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5篇

时间:2019-05-12 19:1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

第一篇: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

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

安岳教师进修学校 杨中全

引言

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根据智力测验结果,人的智商(IQ)分布情况是这样:

IQ等级 分布情况 备注

70以下 1% 智力低下者

70~89 19% 智力偏低者

90~109 60% 智力中常者

110~129 19% 智力偏高者

130以上 1% 智力超常者

可见智力中常者占人口的60%,智力偏高和超常者占20%,智力偏低和低下者占20%,其中智力低下者占1%,这就是弱智者。根据《心理学》教材提供的数据,我国智力很差的儿童占3‟。

弱智儿童就是指智力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智力发展存在障碍的儿童。弱智儿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知觉速度慢,范围狭窄,内容笼统不准确;②对词和直观的识别都很差,再现中发现大量歪曲和错误,一般缺乏逻辑的意义的联系;③记忆保持很差,视觉表象贫乏,缺乏分化和不稳定;④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意义含糊,词汇量少,缺少连贯性,他们的个性往往表现出沮丧,对人有敌意,情绪紧张,压抑,缺少自信心,思想方法绝对化等特征。

弱智儿童客观地存在着,就应有对弱智儿童的教育。如果没有特殊的教育,“这些儿童就会成为无依无靠,对社会无益的残废人,有时甚至是道德堕落的人(苏.鲁宾斯坦)。”如果给他们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矫正和补偿被损害的心理功能,激励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智力的水平,就能帮助他们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平等成员。正是这样,弱智儿童具有特殊的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决定了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性质应当是特殊的教育。

下面从教师、教材、教法和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弱智儿童教育的特殊性。

特殊的教师

特殊的受教育者要求教育者有特殊的知识和能力。弱智儿童的教师首先应当是受过特殊教育的人来充当,他们通过接受特殊教育,到少应当具有三种能力:①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应当具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能力;②具备了解儿童心理,弱智儿童心理的心理专家的能③具备了解儿童生理,弱智儿童生理的生理专家的能力。第一种能力保证弱智儿童能得到政党儿童一样的文化教育;第二、三种能力保证弱智儿童的教育目的通过特殊的手段来达到。

一般情况下,这种受过特殊教育的教师的作用,也可以由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简称教师群)来代替。这个特殊的教师群由不同专业的人共同构成,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心理医生,生理医生等,教师群以传授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的教师为主,心理医生和生理医生为辅,为主者具体实施教师群的意志,为辅者保证实施手段及过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受过特殊教育的教师和特殊的教师群是弱智儿童教育师资所应具备的客观条件。弱智儿童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一个最重要的主观条件,那就是对弱智儿童的同情心和爱心。魏巍说过:“教师„„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依靠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如果弱智儿童教师没有这颗爱心,那么改进方法,编制教案等就成为形式,那么特殊的教师群也就难以发挥独特的作用。自然,弱智儿童教育就难以达到目的。与爱心相关联的另一种态度是同情。爱心是一种广泛的同情。同情心是源于道德的力量。爱心和同情心共同构成了弱智儿童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弱智儿童有自身的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他们往往在语言、行为、姿态诸方面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不同,因此一般的人——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里的一些亲戚朋友,社会上的一些人,甚至自己的家长都觉得看不顺眼,就用歧视、鄙弃、羞辱等态度和行为对待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本能地采取保护措施进行自我封闭,表现为沉默、孤独。这样与正常儿童的自然交往受到阻碍,反过来又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发展。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弱智儿童教师有责任消除这种恶性循环,更不能制造这种恶性循环。爱心和同情心就是弱智儿童教师消除恶性循环的有力武器。关心、爱护弱智儿童,理解、尊重弱智儿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把他们看着自己的朋友,这是弱智儿童教师的职业道德。

