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道德

时间:2019-05-13 09:4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与道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与道德》。

第一篇:国学与道德

国学概论课业论文

国学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摘要】国学一直都是引导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路标,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近年“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培养无疑将再次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大学生道德培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最能敏感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向前推进,都影响和塑造着新一代大学生的时代品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每一次大的波动无不深深地打上社会变化的深刻烙印。大学的变迁浓缩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关涉着社会的未来,关注大学与社会的互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八荣八耻”,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指出了我们的社会的道德如果要想终止继续下滑,必须从大学生抓起。

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侵蚀着我们的文明,应该“和而不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首先要保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在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中,民族文化的根底太浅太贫乏,而且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

倡兴国学,资人励己以传民族大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而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学问,其中的一些经典,蕴含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正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而所有这些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或者说是正在丢失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亟需进行这些中华文化精粹的渗透和补给。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国学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国学对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第一,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大学生节俭朴素的品德。中国人民一向以节俭为荣,以奢靡为耻。墨子就提出过“节用”命题,并极力提倡节俭朴素,反对浪费。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再次感到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得以继承。

第二,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古代的启蒙教育里,就告诫儿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三字经》)。还有许多治学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等等,都表

露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针对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以为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了的学习态度,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第三,国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国学中健康积极的文化内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国国学经典《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作为社会未来之栋梁的大学生就应该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地去超越自身,从而获得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强调为人要诚实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做人要有骨气,出污泥而不染、重义轻利。

第四,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改革变通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周易•杂卦传》明确提出了“革故鼎新”的变革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则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直强调改革变通。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有没有创新精神已成为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还要分享的是,国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要紧密结合起来。国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并在教育方式上有所调整

和创新。

在国学的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条块分析模式,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从“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目标出发,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用传统文化的麟髓凤乳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

在教育手段上,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传统文化。一些国学经典由于文字艰深,口头介绍学生很难听懂,而板书又受时间限制,这样的难题会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迎刃而解。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图而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迹,如甲骨、帛书、绘画、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图;以声而论,如诗词诵读、古曲演奏、古典戏曲片段等,都会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国学普及教育活动。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举行各种相关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国学精粹,按照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要求,熏陶和教育大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金久皓 《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

2、侯平安 《 人民论坛 》(2009年第24期)《“国学热”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篇:拯救道德 复兴国学

拯救道德 复兴国学

太略童铑是一位思想家。太略两字的含义是中华古道精神——指太极、道德经、周易、论语,这四部书是中华文明方略;童指新新一代,铑指镀光除锈,童铑两个字的含义是现代人对中华古道精神的重整与刷新。

他的主要作品目录是:复兴国学中华道学——

第一部 太极心经之《真爱一梦》 ——讲述中国民间道德近况

第二部 太极心经之《真爱诗集》——理解中国文化须有爱心相通

第三部 太极修世之《真爱回归》 ——追忆中国“道”文化体系

第四部 太极修世之《博爱文明》 ——讲述论语中博爱公平的文明

第五部 太极顿悟之《龙行天下》 ——讲述道德经自然社会哲理

第六部 太极顿悟之《大德通天》 ——还原中国道家科学逻辑体系

第七部 太极畴谋之《佞人天下》 ——讲述中国佞才之另类道文化

第八部 太极畴谋之《周易归真》 ——讲述周易的万物易变过程

这八部书的中心思想是:

通过“学,习,说,传,论,文,章,经,典”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融合,天人合一,然后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思想意识可以完美指导人的实践,合理发展人类文明,逐步实现述治、雍治、义治、仁治、智治、贤治、圣治,直到中华古道精神的太极文明的到来。

太极文明也即万象更新、鼎盛繁荣、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最好状态。

论语是承接太极图的互动包容精神而来、承接道德经的文明大略而下、然后具体规定了人的思想行为的文明方式的治世大略,太极、道德经、周易、论语,这四本书是中华古道文明的有脉相承者,是中华古道里的太略文明的代表。把这四本书按中华古道精神正名,使之回归真理,是中华民族要做的大事,中华古道精神正需要年轻一代进行彻底的反思。中华古道是太略文明,刷新重正古道精神的新一代是童铑的扫除锈迹的行动,太略童铑者,中华古道精神的宣传人。

这八部书的简介是:

太略童铑第一部——《真爱一梦》,以小说的形式描绘了中国近代道德状况(30-50年代)。小说以太极灵石转世圣女的感情轮回为线索,以勾良、车山、小杨、军白、田丘朗等人的权色欲望为衬托,以老炎婆、乾西爷、四军等人的民间真爱为基石,以四凤、樱子、芬萍、惠诗的感情交织为补充,以不到五万字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50个左右的人物的曲折诙谐故事。

