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助困难群体 促进社会和谐
困难群体,一般是指由于身体缺陷、疾病、收入低等方面原因而处于较低生活水平的人群。困难群体结构复杂、分布广泛,既包括残疾人、重病患者,也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城乡贫困居民等。关心和扶助困难群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
扶助困难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困难群体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其创造活力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和鼓励。只有破除障碍、创造机会、提供条件,使包括困难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才能真正实现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的社会。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从而背离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扶助困难群体是协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如果长期被忽视,就可能使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时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激发社会矛盾。只有扶助困难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才能促进整个社会长治久安。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扶助困难群体肩负着重要职责。对困难群体进行关爱和扶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需要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扶助困难群体仅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扶助困难群体作为一项重要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一方面,通过发展扶助困难群体。输血不如造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困难群体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发展使其由弱变强,是对困难群体的最大扶助。应尽力为困难群体提供资金、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再就业,从而逐步摆脱困境,走上自立自强之路。另一方面,营造有利于困难群体发展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扶助困难群体的良好风气,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培育关爱精神,努力形成各阶层和睦互助、友爱向善的人文环境。
为扶助困难群体提供法制保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对困难群体进行法律保护,主要包括: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等等。同时,立法机关还制定了许多保障困难群体权利的法律,国家行政机关也出台了一些保护困难群体的法规和政策。应当看到,扶助困难群体是长期的任务,只有把它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使之获得坚实保证。鉴于困难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当前对困难群体进行扶助,除进一步加强立法、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加大执法的力度,使法律法规对扶助困难群体的规定落到实处。对于那些权益遭受侵害的困难群体,司法机构应该更多地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篇:关爱残疾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关爱残疾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湘潭市教育局
2011年5月23日
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残疾人是一个庞大、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始终给予他们特别帮助和特别扶持,维护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支持他们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理想,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残疾人事业,不断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保障和救助质量,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和谐、保持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发展残疾人事业谈几点思考。
一、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发展残疾人教育,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保障基本人权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残疾青少年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要强化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在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强化特教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上狠下功夫,确保特殊教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国社会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是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特殊教育,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一)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二)普及特殊学生随班就读 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是我市发
展特殊教育的一个着力点。我市的随班就读实验工作起步较早,效果
较好,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当继续发扬成绩,克
服不足,扎实工作,努力提高随班
就读质量。为研究解决随班就读中
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规范随班就
读的运作,提高随班就读的实际效
果,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100
个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
体系的实验,东台市是其中之一。
在2004年12月全国暨江苏省随
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实验
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东台的经验得
到与会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的高
度评价。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认真贯
彻国家、省会议精神,推广东台经
验,切实加强和规范我市新一阶段
随班就读工作,把随班就读工作提
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今年3月全
市初等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市
教育局常局长在讲话中已经作了
部署。落实国家、省会议和常局长
讲话精神,首先要分析目前我市随
班就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
前我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二是学生
底数不够准确;三是管理和指导制
度执行不够严格;四是业务培训不
够正常;五是经费投入不够稳定。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想提出以
下几点要求:
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也是符合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使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95%,实现规模扩展目标,主要依靠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探索随班就读的发展之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地各学校同样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合力。
二是进一步核清底数,建立准确的资料台帐。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会同残联部门,发动广大中小学,切实摸清残疾儿童少年底数,并积极动员他们按时入学;要会同医疗部门(或有条件的特教学校)认真做好对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检测和鉴定工作;各地中小学要无条件保证施教区内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最大限度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今年,各地一定要下大决心,把本地随班就读学生的底数摸清楚。
三是进一步统筹协调,科学整合管理力量和工作受益面。随班就读工作服务对象虽然比较少,但涉及的范围却比较广,常常容易被人所忽视,因此,必须统筹协调,使管理力量和工作受益面都能得到科学整合。各县(市、区)教育局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根据实际情况,下发专门文件,对本地的随班就读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东台市成立县级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民政、残联、卫生医疗等部门参与。同时,为提高规模效益,按行政区划划片管理,每个片各确定一所初中和小学为随班就读工作龙头校,把人数相对较少、符合条件的视残、听残儿童少年按片集中到龙头校就读;把人数相对较多、轻度智残儿童少年集中到所在乡镇中心校就读。每所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指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具体负责随班就读工作(东台每所镇小学均安排了特教管理员),每个年级的残疾学生相对集中在一、两个班级,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任教,并做到相对固定。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其它县区可以学习借鉴。
