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与管理
当前在中国,推崇国学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张瑞敏曾称自己有三位老师―老子、孙子以及孔子;皇明集团的掌舵者黄鸣在网上开了3个博客和2个专栏,在全国各地的媒体面前亮相,四处宣讲传播孔子和《论语》;汇通汇利董事长胡小林在企业中落实推广《弟子规》,按照《弟子规》来管理经营企业;方太厨具的创始人之一茅忠群对各派思想兼收并蓄,并将其形成一系列制度„„
国学热的现实基础
企业界“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偶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进,国人得以与西方管理方式亲密接触,但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与阶段自有其特殊性。在《世界经理人》最近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60%的人认为国学热兴起的具体原因在于:
西方管理方式重视制度,比较理性,而中国的企业看重人情。经过近三十年向西方管理模式的学习,中国企业界开始意识到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困难,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心浮躁,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缺失,幸福指数不高。这一点从富士康今年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可见端倪。因此企业界逐渐意识到不能照搬西方管理方式,而需要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其进行微调,使管理更具艺术性。
在现实中,企业家们也多是处处碰壁,于是转而向国学求解。皇明集团在2000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内,曾出现较大波折。企业在经历了十几倍的飞行式增长之后,回落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幅。2003年则最为混乱,企业文化认同度差,企业战略也越来越不被认可。当时产品可以很差、很烂,做事可以没有底线,与皇明太阳能所坚持的企业文化战略反差很大,撕裂很多人的心。周边有太多让人“往下滑”的力量,让黄鸣意识到:一些看起来很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在企业里却无法贯彻。科学管物,管理管人。西方先进的科学成果,是可以畅通无阻嫁接的,但是管理看起来不可能。于是他开始另辟蹊径,在管理理念中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尤以《论语》最为突出。慢慢地他发现很多平时强调的东西,都可以从《论语》里找到依据。在经过调整之后,企业战略认同度大大提升,皇明也开始重回快速增长的轨道。
在海尔最困难的时候,张瑞敏总是去翻三本书:《孙子兵法》、《论语》和 《道德经》。《孙子兵法》中对他启发最大的是一句算不上经典名句的话―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他从这句话得到灵感,开始考虑如何调整海尔:把产品、市场、技术更新换代与《孙子兵法》的这句话相对照,水是产品,石头是市场,快速流动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说,要让产品占领市场,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一直以来,海尔必须把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原则。
张瑞敏曾如此阐释海尔的成功:“日本式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动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
不能以国学否认制度
国学中的智慧对企业管理功莫大焉,但它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曾因出版《中国式管理》一书而蜚声内地港台的曾仕强,虽然对中国式管理极为推崇,但也承认中国式管理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
香港大学SPACE学院副院长暨中国商业学院总监刘宁荣则认为,不管是中国的管理还是中国的文化,都有自己有特色的地方,没有必要去照搬美国的管理模式。但他认为不能因为这个不同,就对西方管理方式加以否定,在本质上,中式管理和西式管理其实是相通的。所谓的国学管理,其实是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对西方那一套管理方法的补充。西方管理方法制度严密,负责的是科学的那一部分,而中国国学讲究人情,则负担着管理中艺术的那一部分,即如何让管理更顺畅
地进行,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在《世界经理人》所进行的调查中,有80.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管理上,国学与西学应该兼收并蓄。另有30.2%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只适合务虚,务实层面还是要靠西方管理。
我们都知道,重人情是国学中值得提倡的一面,但很多企业往往会步入只重人情、忽视制度的误区,这样必会导致管理中的混乱。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个事例:某位对国学深有研究的企业家秉承“爱”的理念,认为人生的最大意义是让更多的人快乐、健康成长,因此他的想法是让别人开心、赚钱。在这点上,他的做人之道、治企之道完全统一。“客户说,这个货架我想便宜3000块,我说便宜3000你能开心吗?他说可以。我说那就便宜给你了。员工说想加工资到2500,我说2500你能开心吗,开心啊,那就加到2500。” 看起来这位企业家很好地贯彻了“仁者爱人”的行为准则,但这种无条件的“爱”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刘宁荣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其实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表现,因为这样做是对别的客户、别的员工的不公平。如果企业制度不健全,一切全凭老板口头决定,员工就会觉得企业是没有信誉的。这位企业家在答应给员工加薪之前要做的工作是,是问他过去对企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将来还会做出什么样更大的贡献,这样才能保持对其它员工的公平,没有公平可言的企业是不可能去激励员工的。真正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在支撑着的,而不是只讲人情,不讲管理的。
虽然积极探索国学管理之路,但是方太集团总裁茅忠群很反对把西方管理和国学管理对立起来。他认为“方太在探索的是怎么样把我们学习到的西方现代管理成果,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完美结合,最后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如果简单认为是单纯、封闭的国学管理,又会走偏了”。
在国内企业界,海南航空也可以称之为实践国学管理的楷模。海航文化的特色就是“内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外兼西方科学管理技术之精华”,有很多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在海航都得到了应用:ISO-9000、六个西格玛、麦肯锡的销售系统、应用微软和INTERNET中最先进技术的海航E网等等。
推崇国学不能“无为”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很多企业家也将“无为而治”视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调查中,也有39.9%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的优势在于“无为而治,有助于克服过度管理的弊端”。西方也将老子的“无为”翻译成NO-ACTION,意思是什么行为也没有。而事实上,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把事情成功的那些条件都创造齐备了,貌似你没有去为成功做事,实际上你是无所不能,而不是你天天在家里睡觉就是无为了。张瑞敏最喜欢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对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尤其推崇。他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可见,无为而无不为。真的做到了无为的人,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在企业推行国学,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不是“无为”就能解决。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企业家已经将学国学纳入到对员工培训的内容中。在奥康集团一年一度的 “思考周”活动中,商战研究专家普颖华教授为员工们阐述对《孙子兵法》特有的理解,这让员工们感觉非常新鲜。“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更深层次的提升,国学培训涉及到很多古典文化的精粹和智慧,很适合公司高层管理干部。”奥康集团人才资源中心高级总监江兴华说。
