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县国有资产集中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我县企业国有资产通过处置存量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把有限的资产通过一系列市场化运作来实现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国有资产相对减少,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只有结合本县实际,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组建我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把部分企业化管理
单位的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有效整合,对房屋建筑物、土地、门面等国有资产进行集中规范化管理,才能从本根本上实现我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目前,全国各地对县级国有资产的监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因而造成了县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长期以来,行政事业性单位沉淀了大量的国有资产,但其底子不清,结构相对复杂,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明显滞后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这与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很不相适应的。《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实施,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而现行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化,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量巨大,但底子不清。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过来,按照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考核,因而造成有些单位对已处置的资产没有消账,对新购置的资产没有入账,致使国有资产底子不清、账实不符。二是多头管理,资产监管难到位。资产名义上虽属县政府所有,但实际上由各个单位占有和使用,再加上现行多头管理的体制,造成表面好像谁都在管,而实际上谁都不管的现实,管理失控。三是缺少奖惩办法,国有资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现有政策缺失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奖惩办法,因而造成单位相关人员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一些单位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甚至盲目投资、违规违法担保、非法侵占国有资产,造成大量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同时,由于可以无偿占有国有资产,致使资源配置不能得到优化,闲置浪费严重。四是资产占用不均衡,造成苦乐不均。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单位想方设法多占国有资产从事商业营利活动,不仅造成不同单位的收入差距拉大,导致苦乐不均现象突出,也为滋生“小金库”和腐败现象提供了可能。五是分散的管理方式,使政府调控能力明显被弱化。现行分散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削弱了政府统一的分配职能和调控能力,政府通过国有资产再融资的能力基本丧失。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弊端,改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政府不同部门间苦乐不均的问题,建议组建一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县政府行使所有者权利,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市场化运作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管理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轨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开创县级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因此,**县要立足本县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县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一是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打造公司制管理模式组建**县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独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法人,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根据政府授权管理和经营**县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单位的不动产,并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进一步摸清资产家底,县本级国有资产产权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接收,进行规范化管理。新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授权接收经营的国有资产逐类逐项登记,明晰产权、统计资产、核对财账,建立产权台账,集中管理。一是对用于经营性活动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这类资产主要包括商铺、门面等不动产,以及国有经投公司、招待所等经济实体。二是对行政办公楼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建立行政办公用房统一建设、商品化供应、单位租赁使用的滚动发展机制。二是实施市场运作,盘活国有资产公司接收资产后,全面分析所接收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状况,按照资产收益最大化原则,运用市场手段对资产进行了分类处置和经营:一是对部分小资产以直接拍卖的方式变现;二是对经营性不动产实行公开挂牌、竞价租赁;三是对闲置土地及建筑物采取直接开发、整体转让、拍卖等方式进行盘活;四是对授权托管、代管和直接管理的经济实体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公司;五是对接收的国有资产、股权采取转让、拍卖等方式变现。三是优化配置办公资源,实现收入分配的均衡公司对接收的行政办公楼,按照保值增值和优化配置的原则,实行市场化租赁经营。即按照国家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给各单位配备需用的办公房产和基础设施,并签订“租赁合同”收取租金。各单位按标准用房,按规定交租,多占多交,所需租金由财政列入预算。统一发放工作岗位津贴。统一发放岗位津贴后,所有县直机关一律不准从事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不得再以任何方式擅自发放各种津贴、补贴和实物,违反者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四是实施资本运作,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公司通过对行政事业性资产进行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把长期闲置、沉淀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为各项建设筹措资金、提供担保,为本县的城市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型融资担保途径。通过并购重组、参股等资本运作手段整合资产,发挥公司闲散资本的潜在价值,促使存量资产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
要想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有所创新,就必须改革,做到思想高度统一。过来,按照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思想严重,大局意识缺乏。如果思想不统一,即使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职能也很难执行到位,因此政府只有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大刀阔斧的鼎故革新,我县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县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第二篇: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现代经济信息