小说因欲而起,世间纵欲媚俗,仁爱不兴,太极灵石无可普世救道,只好托身圣女,辗转于世间,只做儿女情肠,无乃仍为世俗名利所乱,不得已几度生死轮回,每一次轮回都生成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之新、四军与芬萍、海兰之间的感情纠纷也因此而起,直至奸人“勾良”勾结外患,导致之新与圣女芬萍殉情而去……

逝去的之新、芬萍重新轮回,之新托身小杨,芬萍托身惠诗,军白、田丘朗、小杨等各路神魔各事其职,恩怨交织,之间加以军白与四凤、田丘朗与樱子、四凤与二银等人的爱情纠纷,小说在第二轮回期为我们重新展开了一段不平凡的传说……

在本部小说情节中,通过小杨与惠诗的爱情故事完满结局告诉我们:宇宙的主题是爱。转世圣女只与真爱相联,小杨是一个因爱而得其所得的胜利者。

太略童铑第二部——《真爱诗集》。本部以诗集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爱的主题。本部是中国《诗三百》的续写,延续的是《诗三百》里天真无邪的爱的主题。

作品以爱的发现贯通始终,从太略童铑的个人爱情延续到对《论语》里的大爱的感悟,然后又从《论语》的仁爱彻底悟知到《道德经》、《周易》的宇宙泛爱,直至中华古哲里的太极逻辑科学真理的大白天下。

大爱通天,宇宙唯一可以通天的是爱的时空里的爱的创造。爱的创造不但是宇宙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主题。

太略童铑第三部——《真爱回归》。本部以论文集的形式对中国历史文化做了从论语到道德经、从道德经到太极、从太极到周易的反思。在反思之中,再次确定了爱的创造就是我们这个宇宙时空的特质,我们只有坚持了爱的创造,并用圣贤礼法美德保障我们的行为依自然之度适度不越,自然而为,才能和谐和平,才能真正体会中华古哲的伟大之处,才能真正运用中华古道这把金钥匙,重开大同世界文明的大门。

太略童铑第四部《真爱文明》以《论语》的“正名份”为线索,全面系统的以“道”的逻辑还原了《论语》中的大爱的本意。论语的主题是“爱的创造”,论语的原则是“理性的直觉”,论语的章节编排顺序是道逻辑,论语的内容是按道逻辑体系一贯而下的。

论语告诉我们,夫子是按爱的逻辑递进层次给人与社会文明划归为八类的——述、雍、义、仁、智、贤、圣、泰。如果被评价人是一个述者,他会站在述者的角度去评价他,如果这个人是仁者,他会站在仁者的角度去评价他,总之,看待一个人不能一马哈的统一对待,而是要按爱的层次逻辑辩证看待的,看待一段人类文明也同样是这样,一个述勇直信的社会看不到圣贤文明的内在,诸多误解,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这个爱的辩证逻辑关系就是隐藏在论语背后的中华道学逻辑体系。

在第四部中,将结合论语字句的原文解释,对这个道逻辑体系进行解说。

太略童铑第五部《龙行天下》:短小精致的千古奇书——《道德经》,是论语的总导师,是论语的大纲。

在本部书里,《道德经》与《论语》通过道逻辑完成了完美对接。儒是承自道而来,是对道的再续,而道与儒都是承接、效仿大自然的爱的创造机制而来,都是在倡导人们按自然之度适度而为。

《道德经》里的“道纪”、“无为”与“吾将以为教父”,在《论语》里以“学、习、说、传、论、文章”来承接,学习自然之度,按自然规律适度不越,建文立章,按爱的文明道理正而为政,就是贯穿道逻辑始终的人类文明精神。

正在构思中的第六部《大德通天》,是人类在高级文明状态下对大自然的完全理解,这种理解是无需科学证明便可以得到的理性的直觉。正因为是直觉,所以本部又是一部疯狂的宇宙造物机制幻想曲:宇宙波、夸克、质原子、分子、物质、天体、行星恒星、星系、黑洞、暗物质暗能量、时间、空间,生命、社会、文明,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宇宙、自然演化、社科、统计统畴、平衡激励,中医、针灸、养生、运动、医药卫生,总之,太极道理包逻万象。

在太略童铑第六部里,以道的太极逻辑的包容与互动去理解,自然万物原来是那么的有条有理。虽然理性的直觉不尽是科学,但正是这样的直觉,才让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条件下理顺了有关宇宙存在的思路……