特殊的教材

弱智儿童自身的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教材的特殊性。教材的特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教材的编者应当由特殊的人来担当。作为编者,他应当了解弱智儿童的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应当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上的弱智儿童的生理特征;应当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上的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应当了解弱智儿童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性;还应当了解弱智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的人才能充当弱智儿童教育教材的编写者这一角色。教师群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教师群有雄厚的专业实力,它拥有特殊的文化课教师和心理、生理专家,能满足前面的五个条件。教师群还有层次分明的组织结构形式,它以特殊文化课教师为主,以心理、生理专家为辅,施行特殊教育,能满足第六个条件。因此,弱智儿童教育教材应由特殊的教师群编写。

其二,教材的内容应有其特殊性。与普通教材相比,它们之间有着质上与量上的差异。弱智儿童的智力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量比不上政党儿童。比如,抽象的事物概念,比较复杂的关系表达对他们来说,接收是困难的。如果不在量上加以控制,势必让他们在源源不断地涌来的信息面前,感到手足无措,加深自卑感,达不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删除抽象、复杂的,保留直观、简单的,使他们的信息接收量适合或略低于他们的信息接收能力,教育才会有效果。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一般来说,弱智儿童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特殊的教育,使他们基本适应生活,智力达到中常或偏低,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平等成员。我他不能要求弱智儿童通过教育必须去考一个大学,必须成为超常儿童。我他不能排除少数弱小智儿童通过教育成为超常儿童的可能,也不排除少数弱智儿童通过教育仍然属于北智儿童的可能,过高地要求北智儿童教育是没有意义的,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从总体来看,弱智儿童教育的目标低于普通教育目标。其三,教材内容的不稳定性。教师、教师群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教学规律、心理

发展和生理发展规律,随时都要高速教学内容,使教育更有效、更科学。这势必影响教材的稳定性。这种影响对于教材来说是消极的,但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则是积极的。

特殊的教学法

弱智儿童自身的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方法应当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教育管理方法上的特殊性。一是确立智力档案,二是确立个性特征档案。人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在不同时期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和特征。建立两类档案,目的在于为教师实施教学手段提供科学依据。心理、生理专家为文化课教师提供弱智儿童不同时期的情况,文化课教师依此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施行特殊的教育。另一个目的是把智力水平达到同龄人水平的“受过教育的弱智儿童”归还到普教系统中去,其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游戏法、直观法、谈话法、启发式„„诸多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或一人一法,或一人多法,或多人一法,不拘一格,唯“利”是图,只要能收到好的效果,就大可不必去拘泥某法的框框。归纳一句话:弱智儿童教育的方法就是综合诸法,灵活运用。当然,它并不是不讲程序,它讲的是符合弱智儿童自身特点和新程序,这个新程序不是照搬,而是教师群科学地设计出来的,它体现在教材和教案上。

其三,教学重点的转移。弱智儿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首先不应当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自信心的培养。这种自信心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和自我肯定。自信心的培养是弱小智儿童教育的重点。如果弱智儿童确立了自信心,克服了自我认知的障碍,那么对于知识及其它生活经验的接收过程将顺利得多,更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但是自信心的培养不能超前,这是由弱智儿童自身的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决定的。自信心的培养应当在教师群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弱智儿童所受的影响中,教师群的作用无身经百战是最大的,因而弱智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培养的自信心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对其学习生活产生较持久的积极影响。教师群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弱智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帮助他们获得想知道的知识,做对了事,说对了话,解决了某个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通过表扬,鼓励他们进步,给他们自我认知的勇气,促成他们最后的自我肯定,培养出稳定的自信心。普通教育是把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教学任务的重点,弱智儿童教育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教育对象自信心的培养上。

特殊的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古人早知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现代心理教育学也认为: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巨大作用。普通教育有一个特定的环境:安静便于学生学习,安全便于学生运动。弱智儿童教育环境除了要具备安静、安全这个自然环境外,还应当具备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由弱智儿童自身和特点决定的。

