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修改稿)
1、福州市3个:闽清县、平潭县、马尾区;
2、泉州市1个:泉港区;
3、漳州市4个: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龙文区;
4、宁德市1个:周宁县;
5、莆田市1个:秀屿区;
6、三明市4个:清流县、大田县、宁化县、建宁县;
7、南平市3个:延平区、政和县、松溪县。
闽水农水„2009‟42号
福建省水利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
建设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的通知
各设区市水利局:
现将《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主题词:水利
印发
规划
大纲
通知
抄送:省水电设计研究院、省水利中心、省水科院 福建省水利厅办公室
2009年11月18日印发
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
为了提高我省水利建设水平及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 生产条件改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建设初级水利化县。依据《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建设实施意见》,结合近年来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章
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一、规划目标
初级水利化县规划应以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建设实施意见》为依据,按照三年建设全面达到标准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初级水利化县建成时,要实现五项基本目标
(一)提高抗灾能力,建立能抗御自然灾害的稳固的水利工程体系。
(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实现配水管网供水到户
(三)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建立一个能自我维持的运行管理机制
(四)实现依法治水,建立正常的水利秩序。
(五)坚持科技兴水,为水利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二、规划原则 初级水利化县规划,首先要搞好现有工程的维修加固配套,确保工程安全;其次要搞好现有灌区工程挖潜配套及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灌溉面积;三是突出重点,建设高标准现代水利园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四是组织实施水利水毁工程修复,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大力开展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一户一表一龙头;六是适当发展山地水利工程,提高山地作物灌溉水平;七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管理体系,走上依法治水、科技兴水的轨道。
第二章 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行政区域
1、自然地理概述。
2、全县土地面积,其中耕地面积(分水田、农地),经济作物面积,山地面积。
3、行政区域情况,乡、村区划数、人口数,其中农业人口数及农村劳动力人数。
二、经济状况
1、现有农业种植结构组成情况,“十一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目标情况。
2、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其中农业产值、工业产值。
3、粮食总产量,粮食亩产量,经济作物总产量,农产品商品率或粮食自给率。
4、县财政年收入,年支出,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等情况。
三、灌区分布
水利化规划,应附全县范围分区灌区分布图及各灌区现有小
(二)型以上工程布置图。
四、气象、水文
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多年平均无霜天数。
2、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内分配,年际变化。
3、径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丰水年年径流量,平、枯水年年径流量,径流年内分配。
五、水资源
全县丰枯年水资源总量,利用程度。
六、水旱灾害
解放后较大水旱灾害发生次数、范围和损失情况。
七、现有水利设施
1、全县现有水利设施情况,分蓄水、引水、提水、节水、乡村饮水安全、山地水利、堤防等。
2、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保灌面积、节水灌溉面积、防洪面积、排涝面积、供水人数、农业供水量等。
3、全县现有灌溉、排涝工程等水利设施情况。
4、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及分布,工业缺水量等。
5、全县现有小
(二)型以上水库大坝、加固及安全情况。
6、现有节水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现有有效灌溉面积、干支渠长度、渠道防渗长度、田间配套形式(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微灌),按《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规定,计算现有节水灌溉面积,要求按灌区名单列表。千亩以下灌区按蓄水、引水、节水处数汇总列表。
7、全县近三年水利水毁工程和修复情况,以及需要配套、改建、扩建、加固工程情况。
8、存在的主要问题。
八、工程管理情况
1、现有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建制情况,全县水利系统职工总人数,其中技术干部人数(含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数、初步技术职称人数)。
2、全县小
(一)型以上工程管理职工总数,其中技术干部人数。
3、乡镇水利管理情况,机构类型,人员数量,其中技术干部人数。
4、农民水利技术员情况,包括需要人数,已聘人数,以及农民水利技术员的审核、选聘、培训等工作。
5、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情况,已建立协会个数,协会管理工程设施数量、灌溉面积情况。
6、全县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运行经费及工程维护经费来源与支出情况,其中收支平衡个数,亏损个数;全县小
(一)型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年总收入,总支出情况,其中达到自给有余个数,亏损个数
7、水价改革与征收情况,现有的水费制定与征收情况,现有的水费标准与成本水价的差距,水费征收率。以及水价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第三章 工程规划
一、灌溉工程规划
1、灌区划分及水资源状况
应按自然地理结合水利工程,将全县耕地和其它用水合理的分为若干个灌区,分析各灌区地表水、地下水的资源量和可利用量,以及基准年各项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状况。
2、分灌区水量平衡计算
(1)灌溉用水。各农作物设计年灌溉需水量可参照灌溉试验和县水利规划资料,综合净灌溉定额要依据作物种类组合,复种指数而定。灌溉保证率一般采用90%,在缺水灌区可采用85%,微喷采用85-90%。
(2)工业及生活用水。要按县近期发展规划和人口增长率计算用水量。供水保证率采用97%。
(3)水量平衡。首先要充分考虑灌区挖潜配套及节水改造等可增加水量,以及提高灌区水利用率后,减少的灌溉用水量。富余水量要考虑扩大灌区灌溉面积,灌区设计年总来水量不能满足总用水的需求时,考虑新建水源工程或调整灌区以求得平衡。在水量平衡中要适当考虑生态用水的需要。
3、节水灌溉工程规划
⑴节水灌溉建设目标。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结合全县节水灌溉工程规划,以及水利化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标准,分灌区提出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农艺节水措施的发展及推广目标,使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60%以上(山区县降低5个百分点)。