将被省略的第七部《佞人天下》,介绍了强大的太极逻辑下的副产品——易学宿命论以及古代厚黑学。

构思已完成的第八部《周易归真》,按自然之度总结出了万事万物的演化发展过程,还原了太极道理逻辑下的一个物质存在的从产生到发展、然后到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适用于万事万物,因此,周易里所叙述的万事万物发展过程对人生及社会发展有着非常有意义的指导作用。对于易学的运用,只要不到迷信惑众的地步,我们以此做些科学或理性的直觉推理、预测与文化教化,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太略童铑思想综述——

太略思想世界观:使人类摆脱“自然法则进程下的优胜劣汰、征战杀伐”的残酷,实现人类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互动包容、爱的创造、不断在正方向上提升”的文明社会,进而使人类文明可以在宇宙间穿越时空,永远长存,共同繁荣,这就是我们的太极思想的总指导。

太略思想方法论:通过“学、习、说、传、论、文、章、经、典、认识道纪、以之为教父、无为而为、适度而行,稳步前进”这样一个学习实践过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融合,天人合一,然后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持续稳定合理发展人类文明,逐步实现述治、雍治、义治、仁治、智治、贤治、圣治,直到中华古道精神的太极文明的到来。这就是太略思想的方法论。

太略教化原则:真正的真理是普世价值,无比包容,是对全人类来说的,不会说是去反对谁,也不会说是去支持哪一方

对于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在圣人眼中,圣者善救不弃,不弃人不弃物,无适也,无莫也,没有要不要救的人,也没有谁应不应该救的问题。对于人,谁也没有权力要求他做一个绝对的好人,只有在修为道德上不断教化并使之进步。不对人进行教化,就向他们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这是不合自然平衡公理的。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过真正的圣贤者,只见过在修学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人。谁都可以犯错误,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实现太略文明的途径:其途径是:正之以爱,坚持博爱公平与爱的创造的主题,发展人类文明,述而雍,雍而义,义而仁,仁而智,智而贤,贤而圣,圣而泰,逐步摆脱自然法则下优胜劣汰的器者物性,实现太极文明的人性化鼎盛文明状态。

启示 去除“器”而不知自控的短利、投机与纵欲,提倡人性化的和平、稳定、繁荣的长远发展,复兴国学,慎终追远,回归中华古道精神的爱的创造的文明,这就是中华古哲文明源的太极、周易、道德经、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篇:国学道德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2016

“国学道德经典诵读”

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时间:2016年3月~2016年12月

三、活动目标

1.传承国学经典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道德、文化、情操、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国学经典诵读的主题、内容 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

内容:为避免道德经典诵读弱化为一般性的古诗文诵读或美文诵读,选择诵读的经典要选择以始祖道德根文化为核心的经典,重点诵读老子文化经典著作《老子》,儒学文化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等,同时以《弟子规》《三字经》等教育部有关经典诵读活动规定的经典作为参考选读书目。班级也可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兴趣,选取其他经典名著名篇。

四、组织机构

1.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刘立华

副组长:王建华 刘志军 张柏峰 2.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小组

组 长:郭晓慧,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全面工作。副组长:李建,负责教师与学生的读书活动布置。组 员: 各班主任,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具体落实。侯荣军,负责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与图书借阅工作的落实 班主任、语文教师 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实施、监控与反馈

五、实施途径

1.每日一读。我校的一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师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上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

3.师生同读。要求老师、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师生关系。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4.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

六、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一)活动形式:由少先队大队部与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有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活动要求既要有时代性,更要有传统文化韵味。

1.小型集体诵读展演:以班级为单位整体展示,并辅以队形变换、伴奏、伴舞等艺术表现形式。

2.小型诵读展演:以情景剧表演、经典朗诵会、亲子诵读活动、朗诵擂台赛等形式,展示教师、家长、学生在参与诵读经典上获得的喜悦与成绩。

3.作品展示:读书心得、绘画、手抄报、书法作品等(在宣传栏展示,另行打分)。

(二)诵读展演评奖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班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分年级设奖。每年级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诵读展演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1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3.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4.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四)人员安排

评委:刘立华 王建华 刘志军 张柏峰 郭晓慧 李 建 夏好志 刘 欢 任景春 侯甫白 统分:姜新全 王怀会 摄影:贾宏伟

(五)诵读展演比赛时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第四篇:国学与人生(推荐)

国学与党性修养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要申明的是:国学与党性修养都是内涵非常宽泛的课题,本人才疏学浅,只能向大家汇报、交流自己这几年学习国学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包涵。

今天与大家主要交流如下几个内容:

1、什么是国学?

