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海洋建设的看法
对我国海洋建设的看法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展、科技越来越进步,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未来的发展目光转向蓝色的海洋,一场向海洋要食物、要淡水、要能源、要生存空间的“海洋之争”浪潮迅速席卷全球。海洋文化的竞争成败决定着未来海洋国家的格局和态势,也将决定着各海洋国家未来发展命运。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开发利用和维护海洋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价值、理念的总和。
在国际海权竞争中我国面临的挑战有:
第一:与多个海洋相邻国、海洋相国过存在潜在或现实争端,范围涉及东海、黄海、南海三大海域30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所辖海域的一半以上。
第二:域外大国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如:
1、美国加紧推进海军力量东移,以维护、强化其在区域及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与此同时以维护海洋通道安全为由,借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波等国的合作,强化对我国周边海洋问题的渗透和干预态势。
2、英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也在我国周边扩充影响力。
第三:海上通道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如:
1、我国对维护海洋通道安全的政策准备、能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美日等建设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从我国军队现有海军装备水平来看,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远程投送的能力,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有效维护海上通道安全。
3、我国与重要通道沿岸国家的合作、协调机制建设也严重滞后。
4、当前我国海外运输线大多经过海上冲突、危机涉发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5、同时,由于远洋航运能力不足,大规模远洋航运往往不得不雇佣外籍船员,甚至外籍船队,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的能力尚显不足。
第四: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因为台湾岛不仅是我国大陆进出太平洋最重要的战略“门户”,也是扼守西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
面对上述的挑战,中国首先完全有必要采取行动,明确表明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同时展示维权的能力。针对不同挑战,对症下药,维护正当权益。
建议:
第一:密切关注相关战略通道动态。把通道的地质地貌、暗礁分布、海洋水声水文、海底重力及磁力参数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详尽地收集和分析,并形成制度,纳入海军的长远规划和战略之中。
第二:建立战略通道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反应的机制。为了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有关力量来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以至最大程度的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
第三:沉着应对战略通道潜在的安全风险。如: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南海问题,审时度势,将南海问题提升为国家重大安全与发展问题,加强战略研究,积极、主动地为逐步解决南海问题创造条件。构建多层次海上执法力量,遏制南海问题国际化,防范美国等外来势力以任何方式和借口插手我国周边海洋事务。
第四:加快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的运行机制:
1、建立国际协调合作机制
2、建立争端解决机制
3、建立综合治理机制。
第五:着力加强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国际合作。我国在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方面,不能单纯依靠增强海军力量来保护航线。还要在保持和发展必要的军事力量的同时,通过双边或多边磋商和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对付非传统性安全的威胁,以达到双赢或共赢的局面。
第六: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化解疑虑和矛盾。
第七:建立与海洋强国相适应的现代海军。我国必须紧紧把握新军事变革的规律,实施海军人才战略工程,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积极发展非对称性优势,走科技强军之路,实现海军跨越式发展。建立远洋海军将成为驱动我国海军跨越式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要“和平崛起”,就要必须重视和加强海洋建设,而我国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环境将日益复杂。为此,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创新我国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策略研究,制定新形势下的综合海洋安全战略,同时也要树立坚定的战略意志,增强随时应对海上各种挑战的心理准备。
第二篇:对我国加强海洋建设的想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陆地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这样的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意识却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相反对海洋的存在更是一种漠视。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由于我国大部分国民海洋意识的缺乏,在当今这样一个海洋时代,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多、海洋国土又多遭侵占的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且还应看到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落后于这个时代了!我国民众海洋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在我国丰富复杂的理论库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关于海洋的理论。我们有沿海开放战略,有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但是,这些仅仅是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事情,思想领域我们有海洋理论吗?有一本风行全国的海洋战略研究书籍将我们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彻底地唤醒并凝聚起来的吗?我们有中国的马汉吗?答案是:没有!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建议我国的海洋意识在当代亟需大力培养,这是一种民族素养,需要量的积累和在深度、广度上的开拓。有关专家曾经就指出当前我国在走海洋强国之路的同时,首要的就是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群众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就有专家曾经建议海洋教育一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二要从日常生活抓起,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要增加海洋内容。
曾经有调查显示我国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北京的“世纪坛”也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这个数字;上海的“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其中152个是沿海国家。许多大国都有各自的海洋战略观念和思路,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立国的根本大计。因此在国民中普及岛礁知识和广泛开展海洋观念教育就成为普遍的一种做法。而当网络人生看世界看到上面这个调查后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国民海洋观念之淡薄。。关心我们的未来,就要关心我们的蓝色海洋国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在海上也必须要寸土必争!保护我国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已经刻不容缓!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我们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形势十分严峻:在我国管辖的几百万平方公里海域中岛屿归属和划界争议、渔业和油气资源争端的解决需要强大的综合海上力量作为保证。自北向南看我国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出海通道。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就有了继续向强国之路发展的方向,也抛弃了“大陆观”的束缚真正走向世界,迎接来自全球敌对势力的挑战。
