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

时间:2019-05-13 09:3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

一、早期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历程和代表性文献概述

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研究

① 童寯《江南园林志》

论述了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等五方面问题,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最早采用了测绘、摄影等现代手段研究民国以来江南园林遗迹,为江南私家园林留下了宝贵的图片测绘资料。该书至今仍堪称中国园林研究中论述最精审,准确的专书之一。《江南园林志》的主要学术观点:《江南园林志》表达了文人论着中少有的重视工匠作用,重视专业造园技术的重技术倾向。对中国传统园林评论长期以来的重士轻工的积习予以批评。

该书尤其重视中国园林叠山的特殊地位。

② 朱启钤编辑,梁启雄、刘敦桢校补《哲匠录》

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道器分涂” 的陋习,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亲身经历宫殿园林营造的能工巧匠名垂青史。

《哲匠录》编撰于1938年,最初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连载,全书记载了上至商周,下至民国数千年来200余名建筑师传略。为中国园林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简洁清晰的人物线索和崭新思路。

③ 陈植先生的园林研究回顾

早年负笈东瀛,师从东京帝国大学本多静

六、上原敬二等日本造园学家,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

20年代,他在中央大学执教时编写《造园学概论》,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一部造园学专着和园林专业教材。书中明确指出“造园”专业概念,突出了营造、建设过程对古老的园林艺术的支撑作用,并奠定了 “造园”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技术性特点。

陈植先生的早期园林理论研究由造园人物史研究开始。

早在抗战期间陆续撰写了《筑山考》、《中国造园家考》、《清初李渔的造园学说》等文章。《筑山考》一文第一次提出叠山工匠以及假山作等问题。

陈植早年着作同样突出了营造细节、工匠和工程管理等技术性要素。

《园冶注释》是陈植先生最重要的着作之一。该书在1964年完成初稿,“文革”后,陈植又对该稿重新进行审阅、修正,于1981年出版。先生还于耄耋之年对《园冶注释》进行再次修正完善,《园冶注释》修订本得以在其90高龄时面世。为今人解读《园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园林理论的研究治学树立了典范。

《园冶注释》是最早系统阐述和解释计成《园冶》的一本专着,它的出版是中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围绕释文的正确性,以及《园冶》一书的时代背景探讨,引发了园林理论界一系列讨论,将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和对《园冶》的认识都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继《园冶注释》以后,陈植于80年代初连续出版了《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1983年,与张公弛合著)、《长物志校注》(1984年)等重要的园林集注。

《造园文集》收录了陈植先生一生主要的论文资料以及三部园林集注的序言。

陈植的论述更着眼于造园技术、材料、工匠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许多技术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开拓性。

2、50年代的中国园林研究

此一阶段的中国园林研究以刘敦桢、陈从周、杨鸿勋等人的古典园林考察和研究为代表。

50年代,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桢教授主持的苏州私家园林遗迹的文献调研和现场实测。

50年代以来,天津大学卢绳、冯建逵、王其亨等古建园林专家主持的,对北京北海、故宫内廷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清代皇家园林遗迹的调研测绘,成果收入《清代内廷宫苑》和《清代御苑撷英》 等专着。

70年代,北京林学院对北京的可园、半亩园、恭王府等私家园林的考察和复原研究。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本书集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江南园林研究考察之成果,汇集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艺圃、耦园、环秀山庄、怡园、拥翠山庄、鹤园、畅园、残粒园等14处苏州私家园林遗迹的研究实测资料,全部14处园林的照片、文稿和测绘图纸汇编后成书《苏州古典园林》(1979)。至今仍为研究江南园林之范本和基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林学院对北京私家园林的考察研究

60和70年代,北京林学院对北京现存明清私家园林的实地考察、测绘工作,出版了有关恭王府花园、可园、半亩园等私家园林的测绘图纸。成果刊载于《林业史园林史论文集》等文献中。

其早期调查工作,为当研究北方私家园林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杨鸿勋《江南园林论》

50年代,时任梁思成助手的杨鸿勋先生也对江南园林进行过深入的考察研究。这次研究耗时多年,直到80年代,其研究成果才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文物》等刊物上陆续发表,并最终被收入专着《中国园林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

