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会与看法
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会与看法
本课重点问题谈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说起中国国情,很多人就会想到“国家大,耕地少,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的确,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两个没有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
一、不能妄自菲薄,二、不能自甘落后,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要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这种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建国以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这一不平衡的重要举措,再加上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在增大,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东西都说明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国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国情,认识国情,遵循国情,通过国情和形势政策的学习,总结经验,坚定信心,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第二篇: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件人:游茂强 <237893908@qq.com> 查看
拒收
时 间: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5:26
收件人:
游茂强 <812318075@qq.com>
十六大党章把总纲部分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修改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修改,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至少需要100年,全党同志要从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根据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论述,1988年4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增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党章在总结部分增写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他有关初级阶段基本问题,基本路线的内容。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六大党章修正案把总纲部分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修改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这样三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三是这个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作长时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是由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现在,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坚持这一规范的表述。这充分说明这条基本路线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稳定性,是适合国情、顺应党性、反映民意的。
十五大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十六大总结了13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又把基本路线中关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大大丰富和拓展了。
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报告和新党章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为什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件人:游茂强 <237893908@qq.com> 查看
拒收
时 间: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5:2
4收件人:
游茂强 <812318075@qq.com>
为什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2-12-24 13:4为什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 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这也是量变的一个过程。尽量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是必要的。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在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经注意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老子》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等,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古希腊哲学提出了某种元素的“凝聚化”和“稀薄化”导致形成不同质的事物的思想,在“谷堆论证”、“秃头论证”中讨论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大量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对于质量互变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中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主义,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联系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要在这一很长的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在这一个阶段里面,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群众生活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二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三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四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的发展道路。
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的。中国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经过一个长时间变化就是量的变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中国会最终超越初级阶段,这是全中国人所期盼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会等到这一天来临的!
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件人:游茂强 <237893908@qq.com> 查看
拒收
时 间: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5:2
3收件人:
游茂强 <812318075@qq.com>
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个科学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飞跃。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十三大报告作过一个概括。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十五大报告进一步从九个方面作了论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这一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展开。这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代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把这样的改革和借鉴看作是搞资本主义,是错误的;如果因为这样的改革和借鉴就以为可以搞资本主义,也是错误的。任何忽视、偏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认识和做法,都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历史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比如,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分不开的。只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我国五十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经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然而,总的说来,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是不对的。即便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既不能迷失方向,丧失信心,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重犯过去那种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第三篇:对大学语文的体会与看法
我们的语文在哪里?
在大学里,为了考八级英语而日夜熬外国文学,而遗忘带我们学会文学欣赏的大学语文、为了考研而苦研高数,而把大学语文丢在一边,这些功利性浓厚的现象随处可见。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下滑,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古典文献的一般常识都知道得很少;更有学生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之后在社交场合依然不善于表达;在写文章的时候依然写出语法不准、逻辑不通的句子。
这又都反映了什么呢?我们大学生是否也应该充分重视起语文教育呢?不,应该说,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应该提高语文的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爱好者,我读过很多外国小说。我曾经多少次迷失在那十九世纪的英国街头,寻觅着那《茶花女》中描述的凄冷;迷失在那《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里,仰望着巨大的天空,感叹我们的渺小;迷失在那荒芜的山庄,倾听着山中呼啸而过的仇恨与苍白。
可是,我却不曾真正体会过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未曾领悟过陶渊明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静谧恬静;未曾感受过《雷雨》给人带来的震撼与矛盾。
但是,在大学的语文课堂里,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我似乎阅读到了我国细长悠游的历史长河,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
大学语文就是思想碰撞的地方,在教授讲解古文的同时,他似乎也打开了那历史的画卷,激发了无数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大学语文就是那个使我们思想升华的地方,学会如何把国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会品味生活。
大学语文就是那个教会我们阅读新闻、写演讲稿、读懂科学小品的草原,让我们畅游在蓝天白云下。
那么,我们的语文在哪里呢?属于我们大学生的语文在哪里呢?是在那一本本厚厚的古典文献里吗?还是在那首首朗诵的诗歌里呢?