四是进一步严格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严格制度、加强管理是保证随班就读工作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修订和完善随时就读工作管理制度,比如,学前三年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学前康复训练制度、双重学籍管理制度、定期检测制度、免费就读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巡回辅导制度、普特校无障碍通道制度、随班就读学校主要学科随读教研组定期研究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衔接制度等等,使随班就读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查。同时,要认真督查制度落实情况。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明确一名分管局长主抓这项工作,初教科分管科长负责抓落实,教研室配备教研员负责指导、培训、咨询、辅导。随班就读学校和特教学校要明确一名校长分管随班就读工作。特教学校要积极配合初教科、教研室承担起对本地各随班就读点的巡回辅导、业务培训等任务。行政上形成以“县区教育局—>乡镇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连接的管理网络,业务上形成以“县区教研室(特教学校配合)—>乡镇中心校兼职教研员—>随班就读教师”连接的教研网络,从而保证这项工作在管理和教研两个层面上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落实。每年年终,各地要将督查和考核的结果与乡镇、学校教育工作实绩考评挂钩,做到奖优罚劣。
五是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法规意识和业务水平。着重抓三个层次的培训,一是对广大普通学校校长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法规意识;二是对具体负责特教的中层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三是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施教水平。我市已多次选派一部分龙头校的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批骨干。各特教学校具有设备、师资、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要积极发挥其示范功能和辐射作用。可以让他们配合县区局有关科室负责对县区内所有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县级培训;也可实行划片负责的原则,建立业务辅导小组,落实特教教师的责任,普特校领导和教师要经常碰头,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难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近,市教育局组织有关同志把盐城10多年随班就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认真回顾和总结,并从理论高度进行了架构与提升,编印了《随班就读理论与实践》一书,对于帮助随班就读教师、管理干部,包括残疾学生家长以及热心这项工作的人士,丰富充实随班就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希望各地用好这本书。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六是进一步落实经费,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各地要按片在龙头校建立“资源教室”,配置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所需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和康复设施。比如,给视残学生配备放大教材、台灯,给听残学生配备助听设备、语训设备,给智残学生配备康复训练器材,把资源教室真正建成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康复的场所。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稳定的随班就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在财政预算中,各种免费助学项目资金、有奖福利募捐、助残捐款、红会费中要各拿出一定比例用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保证随班就读学生免费就读和补偿器具的落实,特教学校教师的巡回辅导和随班就读教师待遇的落实。
二、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的重要条件,是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要继续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制定采取新的措施。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落实按比例就业政策,帮助福利企业解决困难,管理使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要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努力建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实施分类救助,努力提高贫困
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大力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积极组织残疾人集中就业,严格落实对残疾人就业各项优惠政策,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支持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城镇道路和大中型公建实施无障碍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
四、努力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
康复是残疾人改善身体状况、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要大力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和社区康复工作,继续实施各项康复重点工程。要重视贫困残疾人的就医看病问题,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研究制定针对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复明、助听、助行等重点工程,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夯实基础。逐步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逐步扩大特教学校办学规模,广泛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继续把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重要任务,把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降低辍学率作为重点和难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市级特教学校要开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正常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入学。要以康复训练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普通高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要通过各方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80%以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入学水平。
第三篇:和谐家庭促进--困难救助促进
社区困难救助促进,帮助家庭解决
实际困难
我社区对遭受重大天灾人祸的家庭提供应急救助,并根据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性救助活动。帮扶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对辖区内的生活困难家庭提供其他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服务,同时根据自身能力,确定救助对象,开展一定的救助活动。
1.对我社区独生子女死亡、伤残人员,根据情
况上报相关部门,申请补助。
2.实行空巢家庭牵手活动,定时定点慰问空巢
老人,排解精神压力。
3.在社区建立人口关爱基金捐款箱,进一步增
强社区居民关爱困难群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刻心忧困难群众、情系身边三无,把关心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第四篇: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红花岗区忠庄镇志愿者
招募卡
1、扶贫帮困志愿者:面向辖区贫困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2、三关工程志愿者:面向辖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
3、禁毒志愿者:参与辖区禁毒宣传工作,结对帮教吸毒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
4、救灾志愿者: 参与各种抢险救灾工作
5、其他志愿者:服务其他工作
联系人:胡守丽联系电话:8438799
第五篇: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舒绍福
2012-7-24 16:06:55 来源:2012-3-27 爱思想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公正的、流畅的社会流动能够化解阶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相反,社会阶层固化,则会造成不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产生阶层摩擦与冲突,甚或带来社会震荡。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美国、英国乃至韩国等国家的社会流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政治发展和社会和谐。
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
在美国人看来,流动象征着独立,流动意味着机会,流动带来了希望。美国的移民史、西进史、城市发展史以及郊区发展史,彰显了美国人对流动的特殊情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自17世纪初欧洲移民源源不断从“旧世界”流向北美新大陆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之举,促使了美国在世界的诞生。美国人深信,流动是不会停止的,所以他们又不断从大西洋沿岸奔向太平洋沿岸,上演了悲壮的西行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渐进发展,美国人先后又开始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进而从城市流向郊区的迁徙过程。