而海航董事长陈峰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都会用于员工“三为一德”(“为人之君、为人之师、为人之亲”)的培训,亲自讲课,告诉员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经过十多年的锲而不舍,作为公司行为规范的“同仁共勉十条”已经被每位员工熟记在心。深圳爱车族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百来人的小企业,其创始人唐日庆推崇国学,认为“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并由此引申出一套诚信的企业制度。如修车时先报后修,明码实价;换出旧件交还车主;坚决不用假冒配件,不无故扩大维修范围等。在修车行业诸多猫腻、车主谈修理厂色变的当下,唐日庆以诚信筑起了一道道德的防线。除了对员工进行国学培训,在公司各处张贴国学经典语句外,唐日庆还在员工打卡处放置“诚信鼎”,上书两行大字:爱车族商道,诚信为本。他认为诚信鼎的作用在于:“上班打卡时,它会提醒员工,诚信的一天开始了,不能欺骗同事和顾客;下班打卡时,它又会提醒员工,诚信的夜晚开始了,不能欺骗家人和朋友。” 可见其用心良苦。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管理的核心使命是要培养人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作为一名企业家,首先修炼好自身,把这种人格在自己的身上锻炼成功,才能影响和教育员工。在调查中,61.4%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学管理的局限在于太依赖于公司一把手的认识和水平,这也说明,要在企业推行国学管理,需要企业家身体力行,以为表率。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一半是因为贪婪。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由于财富的诱惑,企业家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价值观缺失,君子爱财,“取之无道”。著名战略管理专家姜汝祥认为:国学应该是一种道德概念,国学管理应该强调的是有道德的市场经济。他举例说:“我的80%以上的客户,都被道德问题困扰,也即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和客户的关系等。其实,大家都渴望道德,但是,目前的市场环境对那些不道德的做法又缺乏制约,因此,企业家不得不常常在道德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徘徊。”
黄鸣曾经遇到过一件很“没面子”的事。2007年,他在深圳大学举办的中国经营大师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的演讲发言。在发言过程中,他发现PPT上有错别字,便向听众解释说报告是秘书做的,还对其不认真的态度进行了批评。但当讲到“不迁怒,不贰过”时,他意识到自己刚刚才犯了这个典型的错误。于是立即向听众道歉,并进行了自我检讨,认为秘书工作任务繁重,而作为主管的自己没有认真检查秘书的工作,也没有对其整理的报告进行校对,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现场听众对他这种诚恳的态度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国学在企业界的复兴,一直以来不乏反对之声,原因其实并不在国学本身,而是人们将国学在管理中的作用过分夸大,导致对国学的误读及滥用。在硬性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入国学的因素,让管理更具艺术性,才是真正的国学管理之道。
国学管理的作用
国学在企业中的运用有三个方面:
1、心智教化,即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
2、指导具体操作环节。管理的环节包括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研发、财务、物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国学的思维来管理,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用“五行人格”、“八卦人格”为标准来识人、用人。
3、帮助预测和决策。决策需要一些数据基础,但是最重要的是决策那一瞬间的判断,这一瞬间的判断包括企业家的直觉和灵感。直觉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靠不断的修行、掌握国学功夫。国学修行能够触发智慧的“引爆点”,激发人的潜能,有助于在关键时刻形成正确的决断。
第二篇: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
《国学与管理》培训小结
2012年x月x日下午,xx举办了2012年首次培训,自己感觉受益匪浅。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现为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资深讲师的xxx先生主讲的《国学与管理》分为‚国学是什么‛、‚为什么学国学‛、‚国学学什么‛、‚国学与管理结合的目的‛等几部分。xxx教授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动的介绍,一下午的培训课程使我的收获和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国学是什么
‚大师‛钱穆,曾如此定义‚国学‛:‚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被百度网站列为推荐专家之一的史学家李零尝云:‚我一直说,‘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如果不是中国出了问题,如果不是同‘西学’刻意对比,本来是没有什么‘国学’的。‛这句话,比钱穆说得狠。清末民初之际,恰好是‚国将不国‛的时代,‚国学‛之出现,生逢其时,乃是一种对所谓‚西学‛的反动,含着深刻的自卑,但也有内省的自觉。那么,彼时的‚国学‛,不乏抱残守缺之心,也有内通外往之志,交糅杂储,莫可名状,正是‚一时代的名词‛,仅具 思想史的意义,而无学术史的地位。‚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培训结束后我饶有兴趣的查询‚国学‛一词据查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一直到刘师培先生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