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半公开性和半隐蔽性。所谓半公开性就是弱智儿童与常

人(包括不同龄的常人)保持适当接触而不过火,即弱智儿童回归常人群体,交流生活信息,体味亲情温暖,忘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在氛围上给自己罩上常人的光环,表现 出自信心,这样有利于巩固特殊教育的效果。过火就是弱智儿童在与常人接触过程中,自我发现或他人发现其弱智特征,出现再次自我封闭,自信心丧失,心灵上受到伤害。弱智儿童与常人接触一定要把握“适当”。切忌“过火”。否则,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弥补,而这种弥补又未必能成功。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造成接触过火,也不能因为怕过火而不敢实施接触。这就是半公开性,它是弱智儿童教育中特殊的社会环境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半隐蔽性。所谓半隐蔽性就是弱智儿童话的基本情况为一部分人知道,对另一部分人应保密。领导、教师群、家长为应知道者,此外的人都是非知道者。弱智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智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就读学校及班级的名称,任课教师和使用的教材以及其它一些情况。知道者都应本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公正地对待特殊的教育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重他们不受来自各方面的歧视,为他们创设一块特殊的“圣地”。目前,一些市、县开设特教育班,忽视了这种特殊环境的设立,使人很难相信这种教育班的效果。比如有的特殊教育班就命名为“弱智班”或“迟缓班”,让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秘密。有的校内活动不把他们区别开,结果让全校师生观看他们“精彩”表演„„这些现象表明,弱智儿童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尚未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

结语

在我国实行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弱智儿童教育已提到了日程亲正在迅速发展。为了搞好弱智儿童教育,使他们的缺陷各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并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这就需要了解弱智儿童教育的特点。许多国家对弱智儿童早就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而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我国超常儿童的研究工作始于1978年,而弱智儿童的研究工作起步则更晚。本文是对刚起步的弱智儿童教育工作提出的不成熟的意见,请专家朋友批评指正。

第二篇:浅谈弱智儿童教育的生活化与情景化

浅谈弱智儿童教育的生活化与情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普通教育改革的基础上,特殊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根据我多年从事特殊教育的经验,我认为特殊教育应从弱智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导向,建立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的课程目标,确定符合弱智儿童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特点的教学内容,实施情景化的课堂教学,针对弱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其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实用性的康复训练,应成为培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校根据弱智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已于2007年开始了《培智儿童课堂情景教学与实践》课题的研究。课题要求将“适应生活”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学校的这一课题,结合我在多年从事弱智儿童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坚持以生活适应为核心,以培养弱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是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弱智儿童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掌握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各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走向社会后尽可能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根据这一目标,我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需要迫切掌握的内容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培养弱智儿童的自理能力,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康复教育的重点。对弱智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自理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这方面往往容易被家长及社会所忽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正常儿童还是弱智儿童,很多人都看重智力水平的评价,而很少考虑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从而造成了教育上的误区:即对弱智儿童的要求,也是主要看课本知识的领会与掌握,忽视了对弱智儿童心理健康、非智力因素、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体质方面的培养。这种做法背离了开展弱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弱智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特殊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弱智儿童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能因为他们是弱智儿童,就忽略了对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的教育。

弱智儿童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知道,人的交往能力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发展的。同理,离开了社会活动,便没有弱智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学校领导为了让弱智儿童多参加社会活动,专门组织弱智学生到阳泉市新世隆等商场门前表演节目,既宣传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展现了弱智教育的成果,又使弱智儿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身心都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弱智学生踏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商场、街道、邮局等处,让他们熟悉商场街道的环境,教给他们如何向营业员正确地说明自己的需要,说明购买物品的名称和数量,训练他们保管好自己的钱物等,一点一滴地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由于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有具体而新鲜的情景,内容丰富而生动,学生对此非

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通过参加这些社会活动,大大提高了弱智儿童教学的有效性,强化了弱智儿童的自理能力。