2、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3、国学的要指——易道儒释,4、国学与党性修养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西方国家科技发展迅猛,凭借坚船利炮,到处攻城略地、全球殖民;而清政府抱残守缺、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一批思想先驱寻求救国图强之路,引入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国学”,以有别于外来的西方文化即“西学”。

要讲清楚什么是国学,应该把握如下几点:

1、儒学不等于国学。

虽然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2000多年里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指导思想。但是,道学、佛家学说在构建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使中华民族成为多民族的大家庭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次从大乱走向大治的一定历史时期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国学应该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儒、释、道、医、武等,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2、国学具有开放而非封闭、包容而非排斥的传统,是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向西方取经,一次是唐僧去当时的西方印度取回佛学真经,一次是五四运动后,取回马列主义真经。佛学自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唐朝六祖慧能创立禅宗、将印度佛学改造为汉传佛学后,成为国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列主义自“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也应该纳入“新国学”的范围。但“新国学”尚处于构建阶段,体系、内容都还在探讨中。

3、国学热中的冷思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不断上升,民族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反思历史,回归传统,重建中华文化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反而下降,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寻根热”、“国学热”愈演愈烈,儿童读经、国学班、国学论坛、祭孔热、汉服热、国学讲坛等等层层不穷,其中合理的成分居多,但也存在国学被庸俗化、浅薄化、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甚至过去被否定掉的封建落后思想、行为也借尸还魂、沉渣泛起。

另一方面,国学门类繁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致思想、主张具有多元甚至矛盾的特点,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加以甄别;同时,要有包容的心态。否则,将无所适从。

我们认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重建的目标应该是:和谐精神、公民意识、自由创新、契约精神。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公民意识、自由创新、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眼睛向外,实行“拿来主义”。因此,“新国学”的构建不仅要向老祖宗取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且要吸取西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不可泥古不化,也不可固步自封。

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1、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学的人文思想弥补

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西方各国凭借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发展到极致,泛科学主义盛行,甚至在民族、人种之间适用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社会进化论法则,强力政治和斗争哲学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战争、内乱频仍,社会、族群严重分裂,人类有史以来两次最残酷的世界大战先后爆发,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悲剧;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岌岌可危,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凸显。为此,西方国家思想先驱们在内的全球思想、社会、人类学者们都在深刻反思西方文化、工业文明的弊端和出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与日本学者迟田大作进行了一次跨文化、跨世纪的对话。两位学者一致认为,人类必将因为过度 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两位思想家达成了一个共识: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学思想和大乘佛法。无独有偶,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后发表感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思想和智慧。

2、拯救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一个误区,执行的实际上是全盘西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政策,十年文革期间,更是登峰造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代。长此以往,中国人除了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的躯壳外,我们躯壳内的思想、意识、灵魂基本上都被西方文化同化了,虽然河山依旧在,国土没有被西方列强殖民,但是我们的灵魂已经被征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比国土被殖民还要可怕。因此,已故佛学协会会长、安徽老乡赵朴初曾经痛心疾首地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3、重建精神家园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全民族的精神支柱、信仰支柱摇摇欲坠,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信任感、公平感急剧下降。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呼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佛学认为,境由心造,境随心转。同时同境,人们的感觉不同,关键就在心态不同。欲望太多,欲壑难填,永无幸福可言,幸福就会总是在山那边,可望而不可即。有诗为证:

解人颐 清.胡澹庵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因此,人生幸福的根源在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物质上,知足才能常乐;精神上、学习上,不知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看破、放下、自在。有一副对联说得好:

名利如云,失必有得,得必有失,何必患得患失? 人生似梦,去便是来,来便失去,无须争来争去!

三、国学指要——易经与道儒释

本人曾就学习国学的体会,写过一篇感想诗,在此与大家分享。中华文化道源头,伏羲八卦为起首。儒门释户道相通,从来三教一祖风。

道学三品精气神,释户三宝佛法僧,儒门三宝礼仪仁,炎黄子孙应体认。

科学发展促和谐,人与自然家国企,精满气足且神旺,得此三宝自长青。

名利得失与权位,妄念执著分别心,看破放下得自在,无私无我应践行。

忠孝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人,已达达人惠人众,孔孟教诲须遵循。

积极作为淡名利,出世入世在自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铁肩道义文化承!