⑵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水利园区。要根据各地实际选择2~3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灌区建设现代化水利园区,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喷、微灌、灌溉自动化等,同时,将田、园、林、路综合考虑。
4、新(扩)建工程规划
可参考本县水利规划,分区汇总新(扩)建蓄水、引水坝(堰、闸)、小型灌溉泵站、灌溉机井和山地水利工程数量及规模。
按照分区水量平衡和新建水源工程情况,分别提出灌排渠系配套建设内容,使全县(市、区)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其中保证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山区县各降低5个百分点)。
5、工程除险加固规划
对现有灌溉、供水的险库、险闸、险堤等工程进行分类描述,论述需进行除险加固的工程及加固措施,使全县小
(二)型以上水库达到部颁标准。
二、防洪排涝规划
1、防洪重点是万亩以上灌区。防洪标准按部颁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256-98)执行,万亩以上灌区为10年一遇。
2、排涝标准: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3-5年,设计暴雨历时及排除时间:旱作区一般采用1-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采用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排涝规划应先考虑开挖涝渠,修建排涝闸以自然排为主,机电排为辅,并可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
3、在防洪排涝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现有水库调峰作用。
4、山区由于河道坡陡,水急、历时短,防洪规划时也可以先进行防冲治理。
三、农村饮水安全规划
1、饮水安全规划目标。按照新一轮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和要求,即:“保障水源、改善水质、保证水量、提高标准”的总体要求,实施整乡、整村推进,配水管网供水到户,达到“一户一表一龙头”的目标。大力开展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行集中式供水,解决全县(市、区)乡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90%以上。
2、分区布局。综合考虑行政区划、饮水安全问题类型及分布、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地形条件等进行合理分区。重点说明各分区的饮水安全主要问题、规划解决人数,工程建设条件、工程类型及建设方案,各类供水工程的数量、解决人口数等。
四、小型农田水利水毁修复规划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努力做到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努力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章 完善服务管理体系规划
1、建立健全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2、进一步深化国有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落实水管单位的运行经费及工程的维护经费。
3、进一步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使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及工程完好率得到保障。
4、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5、围绕水利工程安全及为防汛指挥服务,完善各类管理技术装备,推广先进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6、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建立健全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分期分批培训职工及农民水利技术员,提高队伍素质,促进科教兴水。
7、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力、物力和设备优势,开展综合经营,扩大服务范围,发展水利经济,促进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实现水利资产保值增值。
第五章
水法制建设规划
1、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节水监督管理机构,实行用水定额管理。
2、按国家有关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执行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本级水利建设基金足额划拨到位,依法征收水资源费、河道采砂管理费、占用农业灌溉和灌排工程设施补偿费等。规费征收及水价改革达到标准。
3、提出加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目标。
第六章
实施计划及保障措施
1、列出配套改造和新建等主要工程项目和达标时间,分年度实施方案,主要工程开、竣工日期。
2、列出分年度完成工程量,需要材料、资金等计划。
3、组织领导。应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组成的建设初级水利化县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4、政策出台。主要是专项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及有利于初级水利化建设文件。
5、资金筹措。本着地方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落实县财政安排初级水利化专项经费和乡镇、村、群众自筹经费。
第七章 工程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根据福建省水利厅闽水„2005‟财计73号文关于颁发《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办法》编制投资估算。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列入估算。
二、效益分析
1、阐述规划建设任务完成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恢复改善灌溉面积,以及防洪排涝、供水等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与环境效益。
2、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项目经济评价,计算国民经济评价中的各项指标。
第八章 有关图表
一、附图
1、灌溉工程现状及规划分布示意图
2、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规划分布示意图
3、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规划分布示意图
4、小型农田水利水毁修复现状及规划分布示意图
5、初级水利化县重点工程规划布置及有关建筑物设计图。
二、附表
1、灌溉工程现状及规划汇总表
2、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规划汇总表
3、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规划汇总表
4、小型农田水利水毁修复现状及规划汇总表
5、初级水利化县重点工程规划汇总表
第二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美丽乡村规划大纲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依据
五、规划指导思想
六、规划原则
七、规划目标
第二章 发展条件分析
一、村庄概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资源条件
二、现状分析:人口、经济、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特色资源、建筑风貌
三、存在问题
四、案例借鉴
第三章 总体规划
一、发展规模
二、总体布局
三、规划结构
四、道路系统
五、景观系统
六、公共服务系统
第四章 整治规划
一、建筑专项整治
二、街道景观整治
三、重要节点整治
四、环境设施整治
第五章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重点
四、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一、道路工程规划