二、教室布置的情景化

教室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弱智儿童认识事物主要靠形象思维,对于他们来说,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环境比较容易领会和接受。一般意义上来说,弱智儿童的生活知识构建需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需要有生活情景的提示。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我在布置教室时,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吻合,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比如,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摆放学生喜爱的鲜花,陈设学生喜欢的专栏,制作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工艺品(如用鸡蛋壳或饮料桶等制做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摆放在教室中)。教育训练应从最简单的动作做起,比如在训练学生整理书包过程中,首先要求中重度学生能辨清语文和数学教材,我让他们在语文书的左上角画上一条小鱼,在数学书上画上一只小老鼠,尽管这些图案画得不好,但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只要他能认识就达到了目的,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消除恐惧感,产生愉悦感。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始终在欢乐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并在自我反馈中检验到获得成功的内心愉快。如组织学生开展整理书包 3 的竞赛活动,使优胜者获得一朵小红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康复训练,有效地补偿了弱智儿童的情理缺陷。

我要求多动症的学生把与父母的照片拿来贴在黑板上,把自己的照片和最喜欢的玩具拿来放到教室里,将教室营造成一个自己的家,让学生有一种在家里学习的感觉。同时,要引导学生看好自己的东西,不要让别的同学乱动。通过这样的尝试,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懂得保护、爱护自己物品的效果,同时对多动症的儿童也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启示化

学校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力与增加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老师的崇高使命就是成为儿童幸福的创造者,成为儿童心灵的医治者和治愈者。”作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成为弱智儿童心灵的医治者。

在教学中我发现,在课堂上有很多的弱智儿童因为胆小而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在课余时间不愿意与别的孩子一同玩耍。为此,我坚持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不管答得对与错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胆量;在课后,让别的孩子主动去接近他们,和他们一起玩,让他们融入到儿童的大集体中,从而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我经常组织培智一班的学生开展演讲启智活动,学生和部分家长参加。2008年以来,我将范围扩大到三个培智班的学生和部分家长参加,我让每个学生自己举手,主动站起来作自我介绍。如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家庭人口、在什么地方上学等情况。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大的自我表达空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爱学习、爱家庭、爱集体的观念,特别是对新招收的学生和有自闭症等行为的学生矫正作用更大一些。同时,组织这样的活动,对年轻教师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起到了引领作用。参加此活动的学生家长对此反映很好,说自己的孩子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比以前敢说话了,希望学校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四、教师言行的亲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把学习当作乐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效果才能明显。正常儿童教育是这样,特殊教育也不例外。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靠老师来创设和营造的。古语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一点对弱智儿童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不强,理解力差,情感建立困难。要想让他们学到一点知识,广靠启发不一定能奏效,必须进行手把手地反复训练才行。但弱智儿童一旦喜欢一个老师,他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愿意接受他的教育。根据弱智儿童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应该像 5

母亲一样爱学生,讲课的语言要浅显易懂,绝对不能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行动上要主动“出击”,多方启发。我除注重在课堂上启发诱导外,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谈、做游戏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从态度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锻炼学生的体质,除上课间操外,我坚持每天下午用20分钟时间带领弱智学生在操场跑步。学生肢体有毛病的,可以走步或慢跑,关键是要全体学生参加,每天都要坚持,而且老师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并随时给予指导。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又激发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增强了学习知识的信心。一个跑步活动看似简单,其实是对弱智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只要每天坚持,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补偿缺陷经常化

弱智学生由于受家庭的宠爱,养成了任性、怕苦怕累等习惯,具有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等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加强学生的自理能力训练作为一项经常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进行日常生活常识训练,养成自己动手、讲究卫生的习惯,如进行穿衣、洗脸等训练。二是进行家务劳动训练,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如进行打水、扫地、擦桌子、擦玻璃的训练。三是进行简单的劳动训练,教学生手工方面的技术,反复给他们讲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进行辅导。如在校园里给花池拔草时,我先给他们做示范动作,并结合实物给他们讲爱护花草