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宝贵的文化资产,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例如,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可惜他们的文化传统是靠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保存的。战争的浩劫,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口耳相传的历史文化很容易中断。因此,印度到现在就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公元三到七世纪印度的许多历史面貌还是从西行取经的中国和尚,如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中知道的。即使有些国家保存了古代文献资料,但也未必能对后代产生影响。因为世界各国的语文,如英文、德文、法文,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语言大约30年一变,所以100年前的英文、法文书籍到了今天,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的。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是要随时代变化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要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种文字,也就是文言文,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中华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古书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所保留下来几千年前的思想,对后人来说没有障碍。通过文言文,后人就能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养料。中国的文化传统就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但每一代人也不是墨守成规,总有自己的创造和贡献,使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力就是立足于这些经典之上的,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转化出新的生命力。
然而,‚五四‛运动时,胡适一班人提倡白话文。这本来有益于普及文化,但他们却以废弃文言文为代价。于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再能够使用文言文,基本上就读不懂古书,结果失去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无法再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养料,产生出新的创造活力。相反,只得拾人牙慧,从欧美文化中一麟半爪地讨一点来卖弄。因此,如今提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实际内容的,就是要培养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代人,找回打开这个 上下五千年文化宝库的钥匙,让传统重新成为文化创造的动力。
二、国学学什么
学国学真正深入还需读古书原著。《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书目已在《国学定义及〈四库全书〉》中提到,在此便不再赘叙。
如果要将《四库全书》中书目一一读遍,实在较为困难。所以,近代梁启超先生曾将国学入门书目最低限度列为——经部:《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三、《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国人多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鲜读《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里的观点,提出经济学家和从业人员在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更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其实‚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是一个成熟资本主义必须要有的内涵。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富论》已经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中国人所熟知。《国富论》就是强调市场经济,强调个人追逐利益的。但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恐怕很少注意到这位市场经济鼻祖虽然是强调个人追求利益,也强调道德。作为市场经济之父,事实上,他是被“市场”严重误读的人。正是无节制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运用,造成市场经济道德血液的稀缺。包括金融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的贪婪,也包括中国市场经济中的某些矛盾。去读他的《道德情操论》吧。他写的《道德情操论》,是传世之作,影响深远。
令斯密痛心的是,在他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阅读《道德情操论》,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认为‚市场经济与 道德无关‛的人的观念,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其实在斯密那里早就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他认为人有‚自利‛与‚同情‛两种基本情感,《富国论》论人的自利形成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情操论》则将同情贯穿始终。但在斯密的思想中,‚同情‛却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它存在着双重的‚规定性‛:一是主观个体美德,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成为市场经济中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人文气质与道德精神;一是客观社会伦理关系及其主观情感体验,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权利及其主观情感体验的存在者,这也是构建市场经济正义性的方法原则:契约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应是与道德相关的,道德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引。只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不是要求个人要具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只需要个人自利的同时也保持对他人权利和公共规则的尊重。这种道德也不是只要求个人的德性,而是更注重要求制度的伦理性,即制度对市场经济中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障。
四、当今的中国缺什么
看看如今调侃的中国人幸福的一天:早起,买地沟油炸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上班。中午,在食 堂要一瘦肉精猪肉吃炒农药韭菜和双汇香肠,来碗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开瓶甲醇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地摊买本盗版小说,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美美的睡上一觉,醒后我们要坚强活下去,因为咱家还没看到祖国统一。毛主席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今变为新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 还有‚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让人不禁要问:当今的中国最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中国最缺的是安全感。——吴敏航 事实确是这样,在‚缺钱‛的欲望里,我们忘记了太多的底线,假药横行,各种毒物食品,太多的残次产品让我们好像都丢掉了掌握自己的能力。我们这样对自己,那些国外品牌也就照猫画虎的也把自己的标准降低很多。这一个好像底线模糊的时代了,也许底线是需要用文字来规定的了,用国家机器强制这些病毒,这个地方的环境才能净化一些吧。
——杨 文
我觉得在中国,我们缺少一种对国人生命的重视。现在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完全不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整个中国充斥着金钱的恶臭。对祖国的未来—— 孩子的不重视,留守儿童,校车事件等还有现在的大学也是盈利组织,虽然我是大学生,但是大学什么都没让我看到,看到的只是势力与尔虞我诈,这些都表明在中国,缺少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的无视。——林云静
缺少一种信仰。——磊 磊