二、给水工程规划
三、排水工程规划
四、电力工程规划
五、通信工程规划
六、环卫工程规划
第七章 村庄综合防灾规划
一、抗震规划
二、防洪规划
三、消防规划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九章 村庄建设投资估算
第十章 村庄建设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篇: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概况 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市区和近郊区的土地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河流、湖泊、洼地分布和演变概况。
社会经济现状 市发展沿革,人口、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和利税,该城市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近期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规划。第二节 洪涝灾害
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等灾害的情况。
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灾情(淹没范围、水深、淹没历时)、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情况。第二章 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问题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现状、治涝能力和标准。
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第三章 地形和地质 第一节 地 形 地形资料情况。
市区(包括近郊区)地形特点和主要江、河、湖、洼等的分布。主要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地址的地形特点。第二节 地 质
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地区和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条件等)。
第四章 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第一节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暴雨、洪水资料情况。暴雨、洪水特性。
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成因。历史上特大和大洪水特性。
代表站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控制断面设计洪水。设计洪水水面线分析计算。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第二节 设计高潮位分析计算
潮水位观测和资料情况,潮汐特性。历史上发生的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特性。设计高潮位的分析计算。
第三节 治涝水位分析计算 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设计暴雨的分析计算(点暴雨、面暴雨、雨型等)。
设计涝水的分析计算(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洪涝 涝潮遭遇分析。设计外江不位、潮水位分析。
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第五章 城市防洪规划 第一节 防洪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本城市防洪在该防洪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的要求。第二节 防洪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江河流域及城市规划相一致)。
防洪标准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程度,进行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水平综合分析选定,或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规划的原则 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 城市防洪总体规划
历史上本城市防洪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滞等)研究概况。防洪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结合)。防洪计算(洪水调节、洪水演进等)。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比较、推荐的方案。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河道整治、闸涵等)的规模和主要参数。
防洪规划的实施安排。超标准洪水的对策和措施。第四节 防洪工程设施 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涵闸等)的设计方案。
江河河道(沿海城市的海岸)演变规律,与防洪工程安全有关河段整治和防护设计方案。防洪工程工程量估算,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的经济设施等。
第五节 清障规划
河道、行洪区主要阻水物及对泄洪、行洪的影响。清障原则和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有关政策。
第六节 非工程防洪措施
洪泛区、洲滩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洪泛区、洲滩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防汛抢险的安排。
关于防洪基金、防洪保险的意见。第六章 城市治涝规划 第一节 治涝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地区、流域的治涝规划。本城市在该治涝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城市总体规划对治涝的要求。第二节 治涝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治涝标准 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规划的原则。
基本任务(包括城市污、废水排水任务)。第三节 城市治涝总体规划
涝情分析。洪涝关系。排涝排污关系。治涝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提排等)。
治涝的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相结合)。治涝分区和治涝计算(高水拦截、涝水调蓄、排泄、提排等的安排)。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管渠、排水涵闸、排涝站、滞蓄涝区)的规模和主要参数(包括承泄区)。
治涝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论证,推荐的现实可行的方案。治涝工程实施规划。第四节 治涝工程设施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的等级和设计标准。主要治涝工程设施的设计方案(新建、扩建、改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治涝工程设施的工程量,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经济设施。第七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管理体制和任务。
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第二节 管 理 设 施 水文观测设施。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通讯、信息处理设备。交通、防汛抢险设备。工程管理、维护设施。第三节 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防洪、治涝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管理、运行、维修所需经费及来源。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环境现状。