树木的常识,讲一年四季的区别,讲花与草的区别,讲如何将杂草拔除等,并强调在劳动中注意安全等常识,让学生既学会劳动,又不会受到伤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大自然有进一步的了解。四是进行勤简节约教育,养成爱护粮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如不乱扔食物,不随便吃零食,人人爱护公物,不浪费铅笔、本子,爱护桌椅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训练,学生们基本上养成了爱劳动、讲卫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自己这几年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的实践,我充分感受到对弱智儿童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可以提高弱智儿童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情景化,既加强了课堂与生活的沟通,又让教学贴近了生活,联系了实际,帮助弱智儿童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第三篇: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性研究

《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胡立根工作室子课题《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性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骨干教师”的界定

“骨干教师”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骨干教师”一词在我国始于1962年12月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中学骨干教师一般的界定为: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中学优秀教师代表。

“骨干教师”有不同的层次性,是相对于不同的群体而言的。

本课题所指的骨干教师,是县区级及其以上层面的骨干教师,即在县区一级及其以上的教师群体中,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高,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的教师。包括特级教师,省、市、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定的名师。

2.“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包括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即“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发展”,指除了一般的专业能力之外,作为教师,他与非教师专业的同一学科的人员其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同要求。“教育专业发展”,指作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之外,他还应该具备的适合本学科、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3.“专业发展特殊性”的界定

这里的特殊性包括四层含义,一是指同样是中文专业,作为教师,其专业发展有何特殊性?二是,同样是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专业发展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有何特殊性?三是,同样是作为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师相比又有何特殊性?四是,同样是语文骨干教师,其不同的个性气质、对语文教学的不同的理解,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的风格会给学生不同的影响。

这四个层面的特殊性的具体内含包括专业发展的背景、阶段、途径、内容、结构、策略等等方面的特殊性。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全球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我国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并予以关注是较近时期的事,近年来多名大学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广大高校或中小学教研员把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作为主要研究领域霍学位论文的选题。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就较为细致、深入地探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师范司于2003年编辑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教师专业化的成果进行了描述。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的主要观点:主要集中在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如葛斯曼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关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及关于自身的知识”。默雷和波特的“学科内容、普通和人文知识、教育学科内容、多元文化和国际方面的知识及教师在教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决策问题”。舒瓦茨的“教育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巴农的“构建一种解释性课程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方法;理解一般的教育学基础;对多元文化学生群体的敏感;理解信息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广为流传。

国内学者提出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说(陈向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及实践性知识”说(申继亮),“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说(季苹)。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国内的研究者主要从语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育信念”“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知识”“语文教学能力”“的语文教育科研能力”“自我发展需要和终身教育意识”。(相萌萌、闫鑫在)二是“母语文化的人文精神”“语文交际能力”“课文分析和鉴赏的讲解能力”“‘导写’与‘导读’能力”“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现代先进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科相应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刘济远)

2.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多集中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但是,当语文教师的基本的专业发展都没有弄明白,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问题自然也难以真正说清楚。二是将研究的视野停留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上,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实践性的角度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三是将学科专业能力与教育专业能力混为一谈,或者过于重视学科专业能力,忽视了学科教育能力,或者注意了通识化的教育能力,而对于专业相适应的教育能力的研究关注不够。四是,停留于泛泛而谈,缺少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的专业化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教育的入门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教师的提高尤其是对骨干教师的提高其指导价值有限。五是者缺少理论框架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考察,或者缺少实证的研究,更少有将理论与实证结合起来的研究。

3.本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本课题在理论上将学科专业能力与学科教育能力加以区分,予以分别研究,并将侧重点放在学科教育能力上,超越了以往研究过分纠缠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局限。

其次本课题侧重于对于语文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不只是一般的知识与能力框架,而是比较具体的能力结构、发展过程、发展策略的描述,对于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成长具有更为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本课题在研究的方法上将理论的研究与实证的研究相结合,既要提出语文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型,还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典型个案描述,更要进行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实验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将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和策略。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明确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寻找语文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途径、策略,促进语文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能力和专业教育能力的构成;