人类从2000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上。由此看来,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的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五、国学教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礼记〃大学》 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行为到国家的行为,是一种概念上的上升,也是一种行为上的上升。一句话就是‚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一个团体‛。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如是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六、感悟南怀瑾先生国学与教育观
几年前看南怀瑾先生的书,对他强调文化重建要从儿童抓起颇有感触。他说,‚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 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靠我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把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了。‛而三、四十岁的人,从小就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很难担当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这一代没有办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儿童,寄希望于未来。趁我们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老一辈还在,极力培养下一代,把中国文化的薪火传下去,使得命如悬丝、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进而发扬光大。南老师经常动情地说:‚我是看不到小树长成的那一天了,但我相信,小树是一定会成长起来的。‛
儿童读经运动,就是提倡教十五、六岁以前的孩子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也可以包括一小部分佛家的书。南老师说,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其他古书,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尔稍稍讲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可以背。教小孩子背书,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朗读多了,音韵和字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读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悟进去,将来长大后的学问就广博了。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但在二十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诵、背 诵的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解。这是受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胡适等人将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为教育前提‛的理念引入国内之后,将背诵经典视为食古不化的传统积弊。他们主张:教材的选编要按照分类化原则,依儿童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教育目标遵循实用原则,儿童生活上有需要才教。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结果儿童教育就变成了‚小猫叫,小狗跳‛。其实,背书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更发达。背诵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详。
南怀瑾对儿童背诵经典的这种看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医师论证说: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序,程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与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 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1至13岁总是缓慢上升,13岁以后方有长足之发展,18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13岁以前儿童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因此,提倡儿童背诵经典的效果最好。
其实,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读经的人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读经儿童‚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其实,今天的西方学者也已经注意到中国传统背诵教育 法的优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指出:‚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2000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一种特色。这种积累起来的大资产以供中国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因此我认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第三篇:《国学与管理》课程感想与建议
慢阅读——《国学与管理》课程感想与建议
曾经在《读者》上看了这样一段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吃快餐的方式对待阅读,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信息吞到肚子里去。有的专家甚至研究出让视线在书页上走Z字的快速扫描方式,教读者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一页书——照此办法,阅读有望提速4—5倍,远远超过火车提速。这些做法都在灌输一种观念,快即好。同时还有另一个情况助长了“快餐式”阅读的发展,那便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会主动读书了,即便是那少数部分也是读那些和专业、技术等相关的操作类的书籍,而很少有涉猎哲学类、文学类书籍的人,更不用说品读传统文学的人了。
而本学期开设的《国学与管理》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会“慢阅读”的机会,要求我们学习能真的沉入其中,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学到某些东西。《国学与管理》的课程内容依次是国学总论、易经与管理、儒学与管理、道与管理、墨家与管理、法家与管理、佛家与管理和兵家与管理。虽然每周只有短短的两三节课,我却受益良多,以前一直喜欢传统文学和历史人物传记,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在此之前其实是很少几乎是没有想过能将国学与管理有机结合的,既能从这门课中品读国学的博大精深,又能学到国学中的管理脊髓。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内圣外王”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每读到此处不得不为先人的先进思想所折服,为传统国学的博大精深而惊叹,同时又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管理思想:“内圣而成身”:按照天人德行、遵循仁义礼乐,成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必然可以成为“内圣”,即“圣于内”,强调修身养德;“外王而成圣”:人们有法可依、人们有事可做、人们有所可养,自然对外成王,对外强大只是必然的结果,其侧重立业治业。短短的四个字就包涵了如此多的哲理、管理学理念,哪容得了我们半点“快餐式”阅读!