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和补救的措施和建议。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第九章 投资和年运行费 第一节 投 资 投资估算的依据。投资估算的方法。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等投资估算(静态投资、动态投资)。分期(年)投资安排。
建设投资的分摊和资金筹措方案。第二节 年 运 行 费
年运行费(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偿费等)的估算依据和方法。年运行费估算。
年运行费来源和要求的优惠政策。第十章 效益和经济评价 第一节 防洪、治涝效益
防洪、治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负效益的分析估算。社会效益分析。
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分析。第二节 经 济 评 价 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效果指标的分析计算。规划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介。有关防洪、治涝经济政策的意见。附件
一、城市规划报告(摘录)
二、江河防洪、治涝规划(摘录)
三、地质报告
四、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五、投资估算报告
六、其它重要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附图
一、城市(包括近郊区)地图
二、主要河道地形图、纵横剖面图
三、历史大洪、涝年灾情图
四、主要水文成果图
五、现状和规划的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分布图
六、主要堤防纵横剖面图(包括地质)
七、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设计图
八、其它重要的附图 专题报告:
一、重要试验报告
二、专题研究报告
三、有关文件、资料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几 点 说 明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重要,为推进城市防洪规划、促进城市的防洪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障城市的防洪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一般情况下同时也存在城市排涝,效区排涝的问题,本《编制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治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为简明和突出重点起见,简称为防洪规划。我国的城市很多除普遍存在防洪、治涝问题外,还有山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北方城市的防凌,滨海城市的防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后几种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治洪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治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一并研究上述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报告》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城市防洪是江河防洪的重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城市防洪规划,要以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和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防洪规划方案应与上述两规划相协调。尚无防洪规划或规划不完善的城市,可根据城市的防洪要求,在研究江河防洪形势的基础上,编制防洪规划,为制订或修订补充上述两种规划提供依据。
三、城市防洪规划是搞好城市防洪建设的前提,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要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其中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规划和各项防洪工程设施应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从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慎重确定或选择;对防洪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
究其主要结构轮廓,细部问题可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近期工程设施是拟先期安排实施的项目,应作为规划的重点,研究宜深入些,远期工程设施研究相对可粗略些,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四、城市防洪规划牵涉许多部门的有关专业,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的法规,按有关专业的规程、规范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规划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妥善处理。规划方案应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被各有关方面所接受,现实可行。
五、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防洪标准高,城市防洪安全度高,需防洪建设投资多;防洪标准低,防洪建设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灾的风险大。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城市防洪的统一标准,进行城市防洪规划时,可根据城市的规模大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重要程度,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也可参照有关部门(城建、水利水电)现行规定分析选定,市区和近郊区可以分开防护的、可采用不同防洪标准,市区可高些,近郊区可相对低些。近期防洪标准可低些,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防洪标准一般用洪水重现期表示,有的也可以某次大洪水作为防御的对象。
六、可靠充分的基本资料,认真、科学地研究有关问题,是制定城市防洪的基础。应深入调查,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认真总结多年来防洪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防洪、治涝工作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较详细的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基本摸清主要的地质问题,必要时应进行补充的洪水调查和地质钻探,使城市防洪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对规划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应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为研究防洪对策,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以上基础工作可根据规划工作的需要确定。
七、城市防洪规划牵涉面广,宜由城市的政府或综合规划、计划部门主持,城建、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以及重要的工矿企业单位参加,按规划大纲、分工协作进行,共同完成。规划工作应分阶段逐步深入,部门间的关系和要求,应反复协商、协调。确定的规划方案,应提请城市政府进行认真审查,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的规划是进行城市防洪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各有关部门应共同遵守,以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功能和效益。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对城市的防洪规划进行修订和补充,并报送原审批机关审核。
