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21:3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第一篇: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摘 要: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面临着全球金融监管逐渐宽松,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兼并重组形势蔓延和技术进步的新形势,在获得新的经营手段和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迎来了日益加大的经营风险。如何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稳健经营已成为目前银行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及其管理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

经济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概念,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我们知道任何风险都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由于风险影响因素的突发性特征以及风险传染性特征,使得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强。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表现

(一)风险特殊性的表现

1、风险影响因素具有突发性特征

风险的突发性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是不可避免的,相较于国内经营而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特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风险影响因素增多。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所遭遇的风险比国内经营的风险要多,如国家风险。同时风险影响因素也增多,如东道国的政治、选举、国家违约等。风险影响因素增多,风险突发性自然加大。二是熟悉度。商业银行在国内经营时,对本国的经营环境、政策更熟悉,对风险的感知更敏锐。而在国外经营,面对陌生的经营环境,很多风险是无法凭经验事先感知的。三是未知风险。在国外经营,有很多状况是在国内从未遇到过的,不知道什么会有风险。

2、风险具有传染性特征

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度关联性使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具有更大的传染性。1997-1998年的亚洲危机,充分体现了风险的传染效应,这次危机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多种不利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组合在一起加速了危机的蔓延。具体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体系内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依靠信用链相互连接,如果其中的一家跨国银行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影响到它对存款人完成商业义务的能力,同时影响到与危机银行有业务关系的其他机构以及它的借款人,这样就会像滚雪球那样使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银行同业支付系统也把所有银行联系在一起,使得实行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之间构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其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差额支付系统,使任何一家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即使产生细微的支付困难都有可能酿成全局的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家跨国银行的危机有可能被投资者视作类似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导致全面的恐慌。因此,金融业的全球化以及通过业务、信用和清算系统所构成的跨国银行网络,大大增加了跨国经营之间风险的传染性。

3、金融体系脆弱性特征

金融体系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而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是金融全球化的过度发展。使融资领域中的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积聚,让国际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二是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剧烈的竞争。国际金融市场剧烈的竞争鼓励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创新热情,而金融创新使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量过多甚至泛滥,大大降低了它们与实物经济的联系程度,从而也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二)风险损失影响扩大

1、传染性导致损失扩大

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一旦出现问题损失非常巨大。以国家风险为例,1982-1999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从8310亿美元剧增到20000亿美元左右,这些债务中相当大比例的债权人是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这些国家无法偿还债务,跨国银行就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防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传染性风险。

2、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损失扩大效应

金融衍生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当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损失的巨大化使得商业银行在其跨国经营中,对风险的管理更要完善和严守相关的管理程序,使得风险的管理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体系,避免小漏洞带来大灾难。在国际化经营中,商业银行的破产受影响的不仅仅是银行本身,可能会对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都会产生影响,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甚至使国家破产。

(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1、新风险的出现使传统风险管理思维受限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会遇到很多新风险,如汇率风险,国家风险等,有时相同的风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风险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并不奏效。

2、管理文化的差异

各国的管理文化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国家的管理文化甚至会产生冲突。而银行的管理文化,又往往会密切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和服务活动,影响到银行各团队的协作合作能力和凝聚力,从而大大地影响到其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遭遇不同的管理文化,加大了管理难度。

3、国内外管理机制不协调

商业银行在国内的管理机制可能适合国内经营,但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能并不适应,有时候还会和本国的管理产生冲突。有时候境外机构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总部确是在市场经济尚在培育发展期的国家,国内银行管理体制与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扩张之间就会很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境外机构现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国内管理体制尚无法接受和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会体现在对某一具体问题迥然不同的看法与冲突上。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管理

(一)前瞻性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必不可少的部分,特别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是国际化经营业务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尽管目前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很快,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关键是风险管理人员有无研究意识,是不是善于思考。由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不同于国内风险的管理,所以不能仅限于对现有管理方法的研究。应该在国际化大背景的环境下研究商业银行的风险,在风险管理上要具有前瞻性。第一:分析国际市场,未雨绸缪。即要了解国际大背景,也要认真分析东道国的宏观环境。做到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二,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失败中学经验。要有主动性,多研究国际化经营失败的银行,积累经营。第三,要把握机会,银行业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行业,有机会就要抓住,不能等待,不能有风险就回避。

