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费改革后农村团的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我县是一个拥有56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应该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团县委一班人深入5个乡镇12个村,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团的工作状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农村基层团的工作中的新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农村、农民的关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减轻、规范、稳定”,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做到减人减支”也就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调查发现,税费改革给基层团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减庙”给“团的活动开展”带来挑战。撤消职能退化的机构,合并职能交叉的机构,缩小设置偏大的机构等等,这些措施直接导致原来团组织的合并。村一级的团支部基本上是有组织没有建设、有位置无人员、有职位无报酬。村一级的团员青年要么游离于组织之外,要么处于团的工作边缘,致使团的活动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减弱,活动开展难。
2、“减人”给“团干部配备”带来挑战。由于编制比较少,设立专职团支部书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大多都由乡镇干部中的年轻成员兼任,有的村根本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选。另外,由于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年轻干部进入乡镇机关的渠道关闭,也给现阶段的团干部配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减支”给“团的经费筹措”带来挑战。税费改革后乡镇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加上沉重的化债任务,乡村两级财力现已十分困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拨付的基层团组织,经费筹措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总的来看,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对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带来以上这些挑战,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团干部配备和待遇不能到位;二是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三是农村部分基层团干部思想保守,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对团的工作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四是农村团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贴近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服务不够。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当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实施时,基层团的工作整体上缺乏灵活性、缺少主动性,一下子不能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无法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便暂时陷入了困境。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各项改革中的一项重点。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村团的工作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有益的探索,将来要想取得新的成绩,各级团组织就要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高度,拿出创新的勇气来考虑农村团的工作,寻找新的对策。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使全县基层党组织普遍将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大批班子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
2、以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基层团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时代留存下来
第二篇:税费改革后农村团的工作现状及对策(定稿)
税费改革后农村团的工作现状及对策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我县是一个拥有56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应该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团县委一班人深入5个乡镇12个村,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团的工作状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农村基层团的工作中的新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农村、农民的关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减轻、规范、稳定”,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做到减人减支”也就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调查发现,税费改革给基层团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减庙”给“团的活动开展”带来挑战。撤消职能退化的机构,合并职能交叉的机构,缩小设置偏大的机构等等,这些措施直接导致原来团组织的合并。村一级的团支部基本上是有组织没有建设、有位置无人员、有职位无报酬。村一级的团员青年要么游离于组织之外,要么处于团的工作边缘,致使团的活动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减弱,活动开展难。
2、“减人”给“团干部配备”带来挑战。由于编制比较少,设立专职团支部书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大多都由乡镇干部中的年轻成员兼任,有的村根本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选。另外,由于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年轻干部进入乡镇机关的渠道关闭,也给现阶段的团干部配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减支”给“团的经费筹措”带来挑战。税费改革后乡镇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加上沉重的化债任务,乡村两级财力现已十分困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拨付的基层团组织,经费筹措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总的来看,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对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带来以上这些挑战,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团干部配备和待遇不能到位;二是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三是农村部分基层团干部思想保守,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对团的工作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四是农村团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贴近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服务不够。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当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实施时,基层团的工作整体上缺乏灵活性、缺少主动性,一下子不能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无法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便暂时陷入了困境。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各项改革中的一项重点。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村团的工作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有益的探索,将来要想取得新的成绩,各级团组织就要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高度,拿出创新的勇气来考虑农村团的工作,寻找新的对策。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使全县基层党组织普遍将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大批班子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
2、以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基层团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时代留存下来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团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基层团建方式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建制的调整变化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团的组织;必须主动适应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团的组置,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建团模式。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青年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龙头企业或青年星火带头人创办的致富基地。如此既可填补团建空白点,又可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管理,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并能有效促进所在经济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效益的增长。
3、以吸纳青年能人进班子为重点,创新团干选拔体制。农村基层团组织要不拘一格用人才。除严格按“四个必须”的条件配备团委书记外,还应把农村青年中的各类能人选进团委班子。可以采取海选的方式,以村级团组织为首批试点,从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兴业致富领头人、产业经营带头人、青年经纪人中选拔适合人选担任团支部书记,提高村团支部书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此一方面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可以充实乡镇后备干部队伍,一方面又是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农村团员青年。
4、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标,创新基层团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要让青年接受,活动方式要受青年欢迎,必须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式工作方式为新型的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作用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农村青年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要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走业余、务实、多样的活动发展道路,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调查表明,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致富,为此要重点做好青年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扩大培训面,并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资金、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增效增收,为稳定农村青年,稳定农村社会作出实际贡献。