通过这首诗,大致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以易经为源头,主干是道、儒、释。三家兼收并蓄,相互交融,故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从来三教一祖风”。学习国学应把握两点:

1、大道至简,领会精髓;

2、把握脉络,了解主干。

下面,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易经》开始,沿着中华文化的主干道、儒、释逐步深入,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精髓。

唐朝的虞世南说:“不读《易》,无以为将相。”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南怀谨先生称“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我们儒学的文化,道学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有人说,道学是易经阴阳学说中“阴”的发挥,儒学是“阳”的发展。《老子》里有88句经文来自《易经》,中医《黄帝内经》满书都是阴阳、太极、五行。

《易经》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当时,人类刚刚走出茹毛饮血的丛林时代,开始思考宇宙、天地、自然、人生。传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视地理、中察人事”,一画开天地,以阳爻、阴爻为符号工具,创立了原始八卦:乾卦、坤卦、离卦、坎卦、震卦、巽卦、兑卦、艮卦,每卦三爻,分别代表天、人、地。八卦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天、地、火、水、雷、风、河泽、山岳。实际上,一卦所包含之现象何止千万种。而后天八卦,则由八卦演绎到64卦,每卦由三爻变为六爻,每两爻指代天、地、人三才,天、地、人又分别由阴阳构成。

为什么只有六十四卦呢?而不可以是六十五卦或一千零八十卦呢?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自然界的一个大秘密——“自相似结构”,从六十四卦再 拓展下去,会无比庞大复杂,但六十四卦以外所描述的所有现象都是包括六十四卦之内的“自相似结构”。

《易经》经历了神农氏也说是夏朝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黄帝也说是商朝的《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周文王的《周易》(以乾卦为首卦),共上古、中古、下古三个阶段,伏羲、黄帝、文王三位圣人乃至周公(象辞)、孔子(系辞)的不断演绎、发展,所以史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易经》,包括《周易》和《易传》两个部分。《易传》亦称《易大传》、《十翼》,传统的说法是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共十篇,挖掘、阐述了《易经》的人文哲理。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易经》认为,“一应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构成宇宙的两个最基本元素,阴阳相济、刚柔有应,阴阳互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互相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万物一元”(宇宙大人体,人体小宇宙),“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心与身四个层面都要和谐相处,要求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时候,统筹兼顾,全面和谐发展,既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也不能无视社会公平、正义、伦理、道德。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易经》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整体、全息、系统、辩证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华文化传统。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等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易经》整体、全息、系统的观念。

解说乾、坤两卦。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刚踏入社会、新单位,要低调,不能锋芒毕露);九二,现龙在田,利见大人(有了一定基础、才能,有助于当好助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一定成绩,当不能翘尾巴,晚上要三省吾身,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要么鲤鱼跳龙门,要么继续潜伏,无怨无悔才能远离祸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德才位兼备,利于大展宏图,应该有所作为,显示真才实学,不宜尸位素餐);上九,亢龙有悔(高处不胜寒,得意勿忘形,慎权、慎独)。用九,见群 6 龙无首,吉(人才济济,都把自己当做组织普通一员,而不是以领袖自居,团结协作则战无不胜)。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见微知著,战略远见);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正直、外圆内方、大气,无恶习,是金子终会发光、成功);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恪守正道应该坚贞不移,如跟随领导创业,当秘书、驾驶员等,即使成不了大事,结局也不赖)。**,括囊,无咎,无誉(大肚宰相,谨言慎行,无过错,无赞誉,往往最安全,汉相萧何故事);六五,黄裳元吉(功成名就,挂满军功章,位尊德谦,很吉利);上六,战龙于野,其血玄黄(阴阳交会,暴风雨即将来临,如二龙交战,将两败俱伤)。用六,利永贞(六爻既阴,阴极生阳,柔能克刚,利于永守坚贞)。

道学

道学的经典有《老子》、《庄子》、《淮南子》等。道学的炼丹术(外丹)对西方化学、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医也是从道学派生出来的。

道学的创始人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各有侧重,《老子》侧重君学,《庄子》侧重人学。君学是执一统众的帝王之学,人学为回归自然的真人之学。由于道学的政术与民主政体天然相合,而与家长制的独裁政权多有冲突,故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多对道学不太感冒,而推崇“家天下”的儒术。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从大乱走向大治以及“汉唐盛世”等一定历史时期,都是黄老道学发扬光大的时期。

道学文化包括究天人之际的自然观,察古今之变的历史观,穷性命之源的生命观三个层面,集中了自然、社会和人体生命的智慧。

《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这段话是道学关于宇宙创生和演化的基本图式:在宇宙创生之前,道从虚无空灵状态(也就是“无”)中化生出先天混沌一气(也就是“一”),继而分出阴阳二性(也就是“二”),再依次转化为信息、能量、物质三大基本要素(也就是“三”),再由信息、能量、物质化生出万物纷纭、生机勃勃的世界。道学的宇宙图式,已被现代天文学的大爆炸理论以及量子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

道学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不赞成儒学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庄子提出:“天与人一也”(《山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可见,道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超越性,反对人和社会的异化,以回归自然为目标。这种与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的思想,纠正了西方文化破坏自然生态的弊端。