(二)系统性管理

金融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断仓晰出新的金融工具。面对国际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国际化接轨,银行风险控制正逐步上升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系统的管理,建立符合金融市场业务特征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并由独立的风险监控队伍进行实时的风险监控。系统运行的初期目标应能从授权和授信管理内容全面覆盖金融市场活动,明确对资金及资本市场交易的总量、比例、交易权限等风险监控指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核心内容。

(三)国际协作性管理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影响因素的突发性特征和风险的传染性特征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更加不确定。这就要求风险的管理不仅要注重微观上的管理技术完善,还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宏观层面的管理战略、管理实施的监管环境,更要注重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尽量掌握更多的信息,使风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张卓旦.跨国银行监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经济2004(8)

[2]路妍,盛艳华.论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02(3)[3]匡山,艾亚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探究[J].现代商业2009(8)期:28

作者简介:姜涛,学校: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出生年月:1989年8月,籍贯:安徽省庐江县。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盈利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存贷利差的获得必须要承担贷款资金收不回和存款资金到期必须支付这样一种风险。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就是一部“风险机器”。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并且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管理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

纵观国际银行业发展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如近年来,国外有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国内有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以及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技术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等等。这些反面的案例警示我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乎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核心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的稳健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奉行审慎经营原则,而且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将风险管理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管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当局都把风险管理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目前,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监管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已达成共识,把风险管理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这种强调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经营风险

(一)没有树立正确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没树立一个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所有涉及客户违约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上的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种体制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流动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等事件。

(五)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把加强风险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眼下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虽已平息,但却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挑战。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化解和管理机制

(一)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

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由于现今中国的风险管理还属于起步阶段应多借鉴发达国家迪欧风险管理的概念里奇·安波斯特里克:风险管理宗旨是对一个机构树立信心,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树立信心。银行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是一个公司和个人的风险,而会使整个国家出现危机。

(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 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 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 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 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三)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

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四)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

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

第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第三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前景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是巴塞尔协议以后,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话题,若能够有效的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将能稳定国内市场,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逐步缓解加入国贸组织对我国的冲击,使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定。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

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国际化的行列,其国际业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从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国际化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工、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境内外公开上市,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而向上市银行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和股改上市,这几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业务结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这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1.组织机构集团化。

年代初,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仅中小银行纷纷合并结盟组成紧密型银行集团与大银行竞争抗衡,大银行也主动合并构成超级大行称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以取得经营中的主动权,增强抗风险能力。2.分支网络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兴于60 年代,70~80 年代在和南亚国家发展很快。我国改革之初和东欧苏联变革之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互设网点基本形成格局。3.业务经营综合化。

年代以前,各国对商业银行管制较严格,在业务范围上有明确的限制,大多采用“分业式”管理。从70 年代始,在金融法规比较健全和商业银行经营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各国相继放宽了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不仅允许经营债券和有条件地参与股票业务,而且还开办了信托、保险、租赁、保管、代理、外汇、咨询等多种新业务。可以说,凡是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业务,银行都开始办理。4.收益渠道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是存贷款,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但90 年代以来,银行利差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缩小,以便吸引存贷客户。为了保持稳定的收入,银行把注意力转向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大量新型交易工具,已成为投资获利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现有金融衍生工具已多达上千种,经营有方的银行从中获利甚丰,所以,银行在保持表内业务稳定收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表外业务的开拓。5.同业竞争激烈化。

当今的银行业竞争已不受国界的限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必须相互金融市场,不得设置障碍,银行将面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竞争。6.对外服务周到化。