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黄 敏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矿财务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本的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市场经济时代,一部分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还不够优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偶尔出现,客观上不利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因此,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我们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从市场经济角度,着重阐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 控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76-01
一、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 的总和。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 一步深化而为人熟知。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够高,国有资 产流失现象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一部分的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自身发 展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国有资产流失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引发 各类社会问题。国有资产流失还可能造成寻租现象,掌握着国有资产 转让审批权和处置权的国有企业受托管理层,有权利控制国有资产转 让清算的全过程,也有权利对国有资产的成本和收益下定论,把国有 资产或国有资产增值收益转化为私人所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国有 资产管理水平,堵塞国有资产的流失漏洞,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我们当前政策关注的侧重点。
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基础产业,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在 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额,也影响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稳定运行。我国加入WTO已有10多年,工业煤矿企业也在寻求发展 机遇,开拓更多渠道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强我国工业煤矿企业 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可以提高煤矿企业效率,防止权利寻租,促 进煤矿企业自身的成长,为建立新时代的煤矿企业打好基础,推动我 国煤矿企业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战略跨越。
二、我国煤矿企业
结构也因为历史原因不够明晰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明晰必然会 导致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在我国的大型集团煤 矿企业中,从集团总公司到最基层一般有多个层次,股东,受托管理 层和各分支机构的权利义务界限有时会出现重叠现象,以至于对于同 一事项,主责任机构和主责任人不够清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明 晰,容易造成我国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当及时解决。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较弱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控 制国有资产流失方面,在国有资产投资保值增值方面的关注不够。现 阶段,一部分工业煤矿企业存在一些闲置国有资产,堆放仓库,无形 中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因此,国有 资产管理内控不仅仅要“节流”,还需要“开源”,只有采取一定方 式使企业的闲置国有资产进行投资保值增值,才能客观上提高国有资 产管理效率,全方位的提高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
三、完善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措施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大型煤矿工业企业在实现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要明晰董事会,监 事会和受托管理层的各项责任界限,使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充分 发挥各自的职能,形成企业内部制衡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明确以企业受托管理层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由企业财务总 监,会计主管,会计人员,实物保管员,修理维护人员等组成我国工 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内部控制 力度。执行国有资产产权占有登记制度,使企业的产权权属更趋于明 晰,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挑战下,完善企业的法人 治理结构可以明确划分职责,规范各自行为,承担各自的责任,以杜 绝因责任不明造成的互相推诿现象,保证用权不越位,履行义务不缺 位,在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 业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概率,使各机构充分 发挥自己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为提高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打好基础。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给国有 资产管理违规操作者以制度上的威慑,防止国有资产的加剧流失。内 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 过审计可以发现国有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国有资产受托管 理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在具体操作方面,企业 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进行审计,确 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人员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 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工业煤矿企业的内部 审计工作者以独立的姿态,高水平的技能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审工 作,以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不再浪费,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最终保 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下转第82页)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现状
1.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工业煤矿企业规模大,机构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客观 上也不够完善。一些煤矿企业涉及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授权审批制度 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国有资产转让等重大事项不相容职务分离 方面也需要加强关注力度,针对国有资产的内部审计制度流需要进一 步落实。在具体的实物资产管理上,也出现管理水平不够高的情况。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给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带 来了一个难题,也是造成后续国有资产流失,权利寻租问题的根本原 因。