从我国现在为开发海洋所做的规划,和我国已有的发展基础来看,中国未来发展海权的方向,可以推测将集中于两个方面:海上经济力量和海上武装力量。总体上以发展海上经济力量为主要目标,由于经济力量是构成国家力量的基础,海上经济力量是海权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中国已确定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因此可以断定,海上经济将是中国未来发展海权的主要目标。同时,在目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促进我国海上武装力量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海军的力量对我国来说,除了维护主权,促进国家统一,更是进一步发展海上经济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国从陆上大国走向陆海强国的标志。因此,增强海军的力量也将是发展海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军时,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海洋科技将作为关键性的支撑力量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还是一个海洋强国 我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海洋强国的。
第三篇: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对我国海洋建设的想法
一.前言
历史上最早跨出国门走向海洋既而称霸世界的不是古老的中国、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而是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样的小国。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舰队”、“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在海上角逐称霸、巧取豪夺,肆无忌惮地扩张殖民地,最终都成就了不可一世的海洋经济大国,所有的那几个世纪世界的命运都几乎掌握在了它们的手中。近现代历史已向我们表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安全与发展离不开海洋。然而当前,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在受到严重的侵害,海上形势十分严峻,大力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我国海洋建设的意义
(1)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力(2)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对我的威胁也将是长期的存在的。
(3)韩国正在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蓝色海军”,保卫包括其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的出海安全。
(4)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有可能划归我国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争议区150万平方公里。我国与所有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国存在油气和渔业资源争端;同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存在着岛屿归属争议。三.我国具备海洋建设的能力(1)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2)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越来越高。
(3)海洋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经进入太平洋。(4)海洋开发规模已经比较大。(5)已经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海军。四.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威胁
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海洋权益上的争端主要集中在南海群岛、钓鱼岛群岛的主权维护和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上。这些争端不得到解决,就会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潜在威胁。
近年来日本强调对钓鱼岛的主权,目的不仅在于钓鱼岛的局部利益,还着眼于更大的战略意义,企图在占领钓鱼岛后遏制我国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在南海海域,256个岛礁中较大的50多个,越南控制了29个,菲律宾控制8个,马来西亚控制5个,中国台湾控制8个。从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南海海域海权维护境遇是何等的窘迫。此外,在我国的周边沿海除了渤海没有划界问题,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划界争端,争议海域高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主张管辖海域300平方公里的52%。在这些争议地区中南海海域的划界更加复杂,涉及海域高达80万平方公里。
五.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见
(1)集中力量发展海洋高科技: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高科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对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以深海环境观测、资源探查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作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争取到2020年我国海洋高科技有一个显著的进步。
(2)大力培养海洋人才:
海洋探测与开发是人才密集型事业,必须大力培养各种海洋人才。要加强对全民的海洋知识普及教育,增强海洋意识,了解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要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涉海院校,不断提升传统专业,开办新兴的海洋专业。我国一些重要的理工科大学和沿海省份的相关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增加海洋产业方面的内容,培养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专业人才。
(3)加快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我们的海军要从近海走向大洋,承担起国土防御、保卫国民经济发展与海外利益三方面的任务。建议国家继续增加用于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建造船舰的能力与水平,增强舰队的综合能力,继续提高海军官兵的素质和提升训练水平,加强与友好国家的军舰互访活动,参加在大洋上的联合海军演习等。
第四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看法
『天涯杂谈』 对我国三农政策的一点看法
对我国三农政策的一点看法
本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又在基层工作,想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自这届政府上台以来,转而实行亲民政策,客观来说,广大农民确实得益不少,“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特产税,包干费,屠宰税”等以前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没有了.在我们这个经济较为落后基本以农业为主的地方,乡政府除了车辆使用税外已没有面向农民的收费项目了,不仅如此,每年的“直补良补”还向农民给钱,这在以前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由此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已使得农民的“地位”相比以前大大提高,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现在在农村由于这些政策的影响,已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一些合法的税费农民也不交了,乡政府的一些本来是对农民有利的工作农民也不支持了,农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钱吗?没钱别啰嗦!