短短一个学期的学习,其实是远远不够的,而本课程又涵盖范围广,所以必然导致各章节的知识只是一个入门引导或者说只是一个兴趣培养而已,也许我个人更能接受对某一学派的深入了解与探索,而不是这样“通而不精”,所以在课程之外,我们每个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慢慢地品读,细细体会其中的奥秘。对于国学,细嚼慢咽,何乐而不为?
第四篇:厦门电影院-传统国学与管理心法
2010/12/15/8:25来源: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作者:谭小芳
前言:
现代管理者的感叹与疑惑:
制度越写越厚!
人才越招越频!
问题越来越多!
企业越做越累!
当企业被大量管理问题困扰时,回看历史,成康之治,贞观之治,5000年的圣贤智慧,给了我们现代企业什么样的答案„„2007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了传统文化探索之路,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管理案例,在这些成功案例背后,他们所运用的原理是什么,导入的系统模式是什么样的,谭小芳老师的《管理心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智慧,针对现代企业问题,为您解答——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今人则有:“企业培训,国学为先”。
做人先于管理,安人先于成事;谭老师倡导用中国人的智慧领导中国人,让企业在动态平衡中发展壮大!“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谭老师强调: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时下,企业的培训中,国学大行其道,但我建议企业还是先有鉴别力再参加学国学培训。否则,以农业社会的思想来管理现代工业企业。那么我们企业也可能重蹈“北洋舰队”的覆覆辙的。不过,就现实而言,我相信这种担心是忌人忧天了。多年来的国学管理培训经历,笔者感叹——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家的队伍很庞大,但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在想什么,在困惑什么,这应该是培训学院、专家讲师要想到的事。比如,对于学习“国学”的积极意义,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很认同。我就了解到一些企业家学员表示,企业家充电是很好的,但关键还是要务实,接受企业生存“技能”方面的培训还是比较实用的。
几日前,还有位总裁班的学员问我:谭老师,究竟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管理?我笑答曰:国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应当身体力行,所以才不应当仅仅是哲学,思想。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整个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但愿不是“绝后”)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人士的全盘西化努力(配合着“打倒孔家店之类”的口号),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使国学已趋于衰亡。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老天报应之苦头的今天,全人类精神痛苦剧烈、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产生挽救人类、避免整体灭亡的重要作用,这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
国学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神圣之使命。得大师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女士十余载求学问道,发源于北大百年学府之深厚底蕴,蓬勃于千年文明之智识,以“融通百家心性,传承国学”为宗旨,汇聚四海之友,结缘五方之士,遍天下桃李万人,成当代国学之塾之最也。
具体说来,国学管理智慧主要有如下几点启发——
1、国学与企业诚信
《周易“乾”文言》上记载“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老子这句话旨在强调说话要谨慎,处理大事更要认真。有些人不经过深思熟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事后却做不到甚至忘的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怎么能有信用呢?所以对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
孔子也多次谈到诚信的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就谈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合乎道义本分的话,才可以认真去做。作出承诺前,必须考虑承诺的正义性、合理性以及后果。作出承诺后,如果发现承诺的内容本身存在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避免犯更大的错误而难以自拔。这才是真正的“信”。《弟子规》讲到“谨信”,是指要谨而信。没有言行的严谨,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作风,容易造成轻诺寡信的局面。即使你不是有意欺骗,但言行不谨,信就得不到保障。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去年,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被列为一位。甚至可以说,诚信是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一些企业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2、国学与经营智慧
企业的经营智慧,不是小花招,而是大胸怀。足球假摔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凡是观看的都一清二楚,裁判也会掏牌,如果太过分,直接红牌罚下场。楼市、房价可以不降,但别愚弄老百姓,也玩假摔这一套。要涨就涨,要降就降,光明磊落,在市场面前没有什么可装的。
在这里,谭小芳老师先与您分享一个《论语》里面的经典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个条件了。孔子回答,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贡说:老师,三条太多了,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你去掉什么?孔子说:去兵。子贡说:老师,如果还要去掉一个,你去掉哪一条?孔子说: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孔子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论述,社会、家庭无不如此,而应用到企业之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
