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时间:2019-05-13 09:5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第一篇: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显得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流动性风险

一般来说,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者的提现需求和借款者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前者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后者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事实上,流动性风险正是定位在满足提现和借款两种需求的前提下,银行转换资产或获得负债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主动性负债和被动性负债。被动性负债主要取决于公众,因此对流动性的把握不易控制。主动性负债的业务又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同业拆借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等。但同业拆借的时间又相对较短,且必须及时偿还。向中央银行借款通常成本较高,且可以动用的资金较少。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流动性相对来说更差。不难看出,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主动性负债形成的渠道较少。

(2)利率风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利率管制,即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主要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具有相对固定性,其调整多半是作为国家调整我国经济状况的杠杆,而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价格策略。这样,银行利率就存在着利率体系标准单一的弊端,给国有银行的经营过程,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市场的效率差别较大,而固定利率体系对所有存贷款以及金融企业均执行统一的利率,必然使利率的作用受到限制。一方面,限制了银行利润的获得,另一方面银行不能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实行价格差异,弱化了银行对贷款的控制权。其二,在管制利率条件下,利率调整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极易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从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取决于银行的授信业务,而授信业务的风险主要取决于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授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和国

1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的模糊,导致了恶意拖欠贷款的失信现象屡有发生。当然除了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的隶属问题上存在共同性而引发信用风险外,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低下,也是引发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之一。一个不讲信用的社会,是很难杜绝信用链条中断现象的发生。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不仅要考虑到产权制度根源的存在,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良性构建。

(4)体制风险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还没有完全的商业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政企不分。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银行的正常活动,政府尚未真正从旧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的发挥。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导致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从隐性转为显性并日益突出。体制风险的大量存在,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巨大冲击。那么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一风险呢?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宏观症结的微观主体来寻找答案。事实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制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因为各自产权不明晰。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缺乏具体的人格代表,因而不可能对银行进行合乎理性的管理。在地方政府的压力下,政策性贷款往往成行,而政策性贷款又多是不良资产的“前身”,这就极大的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风险的应对

(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真正走向市场化

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产权能够无限明晰,那么不管它的所有权属于谁,它的资源配置都是有效的。国有商业银行正是由于产权制度的不明晰,缺乏独立的人格代表,因而它在资金配置时,就不能严格遵循市场法则,独立决策,自主选择市场主体,对于那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的贷款,进行严加控制。相反,却把大批市场活跃、效益良好、贷款需求强烈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拒之于门外。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经营的风险,另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盈利范围。因此,只有将国有商业银行真正的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独立的法人实体,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风险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消除。在当前情况下,特别是在国内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不失为加快其产权制度改革和推进市场化的良策。其一,可以打破长期存在的产权结构单一的格局,增强外部监督。这对于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它可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三,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分散风险,缓解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压力。综上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迎接外部竞争挑战,增强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缓解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压力的必由之路。它对于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如金融工程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运筹学技术、决策预测技术等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长期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参与了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因此,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不仅是未来的要求,而且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运用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动态收入模拟等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进而分析出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测算出银行利润的变化状况,给出风险最小、效益最优的优化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探索表外业务风险控制方法,加强对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运用,特别是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三)规范信用评级,强化信用等级认证

我国的信用评级是采用在确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数据,参照标准分进行打分,最后形成级别分的方式来进行,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指标体系不能充分反映变化的实际情况;第二,参照值的确定很不科学;第三,过分的强调定量评估,而忽视了定性评估的重要性。因此规范信用评级,强化信用等级认证势在必行。只有建立权威的信用登记认证机构,强化信用评估,也才能为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化解找到出路。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信用风

险,单纯的强化信用等级评定是不够的。只有消除信用风险形成的制度性根源,进行产权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行长责任制,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用风险。

(四)开展价值分析,构建银行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还将不断扩大,逐步覆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项目。因此,建立科学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对于商业银行保持较高的利润回报,赢得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定价机制的构建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综合考虑资金供求、资金成本、目标效益、竞争策略等因素,确定银行基准利率水平,并根据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授予其相应的价格浮动权;二是建立完善的产品定价体系,针对不同的产品确定其相应的定价目标、策略、方法等,并根据外部市场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三是探索建立客户差异性定价方法,即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的不同实行差别定价。四是合理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利率杠杆的作用下,影响行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最终形成资产负债业务在区域、产业、行业等方面的最佳配置。