八、本《编制大纲》是按一般城市防洪规划内容,一般规划报告的章、节顺序制订的,可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增删调整,城市防洪、治涝属公益事业,现阶段一般无财务收益,可着重进行经济分析和评价,财务分析和评价可不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管理部分,规划阶段可以简化,已按国家防总要求完成《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和城建部门完成治涝规划的,这两个规划内容也可以简化。附图只列出基本、主要的,各城市可根据情况增减。附件和专题报告,可根据规划情况,具体确定。
第四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五)建设规划文本的编制
建设规划应包括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建设内容、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各园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建设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摘要
1、建设意义和有利条件
(1)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
(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
(3)制约因素、问题及分析
(4)优势和有利条件
2、总体设计
(1)总体思路(包括定位、建设总体框架、产业链构建及物流分析)
(2)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3)规划范围
(4)规划基本原则
3、行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分行业分别阐述)
(1)现状分析
(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3)清洁生产措施
(4)生态工业设计
4、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案
(1)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2)大气污染物治理方案
(3)固废循环控制方案
5、重大项目及其投资与效益分析
(1)项目入园条件
(2)重点支撑清单及说明(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3)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6、保障体系
(1)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体系
(2)经济政策
(3)政策保障
(4)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制度
(5)环境管理工具
(六)技术报告文本的编制
技术报告应对建设规划具体方案和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且应对园区环境影响开展回顾性分析和评估(以下简称“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的内容包括:园区污染源数量和分布的变化、主要污染物特征和产排污量的变化、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应急方案、主要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水平及其国内外的比较、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环境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环保投入、环境管理等。原则上对建设10年以上的园区,要进行过去5~10年的分析;建设不足5年的园区,回顾性分析按实际建设年进行。
1、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概况
(2)自然条件现状
(3)社会经济现状
(4)生态环境现状
2、园区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2)必要性和意义
(3)有利条件
(4)制约因素
3、总体设计
(1)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规划范围和依据
(3)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包括主要指标的可达性分析)
(4)总体框架(包括生态工业园区生态链总体描述)
4、行业发展生态工业方案(分行业具体阐述)
(1)现状分析
(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包括近期和中期)
(3)污染控制方案
(4)工业生态系统设计
(5)废物代谢链构建与完善
5、园区污染物控制方案
(1)大气污染控制(包括主要污染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2)水污染控制(包括主要污染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3)固体废物控制(包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等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6、重大项目及其投资与效益分析
(1)关键入园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及近期重点项目清单)
(2)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
7、保障体系
(1)组织机构建设
(2)环境管理
(3)产业和经济政策
(4)技术保障体系(如信息网络系统、新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等)
(5)其它措施(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基础设施建设)
(七)编制单位
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应委托具有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能力和经验的单位进行。
(八)其它
本指南颁布后,环发〔2003〕208号文中《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即行废止。
第五篇: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模版]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 然 概 况
(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在流域中所处的地位。
(二)城市性质
(三)城市规模
1.城市现状(建成区)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 2.总体规划期限内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 3.城市现状(建成区)用地范围; 4.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 5.防洪规划的范围
(四)气象和水文特性
1.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 2.气压、风向、湿度、蒸发量等。
(五)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特点、所属水系及主要河流、湖泊、洼地等的分布; 2.主要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地址的地形特点;
3.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情况(地层主要地理力学指标); 4.地区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水条件等)。
5.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等。
第二节 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情况
(一)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重现期
(二)灾情
1.洪、涝淹没范围、水深、历时; 2.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
二、防洪排涝工程现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防洪、排涝能力和标准;