2.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值得重视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值得关注。实际操作 中主要表现在,在转让国有资产,企业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估价不 太符合市场公允。在一些煤矿企业转让国有资产时,可能与外部资产 评估机构沟通不畅,导致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转让企业国有资产,造 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现阶段,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在整合资源,进行 企业合并重组的过程中,对于小型煤矿的国有资产清算价格也有一些 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 为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得到各 部门和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视,以保证工业煤矿企业的良性运转,给国 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维护上游下游产业链的稳定,实现自身在 市场经济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3.法人治理结构不够清晰
当前,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存在规模大,分支机构多,法人治理
现代经济信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建立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具 体建议如下:第一,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长远规划,将发展非正规就业 作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战略措施;第二,明确新的就业观念,树立现代就业观;第三,培育非正规就业发展所需市场体系和法律与 政策支持系统;第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灵活多样的就业服 务。
(七)建立完善“三套体系”
1.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一是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和行业间的 壁垒,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 就业的密切结合,二是支持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更好地提供劳 动力供求信息和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三是切实加强职业教育 和技能培训,通过对就业培训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防止结构性失业。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切实保障失 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需要。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预算,有效 地实现收支平衡,规范资金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扩大社会 保障覆盖面,把非国有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等都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加 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起真正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
3.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体系。在整合不同时期出台的针对各类安置 对象的就业与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统一规范、易于操 作的优惠政策体系。要结合实际制定新的促进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并努力将财税优惠政策的重心,从单纯的购买岗位向鼓励自主就业转 移。
(八)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抓好以下重点:一是要正确选择农业生 产增长方式,扶持粗放农业进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二是要以土地 稳定农民,着力培植“龙型”经济,抓好“龙头”企业,发展以主要 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支柱项目,带动整个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链的形成和不断壮大,有 效地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进一步吸引外出人员 返乡创业。三是建立正确的利益引导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稳定 和刺激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连家明.当前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思路与对策[J].税务研 究,2009(05).[2]熊波,郭传声,火颖治.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 济研究导刊,2009(11).[3]马海涛,秦强.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研究[J].河南财政 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4]张余.金融危机对江苏就业的影响及财税支持政策[J].经济研究导 刊,2009(25).(上接第76页)
3.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构建一个国有资产风险防范体系,以完善 我国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在具体操作上,需要在财务控 制,决策控制,资产清算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 整。在财务控制方面,加强经营管理风险的财务防范措施,以保证国 有资产完整安全。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广泛的监督,采取 多次论证和民主决策的手段,并把决策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同时要 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规范的决策机制,有效地防范风险。在企业 重组资产清算时,要对煤矿企业的资产清算全程监督,保证清算程序 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明确企业资产清算责任人,在清算中涉及的资产 评估也需要进行多方监督,防止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保 证国有资产不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缩水。
4.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素质
提高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水平还需要加强对国 有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并且注意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具 体操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组织工业煤矿企业管理层,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学习有 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管理层的思想觉悟和技 能水平,鼓励管理层从战略角度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新构想,以实现
国有资产的投资保值和增值。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规范
国有资产账务处理,保证
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针对煤 矿企业的具体情况,着重培训国有资产评估后的账务处理、国有资产 的保值增值指标计算以及国有资产增值收入的分配管理核算。只有规 范会计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账务处理,才能对我国工业煤矿企业的国 有资产管理竖立第一道屏障,保证我国工业煤矿企业国有资产的健康 运营和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张立军.论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6(03).[2]周亚军.我国国有资产治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北方交通,2007.[3]杨友孝.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评估与确认及国有资产流失防控指导 手册[J].北京大学,2004.[ 4 ] 钟 音.国 有 资 产 流 失 的 特 征 与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 J ].商 业 会 计,2003(10).[5]吴红卫.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7(06).82