信誉是银行生存的基础,信誉主要来自服 务,服务质量关键取决于效率。虽然微笑服务和规范用语必不可少,但现代化的业务处理设备、及时准确的信息更受客户欢迎。(1)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银行业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还有一系列的考验都在等待着刚刚走向国际舞台的我国商业银行。我们要正视国际金融环境带来的挑战,清醒的认真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一)国际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局势复杂多变,1994年爆发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特别是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突变性、传播性。目前,次贷危机从信贷市场蔓延到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虽然亚洲、中东和南非等地金融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但是增长的势头并不稳固,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地区局势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规范。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机构经营层次有待提升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22.58%,除港澳之外的其他境外地区资产占全行总资产的3.83%,工商银行海外资产占全行总资产不足3%,与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50%左右的占比水平相差甚远,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2)。我国商业银行部分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模式较为落后,规模有限,资产较少,人员不足,制约了经营层次的提升,无法在与当地商业银行竞争中占有主动。客户本土化进展也比较缓慢,多数境外机构核心客户基础薄弱,没有充分融入当地经济,成为当地主流银行;也没能好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等客户资源,制约了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海外机构的分散化导致业务发展呈现孤岛效应,内外联动层次较低,全球化经营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银行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竞争过激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有序发展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依赖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出口国际贸易,银行的国际业务早已成为一个有力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全国贸易总额的急速增加,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开展国际业务的经营,这也因此打破了中国银行曾经垄断经营的局面。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竞争有利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业务的创新,有利于达到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扩大,利润空间被急速压缩,各大银行甚至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业务方面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质量的提高。如:某些银行降低信用证的开征条件,或者接受信用担保开征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3)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战略

(一)认清当前形势,树立发展理念,当前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国际业务的重要地位,但很少意识到这类业务也需要结合营销策略,这就需要银行不仅要分析客观经济形势,也许加强研究客户需求,坚持以客户为核心的方针,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通过有效竞争,以增加银行业务的竞争力。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智力保障 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 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稳定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为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求,我们需要一支既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又熟悉本地经济与文化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对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拔人才要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选拔具备国际化经营视野、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第二,从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中,通过选拔考试,有计划地增加境内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化经营的管理能力。第三,要继续推进境外经营机构薪酬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吸引、留住、用好国际化人才。(4)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数量朝着有力于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继续推广现有的银团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存汇业务的同时,结合当地惯例,丰富现有业务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紧跟国际上商业银行业务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大趋势(5),注重扩大零售客户数量,提高个人中高端客户比重。海外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竞争优势,通过发展ATM、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拓宽低成本服务渠道,实现物理网点和虚拟服务渠道并举,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实现对客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无边界全程服务。通过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知名度。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金融》

(2)工商银行、中国银行2007年年报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 葛兆强(3)《银行业国际化“渐入佳境”》 姜建清(5)《中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思考》 吴念鲁

第四篇: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

商业银行结课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

摘要: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 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 行政化色彩退却,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 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WTO后, 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为此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管理

一、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经营管理与决策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社会经济环境欠佳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道德、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等诸多个方面,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多种形式。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

(二)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率

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即存贷比率,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三)支付结算中的风险

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日趋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为了抓客户、稳存款,无视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为客户提取大额现金大开方便之门,形成了现金支付结算的高风险。存款是贷款的基础,而贷款又是现今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上不去,贷款就没有了根本的保障。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就采取了虚增存款的方法,最后导致真实的存款没有增加,存贷比率失调,虚假存款引起真实贷款倒逼银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我国商业银行已进入到一个“微利时代”。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企业欠息的情况比较普遍,应收未收利息金额相当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盈利,但实际上是虚盈实亏。

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风险首先是一种机遇。银行面对的风险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性风险)和行为风险等。

对银行来说,风险不仅仅是损失,银行如能事先降低并且合理规避风险,就能利用风险这一机遇,保全自身的资本,甚至赚取丰厚的回报。所以风险对银行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自身对未来变化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对国内银行来说在过去的经营中,有太多因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例子。风险往往变为损失的主要原因,银行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企业风险文化,表现在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规避。

(二)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风险背后是利润的来源,清晰地分析风险就是明确地了解利润产生的本质。银行不要将风险看作阻碍银行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将风险经营、管理的思想贯穿到银行本身的每一个环节,不是一味地去堵截风险,而是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引导、合理的运作,使其在现实中得到可控,并带来相应利润。在现今商业银行中,风险的管理、控制,以及经营方向等是由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对于风险决不应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真正将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银行要培育自身的风险文化,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三)健全、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 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 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 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 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 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 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 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 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 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 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 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 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利用内外部利率, 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 建立以安全为前提、效益为中心的内外部利率体系。