由于农业税费的减免,本来以前就欠税费款的一些钉子户旧帐也一笔勾销了!当然也许你要说这笔钱本来就不该收,可是,这样一来,那以前交了税费的农户呢?这对他们不是很不公平吗?这样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以后谁还会交钱?政府不也是欺负老实人嘛,哦,不交的最后就不用交了,免了??
还有,现在农村工作中,涉及许多问题,乡政府碰都不能碰,明明是依法办事,可就是跟你闹!知道你们政府现在怕上访,一有个芝麻小事就上访告状,更有不少人纯属无事生非,煸风点火.也许你们会说我别有用心故意诋毁农民伯伯形象,可是当你真正在基层工作几年你就会体会到的.我们这有个乡,浙江移民多,出奇的乱,到目前为止只有二任乡党委书记没挨打,这二任基本靠作老好人,完全至法律政策于不顾换来的.乡派出所拘捕的流氓居然被其家属和同伙强行放走,还将民警打伤,这里的民众稍有什么事就聚众冲击政府部门.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里象计划生育,林政等执法工作根本很难开展,因为搞不好就要挨打!有一次县森林公安分局派出十多辆车三四十个民警去追查当地林木走私案,被几十名妇女围攻,她们专戳警车的车胎!
从这些情况看来,我认为问题在于:一是我们政府的政策总是以一种运动式的方式推行,而不是通过人大等立法机构以法制的方式稳步推行,许多政策的出台前缺乏全面周详的考虑,许多政策看似公平其实隐含着更大的不公平.二是中央集权过多过大,许多政策出于对地方执行变形的担忧往往一竿子到底,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情况适当调整,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使得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三是我们的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没有一个长效的稳定的法治轨道,就像钟摆,忽左忽右
评述: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效果
张少春
1997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新的变化,外贸出口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银行资产状况面临加速恶化的趋势。为推动经济增长,国家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回过头来看,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从两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直接的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银行普遍“惜贷”的局面下,通过补充银行资本金和对银行定向发债吸纳资金,防止了银行信贷资产大量向不良资产转化的可能,防止了银行存差持续增大对经营状况的影响,直接达到了化解银行风险的目标;二是间接的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从而通过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
财政直接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包括补充资本金和对原来过高的储蓄沉淀进行吸纳,将信贷资金转换为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公共投资的即期启动。这样的操作是在考虑银行实力、信贷风险、财政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后,分步骤完成的:(1)1998年5月18日,财政部首先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发行了年利率6.8%的450亿元7年期专项国债,用以补充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2)1998年8月18日,财政部又定向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上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充足率,帮助银行规避风险,扩大其贷款的承受力。(3)1998年8月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决定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纳入国家预算、打入财政赤字,同时由银行配套1000亿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投资的拉动作用。
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方面,1998年财政吸纳的信贷资金有计划地从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和通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电网改造、国家直属粮库建设、经济适用住宅建设六个方面流
向要素市场,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一部分则转化为消费基金,带动即期消费增加。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2.53,说明1元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带动了2.53元社会资金的投入。据国家计委统计,1998年通过国债专项资金带动的2173.5亿元投入,形成了2074亿元的工作量,由此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
1999年政府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的议案。新增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
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1999年的财政政策开始注重直接投资和技术改造贴息相结合。在增发的600亿元国债资金中,有90亿元作为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专门用于支持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据测算,使用9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贴息,可拉动约1800亿元技改投资。采取这种方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但可以带动银行贷款和地
方、企业的配套资金投入,扩大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对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99年9月初,国家出台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这次调整收入政策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收入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方面需求对银行的压力。总的来看,1999年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2%。进入2000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国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是显著的,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政策的具体制定和执行中,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政府通过举债直接吸纳银行资金的限度问题。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可以直接减小银行“存差”过大带来的经营风险,但这种吸纳要以资金使用效果和财政的最终还债能力为基础,否则就变成了财政与银行间单纯的风险转移,而不是化解。此外,银行也必须考虑自身业务应有的发展规模和需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定位,不能单纯为解决困难而缩减业务,影响发展目标。二是不管直接的措施还是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的间接措施,都只能起到防止新的金融风险增加和恶化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淀下来的风险,改革、发展和银行自身的规范运作才是治本的战略选择。因此,要防止这种过渡性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对金融风险意识的淡化。三是这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着眼点主要在财政支出的扩大方面,财政收入始终保持着超常规增长,1998年名义增长率14.2%,1999年达16.6%,剔除价格因素则高达15.7%和21.1%。这种收入政策与支出政策的互逆调节可能产生政策效应上的“内耗”,影响对当期经济的拉动力度,同时由于可能产生的高税收等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则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选择、强化银行的“惜贷行为”,从而影响到经济自动恢复增长的最终效果。
我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
2002-7-6 10:26:47 责任编辑:
1999年,朱鎔基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南、西北6省(区),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初步明确了退耕还林政策。为了明确责任,严格管理,推动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为适应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2002年4月国务院又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目前,退耕还林的主要政策是:
(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
(三)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四)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
(五)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按每公斤1.4元折价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
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继续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由县或乡镇统一组织。
(六)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费补助。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款由国家提供,国家计委在计划中安排。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每亩50元计算。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不林兑现钱粮补助政策的范围,但可作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按每亩50元标准给予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干旱、半干旱地区若遇连年干旱等特大自然灾害确需补植或重新造林的,经国家林业局核实后,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退耕还林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发放方式,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退耕农户与种苗供应方签订书面合同,并在造林验收后,由种苗供应单位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补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农户指定种苗供应商。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七)关于退耕还林的农业税征收减免政策。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常年产量的,国家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农民;补助粮食标准未达到常年产量的,相应调减农业税,合理减少扣除数量。退耕之前的常年产量,按土地退耕前五年的常年产量平均计算。补助给农民的现金不计入补助粮食标准。退耕地原来不是农业税计税土地的,无论原来产量多少,都不得从补助粮食中扣除农业税。
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其农业税收入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八)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权属所有证明。
(九)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后,承包期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
(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有条件的地区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其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十一)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封山绿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川地、缓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省级政府对工程负总责。各省级政府要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十三)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由国家计委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在计划中安排。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的有关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现等费用由地方承担,国家有关部门的核查经费由中央承担。
第五篇: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看法
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着巨大的损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缺乏中国是水资源紧缺国家。被列为世界12个贫水国之一。今年云南等地的自然灾害充分表明了我国缺水严重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7万平方千米,以每年1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在增加,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有1/3耕地受水土流失危害;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262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3%。
第二,环境污染严重。大气环境恶化,二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水污染加重,我国江河湖泊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总体上呈加剧趋势;固体废物污染率上升,城市危险废物处置率仅为犯%,工业危险废物处理率仅为3 2%,处理量远赶不上排放量;同时对矿业废弃物处置失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第三,森林资源减少。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近10年来有所增加,从12.98%上升到13.92%,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积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第四,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火绝威胁,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名单中,我国就占156种,约占其总数的1/40。
第五,海洋生态问题严重。近年来,由入海河流输沙量减少、围垦海洋滩造成海水倒灌、农田受淹、土地盐碱化,重损害。升趋势。赤潮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1992
使沿海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年总量为50次,目前仍呈上升趋势。
只有当人们明确问题产生的根源时,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所以要想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了解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首先是错误的经济发展观原因。在我国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是,经济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从最终意义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其次,人类自身在创造现代文明活动中,往往面临着一种自相矛后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人类掌握了空前的改造自然能力,创造并享受着巨大的物质财富,生活质量大为改善,赢得了超越往昔的自由。另一方面当人们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欢乐之时,现代文明的负面效应也与口俱增。现代文明,主要是工业文明或技术文明的发展,迄今为止都以损害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代价。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资源,通过工业生产过程把它变为人所需要的产品,同时把有毒有害气体、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今天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灾难,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话讲“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文明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相冲突的各种结果。”
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比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化学污染严重,出现混乱的城市化现象,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等。
人类可以毁灭地球,却无法毁灭自然.人类自己的文明可以消失,但自然注定将永远存在.对于自然,人类永远应该保持足够的敬畏。人类应该把自己的力量用于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自然和自然法则。人类的判决书永远握在自然手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环保的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