企业家的经营智慧在于,是市场逼着你降价,而后被老百姓唾弃,还是主动让利老百姓,赢得市场的民心?地产老总们,你们必须做出决策。毛泽东用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深情的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当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背离人民愿望的时候,有没有企业家敢于站出来,创建老百姓买得起的房子呢?
3、国学与人本管理
儒学作为古代的治国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管理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立论、宗旨、方法和目标,但是作为管理的理论,也有许多共通的原则和规律。“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终关注的是人,重视人的现实价值、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进而关注社会是否和谐。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调动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认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为资产所有者赢得更大的利润。
谭小芳老师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引进了西方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一些企业中运用行为学理论。把“物质刺激”当作唯一的激励手段,奖金挂帅,金钱挂帅,忽视思想教育,忽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人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导致人的行为非道德化,陷入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个人主义深渊,破坏了个人心理的平衡,从而危害着团体和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管理者、被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调动其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
4、国学与员工道德 《弟子规》是儒家的一本经典读物,最近不少企业在学习,我也接触过很多老板,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讲,引导员工形成“忠诚、敬业”的道德品质。但正如我跟很多企业老板说的一样,企业老板自己是否也在学,自己是否在亲自讲,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真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在做?
当这些问题问下去后,很多老板都回答,“没时间,做不到”。那我就很怀疑我们的很多企业,在推行这种道德教育的初衷,让员工都成为“知书达理的好员工”,当然可以便于管理,但如果不是老板和领导亲自带头学习、以身作则,我认为企业很难真正地树立道德准则。
所以,知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建议我们的企业家与企业员工都应该读读《弟子规》。《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管理最难的是人心。尽管寻求专业团队支撑是一种途径,但内部培训才是发展的真正造血机制。在工作实践中,谭老师发现,《论语》、《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的修身处方面体现得更为精妙。“芳华于内,恭必于外,致和于中,谓之华必和,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弟子规》这本典籍中强调“孝悌”、“忠诚”,不夸张地说,谭老师也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寻找这样的方式缓解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5、国学与制度规范
“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欧洲有欧洲的管理模式,美国有美国的管理模式,日本有日本的管理模式,中国在若干年后要成为发达国家,一定也要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觉得儒学完全可以与实践管理相结合,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且要中西合璧。也即是前面的标题——以礼治企”。
孔子将古人祭祀礼仪中的“礼”从宗教范畴推广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礼”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茅忠群在感性的“仁爱”基础之上,推行理性的“礼”,即为管理的规范与制度。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运用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曾取得卓越的管理成效,深受儒学影响的国人,从思想上具备认同的基础,笔者强调说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肯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
一企业的物控部经理与一下属仓管员发生争执,原因是经理在仓管员的岗位职责上加了一句“必须保证在每天晚上10点前随时发料”。经理的意思是仓库属服务部门,必须一切为生产服务,再说,车间晚上领料的可能性一般不是太大,加上这一条规定也不过是做做形式而已。而仓管员的意见则是根本做不到,一是自己有小孩,晚上要照顾小孩,二是如果加上这一条的话,那么,每天发料到10点就会成为常态,而绝不是做做形式那么简单了。
在管理理论中,“管理就是服务”是一条非常流行的管理理念。要是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肯定是受生产部门欢迎的。但是,站在管理的角度来说,“随时发料”肯定会增加管理成本,也浪费管理资源,因为加班是需要支付成本的。更有甚者,这种“全方位”、“保姆式”的“随时发料”制度将会彻底废掉现场干部的工作计划能力和管理规划能力,也从而失去职业成长的机会。因为生产管理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任何生产开始前必须进行物料准备和技术准备,也就是说干部必须在班前将物料规划到位。借以保证员工工作一开始就能顺利开展生产,从而提升产能。
在这个案例中,经理说要“一切必须为了服务生产”本来是没有错,因为在几百人的小型制造型工厂里,生产就是企业的全部。为生产服务也是各职能部门的基本责任,甚至当做是职能部门唯一责任。所以,仓管员的意见却更是值得考虑,两人的冲突就在于经理过份地强调了物控部的服务职能,而忽略了自身的管理职能。