不,它应该存在于一个开放的思想平台,在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里,让我们能在共同的语文研究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可是,许多学校,许多专业的课堂上都已经看不到这样一番风景了,这该是何等的可惜啊。
第四篇:我国正处在改革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给信访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与进俱进,开拓创新,紧随信访形势变化,更新意识,创新机制,强化队伍,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才能有效履行新时期赋予的职责。
一、确立和强化新的信访工作意识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谓信访和信访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因此,确立和强化新的信访工作意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前提。
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是提升信访工作水平的灵魂。新时期的信访工作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紧随形势变化,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僵化意识,确立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的理念,认真总结经验,正确把握规律,努力探索新路子、新方法、新机制。只有这样,信访工作才有活力,才有成效。
二是政治意识。信访工作有其鲜明的政治性。从本质上看,信访工作是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信访工作正是实实在在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实实在在地做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作,增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看不清这一点,信访工作就会失去动力,失去方向。
三是“人本”意识。以人为本,是信访工作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要牢记和遵照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指示,树立高度的群众观念,以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为重,亲民爱民,以强烈的责任心,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热情、及时、正确地把群众的信访处理好,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让群众高兴。
四是忧患意识。信访工作需要不需要有忧患意识,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群众“三访”较多,异常信访时而发生,还有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谋推波助浪,更增加了信访的复杂性,信访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缺乏政治敏感性,着力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化解矛盾,那么,群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甚至异常访就必然增多,社会矛盾就必然扩大甚至激化,严重影响大局稳定,影响发展进程。
二、不断完善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与其他事物一样,信访也有其时代特征。问题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处理难度大,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信访的主要特点。在总结完善的同时,创新机制,是提高工作水平,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关键。
1、完善和创新信访接待、处理机制
(1)进一步改进接待制度。一是面对信访高发、面广、政策性强、新老问题交织的形势,为克服信访机构人少、接待效率不高的问题,县级应建立联合接待中心接待,使一般性信访问题当场得到答复和解释,其它许多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办理。乡级除落实专人接待,还要实行首访制(包括部门)。二是建立网上信访。网上信访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渐普及,网上信访势在必行。县级信访机构和有条件的乡镇(部门)可在计算机上设立群众信访专页,以利方便群众,及时办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三是改进领导接待日制度。目前的领导接待日在很多地方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基本形同于平常接待,凡群众来访,先作好登记,尔后领导接待、批办。这样,尽管领导接待不遐,有的重点上访对象仍未接待到。根据当前重要信访问题较多,处理难度较大的情况,为充分发挥领导接待日的效率,运作方法应作一些改变,即由信访部门预先作好安排,接待重要对象,解决重点问题。对一般来访,则由信访部门接待,现场作好交办处理。