第三篇: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思考(2006-9-29 15:27:54)点击:41回复:0IP:220.180.232.*
一、县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从字面上理解,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进行支配、使用、调度、处分的资产,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公用设施、国有企业三大块。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本文所述及的也仅是指以企业资产形态存在的这一块国有资产。
经过近几年来的国有企业改制,特别是根据国家“抓大放小,有退有进”的原则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县一级企业中原来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的国营企业基本都已改制结束,国有独资企业不再是县一级国有资产存在的主要形式,县级现有的国有资产主要以参股方式存在于经营性企业中,而且除个别政策性企业外,县一级国有资产在经营性企业的参股一般都在50%以下,也就是说,国有资产不再直接在经营性企业控股。
此种情况下,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为国家管理在经营性企业中以股份形式存在的国有资产的新型“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县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1、资产经营公司仍存在政企不分现象
将原国有企业转制时的国有净资产进行归集后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国有资产,到企业参股,割断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在资产上的直接联系,使得原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的缺陷得到了较为彻底地改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但以往这些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的缺陷却又带到了现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目
前县一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仍普遍存在政企不分现象。例如:(1)资产经营公司的对外投资中按政府指令进行的比例过大。在有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长期投资中,受政府指令的投资超过了总额的70%。(2)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普遍存在为政府借款和担保现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成了政府借贷的主要渠道。(3)还有个别政府部门仍然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当成自己的下属单位,在资产经营公司列支本部门费用的事时有发生,甚至直接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收入直接转作本部门的行政经费。
2、已转制企业占用资产较严重,影响了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
现有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多是归集转制企业国有净资产成立的,除了在企业投资参股的资产外,资产经营公司应该把其余转制时的国有净资产收缴到位,但现实中却是转制企业拖欠应上缴的净资产款现象非常普遍,在个别情况较为严重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转制企业欠缴的转制净资产款及转制企业各类借款占到公司总资产的70%到80%,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正常运作,影响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经营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讨债公司”。
3、隐性负债严重,存在一定风险
国家规定政府部门不能进行借款和提供贷款担保,以控制地方政府负债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但是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负债的情况仍比较普遍,使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成了为政府借款和提供担保的一个主要渠道,一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此类贷款或担保的金额相当大,个别的已经与公司总资产相当,对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
4、参股企业仍存在损害国有资产利益的行为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成立以后,通过不断强化对国有资产参股企业的监管,国有资产在各投资参股企业已基本都能做到同股同利,但一些较隐蔽的侵害国有资产利益的行为仍然存在。如:部分国有资产被参股企业无偿借用;一些国有资产应分得的股金分
红不能及时到账等。
5、一些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仍需进一步强化
现有的一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多依附于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在财务管理上有许多地方仍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处理办法,不能正确、完整反映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应及时规范:(1)资产反映仍不够完整。收纳的转制企业土地等部分资产未全部记入资产经营公司账面。(2)利润反映不够及时、完整。有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公司收益;也有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于调节利润等目的将部分收入挂往来,影响了收益的准确、完整。(3)一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未及时处理已关停、倒闭的原国有企业;对投资参股的已关停、倒闭企业亦未能做到及时清理,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真实性。
6、资产经营公司资产运作情况仍不理想
受管理人才、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运作情况不够理想。有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只进行转制企业国有资产的归集,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经营活动,转制企业上缴的国有资产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因投资缺乏科学性,大部分对外投资单位出现亏损,公司对外投资长时间无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有的资产经营公司满足于现有土地、房屋、设备的租赁收入,把资产经营公司办成了“资产租赁公司”。
三、造成县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能够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现“政企分开”的前提,目前这一工作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沿用原来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是目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然政企不分的主因。同时,县级政府财力不足,只能负债搞建设,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得不充当政府借贷的主渠道。
2、目前,归集转制企业国有净资产成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般仍依附于原企业主管部门,资产经营公司与转制企业仍保持着一种似是而非的上下级关系或行业管理关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投资参股企业的关系沿续了原企业主管部门与下属企业的关系,转制企业欠缴应缴款、无偿占用资产、侵占国有资产利益也就成了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发展的支持。