在管理混乱的制造型企业中,因为公司过分强调“服务职能”,于是,人事、后勤、仓库部门等管理部门均必须24小时提供服务。没人了是人事部去招,没料了到仓库随时领,于是,任务完不成了是人事部招不到人,是仓库不能准时发料,产品质量差也是材料问题多,生产自身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就是人走光了生产部门也都没有任何责任。我曾见过一家企业的人事部人员,天天晚上必须加班到晚上10点半,但这种管理混乱的企业有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加班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晚上10点钟把夜宵餐票一一发到员工手上。但是,这家企业的产量之低、质量之差却让人十分地吃惊。所以,这种保姆式的“全方位管理服务”就等于培养出了一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近乎白痴一样的企业怪胎。
值得警醒的是,这类企业目前比比皆是。至今,我们也还没见过只有“服务”没有管理的企业能够兴旺发达,也没见过任何一家只重生产、不讲管理的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所以,一个企业要想良性发展,管理部门就更需要强化其“管理职能”,在本案例中,物控部就应该制订“领料制度”,明确规定每天的领料时间,还要规定领料标准及意外补料的频率,对生产用料进行控制和考核,这样,就能培养现场干部的计划能力和成本意识,这才是物控部的管理职能。而要是一味地没有原则的只“提供服务”,否则,最后连自己的事都做不好。
作为职能部门而言,管理职能永远大过服务职能。试想一下,要是交警只有“服务职能”而无执法等管理职能,交通会是什么样?谁又会把只会服务的交警放在眼里。要是企业的HR部门只能按照现场干部的意思提供“人力招聘服务”,那么员工冤屈向谁申诉?人员素质怎样提升?HR体系谁来玩成?要是一个企业的品质部只有“服务职能”,那么品质违章谁来处理,谁又来判断品质不良?品质秩序谁来维护?
在这个基础上,管理者就应该及时调整“管理就是服务”的错误思维,因为这句话永远只适应小作坊、小工厂。作为一个想要持续发展的企业,就必须要合理地摆正服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和比例,并且,管理职能应该绝对大过服务职能,否则,你的企业将永远只是一个小作坊。管理是在制度效率的前提下进行,但是服务必须是在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实施。没有管理,一切服务都不能长久,一切服务都无法持续。
本文由厦门电影院 www.xiexiebang.com 整理发布
第五篇: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课程小论文
论文题目: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作者: 班级学号:81号 指导老师:李宁琪老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 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管理思想 墨家 兼爱 企业管理
1.墨家学说简介
1.1 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儒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在当时影响极大,有“非儒即墨”之说。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代表人物:墨子、田俅子等。
1.2 现存著作
东汉时期存有《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五十三篇。特别须指出的是,《墨子》一书中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可惜在漫长的时间中都没能得到充分地认识。
1.3 主要思想 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 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统称为“墨家十事”: 兼爱:无差别的爱、去亲疏与社会阶级分别。非攻:反对主动侵略的不义之战。
尚贤:不分出身贵贱划分人才,唯才是举。
尚同:统一思想上下一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肯定了“鬼”的存在,有敬畏感。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殡葬之事,以在世之人的幸福为本。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在自然观方面,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在认识论上,发扬了墨子重视实践的特点,克服经验论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义,利也”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利,把它作为标准和基础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范畴。后期的墨家在逻辑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对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1.4 现实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的“尚贤”思想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墨家的“节用”思想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1]
2.墨家的管理智慧
2.1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墨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2.2 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
在墨子看来,人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为自己打算,而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人好像对待自己一样。墨子比较了“兼者”和“别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墨家所提倡的这种“将身比身”、“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历代统治者确实难以完全做到,但只要有这份“心”,就可以收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良好效果。
2.3 “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
在墨子看来,人们总是爱自己的,但如果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知道爱别人,甚至害人以自利,会导致最终无法获得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如果真正从爱己、利己的动机来考虑问题和待人处事,恰恰就应该关爱别人,充分地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做到“爱人若己”,这样才能够达成共享其利的结果。
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学说,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认为就是鼓吹“爱人”而不“爱己”。对此,后期墨家专门做出解释,即爱护他人也不排除爱护自己。当然,墨家的基本立场还是突出爱的奉献。在他们看来,圣人爱己的目的也是为了爱人,实行仁义的事业。