杨鸿勋其它园林论着还包括:《江南古典园林艺术概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原理》等。

陈从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富于文采的一笔

现代园林史上少有的兼涉绘画、书法、诗文以及考据杂学的通才学者。尤精于短文随笔,其园林随笔往往能独抒性灵,自成一家之言。主要论着有:《园林谈丛》、《说园》、《惟有园林》、《书带集》、《园林丛谈》、《扬州园林》等。

曹汛

曹先生早在1963年就写成了《略论中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一文,时年27岁。此文直至今天仍被视为中国叠山理论研究的经典论文。先生于中国园林人物史研究着力尤深。其主要论着有:《张南垣生平考》(1979)、《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1980)、、《清代造园叠山艺术家张然和北京的“山子张”》(1982)、《诗人园,画家园和建筑家园》(1984)等。

曹汛先生的论文为中国叠山专门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承藻、梁永基、孟兆桢等老一辈专家参与编撰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园林部分(1984)是当代中国第一部园林技术史专着。

其中园林理水由梁永基编写,园林建筑由金承藻编写,叠山部分由孟兆祯编写。全篇论述极为精当,受到中外园林理论界的一致推崇,至今仍然是园林叠山技术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孟兆祯

孟兆祯先生长期关注于中国古典园林叠山专题的研究,对叠山技术史、材料史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主要着作和论文:《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第十三章《掇山技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 》,《假山浅识》、《北海假山浅析》、《传统园林建筑艺术讲座(七)迭山之相石,结体与水景》 等3、80年代以来的园林研究

天津大学九十年代以来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代皇家园林综合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综合研究续》以及《样式雷图档整理》等项目,展开的一系列皇家园林研究。对清代皇家园林的工官制度、建筑技术、布局模式和空间意象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推动了清代皇家园林的综合研究水平。

以实地测绘和现状遗迹研究为主,对清代御苑北海以及乾隆花园等内廷宫苑进行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详细测绘,为新一轮皇家宫苑园林的专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成果主要有《清代内廷宫苑》(1986)和《清代御苑撷英》(1990)等专著。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1998)

这项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颐和园”课题研究。结合了作者多年来在清华大学等院校讲授园林史的课件资料汇集而成。该书综合性强,史料引证丰富,并能提供高水平的个性观点论述。

80年代类似的综述性研究还有:

刘策的《中国古代苑园》(1979年)、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1984年)、安怀起《中国园林史》(1988年)、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2003年)等。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2006年)。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历史的专书,全书长达120万字,集作者平生之所学。所述历史上承殷周,下至明清。从皇家宫苑到全国各地的私家园林几乎无所不包,且包括了相当篇幅的古代文献摘录,具有工具书、资料汇编和专家评述三方面指导价值。

二、当代古典园林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国园林理论研究相对于古典建筑研究而言,显得极不充分,理论体系的空白较多,大体由于以下原因:

1、中国古代园林实物保存较少,现存遗迹的原真性较差。

我国古代造园实践长达数千年,但是由于缺少实物资料,理论界对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早期园林风格一直难下结论。

现存明清园林大都经过后世不同程度的改建。同一园林往往多种风格叠加,面貌混杂,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2、有针对性的文献较少,造园文献多为文人随笔,对物质、技术性内容研究不足。古代造园叠山文献大多以品赏性的文人随笔、笔记为主,可靠性既差,又缺乏必要的具体细节陈述。

正如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指出,这些园林文论“率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自身之经验。与技法无涉。即便有涉及,而于精妙处,则如隔靴搔痒。”这些都造成古代园林研究的难度加大。

目前,有关明清以来造园的技术、手法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这与早期园林文献不足,内容过于空泛有很大关系。

3、园林理论与工匠技术实践长期脱节。

长期以来,“士匠分涂”的积习,导致对一线造园工匠的技术、经验总结不足。许多世代相传的技艺未能及时总结并诉诸理论,仍限于工匠内部的口传心授。随着建国以来老一辈工匠的去世,许多技术面临失传。