儒学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思想在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被统治阶级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儒学典籍众多,经典著作有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

儒学主张: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或“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德、朋友有信”)、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中庸之道、中和之道,反对战争征服,崇尚以德服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儒学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孔子只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比如孝道文化,大舜逆来顺受、孝感天下,被尧帝禅让天下;周朝以孝立国,自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直至周公,代代坚守孝道,打下周朝延续八百年的根基。所以《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儒学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小学》攻洒扫应对、基本礼仪,培养做人的基本品德;《大学》的关键则在“明明德(搞懂并培养做人、建功立业的大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制定了一条修行路线图:“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学还首倡“士大夫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士大夫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历代士大夫,以匡世济民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涌现出范仲淹、文天祥、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代名留青史的伟人。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尤其是有别于在西方的“宗族制度”、祖先崇拜等思想,对传承和光大中国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宋明以后,掺杂佛学、道学或玄学思想的理学或新儒学,提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性”等主张,与原始儒学思想越行越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形成超稳定的中国社会结构、闭关自守的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因此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极力抨击、唾弃。因此,我们应该拂去蒙在原始儒学表面的尘垢,焕发其本来的思想光辉,乃至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始儒学思想进行重新诠释和发展。

佛学

佛学发源于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摩尼,因此也被称为释学。原始佛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等宗教、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东汉以后,佛学传入中国,逐步被改造为中国佛学,分为汉传佛学、藏传佛学两支,其中汉传佛学由六祖慧能奠定基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

随着佛学的发展,有些僧侣对佛祖的教诲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宗派,主要分为“小乘”和“大乘”二派。东汉时期、公元前后,佛学传入中国,大、小乘思想一起被传入。到唐代,形成了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佛家的经藏分为经、律、论“三藏”,佛经是指佛祖亲传或认可的佛法,律藏指阐述佛学各种戒律的典籍,论藏是佛祖灭度后历代佛学大师对佛经的解释。佛学经藏号称600多部,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咒心经》被称为佛经的序言,《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被称为佛经的总纲,因为这两部经多佛学的般若性空论、心性学说进行了最权威、最简明的阐述。

中国佛学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和方法,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学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平民宗教、和平宗教。

佛家的主要思想有:色空不二;万有因果;因果通于三世;六道轮回;六度成佛。

色空不二的思想在《心经》、《金刚经》中阐述的最全面。其中《心经》有两个译本,唐朝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版本,据说是在他西行取经途径四川时,从一 位病僧处口耳相传得来,在取经途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全文仅261字,与后世在西藏发现的版本对比,前后却少了一些内容,也与常规的佛经前有佛祖加持,地点、人物介绍,后有佛祖的肯定或赞许不符。因此,藏文版更为全面。但是,玄奘的译本流传更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万有因果:佛学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神所创造,万物的变异,也不是上帝支配,而是因缘(即是具备了该物生成或变异的各项条件)和合而生。

所谓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结果的法则。现代科学上亦有因果律,但科学上的因果律,只适用于物理的变化。而佛法上的因果律,却适用于心的变化,物的变化,心物混合的变化。认为,万法即空,因果不空。佛祖所传的四万八千法门、方法,只是方便众生修行成佛,由此岸到般若无量智慧彼岸的“船和桨”。

因果通于三世:由万有因果思想派生而来。三世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前生今生来生,而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首先是因与果的关系。当世人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与其祖先尤其是祖父母、父母种下的因有很大关系;当世人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与其本人前半生种下的因有很大关系;当世人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与其本人前世种下的因有很大关系;当世人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其本人本世、后世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而且影响后代子孙的富与贵、贫与贱、成就大小。其次是缘的重要性。当世人不能仅仅依靠祖辈和前 世的庇荫坐吃山空,还必须自身努力。祖辈和前世的庇荫是因,自身努力是缘,最后的富贵、成就是果。就像种子是因,阳光、雨露、空气、土壤、浇水施肥修剪是缘,最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人生的硕果。

六道轮回:佛学认为,宇宙间存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因所造的身、语、意三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导致众生在六道中轮回。

六度成佛:佛学认为,宇宙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清净、空灵(六祖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但因为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不守杀、盗、淫、妄、酒等戒律,导致自性被蒙蔽,不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此要通过修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口四善,不贪、不嗔、不痴意三善)、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可得度成佛(明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地藏菩萨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净,方证菩提”,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如出一辙。

四、国学与党性修养

国学的智慧对经营人生、加强党性修养启示非常多。如易经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道家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之上者”;儒家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思想,转识成智等。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仅谈谈国学对加强党性修养方面的三点启示。