(五)加强内部管理,化解经营风险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首先,必须强化各级行领导的风险意识;其次,强化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使日常的业务操作更多的体现稳健的经营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业务操作损失;再次,必须认真地做好行长业绩的评价,使评价指标进一步硬化。当然这需要有体制的配合,即行长应该成为真正的银行家而不是政治家。同时,所认可的指标必须符合风险管理的范畴。比如资产质量、减亏、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来量化行长的业绩,而不是类似于传统的做法,体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加强员工管理

人才是企业的成长决定性推动力,好的企业必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商业银行亦是如此。要致力于打造一支精良的工作队伍,第一,要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用人终身制,打破员工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的界线,打破正式工和临时工的界线,完善用人机制。第二,优化用人结构,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保证能充分调动全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要有严密的奖罚制度,又要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第三,注重员工的培训制度,保证其业务水平不断提升,能充分胜任现有资源使用要求,并且要注意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第四,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带动新业务的发展,激发新的竞争活力,推动业务创新。

第二篇: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结课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

摘要: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 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 行政化色彩退却,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 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WTO后, 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为此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管理

一、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经营管理与决策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社会经济环境欠佳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道德、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等诸多个方面,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多种形式。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

(二)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率

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即存贷比率,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三)支付结算中的风险

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日趋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为了抓客户、稳存款,无视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为客户提取大额现金大开方便之门,形成了现金支付结算的高风险。存款是贷款的基础,而贷款又是现今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上不去,贷款就没有了根本的保障。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就采取了虚增存款的方法,最后导致真实的存款没有增加,存贷比率失调,虚假存款引起真实贷款倒逼银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我国商业银行已进入到一个“微利时代”。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企业欠息的情况比较普遍,应收未收利息金额相当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盈利,但实际上是虚盈实亏。

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风险首先是一种机遇。银行面对的风险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性风险)和行为风险等。

对银行来说,风险不仅仅是损失,银行如能事先降低并且合理规避风险,就能利用风险这一机遇,保全自身的资本,甚至赚取丰厚的回报。所以风险对银行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自身对未来变化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对国内银行来说在过去的经营中,有太多因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例子。风险往往变为损失的主要原因,银行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企业风险文化,表现在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规避。

(二)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风险背后是利润的来源,清晰地分析风险就是明确地了解利润产生的本质。银行不要将风险看作阻碍银行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将风险经营、管理的思想贯穿到银行本身的每一个环节,不是一味地去堵截风险,而是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引导、合理的运作,使其在现实中得到可控,并带来相应利润。在现今商业银行中,风险的管理、控制,以及经营方向等是由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对于风险决不应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真正将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银行要培育自身的风险文化,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三)健全、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 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 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 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 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 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 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 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 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 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 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 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 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利用内外部利率, 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 建立以安全为前提、效益为中心的内外部利率体系。

(四)创新中间业务降低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产品设计中加大风险中介的因素,让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有一个相对的竞争优势。及时地推出特别是面向公司客户的避险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和资金价格风险。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我国居民的富裕金融资产会越来越多,其合理、有效投资并优化组合投资的委托需求和咨询需求会增强,应及时向这类客户提供用于规避风险的代理理财服务、咨询服务、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联手开发投资组合产品,从而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

结束语: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化解,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存在着

方方面面的原因。只有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体制风险,相应的其他各种配套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奏效。当然,要彻底地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必须有其他的配套工作的配合,才是最终化解商业经营风险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何明媛.浅谈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规避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3)

[2] 车承武.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07)

[3] 郝龙芹.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管理控制的看法[J].科技信息, 2009,(20)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

2006年我国将全面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逐步实现,同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实施,同时随着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必将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变量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如何控制风险,在竞争中不断繁荣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风险的集中性。在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直不很通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账贷款就是有力的证明。

2.风险的隐蔽性。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各种金融风险仍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基层行处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转嫁,最后都集中到了总行,再推给国家财政。

3.风险的社会性。我国在近几年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金融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金融风险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淡漠。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认识还亟待提高。一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暴露,特别是支付能力出现问题时,肯定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的资产不能如期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突出的金融风险。据2003年6月保守统计,全国不良贷款率平均高达22%,而东北地区高达30%,一些中等城市的不良贷款率更高。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高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它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性提现要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近几年来,人民币存款居高不下,200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是未来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一个巨大威胁。

3.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是经常存在的,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4.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无法发挥最终清偿能力职能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据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5.01%,距《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种种损失的可能性。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使企业贷款清偿风险加大。