建国以来,全国各地的古园林整修,由于缺乏熟练工匠、缺少专家指导,对许多古代名作造成了严重损害,形成新的建设性破坏。

另一方面,园林理论研究者大多疏于探讨具体的技术研究,往往造成对园林风格和技术评价缺乏具体标准,往往因一家之喜好,决定作品之优劣,这些都给传统园林艺术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研究的建议

1、关于早期中国园林风格的探究

注重中日古典园林的横向对比研究:

中日园林对比研究作为当代东方园林研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方向,其目的在于,在中国古代造园理论缺乏系统性,园林实物遗存匮乏的条件下,借助日本现存和科学复原的古代园林实物资料,帮助了解中国早期园林的真实面貌。

这方面的研究有:东南大学张十庆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日造园的源流及其发展的比较研究”以及 《作庭记译注与研究》、天津大学刘庭风教授的《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等着作。张十庆教授将这种研究方式归结为:“礼失而求诸野”。吸纳东亚学者的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成果和心得:

日本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同样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专着是冈大路着《中国宫苑史考》。以文献汇编为主,夹以简短的观点阐述,论述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私家园林。作者引用了多种中国古代园林文献和地方志,内容较为翔实。

《中国古代宫苑史考》还对中国园林史上几部重要着作,如《园冶》、《长物志》、《一家言》、《洛阳园林记》、《游金陵诸园记》等,给予专文论述,参考价值较大。

其它论文:田治六郎《从洛阳名园记与金陵诸园记看宋明两代庭园》(1949年),田中淡《中国早期园林风格与江南园林实例》等文献。

2、借鉴国外园林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西方学界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和认识。

法国耶稣会士王致诚1743年在给达索先生的信中,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描述了乾隆时期的圆明园景观,尤其详细介绍了圆明园杰出的山水布局和常年开展的各种园林活动。王致诚在信中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圆明园全图,因为他希望西方的人们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一批比法国的主教堂更杰出的建筑,还有一处奇迹般的东方园林。王致诚用一种近乎惊叹语气向同胞表达了他对这座东方园林的向往和膜拜!

威廉·钱伯斯《中国的建筑、家俱、服饰、机械和器具的设计》中认为:

中国园林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中国园林努力地接近自然,取法自然,园林的深刻来源于造园者的修养和学识。从这样的视角看,无论是布朗还是其后继者们所做的都不过是地形改造或种植设计一类的表面文章,算不上真正的造园。

从一定程度上讲,17世纪以来欧洲兴起的‘中国热’,以及对中国园林、手工艺的欣赏多少流于表面形态的模拟,或是为了满足某种猎奇心理,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业已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令西方向往而自叹不如的。

虽然早期西方学者的中国园林研究在考察的全面性,准确性方面尚有欠缺,但早在二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山水园林就以她它独特造园手法和意境,在世界园林史上声誉鹊起,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Maggie Keswick的《中国园林——历史、艺术与建筑》(1978)

以西方人的视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元素,山水、植物、诗画

以及风水布局等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是当代西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权威专着之一。

——(法)米歇尔·柯南,(中)陈望衡主编《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贡献》

(美)肯尼斯·哈蒙德《明代江南的城市园林——以王世贞的散文为视角》(法)乔治·梅泰理《洛阳园林——城市文化的精华》

(美)奚如谷《北宋御苑中的天子、子民和空间建构》

均是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宋明以来中国园林作为文人、帝王乃至市民生活、豫游的场所性,以及给城市空间和市井文化带来的影响。

与《东京梦华录》、《洛阳名园记》等宋代古籍中有关城市园林文化的记载形成两种视角下的东西互映。

哈佛大学Dumbarton Oaks研究中心

Dumbarton Oaks的花园与景观研究部,着重对园林历史文化和景观美学的研究。其珍本书库拥有大量珍贵的中国清代善本书藏品。该部积极提倡对亚洲园林,尤其是对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的研究。

橡树园研究中心每年从世界各国的申请人中挑选约二十名全职研究员,研究期限一年左右;还设立1-4个月的短期研究员职位。

连续三年出资赞助对中国历代园记和园林散文的翻译研究工作。最终成果将冠以《Dumbarton橡树园中国园林读本》的标题出版。

3、加强对现存的中国园林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促进对现存古典园林的保护和科学修复