1、身心双修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人的心与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其中,人的身心和谐是其它和谐的基础。只有身心和谐、心平气顺,才能身心健康,才能与人友好相处、与社会友好相处。佛学、道学、中医都认为,人体内存在经络、脉轮、穴位,是气的通道;而气推血行。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就会淤阻。不通则痛,久则生癌。而气又受制于心神、意念。我们不快乐往往不是生活的苦难、压力导致,而是心境、成见、习性导致,所谓境由心造、境随心转。因此,只有修心养性,才能气顺,气顺才能身体健康。修心的重点就要体悟佛家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破名利、得失等外在的东西,放下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执着、分别以及过多的欲望,多看人是、多认己非,就会做到面临各种考验、磨难和困难险阻,都如如不动,不生烦恼。

心灵的四君子汤: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助人,小人害人。要经营幸福人生,就要学君子“量大、不争、和气、助人”。

从医学的角度看,治病有几个层次: 调心、调神

佛医、道医层次 中脉、脉轮

特医层次 经络

中医层次 肉体、细菌

西医层次

至于修身、养生,《黄帝内经》开了一剂药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按照《易经》的阴阳大道去生活。具体来说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三味药。

饮食有节:就是不时不食,该吃饭时就吃饭,不可饱一顿、饥一顿,搞得肠胃功能紊乱;不可暴饮暴食,尽量少饮酒,饮酒不可过量;尽量适用当季的瓜果蔬菜。

起居有常:遵从日出阳生、日落阴长的自然规律,早起早睡,晚上11-凌晨4点,睡眠质量最佳,事半功倍,因此,不可长期熬夜,打乱人体生物钟。

不妄作劳:人有生、老、壮、死,每个年龄段的身体状况不同,应该从事从事相应的工作;在身体不适、生病、怀孕、生育等特殊时期,应该注意休息。

2、忠孝为本

忠诚包括对国家、组织集体、上级、同仁、家庭成员。忠诚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是反省功课之首。自古以来,如岳飞、史可法等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总是被世人传颂,被载入史册,而秦桧、汪精卫等背主叛国者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世代代遭受人们的唾骂!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人性的基础、人之根本,本立才能道生。自古以来,有道德学问的人都是孝子。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入手,推而广之,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自古以来,事业成功者往往都是忠孝的典范。成功的企业家大多也是忠孝的楷模。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把忠孝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故事:日本一家企业的董事长,要求入围的几名应聘人员回家给母亲洗脚,并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树立好好工作,报答父母的意愿。

中国现代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道德,孩子缺乏基本的礼仪,加以独生子女政策,孩子在家众星捧月,俨然小皇帝、小公主,颐指气使,对长辈、父母的话甚至一言九“顶”,走上社会后独来独往、封闭自私,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因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力行八荣八耻,应从恢复孝道入手,一些地区在中小学中尝试开展《弟子规》教育,不失为办法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依据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八荣八耻”,即: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忠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义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智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勤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仁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信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礼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俭

3、不昧因果

说到不昧因果,先给大家讲一个“野狐禅”的故事。

史书记载,唐朝著名的创立僧院丛林制度、废佛教徒乞食为自食其力的百丈禅师每天讲经说法,听众当中有一个老人,他每天都来听,所以大家对他很熟悉。人家问他住在哪里,他说他住在后山。每会必参加,大家都很尊重这位老居士。有一天,这位老人向百丈大师请教。说他自己过去生中也是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人向他问一个问题,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他这一个答复答错了,因为这个错误,他堕落到畜生道(堕到狐狸五 百世)。所以求百丈大师帮忙。百丈大师说:「好,明天我在大众面前讲经的时候,你把从前别人问的这个问题,再提出来问我。」所以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就出来请教:「请问老和尚,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给他改了一个字:「不昧因果。」两者的区别是,「不落因果」,就没有因果了;而「不昧因果」,则是对因果很清楚,一点也不迷惑。佛经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有因果,即是说宇宙万物都逃不脱因果律,佛陀、菩萨等大修行者也不能逃脱,而只能顺应因果律,在“因”上下手,种善因,避恶因。顺、逆境缘都要以平常心,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来处事待人接物。

袁了凡行善改变命运的故事(《了凡四训》:年轻时遇到一卦师,算出一辈子的命运,其后屡屡应验,包括那年应试得中第几名、中举、娶妻、不育等,以至人到中年后听天由命、自暴自弃。幸得南京紫金山一得道高僧开示,从此一心向善,行善布施,逐渐改变了命运,官职提升、喜得贵子。