社会层级之间的自由流动一直是美国的一个神话。“美国梦”的核心是持有从底层流向高层的信念。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深信个人是本源的。美国人普遍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流动,能够从工人升为管理者,甚至从乞丐、平民做到国王、总统。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带来了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而美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再一次表明,社会流动带来和谐,阶层硬化、固化则带来不稳定和社会动荡。2011年出现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暴露了美国陷入了“99%反对1%”的困局。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的“美国病”颠覆了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发现要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难了。美国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更自由了,而是更困难了。美国人感觉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不平等急速加剧的时代,社会流动的“硬化症”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国:社会流动的“斯迈尔斯神话”
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改变了英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创造了“斯迈尔斯神话”。所谓“斯迈尔斯神话”,即指在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断涌现的工业家们不是依靠先赋性因素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实现自我塑造,赢得了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机会。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英国较早形成了以“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具有公开性和流动性特征的三层式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成为英国社会整合的有利形式,促使英国社会各个层级联结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形成了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各个层级之间不是静止、封闭的,而是流动、开放的。各阶层都不是封闭的群体,在社会阶层的阶梯上,英国人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就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其结果是使社会结构内部充满活力。英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了英国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呈现出动态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平稳发展。
开放的中间阶层,既为英国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英国社会和谐稳定。随着英国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大批生长在普通甚至贫穷家庭的雇主成为工厂主,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中间阶层日益增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大学教育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英国社会形态的平稳过渡。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使得大学教育成为获得一份好职业、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性因素。英国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大众化,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士获得绅士身份和职业身份,实现了从平民阶层向更高阶层的社会流动,提高了英国政府管理国家的水平,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无独有偶,当前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美国的境遇,也再次证明,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反之,则带来失序。与20年前相比,当今的英国社会流动似乎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尤其是教育和机会不均阻碍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据有关媒体报道,由于家庭财力原因,出生于英国社会底层的青年很难进入私立学校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而私立学校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年轻人获得较好收入工作的关键。对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青年来说,要想成为医生、公务员或金融工作者之类的专业人员都越来越难,社会阶层流动令人堪忧。2011年蔓延英国全国多个城市的骚乱也表明,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出现深层裂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不和谐。为此,2011年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宣布要打造公平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策略,希望通过遏制裙带关系,给予每个年轻人同等的机会,以此改善社会流动性,消除社会失范。
韩国:后发国家的社会流动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韩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治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其中合理有效的社会流动和分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韩国传统社会是机械、封闭、落后的,社会分化程度低,严格的身份制和等级制维系着社会秩序,阻滞了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个人的奋斗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随着韩国走向现代化,其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瓦解了传统的身份制和等级制。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变迁,农民阶级出现了急速分化,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占全体劳动人口60%的农民人口,到了1982年降低到25%。伴随产业化而发生的农民阶级的社会流动和分化,既打破了身份束缚,解放了自己,又为产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条件。
但是,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无序流动,除了一部分人为产业所吸收,另一部分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边缘阶级。即使是在产业中获得职业的人,也进一步发生分化和流动,同时,韩国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推行“平准化教育”,撤销一批名门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而,韩国又开始了“新村运动”,进一步解决工农失衡,动员农民回流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状况,共同建设农村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趋向和谐。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韩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社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城乡之间以及工农之间的发展失衡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体制的良好运行,韩国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社会结构因此逐渐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韩国几十年的发展史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不仅改变了社会地位,打破了身份和等级束缚,而且推动了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概言之,无论是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还是韩国等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探索都表明,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协调机制,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对阶层关系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底部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为社会构建起一个“安全阀”或“缓冲带”,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相反,“阶层固化”轻则损害到个人的积极性,重则破坏阶层循环,阻碍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利于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结构,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当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设计,促进有序的社会流动,减少“阶层固化”现象,以实现整个社会动态的、有机的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