2.4 尚同尚贤的组织原则
墨子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的认识,要求整个组织统一服从于管理者的思想和意志。为保证这一“天下之义”的正确及其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墨子同时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人事原则和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2.5 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墨子所主张的“尚同”,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一个组织的不同意见统一起来,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其前提在于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充分沟通。
墨子指出:领导者管理政事,掌握了下面实情的就能得到治理,不掌握下面实情的就要引起混乱。如充分了解到民众的善恶是非,就能对好人加以奖赏提拔,对坏人加以惩罚,那么国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如不能掌握实情,就必然引起混乱。因此,墨子十分强调,思想统一的前提,在于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假如不了解民情,不把握民意,上下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统一,上级的意图也就不能真正得到下级的理解、认同和贯彻。由此看来,墨子所主张的“尚同”,并不是领导者的独断专行,而在于充分吸取民众意见之后所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共识”。
所以,高明的领导者治理天下,他挑选出来充当自己助手的都是优秀的人才,帮助他观察、听取意见的人很多,集思广益,兼听则明。
2.6 义以利人的经营目标
墨子所谓的“义”,实际上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利,有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去做,不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不去做。为天下人谋利,既是大义,也是大利。
在墨子看来,宣传“义”个人所付出的并不多,而天下人由此而获得的利益却相当大,因此可以说是一笔相当“合算”的买卖,应该作为人生的最佳选择。
2.7 节用尚俭的消费观念
墨子观察到了当时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加强生产之外,还要靠“尚俭”、“节用”。他反对儒家的“礼乐”,主张“非乐”。
墨子的“节用”主张,有些措施过头了,但是,反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避免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2]
3.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然而这种格局并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民主与科学制度,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大缺陷。造成这种重大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失却了以自然科学为强项的墨学。“天志”是墨学的核心概念,由此推导出了墨学“天人对立”这个充满生动性的哲学理念。
墨子作为下层民众的代言人,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挖掘墨子思想,寻找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
3.2 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本的政治伦理与政治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成一门新兴经济学--新墨家经济学;墨家军事国防思想和兼爱思想具有国际性价值;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墨家社会思想具有实现社会本位的现实价值。
3.3 墨家学说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六个方面:爱利百姓、自苦利他;任人唯贤、选贤任能;节用贵俭、艰苦朴素;崇尚科学、反对天命;爱好和平、兼爱天下;反对空谈、注重实践。
3.4 诸子文化中墨学之为“显学”,必有过于和异于诸学之处.墨学的主要特色,即“爱无差等的平民性质”、“独树一帜的科学精神”和“非攻备御的军事思想”、“折服古今的人格魅力”;墨学“追求平等”、“主张互利”、“重视自然”、“崇尚创新”、“向往和平”等思想具有当代价值。
3.5 墨家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通约性,分别体现在墨家“贵义尚利”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尚贤”与“尚同”并举的平等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三个方面.吸收和转化墨家精神的“合理内核”,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现代企业精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的借鉴价值.3.6 墨家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墨家首创的科技教育.墨家对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与实践以及科技道德教育,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国人科学精神与创造精神。[3]
4.结论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跨国集团的强势登陆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保持企业良性持久发展,成为颇受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古代管理思想作为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在企业经营领域的价值效应正在日益凸显。把现代西方管理理念与古代中国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路,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_中国网.百度百科
[2] 乾泉国学院http://blog.sina.com.cn/cmp [3] 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共识.墨子的科技思想、《墨经》的逻辑思想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