(四)创新中间业务降低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产品设计中加大风险中介的因素,让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有一个相对的竞争优势。及时地推出特别是面向公司客户的避险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和资金价格风险。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我国居民的富裕金融资产会越来越多,其合理、有效投资并优化组合投资的委托需求和咨询需求会增强,应及时向这类客户提供用于规避风险的代理理财服务、咨询服务、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联手开发投资组合产品,从而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

结束语: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化解,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存在着

方方面面的原因。只有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体制风险,相应的其他各种配套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奏效。当然,要彻底地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必须有其他的配套工作的配合,才是最终化解商业经营风险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何明媛.浅谈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规避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3)

[2] 车承武.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07)

[3] 郝龙芹.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管理控制的看法[J].科技信息, 2009,(20)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

2006年我国将全面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逐步实现,同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实施,同时随着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必将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变量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如何控制风险,在竞争中不断繁荣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风险的集中性。在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直不很通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账贷款就是有力的证明。

2.风险的隐蔽性。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各种金融风险仍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基层行处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转嫁,最后都集中到了总行,再推给国家财政。

3.风险的社会性。我国在近几年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金融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金融风险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淡漠。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认识还亟待提高。一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暴露,特别是支付能力出现问题时,肯定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的资产不能如期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突出的金融风险。据2003年6月保守统计,全国不良贷款率平均高达22%,而东北地区高达30%,一些中等城市的不良贷款率更高。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高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它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性提现要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近几年来,人民币存款居高不下,200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是未来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一个巨大威胁。

3.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是经常存在的,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4.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无法发挥最终清偿能力职能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据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5.01%,距《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种种损失的可能性。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使企业贷款清偿风险加大。

6.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或外部人员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尤其在现代,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犯罪活动一旦发生,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的财产损失和名誉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的一大劣势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除信息科技支持手段落后等原因外,主要还是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所致。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同时,又要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主要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来体现。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2.进行技术手段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因此,没有先进有效的信息支持手段,就不可能有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3.强化外部监管,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中将监管当局监管和市场约束列为新协议框架下三大支柱中的两大支柱,我国监管当局应以此为契机,根据新协议对监管当局四项监管原则的具体要求,提高监管层次,规范监管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促进商业银行自发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作用,准确、健全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成本,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为使市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应建立统一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明确设定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规则,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并且还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最低资本要求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位支柱,围绕这一核心,新协议提出了采用内部评级法来确定资本充足率。由于内部评级法赋予了银行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激励银行自发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采用内部评级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估体系无论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验证,还是在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与国际性银行有相当差距,如果要采用内部评级法,将有大量的基础工作及配套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应尽快着手进行下列几点工作:(1)尽快统一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为实施《内部评级法》建立基础;(2)对相应内部评级的贷款进行违约率统计计算,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以便接受监管当局的检查;(3)在适当的条件下,对协议中的部分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并统一向监管当局反应;(4)完善现有的客户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符合自己客户特征和业务特点的内部评估体系,从而更加精确地计提呆账准备金和配置经济资本,更加合理地保证资本充足率。

下载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显得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

    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的探析_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的探析

    [论文关键词] 商业;公司治理;特殊性;监管[论文摘要]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公司,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具有特殊性。本文在对此问题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商业银行的......

    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研究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1 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研究 肖雅珊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经济的融......

    汽车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研究

    汽车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研究 汽车险有限公司是经营社会财产风险的特殊企业。它的经营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 一方面来自经营对象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该风险的大小紧紧联系......

    国际化研究论文

    国际化方面的研究是为了促进中国更好地向国际化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国际化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国际化研究论文一摘要:我国媒体在全球化浪潮下,没有把握住机......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1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分析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研究 一、银行进行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意义 信用分析是以评估对象的偿债能力及信誉度为中心,对被评估对象进行公正审查和评价的......

    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5篇

    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 安岳教师进修学校 杨中全 引言 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根据智力测验结果,人的智商( IQ)分布情况是这样: IQ等级 分布情况 备注 70以下 1% 智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