(2)完善群体上访和突发、异常上访事件的处理机制。针对当前一个时期,群众上访比较突出,突发、异常事件时而发生的情况,必须采取及时、果断、有效的处理方针。为此,一要制定和完善处臵预案。预案内容应区分上访规模、性质、地点的处臵,组织、指挥、联络,处臵步骤、方法和力度等,二要迅速、果断处臵。此类上访一旦发生,必须快速作出反应,根据预案并视现场情况,迅速采取恰当或断然的措施阻止其行为,维持好秩序,随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做好带离现场和稳定工作,尔后耐心做好劝返工作。对为首的违法人员进行依法处臵。三是及时处理。做好以上工作后,及时组织调查,对群众正当合理的要求,有条件的尽快给予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和没有条件解决的,通过多途径、多方法耐心做好解释和思想工作;不能解决的,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对违规违法人员,轻者进行批评教育,重者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完善重要信访处理机制。重要信访的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彻底,直接影响到越级访和重复访的态势,是信访工作的一个重点。其处理方法:一是领导包案处理。对初发的重要信访,一般由所辖乡镇、部门领导包案,亲自负责调处。对重大和重复的重要信访,由县级领导包案,牵头组织调处。对领导阅批交办的重要信访,交办部门要加强督办和办结报告的审阅。二是联合调处。对牵涉到多方面和跨部门、乡镇的重要信访,各单位要统力合作,派出精兵强将进行调处。
三是对缠访人的信访,可组织相关单位专业人员和当地人民代表、有威望的群众参加,举行听证会,在讲清事实的基础上,交大家评议,形成处理意见,由群众和有关专家给缠访人形成心理压力,促其息信罢访。四是开展专项治理。对信访老户、重复信访、信访发生多的同类问题等,如土地信访、建设拆迁信访等,要适时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专项治理。五是重要信访调处后,调处人应将结果当面告诉信访人,并听取其意见,做好善后思想工作,负责做好处理意见的落实。
(4)建立和完善信访处理质量保证机制。首先,及时、正确调处。要抱着对人民群众和上级机关极端负责的态度,深入的作风和求实的精神,认真地进行调处工作,做到事实清楚、结论准确、处理依据充分、依法公正。对重要信访,办理单位领导和交办部门要严格审查把关,不符报结要求的,要坚决退回,重新办理。为提高基层信访调处的公正性,可参照法院试行聘请人民信访员,乡镇(部门)在各行政村(规模企业)聘请一名群众威望较高的同志担任,人民信访员可参与本村(企业)信访件的调查。其次,建立重大信访联合审议制度。联合审议采用:信访调查单位形成书面调查处理意见—→信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联合审议(初审)—→领导审结(或领导审阅签字上报)的程序,以确保重大信访调处质量。再次,建立优质信访件和劣质信访件评选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选,实行奖优罚劣,以此激励信访办理的质量。
2、完善和创新信访防范机制。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三访”比较突出的情况,超前工作薄弱,防范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此,超前防范工作急需进一步完善加强。
(1)完善信访排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在乡镇、村(部门、企业),建立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处理机制,实行定期排查和重大信访限时上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企业),大事不出乡镇(部门),控制好信访源头。县级信访部门要利用多渠道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体性问题和不服调处的重点对象,结合基层排查上报的问题和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对重要问题及时组织查办、督办,对重要对象,认真做好稳定工作,做到重大问题不出县。
(2)完善决策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在改革和建设中,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前,要深入调研,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并通过征询会、听证会和论证会等,认真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和支持度,考虑政策措施的可行性。政策出台时,开展广泛宣传,增强透明度。政策实施中规范运作程序,以防偏差,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如政策措施存有某些缺陷,则应予补充完善。
(3)改进作风,依法行政。一些行政人员和执法人员工作飘浮、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办事不公、工作失职,是导致“三访”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作风修养,正确履行职能,做到善待群众,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增进群众的信赖,以免自己的工作失职和不良作风引发群众信访。
(4)加强热点问题、成批性问题的调研,做到早发现、早处臵。热点问题、成批性问题是产生群众信访甚至群体闹事事件的主要根源。但是,它有一个成因、孕育、发生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提前介入,妥善处臵的时间。为此,对这两类问题要加强专题调研,了解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工作时,注意把宣传政策、耐心做好思想疏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就地稳定。
3、进一步提高依法办理信访的水平。信访办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是信访工作法制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以信访条例的实施为标志,信访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但是,目前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对条例还不大了解,信访的受理和办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表明,条例的贯彻实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对此,机关干部特别是信访干部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理解,深刻明了制定条例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职责和信访受理、办理的要求,清楚违规要承担的责任,认真按照条例的规定开展信访工作,提高依法办理信访的水平。