3、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受其所处地域条件限制,资本市场发育相对较为落后,资产运作、资本经营所需人才也较为匮乏,束缚了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正常运作。
四、改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几点建议
1、在国有企业实施转制,归集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后,应积极探索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模式,对资产经营公司实施政企分开。考虑到为满足县级政府各方运作所需,除个别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继续承担必需的政府行为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彻底实行政企分开,通过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强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提高效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对现有的依附于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合并重组,割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再依附于原主管部门,消除原行政事业机构对资产经营公司的影响,增加资产经营公司在经营上的独立性,同时把资产经营公司与投资参股企业间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名正言顺地行使出资人的权力。
3、不断改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一是强化对投资参股企业的监督管理,通过加强监管,一方面减少直至消除投资参股企业对国有资产利益的侵害,保证国有资产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投资参股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二是强化国有资产经营
公司内部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执行财经纪律。防止因管理不到位、不及时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4、县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要积极引进人才,探索新投资渠道和新投资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既要盘活现有固定资产,又要用好货币资金,同时注意分析现有投资项目,根据参股企业发展趋势和不同收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对外投资收益率,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张家港市审计局顾放
第四篇: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思考
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思考
田 刚
〔内容摘要〕 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就国有资产是如何流失、原因分析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作一个肤浅的探讨。
〔关 键 词〕 国有资产流失 原因分析 基本对策
〔作者简介〕 水城矿业集团公司 高级政工师
如何从制度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笔者主要从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原因分析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中的流失。一是处置固定资产不入账。二是应收账款不入账。三是通过投资转移资金。四是在担保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五是购销环节的国有资产流失。六是在工程发包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七是私设“小金库”。八是偷漏国家税款,利用虚假发票报销,虚列成本。
其次是企业改制重组、产权转让过程中的流失。具体表现为:1、财产清查不彻底。2、资产评估不规范。3、资产剥离不严格。4、产权交易不透明。5、执行优惠政策不严肃。6、逃废债务。
第三是国有资产隐性流失。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是当前国资流失的一种新形式。一是“三产”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一些国有企业投入资金、技术、物资开办大集体等各类“三产”产业。或让出适销产品的经营权给“三产”公司,或将国有企业的某个车间整建制地划出成为“三产”公司,或者为没有产权关系的“三产”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在进行这些产权转移程序时,仅凭协商或领导意见确定,手续不全,资产转移无账可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二是国企“寄生公司”侵吞国有资产及其收益。主要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高利润企业,把主营业务中高收益部分独立出来,由企业领导、员工私人投资成立的“民营”公司经营,获取的高额利润就成了职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福利”。这类“寄生公司”不仅会造成巨额隐性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因其脱离监管易成为腐败行为的多发地带,但由于相关法规不完备、监管层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在刑法中仍是空白,这在客观上造成“寄生公司”的蔓延。三是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实物形态,有的尚未资本化,管理难度大,也容易流失。这在一些经济状况良好,企业品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转制中尤为突出。
第四是决策失误导致的流失。决策失误有多种原因,如局部利益或区域利益驱动、个人利益驱动、决策不符合程序、不民主、个人说了算、盲目决策等。决策失误往往体现在盲目跟进、重复建设、项目流产、没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建设方面等等,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第五是资金帐外运作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一些企业通过转移或截留收入、利用虚假发票等虚列成本,设立“小金库”或“寄生公司”,使大量国有资产帐外运作,减少收益。如前几年查处的山西电科院山西省电力公司下属分公司在1998年到2003年间,就通过此法以发放各种奖金、为职工投资民营公司等将截留收入4285万元私分给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是经营管理者能力局限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有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受其经营管理能力所限,对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或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形成大量坏帐、担保损失、生产成本失控、债务到期不能支付等,使得企业连年亏损,甚至破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七是企业高管人员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职权,侵吞国有资产。如涉嫌广东省较大国有资产流失案的珠海某集团房产案,在其集团旗下的压缩机公司总经理采取各种方式套取企业资金,侵吞企业资产,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