(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现状建设情况(包括历年来投资情况);
(三)目前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原因。第二章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第一节 规划依据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一)上级指示和批文;
(二)城市总体规划;
(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
(四)国家和省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二、规划原则
(一)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二)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兼顾市政建设及有关部门的要求。
(三)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四)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地考虑综合利用。
(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资效益。
(六)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
(七)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
(八)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相结合。规划要为防洪工程计划立项、市政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九)城乡结合。城市防洪排涝,要配合农田水利,修建小水库、塘坝、谷坊等工程达到防洪灌溉两受益。
(十)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第二节 城市防洪规划
一、规划年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或从防洪规划编制年起,近期10年、远期20年)。
二、防洪标准
根据我省各市实际与资金投入情况,按城市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别,按不同保护对象因地制宜地选用防洪标准。
(一)城市防洪表一
分 等 指 标
城市防
洪等别
等 级
城 市
非农业人口
(万人)
50-150
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中心及交通枢纽
特别重要的大型工业企
业
大型工业企业重要的中型工业企业
受淹后损失严重者
受淹后损失较大,大城市局部受淹者
受淹后损
重要性
工业、企业 危害程度
一
大城市重要城市
二
中等城市大城市边缘地区
小城市
≤20
20-50
比较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一般性小城市 中小型工业三
企业
失较小,影响范围小
四
工业企业生活区
注:(1)城市人口系指城市总体规划区内规划的非农业人口
城市防洪标准(一般均为河洪)表二
受淹范围为生活区
城市防洪等别
重现期(年)
一
二
³ 100
频率(%)
£
1河 洪、海 潮
山 洪
频率(%)
5-2
重现期(年)
20-50
50-100
2-1
10-20
10-5
三
四
20-50
5-2
5-10
20-10
10-20
10-5
5-10
20-10 注:(1)标准上下限的选用应考虑受灾后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抢险难易以及投资的可能性等因素。
(2)海潮系指设计高潮位。
三、洪峰流量实地调查
四、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洪水(或潮水)分析 1.水文资料分析(1)洪灾类型、成因;
(2)历史上特大洪水、大洪水及山洪特性;
(3)水文观测数据分析(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重现期)。
2.风暴潮资料分析
(1)历史上特大、大风暴潮特性
(2)风暴潮观测数据分析(潮位、浪高、重现期)。3.人类活动对洪水(或潮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水文计算
1.设计洪水和设计潮位的计算
(1)计算河道(或山洪沟)的设计洪水(包括设计洪峰流量、洪水位、不同时段洪水量和洪水过程线);
(2)计算沿海、河口及潮水河段的设计高潮位和设计低潮位及风浪侵袭高度。2.对现有桥涵等交叉构筑物的过水断面进行校核。
五、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防洪规划的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截等)
(二)排洪水系的规划方案
1.依据设计洪峰流量,确定河道、分洪、截洪、排洪沟渠等的平面布置方式及横断面尺寸;
2.河段整治(或湖岸、海岸防护整治)规划方案; 3.河道、行洪区清障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
4.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确定河湖蓝线(沿河湖岸边每侧一般不小于5米)
(三)防洪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
2.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3.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畜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防浪坝、涵闸等)的规划方案;
4.配合农田水利,塘坝、谷坊等的规划方案;
5.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
(四)不符合防洪标准要求的现有桥涵、管道、公路、城市道路等交叉构筑物的改造利用措施。
(五)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方案 1.水土保持、增加植被措施; 2.泛洪区、滩涂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3.分洪、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4.泛洪区、滩涂低洼区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
5.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6.防洪保险。
(六)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七)防洪工程经济比较 1.工程量估算:
(1)主要工程材料数量;(2)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3)移民数量;(4)拆迁的经济设施。2.方案的经济估算
(1)分期实施的项目与规模(2)分项造价、分期造价、总造价。
(八)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根据其工程量、投资、效益等指标,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和比较,然后选定最佳方案。
第三节 城市排涝规划
一、规划年限 同城市防洪规划年限。
二、城市排涝的基本任务:
(一)排除城市低洼区因暴雨或长期连续性降雨集水而形成的内涝;
(二)排除由于防洪设施影响而产生的内涝;
(三)排除外部(河、湖、海)洪水、潮水内侵顶托而引起的涝灾。
三、排涝标准
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城市降雨,宜采用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用短历时暴雨资料计算。
一般排涝标准:重现期2~5年。
四、涝水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涝水分析
1.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2.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3.设计涝水的分析(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4.洪涝、涝潮遭遇分析; 5.设计外河水位、潮水位分析;
6.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排涝水文计算
1.当地暴雨公式或参照临近城市的暴雨公式; 2.计算涝水流量。
五、排涝总体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排涝规划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机排等);