②与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相比较,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③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与策略; ④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实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是理论创新。本研究有如下理论假设:第一个假设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四个背景:母语学习背景、个性化学习背景、小学教育背景和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背景。这四个学习背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其学习途径、方式方法乃至于思维方式等等,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不同要求,教师只有适应了这种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成为骨干教师。第二个假设是,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其专业发展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比,不仅有其特殊性,且有其较大特殊性,其成长过程也其特殊性。

二是角度创新。本课题主要从专业发展的特殊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三是方法创新:研究方法上有两点创新,其一是本研究将理论研究、成长个案研究和成长实验研究三者结合起来,并将重点放在成长个案与成长实验研究方面,这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二在理论研究、成长个案研究和成长实验研究这三项研究中,始终贯穿着比较研究,这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依托教师工作室,借助文献梳理、调查访问、个案整理、培养实验等方法,探讨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成长特殊性和规律。首先展开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整理,通过理论的推导,构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性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主要是调查访问、分析整理优秀骨干教师的案例,将理论的研究与调查、案例的研究的结论结合起来,初步把握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能力和专业教育能力的构成及其特点,了解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及其特殊性,形成中学语文教师的成长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根据上述的研究的成果选定若干培养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验证和修正第一和第二步的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成果。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资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寻找研究的薄弱点和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2)教育调查法——依托工作室,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特殊性和成长规律。

(3)案例研究法——选取不同层面的语文名师个案,如著名特级教师、本地名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其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

(4)教育反思——骨干教师自身成长道路的反思。

(5)比较研究法——从文献梳理和个案分析等角度,将语文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他学科的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比较,将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比较,以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寻找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

(6)实验研究法——选取若干培养对象,根据研究的初步结论,指导其专业发展,进行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实验。

六、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长期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并坚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四十多万字,有的论文收入《新华文摘》“报刊文章篇目辑览”,七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复印,多篇论文收入语文教学研究的权威资料。尤其近年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做过较多的思考,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复印,并被语文教育界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加以推介,多次应邀到各地做《中小学教师的价值重建与专业化建设》讲座,积累了本课题的一定的研究经验。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且其本身专业发展良好,每一个成员都是比较典型的个案。本课题依托教师工作室,并借助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进行研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员来自全省各个地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本课题的组织保障:并作为广东教育学院《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总课题的子课题,能得到总课题的及时的指导;本课题依托教师工作室,得到了工作室所在学校的支持。

本课题的人员保障:本课题依托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都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学员也是有志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教坛新秀,为本研究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课题的经费保障:本课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工作室的各种资源;将尽力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科研经费。

七、研究过程与阶段(含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整理,通过理论的推导,构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性的理论假设。(2010年9月至12月)

第二阶段:实证研究

(一)。主要通过调查访问,分析整理优秀骨干教师的成长案例,初步把握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能力和专业教育能力的构成极其特点,了解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极其特殊性,形成中学语文教师的成长策略。(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

第三阶段:实证研究

(二)。即实验研究。根据前期研究成果,选定若干培养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

第四阶段:结题。(2012年9月之2012年12月)八、三级子课题建议: 1.个案研究:

骨干教师个案描述

名师成长个案研究

不同学科教师成长个案比较研究

个人成长的反思性研究 2.因素研究:

语文教材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师的特殊要求

语文学习的特殊性研究

当代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语文老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中文专业与非教育中文专业专业能力的比较研究 某种能力(学科专业能力、学科教育能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如教学管理能力、亲和力、语文知识水平、朗读能力、写作能力、鼓动能力,等等,切入口可以很小)

九、预期成果 阶段性成果:

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研究(论文)(2011年3月)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成长案例(研究报告)(2011年9月)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能力和专业教育能力的构成(论文)(2011年9月)最终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与策略(论文)(2012年12月)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实证研究(研究报告)(2012年12月)

附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梁婧《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名师讲语文》丛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胡立根工作室 2010年6月11日