第八是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不当行政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运营或监督、管理机构等在行使出资权、监督权、管理权时,越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权,或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不当行政行为,造成企业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透过以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种种现象,可以分析得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经营者的有效配置与激励机制欠缺、国有资产流转的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管理者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国有资产监督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力等。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这些年,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明确,全民所有制的实质是,谁也不真正拥有产权。出资者不够明晰化、人格化,出资人代表的责、权、利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承担者,这种所有者的缺位为一些人挥霍、私分、转移国有资产敞开了大门。这是整个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是对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国家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环境有待建设与优化,如何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保障、促进国有资产有序流转等还在探索中。而过去对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是“婆出多门”,出资者的权力被不同部门分割,与所有者的其他权能割裂,这些部门各自行使出资者的职能,使出资者的权能逐渐演变成各部门自己的权能。这种行政部门管理企业的方式,直接影响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力度和效果。国有资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相关行为人在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中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不明确,给不法之徒利用现行法律法规的漏洞,大肆吞噬国有资产。
三是企业经营者的有效配置与激励机制欠缺。选择、激励与约束经营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正是国有企业管理最薄弱的地方。目前有的地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还是按传统体制选择和任命,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造成经营者原动力不足。这种上级组织部门考察任命的公司董事和企业经营者的方式,无法减少被选择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四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实事求是地讲,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后,其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是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股权高度集中。大多数国有企业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了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和监事会。但现状是董事会与经理层往往是大面积交叉任职,监事会工作滞后。董事会与经理层并不能真正分离,之间的制衡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从而影响董事议事规则及决策权力的分配,导致决策程序缺乏制约,决策不够科学、民主,出现投资或担保等损失。
五是经营者素质低下企业管理混乱。有些经营者因专业能力有限,企业管理不善,财务管理等内控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六是对国有资产运营的监督与评价不到位。监督是直接的约束,离开约束与监督,激励必然偏失方向。随着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实施,监督有了主体,但监督检查在时间上相对滞后,监督质量、时效与效果方面仍有待提高。而由财政部门组织的企业和任期考评仍是形式重于实质,企业往往以账面上的赢利来获取政府部门考核时的优良成绩。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评结果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考评效果欠佳。所有者的监督与考评都不到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是责任追究不力。责任追究不力包括责任追究制度与追究力度两个方面。因为产权不清晰,缺乏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对国有资产流失负责。由于不承担责任,经营者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存在着行为偏离股东利益和盲目决策的冲动,这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对策
第一,构建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可量度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这个评价体系要建立体现企业的效益、发展与个性包括行业、规模、经营难度、相关的宏观经济环境等,更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来确定一些量化或非量化指标。如签订经营责任制前,可由企业提出当年及未来三年的滚动发展计划。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拓宽渠道,广纳贤才,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三是建立改革企业分配制度。要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实现国家、企业、员工多赢局面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分配制度,用机制约束人力成本,激励人力资源,确保经营者及员工的行为不偏离出资者利益。
第二,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约束机制。在国有资产的经营中,缺乏监督与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在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约束机制。首先,建立派出监事会制度。监事会是公司制企业法定组织机构之一,它代表出资者权益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因此,健全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必须重视监事会工作,加强监事会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监事会的工作成果,达到对企业财务、资产、生产经营管理及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的目的。其次,加强政府审计监督。政府审计监督主要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不定期和定期审计来实现。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政府审计,不仅使企业置身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而且也能保证监督结果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增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监督。
第三,进行社会审计监督。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对审计中发现的企业舞弊或不正当交易等行为及时曝光。真正发挥社会中介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其成为企业监督的有效管道之一。
第四,加大企业内部监督力度。对公司内部控制做出切实的评价,对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或失败进行快速报告,促使高级管理层做出快速反应,并且及时地采取防范、纠正措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机地融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中。