6.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或外部人员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尤其在现代,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犯罪活动一旦发生,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的财产损失和名誉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的一大劣势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除信息科技支持手段落后等原因外,主要还是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所致。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同时,又要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主要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来体现。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2.进行技术手段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因此,没有先进有效的信息支持手段,就不可能有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3.强化外部监管,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中将监管当局监管和市场约束列为新协议框架下三大支柱中的两大支柱,我国监管当局应以此为契机,根据新协议对监管当局四项监管原则的具体要求,提高监管层次,规范监管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促进商业银行自发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作用,准确、健全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成本,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为使市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应建立统一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明确设定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规则,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并且还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最低资本要求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位支柱,围绕这一核心,新协议提出了采用内部评级法来确定资本充足率。由于内部评级法赋予了银行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激励银行自发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采用内部评级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估体系无论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验证,还是在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与国际性银行有相当差距,如果要采用内部评级法,将有大量的基础工作及配套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应尽快着手进行下列几点工作:(1)尽快统一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为实施《内部评级法》建立基础;(2)对相应内部评级的贷款进行违约率统计计算,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以便接受监管当局的检查;(3)在适当的条件下,对协议中的部分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并统一向监管当局反应;(4)完善现有的客户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符合自己客户特征和业务特点的内部评估体系,从而更加精确地计提呆账准备金和配置经济资本,更加合理地保证资本充足率。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盈利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存贷利差的获得必须要承担贷款资金收不回和存款资金到期必须支付这样一种风险。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就是一部“风险机器”。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并且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管理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

纵观国际银行业发展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如近年来,国外有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国内有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以及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技术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等等。这些反面的案例警示我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乎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核心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的稳健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奉行审慎经营原则,而且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将风险管理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管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当局都把风险管理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目前,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监管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已达成共识,把风险管理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这种强调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经营风险

(一)没有树立正确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没树立一个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所有涉及客户违约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上的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种体制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流动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等事件。

(五)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把加强风险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眼下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虽已平息,但却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挑战。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化解和管理机制

(一)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

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由于现今中国的风险管理还属于起步阶段应多借鉴发达国家迪欧风险管理的概念里奇·安波斯特里克:风险管理宗旨是对一个机构树立信心,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树立信心。银行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是一个公司和个人的风险,而会使整个国家出现危机。

(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 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 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 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 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三)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

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四)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

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

第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第三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前景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是巴塞尔协议以后,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话题,若能够有效的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将能稳定国内市场,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逐步缓解加入国贸组织对我国的冲击,使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定。

第五篇:国有商业银行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从几年来审计机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产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贷款。减少新增不良资产,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务艰巨。

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8%)还有一定差距,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触目惊心,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

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

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行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征可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等。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1)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障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

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2)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观念陈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制衡目前还不够完善,内控的权威性不足,董事会还没有真正起到内部控制作用,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由经营层主导,内控优先的原则在一些业务领域没有充分体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4)风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不够,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

(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比较落后。

(6)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促进金融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银行风险监控。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任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从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监督三方面着手:

1、要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质量和效益,尽快按国际金融通则和制度办事,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继续协助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和落实信贷责任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并要防范化解处置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和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或通货膨胀。

2、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三是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四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五是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2)完善内控机制,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做起。建

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3、建立规范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市场监督。在2001年的新巴塞尔资本框架中,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市场约束与最低资本金约束、外部监管共同成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场约束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此过程中,风险信息居于关键性地位。银行业不仅要披露最为基本的关于不良资产等方面的信息,还要描述详细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银行的信息披露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而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需要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经营管理部门等多个层次的分工合作。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必需满足股东的信息披露要求。就银行自身来说,引入市场监督,同时让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赢得广泛的认可,对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下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四家银行成为合资银行是因为外资在这些银行中的股权比重已经接近25%的上限: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有哪些 国有商业银行有哪些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四家银行成为合资银行是因为外资在这些银行中的股权比重已经接近25%......

    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的设置原则是当地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和发育水平提出的要求,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同行政区的设置却是一致的,即有一级政府,相应设置一级金融机构,这种设置首先使......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探讨 【摘要】内部审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客观的评价和咨询职能,其目的是增加机构的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改善一个组织的运作以及......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探究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 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委托代理的效率问题,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就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及防范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及防范措施内容摘要:信贷风险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

    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摘 要: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面临着全球金融监管逐渐宽松,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兼并重组形势蔓延和技术进步的新形势,......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作者:崔颖[摘要]我国国有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银行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