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观后感
观后感
最近看了财经频道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系列节目,它向我揭示了日益发展的中国在繁荣背后存在着的诸如物价、房价上涨,收入分配不均,看病难,教育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也讲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种种举措。俗话说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由数十亿人组成的国家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存在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苛求,而要怀着理解和赞赏的心去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我们应该感到欣慰!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国家为人民创造幸福感的决心。针对物价上涨,国家开展了菜篮子工程,实施农超对接……为了让居民更方便的买到最便宜的商品,从社区管理员的市物价局的工作人员都不辞劳苦地公布每天各超市的物价信息。针对房价虚高,国家严厉打击恶意炒房行为,并出台了《限购令》,各省市也积极推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这一切都是国家想让中国人更有幸福感,更有尊严的生活。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对他管理下的数十亿人的责任心。收入分配不均,国家积极实施新的税收政策;就业形势严峻,国家为失业人员展开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看病困难,国家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这是国家领导人心系群众的体现。正是这份责任心,让更多的人生活有了保障也让这个国家有了长足发展的后劲。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民族的无限创造力。针对每个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每一个方案都是独特的,每一个方案都是创新的。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民的爱国情感和这个民族不畏困难,善于开动脑筋的精神,还包含了这个民族在困难前愈挫愈勇的上进心。在创造力面前,一切困难都将是纸老虎!
从这期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能够不断繁荣昌盛的希望。因为这个国家热爱他的人民,所以它的人民也会用户这个国家。他就像早晨的太阳,才刚刚开始绽放光芒,但他不断上升,总有一天,他的光、他的热将散发到整个世界。
虽然中国在它的发展道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将会是光明的。虽然现在的中国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但我相信,有这样的政府,有这样的党,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那时的中国,就会成为真正的幼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了。
第二篇:卢俊奎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观后感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观后感
2011年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面世了。捧读这本书,感受到了它一如往昔的鲜明风格:直面热点问题、富有时代气息,寓深刻于通俗、化厚重为简约,让人不禁一读为快。这本书紧扣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8个热点难点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阐述理论,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讲述问题,似家人谈心,亲切自然,如沐春风,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学习中得到理论的熏陶、政策的解读、智慧的启迪。对于我们来讲,这本书堪称理论宣传普及的成功之作、形势政策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能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前进的道路并非坦途。通过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书中涉及的收入分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成长中的烦恼”。这些问题的集中凸显,说明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说明我们正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我们在看到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而不盲目乐观、奋发有为而不动摇懈怠。今
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在经
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关键是要弄清楚“怎么看”、“怎么办”。《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通过深入浅出地阐释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普通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问题,到大学生就业、“民工娃”上学问题,再到涉及全局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用百姓话语娓娓道来。阅读这一篇篇文字,字里行间能看到一种真诚的态度,一种宝贵的勇气,一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能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切和温暖,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前景。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更加自觉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很有教益。
总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以其选题的针对性、方法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为我们青年学生进行形势政策学习提供了难得的好教材。希望每一位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朋友,都能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定会受益匪浅。
通防部
卢俊奎
第三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该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既分析“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深入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对群众的相关利益安排,对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8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下面我想就以下两个对我触动最深的问题谈谈。
第一个:“涨”字牵动百姓的心。
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频频“亮剑”,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宏观调控要围绕稳定物价来展开,在2011年的10项重点工作中,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列为第一条,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从宏观调控目标到经济政策,都要围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来确定、来展开。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且,维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一是2011年夏粮继续丰收,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二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三是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发挥积极作用;五是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特别是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为稳定物价提供了较好宏观经济环境。
但同时也要看到,物价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稳定物价是攻坚战不是闪电战。当前物价形势还比较严峻和复杂,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2011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5.4%。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力度,继续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坚决保持物价稳定。
同时相关政策也随即出台:全面清理公路收费,规范市场稳定物价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其中,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就有近9000万。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及时发放补贴。当物价出现短期波动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灵活性强、见效快。2010年,各地向城乡低保、优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每人每月10元—80元的临时补贴;2011年春节前,中央财政再次安排资金104亿元,向困难群众每人发放了一次性春节生活补贴100元—180元。今后,价格临时补贴将逐步从不定期发放向逐月发放转变,这将更及时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提高救助标准。当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和时间时,国家会相应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2010年年底,我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1元、117元和246元,比2008年年底分别提高22.4%、42.2%和35.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也从生均2000元提高至3000元。今后5年,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
政府既从宏观方面给予一定的调控,又从百姓的角度给予最大的优惠,相信我国的“涨”一定可以HOLD住!