第五,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一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行为。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必须规范企业决策程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购销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以制度来规范并约束员工的行为,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制度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二是规范企业内部产权管理。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改变过去行政管理方式,以产权为纽带对所投资公司进行治理型管理。促进所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所投资公司董事会的决策程序以及派出高管人员的职务行为,通过代表出资者意志的产权代表在所投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上对投资公司的投资、分配、管理制度和人事任免方案等方面的表决,有效维护出资人权益。另外,对企业所属国有资产要严格按权限进行处置。三是建立并执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审计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内审工作规章制度,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经济责任,纠正违规行为,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严格企业担保制度。要强化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制订对内、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担保程序、单笔担保额度、担保总额、甚至担保责任人需承担的责任等做出详细的规定。通过严格担保制度,跟踪担保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效化解担保风险,保证国有企业的财产安全和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健全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已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问题应当弄清事实,认真分析,分清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一是纪律处分。对确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事件要专案调查,明晰责任。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并视情节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二是司法追偿。司法追偿是指通过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行使检察权、审判权来确认、保护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完整性。通过健全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行为的惩处力度,以有效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势头,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第五篇: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问题的思考
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我市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框架,国有资产管理正逐渐走向制度化、法制化。但笔者通过审计调查,发现国有资产管理在三个层面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当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资部门管人、管事的部分职能“缺位”。按照十六大精神,管人、管事、管资产应相结合,但笔者在审计调查中发现,我市虽然设置了国资委、国资办(科)等机构,但从现行体制上看,这些机构基本上属议事机构而非真正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决策机构,授权经营企业的主要经营者仍由政府任免,企业的重大经营事项直接报政府审核,有些主管部门在改制中自行处置国有资产而未报国资部门审批,国资部门管人、管事的职能仍未到位。
2.授权经营的要件存在缺陷。一是授权经营的资产数量不够明确,即授权经营的实际资产数量未经国资部门核实确认,授权经营的基数不实。二是普遍未签订授权经营责任书,国资部门与资产经营公司之间的责、权、利不够明确,特别是对外投资、产权变更、资本收益的分配等重大事项的权限不够明确。三是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不少地区均未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即使已实行年薪制考核,也未考虑授权经营资产的质量及所处行业竞争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实行的考核办法不够公平。同时,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审定也缺乏严格的审计监督,考核被委托人与考核对象未割断经济利益的联系,未实施监督管理两分离的市场规则,缺乏信服度。
3.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业务质量监督缺失。目前,社会中介机构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国资部门对其业务质量缺乏严格的审核,如2000年以来,某地国资部门对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38家企业改制评估的资产评估报告,无一例外地都加以全盘确认,对评估过程中实际评估范围与规定评估范围是否一致、有无漏评资产、评估计价标准、评估方法、适用的政策法规是否恰当等具体事项缺乏严格的审核验证。
(二)资产经营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不够规范。目前存在的资产经营公司,有的纯粹是为政府职能配套服务而设立,有的是因为贷款的需要,有的虽然挂了牌子,但没有正式人员,这些资产经营公司基本未正常开展工作。
2.职能错位,资本运作方式单一,力度不大。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对国有资本进行运作,使其保值增值。但现阶段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各类改制遗留问题及完成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能上,职能定位有偏差。另外,资产经营公司资本运营的方式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窄,产权变
动基本局限于内部改制,引进外资、民营企业资金的步子不大,不利于实现投资
主体多元化。如某公司2002年的投资仅占其总资产的0.6%,转让的资产也仅占总资产的0.94%。调查中的另一家公司,除国债回购外,也未有其他形式的资本运作。
3.产权变动未采用市场运作方式。资产经营公司在转让国有股权时,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未采用市场运作方式,交易不够公开和透明。如某公司以每股
9.33元的价格协议转让了300万股国有股权,另一家公司以每股2.25元的价格协议转让158.63万股国有股权,受让者均为个人。由于未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公开交易,无法保证交易价格的公正和合理,无法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
(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制程序、资产处置、资产评估等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房地产公司前身是国有企业,两次改制都是在房地产市场看好的前提下,未经资产评估、未经县企改办审批,采用内部转让给个人的转制形式,将国有股份全部退出,造成了千余万元的国有资产流失。又如某县级公司将固定资产(评估值1934.90万元)及土地57.34亩(未经评估),按协商价1100万元出让,又考虑其他一些因素,最后以930万元的优惠价出让。而无形资产则普遍存在漏评的现象,土地、线路特许经营权、中华老字号等在企业改制时都未进行评估,被改制后的企业无偿承接使用。
2.改制后剥分离资产和核销资产未得到有效处置和管理。企业改制后,存在大量的剥分离资产,其实物形态保留在各改制企业中,帐务移交到各类资产经营公司,处置和管理存在较大的困难。如某资产经营公司2002年底的剥分离资产金额有2.64亿元,其中应收账款及长期投资5717.15万元,因该类
款项由原各国有企业及控股公司形成,接受单位对债权及投资单位不甚了解,收回款项较为困难;剥分离的职工宿舍、土地及闲置资产9262.02万元,散落在各改制企业中,不能统一管理,而且容易被改制企业无偿占用。
3.改制后,“企业负盈、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改制后的某企业国有股163万元,仅占总股本的7.96%,其余为经营者和职工的股份。在其因亏损而以零资产(评估净资产179万元)转让时,国有资产以其7.96%的股份承担了全部亏损责任,还将改制时的溢余资产2716万,由受让方无偿使用,并在其今后逐年上缴的税收中减免抵扣,造成的损失,政府仍然负有无限的责任。
4.企业改制后股权结构过于分散造成负面影响。除一部分国有股和经营者的股份相对集中外,其他股份则分散在各个职工身上。一方面,小股职工股东拥有的股份比重很小,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特别在经营决策上,由于单个股东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才能,影响经营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小股职工股东往往对企业的预期收益信心不足,急于收回投资款,在企业利润分配上大多要求现金派发,与企业扩大再生产相矛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以上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及监督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新体制处在调整阶段。目前,我市虽已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的框架,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尚处于探索、未成熟阶段。国资委基本由政府领导及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属议事机构,而未成为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国资办(科)作为国资委的日常办事机构,但却设在财政局