(二)排涝分区(高水拦截、涝水调蓄、自排、机排等的分区安排)及主要工程设施的总体布置方案;
(三)排涝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排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等)的等级和规划标准; 2.主要排涝工程规划方案(新建、扩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四)排涝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五)排涝工程经济比较: 1.工程量估算:
(1)主要工程材料数量;(2)挖、占地和淹没面积;(3)移民数量;(4)拆迁的经济设施 2.方案的经济估算
(1)分期实施的项目与规模(2)分项造价、分期造价、总造价。
(六)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综合几个可能的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选定最佳方案。第三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一、管理体制和任务
二、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 第二节 管理设施
一、水文观测设施
二、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
三、通讯、信息处理设备
四、交通、防汛抢险设备 第三节 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一、管理规章制度
二、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三、管理、运行、维修费及来源 第四章 防洪排涝规划效益评估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估
一、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价
二、防洪排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三、负效益的分析估算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
一、城市环境现状
二、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三、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或补救的措施和建议。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一、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对规划的用地、拆迁、移民等将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
二、防洪排涝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对安定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产生的社会效益分析。
附件:
一、有关城市防洪排涝的上级指示和批文;
二、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对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四、投资估算书;
五、其它重要调查、分析研究专题报告。附图:
一、城市区域位置1∶25000~1∶50000
二、流域面积图<10平方公里,1∶10000~1∶2500>10平方公里,1∶25000~1∶50000
三、历史大洪、涝淹没范围图1∶5000~1∶10000
四、常年水涝淹没范围图1∶5000~1∶10000
五、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图1∶5000~1∶10000
六、防洪规划图1∶5000~1∶10000
七、排涝规划图1∶5000~1∶10000
八、防洪河道、主要堤防规划平面及纵横断面图; 比例:平面图1∶1000~1∶2000
纵断面图: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九、排涝沟渠平面及纵横断面图。比例:平面图1∶1000~1∶2000
纵断面图: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其中:五~九为需绘制的规划成果图。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编制大纲》说明 地处沿海,雨量集中,河湖水面多,洪、涝灾害经常威胁城市的安全,影响城市的建设。
为推进我省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编制,促进防洪排涝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现就《大纲》中有关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内容
本《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很多城市除普遍存在的防洪排涝问题外,还有山丘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包括泥石流防治)、滨海城市对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防治。这些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排涝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
我省的河流和水面,由于其流向的不同,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流域地带: 第一种以沂河、沭河、南四湖水系、中运河水系为主的淮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并流向我省南部,可称为南部水系;
第二种是以大汶河、玉符河、南北沙河为主的黄河流域和以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为主的海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且流向北部,可称之为北部水系;
第三种是以胶东丘陵区为中心,河流水系向四周排泄,称之为东部水系。受这三种不同流域地带水系的制约,全省城市水害的种类和程度各有差别,有的以防洪、防山洪为主,有的以防风暴潮为主,有的以城市排涝为主。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排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和所在水系的特点,一并研究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协调统一。
(一)《大纲》中第一章第一节自然概况,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工作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则可统一编写。考虑我省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得比较早,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大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后制定,为编制文件的完整性和方便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大纲》中列进了本节内容,规划时可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搜集。
(二)第一章第二节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的要求,重点调查,以确定规划对策和采取措施。
(三)规划地域范围
防洪排涝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界定的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为规划地域范围,对于市管县或一市分几个独立区划(不包括在本总体规划区内)的城市,可分别单独考虑,其标准要根据防护的重要性和人口多少(非农业人口)分别确定。对于市域内的小流域河道、山洪沟等,即使规划区内未全部包括进,也要全流域考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标准可在总体规划区内、外分别考虑,规划实施和管理等问题,分别由各分管
部门负责。
(四)防洪排涝工程布置,要与市政建设相协调,不仅要满足城市近期要求,还要适当考虑远期发展需要。