实现信访工作法制化还需要有一个成熟和过渡的时期。对条例暂还没有明确,但又是开展信访工作所必需的,如信访受理、办理的程序等等,应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富于创造,通过制订相关的制度来保证,以提高规范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信访队伍素质
面对复杂和繁重的信访工作任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工作队伍。主要措施有四条:
一是科学配置。对信访干部的调配,要转变“无关紧要”的思想,改变过去那种“作为一种安臵”、“老龄化”和“长期稳定”、“要求一般”的做法。坚持把政治坚定、有较高文化素养、群众观念强、作风踏实、办事公正、有较高政策水平、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信访队伍中来。同时,要重视人员的合理流动,根据信访任务的变重,对信访队伍常充实、常加强。县级及以上信访机构应考虑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二是加强学习。信访工作是一个“万花筒”,要有广博的学识,多方面的工作持能,才能胜任工作。为此,信访干部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注意知识更新,学习的面要宽一些,内容要丰富一些。做到不仅熟练掌握信访受理、办理等基础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化,懂得法律、法规和政策,懂得心理学,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百科全书”,从而在开展信访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具有解决信访问题的本领,善于因事而异化解各类矛盾,因人而宜做好思想工作。
三是研究探索。随着信访情况和信访特点的变化,信访工作的方法、机制也将随之变化,信访干部应当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和探索,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掌握规律性,创新信访工作的路子、方法和机制,在研究探索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各级领导应当热情鼓励和支持信访干部的探索创新,对作出成绩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是创造条件。信访干部素质的提高固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必要的外部条件也是重要的。目前,大部分信访干部尤其是基层信访干部仍处在相对闭塞、条件比较简陋的学习环境中,他们迫切要求领导和上级信访部门的关心。各级信访部门要积极筹划举办培训班和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参加培训和考察,为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开阔他们信访工作视野、思路、方法提供条件,各级领导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本文作者系江山市信访局主任科员)
第五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看法
『天涯杂谈』 对我国三农政策的一点看法
对我国三农政策的一点看法
本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又在基层工作,想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自这届政府上台以来,转而实行亲民政策,客观来说,广大农民确实得益不少,“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特产税,包干费,屠宰税”等以前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没有了.在我们这个经济较为落后基本以农业为主的地方,乡政府除了车辆使用税外已没有面向农民的收费项目了,不仅如此,每年的“直补良补”还向农民给钱,这在以前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由此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已使得农民的“地位”相比以前大大提高,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现在在农村由于这些政策的影响,已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一些合法的税费农民也不交了,乡政府的一些本来是对农民有利的工作农民也不支持了,农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钱吗?没钱别啰嗦!
由于农业税费的减免,本来以前就欠税费款的一些钉子户旧帐也一笔勾销了!当然也许你要说这笔钱本来就不该收,可是,这样一来,那以前交了税费的农户呢?这对他们不是很不公平吗?这样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以后谁还会交钱?政府不也是欺负老实人嘛,哦,不交的最后就不用交了,免了??
还有,现在农村工作中,涉及许多问题,乡政府碰都不能碰,明明是依法办事,可就是跟你闹!知道你们政府现在怕上访,一有个芝麻小事就上访告状,更有不少人纯属无事生非,煸风点火.也许你们会说我别有用心故意诋毁农民伯伯形象,可是当你真正在基层工作几年你就会体会到的.我们这有个乡,浙江移民多,出奇的乱,到目前为止只有二任乡党委书记没挨打,这二任基本靠作老好人,完全至法律政策于不顾换来的.乡派出所拘捕的流氓居然被其家属和同伙强行放走,还将民警打伤,这里的民众稍有什么事就聚众冲击政府部门.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里象计划生育,林政等执法工作根本很难开展,因为搞不好就要挨打!有一次县森林公安分局派出十多辆车三四十个民警去追查当地林木走私案,被几十名妇女围攻,她们专戳警车的车胎!