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研究

结语

·对于古代园林文献详加鉴别、梳理,力求除去其中的浮泛文句,发掘对研究古代园林有益的内容;

·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整理出中国造园文化、风格和技术发展的线索、脉络;

·并用以指导当代园林实践,并正确评价中国园林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是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教案设计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本节课学生学会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几大要素,并且可以自己亲自造园,也欣赏了很多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和视频,非常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欣赏做铺垫。

第三篇:中国古典园林解读

中国古典园林解读

——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有声的画,有形的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 ,“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对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高度概括。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组合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多种风情,感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它有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基本思想,“巧夺天工”、“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浑然一体”、“古朴沧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泱茫无穷”、“气象万千”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效应的美学感受。对于古典园林而言,山水形态是其主干结构,地上建筑只是其枝叶。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叠山理水”,通过特殊的山水形态构建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再造乾坤”的过程,一个好的园林必然是一幅好的山水画,要体现出“山有情、水有意”的景观效果,做成一个有情有意的山水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要求,这既是一种科学(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又是一种艺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须要有一个“巧夺天工”的手段。“残山剩水”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在“山穷水尽”处蕴藏着中国美学所特有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

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城中私园,其面积虽小但园景丰富,精巧的亭廊、扶疏的林木、自然的泉石都以园中的一池碧水为中心,共同在这一小园中组成了错落有致、均衡秩序的园林景观。中国园林的具体表现手法是挖池叠山,杂以园林建筑,用各种造景手段将自然山川美的精华浓缩于一园,这种集山水泉山于一园、模拟自然山水意境的形式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色。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与诗画同源的,自然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是造园者所神往的境界和最终的追求,因而“诗情画意”的景观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和经营,中国园林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为释道儒三家,儒家重人伦礼法,以仁和义为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佛家所宣扬的“修身养性、度己度人”和儒家的人伦礼学、道家的追求清静无为等思想境界,如出一辙。它们的哲学思想之间并无尖锐冲突,而某些方面却又可以互补。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造园思想与西方唯理主义的因素相反,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并浸透着人的主观感情。可见,中国造园的美学基础在于“缘情”。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既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境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相互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既理想美,它指园林的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中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以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

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位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的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它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古典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赵秀公园、潮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

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02级环本(1)班:陈果2005年6月

第四篇: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文化的一项瑰宝,是中国古代技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园林之中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及本人上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古典园林形成与发展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园林最早诞生于商周时期。商周的“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我国的园林的兴建,溯其源头是从奴隶经济相当发达的殷商时代开始的,最初的形式称为“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囿”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囿”中的景观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自然景象,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自然式园林的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园林的最初只是一个提供狩猎和游乐的场所及为狩猎和游乐过程中休息提供空间的这么一个场所。因为其主要功能是狩猎和游乐,所以个人认为,商周时期的早期园林其形式大概也就是一片林子加上周围的围护及一些居住的建筑,并没有多大的设计和讲究。

而后到了秦汉时代的“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秦汉时代属于封建社会中比较发达的阶段,生产力比较之前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以宫殿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所以在园林中除狩猎和圈养的动物观赏外,还增加了植物和山水的内容。加上秦汉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年代。各种文学思想纷纷爆发。所以在文化潮流的影响下。秦汉时期的园林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的时代,各个皇帝在守成之余也开始注重享受。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也给古典园林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秦始皇建的“上林苑”、“阿房宫”,汉高祖建的“长乐”、“未央”宫,汉武帝刘彻又扩建“上林苑”。与此同时,贵族、地主、富商也效法帝王建立自己的小宫苑——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是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出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秦汉时期园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狩猎和有了的场所,他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自然也就产生了相应新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在接下来到了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隋统一了南北,加上隋帝好大喜功注重游戏,大兴土木,促进了南北园林艺术的交流,使北方宫苑受南方自然山水园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山水建筑宫苑”的园林风格。同时,隋唐时期的民风略显豪迈,所以在园林和建筑上有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如隋炀帝杨广兴建的“西苑”,唐代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和骊山的“华清宫”。