税费改革后农村团的工作现状及对策(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税费改革后农村团的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我县是一个拥有56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应该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团县委一班人深入5个乡镇12个村,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团的工作状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农村基层团的工作中的新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农村、农民的关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减轻、规范、稳定”,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做到减人减支”也就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调查发现,税费改革给基层团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减庙”给“团的活动开展”带来挑战。撤消职能退化的机构,合并职能交叉的机构,缩小设置偏大的机构等等,这些措施直接导致原来团组织的合并。村一级的团支部基本上是有组织没有建设、有位置无人员、有职位无报酬。村一级的团员青年要么游离于组织之外,要么处于团的工作边缘,致使团的活动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减弱,活动开展难。
2、“减人”给“团干部配备”带来挑战。由于编制比较少,设立专职团支部书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大多都由乡镇干部中的年轻成员兼任,有的村根本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眩另外,由于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年轻干部进入乡镇机关的渠道关闭,也给现阶段的团干部配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减支”给“团的经费筹措”带来挑战。税费改革后乡镇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加上沉重的化债任务,乡村两级财力现已十分困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拨付的基层团组织,经费筹措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总的来看,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对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带来以上这些挑战,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团干部配备和待遇不能到位;二是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三是农村部分基层团干部思想保守,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对团的工作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四是农村团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贴近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服务不够。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当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实施时,基层团的工作整体上缺乏灵活性、缺少主动性,一下子不能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无法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便暂时陷入了困境。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各项改革中的一项重点。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村团的工作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有益的探索,将来要想取得新的成绩,各级团组织就要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高度,拿出创新的勇气来考虑农村团的工作,寻找新的对策。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使全县基层党组织普遍将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大批班子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
2、以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基层团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时代留存下来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团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基层团建方式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建制的调整变化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团的组织;必须主动适应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团的组置,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建团模式。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青年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龙头企业或青年星火带头人创办的致富基地。如此既可填补团建空白点,又可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管理,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并能有效促进所在经济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效益的增长。
3、以吸纳青年能人进班子为重点,创新团干选拔体制。农村基层团组织要不拘一格用人才。除严格按“四个必须”的条件配备团委书记外,还应把农村青年中的各类能人选进团委班子。可以采取海选的方式,以村级团组织为首批试点,从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兴业致富领头人、产业经营带头人、青年经纪人中选拔适合人选担任团支部书记,提高村团支部书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如此一方面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可以充实乡镇后备干部队伍,一方面又是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农村团员青年。
4、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标,创新基层团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要让青年接受,活动方式要受青年欢迎,必须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式工作方式为新型的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作用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农村青年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
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要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走业余、务实、多样的活动发展道路,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调查表明,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致富,为此要重点做好青年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扩大培训面,并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资金、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增效增收,为稳定农村青年,稳定农村社会作出实际贡献。
第四篇: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2007参评论文 学 科:管理
作者单位:浏阳市枨冲镇庆仪小学 作者姓名:陈美南 联系电话:***
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到底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现状如何?怎样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呢?对此,本文尝试进行探讨:
一、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
(一)高压力、超负荷运转。
农村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家访、培训、进修外,还要承受关于目标管理排名、教学质量评价等的考核。经常早上
7点半到校,一直忙到深夜,疲惫不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要是你负点什么职责,想再强一点,出类拔萃些,那就得苛刻吃饭、睡觉的时间了。下班之后想尽情享受家庭天伦之乐,无疑是一种奢望。
原因在于:
1、农村学校师生比例不合理。由于生源少,很多农村教师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跨年级、跨科目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区完小90%的教师每周教学课时在18-22节之间,有的甚至更多,工作量比城市一般教师高出许多。
2、专任教师缺乏。由于农村教师编制少,优秀教师尤其是有特长的教师流失严重,所教非所学的现象极其普遍。在农村要找到一个合格的音、美教师是非常困难的。兼课的教师大部分缺少或没有音美素质,音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更是空话。再说说农村的英语教学。农村小学基本没有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英语教学的专门训练,对英语教学规律、教法知之甚少,而且任教班级数多,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无形中大大增加老师的工作压力。
3、学校工作非常态运行,造成教师精力的浪费。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估较多,政府部门林林总总的活动总少不了照顾学生,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和“评估”,学校工作呈一种突击运行态势,今天集中力量往东,明日则集中朝西,完全不顾教育自身的规律。因此,教师不得不疲于奔命,“不务正业”。教师苦不堪言,既增加工作负担,又耽误了教学工作。
(二)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农村学 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的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这些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原因在于:
1、继续教育脱节。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有的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还不如受训教师,培训内容重复等。继续教育的效果一般、较差或很差。继续教育费用原本该由学校负担,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很多学校的继续教育费用落到了教师头上。因此,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普遍的抵触情绪。
2、教学研究形式主义。“教学研究是根据教学现象,探索支配此类现象背后的真相、性质、规律的活动”。然而,我们的教学研究大多停留在:统一教学进度,轮流考试命题,组织相互听课„„。应该说,这些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但仅仅维持在这种层面上,能研究出支配教学现象背后的真相、性质、规律吗?当讲课者不说课,听课者就难以听出讲课者为什么这样教?当听课者不议课,就难以使参与者确认教得怎样?当议课者不评课,就难以使参与者明白怎样教得更好?当教师不去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那种形式上的教研不就等同于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的群体在一起闲聊吗?