第四篇:弱智教育读后感

《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读后感

弱智儿童是指精神发育不完全,智力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的儿童。造成儿童弱智的原因有:遗传因素;母亲妊娠时因疾病等致胎儿发育不良,或分娩时婴儿脑部受损伤;出生后发生脑膜炎等疾病;极度缺乏早期教育致认识能力发展极差、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弱智儿童产生,开展对弱智儿童的康复教育已成为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证明,许多弱智力儿童只要能及早进行正确医治和科学的教育训练,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康复。弱智儿童发现得越早,医治、教育得越及时,康复的效果越好。我们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智障儿童同样有权接受教育。

通过阅读《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这本书,我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人员,我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由于智障儿童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小孩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智障儿童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2、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应该做到尊重孩子,正面教育。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否则会使智障儿童出现躲避、不愿接受帮助的倾向,我们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他们。这些孩子一般缺乏好奇心、探究心、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可以通过

玩具、游戏或讲故事等多种教育形式教他们识字、识别颜色、计数等。

3、家庭与学校要密切配合:父母与老师必须以同一方式训练智能不足的儿童,因为这些儿童特别需要在反复不断的操作训练中发展他的技能,仅仅让小孩对一些原则、知识有所了解是不行的。因为对于不同的训练方式,他们比正常儿童更容易感到困惑。所以,不论在学习的要求上或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上,父母在教导儿童以前,必须先了解并熟知老师的教导训练方式,以便相互配合。

4、真诚的赞美: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当儿童表现良好时,教师必须明确地表示出欣赏与赞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世界。往往成人认为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小孩的眼光中却是很大的成就呢!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我们要通过赞美和赏识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改善情感、性格,增长对集体活动、对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兴趣、经验,增强集体责任感、义务感。

智障儿童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给给智障儿童努力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充满爱的空间,使他们也能与正常儿童一样的成长。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充满爱心,学好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让阳光照射进智障儿童的心里,广大的智障儿童也会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五篇: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征(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1001410024)

摘 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其教育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心理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演绎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圆满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队伍。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应该看到,和城市中“流动儿童”遭遇的教育困境一样,“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那些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之所以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副产品,也是客观社会结构制约下的农村劳动者无奈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正在或将要步入城市,这也意味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不佳:在农村,由于监护人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对儿童的知识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当儿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除了向老师寻求帮助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其他的解决途径,再加上农村经济水平较低,所以对互联网等新兴教学媒体的使用很是欠缺。学生的知识面也十分的狭窄。再加上家庭本身对教育的不重视,对学习方面管理的不够好,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容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甚至于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直接影响到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城市相比普遍较低。

(2)心理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个人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冷淡,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3)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农村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许多留守儿童接收不到正规的道德教育,他们大多数是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由于监护人知识水平有限,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许多儿童容易惹上社会上不好的习惯,容易被社会不好风气影响。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4)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

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5)代沟现象较为明显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90%的儿童承认跟监护人发生过冲突,冲突的理由主要是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这两项合计占86%。在回答“如果你有机会给现在的监护人提一个要求的话,你最想说什么”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都表达了要求被理解和要求得到帮助

(6)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该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公平,为农村子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育资源,更加完善的教学设施。发展信息教育,素质教育不断拓展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2)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臵,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家庭方面:留守儿童家庭应该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4)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2002,(9).[2] 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9)[3]胡朝阳,张振乾.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4]王晓腾.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贵州商报,2007 10 2

下载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弱智儿童教育特殊性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特殊性的研究 摘 要: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面临着全球金融监管逐渐宽松,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兼并重组形势蔓延和技术进步的新形势,......

    儿童教育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推荐五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bout Rural Rear Children 文献综述: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例如《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论文5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引言 乡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里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些留......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

    弱智学生器乐教学研究

    弱智学生器乐教学研究 从2011年9月份开始,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在全校的弱智学生里面,筛选出十几名学生,组成了一个新的班级——音乐实验班,开始了对弱智学生器乐教学方面的教学研究......

    弱智的动物读后感

    弱智的动物读后感《弱智的动物》的作者是郭志干,主要讲了“我”在上班的时候,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小姨来了,让“我”下班立即回家做饭,她先到菜市场买点菜。”我“回到家了,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