到了宋朝,重文轻武,在风气上渐渐地以文人骚客的风气为主,所以在园林和其他各种领域上所主流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于山水诗、画盛行,文人画师开始参与园林创作时。所以受其影响,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写景,形成了独特的写意山水园的特色。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宋徽宗赵佶造的“寿山艮岳”等。

这两个时期的“山水建筑宫苑”和“写意山水园”的共同特点是:效法自然,将自然的山水景物给予艺术加工提炼,赋予诗情画意,再现于园林之中,进一步形成了我国园林的传统风格。可以说隋唐宋三个朝代是中国园林转变和大致定型的时代。自此以后中国园林的风格基本上形成。

最后是明清的“建筑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明代宫苑建造不多,其代表作是明“西苑”。故此暂且不说。清代宫苑建设则很多,规模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清代宫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收江南园林特色更为突出,建筑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林建筑的主体和控制作用更为明显,因而被称为“建筑山水宫苑”。代表作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除了官方的园林,在民间明清私家园林也有很大发展,其中以江南园林最为著称,苏州园林是其突出的代表,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较有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

这一时期的“建筑山水宫苑”和私家园林,其突出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控制全园,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更加完美,植物景观古朴淡雅,追求画意而色彩偏重宁静。我国传统园林的风格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我对中国园林发展的看法

纵观中国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园林是一件奢侈品。它是一个和平和安定的代表,也是腐败和堕落的开始。

作为一项大型的工程,园林的建设需要大量人物力的投入。这种负担只有在和平安定的时代才能负担的起。因此园林得到快速发展的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比较安定,比较强大的时代。古代所谓上行下效!当一个朝代的帝皇开始享受的时候他的臣子们自然也会卡是注重享受。又由于古代娱乐设施的缺乏,加上皇帝一般高居深宫,所以园林这种即可娱乐又可以贴近山水的东西就得到了期待享受的帝皇的首选。自然他的官员和人民也就开始追捧。所以,园林就得到了发展。但是园林的投入还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只有皇帝,官员和富商才能有能力修建。因此我说园林是一件奢侈品。

但所谓物极必反,园林不管多么美好,多么自然,他毕竟是一件奢侈品。一旦对他的追求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隋炀帝的几次出巡,乾隆的几次下江南都为国家的破灭埋下了祸根。

所以对于园林,我的意见是要看到它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深埋的一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园林的桃花依旧可是人面却已全非!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童 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工出版社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4]计成(注释:赵农).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

[5]陈丛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工出版社

[7]潘古西.江南理景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见识少,孤陋寡闻。“狮子林”一名,源于自然形成的镇园之宝狮子石,原来狮子林指的是石头呀!这狮子石,十分不一般。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一段专门讲述狮子林的视频,视频中带领我们认识和“游玩”了一遍狮子林。原来狮子林并非是林,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没了解和“游玩”了狮子林之前,从没想到过它居然存在在快速发展的苏州城市里。在“游玩”中,我真的十分欣赏园林主人的高雅情趣,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舒畅。印象中,那屋子里的美丽精致的建筑及家具,我认为才是观光的重点。古典的花纹,深色的木纹,美丽的装饰画,总让游人产生美妙的遐想:要是我能住在这里多好啊!“游览”完狮子林,令我想起了我高一暑假去的苏州“定园”。定园原为明代刘伯温的私宅,现今的定园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不是古迹。此园临近水乡乌镇,故所以又多了一分水乡情调,富含着江南韵味。走进了园内,茶花、柳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除了认识了这些外,对于苏州园林我还是十分印象深刻的,曲径通幽的长廊,老师还给了几幅关于亭子的图片让我们为亭子取名。我还自告奋勇的举手,为其中一个亭子取名羞春亭,哈哈。这些都是我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收获到的种种呀!

下载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浅谈园林中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 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

    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1.园林发展的4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亲和 对立/敌斥 亲和 2.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四项工......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报告(范文)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报告一、园林建筑的分布 园林建筑,作为物质财富和艺术创作,总是用来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帝王、贵族、官僚、地主、士大夫、富商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想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合集5篇]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主要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 农......

    中国古典园林史转折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 一、 总说(时代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