的,市里出台政策,吸引外资;属各乡镇(街道)负责的项目,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负责。力争用三五年时间,使城市面貌有个大的改观。四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参照市里的做法,成立创建“两城一市”办公室,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并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全市形成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组织协调体系。五是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建设生态市的目的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生态市建设的成果体现在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上来,促进全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再上新水平。今后,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艰奋奋斗、开拓创新,为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新诸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美丽乡村规划大纲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依据
五、规划指导思想
六、规划原则
七、规划目标
第二章 发展条件分析
一、村庄概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资源条件
二、现状分析:人口、经济、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特色资源、建筑风貌
三、存在问题
四、案例借鉴
第三章 总体规划
一、发展规模
二、总体布局
三、规划结构
四、道路系统
五、景观系统
六、公共服务系统
第四章 整治规划
一、建筑专项整治
二、街道景观整治
三、重要节点整治
四、环境设施整治
第五章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重点
四、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一、道路工程规划
二、给水工程规划
三、排水工程规划
四、电力工程规划
五、通信工程规划
六、环卫工程规划
第七章 村庄综合防灾规划
一、抗震规划
二、防洪规划
三、消防规划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九章 村庄建设投资估算
第十章 村庄建设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