对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究其规划位置、规模大小、结构形式、细部问题,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
(五)滨河堤防作为交通道路、园林风景时,堤宽与堤顶防护应满足城市道路、园林绿化要求,岸壁形式要讲究美观,以美化城市。
(六)河湖蓝线的确定。河湖蓝线,系指河湖、沟渠等岸边的规划控制宽度,《大纲》中确定一般不小于5M,具体规划设计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研究确定:
1.保证岸壁的稳定,从护岸的结构形式(挡土墙、护坡、土坡)考虑,根据土的性质、内摩擦角的大小,荷载的情况、计算滑坡体的宽度,做为控制宽度;
2.根据设计潮水浪高容许进岸的距离,考虑控制宽度;
3.按河湖清淤、管理等的交通要求及岸边绿化宽度,确定控制宽度。
(七)堤坊与城市道路桥梁相交时,宜尽量正交,与桥头防护构筑物衔接要平顺,以免水流冲刷。通航河道应满足航运要求。
(八)支流或排水渠道出口,与干流防洪设施要妥善处理,以防止洪水倒灌或排水不畅,形成内涝。
当两岸地形开阔,可以沿干流和支流两侧修筑防洪墙、使支流泄洪畅通,在市区内应不影响城市美观。
当有水塘、洼地可供调蓄时,可以在支流出口修泄洪闸,平时开闸渲泄支流水量,当干流发生洪水时,关闸调蓄,必要时还应修建排水泵站。
三、以城市防洪设施为主,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
(一)首先应以提高城市防洪设施标准(一般应不低于流域防洪标准)为主,当不能满足城市防洪要求或达不到技术经济合理时,需要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如修建水库、分洪蓄洪等),并纳入流域防洪规划。
(二)对于流域中可供调蓄的湖泊,应尽量加以利用,采取逐段分洪、逐段水量平衡的原则,分别确定防洪水位。
四、基础资料
可靠充分的基础资料是制定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基础。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有图纸和测量、地质、水文、勘测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作为依据。
(一)图纸和测量资料 1.图纸(1)地形图
图纸比例宜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为1∶25000~1∶50000;(2)城市建成区地形图
图纸比例一般可为1∶5000~1∶10000;(3)城市总体规划图(含说明书);(4)流域防洪规划图(含说明书);(5)城市排水规划图(含说明书);(6)城市防洪排涝现状设施分布图。2.测量资料
(1)防洪排涝区段、海岸、河流、沟渠等的带状平面图及纵横断面图。图纸比例宜为1∶1000~1∶2000;测量范围岸边各100~200米。
测量图上应有座标,注明建(构)筑物(包括建筑、闸涵、桥梁、道路等)名称、平面尺寸、标高、闸涵桥梁孔径、桥下净空。
纵断面图比例宜为: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比例宜为: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2)防洪排涝区域内湖泊、坑塘、洼地地形图、比例宜为1∶1000~1∶2000。
(二)地质资料 1.工程地质:
土壤和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岩石状态、成分和厚度,地质构造等。
2.水文地质:
(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分布类型、埋深、厚度、补给、排泄、径流、流向、流量、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2)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色度、嗅味及导电性等。(3)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成分、矿化度。3.水文:
(1)河流分布、长度宽度、坡度、流量(最大最小)、流速(最大最小)、水位(最大最小)、含沙量等。
(2)湖、坑塘面积、深度、容量。
(3)海水浪高、连续20年以上的测潮位(高、低)。4.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
(三)气象资料 1.气象:
气温、气压、风向、温度、蒸发量、渗透量、冻土深度。2.降水
(1)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小)降雨量,多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2)连续20年以上雨量记录;(3)地区暴雨公式。
(四)原有构筑物:
1.规模、主要尺寸、标高、结构式、用途; 2.防洪设计标准,修建年代及现状情况等。
(五)城市人口规模
(六)其它资料: 1.建材来源、运输、价格; 2.劳力价格; 3.施工能力及水平; 4.电力情况; 5.农业灌溉用水情况;
6.征地价格、补偿使用、及所挖、压点地、作物类别、产值等。
五、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标准高、安全度高,投资多;标准低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涝灾害的风险大。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参照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1991年3月编写的《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有关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拟定了我省的城市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
(一)防洪等别 1.根据所保护的对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大小、人口多少,工程规模和效益,将我省的城市划为三等,工业企业划为四等,详见《大纲》中表一。
2.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级市(含县城)以上的城市。
(二)防洪标准
1.城市防洪标准系指所保护的城市应具备的防洪能力。应根据城市防洪等别确定,详见《大纲》中表二。
2.城市分区设防时,可根据各设防区的重要性选用不同的防洪标准。3.对于情况特殊的城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或降低。4.市区河段的防洪标准,应不低于上,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
5.位于山丘区的城市,当市区高差较大时,应分析可能淹没的范围,按淹没区的重要性,非农业人口数量及不同的高程用不同的防洪标准。
6.平原、湖洼区,防御持续时间长或河、湖高水位的城市,一般在表二规定的范围内,取上限的防洪标准。
7.边境界河城市防洪标准,一般不应低于对岸的防洪标准,特殊情况专门研究后确定。
8.根据城市防洪工程的特点和防洪工程运行的实践,城市防洪标准可采用一级标准,即设计标准,不设校核标准。
六、水文计算
(一)设计洪水的计算
洪峰流量是确定防洪工程设计、防洪构筑物断面尺寸的主要数据,影响洪峰流量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地区、各流域水系的条件不同,很难总结出一个普遍适用于我省的计算方法或公式。
1.一般常用的方法有:(1)实测流量法;(2)洪水调查法;
(3)推理公式、经验公式法。
实践证明,无论是用调查法、推理公式或经验公式所得到的洪峰流量,均产生一定误差,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向工程附近水文站获取实测流量资料,以便求得比较可靠的有关流量数据。
2.对有较长期的实测洪水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有历史洪水调查和考证资料时,可用频率法计算设计洪水。
3.没有较长期的洪水实测资料,而城市所在流域内或邻近地区有较长的实测暴雨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具有实测或调查大暴雨和多次可供产生汇流分析的暴雨洪水对应观测资料时,可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暴雨,再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4.在洪水资料短缺的情况下,当上下游邻近水文站(即参证站)的流域面积与设计站(或设计断面)的流域面积相差不超过10%,且中间无天然或人工分洪、滞洪设施时,可将参证站的洪水资料直接移用于设计站。
5.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为方便推求设计洪水的需要,《水文图集》中,分析了三种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即:
(1)洪峰流量公式法;(2)洪峰流量模数等值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