3、骨干教师缺乏。由于存在着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调入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学校市区级骨干非常稀少。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在我学区中老年教师占80%,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大量流失。
4、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无紧迫感。农村大部分学校规模较小,同学科的教师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更少,有的教师教两、三个年级的课,工作效率如何无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出,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停滞不前„„
5、缺乏自学来提高业务能力。前面所讲,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上级安排的业务、政治学习都是挤时间来抄写,应付上级检查,很难真正收到实效,所以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
提高教育质量,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支高素质 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一)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环境,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少些急功近利,对学校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农村的评价标准。切实落实“以评促改”精神,让农村学校根据自己实际,自主选择接受评估的等级。第二,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聘和晋职上,不受指标的限制。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老师的编制,建立补充农村老师师资队伍的机制,启动对农村小学设定特殊的岗位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提高农村教师的编制比例,如生师比、班师比、补充编制等。第四,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由高校定期培训,考试认证培训结果。或者尝试让同一片区内有懂行教师,安排其“跑教”,以解燃眉之急,只能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制度,规范教学。
1、坚持培训主导,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各项素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教学管理者的发展,才有教师更好地发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首先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先锋,用新课程理念来构建深受教师喜欢的继续教育课堂,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其次,培训负责人要有总打算,需开展哪些有利于课改研究的培训活动,收集课改信息,把握课改方向,提供课改服务,使课改有效实施。另外,培训形式要多样,显现生气。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想办法组织各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教职工的学习提高和课改研究提供条件。如送课下乡,把上级或中学校级的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和作课组,把理论讲座和公开课、示范课带到基点校和村小,让最边远、最基层的教师能够听到别人讲新理念,看到别人如何上好新课程实验课。
2、提高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质量。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可以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成就一批人。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首先,校长要成为教科 研的领导者、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服务者。然而,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因此,第一,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第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吸收和传播新理念,交流新思维。平时的以会代训、专题学习、集体备课、说课交流、上课比赛和文章交流等形式基本不间断地间周或周周安排。使大家不感到枯燥和无味,而是充实与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3、坚持制度保证,落实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等各项制度,使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经常化、规范化。
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更需要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传播与实施,因此,人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初步尝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交流各自优秀的教师。建议委派城市优秀校长到农村挂职,农村校长到城市学习培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优秀的校长到农村工作,必将先进的理念,管理方法渗透到平时的各项教学管理中,能为农村大部分教师提高素质起到较大作用。其次落实城市与农村教师交流效果。
1、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应充分根据他们的特长,为其挖掘舞台,如开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示范,开展结对子等活动,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产生辐射效应。
2、多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并让他们最近距离的接触城市学校的教学管理。这样他们将会更全面感受、更深入接触新课程,学习到更精髓的理念,加速自身素质的提高。此外,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
(三)、加强师德教育,建立竞争机制
1、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师岗位考核中,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规范》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准则,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谈心引领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评估导向激励创新。要解决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核心不是降低压力,而是提高回报,回报不仅仅包括物资的,更包括关怀、支持、合理的期望与评价等精神慰藉,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尽快进入高层次发展阶段。因此,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采取诱导和鼓励的办法,积极地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量化。制定合理的考评办法,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师各种创造性工作得到认可和鼓励。
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多种手段,对在农村教育某些方面有突出贡献,有所作为的教师进行大力宣传,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农村教师工作的辛苦,增强对农村教师的钦佩之情,从而转化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而现实中,所有的新闻频道对农村教师这一荒土很少有所开发,从未有过有关农村优秀教师的报道或专题报道,而唯有教育的“夸赞”是某长亲临学校检查收费问题或某学校退费事实,或是学校安全事故的报道。有道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专挑学校或老师的缺点或过失进行评价讨论,而没有国、地、市、县、乡级的先进教师和先进学校的优秀事迹报道,即使有几秒钟的报道都是一些评优先进名单而已。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如何,教育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和艰苦的职业。人们在述说她的一切丰功伟绩和艰难困苦的时候,总是带着责任和忧虑,带着诚恳和希望。我们相信,农民负担在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总会有一天要减轻吧!农村课改和师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新的惊喜!
第五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 摘要: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陕西省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施了7年,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评价体制限制和新课程实施情况不好等方面。旬邑县需要继续加深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对策有: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政府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改革评价制度和研发校本课程。
关键词: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
一、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调研背景与方法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论文发表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利论文发表/sllwfabiao/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
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