内,行政上受财政局领导,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所有者
代表缺位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资产经营公司刚刚组建,主观上由于精力集中在接收、合并、清理资产及建章建制和处理各类改制遗留问题上,对其主要职能——资本营运职能缺乏研究和实践;客观上由于只有国有资产
退的任务,而没有进的任务,实施资本运营的权责没有真正到位,国有资产进入的方向及投资和资产处置的范围、方式、审批程序等具体问题不够明确,影响其营运资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少政府职能部门仍然把公司当作以前的“主管部门”,这种资本营运的环境制约了公司营运资本的动作和效率。
2.国资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经营人员缺乏,未走向市场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较少,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才初步建立、许多具体制度和事项还未真正落实的情况下,管理人员的数量与庞大的国有资产总量相比,力量比较薄弱,国资管理部门除处理日常事务外,很难组织力量核实授权经
营的资产数量,审核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者年薪考核指标,也影响了资产授权经营责任书的签定及董事的委派,从而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部门的人员,基本由以前主管部门的人员沿袭而来,旧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方法未得到根本改变,计划经济烙印较深,捧着“金饭碗”,守着旧摊子,退休享受公务员待遇,万无一失的生存环境难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企业缺乏熟悉资本市场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3.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首先,国资部门本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权能将更加集中,管理将更加复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内部缺乏考评、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也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直接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其次,对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也不够科学合理,考核指标的设定未考虑资产质量的差异、所处行业竞争环境的不同、利润产生的因素等各类情况,也未对经营者形成压力,不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内动力;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审定缺乏严格的审计监督,削弱了考核的作用。
4.企业改制后的政策未跟上,遗留问题因此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处置,变成了新的问题。如剥分离资产,由于其金额大、分布范围广、种类多、情况复杂及处置政策不配套等原因,故处置难度大、责任重,致使存量资产和剥分离资产难以流动,形成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又如改制后的股权过于分散,职工人人持股,但投资的观念没有确立,企业有盈利,即要求现金派发红利,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相矛盾;企业亏损了,仍要依赖政府解决各种后遗症包括收回他们的本金。
三、几点建议
我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实践切合了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方向,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为此笔者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1.进一步理顺体制。应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市“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委要成为一个专职的职能部门而非现在的议事机构,国资办应改变过去设在财政部门的方式,直接在国资委领导下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从大局出发,主动适应新形势,放弃既有的权利,将原分散的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统一到国资委,实现“政企、政事、政资”三分开和“管人、管事、管资产”三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进一步鉴定职能。国资部门要根据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确定国有资产经营方针,统一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授权、监督、考核资产经营机构的经营活动。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不应再承担社会及行业管理职能,其职能应定位于资本运作,应努力提高资本运营和管理的水平,拓宽运营的范围、思路和手段,通过引进外资、民营资金、股票上市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其投资拥有股份的企业,应按照《公司法》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利,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一般生产经营企业,应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通过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财富,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进一步规范管理。对授权经营的资产数量和质量,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并根据不同的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考核指标,设立经营者风险抵押金,据以奖的心动、罚的心痛,甚至下岗。对国有产权交易行为,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办法,引导进入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增加信息和交易的透明度、公开性,规范交易行为。对各种改制遗留问题,要尽快制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改制成果,确立国有资产呆滞也是流失的理念。对剥分离资产,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存量资产和剥分离资产流动政策,奖励处置背、冷、闲置资产人员。对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人持股模式,要加快二次改制,鼓励流转,允许按实有价值转让集聚。对目前公司法人具有公务员保险的行政用人机制,要进行改革,用市场机制来挑选企业家,激励资产经营者创业的积极性,使国有资产能真正得到保值增值。
4.进一步加强监督。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各环节、各步骤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国有资产产权变动过程中的审计监督,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监督制度,防止国有资产在改制中流失、在处置中流失、在评估中流失、在流动中流失。要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加大对其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其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者年薪考核办法,加强年薪考核兑现的审计监督,对资产经营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实行管理和监督职能两分离,由专职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先审计后兑现的监督,以确保其监督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