万有因果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都报”。现在社会上,当官的不为民做主,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现象严重;做企业、经商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无恶不作,毒奶粉、苏丹红、毒大米、瘦肉精等严重伤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食品事件屡屡发生;子女逃避赡养父母的义务,甚至青少年杀害父母的案件时有发生。凡此种种,都是在造恶业,早晚会得到应有的报应,此生不报,来生、子孙后代也会受到果报。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我们长存一颗感恩、向善的心,不攀援富贵,安贫乐道,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党员、领导干部只要按照胡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会知足常乐,安度一生。

第五篇:国学与企业文化

回归与重构

——论国学与现代企业文化

21世纪是一个文化致胜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管理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企业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企业为实现其目标的经营过程中,由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凡成功的优秀企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企业成长的文化资本来经营,以文化软实力来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反思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研究,致力于通过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企业带来了预期效益,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1、企业文化建设重国外文化引进,轻本土文化挖掘

企业文化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任何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就不能称之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应该承认,我们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不够。很多企业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企业文化,而脱离与本土企业成长的社会历史环境的有效融合,致使企业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2、企业文化引进过程重模式导入,轻实质运用

在对西方企业文化的引进过程中,中国企业往往只是直接引进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人致使们对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上出现了偏差,结果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创新与国学文化回归

反思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把引进先进文化与挖掘本土传统文化有效结合。那么,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1、从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看传统文化回归

纵观企业文化发展史,企业文化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但究其根源,美国的企业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而众所周知,日本文化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企业家至熟读《论语》和《道德经》。从中国到日本再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大循环,已成为企业文化内涵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之一。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回归国学文化,从我国丰厚的传统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传统文化精华,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2、从构建先进企业文化诉求看传统文化回归

首先,从企业文化践行主体出发,员工的生存是以一定的人文背景为依托的,传统文化做为人文背景的重要一个方面,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容忽视的多元影响。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文背景,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建设科学的企业文化。因此,回归国学文化,探讨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来凝聚人、鼓舞人、提升人,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从企业文化思想内涵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民为本,讲究和谐共生,它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主张义利共生的价值取向。这些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先进企业文化内涵相吻合,如果能够加以有效引导和运用,必将成为优秀企业文化成长的丰厚土壤和力量源泉。

三、汲取国学文化精华 构建新型企业文化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对其辩证的分析和严格审慎的过滤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新型企业文化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汲取国学文化精华,将优秀传统企业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文化相融合,促进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构建新型现代企业文化的路径选择上,我们尝试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探讨:

1、弘扬以人为本理念,重塑企业人本文化

国学文化中由孟子提出的“民为贵”为代表的“民本思想”,不仅是今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基础,而且也是今天企业人本管理模式的思想渊源。坚持把人本思想贯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以人为核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把人从经济人提升到社会人的层面,从满足人与社会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创建先进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2、推崇义利共生的价值理念,培育企业责任文化

国学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等伦理价值观,对今天的企业文化建设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优秀企业的价值理念所恪守的原则是合法经营、关注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的是民众的利益、追求的是义利双全,它们在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积极谋求二者的协调发展。

3、坚持诚信至上经营理念,塑造企业诚信文化

国学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敬业乐群”、“仁义诚信”等尚群精神和诚实守信的理念,经过改造熔铸到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可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天的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还是一种诚信经济,企业只有坚持以诚信为本,提倡尊重、公平、守信、合作的经营理念,才能健康发展。

4、树立和谐共生理念,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国学文化中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包涵了和谐共生的合作理念。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关注正确处理企业内外部关系,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与竞争者、与合作者、与社会的共赢,追求和谐共生,才能引领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载国学与道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与道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与领导力

    《国学与领导力》 课程简介: 领导者的两难在于喜欢任用听话的部属通常是不能干的,而能干的部属却常常不听话;更深层的意义是部属能干不只是做事能干,而经常是在最后能够把领导者......

    国学与国运

    国学与国运 我们来谈谈国学与国运。从我个人来讲,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基本判断是极度悲观的,而且接近绝望。我悲观到了只能笑的地步。因为我想,哭的人还是乐观的,因为哭完以......

    浅谈国学经典与幼儿教育

    浅谈国学经典与幼儿教育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尤为重要。将国学的精髓融入幼儿易于接受的游戏、情境中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

    国学与大智慧专题

    国学与大智慧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已的智慧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人们文化回归、文明回归意识的觉醒,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城东小学:李芳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保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储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精髓。国学经典不......

    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之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

    浅谈国学与企业管理

    浅谈国学与企业管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传统国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国学......

    国学与汉学

    《国学与汉学》书评 屠潇 桑兵教授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进入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