第二个: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2010年
高中毛入学率达80%;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2010年毛入学率达26.5%,进入大众化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2010年资助学生1.8亿人,资助经费510亿元。教育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些专家提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只有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最公平的教育,才是出人才的教育。虽然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当前围绕着升学指挥棒,很多学校提供的还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这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公平,妨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硬件建设标准化。学校硬件的标准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年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改造。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天津、河北等地提出,2012年每一所学校都将达到确定的基本标准。
师资双向流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规范升学入学。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和自身利益,在招生过程中不按章办事,给择校制造了空间。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
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从我12年的寒窗苦读来看,中国的教育制度急切需要重大改革。“实验班”,补课,堆积如山的试卷将我们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新的教育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公平并且让我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严峻的问题,希望出台的这些政策能对我国教育状况有所改善。
宣传部马荣
第四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读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深受启迪,中国是大国,面临的问题也很多,需要党和国家投入的工作力度依旧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浮现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承担着很重的责任。
自古以来,民生问题关乎大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物价、分配、住房、就业、医疗等等民生热点,无时无刻不牵动人民的心。《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书紧密结合了当前社会发展,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观点准确,看完后对国家的民生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现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价偏高,牵动民心
2.分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3.房价偏高,远未降到合理的水平
4.就业问题,找工难,招工难
5.看病难,看病贵
6.教育存在地域性等差异,资源不公平的现象
7.中西东部发展不平恒,差距很大
8.遏制腐败现象
二、直面问题,如何解决
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临的困难也大量存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解决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和如何保持物价稳定、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发展不平衡、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等绕不开、躲不过的难题,这些“难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困惑着人们的思想。如何客观正确的看待这些问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直面现实,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客观辩证地分析矛盾,从“怎么看”入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逐一进行解读。总的来说,就是引导我们要以理性、严肃、全面、具体、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不断增进共识。发展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以切实行动不断的改善民生。
例如对于物价的稳定措施上:
组合拳成效初见压力仍大
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
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
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
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
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
1.看清本质,从根源解决问题,做到真正的惠民。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
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2.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书中提到的八大热点难点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把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不能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需从根本上改变。
3.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系统分析、整体把握。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
4.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
5.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三、个人总结
从出生到死亡,医疗、教育、就业、物价、分配、发展等等一直都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只有更好地对待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人民的心会更稳,做到安居乐业。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正确、全面对待民生问题,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进。对问题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当时当地确实情况,制定对人民有利的措施。当然问题的存在不是一天造成的,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耐心和信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
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做到以下要求:
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
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
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三、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
四、遵纪守法,弘扬正气。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六、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文明;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合作;仪表整洁,待人礼貌;豁达宽容,积极向上。
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生活俭朴,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
八、强健体魄,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磨砺意志,不怕挫折,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严于律己,做一个有思想、有素养的人,为国家建设、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有感
自古以来民生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物价、分配、住房、医疗等等民生热点都无时无刻的牵动着人民的心。由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来自群众、来自实践,直面群众关心的问题,聚焦社会热点,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有助于让理论走进群众,让政策走进百姓,架起党群干群桥梁。
这本书紧扣当前人们关心的住房问题、物价稳定、分配不公、就业难、教育公平、看病难、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等八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社情民意,体现了从群众中来、贴近群众的特点。贴近群众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解民忧。该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全书改变了以往一些读物从理论到理论从文字到文字的模式,注重从从实际出发,用百姓看问题的视角,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阐述“怎么看”只用了一节的篇幅,而阐述“怎么办”则用了四到五节的篇幅,这样契合了百姓的所思、所忧、所盼。书中对成绩不夸大,对问题不回避,给人以一种信任感。
作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见证着祖国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深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前进的道路并非坦途。通过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书中涉及的收入分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成长中的烦恼”。这些问题的集中凸显,说明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说明我们正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我们在看到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而不盲目乐观、奋发有为而不动摇懈怠。今后1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恰恰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时期。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未来走向,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来很有教益。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通过深入浅出地阐释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普通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问题,到大学生就业、“民工娃”上学问题,再到涉及全局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用百姓话语娓娓道来。阅读这一篇篇文字,字里行间能看到一种真诚的态度,一种宝贵的勇气,一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能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切和温暖,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前景。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更加自觉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很有教益。
通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我还认识到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如《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中涉及的分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发展不平衡等等问题。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依然很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法治性、规范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关心三农问题、发布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实行三次分配机制、取缔“灰色收入”等等实效性的措施也在逐步的对中国经济进行调整。也证实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共产党的先进性,人民生活也得到逐步的改善,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任重而道远的,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更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的为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学习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它要求我们关心国家时事,关心中央的决策,和自己对国情
和政策的认识与解读。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抓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时机。
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培养博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品格。学可立德,问则广智。阅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不仅能加深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更能学习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本书涉及的这8个问题,既是大问题,也是难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而它善于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认识问题,善于运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这样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到事物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向。它还善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理论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展现了高超的说理艺术。与前几本理论通俗读物相比,今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由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可以称之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也可以说是一本哲学读物。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很有教益。
总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读物,希望每一位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大学生朋友,都能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