从这些情况看来,我认为问题在于:一是我们政府的政策总是以一种运动式的方式推行,而不是通过人大等立法机构以法制的方式稳步推行,许多政策的出台前缺乏全面周详的考虑,许多政策看似公平其实隐含着更大的不公平.二是中央集权过多过大,许多政策出于对地方执行变形的担忧往往一竿子到底,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情况适当调整,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使得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三是我们的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没有一个长效的稳定的法治轨道,就像钟摆,忽左忽右
评述: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效果
张少春
1997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新的变化,外贸出口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银行资产状况面临加速恶化的趋势。为推动经济增长,国家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回过头来看,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从两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直接的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银行普遍“惜贷”的局面下,通过补充银行资本金和对银行定向发债吸纳资金,防止了银行信贷资产大量向不良资产转化的可能,防止了银行存差持续增大对经营状况的影响,直接达到了化解银行风险的目标;二是间接的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从而通过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
财政直接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包括补充资本金和对原来过高的储蓄沉淀进行吸纳,将信贷资金转换为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公共投资的即期启动。这样的操作是在考虑银行实力、信贷风险、财政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后,分步骤完成的:(1)1998年5月18日,财政部首先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发行了年利率6.8%的450亿元7年期专项国债,用以补充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2)1998年8月18日,财政部又定向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上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充足率,帮助银行规避风险,扩大其贷款的承受力。(3)1998年8月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决定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纳入国家预算、打入财政赤字,同时由银行配套1000亿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投资的拉动作用。
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方面,1998年财政吸纳的信贷资金有计划地从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和通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电网改造、国家直属粮库建设、经济适用住宅建设六个方面流
向要素市场,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一部分则转化为消费基金,带动即期消费增加。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2.53,说明1元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带动了2.53元社会资金的投入。据国家计委统计,1998年通过国债专项资金带动的2173.5亿元投入,形成了2074亿元的工作量,由此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
1999年政府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的议案。新增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
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1999年的财政政策开始注重直接投资和技术改造贴息相结合。在增发的600亿元国债资金中,有90亿元作为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专门用于支持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据测算,使用9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贴息,可拉动约1800亿元技改投资。采取这种方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但可以带动银行贷款和地
方、企业的配套资金投入,扩大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对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99年9月初,国家出台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这次调整收入政策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收入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方面需求对银行的压力。总的来看,1999年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2%。进入2000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国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是显著的,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政策的具体制定和执行中,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政府通过举债直接吸纳银行资金的限度问题。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可以直接减小银行“存差”过大带来的经营风险,但这种吸纳要以资金使用效果和财政的最终还债能力为基础,否则就变成了财政与银行间单纯的风险转移,而不是化解。此外,银行也必须考虑自身业务应有的发展规模和需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定位,不能单纯为解决困难而缩减业务,影响发展目标。二是不管直接的措施还是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的间接措施,都只能起到防止新的金融风险增加和恶化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淀下来的风险,改革、发展和银行自身的规范运作才是治本的战略选择。因此,要防止这种过渡性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对金融风险意识的淡化。三是这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着眼点主要在财政支出的扩大方面,财政收入始终保持着超常规增长,1998年名义增长率14.2%,1999年达16.6%,剔除价格因素则高达15.7%和21.1%。这种收入政策与支出政策的互逆调节可能产生政策效应上的“内耗”,影响对当期经济的拉动力度,同时由于可能产生的高税收等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则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选择、强化银行的“惜贷行为”,从而影响到经济自动恢复增长的最终效果。
我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
2002-7-6 10:26:47 责任编辑:
1999年,朱鎔基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南、西北6省(区),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初步明确了退耕还林政策。为了明确责任,严格管理,推动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为适应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2002年4月国务院又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目前,退耕还林的主要政策是:
(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
(三)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四)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
(五)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按每公斤1.4元折价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
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继续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由县或乡镇统一组织。
(六)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费补助。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款由国家提供,国家计委在计划中安排。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每亩50元计算。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不林兑现钱粮补助政策的范围,但可作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按每亩50元标准给予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干旱、半干旱地区若遇连年干旱等特大自然灾害确需补植或重新造林的,经国家林业局核实后,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退耕还林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发放方式,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退耕农户与种苗供应方签订书面合同,并在造林验收后,由种苗供应单位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补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农户指定种苗供应商。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七)关于退耕还林的农业税征收减免政策。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常年产量的,国家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农民;补助粮食标准未达到常年产量的,相应调减农业税,合理减少扣除数量。退耕之前的常年产量,按土地退耕前五年的常年产量平均计算。补助给农民的现金不计入补助粮食标准。退耕地原来不是农业税计税土地的,无论原来产量多少,都不得从补助粮食中扣除农业税。
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其农业税收入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八)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权属所有证明。
(九)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后,承包期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
(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有条件的地区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其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十一)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封山绿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川地、缓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省级政府对工程负总责。各省级政府要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十三)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由国家计委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在计划中安排。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的有关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现等费用由地方承担,国家有关部门的核查经费由中央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